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欧阳国胜 语文学习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历经了恢复高考起的标题作文、1998 年始用的话题作文、2006 年始用的新材料作文后,2015 年全国语文高考新课标甲乙两套试卷作文同时采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但这一历史性变化并未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缘起与识别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兴起是有明显迹象的。除2015 年全国语文高考新课标甲乙两套试卷(以下分别简称甲卷、乙卷)外,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语文学习》2015 年7-8 期合刊上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对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了明确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从呈现形式上看,恢复高考之初最早最多采用的标题作文写作空间不大,1998 年新创的话题作文及2006 年新用的材料作文尽管在多角度、多样化方面达到较高程度,但不确定的角度也带来了套作和宿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考生表达真情实感、自主创造的诉求,大大降低了作文试题的测试效度。所以,自2015 年起,考试中心通过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传统话题、材料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新创了“任务驱动型”作文。
实际上,任务驱动型作文缘起于国外的日常教学与作文考试。“任务型教学”的全称为“任务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最早由维果茨基提出,后来Pica(1993)等人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Jigsaw tasks)、“信息差写作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 解决问题式写作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 决定式写作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和“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Opinion-exchanging)等。甲卷和乙卷分别对应了“作决定式写作任务”与“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作决定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可能有多个结果,让学生通过协商或讨论选择一种结果,并进行充分论述。“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具有可讨论性的话题,让学生充分交换意见,不必达成一致。如乙卷中三位风采人物的选择就是一个不必达成一致的可讨论性的话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显的识别密语。从所给材料上看,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即“双给”:一是“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真实性、对立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如取材于新闻事件的甲卷,由女儿小陈迫于无奈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到警方查实并依法教育和处罚老陈,再到警方官方微博引众多网友点赞与质疑,最后到媒体报道激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事件一波三折,提供了极具现场感的真实语境下颇具争议性甚至是对立性的讨论空间。二是“给驱动任务”——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考生写作时不能离开此项要求,否则属离题;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有限的写作角度。
二、“任务驱动型”的内涵
了解内涵始于对材料的认识。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要求高,首先表现在命题材料的选取必须遵从“一点四面”,“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法治国与创新。比如甲卷事件就关涉中国传统文化“亲情与法理”的拷问。《论语·子路》中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记叙。《韩非子·五蠹》中也有“ 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 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的故事。类似事件在《吕氏春秋·当务》及《庄子·盗跖》中均有记载。但是,作文材料的选择要求接地气,故多立足日常生活可供争议的事件,在矛盾分析与概念辨析中体现辩证思维。材料切入口虽小,却能映照大理,如甲卷事件就关乎生命安全、交通法规、亲情与公理、亲情与法制等,这便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小见大”的特点。
张开在谈到试题评价时提到了“六条标准”。一是可写性,即试题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二是选择性,即考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三是导向性,即试题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的意向;四是探究性,即试题要引导考生深入探讨,认真研究作文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五是“防套性”,即防止考生拿别人或者自己的旧作稍加改动作为应试作文;六是难易度,即高考作文试题的难度,主要由作文涉及主旨的深度、思考的强度、可开掘的角度等因素决定。“任务驱动”题目的设置正符合以上特征。
具体而言,从内容与要求上看,“任务驱动”具有以下内涵:
1.体式驱动。体式驱动即文体、格式的规定。如甲卷要求写成书信体等任务指令,乙卷虽未明确,但明显暗示应写成说理性文章。
2.对象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要求有像“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等明确的对象指令,一般事件分析采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案分析法,这就要求作文必须针对材料事件中的具体人物,要有对象意识和读者意识。
3.内容驱动。内容驱动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问题的对立性,即材料具有对立的性质,如甲卷所体现的亲情与公理、亲情与法制的对立;乙卷中三位风采人物只能三选一的人物选择的对立等。二是内容的指向性,即只能针对、评析所给事件,作文命题上往往给出像“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等明确的任务指令,当然还有更具体的内容指向。三是情感的导向性,即要求考生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体现正能量。四是论说的思辨性,即要求考生具有分析事件的思辨能力,如乙卷中的“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然后“权衡”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五是策略的操作性,即议论文对考生解决现实问题所提出的想法或方案的考察注重可操作性。
4.思维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本身具有的思辨性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探究,因而具有探究性。即让考生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以小见大,从平实事情中烛照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与细化。由问题的争议性、复杂性理顺自己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符合高考作文对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查要求,高考作文不仅考查考生写作水平,同时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与阐释型作文的区别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外在的变化源于内在的需求。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中说:“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应成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的总纲。阐释型作文以内容或论证为核心,任选角度;任务驱动型作文以任务为核心,要求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从给定的有限的角度中选定阐述对象,增强了限制性与“防套性”,所以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就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这一变化基于一种常识:因为“任务驱动型”首先源自西方的“任务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而“任务”是与真实世界有某种意义联系的一项活动,而在此项活动中,意义为主,并把任务的完成放在首位,同时根据任务的结果来评价任务完成的好坏。
英美等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分为任务法与内容法,都以意义为中心。任务法关注写作任务的情境性,内容法关注语篇主题的设定和语篇材料的组织,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突破传统写作教学写作话题随意和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两个局限。西方的这一理念恰好契合了我国高考作文的改革需求,既要消除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写作的“封闭性”,又要消除材料型作文写作话题过于随意的“ 泛角度性”,增强了“ 防套性”及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考查。而突破“ 传统写作教学写作任务缺乏情境性”这一点,则更是将阐释型作文写作简单粗糙、轻易否定、封闭说理的弊端引向入情入理、深入的理由阐述及开放的文明交流的轨道,这正是古典语文向现代语文的良性转向。
具体说来,阐释型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有如下三点区别:
(一)从说理要求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更有针对性,一般要求就事论事,议不离事。阐释型作文写作只需从材料中理出一个话题、一个观点,然后可以跳出所给材料论证观点,是几乎没有对象感的封闭式说理,多为单方论证;而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对于以上事情”说理,即不能离开所给事情架空说理,这样就能“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了,考生写作必须依据试题,不能另起炉灶自说自话。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若是阐释型作文则可以跳出事件单论“亲情”或“风采”如何如何,但任务驱动型作文就必须就事论事,否则就是空泛议论。
(二)从说理范围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在“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专论一点,不宜面面俱到。如乙卷的材料单从大李的角度就可以引出“积累”“思考”“远大志向”“创新”等话题,若是阐释型作文则可众议这些话题,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要求选取对象,一般应是在“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一点,“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里点出了写作中的关键点:一是要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对具有多义性并影响双方意见分歧,厘清对表明己方立场、观点、理由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概念;二是要选取一点深化、细化,并通过概念辨析、多维度比较等方式呈现思维的深化,而不能面面俱到地议论。
(三)从说理态度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更强调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重在文明有序的沟通交流,从粗糙封闭走向情理开放,从简单否定走向入情入理多维度阐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中新用的“阐述”一词不同于“论证”,这是内在理念的变化。“阐述”对应的是“说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沟通辨析为主,回到了文明交际的轨道上,所以要求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这就加强了阐述的针对性。且必须入情入理地文明交流——既要申述自己的看法,又要倾听对方的想法,呼应他说。如甲卷女儿状告父亲一事,其实只要父亲理解即可,但既然其他人有看法有质疑,文章就要呼应他说,这就是“综合材料的内容与含意”,使对象相信自己的观点,帮助其消除顾虑,清除分歧,要求入情入理的说服——文明议论。这三点区别可以用一个简表阐释: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应把握紧扣任务指令、不简单粗糙表态、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中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的说理方向,要注重“倾诉自己,呼应他说;深入分析,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的说理原则。从阐释型作文到任务驱动型作文,涉及思想与观念的变化:从写作材料到任务指令,从针对性到对象感,从简单论证到入情入理的说服,从粗糙的表态到深入的理由阐述,从封闭的自圆其说到开放的文明交流,从替圣贤教训人说神话说套话到表达自己的思考辨析说人话说真话说贴心话等,都意味着现代语文思想的变化。因此,我们也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一变革。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J].语文学习,2015(7-8).[2]张永奎.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1)【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附:
“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议论文写作例析与策略
成都市通锦中学 诸俐
內容摘要:所谓“任务驱动”原本是一种教学方法。这个概念被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用来给作文命了个名,因而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热名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下增加明确的写作任务,这只是题型的完善,它仍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但由于近年来作文材料选择上呈现着新特点,材料后又增加了新的任务指令,这让学生在作文中出现新的问题。本文我就谈谈此类作文命题的新变化,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写作议论文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关键词:任务驱动 材料作文 议论文 问题 策略
一、新形势下的作文命题变化
纵观近几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和四川卷的作文,发现其命题出现了如下变化趋势:
1、就材料内容来看,由蕴含着深刻道理的一句名言、一首诗或一个寓言、一个故事,过渡到关注自己的身边的生活(如2013年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2014年全国卷Ⅱ关于同学关系的思考),进而再到现在的贴近社会生活的带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如2014年全国卷Ⅱ动物园喂食事件,2015年全国卷Ⅰ关于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打电话一事)。
2、就材料特点来看,材料具有争议性、对立性、多解性,能充分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换言之,从不同的角度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列了三个具有不同代表性人物的事迹,2015年全国卷Ⅰ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打电话一事本身就是一个争议较大的事件。)
3、就写作要求来说,在叙述作文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任务型指令。如2015年全国卷Ⅰ在材料后设置如下任务与要求:“ 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这其中包含了对写作文体的要求(信件格式),对写作对象的限制(只能给小陈、老陈、警方、网友、媒体中的一方写),对内容的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以及对思维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多角度辩证思考)。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在材料之后设置任务为“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要求中“谁更具风采”暗含着都具风采,在正如张开老师指出的“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1]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对抗考生作文套作的毒瘤,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说理、论证。
4、从思维要求的角度来说,题目越来越强调思辨性。2015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都明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仅从“综合”“权衡”“选择”这些字眼里,我们就能读到当今写作多方位思考、多维度说理的要求。再加上命题所选的材料本身就具有争论性,所以更能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若学生偏激看待问题,那么在行文中也难以自圆其说,合乎情理。
以上4点其实就是当前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了。
二、新变化下的学生新问题(以学生考试作文为例)
任务驱动型作文也属于材料作文,因此在这里不再对以前的新材料作文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冗述,而只谈谈在任务驱动下的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出现的新问题。
1、对任务避而不答。
例一: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材料(略)学生病文:
在平凡中演绎精彩
首段:一滴小小的水珠却能折射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平凡的人也演绎着自 己的精彩的人生。
中间段落:用田中耕
一、居里夫人、刘玉美的事例论证“平凡中孕育着精彩” “平凡中演绎着精彩” “平凡中成就着精彩”。
结尾段:平凡不等于平庸。平凡的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也一样能够创造出精彩的世界,不是吗?
分析:整篇文章最大问题是全文无一句话照应材料,因此让人无从知晓“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究竟指向材料中的大李、老王还是小刘,也就没有完成回答试题中的“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的任务。
2、对材料不理不睬。
例二:2015年5月1曰,《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6年成都市“二诊”考试作文)学生病文:
让阳光洒向世界
首段:视力残障者可带导盲犬进站乘车,这一条例的实施,让一些人产生了担忧:吓到孩子,让过敏人群感染。诚然,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但我们是否也应该关爱这些有生理缺陷的人?这些盲人眼中的世界已一片漆黑,我们难道要让他们的心灵世界也蒙上阴霾?我们应该对他们心存关爱与包容。小孩可以安抚,当我们将这些道理讲给孩子们听后,这些善良的孩子还会怕吗?让我们用爱点亮盲人的世界。中间段落:联系官东事例论证他的爱化作了阳光,洒向长江,温暖了人心;论证王宽将他的爱化作了阳光,洒向孤儿,温暖了他们的心;用莫振高的事例论证他的爱化作光明烛,在天上熠熠生辉。结尾段:让我们摒弃自私,让自己的爱化作阳光,洒向世界。
分析:这篇文章首段利用材料引出了中心观点,中间段落的论述语言简洁流畅,直及主题,但遗憾的是除了在首段利用材料引出观点关键词——关爱外,其余部分则完全抛开材料大谈“关爱”这个话题。这样做,在一般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中是正确的,但在任务驱动型【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作文中则欠妥,因为题干要求中有“对此,你有何看法?”的任务指令,它要求这个文章就事论事,如果不就事论事,则是丢开材料空泛议论。
