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河北正定中学霍文明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河北正定中学
霍文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坐标系的基础上,利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方法即解析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析几何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平面解析几何主要研究两个问题:
① 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② 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并做出曲线的图形.
本节内容是学习了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之后研究上述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是进一步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基础,也是学生首次尝试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因此,不仅要注意对研究结果的理解和应用,更要重视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本节教材是展示学生思维层次,提高学生思维认识的典范,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生现实分析
学习解析几何以来,同学们一直在研究第一个问题.而利用方程讨论和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尚属首次,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希望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几何性质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之后,对直线和圆方程的特点比较熟悉,通过类比能够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同时,在函数和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储备了利用等量关系寻找不等关系、图象的对称性、顶点的概念等基本能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有所积累,因此,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利用方程自主探究曲线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地位和学生的现实分析,并且为了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和教学效果,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分两个课时教学,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只研究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和例4,不研究椭圆的离心率,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掌握a,b,c几何意义以及a,b,c的相互关系,初步尝试利用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研究椭圆曲线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并正确画出它的图形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目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想、类比、逻辑推理能力、理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亲自体验研究知识的艰辛,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由此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探索勇气;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体会椭圆方程结构的和谐美和椭圆的对称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知识上来讲,要掌握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的概念及其应用;从学生的体验来说,需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椭圆性质的过程中思维层次的展现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难点:椭圆几何性质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突出学习的“再创造”,构建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教学策略上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辨析与研讨——反思与评价组成的“四环节”探究式教学策略.
同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将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四层次探究式教学相结合,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思路及解题过程.
五、教学过程分析: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置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既能使学生主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建构和应用,又能体现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路呢?在这里,我通过对三种课题引入方式的对比,采用方式3来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三种课题引入方式: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2.观察椭圆的形成过程,你能想到椭圆有什么样的几何性质?
3.方程16x225y2400表示什么样的曲线,你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画出它的图形吗? 设计意图:
问题设置来源于课本例4但不同于例4(去掉了对离心率的研究),属于适当改编,选题目的就是要突出方程的作用,体现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方向,同时,使学生在画曲线的过程中感知方程的特征如何反映到曲线中来。问题有一定的探索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下面我们来看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结果:
第一问通过变形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能够说明方程表示的曲线为椭圆,突出了方程的作用,体现了本节课的研究方向;
第二问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利用描点法作图,但在列表过程中意识到了椭圆的范围问题;有的求出了基本量,利用绳子作图;有的联想三角函数图象利用关键点作图,有的联想圆的对称性,猜想椭圆的对称性,利用对称性作图等等,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学生在辨析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从知识、过程、思维、能力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认识,进入反思与评价阶段.反思与评价:
(1)通过设置问题体现了研究问题的方向:利用方程研究曲线.(2)点明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利用椭圆的标准方程研究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研究椭圆的结构特征:
要利用方程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利用方程什么特点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呢?下面,我们来看三种提出问题方式的对比,由于椭圆的标准方程为二元二次不定方程,问题1有些大,学生不知道从哪几个方面入手,问题2提到了方程的结构特征,但没有参照物,学
生的探究方向可能会发生偏离,这样,我采用了第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三种提出问题方式对比: 1.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什么特征?
