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
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可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动手能力,操作理解能力弱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所以,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教师当前的任务。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
1、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文件管理》这篇课文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 你喜欢收藏精美图片吗?②你喜欢的图片一般会放在哪里?③ 我们应该怎么才能快速的找到电脑里的文件?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word的图文混排》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自己排版一份学习板报。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
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课件的演示或他人的表演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学《文件的管理》这一课时,先通过课件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图画,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这些图画美不美啊?怎么才它们复制到你们电脑画去呢。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把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复制到你们的电脑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有时,通过他人的表演进行导入也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比如,我在英文打字的教学中,考虑到学习打字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事情。所以,在导入新课之前,我特意请了几个已在家学会打字,且速度快,指法好的学生先作表演。当其他同学看到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熟练地击打时,既佩服又羡慕,我趁机点拨:“同学们,这几位同学打得多好啊。其实他们跟你们一样,原来也不会打字的,但自从学会了打字,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你们想不想学打字,跟他们一样好啊?”学生听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我趁机讲授新课。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3、“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二、大胆放手,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其弊有三:1.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民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我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小朋友们能把它们画出来吗?结果,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来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并很快就画出。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种手段,巩固知识。1、精讲多练
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此外,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
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理论性较强。这些知识的巩固,采取一般的方法就比较单调、不易理解。但是通过课件,用选择题、匹配题等练习形式,就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巩固知识,还培养了学习兴趣。
3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上做到严肃自由、主动探索。严肃是一种规范,自由能使学生思维解放。在保持较好的课堂纪律的同时,要让待发展生敢于提问,让优生敢于质疑。这可以运用知识竞赛法,作品展示法,学科整合法。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营造成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这样,教学就能够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凝固走向丰富多彩,离开混乱走向秩序。
4、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师生互动,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要得到体现。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总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篇: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体会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由于目前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上的不足,教材,大纲的无法定论,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那么,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是缓解这些矛盾的的最好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的.1、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特点和工作原理》(苏教版《计算机》小学版)这一篇课文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 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 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③ 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第16课《文件操作
(一)》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 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 用拖放法删除文件。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能过课件的演示或人的表演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学电脑画图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图画,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图画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电脑画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有时,通过人的表演进行导入也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比如,我在英文打字的教学中,考虑到学习打字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内容感兴趣,在导入新课之前,我特意请了高年级中几位打字速度快,指法好,又能盲打的学生到班上来作表演。当同学们看到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熟练地击打时,既佩服又羡慕,我趁机点拨:“同学们,这几位同学打得多好啊。其实他们跟你们一样,原来也不会打字的,但自从学会了打字,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你们想不想学打字,跟他们一样好啊?”学生听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我趁机讲授新课。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大胆放手,激发创造。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其弊有三:1.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民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我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还比如说,我在第47课《上浏览》教学中,由于这一课内容较多,学生一下子掌握所有内容比较困难。其中,通过搜索引擎进行上搜索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在开始新授时没有把上搜索这一内容放进去,先把教学重点址的填写和页的浏览讲解完,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即想查找一些信息或访问某个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站上,址是什么?并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一下。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种手段,巩固知识。
第三篇: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标签: 信息技术
