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秦敬丹(学员)发布时间: 2010-12-16 15:36:03
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但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在于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能否真正转变。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尤其呼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达到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的目标。现就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操作谈几点体会。
1、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我在讲授哲学“两点论”这一知识点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生长在我们同学这一年龄段的人都喜欢交朋友,然而每个人交朋友又会有自己的标准,那么你的标准有哪些呢?这一问题贴近于学生的切身实际,因而一下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也就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总有一部分内容是大家所共同认可的,如性格、脾气、素质等,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提问:这个问题与本课内容有什么关系?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有较强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应设置为带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例如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据镇江大润发超市反映,该店自开业以来,经常有顾客拆开食品包装品尝,或是打开其他日用品包装试用,为此一项,超市每年要损失15至20万元。问:(1)这是不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为什么?(2)你还能够列举其他类似现象吗?(3)作为一个消费者,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只是一种提示和启发,至于问题的答案,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在情境中本身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这样的情境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在实践中是不足取的,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例如还是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情景:学生吴某到镇江某小商品市场买礼品,拿起张某摊上的一只玩具小熊看了看,然后放在原处,而张某却以吴某弄脏玩具为名,硬要他买下,吴某不从,张某当即破口大骂,甚至要动手打他,幸被旁人劝住。在别人的劝说下,吴某只好自认晦气,买下玩具熊。请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回答。由于从情境本身是看不出明确答案来的,因此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再让学生经过学习、讨论后来回答,则问题的答案已不难得出。
4、应让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研究教学情境的创设,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过程。在这里,教学情境应当是一个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师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获得知识的多少还在其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而这种体验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5、教学情境的形式应当多样性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包括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景、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生活实例列举等等。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总而言之,不论何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都应该采用,而不能只拘泥于一种形式。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变政治课堂沉闷、枯燥、乏味、不受学生欢迎的局面。如何适应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真正胜任新课标下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
第二篇:新课改下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之初探
情境教学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盘塘中学:杨欢
摘 要: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本文探讨了在新课改下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又如何突出数学学科特点,以学生自身活动为基础,在学生独立探索发现与群体经验交流结合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转化,数学逻辑思维本质的“开窍”。关键词:教学情境;创新意识;情境创设;思维培养
正 文:从大学毕业回乡应聘成为一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已两年有余。在盘塘中学的近两年,时日虽浅,但是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也积累了一定了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归根结底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了。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效果好不好,我认为课堂的引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数学这门课来说,很多人都觉得很枯燥乏味,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要尽量使枯燥的数学课变成有趣的数学课,让学生乐于学数学。提出问题,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直观的实物演示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视听手段设置能激发学生探奇觅胜的情趣和跃跃欲试的心,是他们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其次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多安排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增进学生协作意识。下面我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创设情境的做法:
一:活动(游戏)情境
在上七年级《代数式》一节时,课本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是这样引入情境的:“根据问题的要求,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就可以求出代数式的值。如:用200代替4+3(x-1)中的x,就得到搭200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数量。”我感到这个引例没有很强的冲击力,于是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首先我问学生:“想当算命先生预测自己将来成年以后能长多高吗?”课堂气氛立刻调动起来。“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小黑板):
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2×1.08
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2
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学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出:“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大悟而且印象深刻。二,数学故事情境
在数学发展史上,产生了许多值得赞扬,有趣,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他们坚毅,善于思索的人格魅力,如高斯、笛卡、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创设情境。
三、变式提问情境
变式教学主要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下重新认识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①合理设计变式教学的难度,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②适当控制变式的数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是实施有效变式教学的关键。④在易混淆、典型问题处理进行变式教学,可以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上八年级《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原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三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
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自己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我感受到:“教学生问比教学生答更重要”。但这几个命题中学生对“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困难,我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就会非常简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与学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努力的付出、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就一定有收获,在九年级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学生自己证明了“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并且他们前述几个命题都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过程更简洁,学生能在集体讨论的情况下自己总结出命题,这要归功于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教学功能。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前面两个教学实例充分的说明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前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的问题都是所有数学教师熟知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问自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重要”。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反客为主。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更有作用更有意义吗?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精选)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胡慧芳
摘要: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方法也进行着相应的变革,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合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知识在情境的作用下更好的被学生接受,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关键词: 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 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新课程体系下的数学教学主张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界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其教学基本原则是:从提出与学生关注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围绕基本概念在情境中进行活动.可见新课程和新教材非常注重围绕基本概念在情境中引出问题,在情境中探究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出发,合理组织运用情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数学奥妙的欲望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的事例,可以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使之走入课堂.这不但能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生动具体、深入浅出,而且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与内涵,同时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数学奥妙的欲望.
