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方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的意义:
1,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纽带 2,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 3,教学方法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4,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5,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当代国内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 1 愉快教学法
是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首先倡导的 2 情景教学法
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的 3 尝试教学法
江苏省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的 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1,出示尝试题
自学课本 3 尝试练习4 学习讨论 5 教师讲解 4 成功教学法
是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为首的一批教改研究者首先提出的 基本要素:1 积极的期望 2 成功的机会 3 鼓励性评价
基本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成功
学生尝试成功
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当代国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了解 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
当代教学观念正在从重视教师转向重视学生 意义: 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
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方法
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特征:1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2 关注真实生活 3 以“研究”超越“经验” 4 创造性和灵活性
教学设计的依据:依据现代教学理论 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依据学生的特点 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的结果 课程目标是由教学中各门学科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
单元式指各门课程中相对完整的划分单位,它反映着课程编制者或教师对一门课程或概念体系结构的总的看法以及对这种结构按照教学科学的要求所作的分解的逻辑安排 课时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标准功能
教学目标的分类:有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五级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七级 教育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 2,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 3,难度适中 4,便于检测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认知类,技能类,情意类目标表述 教学起点的设计:
一,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
对学生认知,非认知,社会因素的分析 二.确定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 三,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和呈现的过程 教师着重掌握以下教学内容分析的处理的方法 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
二,通览教材,鸟瞰全局 三,疏通教材,清除障碍 四,熟悉教材,重点记忆 五,分析教材,把握三点 六,精心设计,妥善安排 七,阅读资料,吸取营养 教学时间的设计
名义学习量 实际学习量 单元课学习量 专注学习量 教学时间的遗失 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进行教学时间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
4,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第三章: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具体方式:讲解,讲述,讲读,讲演
基本要求:讲述内容要科学性和思想性 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谈话法:基本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做出充分的准备,对谈话的内容,问题的顺序,应得出结论,事先都要周密考虑 所提出问题的表述要简练明确,求答范围清晰 要注意问题的难度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讨论的准备 讨论的开端 讨论的引导 讨论的评价
读书指导法基本要求: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 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
基本要求: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
演示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活动 演示时要引导学生其中注意力,观察演示对象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方面,以发展学生观察力的思考力 参观法
基本要求:参观的准备
参观的进行 参观的总结
实习法
基本要求:做好实习的准备
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实习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检查与评定,认真做好总结
练习法
基本要求: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增强练习的自觉性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练习的方法
练习安排要有计划性,方式要多样化,时间分配要合理 三,以欣赏为主的方法 欣赏法的基本要求:
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要注意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个别差异
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 主体参与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尽量多地把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
4,要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基本程序包括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目标 2,独立学习,自主尝试 3,小组研讨,集体交流 4,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合作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2,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作技能 研究学习型教学的一半程序: 1,开展科普讲座,参观访问 2,指导选题
3,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 4,实施研究
5,处理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6,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
在运用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1,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2,问题意识和问题知识 3,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4,学会学习与教会学习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自身素养 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教学方法运用的一般要求:
1,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 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第四章:教学组织方法
教学组织的特点表现为:
特殊的师生互动
特殊的时空安排 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 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 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班级授课制组织的具体形式:1全班上课 2 班内分组教学 3 班内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