3、过于局限材料(內容空、立意低)
例三:有人建议推动街区化,原则上不再建封闭式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将逐步打开,实行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一动议关涉千家万户,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可以节约土地,缓解交通压力;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不利于小区安全;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将会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冲突,有利有弊,需慎重推行。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2016成都七中“二诊”模拟作文)学生病文:
我看小区的街区化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问题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推动街区化的建议,而我却并不赞成这样的观点。(首段)街区化真的能够减轻交通压力吗?(接下来一段围绕此问题空议论)交通压力不能靠其他方式缓解吗?(接下来一段围绕此问题空议论)
使小区街区化有哪些弊端呢?(接下来用一个自然段谈安全问题,又用一个自然段谈环境的卫生和噪音污染)我不赞成小区街区化,请别夺走我们已不多的乐土。(尾段)
分析:这篇文章和前面两篇例文截然不同,它的题目及正文都直接对准此次作文的任务要求——“对此,你有何看法?”看起来似乎合乎要求了,但这样的文章在就事论事中过分局限于材料。就事论事、议不离事并不意味着限制思维,写作者一样应该扩展思维的宽度,联系生活中人与事,联系类似材料进行类比、辨析,分析材料背后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我们抓住材料本身可以小见大,挖掘思维的深度,可以从材料中的“打开小区和大院”中读到开放、创新、改变、共享,从“封闭小区”中读到安全、保障、尊重、传统。将二者结合,可以读到在保障与尊重的前提下改变、共享,在创新中继承等意思。
4、封闭的自圆其说
例四:材料同例三(2016成都七中“二诊”模拟作文)。学生病文:
在文章写作谈及材料时,甲学生写到:“视力残障的人应受到更多的关心与尊重,一条导盲犬如同他的眼睛,所以我们应以一颗宽容理解之心让视力残障的人与他的导盲犬一起进站乘车。”乙同学写道:“多一份理解,便多一缕和煦的春风。《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的正式实施,使视力残障者可带导盲犬进站乘车,许多人都理解,但或有一些问题存在,如小孩怕狗,敏感人群感染,但我相信理解的微风能抚平孩子的情绪,能带走过敏者的感染源。
分析:对比两则片段,甲学生仅仅关照了材料中视力残障的人得出结论,眼里只有主要人物、核心事件,而乙学生关照对象除了视力残障的人外,还兼及小孩和过敏者,在关注议论非核心人事时没有喧宾夺主或平均使力,而仍然将重心落在视力残障的人上,这样使论证更具说服力。乙在思维上更全面、辩证,也更吻合作文题干中“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的任务要求。材料本身往往具有争议性,所以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应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考虑,“权衡”、“判断”变封闭的自圆其说为开放的文明的交流,观点态度在碰撞中得到统一。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许多同学在写作中要树A就必须倒B的一棒子打死的现象。
5、贴统一的标签
例五:由于现在的材料大都具有争论性,常常涉及多种观点、做法,因此作文中常出现以下题目——《论事物的两面性》《事有利弊,谨慎权衡》,有同学认为这样的题目似乎是“万金油”,适用于很多争论性材料作文,其实这种贴统一的标签的做法会让你的作文在审题立意上迷失方向。
三、新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是新材料作文。我们仍需重视并加强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选择与运用等方面的训练。2.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议论文写作中强化几个意识:
(1)强化任务意识,就事论事。在认真审读材料之外必须仔细审读材料后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隐性信息,明确任务指向,就事论事,议不离事,避免将此类议论文写成了话题作文。
(2)强化论证有力意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中人与事,联系类似材料进行类比、辨析,避免空乏议论,并注意论述语言的简洁准确。
(3)强化论证专一意识。避免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尽量集中精力说清一点。
(4)强化思维的全面、深刻、准确意识。切忌粗糙表态、轻易否定、一棒子打死的现象,应辩证的看待问题;依“事”说理,以小见大,呈现思维的深度与准确度。提倡学生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在学校、家中,与父母、朋友多交流思想,发表你对身边的事情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要留意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注意评论要做到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切忌偏颇。(5)强化阅读意识。尤其是要多读报,多关注一些时事话题、时事评论,并及时加以收集整理。3.多练手。特别要多写时评。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写作习惯,流畅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 [J].语文学习,2015,z1
【写作】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解读与写作指要
第二篇:任务驱动型作文解读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指导
安徽宿松程集中学张敏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2012年,新材料作文形式相对成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它既不同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又与命题作文、以往的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不同。材料涉及的内容就是写作的话题范围,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话题的作用,其不同角度下的众多立意是考生可写的主旨范围,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但新材料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新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话题、命题作文限制性之间的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
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已经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方式。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乙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二、作文材料
美国漫画家罗素·迈尔斯系列漫画《女巫希尔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座悬崖,中间隔着一条又深又宽的峡谷。女巫站在这边,秃鹫站在那边。秃鹫不断召唤女巫跳到它那边来。女巫说,峡谷太宽,她跳不过去。秃鹫对女巫说,不要用消极的思想打败自己,只要她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情。女巫在秃鹫煽动下,热血沸腾起来,她真的开始感到世界上没有她做不到的事,于是,一挺胸,一弓腰,向对面的悬崖猛冲过去。结果,女巫并没有跳过峡谷。
秃鹫看着掉入峡谷的女巫,自言自语道:看来,光鼓动她的激情是不够的,还得教她如何锻炼腿部肌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诗歌除外),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材料立意分析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余闻曾说过,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立意的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这四种角度显然有优劣之分。我们平时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着力引导学生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
就这则材料作文题而言,创设了一个情景,女巫经受不住秃鹫煽动,盲目跳过太宽的峡谷,最后跌落谷底。审题时要注意辨析材料中的热情、激情及鼓动与煽动,特别是材料叙述的角度,以此弄清材料立意的重点及命题者的意图。可采用推因法来审题立意。材料中女巫为什么掉入峡谷?一则在于外界原因——秃鹫;二则在于自身原因,立意时可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具体如下:
秃鹫的角度:秃鹫在对女巫进行鼓动时,并没有考虑女巫的实际能力,酿成恶果,这是其一;秃鹫对女巫的劝导“只要她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情”本身是个错误的说法,仅有态度而没有相应的能力不能成事,这是其二。据此可立意:①鼓励需要理
智(似讲不通,似可改为“不可一味鼓励”)。②尊重实际的鼓励才是尊重他人。
女巫的角度:女巫的错误首先在于偏听偏信,缺乏自知之明。其二在于一旦被鼓动,就“热血沸腾”,“感到世界上没有她做不到的事”,盲目冲动,缺乏理智。其三,在锻炼不够、腿部肌肉还不够有力的情况下就妄想成功,没有打好基本功。据此可立意:①人贵有自知之明。②狂躁的激情要不得。③理智是激情的缰绳。④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那么,这两个角度哪一个是核心角度?很显然是女巫的角度。一是因为用哲学的观点看,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二是因为女巫是材料叙述的主要角度。当然秃鹫的角度也是一个重要角度。
四、病文展示
有激情,更要有思考
(材料中用了一个煽动,“激情”与“煽动”有别。“思考”概念较宽泛。标题看似观点鲜明,但是由于审题不准,未完全抓住核心立意,因此拟题时没有抓住关键词。)
宿松程集中学210段名秀
秃鹫鼓励女巫跳过峡谷,说:“只要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应该改为“女巫因受秃鹫‘只要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煽动跳过峡谷”,因为整篇文章是从女巫的角度来立意,最好从女巫的角度来转述材料)而结果是女巫掉入了峡谷。所以说,我们在对某些事情有一腔热血想去实现它时,一定要经过深思。即(既)有激情,更要有思考!
