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填空
1.美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简称。
2.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么教”的问题。
3.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知识的意义,而“经验”这个概念有动词的意义是教学实践,名词的意义是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认识论的意义是教学设计/策略。
4.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指;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性质。
6.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内容标准包括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7.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如因材施教、举一反
三、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师严道尊等教学思想和原则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8.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强烈,因此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9.《业务课标》规定的四个阶级目标指的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10.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分为创作和欣赏。
12.新课程理念呼唤新教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二、判断
1.现代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
2.对于教材教师可根据个人喜好任意组织所教内容,体现教师的主观能动性。(×)3.现行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课制、现场教学和集体课制。(×)4.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包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动性。(√)
5.汉语“课程”出现于唐代,但难说是专用术语,英语是“curriculum”,词根原有“跑道”之意,引申为学习的方法。(×)
6.美术教学为了实现教学就需要解决好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评价。(√)7.班级授课制在教育实践中已经盛行一百多年,就目前来看它仍然是站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8.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有效教学主要指教师在有效的时间是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是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单选
10.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D)问题。A、教师素质和能力 B、学习中心论 C、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D、提高教学的效益
12.瓷器是中国伟大的发明,在(D)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A、汉代 B、隋朝 C、唐代 D、宋代
13.学生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发现法、尝试法和(C)。A、演示法 B、练习法 C、愉快教育法 D、情景法 14.视觉传达设计基础的构成要素有文字(B)和插图。A、编排 B、标志 C、包装 D、展示
15.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重视学生,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学生的(D)和美术作业的评价。A、形成性评价
B、研究性评价
C、相对性评价 D、表现性评价
14、中国画简称国画,表现手法上主要是运用墨和(C)来进行创作的。A、水 B、宣纸 C、线条 D、国画颜料
15、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有讨论法,练习法、参观发和(D)。
A、演示法 B、观察法 C、发现法 D、情景法
16、按照评价的功能可能分为诊断性评价、(A)和总结性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研究性评价 C、相对性评价 D、定量评价 多选
16.美术课程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ABD)A、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B、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 C、美术课程教学的复杂性 D、美术课程结构的多样性 17.美术课程的性质是(ACD)
A、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B、美术课程的实践性 C、美术课程的综合性 D、美术课程的创造性 18.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是(ABCD)A、导向功能 B、组织功能 C、激励功能 D、评价功能
19.审美原则是美术有效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教学要求有(ABCD)A、加强审美素质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生活经验 B、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C、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D、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
20.美术课程与教学内容结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说法正确的是(AB)A、“造型”是指视觉造型有美的一切活动 B、“表现”是指造型相关的全部过程 C、造型是表现的过程 D、表现是造型的基础
21.美术课程资源一般可以分为(ACD)
A、校内外课程资源 B、图书馆资料资源 C、教师资源 D、网络信息课程资源
四、名词解释
22.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学门类,其主要的目的是延续和发展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1艺术中雕塑艺术的一类;○2圆雕是一种不付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以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23.圆雕:○3又称立体雕,是捎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如《思想者》; ○24.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25.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它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的操作的学习范畴。
26.破墨法:后世说的破墨法是专指作画时,当前墨色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破墨法可分为4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
27.呈示法:指教师借助种种静态的教学手段(绘画、速写、图解、模型等)进行直观教育的方法,在美术教学中常常用到这种方法,包括实物、范画、图片、幻灯和多媒体信息等资1料的展示的方法。
28.壁画:壁画是绘画的一个种类,是属于装饰画的范畴;它包括用绘画、雕刻及其他造型艺术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建筑物内外)上制作的画;3)、它是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常见的绘画形式有油画、蜡画、干湿画,工艺型有笔雕,镶嵌性有陶瓷类。29.东方“六艺”:礼(仪式、行为);乐(音乐、舞蹈);射(弓术)御(马术);书(书法); 数(算术)。30.版画:用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板上刻出或蚀出画面在复印到纸上的画,有木刻、石刻、铜刻、锌刻、麻胶版等。
31.剪纸: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最古老的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上的享受,其载体主要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32.卡通:卡通一词在英语中意为“活动的连环画”,动态的画面为卡通片,静态的为卡通画,本身具有多种含义在内,主要以漫画、动画为主的一种艺术形式。
广义:各国各地有着各自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变化的卡通画,一般会通过归纳、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塑造各种形象;
狭义:指美国和欧洲的漫画(带有儿童向往的幽默动画作品)、动画。
22、透视:绘画法理论术语。“透视”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pe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爱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23、知识: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时间中获得的技能,也可以是理论。
24、科目:“教学科目”也称“科目”,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技能的单位。科强调分科的形式
1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
25、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
2指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的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科学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且与第一个也有联关。
26.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作、动机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
27.方案:是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指定的规划。
28.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晨读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对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29.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是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得到的结果。一般来说表现性目标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而结果是开放的,这一目标的特点是个性化和开放化。30.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为了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教学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31.最优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确定的教学条件下通过系统的控制手段和对教学过程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达到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1所谓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收集32.美术课程与教学评价:○与评价相关的数据及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和判断;
2所谓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评价手段、和评价途径,通过○系统的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过程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3美术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依据《纲要》及美术课程标准,收集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计划、活动过程和结果作出客观科学的价值判断。
33.合作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学互助,共同参与教学任务的教学策略。
五、问答题
34.简要回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种教学方法分类及12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演示法 ○3呈示法 ○4关爱教育法
1、教师主导型:○1讨论法 ○2练习法 ○3参观法 ○4情景法
2、师生互动型:○1观察法○2发现法 ○3讨论法 ○4愉快教育法
3、学生自我活动型:○35.简要回答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哪六个基本阶段?(谈谈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答:①心理准备阶段;②感知知识阶段;③理解知识阶段;
④运用知识阶段;⑤检查知识阶段;⑥评价学习效果阶段。36.简要回答备课的实质及主要内容的程序?
