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识字教学
浅淡小学识字教学方法
江西省南昌县银河学校 陈燕
摘 要:小学生识字枯燥被动,容易忘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教授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关键词:小学识字教学 教学方法 识字途径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更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首要任务。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心理学认为:面对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学生很容易回生。教师没有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窘境”:有的教师对识字教学不够重视,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识字环节却草草过场,一带而过;有的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平均用力,教学时,让学生先读字音、再记字形、后解字意、接着说话、组词„„面面俱到,效果不大理想;有的教师只图教学方便,在课堂上仍靠单纯的讲解,学生识字形式呆板,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农村学生识字途径单一,识字途径局限于课堂,没有形成课外识字意识和习惯,识字量难以得到新的突破。《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识字量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要会写。如果仅靠课堂教学,让孩子认识这么多的常用字则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农村孩子。如果孩子一味地被动识字,则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新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呢? 我多年在小学教低年级语文,一直在摸索一条高效的识字途径,下面结合识字教学谈谈认识。
一、创设识字情境,引导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的一切新鲜又好奇。我们应当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识字。首先,教室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教室开辟“学习园地”、“黑板报”等,定期更换内容。每天安排5个到10个词语(要标上拼音),将班级学生姓名,所学科目、文具名称等,书写或粘贴在黑板、学习园地等地方。实践中我们发现课余许多学生会聚在一起开展识字活动。学生很快认识了新朋友,学会了看课程表,课前准备了学习用具和书本,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要带学生到教师、走廊、宣传栏等地方,引导他们认读名言警句。这样,学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同时也认识许多与学校生活有关的汉字。
二、激发识字兴趣,活动识字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和好奇心。在课内外识字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游戏中理解和掌握生字新词。游戏形式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找朋友”识字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将独体字组成合体字,或将认识的字组成新字,这种方法不仅巩固旧知,还增强学习的变通性。又如猜字活动,教学时,文中有些字可以编成字谜让学生互猜。如:“免”字,比兔子少一点,“午”再如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棉”字,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上„„学生领悟后,互相交流,自主、合作、探究,识字教学就化难为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想象能力。通过有趣的活动,就能对学生不随意识记起到推进作用,让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三、利用无意注意,轻松识字
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他们做事常常没有耐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借助色彩,轻松识字,课堂上我们常常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不同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识字。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强化了记忆。例如教学汉字“挑”“桃”“跳”时,我将这三个字的偏旁用不同颜色粉笔写,说说带有这三个偏旁的字分别与什么有关?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很快理解了。借助卡片,轻松识字。教师利用自制卡片,利用卡片的抽动进行识字教学。例如教“喝”“渴”时,教师先将两个字卡片进行交换组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渴了要喝水(三点水),喝水要张嘴(口字旁)”,让学生明白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借助动作、实验演示,轻松识字。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教师先演示加石头,水渐渐升高的场景,再让学生分成小组准备石头、瓶子、水等"。通过演示,学生理解了“渐渐”是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书写,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字形,还理解字义。
四、联系生活识字,拓展识字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课堂。生活中各种广告牌、各类物品包装袋及生活用品名称都是一本本鲜活的识字材料。我们可以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识字采蜜本”,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在课前一两分钟让学生汇报课外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演说新学汉字的故事。学生通过到商店、超市、市场、农场等地参观,逐步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通过生活实践拓展识字,学生发现了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写错别字的现象,既提高了识字能力,又增强了写好汉字的责任心,真是一举多得。