几乎每个男人都对事业有一种特殊的澎湃感(这是新造词,慎用),李嘉诚先生也不例外。在改革开放初期,正值壮年、渴望成功的李嘉诚嗅到了一丝商机——土地。但他并没有大声宣布他的决定,而是秘密地借钱买下当时并不紧张的土地,后来靠这些起步,才成为华人首富。倘若李嘉诚当时因为一腔热血,而毫不遮掩地进行着自己的动作,那么这个商机一定会被比他更有钱、更有头脑的人察觉到。所以说,有激情,更要有思考,它会让我们成就不朽的传奇!(这个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李嘉诚秘密地借钱买土地,加之作者的分析,只能证明他做事谨慎,善于捕捉机会等,而不能证明“有激情,更要有思考”这一观点。)
而生来具有奇力(这个词让人费解),在战场(上)撕杀(厮杀)几乎无人可敌,曾称霸江东的项羽。尽管有一腔复国、一统江山的激情,但听信他人谗言,逼得范培(范增)出走,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要说才能、激情、谋士他都具有,并不比刘备(应是刘邦)差,差的只是深思熟虑和一颗善于思考(“和”字前后内容能并列吗)的心。假若项羽拥有这一条件,不妇人之仁,那天下岂不是唾手可得,怎会让那刘邦夺得大好河山?有激情,更要有思考,否则只会做他人的嫁衣,最后输得一败涂地,更被世人耻笑。(这一段使用项羽事例,通过假设论证强调“深思熟虑和一颗善于思考”的重要性,较好。但是论证略显空泛。)
有激情,更要有思考,世界大王希尔顿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当欧洲盛行淘金热时,他也充满激情,前去试试身手,最后血本无归。当他处于困境时,他又嗅到一个商机——淘金者的住宿(问题)。但这次他没有直接采取行动,而是吸取上次的教训,先去探查哪里淘金者最多,哪里的环境最不方便,最后敲定方案,终于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的思考,他的权衡比较,不光有激情的行为,(更要有思考,)(他)才取得成功,成就了传奇。
古有班超弃笔从戎,今有许家印先生的恒大王朝,他们都是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才采取行动,不光只有激情,更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他们不让激情和热血混淆他们的大脑,最终成就不朽(之人生)。
总评:
1、审题未抓住核心立意。导致拟题未抓住核心词。
2、未较好地设置分论点,作文思路不是十分清晰。
3、文章观点看似鲜明,但论证不充分。虽然采用了假设因果论证,但是显单薄、空泛而不深刻。尤其是第二段不能很好地证明论点。
初评:36分
五、升格习作
看清自我理智前行
宿松程集中学210段名秀
女巫受秃鹫“只要有激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的煽动纵身一跃,结果却掉入峡谷。为什么女巫没有跃过峡谷呢?是因为女巫盲目听信别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盲目跳跃,以致葬身谷底。所以,只有看清自我,我们才能理智前行。(简洁引用材料,紧紧抓住材料中的“女巫受秃鹫煽动纵身一跃,结果却掉入峡谷”事实来确立核心立意“看清自我,理智前行”,鲜明提出观点。)
看清自我,能使人避短扬长,理智前行。杨振宁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守称不守恒论”而获得诺贝尔奖。然而这位誉满全球的物理学家早年因研究实验物理而备受他人耻笑。杨振宁曾坦言说:“我对实验物理似乎没有别人那样的天赋,实验仪器出现故障后,别人能很快找到问题所在,而我却急得满头大汗。”后来聪明的杨振宁经过思考,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在理论物理方面有专长,于是投理论物理研究,最终硕果累累。正是因为杨振宁看清了自我,才能避短扬长,理智前行,现在才名满天下。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女巫不是巫吗,那一定会法术,为什么要硬跳呢?自己没有发达的肌肉,却还要纵身一跃,如果看清自己,施一点法术,也不致于掉入峡谷。(紧紧围绕分论点展开论证,论证充分、简洁、有力。先是事理论证,再是因果论证,最后是假设论证,三层论证紧紧围绕分论点展开,论证抓住材料核心简洁有力。)
看清自我,能使人脚踏实地,理智前行。四川省的理科状元刘宁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就在大家认为他将会有一个好前途、好生活时,他却在不停地应聘、辞职,原因就是总嫌弃公司待遇不好,自己有才能,何愁找不到工作?这样以致于他最后还要靠父母的补给生活。毕业于名牌大学了不起吗?全国有那么多名校,每个学校有那么的人,你是最好的吗?状元刘宁就是没有看清自己,不脚踏实地地工作,以致于无法理智前行,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女巫也何尝不是这样呢?假若她能认清自己肌肉不发达的现实,不好高骛远,追求自己无法达到的目标,又脚踏实地,刻苦锻炼,练就一身发达的肌肉,区区几米的距离算得了什么呢?因此,人只有看清了自己,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理智前行。(紧紧围绕分论点展开论证,论证充分有力。先是举事例从反面论证,再是假设对比论证。第二、三段着力论证只有看清自我,才能理智前行。从这一部分看,看清自我是理智前行的条件。)
看清自我,理智前行,让失败者重获新生。现在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艾特金森,也就是憨豆先生。他当初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行,经常口差,差点离开他热爱的喜剧舞台。但聪明的憨豆先生经过一番思考后,看清了自己,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丰富,于是便向这方面发展,最后成为了几代人都忘不了的艺术形象。如果女巫像憨豆先生一样看清了自我,理智前行,又怎么会掉进峡谷?“看清自我,理智前行”这一条件如同一块肥沃的土壤,让失败者重获新生。(这一段从另一个层次来论证“看清自我,理智前行”的重要性,例子精当。可惜论证简单了些。)
百灵鸟自知没有叱咤苍穹的力量,她便理智前行,苦练歌喉,最终在林间婉转歌唱;小溪自知没有大海波浪滔天的气势,便理智前行,在林间流淌,衬天色,映鸟鸣,也是一大快事。它们都是看清了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理智前行,才实现自身价值。如果女巫也如它们一样,结果是不是又是另一番场景呢?(列举自然界中的实例,再次对女巫假设论证,进一步论证观点。)
看清自我,理智前行,你将收获人生精彩。(结尾再点题,重申论点。)
总评:观点正确鲜明;论证思路清晰,论证充分合理,能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作文语言简洁、干净;举例精当,能紧紧围绕观点分析事例,分析事理比较透彻,体现出较高的写作水平。
二评:49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模板
总体框架:引、议、联、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间主体:议(分析问题),讲清楚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好处/危害);兼谈对立面 思维方式(即是“论证角度和方法”):因果分析、假设分析、结果分析、背景分析、辩证思维、比较分析、让步思维(注意思考感受在例文中如何体现和表达!!)
材料构成:以原材料为主,就事论事;但可以在其前后通过类比,★★联系相似、相关的名言、名人、名事、现实事件、生活(社会)中某种现象。★★
论证分析角度: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传统历史等 论证分析具体内容指向(供参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2、依法治国理念(法律规则)。如:网络随意发帖;恶意占用公用电话;旅游不守法规;不孝不尊敬长辈;恶作剧导致违法;不准守交通规则;考试作弊,参与欺诈活动等。
3、中国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价值观或人生观。
4、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对创新与传统的思辨、热爱科学、勇 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设题。如:“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与传统”“山寨与创新”等?
5、人性主题:即是反映与人的精神活动或行为有关的感情或思想。(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比如:爱、坚强、执著、追求、宽容、包容、诚信、真诚、善良、友善、团结、高洁、帮助、自由、平淡、美、简单、尊重、伟大、深刻、平和、理智等
一、“争议型”作文材料,如全国卷1“女儿举报父亲高速接打电话”(材料+争议评价 + 任务 +要求)
1、★“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1 ——例文1——资料一“抢红包”范文1 思路结构———
1、第一步:引——概括现象(事件)、提出争议点,表明自己的判断(肯否或辩证对待,如“该争才争,争应有度”),并确定观点。
2、第二步(主体部分):议(从不同角度从权衡利弊、优劣、好处、危害等)(1)、个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2)他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
(3)自然、国家、社会(传统文化、历史、制度、法制或其它)等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背景分析法 + 结果分析法)
3、辨析思考(权衡比较另一种观点或对立面)
4、提出措施、期望、号召等
2、★“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2
范文见 资料一“抢红包”范文3
1、现象——观点本质
2、论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模型1相同):
原因一(个人人生)——本质
原因二(社会现实)——本质
原因三(传统、历史、文化、制度或其它)——本质
3、联现实,挖根源(析本质)
4、提办法(不足或危害在哪个角度方法就从哪个角度提出)
5、作结论(期望、号召)
二、“优选型”作文材料,如全国卷2“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成都三诊“争第一”
提示:作文材料给出的是两个以上的不同,甚至对立的对象、观点等,让你权衡比较、做出判断选择
1、★“优选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1 ——适合材料是对立的观点
范文——参见《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写》资料3《该争才争,争应有度》 思路结构——(先驳后立——同鲁迅《拿来主义》)
1、引——概括现象(事件)、摆出优选的几方,表明自己的选择,并确定观点。
2、驳——(1)提出要“驳”的观点(自己选择的对立面),这是驱动任务
(2)让步承认对方的优势——(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3)指出其不合理性(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4)联系现实,分析原因——(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3、立——(1)表明自己的选择,明确观点,这是驱动任务
(2))指出其优势(好处)(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4、回扣材料,作结论(期望、号召,展望美好图景)
