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媒体解读】新安晚报: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教学咋调整?安徽省教育厅给指导意见
明年秋季升入高一的学生,将会面临新高考改革下的教学模式调整。有别于当前的文理科分类,改革后学生可将学科自由组合参加高考,选考比重大大增加。同时,现在的行政班教学模式也将改为走班制。昨日,省教育厅下发《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从今年秋季开始,所有高中学校都要制定方案开展试点,为2018年全面实施改革提供经验和案例。
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新高考改革下的课程教学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学生拥有选择权,选择科目时可以个性化组合,而不再是传统的文科、理科两大类。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原来建立在行政班基础上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建立适应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既要合理安排课程修习,还要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践。
在此基础上,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高中学校今后将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分类分层开发选修课程,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需求。
禁止学校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
科目自由组合让学生的选择多了,但对于高中学校来说却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有的学校可能会因为师资或者教学等方面的不足,限制学生选择的范畴。省教育厅对此明确表示,禁止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等现象的发生。
普通高中学校要按照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的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从而造成学生高
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年级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
分层教学逐步推行学生全员走班
和当下的行政班教学不同,新高考改革后的高中教学将采取分层教学,逐步推行全员走班。学校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淡化选考组合,实施分层选课走班要根据学校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安排课程教学,提前告知选考科目教学班的最大容纳量,引导学生有序选择。
针对很多学校存在的校内教室资源不足的现象,省教育厅建议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办学规模上按照现有行政班级与教学所需教室不低于1∶1.5的比例进行配备,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室资源,加大教育财政投入,通过新建或扩建部分校舍或调整招生规模等方式,解决新的教学模式下校舍场馆不足的问题。
打造智慧校园让教学更加智能化
新高考改革下的课程设置对教学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后智慧校园将是高中教学的趋势和主流。要通过夯实高中阶段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建设,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实现智能化的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管理活动,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同时鼓励师生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和在线指导,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拓展移动学习终端、仿真实验室、创客教室等新技术、新媒体的教学应用,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模式。
随着选课走班的全面实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将随之改革。省教育厅要求,学校要突破传统行政班单一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导师制结合、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模式。要从学科特点、学生可接受程度出发,探索长课与短课、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市、省直管县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精神,适应深化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要求,根据《安徽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皖政〔2016〕84号),现就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稳中求进、内涵发展为工作总基调,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应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综合育人模式下改革创新的路径,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实施高考改革在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方面做好准备,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和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1.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根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实施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完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方法步骤和主要措施。
2.研究先行,分类指导。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建立专业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分类指导各地、各学校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工作。
3.统筹兼顾,合力推进。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统筹利用教育资源,重点建立教师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按照优先补齐急需急缺的原则,切实加大资源建设与保障力度。4.立足实际,创新实践。把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通过扩大学生选择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二)主要目标
通过制定可供学生“选择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案,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加快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运用,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通过高中三年教育,以培养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为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条件,为每位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2017年秋季所有学校都要结合实际,根据指导意见,制定试点方案,开展试点,破解改革难点,为2018年全面实施改革提供经验和案例。
三、主要措施
(一)统筹实施,积极做好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原来建立在行政班基础上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建立适应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各地要借鉴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学校课程修习、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践,不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切实增强课程意识,全面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实施力,着力健全学校课程体系。要基于立德树人育人宗旨、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基于学校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加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校本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分类分层开发选修课程,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需求。
2.均衡有序安排课程教学。普通高中学校要切实按照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的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连贯性、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控制每周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防止出现为应对学考或选考挤压选修课程课时,从而造成学生高
一、高二课程多、课时紧、负担重,高三年级只应对统一高考科目的现象。禁止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等现象的发生。
3.充分保障学生选课权利。普通高中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严谨地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分层教学要求,逐步推行全员走班;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趋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淡化选考组合,实施分层选课走班要根据学校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安排课程教学,提前告知选考科目教学班的最大容纳量,引导学生有序选择。同时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4.积极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为普通高中学校的迫切需要。各地要指导学校建立学业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学校要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组织与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研讨活动,制定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开发完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涯测评系统,完善相关制度。学校要建立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指定专人负责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职业讲座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逐步明确职业性向和课程选择,理性选择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并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探索建立未来职业体验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实践活动。
(二)科学谋划,切实保障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资源条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普通高中学校,认真测算开展教学和管理改革所需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平台等教学资源需求,根据需求测算情况,结合正在编制的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制定区域普通高中学校建设规划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方案,统筹本区域内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纳入年度建设计划,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切实加大资源建设与财政保障力度,满足改革后实际教学需要。
