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手记]绘本里的生命教育——4月3日读书会
[家长手记]绘本里的生命教育——4月3日读书会
来源:网络博客
作者:家睿妈妈
日期:2010-08-18
[ 大 中 小 ]
当看到图书馆读书会的最新预告时,妈妈犹豫了,因为这一期要讲的绘本故事是《爷爷变成了幽灵》,到底要不要让四岁的家睿小同学去接受这场“生命教育”,妈妈没有足够的信心。跟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讲授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好的话可能事半功倍,不好的话可能适得其反。在近半年来,妈妈捉住机遇曾尝试给睿灌输“生”与“死”的知识,第一次是去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参观之时,为讲解“标本”的制作过程,结果引发了母子之间一场关于“死亡”的讨论(见当期日记)。第二次是针对睿对舅母怀孕的好奇,妈妈就告诉家睿是“爸爸在妈妈的肚子里放了一颗种子,种子发芽变成BB,BB在妈妈的肚子里睡了十个月,有一天妈妈感到肚子痛,在医生的帮助下就生出了小BB。”。妈妈自我感觉,这两次生命教育还是收到效果的。于是决定下来,既然参加读书会活动已形成习惯,这一期也不落单,老师的讲授水平总会比妈妈高明吧?!
不知道是天气的原因或是本期内容的关系,清明时节的读书会前来的参加家庭并不多,然而活动还是按时准点地开始了。课前热身是甘林老师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妈妈比较赞赏的。通过简单的互动,可以令老师和学员打破陌生,接近距离。这次课前的小游戏是“小鸡变凤凰”,二人一组进行游戏。家睿因为找不到伴,而不乐意参与。妈妈把他拉回队伍当中,充当他的“拍档”,小子才投入其中。
小游戏之后,回到座位。甘老师依旧没有急于切入故事主题,而是让小朋友讲述一下有什么事物是从小长大的,有讲有笑有问答,非常的轻松。当小朋友提到毛毛虫的时候,甘老师就取出画纸,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毛毛虫从虫卵→幼虫→茧→蝴蝶的生长过程;当小朋友提到树苗的时候,甘老师又再次以简笔画画出了种子→新芽→树苗→大树,突然,甘老师将画纸翻转过来,“当大树变老了,生病了,有一天它倒下了……”,“它倒下了,在它周围散播了不少的种子,于是新的树苗又会长出来了……”,甘老师边讲还边以馆内摆设的“智慧树”作为教具展示,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就讲述了生命的轮回。在论及人的生产时,有小朋友说:“是从妈妈的肚脐里爆出来的!”,甘老师又以缓和的口气告诉大家:“不是
„爆‟出来的,当BB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之后,某一天,妈妈可能需要医生用手术刀把肚子破开取出BB,但医生一定会小心地帮妈妈缝上,不会有害怕。”边说边以手势辅助说明。把事情的本原真实地告诉孩子,妈妈觉得这就是真科学。睿是顺产的,妈妈以前就告诉过他,是像拉大便一样,妈妈一使劲把他生出来了。
有了毛毛虫和小树苗作为引子,《爷爷变成了幽灵》故事的开展就变得顺其自然了。故事讲述的是艾斯本最喜欢的爷爷,在大街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妈妈说“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说“爷爷变成了泥土”,这样的说法艾斯本无法想象也无法相信。对他来说,爷爷还没有真正离开,他不能割舍对爷爷的依恋。爷爷变成幽灵回来了!因为爷爷忘了做一件事,爷孙俩开始进入了往事的回忆,好多美好地时光又重现了。最后,爷爷终于“找”到,他忘记的是道别。在一场“再见”之后,爷爷开心地走了,艾斯本也释然上幼儿园了。故事显得有点凝重,但甘老师演绎得还算不错,起码没有让人特别的压抑。就我个人而言不太喜欢这个故事,我们不是无神论战士吗?那变成“天使”,变成“泥土”,变成“幽灵”的说法不就是告诉孩子“世上有鬼”?家睿没有“幽灵”的概念,他对故事蛮喜欢的,课后还主动要求拿这个绘本翻一翻看一看,还高声告诉妈妈幽灵是个魔术师会穿越墙壁。
读书会在清明时节安排这样一个故事可谓用心良苦,在缅怀先人的时刻,以一个绘本故事让孩子们直面了“死亡”,认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将故事的“幽灵”影响弱化,将生命教育贯穿其中,提升中心思想,最后甘老师让小朋友们共同得出结论:死是平常的事情,重要的是珍存美好的情感记忆,因此我们应该善待身边的亲人。接下来,又让小朋友们自由发言,说一说与长辈间快乐的事情……
