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的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时间:2019-05-13 01:0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语篇的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语篇的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第一篇:《基于语篇的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基于语篇的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基于语篇的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工作室于2015年7月正式展开了延安市“十二五”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基于语篇的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实际从2015年3月已经开始,现将我课题组前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明确接下来的工作方向与思路。

一、进行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课题组主要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同时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如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等。

体现形式:学习材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论文等。

2、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学习了韩礼德的主述论、胡壮麟等语言学家的语篇分析论的系统理论、top-down 理论等,尤其是重点学习了由葛炳芳主编的《中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研究丛书》。另外,课题组组织成员认真研读了初中和高中的《英语课程标准》。

体现形式:学习研讨会议记录与研讨材料、心得体会、论文与音频视频资料。

3、参加培训研讨。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英语教学教研的培训与研讨,如县、市、省上培训活动,参加名师大讲堂等。

体现形式:学习笔记及交流材料。

二、深入调研,找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课堂调研活动主要在2015年3月至5月间进行,调研的方式主要是直接观察阅读课教学课堂、观看阅读课课堂实录以及课堂教学案例。

1、课题组成员共进入课堂观察阅读课教学共60多节,主要以课题组成员内部听课为主,同时也听评子长县中学及秀延中学其他英语教师的阅读课,课后与授课教师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具体的教学目的与意图,以及从听课人与授课人不同看角度目的的达成程度。

体现方式:听课笔记及心得体会。

2、观看名优教师的在线课堂实录和课题组成员录像课。观看名优教师的在线课堂实录主要以自学为主,然后交流心得体会。课题组在2015年4月29日至30日在子长县中学进行了高中组同课异构换班上课的教学交流活动,共进行了5节课并录制了视频,活动后,各位老师又不断研读录像评析优缺点,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行为。

体现方式:视频及学习笔记。

3、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处于一种浅层阅读状态,即:“梳理文章信息——语言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

(2)、分离式语言技能训练即对听说读写技能进行分别训练,缺乏把语言技能看成整体而进行系统训练的整体教学思路。

(3)、忽略语境的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理念占主导地位。

4、确定了具体的研究思路与实施办法。

通过前期大量调研,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决定在语篇分析论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行动改进研究,研究的对象为课题组的八位成员的课堂教学行为。

具体研究思路是:

阅读教学应是以篇章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立足于整篇文章的分析理解和掌握,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分析理解篇章结构,如题材特点、体裁等,然后分析句子间、段落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性,使学生在通览全文的同时掌握文章的主体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的所起的作用,同时将听说读写渗透和贯穿在其中,更加注重语言的语用性。

三、实施进展情况

从2015年5月至今,本课题组一直按计划实施研究活动。现就前阶段的主要活动及成果作一总结汇报: 1、2015年6月在子长县秀延初级中学进行了5节同课异构换班上课的活动。我们在开课前,先用语篇分析论对教材进行了集体解读,然后在课前与课后对学生的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测试。

体现形式:教案、会议记录、问卷调查、课堂视频。

2、课题组成员把语篇分析论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并就此开展主题交流活动。我们先后进行了5次主题交流活动,如代词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主述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等。

体现形式:交流材料、会议记录、微课

3、开发了完整的基于语篇分析论的现阶段八年级与高中必修一与必修三的阅读课教案,以及部分典型课件、论文、反思、微课等。

4、课题组成员教学能力迅速成长。课题组王文静、闫凯、白娟老师已走出了学校,进入了县、市的赛教。张小梅老师已成为子长中学骨干教师,选拔成为影子工程的培养对象。

体现形式:荣誉证书、培训通知等。

5、课题组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和网站,博客与网站更新及时,均为原创作品。

体现形式:网站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发课程资源系统性不够。在教学资源开发中,如教案、课件、习题集未编成系统序列,有较大的随意性。

2、缺乏对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系统研究,跟踪性改进不够及时和系统。

五、今后工作方向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并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主题研讨交流活动。

2、加强课题组成员阅读课互听互研活动,促进组内教师的业务成长。

3、继续坚持教学资源开发,并力争做到连续和系统性。

第二篇: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阶段小结

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教师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深入到日常的教学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效。

