第一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相关国家政策政策
政策解读(1990-20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当信息技术映射到教育领域时,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和教育/学习理念也争相迸发、层出不穷,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令第七号(1999年9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此规定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教师、在职教师,还是骨干教师等都必须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并完成规定的学时。继续教育工作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并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组织审定统编教材、建立评估体系,并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教育经费方面,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并要求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详细的考核和奖惩制度,确保继续教育工作有效、有序地进行。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培训经费均有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国培计划的实施,通常由各大全国性教师培训机构,高等院校承办。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 五十九条指出: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
六十条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 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基础设施的规模建设,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推进和普及创造了先决条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教育的公平化。而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离不开以教师为核心的教研开发团队,而资源应用过程中,同样对老师的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尤其是以信息化为主的继续教育,为老师提升信息化教育手段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此外,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更是继续教育学习的主要受众对象。
2012年3月,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其中,在第十章 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中,指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规划中,将信息化继续教育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并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将受众对象群体进行了明确和细分,不仅要求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专业人员,而且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均要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和考核。严格要求全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2012年9月,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
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2013年11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点解决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等问题,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拟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工程围绕“应用”这一核心任务,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将“培训—测评—应用”相结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要求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目前,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学校信息化基本环境建设尚未全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有效应用机制尚未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等。
2014年5月,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在教育及考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2014年1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工作部署,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印发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为重点任务,设立分级目标,为未来6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施工图”。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从构建有效机制入手,坚持应用驱动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保障教 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015年1月,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讲话。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入第二个五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在谈到2015年主要的工作任务中,袁部长再次强调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加快发展并全面覆盖全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201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按照《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4〕6号)的部署,研究制定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认真落实《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安全保障能力,为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在要点的第六个方面,着重强调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扩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评,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60万人;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完成500人的骨干培训和5万人的远程培训。研制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规范并扩大试点,建立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研制网络研修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培训质量标准和培训绩效评估办法等相关政策,全面推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研究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使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普遍化。
2014年10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在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检查内容 主要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组织措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
2015年3月,《督导报告》发布,综合报道了各省市信息化工作的进展状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督导的意见。
(摘自教育信息化公众号)广东、安徽等地快速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内蒙古、辽宁、浙江等省的数据中心取得突破性进展,湖北、重庆、四川等多地结合本地实际,举办省级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2015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验收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有序推进。辽宁印发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贵州、陕西等省和兵团召开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河南、四川等省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山东、湖北等省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黑龙江、湖南、海南等多地组织开展各类人员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2015年5月,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同期举办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等活动;召开了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启动实施会议,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湖北举办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观摩培训,浙江、四川等地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甘肃、辽宁等地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内蒙古、湖南等多地结合实际,开展各类人员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2015年6月,教育部举办了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研讨会,同期举办了全国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工作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决定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三通两平台”工作有序推进。