2.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
3.与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相对比,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 创设问题情境2:
x2y2与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相对比,椭圆标准方程221(ab0)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
ab这样类比直线和圆的方程,学生会不难从方程的外在形式上得到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
(1)椭圆方程是关于x,y的二元二次方程,不含有x,y的一次项;
(2)方程的左边是平方和的形式;右边是常数1;(3)方程中x2和y2的系数不相等;
通过创设以上两个问题情境,在学生自主探究、辨析研讨,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后,进入本节课第一个性质的学习——椭圆的范围: 椭圆的性质1——范围:
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利用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研究椭圆的范围? 设计意图: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根据教材中求椭圆范围的方法直接得到结果,教学过程大多采用讲授法.这样做:
一是没有挖掘出教材的本质,忽视了知识的再创造;
二是没有体现如何利用方程研究几何问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课时安排不合理,第一课时的学习加上了椭圆的离心率,由于时间和内容的关系,处理的比较仓促。
因此,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展开联想,主动思考,感受方程结构特征在求椭圆范围上的应用,体验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路.下面我们来看学生探究得到的结果: 情形1:x2a2y2b21变形为:
y2b21x2a20,x2a2xaaxa
这就得到了椭圆在标准方程下x的范围:axa 同理,我们也可以得到y的范围:byb
反思与评价:方程适当变形,利用实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的特点建立不等关系得到范围.情形2:联想三角函数中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cos1,把
22x2a2y2b21变形x2y2xy()()1,令xacos,ybsin,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来考虑,的范围; 为abab反思与评价:太聪明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在代换过程中如果将a,b乘过去,就得到了xacos,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椭圆方程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椭圆的参数方程,有兴ybsin趣的同学下起可以阅读有关内容,所以说我们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要打开研究问题的思路,拓宽我们的思维角度.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x2情形3:椭圆的标准方程表示两个非负数的和为1,那么这两个数都不大于1,所以21,a同理可以得到y的范围.
情形4:将方程适当变形,列出用一个变量来表示另一个变量的解析式:y到x范围;同理,利用x小结:
利用方程所表达的等量关系寻找不等关系可以说是思维认识上一种大的飞跃,这种飞跃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灌输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究积累得到的,学生多种解法的展现也体现了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得到结果.
由椭圆方程中x,y的范围得到椭圆位于直线xa和yb所围成的矩形里。为了明确椭圆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在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椭圆范围所在的矩形,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下面进入椭圆第二个性质的学习椭圆的性质2——对称性 提出问题:
根据同学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你能用哪些方法来得到椭圆的对称性?
过渡语:
设计意图:
为什么没有直接让学生利用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来探究椭圆的对称性,而是将问题思考的范围扩大呢?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学生探究得到的结果: 情形1:联想椭圆图形直观得到;
情形2:圆是具有对称美的图形,通过类比得到椭圆具有对称性; 情形3:将椭圆形图片进行对折,两部分重合得到椭圆的对称性;
b2ax2得aa2by2得到y的范围. b
情形4:x代x后方程不变,说明椭圆关于y轴对称;
y代y后方程不变,说明椭圆曲线关于x轴对称;
x、y代x,y后方程不变,说明椭圆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辨析与研讨阶段
从探究结果来看,直观感悟是学生得到椭圆对称性的基本方法,而利用方程结构特征研究椭圆的对称性有难度,为什么呢?
(1)对称性的证明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维较强的推理,有一定的难度;(2)对称性的学习主要集中在高一阶段,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忘的比较多;
(3)部分同学认为直观感悟得到了椭圆的对称性,没有必要从方程的角度进行研究;
因此,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首先得到椭圆的对称性,比较符合学生的现实。同时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学生的自主探究转化为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来突破这个难题.
首先我通过两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思考问题
1、如何利用函数解析式证明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问题1的设置使学生明白图形对称性的本质是构成图形的点的对称性. 思考问题
2、曲线和方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问题2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明确曲线的对称性如何从方程入手. 然后师生一起得到利用方程研究对称性的方法,在板书过程中结合图形使学生体会研究思路,突出椭圆标准方程结构特征1的应用. 反思与评价:
(1)观察图形得到椭圆的对称性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要想上升到理性思维中来,必须进行严格的代数论证.
(2)利用对称性可以简化作图过程.