案例1 比萨饼店的售货员喜欢把比萨饼切成各式形状出售.他发现一刀最多可以把比萨饼切成两块,两刀最多可以切成4块,三刀最多切成7块.则8刀最多能切成几块?
对于刚学数列的高一学生来讲,既感兴趣又无从下手.
师:“怎样用数列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可知数列{an}中,a1=2,a2=4,a3=7,要求的是a8的值.师:“那么,第四刀最多可以切成几块?”
生:“最多可以切成11块.”
师: “请同学们观察a1、a2、a3、a4间的关系并找出规律.”
生:“a2-a1=2,a3-a2=3,a4-a3=4,由此可得an-an-1=n(n≥2).”
师: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求an呢?”
生: “用累加法求得a8=38”
通过这个切比萨饼的小问题,引出数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列的递推公式”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愉快地领悟了数列的相关知识.二、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最好方式就是用《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其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即不把数学看成先验的逻辑体系,而是把它视为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事实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的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案例2 椭圆定义的引进
(1)折纸活动:如图(1),在一张圆形纸片内部设置一个不同于圆心的一点,折叠纸片,使圆的周界上有一点落于设置点.如图(2),折叠数次,形成一系列折痕,它们整体地勾画出一条曲线的轮廓;
(2)观察、猜想:众多折痕围出一个椭圆;
(3)“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折纸过程及形成的椭圆;
(4)探究本质特征,发现并形成定义:椭圆上的点到点c、点o的距离和等于圆半径.
通过以上折纸活动,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规律和概念是学生自己发现得出的,使学生经历了动手实验-观察猜想-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方法的过程.
三、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品质
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我们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引导他们分析研究产生错误的原因,寻找根治错误的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和逻辑推理的不足,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去“碰壁”和“跌跤”,然后顺其错误剖析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案例3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全体实数,则函数y=f(x-1),y=f(1-x)的图象关于
a.直线y=0对称. b.直线x=0对称.c.直线y=1对称.d.直线x=1对称.师:这是一道高考选择题,题虽不难,但错误率很高.下面就此题的选择请大家各抒己见,以理晓人,悟出个中道理.
生a:先做y=f(x)关于y轴的对称图象,得到y=f(-x)的图象,再把y=f(-x)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即得y=f(1-x)的图象.故选b.生b:a同学在第二步作“平移变换”时,方向错了,应把y=f(-x)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即得y=f[-(x-1)]的图象,即 y=f(1-x).也选b.生c:我是“先平移后对称”,即把y=f(x)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y=f(x-1)的图象,再作y=f(x-1)的图象关于y轴的对称,得到y=f[-(x-1)]的图象,即y=f(1-x)的图象.还选b.生d:由于f(x-1)=f(1-x),因此y=f(x-1)与y=f(1-x)的图象关于 b.直线x=0对称,我也选b.生e:我认为选b不对,我们说y=f(x)与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即关于直线x=0对称,类比可知y=f(x-1)与y=f[-(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0对称,即关于直线x=1对称,故应选d.师:e同学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于平移理解错了,a同学确实犯了“方向”性的错误,b同学又错在哪里?
生b:听了e同学的发言,我知道了选b的错误在于:将y=f(x)与y=f(-x)的图象都向右平移1个单位后,未注意到对称轴(即直线x=0)已被直线x-1=0替换了,应选d.师:这样理解就对了.这说明不能机械地照搬法则,而应弄清实质.谁说说c的错误在何处,d的错误又在哪里?