一、研究进展情况

1、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采取个人自立学习与集体学习培训相结合,加强了课题实验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全面、多渠道地进行理论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教材及教材分析;观看相关课例录像;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5月,黄燕老师做《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的讲座,讲座从“何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当今阅读教学提问的现状分析、有效提问的方法”四个方面展开,条理清楚,富有说服力。

2、调查研究,摸清现状

为了了解我校语文教学提问的现状,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课题组开展了几项调查。(1)教师课堂提问调查。共向语文科组14位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4份,收回14份。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也曾有意识地去改善,但所取效果不明显,原因在于没有认真地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梳理,对问题没有进行理性的分析。(2)学生课堂提问调查。向学生发放《语文课堂提问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8份。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提问是检查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注意听讲,积极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最好是在思考之后,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回答的问题。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几个原因,提醒老师设计问题时难易要适度,提出问题后能够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对问题的表述语言要清晰、简洁。(3)观察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情况。为了了解学校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课题组成员听了我校五节语文课,分别从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学生获得问题的途径、学生候答时间和回答问题形式等方面进行观察,完成了《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的填写。从调查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课堂提问效率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数据反映,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随意性较大,没有针对性,大部分提问没有经过精心设计,问题浅、偏、散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些调查,帮助我们认识到了我校目前在阅读教学提问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

3、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课题的研究,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者必须对课题的思想进行领会,具体落实、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课堂就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检验我们研究效果的主途径。为保证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每节研讨课授课老师都要提前将教学设计拿出来探讨,在集体备课中优化问题设计。授课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分工完成《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分别从教师提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学生获得问题的途径、学生候答时间和回答问题形式、教师理答方式、问题设计与目标达成的关联度五个方面进行观察,形成观察小结和个人反思,在评课中大家共同探讨本节课中学到的闪光点,在问题设计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在研究中,教师们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巧妙地创设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研究,对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探讨和交流中形成共识。

4、创建课题研究博客,及时上传材料

按照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课题研究实施网络化管理的要求,课题组于2012年3月创建了课题研究专题博客,通过网络动态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接受省专家的指导。借助博客这个平台,我们还能与别人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提高研究的质量。

二、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三个月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部分阶段性的成果。

1、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意识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讨,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课题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写出了一些有借鉴价值的教学论文,如陈彩元老师撰写的论文《优化问题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2、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

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问题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整体推进与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多考虑备学生,设计问题时多考虑怎样问学生能接受、问题是否太简单或太难、环节间的问题是否能帮助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要提高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就要做到:

(1)老师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读懂文本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如果教师钻研教材不透,就难以把握教材的联系点,提问时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带着学生游离于文本中心、脱离文本重点去讨论问题,消耗时间。教者对课文缺乏整体理解,缺乏深度把握,如何能通过有效的提问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领学生阅读感悟呢?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要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切入点,弄清哪些是主要的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非重点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课内必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有助于课内问题解决的课外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合理安排,然后反复推敲如何用确切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2)调控课堂提问的难易度

人的认知水平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教学时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来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

(3)适当延长候答时间(思考时间)

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一般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4)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让他们学得快乐,学得自主,学得创新,不能老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回答问题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这样的应答还是处于被动的。在课堂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这才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问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要多元化。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评价最好使用的语言要富有鼓励性。教师绝不能用尖刻的语言侮辱学生,伤害学生。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创见”等。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对学生的评价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有独创性的见解。语文学科有开放性,课堂问答同样也有开放性。因此,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计划,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并且适当的给予表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3、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往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时常跟着教师走,教师一问学生一答,丝毫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全由教师或好学生替代。而今的课堂被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贯穿着,有效的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中得到了提升,从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适当的提高。

三、存在问题

1、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仍处于初步的了解层面,没能深刻理解课题的指导思想,导致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没能够做到完全渗透,更多的只是从表面上来进行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导向不强,导致课题研究的深度不够。

2、繁重的事务,课务,使一些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

3、老师们不够重视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四、下一步研究计划

1.加大对课题的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实验工作的管理,组织老师们学习业务知识。

2、加强对课堂教学中典型案例的收集与研究,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形成有效提问的策略成果。

3.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三篇: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爱心导航