(3)对称性是椭圆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对称关系不仅广泛存在于数学问题之中,而且利用对称性往往能够使问题更简捷地得到解决..椭圆的性质3——顶点:
过渡语:研究了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学生对椭圆图形就有了一个整体认识,由于椭圆方程为标准方程,对称轴为坐标轴,学生很容易得到椭圆与坐标轴的交点,因此,抓住时机我直接给出了椭圆顶点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给出了椭圆顶点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顶点及相关概念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如何在图形上反映这些概念,这里,我请同学走上讲台,将相关概念表达在图形上,体现相关概念的几何本质以及a2c2b2的几何意义.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达成下面的共识:
(1)顶点是确定椭圆图形的关键点,结合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
况下可以利用顶点得到椭圆的图形.这样同学们就找到了在问题情境1中利用关键点进行做图的依据.
(2)掌握相关概念在椭圆图形上的反映以及a2c2b2 的几何本质,重视特征三角形在解题中的应用.
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三个性质的研究有轻有重,层次分明,让学生充分体验问题解决过程和思维过程,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1.阅读教材所学内容,反思知识和方法的形成过程. 2.阅读课本例4(去掉离心率),你有什么收获?
对于练习1,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思维碰撞再次出现火花。有几个同学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能否从方程的解入手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呢?
实际上学生是给我们老师提供了另外一种利用方程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思路,供各位专家老师参考.第二个练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与课题引入探究结果的对比,体现椭圆几何性质在画图过程中的应用.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过渡语:作业(1)强调对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作业(2)给学有余力的同学研究发展的空间——自主探究椭圆的离心率.六、教学课后反思:
1、课堂教学理念:
本节课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采用“问题——探究——辨析——反思”四环节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活动模式,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直观感悟、画图操作、代数推理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思考,初步掌握利用方程结构特征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方法,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目标基本完成.2、课堂练习的说明:
如何利用椭圆的标准方程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是本节课的主题,为了不冲淡主题,课堂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没有过多的练习,在其它课时的学习中将适当增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3、需要完善的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有一个矛盾困绕着我,那就是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但因时间不够,学生不能更深入的进行探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完善,同时,班级教学中个性学习关注不够,需要在课下继续关注这些同学的发展.
第二篇:作业题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1
计科1002
闫飞李瑜瑜陈扎璩改华 第一次作业(绪论)1.中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哪五个阶段?
答: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
2.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经历哪三个阶段?
答: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的计算机课程;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计算机课程;以信息素养培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课程。
3.简述教材研究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意义 答:1.教材研究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1)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确定;(2)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把握;(3)有利于教学策略的选择;(4)有利于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确定;(5)有利于教学环境的评价;2.教材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重要作用:(1)有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改善;(2)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3.教材研究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1)有利于安排最优化的内容;(2)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学习.4.简述教学设计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意 答:(1)有利于促进学习,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2)有利于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3)有利于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5.请查阅文献或进行调研,简述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现状 答:高中信息技术改革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以下现实问题:
教师对新课改下的课堂尚需研究;(2)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教学“断层”严重;(3)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尚需进一步调整;(4)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5)信息技术课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受到重视。第二次作业(教材分析)
1、什么是教材? 答:教材一般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它通常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
2.什么是教材分析?
答:对教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包括分析教材编写的意图、制定教学目标、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为下一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做好前期准备。
3.教学的三个关键因素有哪些? 答:教师、学生和教材。
4.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1)知识分析法;(2)心理分析法;(3)方法论分析法。进行分析 5.简述如何对信息技术教材 答:(1)领会课标;(2)吃透教材(“泛读”: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通读”:理清教材的结构和体系;(“细读”:把握整章的布局和重难点;④“精读”:细化本节的要点和教法;(3)合理优化;(4)准确定位。第三次作业(教学设计)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是各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2.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从而达到促进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有哪些?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有: 强调以学生者喂中心,注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从而促进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设计重点从教学内容设计转向了教学过程设计。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广义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强调“协作学习”
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反对将简单的技能与知识的测试作为唯一评价的依据。4.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作用有哪些?