故事讲完了,活动结束了,一个绘本一次生命教育就是这等的水到渠成。在亲子阅读时间里,妈妈希望能将生命教育这个主题进行到底。于是给睿挑了一本由方素珍翻译的《一只想当爸爸的熊》来给他讲。比起《幽灵》故事,这个要轻松得多,更适合像家睿这类低幼儿童阅读。《一只想当爸爸的熊》以一只想当爸爸的大熊向着森林发问:“谁能告诉我,怎样才会有一个小宝宝?”为线索,展开的探索。兔子告诉他小宝宝是从萝卜园里长出来的,喜鹊告诉他小宝宝是孵化出来的,鲑鱼告诉他小宝宝是白鹳鸟送来的礼物,大熊都按这些做了,可就是不对劲。直到大熊遇上了母熊,母熊告诉大熊:“如果你愿意和我结婚,明年春天,我们就会有一个可爱的熊宝宝了!”……家睿看到两只熊的图片也会指着说:“爸爸和妈妈才有宝宝!”。
生命教育原来可以这么简单,一些我们以为很难开口的,很难解释的问题,通过一个绘本,一场游戏就让孩子明了了。谢谢读书会,让咱母子在绘本阅读中日渐成长
第二篇: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
小编说: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在东方爱婴的老师推荐的这些绘本中,却格外温暖。
1.《獾的礼物》
故事简介:
獾是一个让人信赖的朋友,他总是乐于助人。他已经很老了,老到几乎无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这天晚上,他对月亮说了声晚安,拉上窗帘。他慢慢地走进地下的洞穴,那里有炉火。吃完晚饭,他写了一封信,然后就坐在摇椅上睡着了。他梦见自己在跑,前面是一条长长的隧道。他愈跑愈快,最后觉得自己的脚离开了地面,觉得自由了,不再需要身体了。
第二天,狐狸给大家念了獾留下来的信:我到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去了,再见!
下雪了,雪盖住了大地,但盖不住大家的悲伤。
春天渐渐临近,动物们开始串门,大家又聊起了獾还活着的日子。鼹鼠告诉大家獾是怎样教他剪纸的,青蛙告诉大家他是怎样跟獾学溜冰的,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领带……这些技艺,都是獾留给他们的礼物,这些礼物让他们互相帮助。最后的雪融化了,融化了他们的悲伤。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鼹鼠爬上他最后一次看到獾的山坡,他要谢谢獾给他们的礼物。他轻轻地说:“獾,谢谢你。”
2.《爷爷变成了幽灵》
故事简介:
在这本小书里,小男孩艾斯本最喜欢的爷爷在大街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妈妈说“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说“爷爷变成了泥土”,这样的说法让艾斯本无法想象也无法相信。对他来说,爷爷“既不会变成天使,也不会变成泥土”——小男孩无法割舍对爷爷的依恋。
艾斯本说爷爷变成了幽灵,因为他在爷爷死后,着迷地看一本关于幽灵的书,书里面说如果人死了以后,还有一件事情忘在人间的家里,那么他就会回到家里。这天晚上艾斯本发现爷爷坐在床头,爷爷真的变成幽灵回来了!于是爷孙
俩一起拼命地想爷爷忘了什么事,于是爷爷想起生前的很多事情……生命无常,重要的是经历生命的点滴。爷爷终于想起来了——他忘记在离开时,跟孙子说再见。
最后,爷爷说我很快就要见到你的奶奶,我会代你向奶奶问候,你要乖一点(但是不要太乖),我们两个以后要互相想念(但是不要想得太多),于是爷爷这个幽灵破墙而出,走到街上,渐渐地远行……
故事的情节戛然而止,故事里的艾斯本释然了——他找到了亲近爷爷的方式:时不时地想着爷爷、把爷爷的相片挂在墙上。“好了,明天可以去幼儿园了。”他说。
3.《长大做个好爷爷》
故事简介:
故事的线索很简单,文字很朴实,故事氛围的营造和叙事的节奏主要依赖暖色的画面。黄色的大地,绿色的树和草,红色的花,黄昏中的一切是美丽的金黄色。绘者甚至不愿让病房呈现冷冷的色调,病床、枕头和被子都被涂上与树屋类似的天蓝色,墙壁的黄色与爷爷家中的黄色很相近,被子上还放了一把鲜红的玫瑰花!
当小小熊母子相拥在树屋上静静哭泣时,读者的视线从他们的身后转向那片生机勃勃的大地,心中不觉会有一些悲悯,但更多的是庄严的慨叹!死亡带来的感受,原来可以如此壮美!如果换作我们是小小熊,也会振奋地说:“长大我要做个好爷爷!”
4.《小鲁的池塘》
故事简介:
故事以小鲁的同学为第一人称,叙述徐徐拉开帷幕。小女孩和小鲁是住在同一条街上的邻居,他们总是形影不离。但小鲁的心脏病日益严重,最终故去,把悲伤留给了小女孩和其他同学,于是,大家试图一起找到一种可以纪念小鲁的方式,来抹平内心的创伤。
5.《外公》
故事简介:
女孩来到了外公的家里。
两个人一起在温室里种花,外公说:“它们要是全长大了,这里就放不下了。”女孩说:“虫子也去天国吗?”