1备课的实质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教师为上课做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内容和程序:备课是备学生,教材和方法.从教案的设计看,教师需要掌握以下几种技能: ○1)、教学目标的叙述; 2)、教材的整理和组织; 3)、教学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4)、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5)、教室的格式与类型。
37.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1)、要符合课程与教学目标和任务;
2)、要符合课程与教学内容; 3)、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 4)、要适应教师的素质。
38.简要说明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基本来源的含义?
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方向,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
2.教育目标,及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而提出来的课程与教学的具体价值和指标。39.在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师还应该具备哪些技能? 答:1)、美术理论知识的;
2)、美术技能知识; 3)、人文知识; 4)、教育心理知识; 5)较强的教学与科研技能
①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和板书设计能力;
②科学研究能力、反思能力、确认科研课题的能力、查阅和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艺术创作的能力等。40.如何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移?
答: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 3)、有课程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4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是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答:○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4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3.简要回答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实质及意义?
实质:提出了“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的教学程序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直观教学、循序渐进”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思想对后来西方的教学论研究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意义:○2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
六、论述题
44.论述教学对话的性质和策略? 46.综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1课程开发和实施者要增强反思意识; 答:○2课程开发与实施需要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和美型,有针对性的开发与设计;
○3课程开发与实施都要有选择的利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提升自己对课时话语的理解。
47.综合实际试说:“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
1教学过程得以开展,是由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决定的;答:这句话是正确的,○2没有教学活动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3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就难以维持.○1教学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1)教学过程的矛盾包括:○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1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来源于教学主体,如主体的兴趣、(2)教学过程的动力包括:○2外部动力指启动教学的力量是外间发起的,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 需要、爱好等;○1方向性; ○2动态性; ○3转化性;(3)教学动力的特征:○4强度性; ○5多样性; ○6差异性 ○
48.你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哪些要素,他们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曾经有三种极端的说法:
(1)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围绕教师展开;(2)教材中心说:认为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中心;(3)学生中心说:新教育派或进步教育派认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都应当围绕学生展开
45.教案设计
根据提供的课题设计一份教案,字数3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
课题《×××》
教学课时:××课时 1)、例举全文课程知识点 2)、教材分析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课本
1.西方七艺: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2.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新教育的方向。
3.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图画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明确规定了小学每个年级都开设图画课,初中三个年级都开设美术课。4.政府普遍重视美术(艺术)教育
5.教学模式的来历:教学模式是西方在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个术语,以1972年乔伊斯和韦尔出版《教学模式》为标志
6.高度重视美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1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理解,即学习者自身直接所面对的社会问题,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直接(1)美国:○的生活体验和间接的而学习领域而获得事实的信息、概念、一般法则和理论的知识与理解;
2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3提高关心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接受和理解他人的心情和感情的同情心,即社会的感受性和人间的共感能力; 4按照社会的行为方式,以及普遍的、自由的责任和公正的内容为向导的价值 ○5作为市民行为所应具有的运用自己的知识、思考、价值和判断进行行动的应变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6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效力感。○1与信息获得有关的技能; ○2与信息的组织化和运用相关的技能; ○3科学的探究、思考技能;(2)日本:○ 4思想交流的能力;○5情意的探究技能;○6价值的分析和发展的技能;○7意志决定的技能; ○8社会的、政治的参与技能;○9个人的技能;○10个人间的、集体的技能;○11自我理解、自我实现、自我评价技○能。
1可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交际和文化方面的发展;○2可促进学生各种基本技能的发展。(3)英国:○1交流的能力;○2交际和合作的能力;○3解决问题的能力;○4自我管理和竞争的能力;(4)新西兰:○5身体的能力;○6信息的能力;○7数的能力;○8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
7.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1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走上主动开掘智能的学习,○2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从整齐划一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从非兴趣学习走向由兴趣出发学习,○8.美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2组织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9.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是一种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大学》曾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
1造型˙表现;○2设计˙应用;○3欣赏˙评述;○4综合˙探究。10.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阶段目标:○11.美术课程资源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按性质,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2按功能,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课程资源; ○3按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等; ○12.班级授课制的含义:
又称课堂教学(或班级教学、班级上课),是指把学生按年龄、智力水平划分成固定的不同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以及学校的课程表的具体安排展开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1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13.班级授课制的特点:○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统一; ○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
○4分学科进行教学;
○1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规模,提高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15.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生需要; ○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难以做到因材施教。○16.美术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即教师依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身心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动过程。16美术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17.教学过程的特点:○18.试述美术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1教师与学生是“互为主体”的关系;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在主体地位。○19.有效教学的理念包括
1树立“学习中心论”思想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2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标; ○3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4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20.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模式思想主要体现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他提出了“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的教学程序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直观教学、循序渐进”等教学策略。21.赫尔巴特四个阶段教学模式