——用激情点燃心智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2009年9月,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感召下,我满怀激情地加入了教学研究课题,开始了语文教学上崭新的尝试。回首这一年来的历程,一路探索一路实践,一路风雨一路歌。我既品尝到披荆斩棘的艰辛,又感受到小小的丰收的喜悦;既摸索到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也产生了许多的思考与困惑。现将这一年来的实验情况作个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拨动了他心灵的情弦,引起共鸣,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达到激情教育的效果。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强调人文因素,只有对这门学科怀着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自发地去学,也才能学得有效。我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地让学生感受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感受语文课堂的轻松和快乐,体验语文给自己带来的进步和成功,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持久地保持下去。

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语文老师。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征服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结合自身实际,我个人认为,我最大的武器是语言幽默、睿智。在课堂上,我既把自己当做老师,有时

又俯下身子,做孩子们亲密的朋友。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我经常会说出一些让学生开怀大笑同时又受到教益的话。比如,我们班有一位戴着眼镜的学生,思维很活跃,我就开玩笑地说:“每当我看到这位学生,就想起了聪明的哈利.波特。”话一出口,同学们哄堂大笑,那位学生也很高兴。再比如说,有一次,全班同学都很期待一位女生上台演讲,可她却有点胆怯,迟迟不敢上台,这时,我微笑地看着她说:“你再不上来,我就让你的两位邻居用轿子抬你上来了啊。”她马上感受到老师善意的鼓励,于是在同学们热烈的笑声中很豪气地走向讲台。

在课堂上,幽默、睿智的语言除了能给学生带来快乐,还能于不动声色之中鼓励或提醒学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乐观、智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我时刻用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激活他求知的热情。

此外,我还勤奋工作,创新工作,关心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高尚的师德。我还时不时地在学生面前露一手,唱一首歌啊,朗诵一首诗啊,甚至于来一段表演啊,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优秀的新新教师形象,让自己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崇拜的对象。事实证明,我做到了。在我们班所有的老师中,我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个。在学生评教的活动中,我是得分最高的一个。当听说我下学期有可能不继续教他们时,甚至有很多学生跟我说:“皮老师,你带哪个班我就跟到哪个班。”自然地,语文课也成为了他们的最爱。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充满激情。

所以我精心组织口语交际的教学,运用辩论赛、演讲等形式,针对“如何花压岁钱”“这样过生日好不好”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逐步提高表达能力。每星期利用一节课,为学生讲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老师和同学的赞赏中,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中互动的方法还很多。最根本的是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理解、体会、揣摩,这样才能深人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有发现,才能享受到乐趣。当我们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时,课堂才能实现沟通的乐趣,我和学生一起快乐,一起分享,教学成为师生一次生动的人生经历。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在活动中学习,在“玩”中学语文,才能抓住学生的心。这一年来,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利用每晚读报时间开辟语文栏目:星期一:《我读诗词》;星期二:《我读名篇》;星期三:《我说生活》;星期四:《佳作欣赏》;星期五:《读书交流》。还不定期地开展赛诗会、辩论赛、课本剧演出、书法比赛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快乐和竞争中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丰富了“快乐语文”的内涵。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

指的就是丰富的生活和追求教学更高教学境界的热情。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生命,因为激情而美丽;课堂,因为激情而动人。

导航

——用激情点燃心智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大同城区23校

皮振刚爱

第四篇: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摘要: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国际通用英语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现状还不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倾向,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极体验学习的过程,因此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动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传统的教学法的遗憾是过分注重句法、词汇的教学,不重视篇章的建构和解读,而语篇分析弥补了此遗憾。语篇分析是对表达完整意义的篇章,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研究。微观的研究是通过剖析词义、句法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识别语篇衔接的方法。宏观的研究是通过分析语篇的整体结构来理解它的深刻涵义。对语篇分析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不仅对中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更多地依赖学生对语篇而不是单个句子的理解能力。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文体知识的培养、文章整体结构的分析、篇章文化内涵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从而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下问题: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该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和阅读理论,总结出适合中国学生学情的语篇教学模式;语篇教学在英语阅读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对提高学生猜测生词能力,把握文章、段落主题能力,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率等进行分析,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探索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关键字:语篇分析 英语阅读教学 行动研究

