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1:4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 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重1克的图钉,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图钉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生活情景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游玩项目运动情况的不同,而后在进行分类从而探究平移和旋转现象。其次在探究平移距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在格子里移房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找出容易出错的原因,这节课中有几个地方处理不当,在学生举出教室中的电风扇、门、屏幕、窗户的运动情况是,我并没有强调推窗户是平移现象而窗户本身不是。

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反思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游乐场情景,通过仔细,引导学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角。在找角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得出的,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比一比、分一分,交流验证,找角辨角画角等,每一个活动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角的产生。在进行了尝试分类思考、动手验证、概括概念的过程后,学生很顺利的建立了锐角和钝角的表象,把锐角和钝角与已学直角概念纳入同一系统中,形成了角的完整知识体系。当学生已形成清楚角的概念后,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上的三角板拼一拼,学生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放飞想象,不仅加深了对锐角和钝角的特征的认识,也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

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教学反思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一方面,他们在以前学习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的数、千以内数时都比较过数的大小.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多次接触甚至亲自解决过这类问题.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时,应创设情境,尽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让他们在把旧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迁移应用,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教学反思

大数的读写法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部分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在实际的读数和写数中总是出现错误。

在新授课中我是按照这样的程序教学的:先对照数位顺序表分别读和写数,再丢开数位顺序读和写,由学生比较两种方法,讨论交流并理解读写数中应注意的问题。这节课的效果评策中,我发现学生在读万以内数时,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对齐数位表读,写中间有两个0的数时往往会漏掉一个。

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已经是比较大的数了。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但是,学生经历过百以内数、千以内数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认数的经验和数的知识。

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好教具和学具——挂图、小方块、计数器等,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万以内的数。

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的活动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学生在数小正方体的过程中,逐渐理解10个10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

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已有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所以总体教学思路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的导入和展开都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3 探究。这样设计,一方面使本节课的重点从学生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调整为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探索发现出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规律,总结出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任意写数、猜数比较,在开放的、有梯度的练习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让学生讨论位数不同、位数相同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任意写数、猜数比较等教学环节中学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见解,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已有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所以总体教学思路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的导入和展开都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这样设计,一方面使本节课的重点从学生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调整为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探索发现出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规律,总结出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任意写数、猜数比较,在开放的、有梯度的练习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让学生讨论位数不同、位数相同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任意写数、猜数比较等教学环节中学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见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利用小棒摆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计算,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特点,不但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富有吸引力,而且可以把难以理解的问题或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在这个课题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倍”的概念学生有时候是很模糊的,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再说明算式的意思,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及牢固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而开展的,对于班级中中等以上的学生单纯的一道除法算式已经不足于引起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本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六一”节为老师布置教室这样一们数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的数学条件进行分析理解,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在理解的过程我又注重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口头表达,用“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把什么平均分,每份是几,可以分成几份?”这样的句式去理解除法的 意义,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在课的开始,本人采用了原始的口算卡来复习与检测学生的学习基础,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也正是有了这一基础,才能得以提升。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上课初,我则创设情境图“猴妈妈分桃”,我们一起去那里看一看的故事情境,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问题来自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对于书上提出的三个除法问题,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按小组进行合理分配,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各组自由选择物品,思考怎样使每组都得到一份,通过具体分配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解决问题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仍采用游乐园主题图的一部分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小括号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的目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一)的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学起来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同时给学生提供充实的时间进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教学时采用开放式的图片、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掌握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的原则。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论文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教育与考试心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家访记录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二:二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角 教学反思(1036字)“认识角”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 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 ?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13=77,77+23=100(2)6×5=30,30+28=58(3)7×7=49,49-27=22(4)7×9=63,70-63=7(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表内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4、需要改进的问题:(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俄罗斯方块”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呈现三幅图通过“观察这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为之后的用语言描述打下基础。、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转30度、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我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明确旋转的三要素观察和操作不能达到连续展示的效果,这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展示旋转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进而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对旋转现象的叙述中,学生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

