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顾《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这课,课程中案例有哪些方法使您产生了共鸣?哪些方法又给您以启发?
认真回顾《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这门课,课程中案例有哪些方法使您产生了共鸣?哪些方法又给您以启发?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说:“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余教授还说,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是怎样的依靠老师,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点我和余教授的观点相同。现在初中学段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这些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因此,在单词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模式是一定可行的。
目前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原则,与教改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从这点出发,运用“先学后教”方式进行英语单词教学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1)“先学后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先学后教”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3)“先学后教”更能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针对性”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面面俱到。正是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4)“先学后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先学后教”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缩小了优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距,在根本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英语教学的归纳法也给了我启发。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学了语法现在进行时,让学生通过练习,总结现在进行时的概念,结构,现在进行时的各种句型,然后在做针对性的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认真回顾《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这门课,在反思提升方面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个案研究对于美术
认真回顾《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这门课,在反思提升方面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个案研究对于美术教育有什么意义?
反思:
“先学后教”洋思人敢于改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果。他们构想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一点对我结影响很大,学习洋思经验,其根本在于改变观念,要实实在在的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学洋思的经验。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学生的在校时间80%在课堂里,学生在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此,学校课堂生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成效。
通过本次学习,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要把“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质和所教班级、学情联系起来,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成绩。遵循的原则:凡是能使学生学习变好、能使学生习惯好转的方法、要求都可以强化,但千万不要在原方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动作过大,否则学生、老师都吃不消,循序渐进,使这些方法和制度逐渐加强。
2、“先学后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这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扔掉原来的不好的方法和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学生是主体,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
3、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去教好学。
4、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自己预习过课本、从没有自己总结过知识点、从没有自己讲过课、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那在开始时就要有个思想准备:
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失败,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落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的学风训练,执行好学习常规。
意义:
美术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实施“先学后教”,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学后教”的过程上,这也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上完这节课,我深深地为学生的自主与探究能力的提高而感动,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努力和探索,才能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术这块“沃土”上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第三篇:认真回顾《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这门课_课程中教学实例分析的过程和方法_给您什么启发_教学设想
认真回顾《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这门课,课程中教学实例分析的过程和方法,给您什么启发,您有什么新的教学设想吗?
启发: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并不是无节制的放任自流的学习行为。自主学习离不开高效的指导,尤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仍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做语文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帮助每个学习者学习语文为目的,明确学习者需要学什么,承认每个学生的学习语文个性或潜能,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系统设计的语文教学应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语文的知识。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教与学的理论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目标是学习活动、评定和决策的驱动力,目标、学习活动、评定三者应该协调一致。同时,评价和修改是语文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设想: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课《自然之道》。
一、指导思想: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自我”为关键,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相结合,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并且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上。同时,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强化教学中的质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努力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双基要求。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拯救了一只被嘲鹰咬啄的海龟“侦察兵”,结果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而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课文叙事严谨,故事性强。第一自然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还特别强调“在一位生物学家向导的陪同下。”从而点明了“我和同伴”及“向导”的不同身份,也暗示了两者对太平洋绿龟生活习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层次是不同的。第二自然段插入对幼龟生活习性的介绍,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稍不留心”“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意在强调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第三到十一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叙述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其间,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也清晰地展现出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先是因好心而“紧张”、“焦急”,要求向导想办法,接着,看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后感到“震惊”与后悔;“向导”本来是“若无其事”,由于同行人的“不满”,“极不情愿”地将绿龟引入大海,最后只能难过地发出“一声长叹”。
课文中向导的一句“叼就叼去吧,自然界就是这样的。”意在说明,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人类不能凭主观好恶做事。同时,也点明了课文的主旨: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规律。课文最后写到向导的一声长叹:“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这不仅仅是在说海龟,更是在呼吁:人类呀,要遵循自然规律,千万不要人为地干预。再一次点明“自然之道”。
课文主题突出,并且学生易于在读中感悟。一方面是因为选材典型,另一方面文章内容在多方面形成强烈反差,读起来扣人心弦,例如:“我”和同伴与向导在对自然规律认识上的反差,“我”和同伴的好心与所造成结果的反差,海龟入海前的平静与入海时遭到食肉鸟捕食的惨烈情景的反差等。学文时,引导学生从故事的发展中悟出“自然之道”是重点。下面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目标确定制定: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通过初读、再读、细读这三个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学生体会逐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三、教法运用: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学习;
2、引导回忆和想象,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教育。
四、学情分析
有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看有关自然的书,对大自然的规律有些了解,但由于地理关系,学生对于海龟的生活习性可能不太了解。
五、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二、导入:《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又是什么呢?(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并齐读课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绿龟的生活习性。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对照文中的拼音或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明确新词的意思。不明白的也可以请教同位或小组内的其他同学。
3、教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词是否读准确,对于难读或易错的读音进行指导。
4、再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5、每人一句话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标记出读的不准的地方,读完后再进行订正。
四、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质疑。
1、指导学生用“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模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你有不明白的问题吗?(简单问题直接找同学回答,较难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供学生讨论时用)
3、针对学生提出的较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然后逐一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五、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自读课文,把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把你的感悟体会与同位或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分享。
3、班内交流自己的感悟或体会。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相关内容。(看图感受幼龟被食肉鸟吃食的悲惨场景)
4、讨论: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明确遵循自然之道的重要意义)
六、课堂小结:
1、今后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遵循自然之道?
