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地理图表有效教学探索》
高一地理图表有效教学探索
高一地理组
李雅萍
高一地理图表有效教学探索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生命”,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知识、能力、过程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纵观每年的高考地理试卷,可以说每一道题都离不开地图。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能运用这一载体进行教学,而且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化,图表教学已成为一种常规教学方式,但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即是,在选图、用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都没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该如何有效利用图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于地理教学工作者来讲尤显重要。
【关键词】地图教学 地理课堂 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以及绘制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有效利用图表教学,一是可以培养学生从图表中理解问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措施;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反映地理问题、表达地理思想。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地理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要加强对地理图表读图方法的有效指导。
1、让学生明确读图步骤:先看图名,二看图例;三找出规律,然后进行分析。
2、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图的一般解题思路
如:读地理分布图关键是先要熟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等值线图要明白并记住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凸高(指数值高)则低(如山谷,低压槽,寒流)”,“凸低(指数值低)则高(如山脊,高压脊,暖流)”;读地理统计图时:先看图名,反映的是哪方面的规律,二看图例坐标,找出要分析哪些因素,三根据坐标找出最大,最小或最高、最低以及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分析。
3、重视图文转化,图形结合。将课本的文字系统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二、要精选地理图表
在选择图表时一要充分实际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领悟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理解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兴趣点,不能随意拿来,也不能只从个人喜好出发。可以选择所显现的“事实”与学生既有认识之间有一定反差的地理图表:“原来是这样的!”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图表的制作过程。例如:在进行“城市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小组活动“画城市”——“画一幅能反映城市所具备的特征或要素的景观图”引入教学。学生在构思作画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对“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的思考,以“作画”方式呈现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地理图表形象性、直观性背后所蕴含的“本质”。
三、要围绕教学重点统整图表教学
依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选择并整合各类地理图表,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如在引入新课环节,选取地理图表的出发点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环节,可以是地理景观图的对比分析,可以是地理统计图表的综合分析,也可以是师生共同演绎地理原理示意图,其出发点侧重于帮助学生以地理图表的表象信息为基础,以问题为抓手,挖掘“隐性信息”,认识地理事物的时空发展规律,生成地理思维等;在教学的反馈环节,可以制作地理表格归纳总结教学重点,可以配以“地理漫画”引发学生的多维思考,鼓励学生形成自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也可以是以学生自制地理过程示意图等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检测,梳理知识点,分析相关性等。
例如:在“城市地域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实景图”、“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模式图”、“花园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等进行统一的协调整合。这样在分析“城市地域结构差异的成因”这一问题时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渗透综合分析的地理思维方法。
四、要进行有效的地理图表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一般只对直观性较强的地理图表容易激发兴趣,对思维容量较大的示意图等缺乏关注度的事实。教师应以问题引领为主导,进行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改变学生在地理图表阅读过程中容易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获取,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综合分析缺乏一定的能力支撑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河流地貌”的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一张“河流从上游直至下游入海的整体景观图”由浅入深,层层展开:
问题(1)我们能否在河流的同一河段看到这些河流景观?
问题(2)河流上、中、下游的不同特征比较?