2、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度之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在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到了找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就是看图形中一条边旋转的角度。并且在画图形旋转之前安排了将一条线段绕一点旋转,使学生们知道了画旋转90度后的先导和原有的画垂涎的方法一样,最然后再画图形的旋转,但是学生们画起来仍然很困难。之后百思问题所在,终于在之后的练习中发现与图形的平移可以建立起联系,设想如果课上练习图形的平移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初,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遇到了两个怎么也想不透的困惑:

1、实践活动课,如何体现数学味。剪一剪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我想:剪是一定要剪的,但怎样才能剪出数学味?在这节课上,数学知识的点应该落在哪儿?又怎样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现出数学味道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2、对于加深平移、旋转的认识,是不是只有图形展开后才能感受平移呢,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呢?另外,“平移、旋转”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么?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再次认真的阅读新课标、教材、教参。首先我发现在这节课中,牵涉到的数学知识点有:轴对称、平移旋转、以及在折纸过程中感受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规律。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剪纸活动融合在一起,并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于是,我设计了通过从剪一个人到两个的、到四个、八个再到学生自己创造,这样一个师生剪纸的过程中让学生去猜想、推理、交流、表达,进行自主思维活动,并借助折纸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培养生推理能力。

在第一次上时,为了能够节省演示剪图形时的时间,也为了能更清晰的展示平移这一知识点,我请老师帮忙拍摄了平移和旋转小人的剪纸过程。在讲课时时结合图形和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们加深了对图形的平移的认识,剪出的作品也比较成功。

可是上完课,我感觉这节课还是数学味道不够,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好像还不够突出,还不是很到位,需要改进。在请教了教研员后,对这节课该体现出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出这些数学内涵作了非常详细的修改和指导。也解决了我备课时的那两个困惑。

在班第二次上时,教学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改进,两次课使我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了新的困惑:其中最大的就是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表内除法

(二)教学反思

本册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三、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首先,部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每天晚上回家让家长出20道口算(其中,加减乘除各5道),同时继续每天早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其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我是按这样的顺序教学的。

数一数: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100)以内的数已经会数。然后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有数数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数。如果数更大的数还可以一千一千

识一识:计数器的数位顺序,从低位到高位有五位,最高位是万位。从右边数在第几位?千位在第几位?让学生说说。拨一拨:123、999、478、304、580、1256、9652 写一写:304、580如果这些0不写可以么?为什么?(0的作用讲清楚:占位)说一说:999、888、234、506、712、770它们每一个数各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意义?其效果还好。针对个别学困生,采取一帮一结对形式促进。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概念不易理解,只好以现实情景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直观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特别有些词语重点提醒学生对判断近似数有所帮助。一座山高大约有1387米。体育馆将近10000人;小李的体重估计在80千克象这些数字我们都叫它近似数。特别是把准确数改写成近似数。困难较多,有的在这个数上加1;有的估计的差距很大。因为现在不宜教“四舍五入”法学生往往估计离谱。为了帮助记忆,指出1320、1300哪个数容易记住,得出易学易记的方法就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把它看成整千的整百的整十的就方便的多了。但还有不清楚的学生只有在下次多下工夫。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一)、反思之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

“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

克作单位呢?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7单元,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有多重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这样虽不一定有明显的外显结果,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不正是最好的“结果”吗?使我惊喜的是,给学生的一缕阳光,让我收获到了无数灿烂的太阳!

以前,总为学生设计的太多,总想当然地把学生想象成种子,自己是土壤。但在这次的整个活动中,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比喻:孩子是种子倒好,如果孩子原本就是一块金子,那么我超重的“爱”是不是影响了孩子铸造奋飞的翅膀!