五、利用工具识字,自主识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利用汉语拼音、字典、词典等学习工具,掌握自主识字的方法。这样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浅出,从音、形、意三方面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提出恰当的要求,让他们逐渐掌握识字工具:字音工具——汉语拼音;字形工具——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字义工具——字典、词典。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教给三种查字典的方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难检字查字法),就能使学生在阅读、写话中如虎添翼,遇到困难的字找“字典老师”帮忙,随叫随到,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识字能力。
新课标,新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要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创造识字环境,深入联系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联系电话:*** 邮箱:294223130@qq.com
第二篇:浅析小学识字教学
浅析小学识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不同学段的识字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字要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汉字由音、形、义三要素构成,因此在识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三要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方面字音教学
一、借助拼音识字。
汉语拼音是有助学生学习汉字的有效工具,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汉语拼音,让学生学会汉字的读音,然后再让学生字形,在汉字的音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并逐渐培养学生利用拼音进行识字的能力。但是要注意在识字过程当中将字的读音读准确,以免影响学生学习。
二、借助声旁识记。
汉字中有80%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遇到形声控了可以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确定字的读音,并让学生明白形声字的学习规律“形声字,声旁表字音,形旁表字义”。
三、根据词语记字音。
在汉字当中的许多的多音字,它们会由于语境的不同而读音不同,所以在识字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并了解多音字在不同语境当中的意义。例如“的”在“我的”与“目的”中的发音与意义的不同。
四、借助音近字识记。
汉字当中除了有形近字,还有许多音近字,这些字虽然读音相同,但是字形却不同,对于这样的汉字在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多多注意字形,而且要将字的识记放入具体的词语当中,让学生掌握字形,还要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准确掌握,以免使学生发生混淆。
第二方面字义教学。
汉字字义是识字教学的核心,相同的汉字放入不同的语境当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单纯的向学生介绍字义,比较的枯燥,对于小学生来说如听天书,必须得借助其他的方法进行,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率。
一、直观识记法。
就是利用直观的实物、图片、肢体语言、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向学生展示来解释字义。例如:教学“昂首阔步”教师就可以现场在教室内进行演示。直观法注重呈现的形象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也接受,记忆效果也比较好。
二、联系识记法。
联系法就是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识记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轮流”一词时,可以联系学生值日,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联系法还可以将是上下文进行联系。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具体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选择识记法。
汉字往往有许多种意思,但是语境不同意义也就不同,对于一些理解有难度的字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几种字义,让学生根据语境进行选择。
四、比法识记法。
一些汉字对学生来说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的联系,一般也不用,单独识记比较困难,而且容易遗忘,对于这样的汉字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识记,例如可以与它的的同义词或者反义词一起进行识记,这样帮助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学习难度就降低了,学生也就更加容易掌握了。
五、借助运用进行识记。一些汉字或者词语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无法利用具体的实物来演示,它所具有的只是语法意义。例如关联词,而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采取让学生模仿例句进行造句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六、借助造字法来识记。
汉字的构成是有一定规律的,对于一些汉字可以利用其构成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它的字义。例如“刃”,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对刀上面最主要的部分加了一点强调了一下这个字就是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个字记住。
第三方面字形教学。