2、★“优选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2 ——适合几个不同对象,进行比较权衡的材料
思路结构——
1.起——选定任务,表明态度,开启全文。
2.转——转向肯定其他两个,扣准题意,阐释理由(结果分析)。
3.转——再转,回到肯定更具风采的那个,阐释理由(原因分析、背景分析)
4.承(阐释理由)(每一段的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证明最具风采原因1——分析材料(比较分析、假设分析)
证明最具风采2——分析材料(例证法、因果分析、结果分析)……
5、合——重申论点,结束全文。
三、★“事实现象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作文题示例:2015年11月9日云南网配发一则图片新闻:孙子要手机,奶奶背着竹筐替孩子付钱。年迈的奶奶弯腰背着竹筐,看上去很吃力,而正值年少的孩子却两手空空,只顾前面带路,连搀扶奶奶的意思都没有。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解析——(它依然是任务作文!!看起来和以前的叙事材料一样,但现在绝对不能找出一个话题,然后抛开材料举一大堆古今材料,天马行空地阐释证明一番,必须就事论事,适度拓展):
1、梳理材料,找出评价的对象或角度,揭示本质,表明看法(可以谈从孩子的角度谈“孝”,也可以从奶奶角度谈“溺爱;正确的教育方式”等)
2、围绕主题进行评价说理(必须就事论事)
思路结构——与“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1、2相同,因为材料虽然没有对立评价,但事实上已需要你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我们表明肯否,揭示本质(如“孝”“溺爱”)明确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论述理由、讲清楚利弊优劣即可,所以与“争议型”作文材料的思路模型相同。
第四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
社会热点写作指导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六法:
1.析材料 2.论危害 3.挖根源 4.提办法 5.联现实 6.作结论(作呼告)常用结构模式:
引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议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联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结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重在培养以下两方面的说理:
说理方向:紧扣任务驱动对象,不停留在简单粗糙的表态,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
说理原则:倾诉自己,聆听他人;深入分析,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地铁上,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乘客们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 “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初始作文
(一)正义不可灭,公道在人心
①一男子地铁车厢内随地吐痰遭一女士指责后,不但不听劝,反而用“滚,贱人!”等污秽语言反复辱骂女士,连身边的小孩和老人都毫不顾及,最终被一名黑衣壮汉踢脚教训,反而一言不发,终得网友“渣男”的恶名。事件发生后,义愤填膺者有之,拍手称快者亦有之。但无论何种反应,都意味着正义尚在、公道犹存。这正是这一事件让人欣慰的地方,让人能触摸到人性温暖的地方——正义不可灭,公道在人心。②正义公道维系着国家的尊严。
③享·乔治说:“声张正义和扶植自由,是革除时弊的关键。”韦伯斯特也说:“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正义与自由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正义公道,也就难有自由。正义的缺失,有时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尊严。国威正,则民气旺。古代燕国勇士荆轲,毅然挺身而出为太子排忧解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守护着燕国的正义。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捍卫了国家的尊严。④正义公道维系着民族的存亡。
社会热点写作指导
⑤韦伯斯特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正义是校正邪恶的一把利剑,面对社会的负面势力,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绝不退缩。退缩容忍就是缩头乌龟,退缩容忍就是毁灭与死亡。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的气节,气节不能倒。近代革命烈士夏明翰被捕后,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逼他交出党的组织。夏明翰坚贞不屈,宁死不降。最后留下了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夏明翰英勇就义,他和他的就义诗,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奋斗。
⑥正义公道维系着百姓的利益。
⑦培根说:“就是因为有了正义感,人才成为人,而不成为狼。”人与人之间,人与单位之间,有时权义压倒一切,但邪不压正。而往往,正义被邪恶摭挡。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必要的正义感,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的利益就受到威胁。健康社会,除了法治外,也要有正义的力量维护百姓的利益。新时代维权英雄杨剑昌,多次为百姓伸张正义,主持公道,面对各种人生威胁,杨剑昌大义凛然。他办公桌上的两部电话每天总响个不停,每天接待几十批人,可杨剑昌为百姓办事,始终不觉累,杨剑昌一身正气不怕邪,他的正义公道维系着万家百姓的利益。
⑧阿拉伯谚语说:“对正义事业保持沉默,等于为非正义事业呼喊。”正义公道是应该弘扬的价值观,弘扬正义,主持公道,是一个正常国家文明素养的表现,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文明气度,是一个公民必备的精神气质。
(点评:①是议论文,但属“泛议”作文——脱离材料空议,脱离任务!非一事一议或就事论事。脱离要求。②借大量的名人名言为自己壮胆,掩盖自己说理的苍白,代圣人立言,缺少深层分析,属传统议论文模式型套作。③“退缩容忍就是缩头乌龟,退缩容忍就是毁灭与死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且用语欠文明)
初始作文
(二)正义不可灭,公道在人心
①男子地铁车厢内随地吐痰遭一女士指责后,不但不听劝,反而用“滚,贱人!”等污秽语言反复辱骂女士,连身边的小孩和老人都毫不顾及,最终被一名黑衣壮汉踢脚教训,反而一言不,终得网友“渣男”的恶名。事件发生后,义愤填膺者有之,拍手称快者亦有之。但无论何种反应,都意味着正义尚在、公道犹存,这正是这一事件让人欣慰的地方,让人能触摸到人性温暖的地方。
②正义公道维系着国家的尊严,维系着民族的存亡,维系着百姓的利益。享·乔治说:“声张正义和扶植自由,是革除时弊的关键。”正义与自由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正义公道,也就难有自由。正义是校正邪恶的一把利剑,面对社会的黑暗势力,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绝不退缩。退缩容忍就是缩头乌龟,退缩容忍就是毁灭与死亡。“黑衣男”愤怒的一脚,就是替天行道,对于地痞流氓式的臭男,就是要痛打落水狗。但正义常常被邪恶摭挡,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必要的正义感,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的利益就受到威胁,健康就会受到影响。2 社会热点写作指导
健康社会,要有正义的力量维护百姓的利益。正因为此,韦伯斯特说:“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
③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以“礼”为核心,“吐痰男”的行为是对社会公德的践踏,但假如那位劝说的女子能用温和的语气礼貌劝说,假如吐痰男”在听到指责后能以礼相待,矛盾冲突就不会发生。和谐社会中,我们正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④公民素养是中国人思想概念中一位好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表现在能自觉遵守伦理道德和有关法律法规。随地吐痰就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是缺乏素养的表现。公民素养主要包括知识文化素养,法律和自律意识以及弘扬传统美德等道德修养,“吐痰男”显然缺乏自律意识。
⑤公共空间保护其实也是一种环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并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既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生命的尊重。一个没有生命意识的人,很难对生命表现出关怀来。
⑥阿拉伯谚语说:“对正义事业保持沉默,等于为非正义事业呼喊。”正义公道是普世的价值观,弘扬正义,主持公道,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遵守公共空间秩序,是健康社会应有的文明气度,是公民必备的精神气质。
(点评:①是议论文,但属“泛议”——“广泛”议论,即面面俱到,多点议论,从“正义公道”到“社会公德”,从“公民素养”到“公共空间”,最终没有一点说清论透;②只是点到照应了事件,并非严格的一事一议或就事论事,即在评事议事的框架下完成说理。“对于地痞流氓式的臭男,就是要痛打落水狗”用语也欠文明)
段落修改示例:
第⑤段完全脱离事件,应该拉回到事件的框架下,可修改为:
地铁作为现代最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已经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现代公共空间,地铁已经成为文明的一扇窗口。作为群体生活的公共空间,吐痰男随地吐痰,不仅会引发公共空间内的病菌传播,其行为更具有“感情的传染”和“易受暗示”的巨大作用,会引导人们效尤。地铁公共空间秩序保护其实也是一种环境保护,它的卫生状况既关系到自己生命质量的提升,也关系到别人生命质量的提升,更是一个城市一个社会文明素养的重要窗口。地铁之外,图书馆、影院、车站,公厕,甚至车道都是公共空间,中国的GDP增长了,但公共空间随地吐痰、插队、路霸等最基本的小事,却最能见出国民的恶念。
升格作文分析
“黑衣男”的正义可以更具温情
①男子地铁车厢内随地吐痰遭女士指责后反用污秽语言辱骂,连身边的小孩和老人都毫不顾及,终被黑衣壮汉踢脚教训。事件发生后,义愤填膺者有之,拍手称快者亦有之。但无论何种反应,都意味着正义尚在、公道犹存。这正是这一事件让人欣慰的地方,让人能触摸到人性温暖的地方。
社会热点写作指导
②按理,出脚伤人以暴制暴等反文明的行为总是不对的,但民调显示,认为“黑衣男”该踢的占近七成,原因就在于“黑衣男”的“暴”并非简单的“暴”,至少是在特定情境下特殊时间里可控状态下的“暴”,是轻微暴力,而非流氓暴力,是一定限度内可控范围下且裹挟着正义与公道色彩的暴力。(概念厘定与概念区分)