2、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七、课堂小练笔:从下面的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写,写完后班内交流。
1. 假如你是一只太平洋绿龟,当探路的侦察兵没有返回龟巢时,你些时的心情怎样,你会想些什么?
2. 假如你是龟群中的一个,当那么多的食肉鸟来袭时,你又会想什么做什么? 3. 假如你是游客中的一员,面对沙滩上血迹斑斑的幼龟残体,听着空中食肉鸟欢乐的叫声,此时会想什么,会说什么?
八、课外延伸:读《揠苗助长》的故事,读后按照“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模式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说一说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第四篇:回顾《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对你影响最深?请接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说明。
案例:“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 简单、有效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以往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
我以为,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必然是简单的语文课。而我们现在所推行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模式就体现出一种“简约之美”。因为,只要是人,就讨厌“烦”,而只要一烦,就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了;对学生而言,那当然就是不想上课,学生都不想上你的语文课了,那有效的语文教学又从何谈起呢?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特级语文教师老师的这句话,确实是至理名言啊!
那么,“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才能将模式课与语文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去做:
1、教学目标要简单明确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习目标,能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这比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很经典的课文,我在这篇课文的备课中,查阅了大量资料。我发现网上的资料真不少,优秀教案、特级教师的教案比比皆是。但我却发现都不适合我们现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发现所有的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都是突出以下两点上:
1、品读语句,理解榕树的特点
2、理解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写作方法。于是我经过反复揣摩,决定重点就放在第一点上。可是备课时,宁校长说的“分层教学,三个起跳点同时起跳”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我就开始琢磨,如何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分层,经过前思后想、反复琢磨,于是预设的是分层学习目标新鲜出炉:
•A 我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模仿性学习,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B 我能熟练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学习,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1个段落。•C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2个段落。
可是这个目标出来以后,我却觉得不是特别妥当,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分层目标该如何操作起来,如何检验呢?我心里都不是特别有底,于是我与同事们热烈讨论起来。
在教学研讨中,老师一语点醒我这个梦中人:
一、浪费课堂的教学时间,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学习目标,必然会浪费1、2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因为平时我从不这么做,如果目标一出,以我班学生那性格肯定要七嘴八舌,说不定还会反驳我,给我点什么建议;
二、分层目标是放在老师心里,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而不是在一、两节课堂上作秀。于是我将教学目标修改成:
1.品读课文的重点语段,我能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景象。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13自然段。
这个目标只有简单的两点,但是清晰明了,学生一看就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而且这个教学目标也的确贯穿在我的教学始终。
2、学会给教学内容做减法——抓课文主旨不放手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去发现那些体现文章主旨的内容,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最起码的职责,也是一个语老师份内的事!
正如主任一直跟我们语老师所说的那样,第二课时就该抓住课文的“魂”,也就是课文的主旨,其余的都应该删去。
在《鸟的天堂》一文教学中,我经过反复研读教材,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我决定第二课时重点就抓住“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这一主旨,而对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见众鸟纷飞的这一场景的教学处理上,则是模仿前面重点段的学法,让学生进行自学汇报,而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鸟的天堂’ 的确是鸟的天堂。”这一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读后质疑,再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同学的问题,而对其他教学内容比如作者为什么会去鸟的天堂等其他内容割舍掉了。现在我的思路开始由混沌变得清晰了,一堂课就抓住这么几个内容来讲就可以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我解决掉了,现在我开始琢磨“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这几个重点、难点的问题。
3、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要求自学指导要指向鲜明,让学生易操作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陷阱”让学生去钻。
在《鸟的天堂》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在导入示标之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电脑出示:
作者()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的景物分别是()和()。
我在请学困生回答后,相机板书:榕树、鸟,然后问: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呢?(电脑出示自学指导)
自由读5-9节,从以下表格中选择1个目标去完成:
分
层
要
求
A
B
C
读书3遍,将文读通、读顺;划出体现榕树“大”的词句。
读书2遍,力求读出感情,划出能体现榕树“茂盛”的词句。
读书1遍,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情感。用笔标出能体现写作顺序的词语,然后说一说这几个小节怎样写出大榕树的独特之处?
4分钟后,选择目标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
6分钟后比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说得最好!
