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职英语课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共)
浅析中职英语课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摘 要】课文阅读的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它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当前的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弊端。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参与,从而改善中职英语课文阅读的教学现状。
【关键词】中职英语 课文阅读 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英语课文阅读,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它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语言学家Krashen(1982:9;1985)的输入假说理论认为,接触大量有趣的或是相关的语言输入材料是决定第二语言能力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的英语课文阅读的教学,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课文阅读教学的学生因素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在英语课文阅读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欠缺阅读习惯。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用手指、铅笔或尺子等指着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叫指读,它妨碍了眼睛的运动并限制了大脑的快速活动;也有的学生读完一个句子或整个段落又回过去重复阅读,特别是碰到生词或不懂的短语、句子时,忽视了整篇文章的结构主旨;还有的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一边阅读一边旋转圆珠笔或玩着尺子等,有的甚至弄出噪音;有的学生一碰到生词就借助字典;还有的学生过多关注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
其次,欠缺词汇量。
三、中职英语课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中职英语课文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教材中,阅读课文体裁多样,题材广泛,语言知识丰富,更注重英语的运用。英语课文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快速获得信息。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才能达到如此重要的目标呢?如何恰当地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呢?
根据教材,阅读课文总体上可以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个阶段。由此,在各流程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一)Pre-reading(阅读教学准备阶段)
Pre-reading也叫做课文的导入阶段,是整堂课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引入正文的最好机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技巧,将新内容有机融合在导入活动中。
1.背景知识法
中职英语阅读材料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以及风俗民情等各方面的知识。教师恰到好处地介绍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激发其阅读兴趣。
比如Unit 11中的阅读课文Getting Out of the Mine,讲授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做如下背景知识介绍:“2010年8月5日,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圣何塞铜矿发生严重塌方事故,正在矿井地下700米深处作业的33名矿工被困其中,生死未卜。8月22日,经过17天的搜寻,从地下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33人全部平安无事。”
2.话题讨论法
新课导入的话题,最好是师生都比较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共鸣。比如Unit 1 A New Kind of Summer Job(一种新型的暑期工作),在教学前,我安排了两个话题要求学生讨论:1.Have you ever did jobs in the summer vacation? 2.Why do students do jobs in the summer vacation? 中职学校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暑期打工的经历,因此这个话题学生是比较愿意谈论的。
3.示图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把即将阅读的部分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Unit 4 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这是不少人都讨论过的热门话题,与天气有关系,于是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信息,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播放一段有关全球变暖的视频,让学生对此有更直观的感受。
(二)While-reading(阅读教学活动阶段)
阅读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在课堂中,学生应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此流程是整堂课的主要部分,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至关重要。
1.快速阅读(Fast-reading)
快速阅读是指在英语课文的阅读中,不能、也没有必要采用逐字逐句的阅读方法,而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去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教师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填图表等形式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如在教授Preparations for Telephone Calls中,我通?^提问以下问题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效果:
(1)Do you know how to make preparations for telephone calls?
(2)What will you do if you receive an unexpected incoming call and you are not ready for it?
(3)What will you do while you’re answering an important call?
2.精读(Intensive Reading)
精读课文,就是让学生自己仔细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愿回答与教师提问相结合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也可采用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方式。
(三)Post-reading(阅读运用阶段)
此流程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使其得到巩固和强化,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加以练习。具体可以采用复述课文、命题发言、话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仿写等形式。
比如在My First Interview的Post-reading环节,我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我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中有扮演“the manager”(经理)的,也有扮演“the candidate”(求职者)的,在规定时间内重现课文内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英语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5-28.[2]郭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3]刘若冰.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导刊,2004(09):33-35.[4]段翠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2):68-69.[5]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第二篇:浅谈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很多老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略读?顾名思义,“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大致了解意思即可。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略读”往往没那么简单、粗略。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如教师自选材料阅读,儿童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中也有略读的因素。但是在小学阶段,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途径。
一、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当你翻开新课标小学语文教科书时,你会发现略读课文篇数在逐年增加,也由此说明,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或许很多老师都存在这样的想法,略读课文用不着考试,怎么上或者不上都无所谓,所以大多时候都轻描淡写、一读带过。殊不知,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一样重要。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而新课标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语文课程标准》把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并列,要求第二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搜集信息。”综合以上各家的说法,我们认为“略读,就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