③为什么说“黑衣男”的“暴”是具有公道色彩的呢?从“黑衣男”的角度看,在近于失控的情况下,面对一个基本素养严重缺失又无法明理的人,道德约束乏力,法制管教艰难,选择“暂时性轻暴力”可能是“吐痰男”最熟悉最易接受的路径,这可能正适合他当下的认知水平。“黑衣男”暴力的动机是想控制局势,结果也达到了目的;程度上有分寸,那一脚的效力连轻伤的级别都达不到,且毫无穷追猛打之势,旨在局势的掌控,所以,尽管这种具有正义色彩的暴力依然是反文明的,不能被提倡和被鼓励,却可以被理解。与“理中客”相比,人们的情感更激赏“黑衣男”,这既是人性光亮的所在,更是正义与公道本身的力量体现。为“黑衣男”设身处地所想的这份“情”只要建立在对社会公序的维护与人性最深沉的爱的基础上,都可以被理解。
④“吐痰男”素养的缺失是“黑衣男”被迫出脚的内在原因,也因此,“吐痰男”才是整个事件中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一个。不能随地吐痰、不在妇幼老弱面前大声辱骂,这连几岁大的孩子都熟知的常理,“吐痰男”却浑然不觉,且似乎“理直气壮”,可见受弊之深。显然,与正常人相比,“吐痰男”有太多的教育缺失,这种缺失是一种不公平,因为它很大程度源于社会的各种因素。心理上的病痛较之身理上的病痛更严重,更凄惨。既如此,社会就有责任帮助他,而不是在道义上遗弃他。
⑤所以,当地文明办如果不把工作止于发发文件,写写总结,至少遇到特殊个案时能走出户外,协同“黑衣男”一起上门服务,握手言和,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吐痰男弥补缺失的礼仪知识,甚至解决他生活上的一些困难,相信“中国制造”的将不再是被网友定性的“渣男”,这称谓,毕竟搁谁头上都不好受。若是“正义”之上更有“温情”弥漫,于公于私都将是好事。
⑥对于“过失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性都是从肉里长出来的,特定情况下的激愤或冲动,也有可能是人性的温暖之处,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倘能握手言和,并最终使人性归良,就是美的呈现。出手是被动无奈,握手方为主动建构,既打之,则安之。细致走心的工作,不应只止于压倒,还要安抚,治病还得救人,这就需要出手后的握手。握手是智慧、善意与温情的表达,是人生的大胸怀,大境界。
(核心论述思路:从概念厘定与区分的角度辨析“黑衣男”的“暴”→探讨原因,分析具体情境,设身处地看待“黑衣男”的行为(动机、程度、结果等)→分析吐谈男的个体修养印证“黑衣男”的做法,同时设身处地设想吐痰男的困境→提出利于双方的合理的解决方案)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高二班里有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品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家长认为判罚太重,4 社会热点写作指导
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学校不堪重压,迫令教师屈从,她坚持自己的决定,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人点赞,有人质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从老师、家长或校方任选一角度评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题里的各方力量还真是可以选来评述一番——“女教师”是小题大做还是防微杜渐干得漂亮?学生是自作自受吃堑长智还是损失太大得不偿失?家长是越位干预还是敢于发声?学校是审时度势顺应民心还是游移不定缺乏担当?每一方力量都有正与反的双向选择。
第五篇:2016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解读
2016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解读、评分细则、命题质疑及考场范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一、材料的基本解读: 题目延续广州一模的作文类型,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
(一)材料主体
1、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这是学生梁某大学期间的求学经历。说明他求学勤奋努力,追求卓越,并且,他取得的学历是与法律、金融、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取得这三者任何一个学历,都可以成为将来毕业后获得理想物质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基于此可知,学生梁某的人生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并不是指找不到好工作,而是“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或者说他的困惑是不知学与用的关系,人生缺乏明晰的职业方向。
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进行探究,可能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1)只知努力学习,对进入社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还没做好足够的准备,从而产生迷茫;
(2)人生因拥有太多可能,有太多选择,爱好太多,不知如何取舍;
(3)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并不清楚,从而迷失了自我;
(4)好高骛远,现实太近,理想太远,不知如何抉择;
(5)所爱非所学,所学非所爱;
2、甲乙丙三位嘉宾给的是“人生提示”:
(1)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本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甲的这句话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人读书的目的不应只是想着为自己,而应多为社会着想,这里的核心是“读书的价值”,读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也就是材料中甲所说的“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第二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延伸,这是高晓松所作的歌曲《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里的一句话,讲的是近与远的关系,人不应只看眼前,而应志在远方,胸怀理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生活。材料里的“近”是指“苟且”的生活状态,只顾自己,只图眼前,“远”是指胸怀远大抱负,“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选择职业当把目光放长远点,应志存高远,问问自己心中的理想是什么。
(2)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丙的人生提示是职业选择要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丙谈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这里的“认识自己”与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关。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尽管天空高远,但鱼不能“迷恋”,因为鱼只适合海洋;尽管海洋辽阔深蓝,但鸟不能“痴情”,因为鸟只属于天空,这句话用假设推论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阐明了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在对自己的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到位的认识基础上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相比前两位嘉宾大且远的建言,丙的建言更实际,更具针对性。
(二)材料要求:
1、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
一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二是谁更有道理。特别注意“更”字:“更”是副词,有“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结合本题来说,应该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但谁最有道理呢?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必须对甲乙丙三个人进行比较(对比),表明了必须用“比较(对比)的写法”作文,在比较(对比)中说明你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道理的那个人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
考虑到本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难度,考生只要紧扣主体材料分析,并对三个嘉宾的建议作出选择,并充分阐明选择理由,亦算符合题意。
2、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1】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形成像样的、可以阐述的看法,体现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非核心事件可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叙述非核心事件只是为了更好地议论核心事件。就本材料而言,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是核心事件,考生不能撇开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而谈其他。
【2】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思考”的含义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判断”的前提是要先进行“权衡”与“选择”。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权衡”与“选择”,但“权衡”与“选择”却是“判断”的一个逻辑前提!“权衡”的含义是比较、衡量、考虑;“选择”的含义是挑选。写作任务就是要思考、权衡、选择,然后作出价值判断。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价值判断”中的“价值”这两个字:这不是一般的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价值?一般来说,价值是一种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本材料而言,也就是作为主体的学生梁某和作为客体的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有关“人生价值(意义)”的问题,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关键是因为他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他不知道人为什么而活?更遑论人怎样生活?——这是人生价值观的范畴,考生不能脱离这个“价值”要求!