遵循要求:1,目的明确 2 要做好准备工作 3 做好现场指导工作 4 做好现场教学的总结工作 当前班级授课组织形式的改革
一,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二,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三,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四,探索个别化教学
教学工作的组织和教案研制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备课是上课的先决条件 1 钻研教材 2 了解学生 3 设计教学样式 4 拟定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教学组织严密 5,教学效果优异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基本要求:1,因材施教,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学生,确定具体的辅导的内容和措施,以增强辅导的针对性
2,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钻研,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发挥集体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
课的结构: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综合课的一般结构: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教案的研制过程:教案的设计撰写
教案的实施检验
教案的评价修改 第五章: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的特性和功能 六个共同的特性: 固定性扩散性 3 重复性 4 组合性 5 工具性 6 能动性 教学媒体的功能:
教学媒体有传播和或缺信息的功能 教学媒体有积累和存储信息的功能
现在教学媒体运用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技术性原则 4,艺术性原则 5,经济性原则
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
1,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同的要求来选择和确定教学媒体
2,要依据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选择教学媒体,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媒体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3,要依据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
4,依据教学条件和情境,考虑到媒体使用的限制条件 第六章: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含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学评价是由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基本要素构成的
2,教学评价必须有效收集教学系统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是对教学系统的事实性把握为前提 3,教学评价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标准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 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 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 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根据评价的目的来设计指标体系 2,设计主体的广泛参与性
3,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第二篇:选修课模块开设意义及有效性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
选修课模块开设意义及有效性教学方法
灵璧三中
高明贤
徐善祥 刘呈祥
2008——2010几个学年我们宿州市以及安徽省其他市县普通高中二年级征订了选修课五个模块的教材。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五个系列的选修课必须开足开齐,而实际的情况是许多学校虽订了相关模块的教材,但并没有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去实施。相当多的学校及语文教师只是重视一些古文及语言文字类选修模块的教学而相对忽视甚至放弃了其他几个模块(比如《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外戏剧作品选读》《中国现代小说欣赏》等),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和研究,认为主要原因如次:
第一,相当多管理教学的领导和教师认为选修模块上好上坏甚至上与不上与高考关系不大。因为他们从“安徽省关于2009年普通高考意见征求”的几次信息中了解到,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课五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在09年高考试题中仅占5%,重点考五个必修模块。他们由此判断教学选修模块对于09年高考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第二、个别学校的个别领导由于认识上的原因,错误的强硬的干预了语文选修模块的正常开设;不少语文教师对教学及高考的本质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是一味跟着高考指挥棒,被动的开展教学工作。他们集中精力和时间来抓专项练习,来大搞题海战。结果教师们“乐此不疲”,学生“疲此不乐”,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第三、有些学校有些教师一开始也想好好的开设选修模块,并且也认真的上了一些内容,但因为教惯了旧教材,对传统的教材与教法驾轻就熟,对新课程选修模块怎么教学真的是不知所措(虽然安徽省于2008年安排了两次新教材的相关培训,但是要么理论说教太强,要么课堂教学实践过于个性化,缺乏普遍意义上的引导作用)。一些教师开始几节还能勉强应付,随着教材难度的加大和传统教法在新课程实施上的严重迷失,他们越教下去越感到困难,不知道怎么备课、不知道怎么写教案、不知道怎么设计掌控课堂教学:简直就是胡乱教学。由于他们的心中无底,于是就放弃了选修模块的教学。
第四、一切为了高考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不少的同志认为,与其花那么多的精力教学选修模块,出力不讨好,不如直接教学针对高考的辅导资料;也有的教师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对高考的意义大一些,就组织落实,而其他的三个模块(《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外戏剧作品选读》《中国现代小说欣赏》)则忽视放弃。
总之,种种原因造成了部分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不同程度的放弃了选修模块的教学,对此笔者认为十分不妥。我们认为上述四种对选修模块教学的理解和看法均有偏颇。
事实上,无论是从高考角度,还是从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与素养角度来说,都有必要加强高中语文新教材选修课五个模块的教学,都有必要而且必须保质保量的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与规定。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应该采取的做法,是扎扎实实的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切实造福广大的受教育者,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选修模块的正常开设,对于教学、对于高考、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明白普通高考语文考试的意义、特征与实际呈现方式同高中语文教材与教学的有机关系。高考无论怎么改革都会而且必须关注被考者的素养与能力,语文科尤其如此。研究我国近20年来的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很明显的就能得出这个结论,近两年语文高考试题表现得更加明显。语文试题无非是直接或间接的由阅读与写作两方面组成(比如有关字音、字形、词语、标点、语法、文学常识、逻辑修辞以及名句默写等等方面的试题,从本质上来说,也应该从属于阅读与写作的范畴),语文教学的根本就应该抓住阅读与写作,抓住了这两点就等于抓住了高考语文的牛鼻子,就可以彻底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而主动出击甚至潇洒应对。简单的来说,学生在字、词、句、语法及标点等方面的训练与掌握如果不是很过硬,那么阅读与写作就会有明显的障碍与不足。很难想像一个错字连篇、标点混乱的学生会取得语文高考的好成绩或者是理想成绩。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抓住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方面,而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就是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设计的,比如《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外戏剧作品选读》《中国现代小说欣赏》,我们实在是没有理由因为高考的原因忽视或放弃选修模块的教学。其次,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一章说得很清楚:“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而这一些素质与能力实在是当代学生适应将来社会的必需。忽视和放弃选修模块,强化高考辅导资料教学,此种做法看起来是为了学校与学生的前途,其实不然,我们认为这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搞清楚高考辅导资料的基本功能与作用。打个比方,如果说高考是一座漂亮的大厦,那么高中新课标与课程的扎实认真的落实就是大厦过硬的基础工程,而高考辅导资料的教学与使用只能算是装修材料与装修工程。从某个角度而言,忽视与放弃五个选修模块的教学,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对高考的不负责,也是对社会和国家的未来不负责。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重视选修模块的教学工作。