分类: 教育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至关重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良机,渲染信息技术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等。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关键词:培养兴趣、个体差异、师生关系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至关重要,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良机,渲染信息技术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等。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人有了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网络教室中上,在网络环境下上课,普遍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问题,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是课堂上自发的进行QQ 及进入各种聊天室中聊天,这类状况以女生居多。二是控制不住自已进入网络游戏,这类状况以男生居多。学生进入电脑室后的第一动作是上网,看看网友上线没有,如网友在线,即开始打招哹进行聊天。每个人一般都有10 个以上的网友,而玩游戏者则抓紧时间,进入相关网站,继续上次未完的游戏。老师上课了,很多人根本不听,老师走过来,立即将窗口最小化或关闭。老师眼快不如他手快。这两种情况可以通称为课堂网瘾。面对此类现状,我们要问: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呢?分析种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将信息技术课误认为电脑课、计算机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等相提并论,认为上课就玩玩电脑,而事实远非如此。除了上机操作,当然这个操作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要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还要掌握必要的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太满意,比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合全部学生;学生偏爱实际操作,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理论的时候,学生兴趣不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把信息技术学科当作普通学科去教,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注重知识却忽视了技能,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生受到网络和网络游戏的“诱惑”。目前,互联网上能进行网上聊天的聊天室还真不少,比较有名的是腾讯QQ,它平时通常都有成百万人在线,学生可以按在线人员的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网友进行交流,以此来满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同类沟通需求。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极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很想找到能与之沟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坦率的笔谈以缓解由于学习的重负和严格的校规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处于青春萌发期的青少年一般有求偶的潜意识,在这神秘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相互不见面而只靠文字言情,可以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因面谈受到拒绝和奚落而造成的难堪。再加上QQ 号是可以免费申请的,所以QQ 很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由于青少年具有对未知异性世界探索的心理,中学生一般在网上寻找的多是异性网友,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多。现在上网QQ 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时尚,由于平时上机机会不多,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自然成了上网QQ 的大好时机了。
找到了原因,就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一、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学习内容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采用自制课件或CAI软件来进行教学,通过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用画图软件画图画这一内容时,我就运用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操作对象,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终极目标——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培养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两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图画作品大赛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设计、有负责制作的,等等,另外各个小组还将作品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利用广播教学,大家畅所欲言,相互评价。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天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初学信息技术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而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信息技术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
第四篇: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周至中学政治组司新果
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实际教学时间与有效教学时间的比率。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在效率、负担、质量三者关系上,课堂教学高效率,课业负担轻,教学高质量是提高课堂效率所要追求的理想状态,但是课堂教学低效率,课业负担重,考试分数高是当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状况急需改变。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课堂效率较低,靠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课内损失课外补”,不仅耗费学生大量的体力和精力,为课业而拼命,而且严重损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同样,教师自己也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挤占了备课时间。由于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下降,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师生负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应主要通过课堂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指减轻学生课后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重负担的原因很多,课堂教学效率低是一个重要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本性措施;
3、课堂教学效率高,主要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就可给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促进使学生全面发展;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自我提高、自我保健,使教师保持旺盛的精力。
二、考核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标准
考核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落实教学目的的全面性。有效的教学时间是指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特长、学会做人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在坚持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同时,有机渗透德育,强化技能技巧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次,“足够”的科学的教学容量和“适度”的教学节奏是课堂 1
教学高效率的重要方面。“足够”的容量和“适度”的节奏要视学生的基础而定。重点高中与一般高中相比容量要大,节奏要快。“大容量”并不要求增加“大纲”、“考纲”以外的知识点,而是围绕知识点,拓宽加深,全面理解,灵活运用。“容量”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内容,而且包括思维的训练。
第三,学生受益的全体性是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除使多数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的重要内容外,还要解决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较大的效益,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四,学生的主体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学生学习主动态度积极、思维活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因此,教学的组织、环节的安排,方法的运用等都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提高课堂效率的着力点
1、强化有效备课
抓好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首要环节,有效的备课形式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结合起来,进行课前备课和教后反思。
(1)课前备课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研究教学目标,钻研教材,落实知识点、重点、难点,广泛收集资料。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应走出“孤军作战”式的传统备课模式,采取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方式。在实践中,应先确定每次备课组活动的主讲人,主讲的教师应做事先准备,其他教师也要拟订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而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各教师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方案,以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我们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积极参与讨论,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凸现、能力的培养、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等方面都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再对教案进行修改,整合成比较优秀的教案,同时利用备课组的合力搜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集体备课中交流修正,使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都能互相启发、补充,共同提高。