问题(3)河流的上、中、下游对于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在这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地理图表,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清晰地形成分析“河流地貌”的主线: 流水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在各河段的不同地貌特征及 成因——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也初步习得了分析地貌问题的基本思路:
“在什么地方?(上、中、下游)——看到了什么?(地貌特征)——有什么区别?(地貌特征的比较)——为什么?(地貌差异的成因)——怎么样?(地貌差异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有效信息的提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归纳并提炼生成地理特征——比较地理特征的差异——分析地理特征差异的成因——地理特征差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的思维过程。学生既习得了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也内化了“综合性”“地域性”的地理思维方式,甚至是“因地制宜”的地理观点。
五、要注重以图表方式设计课堂检测反馈
地理图表既然是表达地理事物的第二语言,那么在地理课堂的检测反馈中也应设计相应的作图题,用“地理图表”方式来回答问题,加强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地理表格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地理事物差异性的把握度;地理示意图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内在成因的把握度;知识联系图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分析的把握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选择。
例如:岩石圈的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撰写小故事“岩石物语”:从沙滩上的沙粒开始,描写沙粒有可能发生的岩石循环过程。提示:沙粒前身可能是不同种类的岩石;沙粒最终结局也可能不同„„,并要求结合故事,画出岩石循环的路线图。以图表方式来检测教学效果,既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的反馈出学生对岩石循环这一地理过程的把握程度。
地理图表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师生共同努力,赋予地理图表以鲜活而深刻的地理内涵的过程中。有实效的图表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图表的基本解读方法,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图表的实质和意义——以地理信息为载体;以地理思维为主旨;以地理观点为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对地理图表的有效教学。
第二篇:图表模型建立在高一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心得
图表模型建立在高一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心得
高一(Ⅱ)部
陈喜生
从高三到高一,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之前就有过思想上的准备,但还是有很多方面始料未及的,特别是学生们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应用这个方面,几乎是空白的。为此,我也常常思考这么几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问题的产生?有什么合适办法解决?具体应该如何去操作和实施?等等,下面我就对图表模型建立方面一些问题与各位共同探讨,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高一新生的地理学科学情分析
我没有涉及过初中教学,对初中教学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刻,不太清楚初中地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但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有几个问题还是很突出的。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方面能力不够,很多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而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很难很快地解决好,一旦有一些变化或者存在一些隐藏的信息,学生很难有效地去获取,第二是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多,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一些有效的方法去处理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对地理图表的阅读,能力欠缺的很厉害。但地理图表被称之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可见其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所以说,高一新生的地理教学工作,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我觉得对学生图表阅读和绘制的能力培养和训练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教学过程中对图表模型建立的一些做法
1、对学生做地理学习的学法指导,指出图表阅读和应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重要性和必要性是首先要做的工作。从本学期第一节学法指导课开始,我就非常明确地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要做好笔记,重点是记下老师上课重点讲的一些图表及其图表的分析方法。逐渐地要求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上做一个改变,慢慢地建立起一套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将一些知识点或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图表化、模型化,少讲些枯燥难懂的理论,多用一些直观、易懂的图表。这样做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突出图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图表的重视程度。二是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习惯还停留在识记的层面多,那么就不给或者少给学生们具体的文字,多给学生们图表,就算要背也是去背典型的图表,加强了图表阅读和掌握。三是图表中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本身就是一些知识或者知识应用方法的载体,既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加强知识应用方面能力,一举多得。下面我就说几个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例,与各位探讨。
实例一:在讲解昼夜长短中关于日出、日落时间,昼长计算的过程中,过去的教学常常会引导学生推导出一个具体的公式,既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在通过他们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今年我在这里引入了数学中数轴的概念,将一天的时间利用数轴的方式展现出来(见下图)
A表示0点到日出时刻的一段时间(下半夜),B表示日出时刻到12点的一段时间(上午)C表示12点到日落时刻的一段时间(下午),D表示日落时刻到24点的一段时间(上半夜)而且学生也很容易通过图表发现A=D、B=C,昼长=B+C等规律。
实例二: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规律这个知识点过程中,这个知识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要求很高,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过课件等方式来处理,但效果也不是非常好,今年我尝试也将数轴的理念引入到这个知识点的讲解中,将正午经线建立起数轴的模型,(见下图)
模型图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放在一个图中学习,这样就可以将问题直观化,比如我们研究以A点为代表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可以直观地观察太阳直射点不同地点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就可以很快地总结出其规律。