1.加快建立适应新高考改革需要的师资配备机制。各地要根据统一的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结合测算得出的刚性需求,制定普通高中三年教师补充计划,分年招聘到位。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统筹区域内教师的调配调剂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统一调配管理制度,以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需求;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支持,鼓励教师一专多能;鼓励以多种方式来缓解教师配备的学科结构矛盾,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学校外聘紧缺教师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重点培育好班主任队伍、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建立有效的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和学校管理机制。
2.探索建立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配备标准。各地要依据高中阶段学校的布局规划,合理界定学校办学规模,按照现有行政班级与教学所需教室不低于1:1.5的比例进行配备,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室资源,加大教育财政投入,通过新建或扩建部分校舍或调整招生规模等方式,解决新的教学模式下校舍场馆不足的问题。学校要立足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教室的小型化、多样化和专业化要求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原则,设置不同功能的教室,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充分调研和试点验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不同规模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备标准,保证每一所普通高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合理的、统一的配置。按照学生的选科情况,按需配置。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合理配置常规实验室和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教室配置。
3.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各地要围绕新高考、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结合我省即将下发的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和基础环境建设指南,规划本地智慧校园实施方案,组织学校建设与应用。要不断夯实高中阶段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建设,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实现智能化的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管理活动,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学校要重点发挥好省资源平台各项功能,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工作,鼓励师生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和在线指导,引导和促进师生积极参与平台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评选活动。强化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对学校课程教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督导评估、教师发展等一系列工作开展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基础数据整理应用工作,学校要以应用为核心,指定专业人员负责,严把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第一手数据采集关,为数据共享、应用拓展、教育决策等提供服务。学校要善于应用省教育管理公共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和常态业务数据,根据自身需求,建立相应数据分析模型,对本校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充分发挥数据的应用价值。学校要积极探索智慧课堂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重塑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拓展移动学习终端、仿真实验室、创客教室等新技术、新媒体的教学应用,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模式;开展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挖掘与学习分析,实现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全过程学习测评,精准掌握学情及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各地要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资源开发研究和运维管理工作,要求学校要有机构分管,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研究,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4.建立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配套的管理制度。随着选课走班的全面实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随之改革。要突破传统行政班单一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导师制结合、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与选课走班相匹配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要针对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与导师并存的现象,积极开展相关研究,积极探索与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变革。要从学科特点、学生可接受程度出发,探索长课与短课、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要加快走班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研究,探索区域内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科学方法,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各普通高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普通高中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做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放在首位,积极推进选择性教育,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各市要成立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基础教育、民办教育、纪检监察、招生考试、教科研、电教、教育装备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
(二)加强培训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高度重视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普通高中学校调查研究,共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教研部门要切实转变教研方式,建立教研员定点联系高中学校制度,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和进行指导,挖掘和培育学校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典型,发挥辐射指导作用。
(三)强化督导考核
建立工作报备与督查制度。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汇总各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研究方案,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于今年10月底前报送本地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含学年度教学计划安排表案例(省示范、市示范和一般普通高中各1所)。省教育厅将定期对省示范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和教学安排情况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根据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辖区内的市示范和农村普通高中学校进行抽查,并将抽查及处理情况报省教育厅基教处。省教育厅将把改革试点工作纳入2017年对各市基础教育重点考核内容。
(四)加强宣传引导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要加大对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及学生都了解掌握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主动适应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地要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改革的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安徽省教育厅 2017年9月8日
【部门解读】《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
为积极应对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结合我省实际,日前,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就《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和组织保障等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精神,我省从2018年秋季高一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高考综合改 革试点。在充分调研、认真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制定了《指导意见》,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新高考新课程改革,加强对全省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与高考改革的衔接。《指导意见》符合《安徽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等政策规定和要求。
二、《指导意见》确定的工作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三个全部”的工作目标:一是教学环节要全部覆盖。通过制定可供学生“选择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案,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加快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运用,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二是核心素养要全部落实。通过高中三年教育,以培养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为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条件,为每位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改革试点要全部铺开。从2017年秋季开始,所有学校要制定试点方案,开展试点,破解改革难点,为2018年全面实施改革提供经验和案例。
三、《指导意见》的主要措施
重点强调“两个层面”——学校层面的教学改革和行政部门层面的资源保障。——教学改革,就是要统筹实施,积极做好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重点做好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安排、选课走班制度和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建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在健全上做文章。增强课程意识,提升课程领导力和实施力,加强必修、选修课程规划设计,完善校本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要求的学习需求。开发选修课程,构建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是课程教学安排要在均衡上做文章。学校要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注意教学时间安排的均衡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开足开齐课程,做好必修课程分层教学的安排。禁止集中时间赶进度、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组合分班等现象的发生。