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外公说起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女孩问外公:“外公,房子会变成船吗?”
两个人吵架了。
两个人坐在院子里,外公说:“这巧克力冰淇淋真好吃!”女孩说:“不是巧克力,是草莓呀!”
两个人一起去海滩,还一起去划船钓鱼,外公说:“要是钓到了,就当晚饭。”女孩说:“外公,要是钓上来一条鲸鱼怎么办?”
今天外公不能出来玩了。
外公抱着女孩看电视,女孩说:“我们明天去非洲吧,你可以当船长!”可是明天……外公的绿沙发上空了。
7.《祝你生日快乐》
故事简介:
有个患癌症的小姐姐,因为常常吃药、打针,头发都掉光了,所以戴着一顶帽子。有一天,当风把帽子吹走的时候,一个叫小丁子的小男孩儿骑着脚踏车来到了她的身边。他为她追回了帽子,他给她带来了友情。他们一块儿做游戏、说故事。有一天,小姐姐带来一个“开心锁”,他们把锁挂在树上,约定在小姐姐生日那天一起许愿,并且打开锁。可是,小姐姐住院去了,没有如约回来跟小丁子一起过生日。但是,小丁子还是用手指头做了一个心意“蛋糕”,为她许了一个愿……
8.《一片叶子落下来》
故事简介:
书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
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第三篇:家长如何配合生命教育
家長如何配合生命教育
1968年美國的一位學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日本、英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竭力推宣導生命教育,各種學術團體紛紛建立。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應該成為指向人的終極關懷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質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種全面關照生命多層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他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
而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現代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使家庭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家庭教育還存在和青少年成長需要不相適應的方面,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瞭解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忽視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與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對孩子或者期望值過高,或者漠不關心,或者過分包攬,或者放任自流,加劇了部分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如厭學、離家出走、自殺等,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家庭教育就需要父母做好自己的行為和態度,是如何配合學校教育的關鍵,孩子成長的關鍵。
首先,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惹兒女的氣是指由於父母教育的方式不恰當,從而引起兒女的不滿和反抗。這就要求父母凡事必須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才能讓兒女口服心服。如果父母本身行為不端,沒有樹立好現象,卻用高壓的手段要求兒女向好行為學習,這會使兒女心中憤憤不平,覺得父母強蠻無理;或者由於父母做事沒有原則,使兒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從而使兒女積怨於心,不能失懷,這就是惹兒女生氣,嚴重的話還會使他們喪失使志氣,從此以不健康、不平衡的心態對待人或事。在家庭裏面,父母的形象就是上帝形象的代表,孩子正是透過認識父母來認識上帝的,父母的的形象是很重要。這就要求父母應有美好的行為、要求父母要具備積極的態度、要求父母要謹慎自己的語言。所以,作為父母,應該知道我們每一天所表現的行為、態度、語言都在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孩子,他們的態度是父母態度的延伸。為了孩子,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態度榜樣。