那么,究竟怎么教学选修模块呢?我们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已被证实是有效的,其基本做法如下所述:
首先,我们对每个选修模块整本教材进行定位,对每个单元进行定点,对每篇课文进行定角度。
选修模块整本教材的定位指的是从宏观上给整本教材比较准确的确定教学意义与目标。比如《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按照课标要求我们把励志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目标,把如何写人记事作为写作教学的目标,把解读语言特色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并且在教学这个选修模块的时候我们始终紧紧扣住这三点。单元定点指的是依照整本教材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我们一般抓一两个点,比如《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单元的“点”是“假如我是杜甫”,通过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入情境来理解课文,首先要求学生深入地研读,全面了解一代诗圣的生平经历、创作成就、人生追求及思想价值等等,通过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把握进而欣赏一些重点写作艺术手法,以一带十,全面把握,点面结合地完成教学目标。
每篇课文的定角度指的是教学时紧密结合学情给每篇课文找“讲点”,即角度。一篇课文可能会找出不少的讲点,但是我们经过集体备课来确定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讲点(有时我们根据文本难易情况让学生来找讲点),要求每篇课文的角度要新,要巧,要小。这样一来,教学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精读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文时,我们确定的角度是“解析人的境界”,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文研读结合个人、身边的人、古代的人等等来研究一下不同的人在境界上有怎样的巨大差别,进而探究马克思的境界究竟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如此,可谓真正抓住了此课教学的精髓了。
其次,给一篇课文定了角度之后就要围绕这个角度既科学又艺术的设计教学。根据新课改精神,我们教师要尽量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因此我们就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活动,每个班级根据人数分为若干小组,一般的每组6--8人,每组选出正副组长各一名,课堂讨论或探究结束后由组长带领组员民主推荐代表参与班级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实践表明,这样的课堂生发新问题较多,探究问题广泛而深入,学生积极性特别高,教学效果真的是事半功倍。比如教学《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略读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一文时,教学角度“寻找战胜逆境的法宝——沈从文给我的启示”确定并告知学生后,各小组展开讨论进行深入探究。在班级交流的时候,各小组的代表发言异常精彩,不同智慧与见解在这里撞击,不同思维角度的火花在这里绽放:真是见仁见智。事实上,我们的新课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和目标。
那么,可能有的教师又担心语文考试的问题了,语文学习贵在有兴趣,有兴趣就相当于有了最好的老师,在选修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与激发,何必担心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上不去,语文素养与能力上去了怎么会考不好呢?当然,现在的语文考试在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上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改革,以便更科学地更强有力地引导语文教学的方向。
我们近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的结果表明,“定点式课文教学”、“小组式讨论探究”、“兴趣的激发与引导”的三条做法,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而且特别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我们学校上学期及本学期的几次检测中,我们几个加强选修模块教学的班级,学生的语文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超出年级平均分好多。
事实胜于雄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与实施体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及教育专家的决策英明,方向正确,目标恰当,更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深远要求,确实是高瞻远瞩。而选修模块是其突出亮点。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是教学的实施者。愿我们广大一线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以及相关领导进一步吃透课改的精神,积极探索,求真务实,集思广益,大胆实践,使新一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选修课教与学
语文》 倪文锦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3.《语文课》
钟皮鼓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靳玉乐 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5.《点击高中新课程》 周卫勇
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件:我的教育科研简历:
徐善祥,男,1972年12月出生于灵璧县杨疃镇。现任安徽灵璧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多年来坚持教学科研工作,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教学教育论文,从未间断。其中: 《“二<湘>”浅探》荣获县2005年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一枝一叶总关情━━例谈阅读中词语的理解》获市2006年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嗨,别犯傻!━━和新教师谈“后进生”的教育》获县2007年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选修课的一些思考和尝试》获县2008年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徐文长传>指瑕》获县2009年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安得倚天抽神剑━━加强电教工作,控制学生网瘾》获市2010年电教论文二等奖; 《新理念
新教学━━从对《鸿门宴》的几处理解说开去》获市2010年职教论文评选二等奖;
撰写的小论文还有:《为有源头活水来》《变换句式 消除歧义》《歧义的产生与消除》《抹不去的心痛━━谈惩罚教育之不可取》《谁说“差生”百无一用?》......先后在校报校刊、安徽职教研究网等媒体发表。
2008——2010年研究的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题于2010年10月通过县教研室验收,顺利结题。长期担任校报《德馨园》,校刊《山鹿》的编辑。
第三篇:浅谈队列队在体育教学的意义及教学方法
浅谈队列队形在体育教学的意义及教学方法
当前,在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趣味性、多样性、实效性出,安排了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加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更为提高。但在教学大纲占有一定比例的队列队形的练习,在实施中却有被“挤掉”的现象,造成学生的队列队形练习素质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我们根据这一现象,叙谈一下队列队形在体育课中运用的效果,以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