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基本阶段,弟子莱因后来对赫尔巴特四个阶段改造成“预备、提示、、联合、总结、运用等五段教学法。2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 23.美术课程与教学评价功能
1诊断鉴定功能;○2导向规范功能;○3激励促进功能。○24.结合教材试论,教师如何在课堂当中最大化的发挥自我,又如何最大会的改变自我? 25.常用的教学方式及其选择与运用 2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开发隐形课程
1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识; ○2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要给予对学生的理解而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 ○3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要明确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和类型,有针对性的开发与设计; ○4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要选择的利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升自己对课程话语的理解。○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
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
使用学生:
考试时间:120分钟
出卷时间:
****年**月**日
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卷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名词解释(4个,16分)
1、综合课程
2、课程实施
3、课程与教学评价
4、隐性课程
二、简答题(4个,24分)
1、简述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2、列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课程目标的规定
3、举例说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4、列举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理解题(2个,20分)
1、什么是教学?
2、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四、分析题(1个,40分)
谈谈你的教学生涯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并用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原理分析之。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A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综合课程:是指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取向: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2、课程实施:是将某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得具体过程。
3、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活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4、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列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课程目标的规定
知识(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结果性目标:
技能(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迁移水平)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
3、举例说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相关课程:物理、化学、数学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历史、地理、公民在某些主题上的关联。
融合课程: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融合为生物学,西方历史;西方地理、西方音乐、西方文学融合为西方文明。
广域课程:“19世纪西移美洲的移民”。
(也可不根据以上要点回答。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4、列举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以评价的作用性质为准,把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以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为准,把评价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把评价分为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以参与评价的人员是否课程设计的参加者为准,把评价分为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以评价使用的方法为准,把评价分为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三、理解题:
1、什么是教学? 要点:
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回答时要有一定的分析。也可不根据以上要点回答,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2、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要点:
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回答时要有一定的分析。也可不根据以上要点回答,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四、分析题
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中央电大2002—2003学第二学期)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 ”和“技能领域”。
2.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融合课程和 三种形态。
4.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 体系,促进教师 成长。
5.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6.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传播者、、和受传者。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lo分)1.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2.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3.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和环境因素。()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A.科学性 B.教育性进制 C.启发性 D.正规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4.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2.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五、实例分析题(共30分)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培养目标 情感领域 2.强制性
3.相关课程 广域课程 4.教育 专业 5.时间与空间
6.信息 媒体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 2.D 3.B
4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1)多种取向的综合。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A 5.D 3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4.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1)目标评价模式。(2)外观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
(4)自然评价模式。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一)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1)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2)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3)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变量。
五、实例分析(30分)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模拟题
(仅供参考)
一、填空(10分)
1、________________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问题。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
3、在帕森斯等人的影响下,杰克逊第一次在他的著作《教育生活》中使用“____________”一词。
4、课程设计中涉及的课程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________四种。
5、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____________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网络包括了下列三个维度的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发展过程、____________的统一。
二、单项选择(10分)
1、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____哲学流派的影响? A、存在主义
B、实用主义
C、分析哲学
D、人本主义
2、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____较为合适;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____更佳。
A、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 B、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C、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
3、下列哪种课程设计模式主张教师参与课程设计?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集体审议模式 D、自然模式
4、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属于____。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5、以下哪国主要实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 A、美国 B、俄罗斯 C、日本 D、法国
6、新教育派认为,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_______应该是中心。A、教材 B、教师 C、学生
7、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是____。
A、整体性 B、简约性 C、操作性 D、针对性
8、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开放课堂 D、班级授课
9、________阶段,标志着教学手段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现代化阶段。A、高新技术阶段 B、直观教具阶段 C、视听媒体阶段 D、文字书籍阶段
10、以某一类评价对象的群体的整体状况为参照系的评价叫做____;西方的目标参照测验,属于一种____。
A、绝对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终结性评价
三、简答(30分)
1、分析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2、简述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3、什么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4、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课程的整合?