其次,父母要認識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作父母的,孩子還小,他們還在不斷的成長與發展中,不要太過於求全責備,要允許他們犯錯誤,並幫助他們改過自新。作為家長常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把孩子看作是縮小的成年人,在智慧、情感、心理、生理、社交和靈性上都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以致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蒙受了許多的不白之冤。因此,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變化,需要父母的耐心幫助與充滿恒心的教導。不要因為怕他們犯錯誤就橫加束縛,以致剝奪他們的自由空間,阻礙他們創造力的發揮以及健康成長。
最後,父母要平衡管教與鼓勵之間的關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是管教、指導和鼓勵。沒有管教的愛是溺愛,是放縱;同樣,離開了愛的管教僅僅是懲罰,是傷害。《聖經》中提到管教的時候,總是與愛聯繫在一起。如果小孩做得對做的話,父母就給予適當的表揚和肯定,那麼,他就不但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且樂意做那些正確的和有意義的事。父母的責任是管教,但卻不要忘記時常給予鼓勵。管教是充滿愛心而又堅決的校正,它能加強整個教導過程的效果。管教通常可以帶來對父母的順服,對法律的尊重,以及一個可以適應所處環境的健全個性。但鼓勵或許比斥責有更好的收益。因此父母應該做到無條件地愛護兒女,無論成功與失敗、得意或失意,都要給予接納諒解;要尊重兒女的選擇,不要強迫他們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培養他們正當的愛好和興趣,並幫助達成目標;給兒女有說話的機會,要學會欣賞他們的觀點和意見;必要時應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並取得他們的諒解;父母在管教的態度上應該一致,不讓孩子左右為難,無所適從。
總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許多老師,因為絕大部分孩子的成長期剛好是在學校度過的,然而父母才是最重要的引導人和教育者,因為當孩子的老師在不斷更換的時候,唯有父母相對穩定。家庭與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穩定而且負有更大教育責任的老師。學校只是為孩子提供一部分的教育而已,而父母卻能為孩子提供更多、更豐富的教育機會。而且,就是父母將一部分的教育工作分給了學校,他們還必須負起監督的責任,提供支援並主動與老師聯絡。也就是說,孩子的主要教育任務不是學校、老師甚至教育的部門,而是養育他們的父母。
第四篇:365家长学堂: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好家长365-为家长提供最实用的家庭教育知识
365家长学堂: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约25万人死于自杀,是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青少年轻生事件频发
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以结束生命或残害他人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新闻屡见报端。今年9月初,上海一名8岁男孩因为起床晚被批评,从楼上纵身跳下,幸好小男孩只是鼻骨骨折,并无生命危险。几天后,四川广汉一名11岁女孩被一道数学题难住而服毒自杀,在家人和医生的极力抢救下,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而在一年多前,乌鲁木齐一则15岁女生梦梦自杀未遂的报道令很多人感叹。当时正读初三的梦梦,因成绩排名靠后一直受到老师和校方的关注,这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用最简单的“开窗一跳”来结束烦恼。事发后,当记者问她是否知道跳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时,她说:“我不知道跳下去会这么疼,也没想这么多,就是头朝地,Gameover!”