一、队列队形练习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在队列队形的练习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做规定的动作,并使自己的行动和集体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集体的组织观念和较强的纪律性。严格要求的队列队形练习,能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2、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校容校貌。
根据我校对广播体操、体育课集队时做到快、静、齐,精神焕发。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加强,课堂纪律明显好转,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
队列队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使儿童、青少年从小养成正确的站立、行走等姿势,使他们的肌肉和骨骼得以正常协调地发育,使全身的肌肉协同、对抗而完美地收缩和放松,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减少中小学学生中出现的驼背,鸡胸等脊椎,胸廓结构变形等问题。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势。
4、是体育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国外的体育理论家、学者强调指出,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姿势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哈巴史夫斯克的专家们指出:“挤掉”队列队形练习时间,这对急剧发育中的儿童、青少年是十分有害的。根据此专家们建议,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练习不应少于课时 1 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二、队列队形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严密课的组织,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它象一条线把教学内容串合起来,使体育课显得有条有理性,连贯性。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游戏、教学内容的变换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抓好四列横队变成八列、四列横队变成四路纵队、一路纵队变成多路纵队或还原,四列横队换言之:圆形、方形、梯形、半圆形、八字形等练习,使学生较熟悉这些队形的变换。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发出所需的口令,学生就能迅速变换队形,使队伍调动做到省时、合理,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相应地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因此,队列队形变换运用,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合理运用时间,严密课组织性和完成教学的任务。
2、调节情绪,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队列队形练习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体育课开始部分,我们运用队列队形练习中的“有效”、“无效”口令,或做与口令相反的队列动作和组合口令连续做队列队形动作等练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想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做操的兴趣,把队列队形练习与做操相结合。如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方形、八字形、十字形和变方位做操。学生最初站住时,教师事先在操场上画好圆形,熟练之后,可以适当变换队形。这样避免了学生对四列横队做操产生的单调性。学生做操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保证了做操的质量,丰富了准备活动内容,给准备活动注入了活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队列队形练习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教材内容所安排的练习变得丰富多彩。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单调和害怕,改变在跑道上跑的单调性。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的分队到并队、列队到合队跑、对角线绕场跑、8字形追逐跑和开口螺旋跑、蛇形跑等形式,这样使耐久跑变得多样性、趣味性,学生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成绩有了显著进步,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校器材数量,学生的人数等情况,在体育课中合理安排所需的教学队形。不但便于教学,而且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如我们在篮球教学中,常用学生排成方队或直线队等形式,这样队列不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次数,也使在体育教学中的练习起到安全作用。
三、搞好队列队形练习的几个环节。
1、开学集中、重点抓。
开学初学生经过一个假期,思想和纪律较松散,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专门进行训练,练习性有便于教师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和学生之间互相观察。有利于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同时为教师的讲解示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教师平时上课时应重视教学中所安排的队列队形,这对提高教学的质量起着积极有效的编排队形。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队列队形教学内容和秩序,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经常练习,课课抓。
每节体育课的开始时,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内容上做到“精”,形式上突出重点,对于难的练习可连续出现或阶段复习,使其动作逐渐正确、熟练、规范。
3、通过比赛、层层抓。
为了进一步开展好队列队形练习,我们可以在班级间、年级间全校性开展队列队形比赛,提高学生队列队形练习的素质。
4、课外活动针对抓。
对队列队形练习较差班级,利用课外活动教师重点辅导。同时班主任在体育委员负责下,让学生轮流喊口令进行队列队形练习,不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对队列队形练习的兴趣。
认真搞好队列队形的练习,把队列队形练习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学生的纪律又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搞好队列队形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篇:浅谈导入式教学方法的意义与作
浅谈导入式教学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由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小结这五个教学环节构成的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完整的系统。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然途径,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导入得法,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在短时间内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和凝聚力,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成功的导入,还能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扫除学习障碍,化解新授内容的难度,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优化学习效果。下面仅表达自己的看法谈谈导入的作用与意义。导入的意义