生a:c同学和b同学犯了类似的错误——第二步应作y=f(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0对称,即关于直线x=1对称.而d同学的错因在于增加了f(x-1)=f(1-x)这一条件.生f:用d同学的想法(但不能增加条件)也可以走上“正道”,只要注意到y=f(x)与y=f(2a-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就可知y=f(x-1)与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x-1=1-x对称,故选d.师:今天的讨论很有意义,大家的发言积极热烈,既阐明了道理,又找到了原因.……
从学生“有错”入手,引导他们进行验证,让学生在争论中“纠错”,在研究、验证、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养成的是探究的品质,提高的是探究的能力,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也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实施情境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功能,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翱翔思想的天空。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之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之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创设 情境
条件
价值
种类
误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学习动机理论者认为:在现实的生活学习活动中,当遇到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们才会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而在引入新课,问题展示时,如何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吸引过来,就是我要说到的创设问题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条件
创设恰当的适合当堂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就必须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深挖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必须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
1、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中,自然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来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种类
要创设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我认为分四种:
1、故事化情境
案例:在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中,以小马和老牛的一段对话来引导学生怎样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我以ppt的形式来演示,它即形象又生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了。
2、生活化情境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中,我以农民在采摘橙子的图片做引导,再以一个玩笑似地铺天盖地的橙子图片问学生想将来成为老板吗?那就找出题中所包含的等量关系,学生其乐融融地解开了。
3、问题化情境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引用当地有名的古塔,以及东方明珠塔来让学生测量它们的高度,一开始,学生抓耳挠腮,欲罢不能,但又跃跃欲试,通过尝试也会了。
4、资料化情境
案例:在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的应用中,以一组极为震撼的河床干涸的图片,即引来了学生情感的关注,又引来了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的应用,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在新课程理念下,情境创设因而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就造成了有些老师走进了误区,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全然不顾是否脱离了教学,能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在情境创设方面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情境创设有始无终
案例: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老师就来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讲完了,我们来研究故事里的数学问题”。学生们刚刚听到的故事的热情一下子就给这可恶的“数学问题”浇灭了。
2、情境创设主题不明确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有位老师以太阳和月亮来打比方,好像学生难以接受。
3、情境创设没有科学性
案例:在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4节《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一节中,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老师这件衣服原价200元,实际上只花了160元,大家说说这是为什么?
4、情境创设不符合实际,也忽视了学生的年龄段特点
案例:在讲到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为什么是0.618》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现在流行以帅哥靓妹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好看,为什么呢?答案是人的眼睛如果处于黄金分割点上是就好看。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接着又说到为什么女同胞总喜欢穿高跟鞋,也是因为当人的下身与全长的比构成黄金分割时,就显得苗条。结果,很多初三女生穿起来了高跟鞋。其实老师若再提醒一句,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现在穿会影响骨骼的发育生长,会变成畸形,相信她们女生就不会再去要爱美了吧。
总之,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的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第五篇:对新课改下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浅见
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营造出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对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教师自身要从根本上认识“情境”和创设情境的目的和作用
1.“情境”的认识
情境是指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这种意义构建的情境,从广义上说,是指影响主体意义建构的多种刺激所构成的组合。在情境中,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学生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通过同化(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即认知结构中)和顺应(顺应即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显然,同化和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和表象。情境创设正是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情境包括可见情境和心理情境。而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收获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实现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而不是仅仅作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摆设”。
2.创设情境的目的和作用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中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都应非常注重创设情境,力求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要走出创设情境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创设情境”是一种摆设
在刚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由于没有对“创设情境”进行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往往认为“创设情境”仅仅是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形式,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从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让学生玩玩”,让学生感觉数学课堂还有点意思,感觉不那么枯燥无味,课堂任务轻就创设个情境,有人听课就创设个情境,而绝大多数时间,能不创就不创了,即使创设了情境,也仅仅拘泥于形式,使“创设情境”真正成了一种“摆设”。
误区二: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自己动手、动脑,去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的一个平台;情境的创设必须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和知识经验出发,而不是随手拈来,想到什么就是情境,这样的情境不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既浪费了时间,又窒息了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