因此,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应关注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理念
(一)、强调自主学习,培养独力阅读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公,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理解、感悟。把精读课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老师在交流中只起到点拨的作用。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留给学生。
(二)、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力纠时弊,强调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发展个性。它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违背了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要让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三)、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
如在教学《卡罗纳》一文时,这篇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课后我就引导学生去读《爱的教育》,这样通过一课书去阅读整本书,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略读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拓展的内容方面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
三、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在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能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自主阅读并不等同于自学;略读课文的时间一般只有一课时,我们可以采用“三读”的做法,就是一读知大意,二读谈感受,三读抓重点。故而,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中反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把课文读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在策略上,教师必须关注一个“略”字。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粗浅认识。
(一)、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略读课文教学
人教版教材编排是以单元为主题,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每个单元都由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组成。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续,不应该把略读课文单独分开教学,应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一脉相承来教学。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这一课时,我与学生们就单元主题聊了起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但是盲姑娘却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这样就自然而然把这篇课文归纳到了这一单元的主题中,由于学生之前已以学过三篇同一主题的文章,所以在阅读、交流这篇文章时就能很快抓住重点,不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浪费时间了。
(二)、结合阅读提示,落实自读自悟
老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注意凭借“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开展自读自悟,开展小小组交流学习。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以学生小组交流为主,老师只在学生交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如《永生的眼睛》课文前的导语是这样的:上篇文章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为了结合阅读提示,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想想:文中谁最值得你为他而骄傲?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画一画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
2、小组交流,谈感受。
3、抽生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特点,深化学生感受。
(三)、聚焦重点,略中有精
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不可像精读课文一般字斟句酌,要恰当简略,要突出重点,要展现亮点。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取舍,使教学目标更为集中,这就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永生的眼睛》一课可以抓课题为突破口,首先让学生质疑:眼睛怎么会永生?然后带问题进入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父亲具有深刻意义的话语,让学生自读自悟,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最后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四)、适度拓展,加强课内外联系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联系课内外教学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所以要根据本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适当地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永生的眼睛》最后一个环节:原文回归,深化感情。师: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大屏幕出示)师: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推入了高潮。见势我就顺水推舟:请你们以接受器官者的身分给琳达写一封感谢信。学生情绪高潮,就连平常最不愿意写作的学生也纷纷提起笔,写下自己此时的心情。
略读课文教学已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研究者不仅要了解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且应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它的独特功能,使它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使语文教学总目标得以深化,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总之,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是很好的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加强略读课文的教法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略读课堂中也能有着别样的收获!
第三篇: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略读课文在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所占的分量逐步增大,精读课文相对减少,到第三学段第九册起,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和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但是占如此大重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上还不是受到广泛的关注。这是平时总认为略读课文在考试范围中占的比例极小,教学实际中便忽视了它,往往把它当作“快餐”对待。笔者直视“略”而真略的误区,认真找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尝试实践重点突破法、、头脑风暴法、语言积累法、情感书写法、拓展延伸法等,力求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独放异彩。
关键词:略读课文;误区;教学策略
如果把教师的教学行为比成厨师的烹调手艺的话,精读课文就好比厨师在制作一道道精细加精美的食品。精细的食品,以其制作精良,色味俱全,往往成为衡量厨师手艺水平的一种标尺。而好比是粗粮的略读课文虽制作粗朴,却保有了其本色,适当的使用能极大的均衡食者的营养与调节肠胃消化功能。以下就是笔者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一、略读课文编排引发的思考
随着新课得程的推行,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小学第二学段第五册开始,在保持一定量选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略读的份量,精读相对减少;到了第七册,略读课文的篇数已约占全册课文的44%,同时也不仅仅是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而是融在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密切联系;至第三学段第九册起,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
但是,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教学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与研究也是微乎其微。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略读课文的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二、剖析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长久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以上着力强调了略读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
三、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正是为我们教学策略的探索指明了一个方向,使我们更好地去认识略读课文,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略读课文的功效。
(1)整合贯通法
《七律》、《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一单元的课文编排,为的是让我们走近毛主席,去感受他为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使学生全方位地去了解伟大的领袖。怎么教呢?