这个自学指导是为了配合第一次备课设计的分层学习目标,而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我本来还有点自得,但是和办公室同事的再一次研讨中,又一次被老师所抨击。
是啊,本来自学指导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该怎样学,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去感悟文本,去获得解读文本的方法,我这个指导一出来,不就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吗,不就把学生的思维给框死了吗?听了老师的金玉良言之后,我想:是啊,这个自学指导让学生缺乏自己读书探索的乐趣。于是我当机立断,就将自学指导修改为:(电脑出示)
请同学们自由读5-9节:
思:这几节主要写出榕树的什么特点?
划:文中哪些词句能看出这些特点。
读:品读你划出的语句,看看读懂些什么,然后练习有感情朗读。谈:与同桌谈谈你的学习所得。
5分钟后全班交流
教学效果也证明这个教学指导的确效果不错,学生的汇报交流证明学生愿学、能学、有潜力去学。
在后面的12、13小节描写鸟的特点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刚才同样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3分钟后交流,结果学生以很积极地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当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的时候,积极性非常高,连班级中平时思维不活跃的学生也纷纷举起了小手,回答得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4、教师该如何真正做到“后教”,而不是“后讲”。的确,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存在着这种“后讲”的现象:先让学生汇报完自学收获后,当学生汇报到教师自己预设的重点段的时候,教师开始按着自己既定的一个教学设计,循循善诱引领着学生跟着自己往下走,走到一个老师认为比较到位的地步,才罢手。而这个在《鸟的天堂》第二课时后教的预设过程中,有一个体现榕树的“大与茂盛”的特点的重点段,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重点段,我寻找了两幅图片,在后教的预设过程中,我本来打算是用一幅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有着数不清的枝丫,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这句话,而第2幅图片是帮助学生理解“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这句话,在通过
图片对这段话有充分地理解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结果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的时候,学生说到“榕树”茂盛的特点时,有个学生说到这段话,我欣喜若狂,赶紧用电脑出示这段话,可是该名学生没有把这段话的重点词及其句子的感悟说到位,我追问:“还有谁对这段话有不同的理解”,“刷”地举起了很多小手,我心中暗自窃喜:哈,太好了!有这么多人有感悟的!指名同学回答,结果他找的是另一句话体现榕树大的特点,后面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不少学生都谈了自己对榕树的理解,有说榕树的“大”“茂盛”“美”“生命力顽强”,说得真的很多,也很好,出乎我的预设,可是那个重点段,还是没有同学谈起,于是我整合了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改变了教学方法,电脑出示第一幅图片,问:“这幅图片让你想起了文中的哪句话?”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我发现班级有个学生马炎在发呆,于是我请她发言,她愣了一下,于是我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一遍,她很快找到了那句话,磕磕巴巴地读了一遍,于是我请班级读书最好的乔羽石同学来教她读书,在同学的再三帮助下,她终于把那句话读好了。紧接着我出示第二幅图片,很多学生举起了手,我本来以为学生找的都是“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这句话。我想节约点时间,就对全班同学说:“大家一起读你找出的这句话。”结果学生读的七嘴八舌,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指名同学站起来读找到的句子,结果我发现学生找了很多句子:有的是体现榕树大的句子,有的是体现榕树茂盛的句子,有的是体现榕树生命力顽强的句子,当然也有我想要的这句,当时我的眼前一亮,是啊!我备课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呢,心里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引导学生去钻这个“陷阱”,否则我也听不到那么多精彩的回答,看不到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有如此之高!课后,听课的陈再武主任说:“他教过很多次《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但都不如这次课堂上,学生理解的,说的这么到位,这么透彻!”我也深有同感,觉得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远远超过的想象。
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二次备课,没有让学生钻进我预设的“陷阱”,才能听见学生如此个性纷呈的答案。这也坚定了我一定要把老师的“后讲”改为“后教”的决心。
5、学会做课堂的加减法
教师的教学用语简洁:当讲则讲,可讲可不讲的最好别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即使确实要讲,一句话能讲清楚的那就别讲两句——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一切不必要的啰嗦言语。课堂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课堂临近尾声,当学生齐读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时,我按照预设,让学生质疑这句话,心想:学生肯定会问“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后一个没有呢?”或者会问“这两个鸟的天堂含义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都是我在备课中,估计学生可能会问的问题,结果全班只有一个学生——马炎举手,她问:“为什么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首先我表扬她说问题提得很好,让她请同学解答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继续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同学们,热情地问:“还有谁有问题吗?”结果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心想这可是重点句,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不能不讲。于是我就说:“你们都会了啊,那我可得考考你们,第一个鸟的天堂的引号能不能去
掉?”刷刷,小手如林,我让一个最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结果他答对了,于是我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是鸟儿们的乐园!”我一下释然:原来同学们都会了,难怪不举手!看来,还是老师不放心啊!也让我懂得了:课堂上,老师要学会放手,学会做课堂的加减法!
愿每个老师做到:把学生的学放到课堂教学的首位!
盼我们的学生做到: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