上海、新疆等地组织编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湖北、宁夏、兵团等地积极筹措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吉林、福建等地深入开展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河北、湖南等地举行首届省“微课”大赛,重庆、甘肃、陕西等地组织开展各类人员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 规定,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快速发展的阶段,教育信息化必将带动并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第二篇:教师培训政策
一、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
1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四部分 保证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出教育家办学。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制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重视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六)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权利
《教师法》第七条第六款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养”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生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①。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要想生存,就得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终生学习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教师这一特殊的主体,只有不断地提高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应积极地为教师提供进修或培训的机会,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办学者的法定义务。
三、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5.5亿元启动教师“国培计划”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
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两项内容。“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主要包括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等示范性项目,由中央本级财政支持实施,每年5000万元。“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重点,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中西部省份按照“国培计划”总体要求,对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四、河南省中小学名师培育工程
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在继续加强骨干教师、特别是农村骨干教师培育工作的基础上,省、市两级培育中小学名师5000名,其中省级名师1000 名。到2012年,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品德高尚、素质优良、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省教育厅决定从2008年起实施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以更新教育理念、增长专业知识、强化教学技能为培训重点,用5年时间,培育省、市、县3级骨干教师1万名。其中省级2000名、省辖市级3000名、县级5000名。通过骨干教师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数量适当、品德高尚、素质优良,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从而促使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显著提高,为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启动实施河南省中小学名师培育工程的通知》(教师〔2008〕183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08〕117号)精神
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教师培训政策的变迁梳理:
1980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学历未达标和教学岗位不合格的在职教师进行补偿性培训;
1983年1月,教育部为响应党中央“大力普及基础教育”的号召,颁布了《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用3一5年时间,使小学教师的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达到中师毕业程度,并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因此,从1983年开始,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补偿性培训开始转向以学历达标为重点。
1986年2月,《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今后五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内,师资培训工作的重点,是通过认真的培训,使现有不具备合格学历或不胜任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或合格学历。
教育部于1998年5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区域性实验工作的点意见》,响应教育部在19个省(市、区)和三个计划单列市进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的决定,以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并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师培训模式。
教育部于1999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作为“跨世纪园丁工程”重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会后,教一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自此,终于形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政策法规。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也由此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2002年2月,《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将师资培训目标进一步调整为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我国目前存在教师培训的两种模式 “政府模式”和“项目模式”
政府模式”下的教师培训,是指由各级师范大学以及教育学院、教科院(教研室)为主体进行组织和实施,以国家统一规划和课程标准为指导,借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政策法规,以“学历达标”、“继续教育学分”、“骨干教师培训”等激励机制为契机,有计划、有组织地自上而下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这是一种由政府指令且在统一规划指导下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统一性和外部需求,而对教师内在的需求和差异性关注不够,导致培训主体和参训教师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培训的实效性;还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教师培训的不公平。例如,一些条件好的城市中小学教师有更多参加培训的机会,培训费用由学校全部承担,学校还发给参训教师培训补贴;而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费用却要完全由个人负担,而且参加培训还要扣工作量,从而影响了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生活的质量。这也会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师资力量的差距,加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项目模式”是新近出现的一种由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培训模式。这些组织包括国内一些民营性质的培训机构,也有一些跨国公司组办机构,后者的基本构成一般包括教育理论专家、学科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有关人员、有经验的办学团体或个人;运作模式主要采用企业与市场模式,通过“竞标”争取教师培训权和培训经费,并且根据质量与效益、需求与供给规律进行调整,同时也与对项目的动态监测、评估与改进结合起来。这种“项目模式”与政府模式的区别在于,它是以项目的可行性为前提,并且在运作过程中主要是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实施效果以及教师需求情况来决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而很少行政性干预。另外,项目模式还特别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试图通过新的培训模式缩小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例如,在培训经费方面,通过“竞标”、“统筹”、“赞助”等渠道将所得经费有意识地向贫困地区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在培训方式上,一是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为农村中小学建立信息平台,提供及时性、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二是通过“骨干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为农村中小学提供本地培训的机会;在培训内容上,更加关注文化差异性,发挥本土文化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体现教育过程中实质性的公平。