汉字数量众多,1994年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而且字形各异,这对于识字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种难点,因此教师就得想办法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果,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一、笔画分析识记。
分析笔画就是让学生说出汉字的笔画的顺序,这种方法适应于一些简单的独体字,也可以让学生在说出笔画名称的同时进行书空,这样学生的口、手、眼、脑并用,很容易帮助学生掌握字形。
二、分析部件法。
就是先让学生说出字的间架结构,现说出各部分的名称,最后再将字组合起来。例如“灶”可以这样分析:左右结构,左边是火字旁,右边是土,组成灶。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特别让学生多分析那些容易出错的字。
三、比较形近字识记汉字。
汉字当中有许多形近字,例如“清”、“睛”、“晴”,这样的字,在学习时让学生注意每一个字的之间的差别,并给每一个字组词,虽然速度比较慢,但是学生如果掌握以后就不容易出错,这样要比单纯学习每一个字更容易让学生掌握。
四、利用字谜、顺口溜等形式记忆。
许多汉字可以根据其字形特点或者造字特点将字创编成字谜或者顺口溜来让学生记忆。例如在教学“众”时可以分解成:三人成众表示人多,教学“告”时可以创编成一个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轻松,但是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将创编出来的内容高于学习内容,也不能胡编乱造,最后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汉字教学要注意将音、形、义结合起来,但是要针对不同的字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并不是每一个汉字的学习都要掌握三要素,具体选择什么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汉字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篇:小学识字教学
方溪小学: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法列举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大约有二三十种之多。其中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和汉字标音识字等,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和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等,侧重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等,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等,从形音义联系入手的有字族文识字和韵语识字等,此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识字、“四结合识字”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效果较好的、影响较大的识字教学方法。
一、集中识字
1958年由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始创,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加入,“文化大革命”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投入研究,逐步形成了“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集中识字法是小学语文“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读写”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1)先学一批构字率高的最常用汉字,以便学生及早阅读。(2)打好识字的四大基础(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基本字),以“基本字带字”作为基本识字方法。坚持“形音义统一、字词句联系、认读写结合和记比说兼用”。所谓基本字,是指在字形相近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而“基本字带字”,就是通过给基本字加偏旁部首,引导学生利用熟字记生字,使学生在掌握汉字字形的基础上,逐步理解汉字音、形、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汉字形音义的统一联系。(3)吸收先识字后读书、看图识字、在阅读中巩固和扩大识字等传统识字教学经验,组织学生掌握汉字规律,自学生字。实践表明,采用集中识字方法教学,大多都能在两年内识字2000个以上。
二、随课文识字
随课文识字,也叫分散识字。这是1958年由江苏南京师大附小的斯霞老师实验成功的。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特征,注重音叉联系的识字教学流派。分散识字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分散识字从改革识字和阅读的关系入手,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识字的同时通过阅读发展儿童的语言。此外,它还注重激发识字兴趣,强调打好识字基础,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分散识字有以下几种具体的处理方式:(1)依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读文边识字。(2)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出来先学,其他的随课文讲读时再学。(3)先学字词后读文。(4)在理解课文以后再学字学词。
三、注音识字
注音识字法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的组成部分,由黑龙江语委组织实施,1982年在佳木斯第三小学、拜泉县育英小学和讷河市实验小学开始首轮实验。
注音识字旨在发展儿童语言,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重点,解决识字和学汉语的矛盾。也就是说,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帮助阅读的功能为前提,以寓识字于读写之中为原则,在学生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使听说读写同时起步,相互促进,达到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和同步识字的目的。注音识字把“无师自通”的不定量识字与“有师指导”的定量识字结合起来。
四、韵语识字
1987年,由辽宁省东港市姜兆臣老师开始韵语识字实验。韵语识字根据快速记忆原理,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主张“三先三后”的识字原则,即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和先形象后抽象。