有利于各种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地从新手转变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面的专家
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促进教育改革的进行。5.简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的关系
教材分析属于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环节,是教学设计工作的起点。教学设计为教材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教材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完善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6.教学设计过程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肯普”模式
“史密斯—雷根”模式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3.“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7.教学设计过程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学习者特征分析: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分析: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是后续的设计环节,如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或学习评价得以展开的依据。教学内容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或学习的主题。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决定采用以“教”为主或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包括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确定、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其中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设计过程始终,并且应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第四次作业(学习需要分析)1.什么是学习需要?
答: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2.什么是学习需要分析? 答: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辩明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它还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的。正因为如此,学习需要分析属于一种前端分析。3.学习需要分析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答:1.教育机构作出要进行教学设计的决定。
2.教学问题症状需要鉴别、教育机构尽管感觉到了问题,但对症状是什么尚不清楚,因此要求作学习需要分析。
3.选择并确定最佳方案,作好工具的准备以及动员社会、教育者、学习者等各方人员的合作与参与。
4.确定期望的状况,主要是指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状况,尽量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5.协调所有合作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对学习者较为统一的期望。
6.确定现状,主要是指学习者能力素质的现状,也注意他们体力和发展特征以及发生变化的来龙去脉,也要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陈述。
7.对得出的差距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性质进行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8.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作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分析,确定优先要进行设计的课题。
9.清晰地阐明已定课题的总的教学目标。4.学习需要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以不同的期望值作参照系分析学习需要,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即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由于目标存在于机构内部,所以关于期望的状态只须查阅机构内部目标方案和访问内部目标决策者就可得到,但应注意的是把所期望的状态用学习者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这样收集数据的重点就是关于学习者目前状态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将期望状态(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具体化,形成完备的指标体系,作为收集目前状况数据的依据。
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根据机构外社会(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学习的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揭示的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和社会实际要求存在的差距。特点是把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超前性,需科学预测)为准则和根本价值尺度揭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外部参照法是对机构内部目标合理性进行论征的有效方法。第五次作业
学习者分析的要素有哪些? 答:学习着分析的要素有:①认知发展分析(认知发展是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②起点水平分析(起点水平是指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③学习风格分析(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④学习动机分析(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2.学习者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答:学习者分析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自我描述法。第六次作业(教学目标编写)1.什么是教学目标?
答: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量的教学结果。
2.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具有递进关系的系统。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功能有哪些? 答:①导向功能;②激励功能;③标准功能。4.简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分类?
答: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编写的依据有哪些?
答:①依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中学信息技术教材;②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③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编写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科学性原则;②系统化原则;③具体化原则;④可操作原则;⑤动态性原则。7.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编写的方法有哪些?
答:第一,行为目标编写法;①行为主体;②行为活动;③行为条件;④行为标准。第二,内外结合陈述法。
8.下面是用行为目标法编写的学习目标,请标识出其四个要素(ABCD)答:① A学生
B能在1分钟之内
C输入60个汉字,D错误率不超过5%
A是行为主体;B是行为条件;C是行为活动;D是行为标准
② A学生
B能在5分钟之内
C完成90道速算题,D准确率达98% A是行为主体;B是行为条件;C是行为活动;D是行为标准
9.下面是用内外结合陈述法编写的学习目标,请标识出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 答:理解信息的概念;(内部过程)说出信息和消息的区别;(外显行为)举例信息在社会的应用情况(外显行为)第七次作业(教学内容分析)什么是教学内容?
答: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的是”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教师教的内容和学生学的内容。它具体体现在教学大纲,计划以及教科书,教学软件的要求和承载的学习的内容上,但他又不同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类别有哪些?
答:一般可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技能三大类。认知类教学又分为言语信息的教学,智力技能的教学和认知策略的教学三个层次,这样就有五种类型的教学内容类别。什么是教学内容分析?