实例三:在学习三圈环流中的环流模型图中,也遇到过了一些问题,因为三圈环流模型图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模型图表,而且对学生前阶段的学习要求非常高,特别是讲解低纬度环流高空偏转成西风,近地面偏转成为东北风(北半球)的过程中,如果单个知识点理解,很多同学已经没问题了,但一旦结合在一起,问题就出现了。我就想,为何不将各个知识点通过图表具体的体现出来,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呢,为此,我借助了网络上课件中的一个图表,将上升运动、高空偏转、下沉运动与近地面偏转放在了一起,但又分开具体讲解。(见下图)
这样通过图表,学生对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中的各个知识点理解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且还能将各个知识点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3、平常的课堂上的训练,除了基本题目之外,增加了一些绘图的训练。实事求是地说,学生动手能力确实不高,其实地理图表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老师的多讲、学生的多看,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要自己多动手画。当然,高一学生课程多,课后的练习也多,课后时间是几乎没有时间放在地理上的,这也就要求老师必须将学生绘图能力的训练放在课堂上,学生没办法主动些,也只有我们老师在合理的前提下主动些,我是认为,哪怕课程进度上稍微慢些,也希望能将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得到提高。
以上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一些具体的小细节,我个人觉得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我还是把它写了下来,我还记得周庆隆主任在一次讲座中介绍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谈到了把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或者经过思考记下的一些闪光点形成文字,鼓励我们年轻老师多思考,多写。我想这个也应该算是我思考过后得到的一些心得吧,虽然上不了台面,但也算是对我思考过后对自己的一个奖励。
第三篇:试论农村学校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农村学校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实践探索
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连淑芳 长春市第23中学
赵冬梅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农村学校的地理课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掌握学习地理的初步能力,传达地理思想,以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终身受用。
根据农村学校的条件和特点,在应用新教材的几年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积累了形成了一些点滴经验,在此和大家共享。
一、巧用身边事物,加强地理记忆。
学习地理,离不开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初中地理知识面广、量大,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初中学生正处在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认知方面还保留儿童时期的某些特点,即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巧用身边事物,加强地理记忆的方法,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在地理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一:《俄罗斯》一节教学中,发达的交通这部分中的“五海通航”中的五海,学生记忆起来比较费力,而且他们的相对位置也难掌握,讲这节课时时值春季,我们当地产的深绿色菠菜和在超市里买的白色的类似李子的水果老师拿来作道具,问学生,喜欢吃什么,学生都答喜欢白色的水果,我们姑且叫它李子,再转问学生,哪种更有营养,维生素C含量高,学生摇头,老师告诉学生,白李(里)亚黑波,白色的李子亚于黑色的菠菜。学生大笑,然后再次告诉学生这五海的名称就可以这样记忆,并按顺时针方向记忆位置,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二:在讲《西亚和北非》的地理位置时,不仅要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五海、三洲、二洋的位置,更要让学生熟练的记住五海的名字和相对位置,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利用农村学校教室当时是平房土地面的条件,在画好了板图之后,郑重的拿起了红色的粉笔,高高的举起后仍到了地面上,再用脚踩碎,学生惊讶,老师做什么呀?----地红了,教师说没事,顺势拿起卫生角的铁锹,轻轻挖起了表面的红土,问学生,里面怎么样?学生回答,里面是黑土。地红--阿--里黑,学生大悟,记住了这五海的名字和位置(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黑海),位置是逆时针顺序。这样不仅增强了趣味性教学,也加强了记忆效果。
案例三:学习《日本》一节时,日本的四个大的岛屿的名称记忆,教师拍了家里的白色宠物—哈巴狗的照片,(把狗的姿势弄成和四个岛屿的位置极相似)告诉学生,狗头张口叫是因为北海有盗贼了——北海道,狗身子是狗的本部,叫本州。日本这个小国历史上曾想抬起尾巴横扫九州——九州岛,四条腿裹在一起——叫四国,有趣味,也强化了记忆。
二、借用身体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地球运动和经纬线是初中地理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的判定更是难中之难,教学中,巧妙利用拳指法解决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法简单方便,又形象生动,尤其适宜农村学生经济条件差,不能做到人手一个小地球仪做辅助学习的现状。方法为:握起右手成拳,大拇指在上为北方,四指所指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这样从北极看,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非常简便易懂。产生了很好的立体模仿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运用起来方便易行。
案例四:请填出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
首先看转动方向为顺时针,可以判定为南半球,A点对应的纬线度数是70度,即南纬70度。至于是东经45度还是西经45度?可以在拳上画出一条竖线(和四指垂直相交)为本初子午线,其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这样,再分别画出两条45度的经线。再从南半球看,对照本图,就不难看出是东经45度了,此法简便易做,事半功倍。
三、善用地图资源,深化教学内容。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地图蕴涵的信息量比文字要多得多,因此,会用和善用地图是学好地理所必须的。地图的种类很多,在我们的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结构图、统计图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象,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看地图,充分有效地使用地图,看谁能在同一张地图上读取更多的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在地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更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必备的能力——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技能。经过初中两年的地理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地图(不借用任何文字介绍和说明),读出并分析出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农作物等。
四、活用地理教材,传达地理思想。
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播地理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对于农村地理教育至关重要,农村的现实情况决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建设家乡,如果他们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河泽而渔,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地理课和地理教材,势必成为农村学校传达地理思想的首选。客观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正确地评价世界和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怎样环保、怎样可持续发展等,而不是生搬硬套、大道理输送给学生。这就要求地理老师一定要活用教材,容育智、育人于一体,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熏陶学生,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有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的未来的国家的建设者,使地理教学不仅面向现在,更要面向未来。