韵语识字有五个方面的特点:(1)先识1000个最常见的高频字,以利学生尽早阅读。(2)充分发挥字音和字义场的优势效应,把常用字组成常用词,再用这些常用词围绕着一定的中心和故事情节,编成句式整齐、合辙押韵、通俗有趣、短小精悍的韵文,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语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常用汉字编成集中精炼的“意义块”,便于学生联想和记忆,从而使一年级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在一年内熟练识读2500个常用字。(3)课文尽量避免重复字的出现,力图以最小的篇幅囊括所有的生字,突出意义组块、整体输入、先整体后部分的特点,成批识字。(4)不要求“四会”一步到位,以先认读为主,解决尽早阅读的问题,在大量阅读中逐步达到识字会讲、会用、会写的要求。(5)采用韵语的形式学习汉语拼音,并发挥其“注音”功能,帮助学生阅读汉字读物,在阅读中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为学生的作文打好基础。
五、字族文识字
字族文识字是由四川省井研县鄢文俊等于1960年开始探索,1980年成型并开始实验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该法认为,在汉字中有一定数量具有派生能力的“母体字”,母体字可以衍生出几乎所有的常用字,称为“子体字”。经筛选,精选出2500个常用字,把用母体字带出的一批批音形相近的合体字,组成一个个“字类”、“家族”,称作“字族”,以一个字族中的字为主,编写出课文,称作“字族文”。利用编就的一篇篇字族文来识字是字族文识字的主要方式。例如,在以“青”为母体字的一族字中,选出常用字“菁、清、请、情、晴、睛”,编成这样的字族文(顺口溜):“草菁菁,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太阳出来是晴天;看东西,用眼睛。”教学中,一边学文一边识字,用汉字字族特点举一反三,简化教学过程和学生识记过程,提高识字效率。
字族文识字吸收了集中识字重视汉字构字规律的经验,分散识字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经验,以及注音识字重视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中识字的经验,将三者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体现了“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和“字义类推”的特点,小学生在两年中识字可达2200个以上。
六、听读识字
听读识字自1984年开始实验,主持人为天津教育科学院谷锦屏老师。
这种识字方法是指学生不识字时,听别人(或录音)读书,听会记熟之后,学生再自己反复读书,用记忆中的字音、字义和字形对照,一回生二回熟,渐渐的,边读书边认识了书中的汉字。
这种识字方法通过整体输入、无意接触、自发模仿、重复有趣的学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识字法为学生学习汉字提供了“字义场”,即把汉字的读音放在一定的“字义场”内,为理解字义打下基础。当集中归类整理阶段过后,除重点解决字形外,理解字义就利用听读。
七、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提出的识字教学法。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即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达到识字的目的。字理识字的基本方法有:图示法、点拨法、联想法、演示法、歌诀法、猜谜法等。字理识字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
八、双脑识字
双脑识字指1991年上海市实验学校引进“智能双拼”编码后创造的一种新型的识字教学方法。它将学习双拼码、识汉字与打电脑结合起来,学生在认读字、词、句的过程中巩固双拼字母的拼读,在文字输入的过程中复习认读的生字词。实现了电脑、双拼、识字的同步学习,把识汉字、学汉语、发展语言结合起来,达到“大量识字,提前阅读”的目的。
九、字根识字
张继贤为创始人,基本观点为:汉字是分析型文字。任何汉字都离不开五种基本笔画。汉字汉语的简短明确和“一”的简短明确密不可分。汉字有28个字根,这28个字根都是不超过5笔的独体字。每个字根都派生出若干字件(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也是汉字存在的基本形态),把字根字件相同的汉字集中编成字组,可以把全部汉字串联起来,汉字纵横序列一目了然,体现出汉字构形的科学体系。字根识字所用《中小学快速识字手册》将字体(字根)相同的汉字以字件为首编成字组,字件按笔画排列,笔画相同的按音序排列。共编1010个字组,每个字组含2~20个单字不等,多音字和联绵字集中注释。
十、成群分级识字
此教学实验始于1991年,是“湖南省小学语文综合改革实验”的一部分。这种识字以根字系联字群,是按字群分级进行的整体识字方法。具体做法是:(1)根字系联,整体有序。每册实验教材编有“成群分级识字”5个单元计25个课次,每课次由1~3个根字循序系联相关的一大串字群。6册教材2704个生字。除随文出现的364个字外,全部由272个根字统领。(2)设境拼形,活动识字。
_我是怎样改革识字教学的——零负担识字教学法 ——石皇冠汉字教学三部曲之一
014117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党三尧中心学校 石皇冠
文章来源:社科类中文核心期刊《内蒙古教育》杂志2009年第11期。1小学低年级语文著名识字教学法简述
“三百千”传统。旧中国,儿童进入私塾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完成汉字扫盲以后,才开始下一阶段,读、背《四书》《五经》《左传》等。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百年。从识字教学角度讲,这种教学体系的特点是:记诵韵文→认识汉字→学习阅读文言文;以韵文为载体,便于记诵,便于快速识字;没有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材理论作支撑,属于经验型的体系;教学内容脱离儿童情趣,教学方法单调呆板——灌输死记。最后两项特点决定了这种教学体系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当代识字教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逐渐通行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在识字教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方法。从第1届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1994安徽黄山)论文集(1卷)、第2届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2006北京)论文集(3卷)和主持这两次研讨会的专家戴汝潜主编的《汉字教与学》所收集的材料和许多识字教学教材来看,识字教学百花齐放,集中识字、部件识字、字根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汉标识字、双拼识字、分类识字、字理识字、奇特联想识字、猜认识字、快速循环识字、字谜识字、趣味识字、看图识字、立体结构识字、听读识字、炳人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成语接龙识字、诵诗识字、《中华字经》识字、综合高效识字、大成识字等等,可谓百家争鸣。对以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梳理: 继承“三百千”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有:快速循环识字、炳人识字、韵语识字、成语接龙识字、诵诗识字、《中华字经》识字、大成识字。注重汉字构字规则的识字教学方法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字根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分类识字、字理识字、奇特联想识字、趣味识字、看图识字、立体结构识字。