答:教学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其中教学内容的广度揭示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深度决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只是深浅程度和能力的质量水平。教学内容分析中有两个关键的“节奏点”是必须把握的;一是教学的“重点”而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分析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答:(1)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2)教学内容的编排:组织对已选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组织编排,使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3)分析教学内容的类别:对教学内容的类别做出基本判断,为选着不同内容分析方法和不同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4)确定单元目标及对内容进行初步评价:为每一个单元编写相应的单元目标,说明学习哲学万本单元的内容后应能做什么;在各单元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应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进行初步的评价,以保证所选择的内容与学习需要相符合。5.教学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
答:基本方法: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法和使用卡片分析法。第八次作业(教学方法选择)什么是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被特定的教学目的所指导,服务于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把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融于师生共同的课堂活动中。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的手段。教学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答:依存性(所谓依存性,就是教学方法不能独立的存在,而是受各种教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灵活性(灵活性,就是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有较大的伸缩性,即“教无定法”。)综合性(综合性,在教学中,对方法的运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答:(1)系统性原则
依据教学目的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情况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2)实践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1)讲授法(2)任务驱动法(3)讲练结合(4)WebQuest教学法 什么是讲授法?讲授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什么是讲练结合法?讲练结合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讲练结合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环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组织以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练中级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已达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学环节:提出任务和目标、学生动手实践、讲师讲练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什么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答:任务驱动法:以人物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
教学环节: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和交流与归纳。
什么是WebQuest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教学步骤有哪些? 答:WebQuest教学法是一种以网络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主要利用因特网资源,也可辅以视频录像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开展以探究为取向的活动。教学步骤:
(1)引言:一个构建“脚手架”的导言,提供某些探究背景信息。任务:一个可能完成的并且是有趣的任务。过程: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描述。
资源:一个完成任务所必需的信息资源。第九次作业(教学资源开发)1.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与条件,例如教科书,光盘材料,社会与自然方面可以调查研究的各种资源环境,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等。
2.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主要特点有:(1)综合性(2)开放性(3)发展性
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作用有哪些?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主要有:
(1)课程资源是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2)课程资源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3)课程资源能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4.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选择关注的因素有哪些?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选择关注的因素有:(1)学生的因素(2)教学环境的因素(3)教师自身的因素
5.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有哪些?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有:(1)目标导向原则(2)人文趋向原则(3)量力而为原则
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利用策略有哪些?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利用策略有:(1)依托信息技术教材利用课程资源(2)结合其他学科课程利用课程资源
(3)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兴趣利用课程资源 7.简述如何开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答:关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从基础设备与设施,教学信息资源,师资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升级信息技术基础设备 开发教学信息资源 建设师资队伍
第十次作业(教学评价)1.什么是教学评价?
答: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2.教学评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答:诊断功能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以此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矛盾和问题。强化激励功能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反馈调控功能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提供有关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调节教和学的活动,是教学能够始终有效的进行。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的长进。导向功能
在进行教学评价前,将评价的依据或条目公布给被评价人,将对被评价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起到导向作用。
3.教学评价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1)以基准为依据划分有: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2)以内容为依据划分有: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3)以功能为依据划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4)以方法为依据划分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4.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通过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以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5.什么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五个维度? 答:(1)学生的学习方式(2)学生的学习能力(3)学生的学习效果(4)教师的角色(5)学习环境的营造
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答:(1)发展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主体性原则(4)客观性原则(5)多元化原则 7.简述应该树立哪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观
答:重视学生的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平价功能的转换。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平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注重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8.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常用的三种方法是哪些? 答:(1)学期考核评价(2)表现性评价(3)档案袋评价