有调查显示,自杀在我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如花的生命继续生长?教育专家认为,这不仅反映出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命教育发展滞后
“现在的教育其实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南宁七田右脑教育桂林中心负责人鲁娜说。事实上,生命教育在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已经普及,但在大陆并未形成体系,在实际教学中也未付诸实施。南宁快乐潘哆啦绘本馆负责人卢丹映表示,如今的学校教育,大多是从灌输消防知识上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学校也会设立心理辅导员,帮助孩子疏导心理问题,在放假前,学校也会加开一些安全知识课程。虽然素质教育推广了二十多年,但目前中国的教育,还是只盯着学习和成绩,并没有真正转移到对孩子的德行、责任的培养上来。
更多家庭教育知识请移步 好家长365(http:// 更多家庭教育知识请移步 好家长365(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2022年XX小学关于生命教育致家长的一封信
2022年XX小学关于生命教育致家长的一封信
近年来有关中小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自2020年来持续不断的新冠疫情,更迫使我们停下脚步思考,在孩子的人生中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毫无疑问,那就是生命。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是对孩子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家庭、学校、社会都必须重视起来。学校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家庭是学生生命教育更为重要的一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也要和老师一起,共同努力。
一、努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教育只有在良好的关系中进行才会收获良效。无论多忙,请定期或不定期尽可能抽出足够多的时间给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听听孩子说说学习,聊聊生活,讲讲见闻,提出困惑,倾诉烦恼,吐槽苦恼,做一个合格的听众,合适的时机,给予孩子豁然开朗的人生指导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有计划地与孩子讨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当我们听明白孩子的话,准确理解了孩子的观点、态度之后,针对其有问题的部分进行讨论或给予指导。“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也要给孩子树立积极生活、工作的榜样,让孩子从家长身上直观地学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三、让孩子保持阳光的心态。
一是要快乐。告诉孩子成功需要快乐的心态支撑,因为快乐才会有学习效率,反过来学习的目的也是让人生更幸福,所以不可以舍本逐末。二是要自信,引导孩子放大自己的优点,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潜力。三是要大气。气度决定高度,有胸怀有气度的人才有成功的本钱,要学会宽恕、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要教育孩子把悲观和怨恨抛在身后,否则你将永远活在自己设置的囚室里,不能有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四是培育孩子的大境界,要有大胸怀、大追求。五是要坚持打造一颗坚强的心。让孩子认识到挫折和困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它就像溪流中的石头,激起的浪花才会点缀生命的色彩,引导孩子笑对一切困难挫折,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四、让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孩子生活中相当大一部分负面情绪,来源于失调的人际关系。引导孩子学会与同龄人友好相处,与伙伴建立合作互助、共享双赢的同学关系,用平和的方式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引导孩子学会与师长相处,尊师学本领,创造新生活,善于向师长请教和交流沟通。要引导孩子学会与家人友好相处,学会换位思考和感恩,让孩子体会到母爱的宽容和热烈,感受到父爱的深邃与厚重。五、带领孩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
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之外的时间大多在网络游戏和电视中度过,不少都患有“大自然缺乏症”,这样容易形成孤僻、封闭的性格,不利于身心健康。自然有很强的治愈功能,家长要创造条件多带孩子到户外,拥抱大自然,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感悟人生,感悟生命。家长要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参加必要的社会生活,在交往中形成处事合作、交往的能力,完成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