一、理论

1.1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

1.1.1语篇的概念

语篇的概念源于语篇分析或称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英美学者喜欢用discourse analysis的居多,而欧洲大陆学者多用text linguistics。(黄国文,2001)无论是篇章语言学,还是话语分析,最终都要落实在记录下来的语言材料(书面语的或是口语的)上。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所讨论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致的。我国学者北大教授胡壮麟先生把语篇定义为“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具有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韩礼德(M.A.K.Halliday)在他的著作《英语衔接》(Halliday and Hasan,1976)中,将语篇定义为”any passage, spoken or written, of whatever length, that does form a unified whole”。从这个定义来看,一句问候、一首小诗均为语篇。1.1.2语篇分析

有关语篇分析,不少学者曾做过定义和描述,如D.Nunan(1999)的定义是:对语篇的功能分析,区别于着眼于语言条理特征的篇章分析。黄国文(1988)认为,语篇分析是指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研究语篇中句子排列与衔接和连贯,是一种超句法分析,其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笔者认为语篇分析是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篇章背景结构,然后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问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把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又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1.2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 1.2.1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对阅读理解的最大贡献在于连贯上,即文章是怎样形成为一个和谐的意义整体。根据图式理论,语篇只为听者或读者如何从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提取或建构意义提供了方向。这种所具备的原有知识被称作读者的背景知识,原有的结构被称作图式。我们可以说,图式是数据结构,它代表我们从记忆中所提取并用于话语的固有模式。

这种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所具备的知识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interactive process)。这就是说,对单词、句子和整个材料的理解不仅仅依赖于一个人的语言学知识。正如Anderson等人所说:“阅读的每一步都包括每一个人的世界知识”。1.2.2认知理论

从广义上来说,认知即人的认识活动;从狭义上来说,认知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意识到的东西,指思维,记忆,感知心理过程。语篇的心理过程就包含了许多人的认知心理过程,例如,推断——利用上下文情景来推断词义,句意,文章的主旨意图等;联想——利用背景知识,常识来猜测词义,句意,文章的主旨意图等;拓展——利用所学的目标语知识来会意生词,句子;迁移——利用母语知识达到理解目的。认知理论还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它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根据这一理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语篇阅读教学课堂正是以学生为中心。1.3国外各种阅读模式 1.3.1自下而上模式

该模式产生于60年代,代表人物有S.T.Samuels,D.B.60ugh等。持这一理解模式的学者认为:阅读理解实质上是一个转换代码的过程:在口头阅读过程中,书面文字被转换成话语;在默读过程中,书面文字则被转成内部言语。他们认为,感知过程(通常指较低层次的阅读过程)在认识过程之前或独立于认识过程(指较高层次的阅读过程),读者首先从印刷材料中获取文字信息,然后进行语义、语法处理。

这种模式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巩固句型结构,而且对教师的要求不高,只要掌握一些英语的基本知识就可把工作做好,所以在中国的许多高中仍很有市场。但这种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当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材料的练习或参加英语考试中,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单词或单个句子结构,任何生词或者复杂的结构都会成为理解的障碍,况且有时他们全部单词都认识,句子结构也知道,在理解中依然有困难,题目做不对。1.3.2自上而下模式

该模式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K.S.Goodman,F.Smith。其理论主张是:阅读过程开始于高层次的大脑运作活动,终于阅读材料本身。

古德曼曾把阅读过程描写成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把阅读的心理语言活动细分为体验((Sampling)、预测((Predicating)、验证(testing)、肯定或修正(Confirming or revising)等四个阶段。然而,近年来理论家们认为自上而下模式也具有缺点和局限性。第一,初学者不能使用这种模式。第二,阅读文的内容应是读者熟悉的。文章内容的相关性能使读者正确预测,也就是说,读者能将适当的图式或背景知识与相关文章联系起来。第三,利用这种模式,阅读文章需时较长。1.3.3相互作用模式

该模式是在承认或接受上述两种模式的合理及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由人工智能D.Cz Rumelhart于1977年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强调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又是读者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的过程。该理论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同时加工的过程。斯坦诺维克是相互作用模式的代表人之一,认为该模式比其他两种模式更能准确地描述阅读过程。1.4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一词的来源与1933-1945年主管美国印第安事务的柯利尔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是这两个人在不同的领域开创并实践了行动研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行动研究的确是一个舶来品,是对“action research”的中文翻译。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主要涵义就是要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从其产生的来源来说这也是它的主旨意思。随着行动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行动研究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英国学者艾略特认为:行动研究旨在提供社会具体情景中的行动质量,是对该社会情景的研究。”澳大利亚学者卡尔和凯米斯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实践工作者在社会情境下开展的自我反思的探究,目的是提高他们自己的实践、他们对这些实践的理解、这些实践得以展开的背景和公正。”现在国际比较统一认可的是由《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界定的行动研究的概念,即“行动研究,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1.4.1行动研究在国外