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教学的《统计》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在课的一开始,我借由2008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习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

1、由于是一节青优课,所以课前稍稍进行了一些疏通,孩子们在上课时的表现过于流畅,使得整一节课的流程也就快了些,以后应注意。

2、在做作业时,没有考虑到低年级儿童的操作能力,题目不是很适合。

3、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熟练运用,课上不注意颠倒了一个小环节。这些不足在以后的课上我都会注意去改正,争取做得更好。

“找规律”是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发现一组中几行图形的变化规律:每行都是第一个图形移动最后,其他图形都依次向前移一个位置变成下一行;按以上的规律一直排列,会出现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

“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味的”的同时,能更关注数学的本质。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以脑筋急转弯引入课题,促进知识整理沟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注“数学味”本质上是对数学传统的传承,是通过数学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组,以实现对学习基础结构的顺应。本节课改变当今流行的情境引入法,而新知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以脑筋急转弯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入新课,体验新知的特征和规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3、使用课件演示,直观形象,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还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些图片的变化规律,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突出了重点,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

4、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如“动物排队,摆图形或文字 ”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本节课面向全体,课堂体现扎实、有效,稳中求变,但总感觉这样的课堂还不够开放,有些欠缺。看来,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开放与扎实、有效的关系”,将是我们探讨的永恒的话题。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出示27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蚂蚁搬家图)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蚂蚁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蚂蚁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另一只蚂蚁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蚂蚁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汇报:

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还有好多学生想汇报的,则要求他们与同桌交流。)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板书: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先填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学生尝试先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请一个画得最快的学生把作业进行展示并说出画法。)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学生先画后汇报是怎么画的。)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学生活动。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本课一开始出示情境图,写出除法横式,我就直切主题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马上就有学生“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我就追问他们,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我出示了一个完整的除法竖式,学生很惊讶,啊,是这样的啊,他们发现原来除法的竖式是与乘、加减有区别的、是特别的。学生产生了疑问,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也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最后碰撞出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我觉得在一开始直接给出了横式和竖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竖式,了解竖式,便于学生分析、发现知识规律,避免给学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识印象。教师适时引导,让其探究。

在练习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现象,如在写竖式时学生数位没有对齐,有些同学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有的同学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既对新知巩固练习,加深了同学的印象,又起到同学互相帮助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克和千克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比较抽象的单位,需要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因此这节课要准备的东西不少。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两分硬币,一个小小的玩具,自己也准备了不少,比如米粒、黄豆,以及以100克、500克、1000克为一叠的本子等。心想准备工作较为充分,这堂课应该不错了吧,但这节课的效果没有我预想得那么好。

反思一:在整堂课中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在课的前一部分要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秤,就问:“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怎么办?”学生答:“用秤称。”再展示各种各样的秤图,虽然很顺,但没有什么波折,激不起兴趣。

反思二: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

反思三:要多给学生鼓励,哪怕是一个眼神,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

反思四:课堂上怎样做到收放自如,教师怎样调控课堂,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升华“平均分”。

40分钟的课堂转眼结束了,师生在民主、活泼地气氛中学习着、成长着。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本课在在学习了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以及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引入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了解运算的运算顺序,才能为后面更艰深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复习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确是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初步体会到了要先算小括号面的。我让学生独立进行尝试计算,并出示学生的不同的计算过程,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归纳出结论,也品尝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做第49页做一做第2题时,我让学生比较每组的2道算式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进而巩固了新知。

从学生做的作业情况来看,计算准确率不是太高,还得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七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是万以内的计算,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有几百几十加减法的笔算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内容。我把这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分别是口算、笔算、估算。在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反思,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

这节课开始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复习每一个内容时,我都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先做题,让他们自己先进行一个复习,然后再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我们在口算、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呢?让学生能先根据刚才所做的题自己小结出应注意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做、实践后得到的结论印象会更深刻。

二、教学题型多样。

在这节课中,有直接让学生口算的题,有个人比赛、判断正误并改正、列竖式计算、找近似数、估算及解决问题的内容,形式多样。这个单元主要是计算,我通过各种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得更好。

三、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在复习课时,我仍然注重学生个人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们独立口算,自己独自笔算;而对于估算的难点内容我会让学生先相互交流、讨论,在小组里先说说,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带动其他的学生,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注重培养学生思考、总结的能力