为了保证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国家必须完善教师培训政策法规,为培训主体公平竞争以及参训教师的自主选择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必须了解教师培训市场需求,确立先进的评价观,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对培训项目进行动态的监测与评估,为教师选择培训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第三篇: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
《关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企业,符合条件的,凭有关转业证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优先办理。从事个体经营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对为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就业而新开办的企业,凡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占企业总人数60%(含6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须持有师以上部队发给的转业证件,税务机关对此进行相应的审核认定。
对于复转军人,滕安认为他们应该首先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经历,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第二步是抓紧充电,去学习和读书,因为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善于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弄懂自己想要什么,能干什么;第三是人脉资源的准备,很多军人的战友都有优势和特点,可以进行沟通联络。”
第四篇:国家资助政策材料
一、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1、内容:全额或部分欠费入学;免费发放卧具、就餐卡;减免学费入学等;
2、申请条件:单亲、孤儿、双亲无劳动力、受灾的新生,特困户或低保户;
3、申请程序:持入学通知书、户口本、家 庭经济困难证明等按要求填写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申请表,相关部门审批并发放入学绿色通道审批表,办理入学相关手续。
二、国家奖学金
1.奖励标准:每人每年8000元;
2.申请条件:二年级及以上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要求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年级排名前10名;
3.评选时间名额:每学年评选一次,10月31前完成评审,一次性发放,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奖励证书,记入学籍档案。
4.注意事项:同一学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同时申请获得国家助学金,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三、国家励志奖学金
1.奖励标准:每人每年5000元;
2.申请条件:二年级及以上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求在校期间学习成绩
优异;
3.评选时间:每学年评选一次,10月31前完成评审,11月30日前一次性发放,记入学籍档案。
4.注意事项:同一学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同时申请获得国家助学金,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
四、国家助学金
1、奖励标准:每人每年2000-4000元;
2、申请条件:全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求在校学习成绩合格,不及格学科不超过2门;
3、评选时间:每学年评选一次,11月15前完成评审,分批进行发放(每学期发放一半)。
4、注意事项:同一学年,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同时申请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
五、省政府奖学金
1.奖励标准:每人每年2000元;
2.申请条件:二年级及以上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要求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
3.评选时间:每学年评选一次,10月31完成评审,一次性发放,记入学籍档案。
4.注意事项:同一学年,获得省政府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六、国家助学贷款
1.申请金额: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
2.申请条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申请材料: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及家庭情况说明、本人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家庭经 困难证明(乡镇政府或县民政局签章);
4.注意事项:按要求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分年发放,在毕业前签订还款确认书。在校期间由国家财政补贴,毕业后利息由学生本人承担
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1.申请金额: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
2.申请条件:入学前父母及本人户籍在本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申请时间及材料:新生凭入学通知书,老生每年暑假,由资助中心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秋季开学由资助中心出具回执;
4.注意事项:按要求与当地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并按期还款,分年发放。在校期间由国家财政补贴,毕业后利息由学生本人承担。
八、应征入伍毕业生学费补偿及助学
贷款代偿
1、补偿金额:学校实际学费标准,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
2、申请时间及材料:每年冬季征兵期间,提供毕业证、入伍通知书复印件,应征入伍毕业生学费补偿及助学贷款代偿申请表原件一式两份(根据申请表要求填写相应内容,找相关部门签字、盖章);
3、注意事项:信息准确无误,联系方式不得随意更换。
九、勤工助学
1.岗位设置:护校队或节假日物业保洁、宿舍管理等。
2.申请条件: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申请时间及材料: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出具通知,学生填写勤工助学申请书及申请表,按要求进行找辅导员或系领导签章;
4.酬金:原则上按每人每天20元计,结合实际适当调整。
十、感恩在行动
1.申请对象:全校受奖助学生;
2.岗位设置:固定岗根据各部门需求设置,机动岗由学生资助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
3.申请时间及材料:根据资助中心通知,填写感恩在行动申请申请表,按要求审批、应聘,用合格后上岗;
4.考核评优:固定岗每月一次,机动岗每半月一次,由学生资助工作委员会负责。
5.根据考核情况按感恩在行动考核评优办法进行评优,奖励标准每人每学年1000元。
十一、关于资助工作的几点说明
1.奖助学金评比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执行;
2.名额由资助中心根据上级分配名额按一定比例划分到各教学系;
3.生活补贴按上级要求和标准按学期发放给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第五篇:国家节能政策
当前我国各地合同能源管理政策综述
(一)时间:2012-01-11 来源: 中国节能服务
文章类别:原创
作者:张志勤
核心提示:各地为贯彻这些政策纷纷出台合同能源管理的地方性政策,这些政策既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和差异的地方,节能服务公司在不同地区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要予以关注。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各地合同能源管理政策,笔者对各地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整理、分析和比较。关键字: 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减排
自2010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5号文件下发后,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又出台了《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GB/T 24915-2010),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财税〔2010〕110号《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各地为贯彻这些政策纷纷出台合同能源管理的地方性政策,这些政策既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和差异的地方,节能服务公司在不同地区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要予以关注。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各地合同能源管理政策,笔者对各地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整理、分析和比较。
一、各地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概况