正如前文所述,美国学者柯利尔和勒温是最早的在不同领域自觉实践行动研究的先行者。20世纪4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正式确立行动研究在社会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地位,提出了行动研究的研究原则和操作模式,并将行动研究初步应用于教育。

行动研究是产生与社会活动领域,它对社会活动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很快行动研究就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但是真正将行动研究引入到教育领域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Corry S.M.正式将行动研究引入美国教育领域,并应用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解决了许多问题。他在1953年出版的《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一书中,第一个系统地将行动研究定义到教育中来,提出“所有教育上的研究工作,经由应用研究成果的人来担任,其研究结果不致白费。同时,只有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及家长、支持者能不断检讨学校措施,学校才能适应现代生活之要求。故此等人员必须个别及集体采取积极态度,运用其创造思考,指出应该改变之措施,并勇敢地加以试验;且须讲求方法,有系统地搜集证据,以决定新措施之价值。这种方法就是行动研究法”。此后,行动研究在美国教育领域迅速发展起来,被专家和教师广泛运用解决课程编制和教师业务提高等问题上。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所领导的“人文课程计划”(1967-1972)在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方面倡导行动研究做出了贡献。20世纪60年代,为了扭转英国大量现代中学强调系统传授传统学科知识的现状,出现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崇。斯腾豪斯在领导实施“人文课程计划”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过程模式。“就是指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学生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不是按照行为事先指定出来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在课程计划中没有行为目标,教师并不寻求在学生身上形成任何特定的观点或引起任何特定的反应;所强调的不是行为目标,而是确定处理这些争议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原理”。

埃利奥特继承了斯腾豪斯的思想,他认为“人文课程计划”活动中“没有解决教师的专业自主问题,原因是课程计划是专家提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提出来的,专家一直不肯放弃对教育理论的控制”16。因此,埃利奥特指出,教师“也能够发现和发展隐藏在教学实践背后的某些教学理论”。当然这种理论和我们所说的纯理论是不太一样的,但是这种理论它的实用性很强,是源于教师教学的具体情境。

澳大利亚的学者凯米斯在斯腾豪斯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行动研究应该由教师研究共同体通过自我反思进行研究。他认为,斯腾豪斯的理论只重视教师个人的研究,缺乏集体层面的专业自主,因此他提倡教师集体的行动研究。

可见,行动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渐渐的融入到教师的职业发展中,并成为了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实现专业自主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我们发现此时的行动研究是和教师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的,问题源于教学实践而不是专家,研究也是由教师主要参加的,专家的任务是协助教师形成反思等。因此有人称此一阶段的行动研究为“实践的行动研究”阶段。1.4.2 行动研究在国内

随着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教育改革和试验中,教师的专业的水平随着实践知识的提升而提高。所以“人们日益重视行动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如我国学者朱旭东认为行动研究恰好集中体现了教师专业化运动中所追求的科学趋向“首先,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大学教授们(教师教育者)发起的而在中小学与教师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中进行实践的行为,它是在科学准则的基础上实施的,它是教学科学的实验场。其次行动研究为教师专业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提供了实践基础,或者一种途径,专业知识的获得既可以是学术的专业知识或理论知识,也可以是实践知识,但实践知识的获得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行动研究。再次尽管行动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情境性,但它还是一种直觉性的实践,因为直觉是专业性需要抵抗的对象,但行动研究正好为抵抗提供了一种方法。”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的民主化进程,行动研究为重视和发掘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吸纳一线教师的智慧和倾听他们的声音将会大大提高教育改革的质量。