在进行完口算及笔算的判断后,我让学生独自来说说口算的'方法及口算和笔算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我还让学生在复习完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及让学生找出自己还存在的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独自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还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五、采用小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我就提出明确的要求,并采用小组奖励的机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课堂中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状态进行适当的激励,用小组的竞争机制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后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课堂表现情况给予评价。

不足之处:

这节课较多是让学生来说,让学生实际练习、动手做的题目较少。复习内容很明确,就是口算、笔算和估算,主要是将它们分开进行复习的,缺少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的方法。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我利用课件“猴妈妈分桃”,创设教学情境,引入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合作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法中通过用摆小棒的方法求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获取新知,有的用依次减的方法、还有的用乘法口诀,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求商方法,在比较中选择简便的方法。这样即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但学生在选择求商的最佳方法时出现分歧,说明学生择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我要加强培养。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以活动促发展。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要上好一节课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恰当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整节课注意到了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获取新知、发展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1、复习旧知,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新识。

首先,我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计算,这些是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而且,加减混合计算与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有相同之处。通过复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加减混合计算;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准备。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年级学生自然爱玩好动,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故事情境(关于白天鹅的故事)来贯穿例题及练习题。通过多媒体这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动画、声音、色彩等展现故事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森林里关于美丽的白天鹅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就顺利地学会并巩固了加减混合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尽量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尽量学得轻松些,并体验、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完图形的循环排列以及简单的数列规律后的一节练习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但是还不够熟练,基础较差的学生还不太懂得如何去探寻和发现图形或是数字排列中的规律,当一眼看不出其中的规律时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探索。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规律。

2、并在寻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出寻找简单规律的一般方法。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体会规律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在课堂引入的时候,就开门见山地向学生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探寻规律的方法。

然后,我分图形规律,数列规律,两大块分别进行了练习与总结,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及时地质疑,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猜想,并通过自主探索去验证。在得出了种种的结论之后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思路和方法,开成明确的解题思路。香槟酒塔及线段数与点数的关系这两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

最后,设计了开放式的.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按一定的规律设计一幅图案或是一个数列,让同组的同学接着往下画或是填。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加深了孩子们对规律的理解

《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和总结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的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和发现规律,体会到了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中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最后的开放式的规律设计过程,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设计了很多有趣的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有些学生在设计规律的过程中思路不开阔,有些学生在探寻规律遇到困难时有畏难情绪而退却等。这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进一步探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通过在纸条剪出一分米和两分米和测量磁卡的宽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生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念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四、教学环节紧凑,知识出现自然流畅

通过思考“书桌高约7”,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导入长度单位分米。在老是和学生猜磁卡的宽是多长的争论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长度,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利用同桌估测比赛,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

,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复习,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的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只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例1用为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在设计时,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动手探究思考的过程。采取让每个学生动手“分一分”,这是一个充分感知的过程,是认知的第一手素材,必须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在集体展示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以众多学生合理分类中,提炼出“每份同样多”——“平均分”,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体现知识来源生活及运用于生活,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理建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认识路线》是《方向与路线》单元的第二节也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用比较完整的语言从方向和路程两个方面来描述一条路线,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可这又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难点,我做了以下设计,而这几个环节也正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它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我首先设置了一个情境“选拔总导游”。先由人人做小导游带领明天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介绍乘1路车去动物园的行车路线,并看谁表现得最好,最后确定谁为总导游。别看这一小小的激趣,可真给了同学们无限的力量,为当选为“总导游”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部激起,没有一个甘于落后。这为一节课的成功打响了前奏。

其次是小组的合作。我将学生每4人分一组,其中有3个小组中各有一个方向感很强的同学,同时也各有一个方向感特差的同学,由方向感特强的同学带领着方向感特弱得同学共同学习、探究,其余各组也有个别方向感较好的同学为组长带领着操作,而且着重强调“人人参与”。先由会说的学生一边用手指着路线方向,一边介绍行车路线,一个一个地说,待等到不会说的同学说时,就请小组帮忙,直到他独立完整地描述路线。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给予帮助的还是接收帮助者都有很大的收获。因为在帮助别人解除疑惑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用,感到自己的理解程度不够深,这就自然低迫使他去深入研究;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交流,也会加深对学生自己所讲内容的理解。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发布出来,以和同伴分享;当有人向自己求救时,学生应慷慨相助。