5、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四、论述(30分)
1、试述五种课程设计取向的含义并简要评价。
2、运用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促进实施的策略。
五、实例分析(20分)
教材第197—199页介绍了上海大同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请结合有关理论,评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
A.查特斯
B.坦纳
C.泰罗
D.博比特
2.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加涅和【
】
A.布里格斯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麦克尼尔
3.在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B.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C.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D.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4.将课程各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进行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阶段性和连续性 C.阶段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和顺序性
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6.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
】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8.以下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的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9.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10.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1.一些评价专家认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达成模式
B.行为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2.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
】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1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活动兴趣
D.解放兴趣
15.“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它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评价专家是【
】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莱斯
D.利维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 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17.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
】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18.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19.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在2400年前就为我们确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即【
】 A.精神助产术
B.设计教学法
C.发现学习
D.掌握学习
2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这种评估被称为【
】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1.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 A.初级学习
B.高级学习
C.分散学习
D.集中学习22.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观是【
】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
23.以下能体现杜威的关于儿童、学科、社会相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的是【
】 A.主动作业
B.连续性原则
C.实践理性
D.二元论
24.“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因材施教
D.教学的循序渐进 25.一般认为,最早倡导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教育家是【
】 A.雅各布斯
B.埃利奥特
C.康茨
D.罗杰斯 26.美国教育家杰克逊提出的概念是【
】
A.STS课程
B.隐性课程
C.附带学习
D.副学习
2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28.以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的是【
】 A.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B.学科结构运动 C.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D.进步主义运动 29.“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30.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体验模式
D.情境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学科结构的基本涵义。
32.将当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必须要遵循哪三条原则? 3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步骤。
35.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有什么样的区别?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后应朝怎样的方向努力?
37.论述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并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38.以下是有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关系的一段论述: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有长短,既都不全面,又都含有合理因素,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支持它们存在的条件。同时,它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又都不是一样的。搞单一化和绝对化是行不通的。要解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孰优孰劣之争,必须摆脱多年来影响教学论和课程论领域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地、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实际,不要把这两类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的课程论搞成水火不容的两大营垒,不能像国外的‘现代派’或‘进步派’把学科课程论批判得一无是处。‛
请根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12(本站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A.进步主义运动
B.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D.学科结构运动 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斯宾塞
C.杜威
D.克伯屈
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A.“经验论”思想
B.“兴趣论”思想 C.“文化论”思想
D.“泛智论”思想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
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D.“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
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 D.背离取向
9.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A.活动兴趣
B.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兴趣
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A.及时反馈
B.个别指导
C.成绩记录
D.合作学习
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15.“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变革
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17.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 C.《大教学论》的出版
D.《爱弥儿》的出版 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A.皮特斯
B.麦克尼尔
C.斯腾豪斯
D.斯皮伯格
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
B.活动性
C.连续性
D.积极性
23.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25.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学科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的教育家是()A.布里格斯 B.麦克尼尔 C.维果茨基
D.裴斯泰洛齐
27.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自我完善
B.兴趣发展 C.德性养成D.持续生长 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
()A.制度课程
B.体验课程 C.理想课程
D.正式课程
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是
()A.《爱弥儿》
B.《爱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理想国》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学生自读《荷花淀》全文,总体了解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步,学生读后思考:本文哪些方面可作为学习主题?本节课又可以哪一方面为学习主题?自己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论。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只作组织者和倾听者。全班形成的共识是:本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值得学习,其中形式更突出一些,所以本节课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艺术特色中,又以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为研读主题。学生中个性化的研读主题则有细节描写、选材构思、全文风格等。第三步,引导。由于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所以教师作些研读方法上的引导:1.研读时要找一些典型的句段,深入地品味欣赏,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2.欣赏后要能表达出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要能用散文化的情感性语言表达,而不能用“这说明”之类的理性化语言抽象地分析。使得自己阅读本文是一种享受,人家听了你的赏析也是一种享受,能激起听者阅读《荷花淀》的兴趣,也想一读为快。
第四步,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和研读方法开始研读欣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探索。课堂上给他们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品味欣赏。
第五步,每位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各组同时进行。
第六步,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位代表发言结束后,班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自由发言,或点评,或补充,或纠正。教师只作为认真的倾听者,对任何发言都表现出鼓励和赞赏的神情,以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特色研读讨论的基础上(有十之七八乃至十之八九),教师作最后的引导。这引导不是下结论,更不是发布标准答案(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谈谈自己对《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读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以上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