笔者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略读教学,采取两篇略读文章同时教。首先进行整体的感知,接着学生研读文本两篇文章中“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地敬佩,让你认识了一个你印象之外的毛主席?”进行交流,最后拓展到“你还了解毛主席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课堂上的拓展,是有联系、有针对性的,而且及时地拓展,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感悟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还可以向课外延伸。
(2)重点突破法
在略读课文中,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读。寻找适当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略读课文《将心比心》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要想获得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自己要去关心、帮助别人的道理。在教学中,笔者对第一个故事进行略处理,选择第二个故事中母亲对护士说的“不要紧,再来一次”这句话展开精细的教学,具体如下:(1)母亲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3)可母亲却如此地宽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这种宽容?读读课文。(4)练习朗读母亲对护士说的话,读出你的感受。通过引导学生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母亲的宽容,从而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使略读教学不泛读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心灵会有较大的触动,对课文的主旨会有较深的体会,从而更理解“将心比 心”。
(3)头脑风暴法
一些略读课文,它的文章篇幅长,并且故事性也很强。略读课文的课时一般安排在一课时左右。那么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此类略读课文,我们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也就是“放电影法”。这样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于自主的学习。就如《小英雄雨来》这篇略读课文,在精读课文《夜莺的歌声》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已经有初步的能力,教学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放电影”了。在放完电影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对人物形象进行较为自主而深入的认识。
(4)语言积累法
文字很美的文章,则注重语言积累。“美文诵读”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捷径。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在读中想象天山的美景图,并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读中感悟文中比喻的妙处。在诵读中,积累了景物描写的语言和手法;在品词品句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
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并且,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朗读指导比较到位,使学生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
语言的积累也为更好地写作铺平了道路。就在《珍珠鸟》这课教学的开头,学生们在朗读了文章的第一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一开头就用‘真好!’呢?”我顺势推舟,让学生谈论这样的开头好不好,随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曾经的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最后让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段话。这样的一个学习,我发现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常常会尝试将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
(5)赏析书写法
文质兼美的散文,可引导学生赏析、点评,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把握作品的写作特色.当然,写话的切入点要“小”而“巧”,让学生要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
笔者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不仅仅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更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进行了两个层面的设计: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边读边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时,我将写话融入其中,让学生选择一个画面,展开想象,把看到的画面写丰满,写生动。这一写可以说是推波助澜,掀起层层涟漪,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有了更深切地认识与理解,朗读更加有滋有味,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更是增强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
(6)拓展延伸法
许多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时,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
教学《文成公主进藏》一课,我就充分抓住优势,补充课外知识。(1)课前搜索信息,快速走进文本。我让学生搜集关于西藏和文成公主的资料,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学习课文,理解文 成公主作准备。(2)课中扩展阅读,丰富文本感悟。在学完文本故事后,我下发教师用书中的“相关链接”——文成公主进藏的另一个传说。通过不同版本的阅读,提升了学生对同一故事的感知深度。(3)课后——链接课外,深化阅读进程。我请学生下课后。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和《猎人海力布》两个民间故事,也可以广泛阅读其他资料上民间故事,然后在班级读书会上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更为开放,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选择,课堂力求透露人文关怀的色彩,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剑明指出: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我谨以此话给我的感受做结,愿“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再偏颇,更不能被忽视!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008.1 2`小学语文教师 2008.2
3、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2.3
4、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2.7
第四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文应体现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学时间少于精读课文。所以,教学重点必须高度集中,无关重点的内容应坚决舍弃。不忍割爱,贪多求全,不仅有悖略读课文的定位,而且因教学时间短,必然“伤其十指”,降低教学效益。以我校宋军平教师执教的《永生的眼睛》(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教学设计中提取的教学框架。据此,我粗浅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采用以下策略:
1.从原点出发回到原点,首尾呼应
宋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从课题“永生的眼睛”出发,那么“永生”是什么意义呢?“眼睛”能够永生吗?质疑课题,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初读课文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永生的眼睛”?当学习完课文后,再次理解“永生的眼睛”的含义,回归到课题升华主题。这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显得整体感强,很有紧凑性。
2.还阅读以本色
在课堂上,宋老师的课堂策略就是不断的深入的读,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的课文的阅读,更需我们“精心”的设计!以读导学,以读促悟,“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骄傲!”“读出这位父亲的平静!”这样的导语反复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在这样的要求和引导下慢慢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受到感染和熏陶!课堂上宋老师注重营造一种气氛,她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使其读得有声有色。
3.显略读课堂与本色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具体学文过程中,宋老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文章主体部分,抓住主人公琳达态度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很自然地引出父亲的话,并以此作为重点句子进行感悟、交流、品析。课前宋老师进行情景创设,让孩子们闭目感受盲童世界的黑暗,并让孩子们想象,假如你就是盲童,你现在能看见这美丽的世界吗?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在情感熏陶的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同时抓住温迪对捐献眼睛角膜的态度,折射出父亲对后代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父亲所留下的更是一种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从而达到了理解“永生”的含义。