再者是适当借助辅助性教学手段。我这里讲的是利用一些恰当的肢体语言帮助我们去识记一些东西。如我在教学第一课时《辨认方向》时,为记住八个方向,我让全班同学站立,跟着我用手指出图上的八个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左上方为西北、左下方为西南、右上方为东北、右下方为东南,每次制作方向板之前也用手势来帮助回忆和记忆这八个方向。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效果确实不错,以至于本节课上学生在叙述路线时,反应之快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

另外,对于分小组活动的课,教师要特注意的是教师在小组的辅导非常重要。教师在小组内辅导,因为面对的是很少数的几个学生,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在这个环节,教师备课时要首先想好,对于哪些学生要如何去辅导、辅导的重点是什么、采取何种方式辅导效果最好。

其实在课上完之后,我一直为拖延了时间而耿耿于怀。直到第二节数学课处理问题时,我才恍然大悟。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做到两点:

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份快乐的心情。给孩子一份快乐的心情,并且一直保持到最后。因为快乐心情让学生神采飞扬,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活跃点,所以学生们的自主探究也落到了实处。另外老师的激励评价,给了孩子一份自信,这份自信让他们的课堂表现更加出色,我们不可以吝啬自己的表扬,把赞许的目光给孩子们,把欣赏的话语给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孩子们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每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让小组代表中能力强的.同学上台当小老师,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感,然后降低要求让学困生模仿他们叙述,老师精巧地及时地引导或帮助使他完整地描述,使其及时收获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让学生尽早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自己是在快乐而成功的从事着智力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必然会显得更加高涨 、更加激烈、更加浓厚。

当然,这节课有几处成功之处,也有更多需要改变、更进的地方。如,在学生叙述路线时只是停留在口头表达,而没有用文字把它写出来。尽管二年级学生在书写上也是一个难点,要么有字不会写,要么就是写得太慢,但如果从小就养成这种有记录的叙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更佳的自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自学方法。

还有新课探讨的第二步“说一说”,教学时时间太少,仍然还有少数几个同学可能不太理解题目的意思,这一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题意,答案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该如何去分析该类问题。要想上好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学习,多多探讨,争取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的基础上,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情感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概括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

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排一排、画一画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发现规律。

在自学互动、发现规律这一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去发现“墙面图案”的规律这一环节。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

发现规律这一活动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通过交流,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发现很多规律。感知这个规律。

游戏测评第三关“设计图案”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这一动手环节意在让学生拥有一种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一双数学的眼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师生交流、课堂调控与评价方面还有欠缺,前辈们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会记住点点滴滴,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反思新课改明确指出,计算应该与解决问题紧密相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因此本课中我重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感受、体验知识,从而学会学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我首先创设光明小学二年级学生将要去鸟岛游玩的情景,接着出示交通工具——船,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提出各种问题,这时教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

2、重视计算方法多样化

在合作中学生想出了多种口算方法,其中有个学生提出这个方法:31+23先把31分成30和1,在把23分成20和3,然后30+3=33,33+20=53,53+1=54,这时有其他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20+30=50,1+3=4,然后再算50+4=54这样比较简单。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这两种方法都行,但第二种方法更优。

3、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本节课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放在坐船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想办法把两位数变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这样两位数加两位数就变成学生都会口算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了,顺利完成了口算技能的迁移。同时,允许算法多氧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4、练习形式多氧化

活泼多样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5、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摆小棒来进行口算,并能逐渐脱离小棒来说出计算过程,只是速度比较慢。