1.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奇”是人们的天性,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序幕,教师导入方法标新立异而又不失自然自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伴着相应的情绪体验,它比被动接受的效果好多了,表现出高昂的探索精神,达到课刚开始,趣味横生的境界,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一个良好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只有当学生有了这种学习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这是一个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长此久往,学生对所学科目兴趣浓厚,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教之得心应手,学之轻松愉快。所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导入作为研究问题是很有必要的。,2.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贵刻苦,教贵诱导。教育的艺术,及时懂得如何引导,就在于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最合适于自己寻求知识的意境,然后在循循诱导,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思维使各种能力的核心,如果导入采用形象鲜活的语言,叙述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进行导入使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活动,它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体会思维的乐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3.调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思维。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上课开始时,大多数的同学的状态还停留在课间闲散自由,有些学生甚至还陶醉在课间游戏的乐趣中“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因此,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动眼,动脑,主动的学习,抑制学生与教学无关甚至有碍教学的活动,关注所学的知识。4.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知识是有联系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要求我们要循序渐进,良好的导入正是充当了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中间桥梁的作用,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5渲染气氛,.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课堂导人还具有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情感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并与教师一起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6.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对教师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是学习目标。通过导入,教师把教授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就能明确学习的方向,自觉地以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地逼近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还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学习愿望的作用。所以,在导人时,教师应该清晰地阐明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所说的意义作用都在于如何动员学生的最大主动性,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也早已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说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导入的必要性。”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出色的导入是一种艺术,它同电影、小说、戏曲一样,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出色的导入犹如说书中的开讲,评弹中的开篇,演戏中的序幕。在整个教学中,它起着从生活到课堂、从学生经验到教学内容、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起着课堂第一次信息反馈作用。总之:导入在成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恰当的导入法是成功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第五篇:教学方法
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头疼的是:学生不喜欢上美术课,没有兴趣。为什么没有兴趣?“画不好”长期以来从家长、其他任课教师、学校到---学生都认为:美术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画画”。学校考核美术教师也是看你培养了几个“画画”好的学生,或看你办一次画展,“画画”大赛获奖多少,形成了一个“定式”,美术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画画”,在小学低段学生兴趣很浓,到了高段兴趣减弱,中学就没有几个“喜欢”上美术课,我的同事问我“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美术课呢?上课的纪律是那么的好,学习兴趣是那么的浓,是不是有什么绝招?”其实哪里谈得上有什么绝招,要是说有什么方法的话,只不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从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综合评价学生,用鼓励的方法去欣赏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认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认识、鉴赏美的能力。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艺术作品规定一个统一的审美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先让学生看作品,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作品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对爱的渴望。我对学生的审美认识进行肯定和鼓励,给学生讲述“艺术作品怎样欣赏”,如:表现形式、构图、表现方法、运用材料,但最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即艺术的生命力。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使学生认识到客观景物与艺术家生活情感创造了-----艺术作品。学生感触很深,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观察体验生活,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就看你去不去发现”。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的工艺制作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绘画、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用墨、用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把你对客观景物的主观认识表现出来,不要管你画的“象不象”,学生表现的非常轻松,造型能力,表现力强的学生就画,造型能力,表现力弱的学生可以合作,谈你对客观景物的认识,课后进行学生点评,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色彩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生动得多。
二、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有它的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品点评时,先让学生点评,鼓励每一个学生,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轻松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作品,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里观察体验,写写画画积累素材,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你的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认识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大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小院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光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品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体现。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