【3】选好角度。针对这一点,教育部考试中心(余闻)明确指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明白了这些要求,再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就符合命题者命题意图。
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或者说重要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二、评分细则
1、评分尽可能打开分差,体现差距,要敢于打高分,对于特别优秀作文可以考虑55分以上,甚至可打至58分,59分。
2、能从背景材料切入,亦能只对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40分以下;
3、只从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完全不扣主体材料,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35分以下;
4、没有完成任务,只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如人要有远大理想等,评30分以下;
5、优秀卷要达到8%左右
6、错字一字一分,不封顶
7、没有题目扣2分
三、命题质疑
监考时阅读2016届茂名二模语文作文题目,很为考生们担忧起来。当时我就很有把握地猜测,考生们会有三种表现:一是读不懂题目,二是容易脱离梁某事行文,三是作文思路混乱。事后,我询问阅卷同事及考生,他们的反映果然符合我的猜测。
我想,考生们之所以如此,一部分责任在考生自身,另一部分责任却在命题者——这不是一次成功的作文命题,它有着太多缺陷与错误。
(一)关于题目材料真实性与价值性
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取自于爱奇艺制作的真人秀娱乐节目《奇葩说(第一季)》,主持人为马东,嘉宾为高晓松和蔡康永,材料中梁某即梁植。百度百科对《奇葩说》的介绍是:
《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仅靠蔡康永、高晓松、马东,以及十八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拥趸。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该节目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后,总点击量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2015年2月第一季已完结,第二季于2015年6月26日起每周五、六晚20:00在爱奇艺独家上线播出。第三季于2016年3月每周五、周六20:00在爱奇艺播出。百度百科对梁植的介绍是(节选):
梁植,1987年9月30日出生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内地男主持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2010届本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2012届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2013.09至2014.0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er),2014.01至2014.1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
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十七届校园歌手大赛十佳歌手(第一名)
。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八届英语风采演讲大赛冠军。2011年,参加“艾诗缇杯”第六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最终以全国第五名的成绩获得铜奖。2013年10月,获得第四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男演员奖。2014年,获得“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主持人选拔大赛”全国总冠军 ;同年,出演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在剧中饰演邓稼先。2015年1月24日,获得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同年,担任湖南卫视趣味代际对抗益智节目《好好学吧》的代班主持人;同年,担任北京卫视《档案》节目讲述人。
题目材料提到的内容,在网上有一个八分钟零三秒版的完整视频,名称叫《清华男神梁植出现某节目,这次被骂惨了》,另外还有一个五分钟版的。这个八分钟零三秒版的视频,我反复观看了,发现事实是这样的:
题目材料中的甲嘉宾是高晓松,他确实说了题目中所示的“甲”的话。但视频中蔡康永和马东没有说过题目所示的“乙”和“丙”的话。其中,“丙”所说的“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其实是高晓松说的。
这样,我们便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命题者将高晓松在节目中的话生生拆开,把其中一部分给予命题者捏造的“丙”,然后让考生在“甲”和“丙”中选择一个“更有道理”的。这是非常荒谬的逻辑错乱——高晓松的话本是要表述同一观点、同一态度的,现在却要把它拆成两半,然后让考生用这二者来“掐架”,看谁“更有道理”。
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命题者捏造了“乙”与及“乙”所说的话,也捏造了“丙”和丙所说的“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命题者的这种捏造,如果是合理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改造”或者“创造”,并无不可。但是,如果它是不合理的,则是相当严重的“造假”了。这在命题原则和学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高晓松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大意可以如此概括:“我们不能仅是马虎敷衍地得过且过,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有什么理想可以追求。”它的含意,与“丙”所说的“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我要去哪里”(我有什么理想可以追求),是一致而不是矛盾的。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既不能严格核查材料内容真伪,又不能细致审察材料含意是否合理,很不应该。另外,《奇葩说》本是一个说话达人秀节目,它的言谈追求的是娱乐性的“奇葩”效果,命题者却把它作为考场严肃讨论的作文材料,是否合理呢?在视频中,三位男嘉宾穿着长裤皮鞋,却又套着类似苏格兰风格的裙子,高晓松手里摇着一把写着“晓松奇谈”的白扇子,说话腔调、神情举止都很随意而带着油滑与调侃。这样的场合发生的“奇谈”和事件,很难适宜作为考场作文严肃讨论的人生观、价值观吧。连梁植也在视频中总结说:“我觉得,就是既然来这个节目,就很放松地想陪几位老师聊聊天,没有想太多的竞技性或者功利性的东西。然后我也只是作为我个人来的,也没有代表怎样的群体。晓松老师拔高了。”我们的命题者,是不是也把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拔高”了呢?
(二)关于甲嘉宾的人生提示 题目中甲嘉宾的人生提示是:
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此,《参考答案》的解读较为合理。不过,我们分析此“提示语”的结构,可以发现它是先由具体的找工作,再提升至“苟且”和“远方”的高度的。这样,考生的读题和论证时,能够很自然地扣住梁某找工作的内容进行分析评论,并且能在论析此事的基础上自然上升至“苟且”和“远方”的高度。这与“乙”和“丙”提示语中只谈大道理而不及梁某找工作内容大不相同。这种不同将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论及“甲”语时,考生能够紧扣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但论及“乙”语和“丙”语时,往往会忽略、遗忘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也就是说,这种提示语的结构缺陷,是导致考生作文时未能扣住梁某找工作内容论述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对于高晓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理解,应该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一方面,高晓松虽然提倡“还有诗和远方”,但他并不割裂、抛弃“眼前的苟且”,因为他说的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而不是“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他虽然反对“苟且”,但并非对其完全否定。另一方面,高晓松反对的是“苟且”,而不是“当下”。这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苟且”指的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马虎”。而“当下”是生活现实。否定“当下”,“远方”便无以存在。相反,反对“苟且”,“当下”便更积极健康,“远方”便更有可能追求与实现。
另外,高晓松的“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高晓松确实是站在“读书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的宏大层面来表述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高晓松这种观点的不足:读书找工作,也是在实现读书的价值,也是在对社会进行贡献——高晓松将“读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的含义僵化与狭隘化了。价值与贡献,不一定要高大上,也可以是矮小下。陆步轩北大毕业而成为“猪肉佬”,也是在实现价值与贡献。读张中行的回忆性文章,说他会北大母校参加校庆时,发现有很大校友“混得并不光鲜”,是很“矮小下”的一族,但他们确实是在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贡献。这就说明,高晓松的言论是偏颇的。高晓松本人也是清华毕业,现在却在娱乐圈“苟且”。如果他对梁植的批评成立,则拿他的话来批评他自己也是很适合的。
(三)关于乙嘉宾的人生提示 题目中乙嘉宾的人生提示是: 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参考答案》的分析是:
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无论是“人生提示”还是“参考答案”,都有着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在表述上,此“人生提示”极欠严谨。我们按语法理解,“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脱离于前句而独立成句的,它强调的是远方的遥远与虚无,并无命题者所要表述的“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之意。而一旦“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独立语句,则考生大可否定乙语的正确性——绝对、极端地判定远方“一无所有”,肯定是错误的。我的一些学生,便抓住此处攻击乙语。这样,乙语的前半部分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是正确的,后半部分“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却是错误的。那么,“乙”语到底是对还是错呢?考生能不挠头困惑吗!我想,“乙”语应该如此表述才算严谨:“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没有“眼前的苟且”的“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在对“人生提示”的解读上,“参考答案”严重错误。在“参考答案”中,将“眼前的苟且”理解为“当下”、“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这是严重违背常识的。论述与论辩,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厘清相关概念与定义。“眼前的苟且”确实属于“当下”的一类,但它不是“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反面。“当下”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当下本是佛教用语,可是民间也广泛应用,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现在”。而“苟且”在“百度词典”的解释有:
1、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2、敷衍了事,马虎;
3、不正当的(多指男女关系)。如此,“眼前的苟且”应该理解为“现在的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马虎的生活”才对。而“参考答案”竟然将其理解为“当下”、“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实在“奇葩”而“语出惊人”。“参考答案”对“眼前的苟且”的这种“任性”解读,其根源很可能是命题者为了与“甲”语“对驳”,而不顾常识生造出来的。只是,如果在相关概念、定义上理解错误,“乙”语对“甲”语的争辩便毫无意义:因为,甲嘉宾批判的是“苟且的生活”,而乙嘉宾肯定的是“立足当下,脚踏实地”,二者不仅无争论的焦点,反而是观点一致的。
如此,嘉宾甲与嘉宾乙的人生提示的观点立场是相当接近、甚至一致的。题目要求考生回答“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实在荒唐。
(四)关于丙嘉宾的人生提示 题目中丙嘉宾的人生提示是: 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如前文《关于题目材料真实性与价值性》所论,“丙”语的前半部分其实也是高晓松在视频中所说的话。它与“甲”语是一体的两部分,它们的观点、立场是一致而不是对立的。命题者强行将它们拆开并且企图使它们对立,是极错误的做法。而《参考答案》在对“我是谁”“我要去哪里”进行分析时,引用了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并且对此作了这样的解读:
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
这种理解并不全面与深刻,是一种非常浅表化、套路化的解读。实际上,“认识你自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极少有人能够由开始即“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而是先模糊而不能清晰认识自己,但在不断的求索中发展、修正、完善对自我的认知,最后才比较正确地认知自己。所以,“认识你自己”的本义应该是指“我们要在不断的求索中发展、修正、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它是一个漫长的人生求索过程,它是由感性而理性的、后成而不是先具的。像《参考答案》所言的“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只是一种脱离客观实际的天真而浮浅的“遐想”,与“认识你自己”的本意谬以千里。
另外,命题者强加的后半句“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也是错误的。
第一个错误是此后半句与前半句在思维性质上是对立的。前半句属于理性逻辑,后半句却是感性性质。“我是谁”、“我要去哪里”,都属于理性的表达,偏重于理性思索;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则属于感性的表达,偏重于感性抒情。丙嘉宾在此是要给梁某人生提示,应该是偏重于理性思索而不是感性抒情。命题者将此表述风格和思维性质尖锐对立的二者生硬扭合在一起,是不恰当的。
第二个错误在于后半句本身,它的表述只能是诗化的抒情,而不能视作理性的思索。因为,“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是片面、极端而不是全面辩证的。鸬鹚是鸟,但它痴情于江海;企鹅是鸟,但它痴情于大海;海鸥是鸟,但他既痴情于天空,也痴情于大海。人类不是鸟,但敢想敢为者发明各种飞行器,从而实现翱翔天空、太空的梦想;人类不是鱼,但敢想敢为者发明各种船只与潜水器,从而实现畅游江海的梦想。“我是谁”、“我要去哪里”的含义,不仅有“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还有“追求诗和远方”。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归功于那些“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的人,也同时归功于那些“立足当下,脚踏实地”且勇于“追求诗和远方”者。所以,我们看待世界,不能仅抱着一元或二元对立的思维,而应抱以更全面、更开放的多元思维。
(五)关于众多关键词句
这道作文题目成分繁多而复杂,关键词句也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这种成分繁多而复杂的命题,是我们应该反对的。孙绍震教授在谈论中国高考命题的文章中指出:“关键词、提示语越多,作文的空间便越封闭。”这道作文题目以其繁多而复杂的关键词句、内容构成,而令考生读不懂、下不了笔、写不好,确实不是一道优秀的作文题目。
姑且简单举例,乙嘉宾和丙嘉宾的人生提示的后半部分都可以删去,而且是删去后更加简洁、明晰。另外,题目要求中的“价值判断”也应该删去。因为,多一个关键词就是多一层掣肘;而且,只要考生进行了选择,便一定会反映他的“价值判断”,区别仅是有的考生直接说明“价值判断”,而有的考生不明说而已。命题者之所以要突出“价值判断”,原因恐怕是其对“价值判断”的理解也是一元的、僵化的,只将宏大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之类的主流价值观视为“价值判断”,而不能认识到“价值判断”也可很“当下”、很“个人”,个人的日常而细微的言行中便已包含着他的“价值判断”。
另外,这道作文题目的论题焦点是游移变动而不是专注如一的。在题目前半部分,论题焦点是“梁某对找工作的困惑”,后半部分则变成了对甲嘉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一观点的质疑和争论。这样的论题焦点的游移,在无意中诱导了考生对“梁某对找工作的困惑”的材料限定的忽略和脱离。在更深层次而论,则体现了此次茂名二模命题者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探索中的不成熟。比较2015年全国卷“当代风采人物评选”,以及2016年广州一模“暖闻评选”,它们都采用直接对材料中的人事进行权衡、选择。而这次茂名二模,却不是要求学生直接对材料中的人事进行权衡和选择,而是要求学生对三位嘉宾对材料中的人事的观点进行权衡和选择。这种设计上的变异,使得这次作文题目命题远离了简洁、明晰的命题原则,而成为一次并不成功的作文命题尝试。
四、考场范文即点评
追求诗和远方(文5 唐丽曼)
高晓松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确实是啊,人生短暂,我们应追求诗和远方,活出自己的精彩。而对于甲、乙、丙三者的观点,我更加认同甲的看法。
材料中乙所说的:“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这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难道有眼前的苟且,就一定有诗和远方吗?诗和远方,是对梦想的追求,源自人内心对远方的憧憬和美好期望。况且,我并不认同“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句话,我们在追求诗和远方的途中,必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不一样的人生,在远方,等待我们的或是成功;丙的观点中,虽认清自我对于每个人都是必要的,但我不认为“作为鱼就不能迷恋天空”。人生活在这世上,有梦想有追求是好的,这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动力。就在一个行业里的人,当他想从事另一个行业时,会迸发出无限的热情,助自己挖掘无穷的潜能。就如演员江一燕,她不仅在演艺圈里有所成就,还不断发现身上的兴趣和潜力,在农村做老师八年,还学习摄影并获奖。由此可见,“如果你是鱼,一样可以迷恋天空。”因此,我认为甲的说法更有道理。
白岩松说过:“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应只有当下,还应有责任和远方。”确实如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那清名学子不应只看到“要找工作”,还应深入体察社会陋病、百姓疾苦,然后承担起知识分子的责任,追求能为人民奉献的诗和远方。白岩松说到并做到了,他在《焦点访谈》中以敏锐的思维和犀利的语言抨击时事,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促进国家的法制完善;柴静也做到了,她自费百多万,拍摄了纪录片《穹顶之下》,劝诫国家社会治理雾霾,她辞去工作,追求诗和远方;而那个中学女老师,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十字誓言,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
然而,反观现实,又有多少知识分子会反问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呢?据新闻报道,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民间也流传着“一毕业,就失业”的话,毕业生们焦头烂额地找工作,维持生计,根本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荣华享受,他们读大学获取知识不是为了为社会服务,而是当做自己获取优质生活的工具,这是很可悲的。当然,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知识分子为社会做贡献,追求诗和远方的,就如航空事业中的“三钱”,他们学成归来,不是追求享乐,而是让自己的航空飞船梦实现,这是他们的远方。
生活不应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我更同意甲的说法,每个人都应追求心中的诗和远方,活出精彩。
师硕点评:
由于以上所论的原因,这次2016届茂名二模难觅佳作。以上这篇考场作文的作者唐丽曼,曾考过级语文第一名,平时作文水平属中上,但这次,她的考场作文并不算好。由题目《追求诗和远方》可知,她选择甲嘉宾的人生提示更有道理。但这道题目的拟写,也暴露了她对“不只是眼前的苟且”的忽略,这就使得这篇作文的立意和论证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第一段是开篇点题,第二段是比较否定甲嘉宾、乙嘉宾的人生提示,都不错。第三段从知识分子的角度论为什么要追求诗和远方,但列举的白岩松例,看不到他如何追求“诗和远方”;顾少强例,则看不得她如何“为人民奉献”;柴静例,则在语言表达上有语序颠倒的缺点。第四段是很套路的反观现实,作者行文至此,思路已拙,唯有依套路而“苟且”(敷衍),于是出现的这道最后又重新列举知识分子为社会奉献的事例——这是思维的原地摆动。其实,这一段若能论析“追求诗和远方”并不能忽视“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眼前),反而要以它们为根基,便会深刻和开阔得多。最后一段回扣主题,中规中矩,如果能回点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会更好。就整篇而言,基本上脱离了“梁某对找工作的困惑”这一内容,这是另一个大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