这节课是学生再次接触竖式,虽然算理相同,计算的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数位对不齐,有的学生把一位数加减两位数中个位上的数对到十位上,造成计算错误,这部分同学出错的原因还是对于算理没有理解透彻,在练习中还要强调。还有一些问题是学生还没有适应竖式的写法,练习不够引起的,如,横式上的得数不写。还有就是有的学生在写竖式时,把数字或符号抄错,如把32抄成23,把加号抄成减号;有的学生竖式是写对了,但在具体计算时把减法当加法在做,或把加法当减法做,这和学生平时的习惯有关,在平时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各种数学习惯的培养。当然这些问题预先都有想到,学生不可能一学就会,一会就不出错,在后面的'练习中,我会注意,多加强调,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

6、但我没有注重学生互相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并没有要求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既要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注意让学生去用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学生自然学得不够轻松,学得很被动。我更没有注意学生的确实际情况,讲的内容太多,而且练习作业也做得不够,以后我会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踏实一点,要尽量做到精讲多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学习的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去老师家做客—分苹果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苹果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份两份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2个汤圆平均分到4个碗里,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

2、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看明白图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不是。

4、拓展演练,平均分45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可以留做课下作业。

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猜两本书,猜三本书,猜图形,课间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活动中把推理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如何推理。本课时里设想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猜两张卡片上的人物这个情境引入,再引导学生过渡到猜三本书。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两个问题:猜小狗的名字和猜图形。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择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够,在猜书本环节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了后没有充分地用言语来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导致时间把握不准确。在推理过程的三种记录法进行解读时没有把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共同点解读充分。巩固练习环节的几个练习层次性不强,没有提升练习,所以学生思考起来也比较快,还没有到下课时间我就做了全课总结,让我感到很尴尬。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要注意的是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6

《读统计图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通过听本节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着这份学习的快乐。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孔老师的课堂创设了许多情境,学生趣味盎然,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堂课的设计都是从孩子们最感兴趣和亲身经历的事情来统计,主要是对学生选修课情况的调查统计、对学生近视眼情况的调查统计、对学生喜欢的游乐项目情况的调查统计,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堂课学生的`思维也非常的活跃,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统计方法,每个学生都在轻松愉快地学习。

在这节课后面的练习设计是统计深圳欢乐谷游乐项目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这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围绕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观。整堂课,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几乎每位学生都在跟着老师一起思考和做题目,这样体现了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教程中。孔老师还在教学中对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达成了对统计图目标的理解,学生也获得了统计方面知识的完整性,使得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这样看来,孔老师这节课还让我明白了要想进行统计的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本的设计意图,还要跳出课本,把相关的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寻找最适合学生的突破口,这样,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听完本节课也给了我以后教学方面的很多思考:

1、应多努力营造一个生动、主动、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培养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让数学密切联系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3、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共同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集体的力量,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7

本课一开始出示情境图,写出除法横式,我就直切主题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马上就有学生“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我就追问他们,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我出示了一个完整的除法竖式,学生很惊讶,啊,是这样的啊,他们发现原来除法的竖式是与乘、加减有区别的、是特别的。学生产生了疑问,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也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最后碰撞出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我觉得在一开始直接给出了横式和竖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竖式,了解竖式,便于学生分析、发现知识规律,避免给学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识印象。教师适时引导,让其探究。

在练习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现象,如在写竖式时学生数位没有对齐,有些同学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有的同学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既对新知巩固练习,加深了同学的印象,又起到同学互相帮助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出示27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蚂蚁搬家图)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蚂蚁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蚂蚁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另一只蚂蚁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蚂蚁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汇报:

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还有好多学生想汇报的,则要求他们与同桌交流。)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板书: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先填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学生尝试先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请一个画得最快的学生把作业进行展示并说出画法。)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学生先画后汇报是怎么画的。)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学生活动。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9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卡片,代替实物,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只得1个,另一只得7个;一只2个,另一只得6个;一只得3个,另一只得5个;两只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只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主要教学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课初首先呈现的是某校图书室第七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并根据表中的已知信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求和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列式:143+126=?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有利于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计算方法上来。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所以此处我让学生自己尝试算出答案。交流方法时,一种方法是出示计数器,进行直观计算。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对笔算加法的已有认识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并通过交流,突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也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在此基础上,我询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及时指出:“算的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由此,引导学生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