(2)课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课前”和“课中”,在课后做些教
学反思,写些教学心得,然后再改写教案,进行课后备课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课堂教学的构成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课堂教学的实效问题:
①对学生“学”的效果的反思。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②对教师“教”的效果的反思。反思的方面有:教的内容是否明确,教的要求是否达到了本课程的要求,教的方法是否妥当。
③对教材处理的效果的反思。反思对教材的增添内容是否有效,对教材所作的必要的删减是否合理,对教材的排列顺序作的调整重组是否科学,对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自然。
通过反思,及时对教学实效进行分析思考,改进教案。
①改进教学方法。改进一些做法,使之更完善,更完美。
②改进教学环节。在上完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适当调节教学环节的侧重点,使其更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课后备课中更强调教师个人备课,因为不同的授课者,不同的学生,就应该有不同的体会和反思,但也可以进行集体交流,通过交流来达到资源流通、优势互补的目的。
2、坚持课堂模式的改革创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根本的是实现课堂教师,学生、课本基本要素等的优化组合。为此,我们把“三为主、三结合”确立为新的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向改革要效率、要质量。
我们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三为主,三结合”的具体要求是:
(1)在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
(2)在处理讲授与训练的关系上,坚持以训练为主线,实现讲授与训练的有机结合;
(3)在处理课本与课本外知识的拓宽加深的关系上,坚持以课本为主,依据《大纲》、《考纲》,实现本内与本外的适度结合。
“三为主、三结合”明确规定了师与生、讲与练,教材与课本外知识的关系,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
强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强调学生自学、主动学、独立思考;强调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强调训练能力、发展智力;强调知识结构,认知结构。
为了建立“三为主、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正积极开展以此为目标交流课评优课,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1)开展以高三年级复习课、高一高二年级新授课为内容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课活动。由包级行政领导和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听课,汲取优点,寻找问题,促进提高;
(2)开展公开示范课活动。在交流课的基础上,各个学科按一定比例推举人选举行优质课展示活动,以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举办省市级骨干教学教师、特级教师的献课活动。我校由特级教师和省市级骨干教师这一优势资源,举办省市级骨干教学教师、特级教师的献课活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4)重视专家指导和名师点拨。本校教师群体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在充分利用内部资源的基础上,积极邀请教育专家和省市各学科知名教师,开展同课题不同教法比较课活动,经名师点拨,促进我们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改革进展。
3、建构效率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
要把各项展示课活动对课堂授课模式的探索转化为日常教师自主行动,使课堂教学改革出实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管理要建构效率管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1)质量管理。有质量不一定高效率,但没质量一定效率低,所以以质量作为评价指标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但是在指标设置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优秀率,及格率,还要看推进率,判断教学是否惠及全体学生;
(2)推门听课。由于公开课的表演性质,老师本身的实力与加上准备充分,学生努力配合,甚至再借助一些相应的物质奖励等措施提高了课堂的质量,但是众所周知,实际上我们的平时课堂教学的备课程度、组织力度都远远小于公开课。因此我们制定了教学领导推门听课制度,随机听课,不提前打招呼,以掌握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3)学生评议。学生是每以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亲历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轻松获取知识,而低效的课堂教学则使学生不堪重负,因此教学评价在关注质量的同时,应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从教育对象的反馈意见中把握教师教学效果。
(4)实施名师工程。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校管理除了在管理机制上予以推进之外,还应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因此注重课堂效率的教师除得到学生认可,感受较自身过程之美外,学校应予以积极的认可,比如实施名师工程推出校级名师遴选活动。
4、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学者未必是良师,但良师必须是学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离不开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学养深厚的教师队伍,打造这样一直教师队伍,教师必须学习,必须读书,为此我们启动了教师读书工程。从图书的购置,组织机构的建立,各类读书活动的开展,为教师终身学习创设条件。
教师读书应涉及以下方面:
(1)本学科知识。只有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专研,才能在更深层次上领会教材,从而准确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
(2)其他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之外知识,拓展知识视野,有助于熟悉学生的知识范围,从而更便于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组织教学;
(3)学科教学理论。学习学科教学理论,熟悉学科教学规律,有利于遵循规律,自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学习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掌握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主动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5)励志及修养方面的书籍。通过读书加强修养,有利于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活动效果。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游戏教学法一二谈
信息技术课游戏教学法一二谈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引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并促使其形成信息素养,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游戏教学法实现这一宗旨。从娱教技术入手,说明游戏教学法是可行的,而且,游戏是孩子的本能需求,它与电脑也密不可分,说明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是必要的;文中着重谈了游戏教学的具体操作形式,包括游戏辅助新课教学、专题游戏教学、游戏激励教学等方面;并简单阐述了如何重引导、适把控,以避免学生沉迷于游戏。
[关键字] 信息技术 娱教技术 游戏教学法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课堂教学的组织应有别于传统学科,要多创新教法,向并不多的课时要质量,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和形成信息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采用游戏教学法,下面就就此略谈一二,以抛砖引玉。
一、游戏教学可行必要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寓教于乐”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由此升华出来的娱教技术正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所谓娱教,即把教育和娱乐结合起来,是充分挖掘教育的娱乐属性,尊重学习者的生命特征和认知规律而实施的一种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在教学组织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是应用娱教技术的具体方法,用好这一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其个性发展,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使其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因此,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采用游戏教学法是可行的。
现实中,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谈“游”色变。不可否定,中小学生因沉迷于电脑游戏而耽误大好年华的事时有发生,但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不难发现,当中大都是因为对孩子的游戏行为引导不当和把控不严造成的。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玩电脑游戏成了众多孩子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形式,正如早期的孩子玩老鹰抓小鸡、玩丢手帕、玩弹珠球,及至后来的玩街机游戏一样,孩子的天性需要游戏,因而对孩子们的游戏欲,堵不如导。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的需要,适当融入游戏元素,既能较好地舒缓学生对游戏的渴求,更能促进教
1 学,何乐而不为呢!