二、总结

正如上所述,目前国内外有很多文章论及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但是对语篇教学模式在条件有限的普通高中普通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探讨得很少,笔者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逐步培养那些对英语尤其是阅读甚少兴趣,考试很少及格的普通班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在吸收语篇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高中英语课本的实际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努力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提高自己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应有的教学能力,与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Halliday M A 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 Longman, 1976.82.Nunan, David.Introducing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 Penguin, 1999.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第五篇: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呼玛县第一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HT〗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基”理论中对塑造未来新人的描述:“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可以看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更注重于个性化教育。而写作能力则是构成语文素养的一个主要分支,提高学生个性化作文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个性化作文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现象:(1)重表达,轻育人。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2)重模式,轻能力。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点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3)重课堂,轻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4)重指导,轻讲评。很多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面对作文后的讲评不重视,常常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或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大刀阔斧的进行修改。这样,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假情假意,缺乏个性化体验,学生独具匠心的棱角受到压抑,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毫无童真、童趣,毫无灵性可言。

目前,世界各国写作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日本语文教学界倡导的“生活作文的写作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的人格,这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学生的自由表达为主的教学形态。又如美国的写作教学也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

据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并实践了“超越教材,张扬个性”的研究设想。所谓超越教材是指突破教材中相对固定的作文训练序列,有序与无序相结合,训练习作(教材上的)与引导创作相结合,允许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使我们的作文教学随时适应学生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顺应学生不同的语言个性。这样,我们的作文指导就能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使它每一天都焕发时代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个性才能获得自由张扬的空间。

二、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次研究,使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总结出作文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的基本目标、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个性化的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2、具体目标

我们的具体目标是以综合实验为背景,不同年级采用“专项突破”的方式进行。我们把一至六年组分为三个段。 一、二年级是准备阶段。应突出说话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是直观感知阶段,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观察、认识事物,进行说话训练。说是写的基础,突出个性化,做好“四练”:一是练胆,训练学生敢说;二是练看,看是说话的基础,要学会看;三是练听,听是发展语言的基础;四是练读,绘声绘色地读,积累语言,这是学生应用语言的基础。 三、四年级是过渡阶段。重点突出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会观察要做好三点:一是解放,把学生从狭窄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观察,体验,去广泛阅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二是培养会看,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揭示事物的确良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有没有独特感受,有没有创意,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三是敢写,有时学生所写并非是学生所想、所见、所闻,而是说一些唯心的话,假话。因此,文章往往出现“假、大、空”。要激励学生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真实的情感,说真话,抒真情,这是写好个性作文的基础,使学生习惯于大胆地、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五、六年级,综合体现阶段。是学生把“观察、想象、写作”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训练的阶段;此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合理地想象、客观地分析事物的变化过程,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综合体现阶段,要突出两个字,一个是“趣”,一个是“活”。要让学生觉得作文是一项轻松愉快而又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并且以浓厚的兴趣作动力。因而,教师在训练的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推出新方法。

三、研究内容

1、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向不同的学科延伸,实现学生作文个性化

2、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有个性地表达生活。

4、真实,说真话,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做到“文中有我之心,有我之思,有我之情”。

5、引导学生实施个性化的阅读。

四、实验原则及研究方法

1、实验原则(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使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教师的指导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客观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特别要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自主的行为。

(2)求真求善的原则

一是要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作文教学规律。二是追求最佳教学效果。(3)探究创新的原则

探索性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新规律,获得新的科学理论。探索性实验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发现新经验,新方法并及时总结交流。

(4)动态发展的原则

实验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本课题采取滚动式推进不间断实验的研究策略,以求推旧出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5)整体推进的原则

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分支,个性化只是评价作文优劣的一个维度。作文个性化只是我们要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一个切入点。在关注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将作文个性化纳人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之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尤其重要。

(6)多元开放的原则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百花齐放,求同存异。广泛吸收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广泛团结志同道合者,摒弃门户之见,共同切磋探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国内外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

2、调查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写成调查报告,明确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和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个案研究法: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3——2006.8)

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完成调查报告,起草并拟定本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6.9——2008.8)

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边推广。

3、总结阶段(2008.9——2008.12)

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论文,提供优秀课例,学生优秀习作。

七、成果形式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研究论文集》 《呼玛一小学生习作选》 课题结题报告及工作报告

课题组成员作文“个性化”教学课堂展示

八、具体做法:

(一)建实验班,精选实验教师。

搞好此项课题研究,不能只顾一点一面,不计其余。所以,我们所选的是很普通的班级。对实验教师进行了精选,要求实验教师,首先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要热心课题研究,肯下功夫,有爱心,有敬业精神。

(二)制定实验方案及制度

1、依据该项实验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通过对我校作文教学现状的评测分析,对实验教师的摸底了解,制定了《实验方案》。