向西方学习、有现代意识、关注阅读问题、注重儿童心理特点的识字教学方法有分散识字、听读识字、注音识字。
想吸取诸家优势集大成并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完整体系的识字教学方法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注音识字。
注重汉字构字规则的识字教学法是集中识字教学法。集中识字的指导思想是先识字后学读书。集中识字的主要优点是设计教材、教法时突出汉字构字规则。集中识字课本每课书的篇幅不长,明确要求学习的生字数目不少(有意记忆的任务较多),生字密度比较高。低年级识字每课书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但是并没有把句子连成“篇”,只是为了识字编了几句孤立的话语。集中识字的主要问题是课堂设计难度高,内容比较枯燥。在没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境的前提下识字,学生难以顺利领会字的含义。重视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教学法是随课文分散识字。随课文分散识字恰恰能弥补集中识字的缺点。每课书提出6个左右明确要求认识的汉字(也是有意记忆任务),生字密度降低了,每课书也比集中识字篇幅长,能够选编故事情节比较完整的故事,能吸引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完整性、连贯性,三者缺一不可。虽然某些汉字也有形象性,但是绝大多数汉字对于儿童来说,就是抽象的符号。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学习抽象的符号,教学难度可想而知。集中识字教材教法就有这个弊端。这就是多好年来为何小学语文课本一直以随课文分散识字为主的主要原因。从理解角度讲,儿童听懂一篇故事比听懂一句话容易,听懂一句话比听懂一个词语容易,理解词义比理解字义容易。理解一个字的字义相对较难。这就是分散识字一直主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主要原因。理解字义需要漫长的读写生涯,所以,字典都是由学富五车的专家来编写。分散识字的缺点在于“效率低”。识字速度最快的是韵语识字教学法。媒体宣传说,小学1年级识字2500。后来推广时,各地老师普遍反映任务过多,而且学生、老师、家长负担都比较重,按“投入产出比”计算教学效率,也不见得高。低年级儿童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的培养刚刚开始,任务不可太多,否则,就会出现记得快、忘得也快,巩固更难的情形。反复巩固,就会使教学双方感到“烦”。违背规律办事,最终要受到规律惩罚。随着推广面扩大,1年级两册教材编排的识字量一再下调,一直降到1400。
同时注重汉字构字规则和识字语篇环境的是字族文识字法。字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一样,也是在“先识字后学阅读”的格局下设计的。字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一样,十分注重汉字构字规则。字族文识字法比集中识字法高明的是,它更注重给生字提供语言环境,把生字放在语篇环境下而不是几句孤立的话语中学习。但是,字族文识字专家坚持按字族编写识字韵文,难度大,难以塑造完整的儿童文学形象。不利于低年级儿童学习。有意记忆的任务也不少。强调借助拼音在大量阅读中识字的是注音识字法。注音识字法专家已经认识到尽早大量阅读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既然不识字难以顺利阅读,那就先教拼音,借助拼音阅读注音读物“一目双行”边阅读边认字。注音识字教材教法淡化每课书有意记忆的识字任务,开始注重“无意记忆”在边阅读边识字中的作用。但是,积极倡导、推广注音识字法的专家并没有弄清楚儿童学习阅读的规律。儿童学习阅读,离不开耳朵聆听正确、流利的示范朗读,离不开用嘴巴模仿朗读。仅仅依靠眼睛看着拼音,无法学会流利朗读,也无法学会熟练默读。新课标实验教材的识字教学想以分散识字为主吸收各家识字教学法的优势来一个“集大成”。吸收注音识字的长处,一年级每篇课文都注了拼音。吸收了古今韵语识字的思想,适当穿插了一些短小的韵文。吸收集中识字、字族文识字的优势,适当作一些归类。但是,新课改的分散识字教学和斯霞的分散识字不同。不少专家追求识字教学的“快速高效”,批评斯霞分散识字“速度慢”,于是在过去每课书伴随每篇课文安排6、7个需要有意记忆的识字任务的基础上把识字任务翻了一倍。这就是新课改识字任务重,教师、家长、学生都喊累的主要原因。所有的儿童心理学著作都写着:低年级儿童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开始发展。可是为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提出较重的有意记忆负担?这不是明摆着反科学吗?
新课改识字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继续坚持“先识汉字后学阅读”序列;没有把识字教学纳入儿童学习阅读这个大框架中去统筹考虑;虽然也注重和阅读学习相整合,但是整合的力度不够,低年级依然以识字为重点,没有充分利用“耳朵”聆听范读,只是凭借“眼睛”“自读”。
2站在儿童学习阅读的角度看识字教学 在成人看来,阻碍阅读活动的主要因素就是“不识字”,一旦识字,阅读活动就可以顺利进行。这种阅读经验是成人的心理体验,而学会阅读的成人和即将进入小学的儿童差别非常大。用这种学会阅读的成人的心理体验类推、指导刚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儿童学习书面语,注定要犯“经验论”的错误。但可悲的是,犯了“经验论”错误却全然不知。我在给教师们做报告或办讲座,我都要讲:
6、7岁儿童和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界人士不同,即使认识常用汉字,也未必能顺利阅读白话故事。为了让听众明白,我做过一个试验。2009-8-16上午,土默特右旗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班,授课对象:2年前毕业的五年制大专班,已经有2年教龄。我用电脑设计了如下作业并印发学员,要求断句: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351字)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一