截至2011年12月3日,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先后发布了适用于本地的合同能源管理政策。各地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政策主要包括:为贯彻落实国办发〔2010〕25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而制订的本地实施意见,根据《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各地制订实施细则以及各地根据本地情况制订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制度、节能服务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办法等。有的地方通过修订立法,在地方性法规中明确提出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支持。如浙江省2011年5月修订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有关专项资金支持范围。节能服务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提供节能服务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税收扶持和补助、奖励。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支付节能服务机构的支出,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予以列支”。
二、各地合同能源管理推广政策
各地提出加快培育节能服务市场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加大能源审计力度,由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对重点用能单位、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并向社会公布,督促用能单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吉林省提出,省内各级节能管理部门,要制定行业能耗限额(标准)。根据能耗限额(标准),组织开展对重点用能单位、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对不符合能耗限额(标准)的单位,限期整改,并向社会公布。(二)率先推进公共机构的节能改造。很多地方明确,公共机构在实施节能改造时,原则上应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北京市提出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库,组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对接,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公共机构、大型公共建筑等开展节能诊断,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三)搞好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大型公共建筑在实施节能改造时,要优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四)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改造。本市重点用能单位在实施节能改造时,要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五)鼓励大型能源企业、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天津市提出,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工作情况,作为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提出,鼓励搭建节能量交易平台,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交易试点,积极探索节能量交易模式。
在融资方面,北京将节能服务公司申请贷款信用,纳入北京市中小企业担保资金支持范围。同时根据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将贷款信用担保期限延长至三年。其公共服务平台根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库中的项目情况,可向银行和担保机构出具推荐报告。在上海、吉林等地,针对金融机构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评价能力不足的现状,提出建立管理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机制,将根据银行和担保机构的需要,出具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技术风险评价报告,供金融机构对项目风险评审使用。河南省提出,探索建立保险公司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履约保证保险项下融资担保机制,开辟创业基金、融资租赁等其他融资渠道。
三、各地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
2010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0]249号)第二十三条规定,各地要根据本办法规定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及时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各地方文件下发后,先后制订本地的实施细则。综合各地的实施细则,其主要内容涉及奖励范围、奖励对象、奖励条件、奖励标准、地方单方奖励、奖金限额和政策有效期。在奖励政策实施细则也包含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备案管理规定和节能量的审核规定,本文将这两部分内容单独阐述。
奖励范围
国家财政奖励资金的支持范围是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以及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项目,项目内容主要为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改造、建筑节能改造等节能改造项目,且采用的技术、工艺、产品先进实用。各地政策与此大致相同。有些地方的规定略有扩大,如重庆市规定,“财政奖励资金的支持范围是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工业、商业、建筑、交通、市政等领域以及公共机构的节能改造项目”,明确将商业和市政领域列入其中。
奖励对象
国家财政奖励资支持的对象是实施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大多数省份的政策规定与国家规定相同。有的省份支持对象有所扩大,其中,上海市支持对象包括实施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规定“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奖励标准按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奖励标准的60%执行”,这是目前唯一对节能量分享型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明确支持的地方政策。福建省规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财政奖励资金支持的对象是出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按项目投资比例分享奖励资金。
关于节能服务公司注册地。浙江省规定,支持对象为“在浙江省境内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依法纳税,管理规范,并在浙江省境内实施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笔者不确定,浙江省关于本省注册的规定是否已做出修订。)强调在浙江省内注册登记,这一点与中央政策不符。对于共同奖励,不应限定是否在地方注册,即使不在地方注册,如实施项目在地方,仍应在项目实施地申请共同奖励。这可能与浙江省的奖励细则出台较早有关(浙江省是最早发布实施细则的省份),当时对中央的理解有偏差。这种情况在辽宁省也有,辽宁省2010年10月出台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曾规定,支持对象为,“在辽宁省行政区域内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依法纳税,财务制度健全,无不良信用记录,并在辽宁省境内实施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但发文一个月后又将支持对象修改为在本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事实上,2011年6月29日财政部办公厅和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需求及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备案名单内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全国各地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均可向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和节能主管部门申请财政奖励资金支持,各地不得对节能服务公司设置注册地域要求”。较早制订本地政策的省份可能在政策制订时尚不了解这一规定。有的地方,明确规定外地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同样可申请财政奖励,如《四川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实施暂行办法》明确规定,“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核备案的在四川省境外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四川省境内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适用本办法”。
关于项目实施地。无一例外,各地政策均规定,在本地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才适用本地奖励政策。
奖励条件
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中均规定了项目的奖励条件,对于申请中央财政和地方财产共同负担的奖励资金(以下称共同奖励)的申请条件,各地政策规定与中央政策基本一致,个别地方稍有区别。如,江西省增加了两个条件:一是项目关键技术应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在行业内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意义,对节能工作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项目实施后能够迅速形成显著的直接节能效果;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采用国家政府采购清单中推荐的节能产品、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产品和国家绿色照明推广产品等。福建省要求,单次申报项目年总节能量(指节能能力)在200吨标准煤以上。北京市要求,合同金额20万元以上。山西省要求,单个项目合同金额超过50万元(含),项目实施后,按可比口径计算,年节能率达到15%(含)以上。安徽省要求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采用国家政府采购清单中推荐的节能产品、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产品和国家绿色照明推广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