《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指导思想。

2、实验的目的要求。

3、实验的原则。

4、实验的方法。

5、达到的目标。有了这样的方案,就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课题实验的有效进行,我们课题组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其中包括:研讨制度、备课制度、观摩制度、交流制度,要求课题组成员应积极参加组织的各种探讨及实验等活动,把握实验方向与重点;课题组要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本实验课题组的备课分为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种主要形式,实验教师要对备课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如实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并努力建立起本实验课题的备课资源库,提高实验的层次;学校每学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一次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具体展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风格;学校每学期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开展一次讲故事、专题演讲、现场作文竞赛等活动,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推进实验进程,展示学生个性化发展风采等。

(三)研究的具体措施

在课题研究实施中,课题组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初步摸底,搞清基础。

实验班确立后,通过测试;问卷等形式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作文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同时又对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进行了初步了解,目的是以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通过调查了解,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孩子往往在大人的规范和劝诫下,要挑大人们希望他做的事儿来写,这些事也往往渗透着大人们所希望的思想或观念。如小学生应该听话,应该拾金不昧,应该见义勇为„„,不应该撒谎,不应该„,所以目前学生作文里的思想应该说是千篇一律的,看了一百个学生的作文,也就只看到一种思想。在本来就经历不多的小学生身上,就只有几种近似公式化的“范型”可写。如果没有,就只好依赖于编造。如拾金不昧是好的,但路上不是那么容易拣到好东西的,那就假想一件吧。难怪在学生周记中,竟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路上拾到了钱。造成“似曾相识”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师的作文指导过于整齐划一,审题、选材、表达方法等都要一一落实,才能放手让学生写作;之后,教师精批细改,然后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等。这种指导其实是漠视学生的生命意义,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是导致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作文指导工作的核心是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上,成为学生写作上的合作伙伴。

2、转变思想观念,促进认识到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新的作文理念要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才能成为教师理念建构的基础和准绳,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1)加强培训,理论引领实践

学校加强对课题的培训与学习,加强对课题的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中学习上,我们实行例会制、学习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议,安排一次评价专题学习,让课题组成员及时掌握当前有关作文个性化的新理念以及作文个性化的新方法,让课题组成员,及时交流各自对课题研究的经验与困惑。同时向实验的老师介绍一些书刊杂志,拓展教师的认知视野、拓深他们的研究视角、拓宽他们的研究范畴,从而使他们在理论上有更多的收获。研究伊始,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课题实验方案和相关的理论,使教师深刻领会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目标;使教师真正领悟: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主体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理论在作文教学领域的实践体现。它除了作文教学所涵盖的学科定义和学科使命外还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在教学目标指向上,把培养学生优良素质最终形成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健全人格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个别化的教学方法。

在作文评价体制上,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概念化、模式化的评价方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学生提出分层级的教学要求。简单说,就是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能自由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新颖。“思想”“自由”“真实”“新颖”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总之,个性化作文重在强调求异,尽量避免趋同。

(2)重视反思,提炼研究经验

加强实验教师的自我反思和随机沟通,积极撰写教研日记,实现以交流促思考和以思考促积累,以积累促发展的目的。促使教师从参与研究变为自觉参与,自觉地从理论上反思研究行为,逐步将经验提炼上升。

3、以课例引路,上好研究课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组织的各种探讨及实验等活动,把握实验方向与重点。以教学、教育案例为载体,实施行动研究,使教师与研究者(专家)在共同制作案例时出现困惑与思索,教师在理念与经验引领之下进行行为自省、教学经验重构、扎根埋论建立。研讨活动为集中研讨共三种形式,一般情况做如下安排:

(1)每两周由执行组长牵头,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开展一次研究活动,主要是学习本课题实验的理论知识与先进经验,小结本课题实验的经验与教训,确保课题研究在正确的指导下有序进行。