4.突破重难点关注学法迁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可见,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略读教学中,突破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关注学法的指导与迁移那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5.注重课外延伸,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得到了体现。这篇课文已经让人感动,但课外延伸的部分更让人潸然泪下。课文学完之后,宋老师又拓展了这个故事的结局,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他们的感受,除了对温迪不幸遭遇的同情外,更多的是对温迪和琳达的敬佩之情。“情到深处自然流”,此刻,温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这样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与感受。这样,让“永生”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我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最想传达给学生的东西———爱的传递,这个教学目标是显而易见达到了。
第五篇: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阅读课是我国英语教学中也一直是主干课,在教材的编排上每个单元以对话引出话题,学习或复习有关日常交际用语,接着阅读同对话题材相同的语篇,训练阅读技能和学习语法和词汇,然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技能。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好的发挥如上作用呢? 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其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不注意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
其二、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地重视语法,把阅读当精读,教学过程就是拼读生词,讲解单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等。有的甚至把阅读当课外阅读上,勾划词组,对对答案,学生自读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即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感到乏味,没有阅读兴趣,很难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其三、教师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课堂听课习惯、课堂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或者是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稍遇到阻力和困难就退步,失去信心,怕影响教学预案、教学进度,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坏习惯一味地迁就,造成学生的坏习惯得不到有效制止。
其四、许多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五、阅读教学的量不够,阅读仅仅是体现于课堂教学中的一小部分的训练,忽视课本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是用联系代替复习,再就是读过了就算学过了,学过了就等于学好了。还有在师资、课时、组织上得不到保障,没有明确的教学部标、教学计划,没有配套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阅读材料。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第一,必须改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对阅读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教师应避免满堂灌,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阅读的速度、技巧及猜词技巧等作相应的指导。为提高阅读速度,可引导学生进行泛读、速读、略读、寻读等。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设计不同领域的书籍;速读可采用记时方式,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因为记时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是先记下开始时间,阅读完毕记下停止时间,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的速度。随手记下,长期监场,必定收到明显效果。略读可以运用以下技巧:(1)印刷细节,如书或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字、黑体字、脚注、标点符号等。(2)阅读文章开头的第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3)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特别关注句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转折词和序列词等。如:抓关键词或与关键词相近、相反的词。猜词可运用下列技巧进行:①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内容猜测;② 根据语法结构猜测;(3)根据构词法猜测;④ 根据定义、解释猜测;⑤ 通过对比关系来猜测。
总之,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倡导体验参与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采用语篇教学法。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知道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为此,阅读教学时我们采用语篇教学法,通过整句、整段阅读,达到对全篇文章的正确理解,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我们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解总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词句的学习,观点的理解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图中进行,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在阅读前作必要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己的过度到新的内容的教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前的要小到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利用图片、幻灯片、摄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的直观导入法,利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时间或故事导入法,利用自由交谈或讨论的导入法等。
第三、在阅读中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类问题,采用问题教学模式。阅读并非被动的解码过程,而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读者在对语言层次的词语进行解码的同时,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阅读检验自己的预测、修订自己的预测、进行新的预测……整个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因此,提问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检验预测—再预测的最佳方式。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体温正是这种星星之火。实际上,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提问可以唤起学生注意,鼓励学生参与;检查学生对阅读任务的准备情况,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对文章基本事实的理解;降低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诊断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但是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失,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问题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对背景知识的提问,对字面理解的提问,对文章内涵的提问和开放式的提问。前两种问题学要学生的低层次阅读技巧,通常的问题如下:Who / where / when / what / why / how… 第四、阅读后应利用对比、图表等手段再现文章的整体结构,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对语言知识加以巩固,阅读可以结合听、说、写来加强训练。如阅读材料可以作为听力材料,可以改为完型填空,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还可以当作书面表达要求学生进行改写、续写等。同时必须扩大课外阅读。目前,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完成,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常言道:“厚积薄发,熟能生巧。”没有大量的阅读输入,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运用性输出,更谈不上创新运用了,大量的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知识,丰富认知图式。阅读是一种技能,虽然可以通过培训学习一些技巧,但要真正获得技能,最终是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完成。扩大课外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音、电视、报刊、杂志等来达到,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互相阅读自己的作品。
最后,课堂教学要形成习惯。习惯的力量真是大得惊人,一旦形成,想改是相当难的。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习惯的力量,我们总要看眼已经停了摆的钟,似乎他还在走。”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的确如此,我们身为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去获取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应该看到在争取教育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其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教育习惯能培养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性格。“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教师的事业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总之,要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采用语篇教学法,阅读前作有效的导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有效地设问贯穿整个阅读过程,阅读后加强训练以巩固,同时课外扩大阅读量,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习惯,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