第三篇:2014年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展评课: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教学设计说明(河北承德一中吴亲饶)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设计说明
一. 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
椭圆是生活中常见的曲线,研究它的几何性质,对于后续学习圆锥曲线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研究双曲线和抛物线奠定了基础。
根据曲线的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如果说是解析几何的手段,那么根据曲线的方程研究它的几何性质则可以说是解析几何的一个手段。
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即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将复杂的几何关系的研究转化为对曲线方程特点的分析,代数方法可以程序化地进行运算,代数法研究曲线的性质有较强的规律性,这是当年Descartes创立解析几何的直接目的。
二. 教学目标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探究活动,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探究知识的欲望和热情,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我所教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给定椭圆标准方程,能说出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坐标和离心率; 2.在图形中,能指出椭圆中a,b,c,e的几何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3.知道离心率大小对椭圆扁平程度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图并观察得到椭圆的一些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意识;
2.方程研究椭圆性质,让学生感受到解析几何的目的——代数法研究几何问题; 3.让学生注意“顶点”“椭圆中心”的概念,体会到特殊与一般的区别; 4.通过设置填表和例2(2),让学生体会类比法和分类讨论的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合作讨论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对椭圆对称性及离心率对椭圆形状影响的研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可以程序化运算,感悟数学家创立解析几何的目的;结合之前的学习,学生发现曲线与方程的互相结合,体会出事物的辩证统一,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
三. 教学问题诊断:
22xy1.活动创设中,原问题是“运用所学知识,你能否画出椭圆1的草图?”,94现问题是“运用所学的知识,你能否画出方程xy21所对应的曲线?” 942用意:让学生注意到方程与曲线的关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回到定义。
2.探究范围环节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学生发现了多种方法,特别是三角换元法和函数法的出现,更加激起了学生用方程研究性质的兴趣。
第四篇: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试题1
中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有:目标导向原则、()、()。237 2.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选择关注的因素有:学生因素、()、()。237 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属性有:综合性、()、()。
232 4.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常用的三种方法是:学期考核检测评价、()、()。
210 5.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多元化原则。
207 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五个维度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
206 7.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诊断功能、强化激励功能、反馈调节功能、()、()。
201 8.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有:系统性原则、()、()。186 9.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WebQuest教学法。184 10.教学方法的特点有:依存性、灵活性、()、()。
181 11.教学内容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
167 12.教学内容的类别主要有: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165 1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编写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系统化原则、具体化原则、()、()
157 14.《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运用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
153 15.教学设计过程的核心要素有: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
16.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分析阶段、()、()。
二.解释下列概念
1.教材分析
答:
(1)教材分析的内涵
教材分析就是对教材内容做出具体分析,为下一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做好前期准备。教材分析包括:
① 分析教材编写的意图 ② 指定教学目标 ③ 找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④ 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
(2)教材分析的意义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环节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知识分析法
3.心里分析法
4.方法论分析法
5.教学设计
答: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3)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从而达到促进中学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7.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答:中
8.学习动机
答:中
9.教学目标
答:中
10.教学方法
答:中
11.教学评价
答:中
12.学期考核检测评价 211答:中
13.表现性评价 214答:中
14.档案袋评价 221答:中
15.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231答:中
16.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答:中
三.简答题
1.简答教材分析的基本要求
答:分析教材的基本要求是:
(1)要认真理解和钻研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2)要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部分在学科、篇、章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的方法,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各部分在整个教材章的地位与前后联系。
(3)要充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尽管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但是,不能就教材分析教材,而应该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去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内容的知识结构,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条件灵活地处理教材。
2.简答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
答: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主要有:
(1)信息技术发展快——教材需要及时更新
信息技术以超出人们预想的速度迅速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材要不断依据最新的发展状况来更新内容,使学生能跟上技术的发展。
(2)社会需求变化快——教材需要不断调整
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满足社会需求。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化社会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信息技术教材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3)使用对象差异大——教材需要增加弹性
由于使用教材的对象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应该考虑适当增加弹性,以使绝大多数学生满意。(4)使用环境不尽一致——教材需要适度选择
由于教材的使用环境(包括学校的设施、设备、等硬件环境以及学习资源、教师等软件环境)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应该让使用对象具有选择的可能。(5)研究起步晚,基础差——教材需要不断探索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材的研究起步晚,基础差。为了开发出较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材,需要研究人员和教师不断探索,总结规律,逐步提升信息技术教材的质量。
3.简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
答:及教学条件灵活地处理教材。
4.简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作用
答:信息技
5.简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的关系
答:信息技
6.简答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作用
(234页)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