对于听课者来说,没有一个字不认识,他们在断句过程中切身体验到阅读困难,阅读中文和念汉字有区别。答卷时间和试卷得分有力地印证了我的观点。我顺便告诉学员:不能拿老师们阅读白话文的经验(心理体验)类推儿童如何学习阅读白话文,否则,就要犯“经验论”的错误:因为教师已经学会阅读白话文,老师看报纸是阅读活动,儿童尚未学会阅读白话文,刚刚开始学习阅读。倒是可以拿高中生学习阅读文言文需要付出的艰苦努力类推儿童学习阅读白话故事的艰难程度。儿童学习阅读白话故事,其难度不亚于高中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因为高中生在原有基础上可以凭借工具书脱离老师自己学会阅读文言文,可是6、7岁儿童却无法脱离老师自己独立学会阅读白话文。
文字连成串不等于文章。方块汉字连成串不等于中文。会念汉字不等于会念中文。教学生念汉字不等于教学生念中文。识字教学可以灌输,可以速成,阅读能力无法灌输,无法速成。既然认识常用汉字未必会阅读,既然离开阅读学习和阅读活动容易遗忘已经认识的汉字,那么,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得出一个推论:学习阅读的过程可以识字,在阅读学习之前,识字教学几乎是无用功。没有必要在阅读学习之前专门提出有意记忆的识字教学目标去折磨以无意记忆为主的儿童——使出七十二般本领让学生识字,仿佛在“耍猴”。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教学生念汉字”放到“教学生念中文”这个大框架里重新设计教学序列。正常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大致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 [1]听懂老师或家长范读童话故事; [2]能模仿老师或家长朗读; [3]能自己朗读老师、家长领读或范读过的童话故事; [4]能独立朗读一般的童话故事; [5]能熟练默读一般的故事。
我的实验班学生在上述[1]——[3]阶段,模仿老师熟读20万字童话故事,整个低年级阶段没有给学生提出过任何有意记忆的识字教学目标,学生凭借无意记忆就实现了课标提出的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识字教学零负担”。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实验操作和效果。
3模仿朗读无意记忆实验过程以及效果 从2007年9月18日组建实验班以来,2学年4个学期,实验班语文教学以模仿朗读为重点。2009年6月底印发3500常用字表测验学生识字量,最高的3474,最低的1437,平均识字2415字。模仿熟读的材料有《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附孙敬修的录音,文本10万字),中译少儿版《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有录音,四册合计5万字),《山海经》等(有录音,5万多字)。2年来,没有多占课时,没有家庭作业。有人质疑,你石老师的实验班是不是选择优秀生组建的?我可以明确回答这个问题。这届学生总共2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普通班,两个班一个数学老师教数学。4个学期,实验班语文没参加统一考试,但是数学考试2个班一张卷不知考了多少回,每学期月考、期中期末考累计四次。每一次数学考试,无文字的单纯数学计算题目,两个班的平均分无显著差异,有时甚至相等,例如,2008年暑假前的数学考试口算题目得分两个班都是13.8(满分15分)。这足以说明两个班学生是均匀的。这个均匀分班是如何实现的呢?实验班组建之前,我向校领导建议,实验班教改力度大,一开学不教拼音,不教认字,先教朗读,六年级毕业之前也不参加统一考试,这一点要和家长说明,实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的原则。校长同意如此办理。于是家长们在家长会之后自主选择普通班或实验班,学校不干涉。后来才慢慢了解到,家庭条件好的且准备转学到城镇的孩子,都没有进实验班。
还有人质疑,实验班学生模仿老师和录音朗读,那还不是“鹦鹉学舌”?那还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009-5,也就是这届学生二年级第2学期期中考试考数学,每班2位监考老师,普通班由监考老师(本班数学老师读题,不可能误导)按试卷要求读题,实验班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阅卷结果,应用题满分30分,实验班应用题平均得分比普通班高出6分。这足以说明实验班学生“眼睛读应用题”的能力超过了普通班“眼睛读应用题+耳朵听老师读应用题”的能力。实验班学生,其中80%能够不预习就可以流利朗读比较简单的无标点无句界新材料。比如: 笨人捞豆(441字)
古时候有个人他用大车拉了一车黑豆上京城去卖这个人吃力地拉着车走啊走啊到了桥头他一不小心踏上了一个土坷垃绊了一跤这下不好了他身后的车也失去了平衡翻倒在地那满满一车黑豆也全部被倒进了水里他从地上爬起来看着水里的黑豆发愁了这么多豆一个人要捞到什么时候啊想了一会儿他决定回家去叫家里人来帮他一块儿捞豆子于是他不再多考虑撇下车和豆子就走了
这人刚一走桥头上的人议论开了他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呢这么多豆让水冲走了多可惜不如我们拿回去吧于是大家一起动手吵吵嚷嚷地捞豆子不一会儿就全给捞走了一颗也没留下
不久以后那个运豆的人回到了翻车的地方水里有上千只蝌蚪在追逐嬉戏这人以为这就是他的豆子想要下水去捞出来刚一下去蝌蚪知道有人来了立刻全都游散了这个人奇怪极了呆呆地站了半天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叹着气自言自语地说黑豆啊黑豆就算你不认识我了离开我跑了我怎么会也不认识你了呢怎么你忽然间就多出了一条尾巴 要求被考察的小学生阅读这样的材料,考察者就容易区分出哪些儿童真正学会了阅读,哪些学生还是阅读群体中的“南郭先生”。普通班三年级、四年级学生,朗读这样的材料都有点儿吃力。
4低年级语文课堂模仿朗读的重要意义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模仿朗读为重点能有效克服唱读,尽早学会流利朗读。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个很严重的后遗症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学生读生字时,在每个音节上所用时间太长。以“爸”字为例,不少老师手执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爸”字,领着学生读“爸——”“爸——”“爸—爸—的爸——”。学生读课后生字表也有类似“爸——”这样拖长音现象。念一个汉字(音节)费时0.5秒,有的甚至长达1秒。老师往往很用心,尽量让生字在儿童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可是,这样一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实施语文教育,学生很容易养成读汉字拖长音的习惯。
我们再来看看正确流利朗读一段文章时,念一个汉字(音节)需要多长时间。虽然不同的朗读习惯影响不同的速度,但是,减去一切停顿再来计算,念一个汉字(音节)的平均时间绝对不需要0.5——1秒这么长。如果朗读文章时在每个音节上停留0.5——1秒,那就是典型的顿读。以顿读的习惯朗读课文,停顿难以处理妥当,甚至连遇到标点符号时休息、换气都不会,朗读一段文章,到最后上气不接下气。为了避免上气不接下气,就走上唱读的道路。顿读、唱读的习惯先入为主,很难彻底改掉。顿读、唱读的习惯形成以后再培养流利朗读,和养成不正确的写字习惯再练书法一样,需要克服旧习惯养成新习惯。克服一种旧的错误习惯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努力?