(2)每月每个实验项组织一次公开研究课。

(3)每月由小组长牵头,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一次研究活动,主要是研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实验的操作水平与效益,并努力争取形成理论认识,不断丰富实验的内涵,使实验更有普遍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由于作文教学改革始终是一项难点,在课改背景下上好作文课,更有难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课的尝试,我们发现,执教者已经有课改意识,但行动上还是犹犹豫豫,力度不大,深度不够。为此,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观看“作文教学观摩课”的教学录像,写好教学小记并在课题组进行交流,以优质课促反思,以优质课来引路。通过“观看——反思——交流”这样一个过程,组员们从教学理念上有了根本的转变,从而切实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4、加强教师间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因为每位教师的学历不同、阅历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所以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也不同,对个性化作文的理解、把握不同。为使课题研究顺利有效进行,我们采取先观摩课题研讨课,再集中交流各地课题研究情况的形式,老师们紧紧围绕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等,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收获。老师们的交流中,有理论学习的收获,有教学困惑的剖析,有教学成功的感慨,有教学失败的倾诉。通过平等的对话、横向的交流、纵向的引领、思维的对撞、观念的争鸣,老师们都说,这是一次教学观念上的洗礼,也是一次教学经验的展示,更是一顿丰盛的精神佳肴。

5、反思、总结、提高。

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工作的落实,我们制定了研究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实施计划,做到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并把课题计划分解纳入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之中。每次活动后都让教师及时反思、不断总结、提高。每次听课、看录像后,都要求教师认真填写课例分析。每学期,都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撰写一篇作文教学方面的论文。

九、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在实施”作文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个性化作文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实施全方位把关,面向全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在这一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作文园地等,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个性化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在本年级中脱颖而出,在校内的各项比赛中纷纷获奖。

(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科研能力

课题组通过富有个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果,得到校内同行的公认。

思考与启发

我们的“作文个性化”课题旨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张扬学生的个性,这与新课程标准是相吻合的。

(一)培养兴趣为先导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作文能力,应当从低年级抓起。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教师对写得好的夸一夸,对不敢写的拉一拉,对写不好的帮一帮,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期待下一次的成功,渐渐形成写话的兴趣。

(二)重视个性化作文的引领

个性化作文,提起的时间不长,教师在指导上办法也不多,当前应予以更多的关注。低年级是最爱想象,最富于幻想的年龄段。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写想象中的事物,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一旦让它释放出来,会给我们一次次惊喜!因此教师应取得家长的配合,使作文个性化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显示个性应和时代紧密结合,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但是教师必须在班集体中做出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批判必须旗帜鲜明,避免学生走极端。

2、显示个性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它是一种有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拨云见日,其乐无穷。

3、教师的观念要从根本上转变,否则影响课题研究的成效。

十、下一步设想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文教学的关键还是应该上好作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要重视作文评讲。今后,我们的研究工作将进一步侧重于作文课堂教学,向作文课堂教学要效益。我们还要让作文向其他学科更好地延伸,让作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与艺术学科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我们将不断建立完善的作文多元化评价体系,真正让学生爱写、乐写、会写,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下一步的具体做法:

1、学校每学期组织课题研究的教师开展一次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具体展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风格。

2、学校每学期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开展一次专题演讲、现场作文竞赛等活动,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推进实验进程,展示学生个性化发展风采。

3、成立“个性化作文文学社”,每两个月由文学社负责出版一期专刊,刊登实验班学生的优秀作品及教师的点评,为师生提供发挥个性特长的舞台,以点带面,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

4、条件成熟时,举办对外的教学公开观摩、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推广实验的成功经验,提升实验的实际价值。

责任编辑:姚尚元

下载《基于语篇的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语篇的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动研究总结

    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阶段研究总结(个人) 这一阶段我们继续深入实施“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的行动研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强调“观察”、“实验”、......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农村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探索与实践》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为在学校中形成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拥有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使广大教育者形成善于......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农村中学班级精细化管理探索与实践》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为在学校中形成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拥有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使广大教育者形成善于......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范文模版)

    黄陂区教育科研课题 “中学班主任校本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黄陂区前川街环城中学 2013年12月1日 “中学班主任校本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阶......

    阶段研究总结1

    《如何落实一年级写字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自2015年3月以来,我进行了“小学一年级写字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合我班实际,制定了研究计划。由于学......

    课题阶段研究总结

    小学体育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与创新关系 第一阶段研究总结 自2006年5月我校承担课题以来,我们课题组不断努力,加紧工作,悉心研究,认真实践,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经过近四个月的研......

    课程研究阶段总结

    课程研究阶段总结(一)《小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主张。在学习过程中不能......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与使用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我校申报的“小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与使用”研究课题同意申请立项后,课题组立即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讨论,撰写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