随后的练习采用“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已经给出的竖式进行计算,进一步突出笔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此题,学生计算过程中没有什么困难。

第2题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学生在计算中,基本上掌握了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第4题,是一个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能使学生感受到刚刚学习的笔算加法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

一、改变教学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教学时准确的掌握教材要求,对教学原本素材进行改编。原本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无法引起学生产生太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创设了新的`情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这样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时间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和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时间,学生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讲解,并设计一些关于本课所学的数学活动去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时、分的实际长短,明确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动手操作,利用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课上,我设计了大量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做中学。我还准备了钟表模型,然后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们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中主动探究和学习新知。

四、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

最后适时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及成功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资料,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教育。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

1、复习旧知,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新识。

首先,我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计算,这些是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而且,加减混合计算与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有相同之处。通过复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加减混合计算;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准备。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年级学生自然爱玩好动,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故事情境(关于白天鹅的故事)来贯穿例题及练习题。通过多媒体这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动画、声音、色彩等展现故事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森林里关于美丽的白天鹅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就顺利地学会并巩固了加减混合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尽量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尽量学得轻松些,并体验、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3

克和千克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比较抽象的单位,需要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因此这节课要准备的东西不少。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两分硬币,一个小小的玩具,自己也准备了不少,比如米粒、黄豆,以及以100克、500克、1000克为一叠的本子等。心想准备工作较为充分,这堂课应该不错了吧,但这节课的效果没有我预想得那么好。

反思一:在整堂课中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在课的前一部分要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秤,就问:“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怎么办?”学生答:“用秤称。”再展示各种各样的秤图,虽然很顺,但没有什么波折,激不起兴趣。

反思二: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

反思三:要多给学生鼓励,哪怕是一个眼神,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

反思四:课堂上怎样做到收放自如,教师怎样调控课堂,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完图形的循环排列以及简单的数列规律后的一节练习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但是还不够熟练,基础较差的学生还不太懂得如何去探寻和发现图形或是数字排列中的规律,当一眼看不出其中的规律时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探索。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规律。

2、并在寻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出寻找简单规律的一般方法。初步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体会规律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在课堂引入的时候,就开门见山地向学生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探寻规律的'方法。

然后,我分图形规律,数列规律,两大块分别进行了练习与总结,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及时地质疑,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猜想,并通过自主探索去验证。在得出了种种的结论之后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思路和方法,开成明确的解题思路。香槟酒塔及线段数与点数的关系这两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

最后,设计了开放式的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按一定的规律设计一幅图案或是一个数列,让同组的同学接着往下画或是填。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加深了孩子们对规律的理解

《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和总结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的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和发现规律,体会到了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中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最后的开放式的规律设计过程,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设计了很多有趣的规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有些学生在设计规律的过程中思路不开阔,有些学生在探寻规律遇到困难时有畏难情绪而退却等。这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进一步探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首先我用摆一摆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倍”的知识。

在出示课题后,我引出课本主题图,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本课的主题图,做到了尊重教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教材在“倍数的认识”之后进行的'一个内容,我讲完本节课后,感受颇多,现在反思如下:

成功方面:

学生学习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1、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教师给主体图,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信息,并提出他们可以想到的问题。

2、在练习的设计上层次分明,从简到难的层次感。

3、重于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教学源于数学有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课的教学中,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帮助米奇请客的问题等。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这些是我认为本节课中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在学生同桌合作提问题后,师只是让一个学生说出了问题,并没有再问其他的学生,其实在师巡视时就有几个学生说出了好多问题,那时候我完全可以列完算式后在让学生提出问题,更深的拓展一下,可是我怕后面时间不够用,所以没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2、在倍数关系上强调的少了些,反而隐藏在内的“几个几”的运用强调地多了些。

3、板书设计上只注重了问题的出示,条件的出示却忽略了,给人的重点弱了很多。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通过反思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取别人之精华,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下载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

    13-14二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他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课堂上先让学生预习......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二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有效的课程教学对增加学生学科知识储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反思,欢迎参......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汇编)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