为了让正确流利的朗读习惯先入为主,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以学习流利朗读为重点,而不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儿童入学时,说话绝不是每个音节拖0.5——1秒,这个时候,以儿童听话能力和口语能力为基础,模仿老师的朗读示范学朗读——学朗读的过程就是继续培养儿童听话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过程。这是符合迁移规律的课程设计。可是,会说话的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读汉字”教学,反而不会说话了。老师问:“放学回家的路上注意安全,听明白了吗?”学生回答:“听——明——白——了——”简直把汉语异化了!实验班在低年级以模仿朗读为重点,就是为了避免学生走上语文学习的歧途——没有学到自然、流畅的规范汉语,反而学了些人为异化的“畸形汉语”。如果认为我夸大其词,那就请质疑者亲自到农村、小城镇,深入、广泛考察儿童朗读情况(普及了普通话的大城市也有,不过方言区更明显)。
5农村儿童模仿朗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农村方言地区语文教学,如何教普通话和拼音?也有人质疑,实验班一开始不教拼音,学生能学好拼音吗?我想把这两个问题合并讨论。普通话学习,不是“速决战”。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入学前6、7年的口语能力,这6、7年方言习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旧貌换新颜”。“心急吃不上热饭。”“欲速则不达。”方言区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普通话注定是“持久战”。因此,实验班不急于在第一学期开学时就跟普通班一样马上进入“正音阶段”,而是给学生一个较长的适应期。儿童模仿老师朗读,老师用普通话。学生能模仿几分就模仿几分,不必过分追求标准发音“一步到位”,允许儿童在大量的模仿朗读中“逐渐规范”“逐渐到位”。二年级第二学期,实验班学生已能用微软拼音经典输入模式全拼带声调整句打写自己能够流利朗读的无注音课文。这种输入法相对于“智能ABC”“搜狗拼音”而言,对输入者的拼音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几乎达到了“能够加拼音的程度”。随着模仿朗读不断深入,随着全拼带声调打字不断熟练,实验班学生的拼音和普通话将不断“规范”。结束语
几十种识字教学法百花齐放,就是无法减轻儿童识字负担。原来,问题的关键在于:[1]没有把识字教学放在儿童学习阅读的大框架下统筹考虑究竟应该先识汉字还是先学朗读;[2]偏要针对本来是无意记忆为主的儿童进行有意记忆为主的识字教学。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师生家长都喊累。有心栽花花难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以模仿朗读为重点,根本不管儿童是否识字,反而轻松愉快识字2400多。最重要的是,如此安排可以克服唱读,可以学习自然、规范的汉语。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是一个不可获缺的重要环节,特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这是我教低年级的实践,反思。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是教给识字方法。
一、要使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识记本班同学的姓名。刚步入一年级,眼前有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对方的姓名当然也叫不上来。因此在开学的前一个月里,以全班学生的姓名作为识字的主要对象。每学到能拼读某个学生的姓名卡片,我们称之为“名片”,带领全班认读,比一比谁拼得准,学得快。一边学拼音,一边做名片,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学完拼音之后,每个人都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名片,他们把写有拼音和字的“名片”贴在桌子的左上角,供其他人课余时一张一张拼读,互相加深了认识。这样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大部分孩子不仅学好了拼音,而且基本熟悉了全班同学的姓名。
2.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处于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殊位置,动辄发号施令,指挥学生,这无疑会压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造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亲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在这种气氛下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让学生学会学
学生的兴趣有了,还得把生字正确识记下来,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识记字词呢?我归纳了如下方法:
1.让学生当“小老师”。以前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先出示某个生字,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哪边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然后反复领着读认。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因为他们并没有经过主观的努力,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授之以鱼,只供他餐;授之以渔,终生受益”。因此,我在后来的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法,先扶后放,尝试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例如:在教学“大”字时,我请同学讲讲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把你的方法教给同学好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
2.借助顺口溜、猜字谜。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在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或顺口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同时,孩子们读着自己编写的字谜,都很有成就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激发更高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4.玩游戏识字。如在教学形声字时把偏旁和独体字写成许多卡片分给每个学生,请某个学生举着手里的偏旁先站到讲台上来。如独体字相同偏旁不同的几个字,请某个同学举着独体字站在讲台上,其他拿偏旁的同学上来和他做朋友,轮流上来凑字,等于是换偏旁练习,巩固了这样的形声字。