电脑游戏与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前者依附于后者,另一方面,游戏玩家的需求反过来促进了后者的进步。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完全杜绝游戏元素也是不明智的,因为电脑游戏自身就是信息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一个关于扫雷的段子是这样写的:上个世纪70年代,电脑只应用于科研和国防安全领域,克格勃开发了扫雷,“推送”到美国国安系统的电脑里,企图使其工作人员沉迷而怠误工作,结果弄巧成拙,却是“击倒”不少克格勃人员。从中,我们不妨猜测,美国的国安人员之所以没受“毒害”,除了有一定的管控外,恐怕也离不开他们自有的弹子珠、躲避陷阱等消遣游戏的防御作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信息技术与电脑游戏的密切。
游戏并不猛于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游戏是很有必要的。
二、游戏教学的形式
谈到信息技术课中的游戏教学,不少老师认为不外乎就是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拯救苹果、打地鼠、太空大战等竞赛游戏,提高学生对键盘指法的熟练程度,除此无他。这是非常片面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三种方式。
(一)游戏辅助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是主轴,当然也离不开讲解、示范、演示等,而根据需要融入游戏元素作为辅助,目的是要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前述金山打字通的竞赛游戏就属于辅助式的,用于键盘指法这一新课内容的辅助训练。
系统自带的《扫雷》和《空当接龙》这两个游戏,有助于教学鼠标的操作这一内容的辅助训练,具体到课堂组织上,当学习了单击和单击右键两个操作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启动扫雷,并借助于自制的九宫格图及边角的六格、四格图,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游戏规则。在浓厚的兴趣驱动下,学生通过游戏不知不觉地熟练掌握了单击、右击。而拖动和双击两个操作都是鼠标操作中的难点,空当接龙是非常优秀的训练游戏,移动纸牌用拖动,把纸牌送到回收单元或中转单元用双击。具体而言,可以在课前发放关于游戏规则、策略等资料,课堂上老师简单的说明演示,让学生领会游戏玩法及当中的鼠标操作技巧。这样,在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化了课堂氛围,学生乐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作为教学内容的延展,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扫雷中试用“同击左右键”、“三击”更快地完成扫雷,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在空当接龙中使用单击的方法移动多张有序的纸牌,这样,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的很多操作往往不是只有唯一的方法的,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Office系列软件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头戏,几个软件都要分别用上好几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虽然说其中的操作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学生因年龄所限,对其实用性往往认识不深,这就需要在几节课的中间专门抽出时间来游戏游戏,以调节技能技巧教学的枯燥氛围。Office还能游戏?没错,最现成的是挖彩蛋,如WORD的绕口令,甚至在EXCEL中还能挖出全屏的赛车游戏。此外,还可挖掘Office的一些趣味、游乐资源助力教学。而在Flash教学中,则可通过引导学生DIY生成简单的游戏,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融入这些游戏元素后,Office及Flash软件的教学也就更加活泼,也相应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专题游戏教学
信息技术课除了课程标准设置的教学内容外,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课,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德育等教育。为此,笔者有时在学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后插入一节课开展专题游戏教学,有时配合重大的节日或教育活动安排一节课的相关主题游戏教学。
专题游戏教学主要是引入益智类、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游戏,包括学生兴趣浓厚的魔方还原及一些棋牌类游戏。多年来,我都选择恰当的时机专门安排1—2节课开展《魔方还原PC版》的教学,学生兴趣浓,学得投入,既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更开发了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而配合节日和学校的主题教育,我也会适时地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玩一些策略类、教育类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收获人生阅历、接受专项教育,这方面包括棋牌类、大富翁及体育竞技等游戏。
当然,要开展专题游戏教学,需要老师在课前备足课,包括对教学游戏规则、引导破解难点、渗透教育意义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游戏激励教学
上述两方面的游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都属被动的,现实中,他们更期待能在电脑室里玩上各自喜欢的游戏,对此,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是“门都没有”。其实,把握好度,有时采用这一做法未尝不可,当然,这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在
3 完成学习任务后。这样,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WORD的表格制作这一内容时,我预料到一些学生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于是,刚上课,我就婉转地提出“这节课,完成好作业的同学有时间可以玩玩小游戏”,并提醒大家要认真听、领会好老师的讲解,要开动脑筋完成作业。有了这一“奔头”,同学们听得特别专心,大部分同学也能积极动脑动手较快地完成作业并如愿玩起了游戏,一些动手能力不够强的同学也难得地主动向老师、向同学求教。一节课下来,既学到了,又玩到了,岂不是两全其美!
三、引导把控避沉迷
当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应充分发挥好它积极的促进作用,尽可能地规避好它的消极因素。积极方面,游戏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激发、保持、提升和释放兴趣,以及开展专题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而它的消极因素则包括学生沉迷游戏和游戏元素反客为主等方面。游戏始终因其娱乐性而易致玩家沉迷,所以,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时,老师的引导、把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主导地位,牢牢记住“避沉迷”这一目标,想方设法做到重引导、适把控。
重引导,就是要引导学生玩有助教学或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游戏,如CAI、益智等类型的游戏,有学生在游戏中取得“业绩”时,还可引导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适把控,就是要加强巡视,避免学生启动大游戏和无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概括来说,就是要把握好融入的度,以不至于在学生中出现沉迷游戏的情况,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重游戏轻教学的情形。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游戏元素是可行的、必要的,用好它,定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和形成信息素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