三是选课走班探索要突出选择性。学校要明确分层教学要求,逐步推行全员走班;建立选课制度,编排选课指南,指导学生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淡化选考组合,引导学生有序选择。要充分挖掘资源,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四是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要突出系统性。各地要指导学校建立学业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学校要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制定实施方案,开发完善测评系统,完善相关制度。学校要建立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帮助学生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未来职业体验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实践活动。
——资源保障,就是要科学谋划,切实保障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资源条件。重点做好师资配备、设施设备、智慧校园和管理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在师资配备上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各地要制定普通高中三年教师补充计划,分年招聘到位。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支持,鼓励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学校外聘紧缺教师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重点培育好班主任队伍、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探索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和学校管理机制。
二是在办学条件配备上制定标准、补缺补差。各地要依据高中阶段学校的布局规划,合理界定学校办学规模,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解决校舍场馆不足的问题。学校要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各地要研究制定不同规模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学校要合理配置功能教室。
三是在智慧校园建设上系统设计、强化应用。各地要规划本地智慧校园实施方案,组织学校建设与应用。学校要重点发挥好省资源平台各项功能,强化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强基础数据整理应用,充分发挥数据的应用价值。各地要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资源开发研究和运维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在管理制度建立上多元评价、质量监管。学校要探索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与选课走班相匹配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加快走班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研究,探索区域内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科学方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指导意见》的组织保障 做到“四个加强”: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各市要成立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
二是加强培训指导。强调建立教研员定点联系高中学校制度,加强业务指导,挖掘和培育学校典型,发挥辐射指导作用。
三是强化督导考核。强调各市要在今年10月底前报送市级实施方案。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将定期进行抽查和通报。省教育厅将把改革试点工作纳入2017年对各市基础教育重点考核内容。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强调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及学生都了解掌握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主动适应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地要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学管理改革的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第二篇: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今年是我们河南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第四年,也是我们河南省实施新高考的第二年,我也在探索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怎样应对新高考的挑战中走过了三年多的路程,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
在过去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均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而且,现在的情况是“一标多本”,仅我们省就有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教材版本不同,教材内容也有区别,但高考试题是一样的,况且新课标全国卷全国今年有14个省份使用,其他省份也有很多版本的教材,那么高考试题只能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命制,因此,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点,强调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并且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二,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而新课标的理念在2011年的高考中已经有所体现,尤其是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第41题,就强调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论证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新版高一历史教材进行复习时就可以以专题形式重新整合了教材,淡化处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一些偏、难、繁、旧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条理线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建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地配合他们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设计“阅读与思考”栏目,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倡导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要求的把握和选择。活动课的安排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这种课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即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形 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不断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使学习历史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加强学习和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需要。
(二)要实现课堂的转变,课堂教学过程要实现由教师教的课堂向学生学的课堂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是在教学难点、疑点处设计讨论,给学生三至五分钟交流时间,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再加以点评。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比较散漫,不得要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流于形式。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感受到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有思考性的问题。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问题一般涉及三类:一为史实性问题,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二为解释性问题,根据教材可以基本解释清楚。三为评价性问题,学生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考得出结论(每一学生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类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等。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展示和展讲: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交流:交流各自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感受,以及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要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教材中语焉不详的地方,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深入理解,突破难点。网络中大量的图片、视频短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只要认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如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时,红军长征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难点问题,课本上对本部分叙述简略;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搜出了历史地图,采用路线方向的移动、区域颜色闪烁、图片、视频短片的插入等演示方式,使死地图变活。学生积极认真的参与其中,兴趣很高。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好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一幅幅历史画面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对于现代的高中生来讲,用老一套的方法讲述他们熟悉的东西,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恰恰克服了这一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达到了课堂改革的目的。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用视频、丰富多彩的画面去调动学习主动性,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展现主动性,要求历史课堂具有生活化倾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少了一些传统的羁绊,但只有对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增长历史教学智慧、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在不断变化,使得原来自认为很出彩的教学设计变得不合时宜。特别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各有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也是动态的,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班风、学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历史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总之,历史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换而言之,就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而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
河南省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邮箱
504734064@qq.com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