第四篇: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玉山县岩瑞中学毛尚根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教师的面前。
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地理教学。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
第五篇:案例——《地理图表的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地理图表的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青龙县木头凳高级中学 丁成功
[背景描述]
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因此我选择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与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关系密切的《地理图表的阅读》作为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题。
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自我反思等对话教学的实现,从而实现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历年高考试题作为材料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图表的分类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分析,分析归纳,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及时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
(一):
导入:电脑屏幕中打出课题名称:《地理图表的阅读》。老师设问:为什么要专题复习地理图表的阅读呢?多媒体课件展示高考考试说明。近几年图表阅读分值占高考地理分值比例情况如何呢?列表统计展示,2002年占58.2%,2003年占95%,2004年占88%。
学生:看到这个表格数据非常惊讶。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突破作好心理准备。
近年高考已经考过哪些图表呢?用课件展示2001年--2004年不同类型的高考已经考过的部分图表试题。
课件展示解题方法:
第一步审题:①审设问②审标题③审内容④审附注⑤审联系 第二步作答:①直接从图例或表格中寻找答案。②对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计算而得出。
③答题时一定要针对图中提供信息,不能受思维定势影响。这样归纳出学生答题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准确获取图表相关信息的一般步骤,从而更有效地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和解读,同时完成正确解答。
教学片段
(二):
师:刚才大家看过各种各样的近年高考考过的地理图表,可以说出有哪几类吗?
生:等值线图、柱状图、景观图等„„ 师归纳并课件展示:
等值线图的阅读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地理景图的阅读地理示意图的阅: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合作探究)
生:(讨论)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演示地球仪——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 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读等。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对等值线图作了专题复习,下面哪位来分析一下(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等盐度线图题目,作为对等值线图阅读的复习。
课件展示题目:学生站起来很快答出选择题的正确答案,老师做出肯定的评价后,学生马上坐下。
师:慢,你的回答完全正确,你可以分析一下是怎么判断的吗?(其他学生笑了)
生:分析(略)
师:欧雯雯同学不但回答完全正确,分析得也非常到位。看来等值线的判读方法掌握的不错啊。今天我们继续重点复习,统计图表的阅读和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这样引导学生自己论证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对话,理清思路,进行表述,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训练。
教学片段
(三):
叠加图的判读,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分析等高线与潜水位线的叠加图,思考不同地点打水井深浅问题。然后再课件展示:让学生分析2001年广东高考一道地理试题,天山的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后回答。
学生精彩回答后,老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如何对叠加图采取“分而治之”进行解答。学生感觉学得比较轻松。
前后采用难度不同试题进行分析,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运用课件展示分解,可以起到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后反思]
1、专题复习课板块化:用高考题引入,然后分析高考题,再用高考题检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高考题来说明观点,指导学生获取有 效信息,解读信息。课中运用例题绝大多数引用高考题,比较典型,更有说服力。
2、注重引导学生论证:如学生回答2002年高考题等值线图问题后,及时追问学生如何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展示学生自我对话,发展思维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3、将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课堂容量大,有利于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如引用大量高考图表。学生讨论中,下课铃声响了,原先备的课没有完成。但是下课后我却觉得特别激动,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全然没有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活跃,语言是那样的美妙,讨论是那样的激烈。如果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根本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始终关注“学生”(心里始终有学生),关注“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关注“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出评析。始终把学生作为主角的地位,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4、我们究竟应怎样看待一节课,是不是教师备的教案都完成了,学生都懂了,提不出问题了才算是一节好课呢?通过这节公开课使我真正懂得了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如果说书本知识是“静态资源”的话,那么师生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则是“活性的资源”,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活性资源”的意识,并能重视它、挖掘它,那么对我们老师本身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们不能把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案上,而更多的应是放在学生身上,更多的去研究学生、发现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加生动,真正的从“备教案”转为“备学生”,真正的体现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本课教学实践中,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如何做到增多学生之间的对话,如何让学生自我反思还需进一步加强。
评析高考试题时,致错原因分析比较少,这样引发学生思考的空间可能不够广。
如能对高考题进行变式练习进行举一反二,举一反三也许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