(二)常见识字教学方法误区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传统的识字教学一直存在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重理性轻情感。教生字的主要手段靠机械重复,大量抄写,识字成了儿童的沉重包袱,毫无乐趣可言。
1、识字过程单一化
受汉字是“音、形、义”统一体的影响,教师们在教每一个汉字时,都从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理解。如教学“淋”字先指导反复念这个“淋”字的读音,接着分析字形:什么结构?每一部分都是什么?能组几个词?最后再把意思抄写下来。字字如此,耗时低效。
2、识字数量平均化
许多时候在课堂上当教师出示本课生字时,有的孩子会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识了其中的某些字,所以对他们来说再学就没兴趣了。可我们的教师不管你会不会,教材生字表上有,我责无旁贷就得教。这样一来,会的本来就会,自然记得就快。教师一看,学得挺快,加点速度,最后导致会的不爱学了,不会的跟不上。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随之淡化了。
3、识写两类同一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里认识,放在其它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要求抄写、默写。可是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拔高这个要求,把只认识不写的字也让学生写一行拼音,一行字,组几个词。把“认识和学会”用同一个尺度来衡量了。
4、识字方法单一化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巩固识字的方法是规定学生机械反复地读写,他们认为,经过这种重复地抄写,重复地记忆,学生就会记住所学生字。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及时记住所学的生字,但那只是短暂的,久了便忘了。
5、过份依赖计算机
先进电教法电化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它具有“形、声、光、色”等特色,是得天独厚的先进教学手段,能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单纯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德智体美整体型的创新教学模式转化。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传统教育精华的积淀,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一节语文课让学生不仅能学会二、三十个生字,还能学会汉字输入,将认字、阅读、写作相融合,其容量之大,效果之佳,负担之轻,兴趣之浓,能力培养之快,这已成为多少教师多年来梦寐成真的事实。计算机创设的多媒体情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重点化解在声情并茂中。学生的学习也在毫无负担、压力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同时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有效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其实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一般情况下,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只能持续15分钟。要使这种资源得到发掘和扩展就必须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识字、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电脑上打字输入,但电脑的打字输入决不能代替正常的写字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用电脑的生字演示代替老师的范写,生字的结构、偏旁部首、笔画数等都以文字的方式在课件中写得清清楚楚,书写笔顺也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得十分清晰。学生看一看,再写一写,就能把字写对,写好。写字环节往往成了学生与电脑的交流时间,成了学生“无师自通”的自学时间。
其实不然。写字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写字教学中的示范与点拨作用,是电脑课件无法代替的。课件只能成为教师写字教学的辅助工具,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生字在结构、书写等方面的特点。只有孩子通过自己观察,发现规律、发现书写难点,他才会记得真,记得牢。因此,不能仅仅依靠计算机进行识字教学,一味依赖计算机的演示取代教师的指导,更不可字字皆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输入取代白纸黑字的动手操练与体验。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
新课程下农村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
小学教师:宁德富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如何改革识字教学,使其尽快满足学生读写的需要,是多少年来共同研究的一个难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至少认识400个汉字。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君子动口不动手” 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中繁琐分析生字相当乏味,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有些教师上公开课时干脆避开生字不讲,这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
那如何在新课程中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呢?我从实践摸索中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把握识字要求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这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在传统意义上,对识字教学上要求“四会”,即“会读、会写、会义、会用”。这种单向度的努力和多维度的要求,导致的教学后果就是识字教学越来越呆板,越来越模式化、机械化。其实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大可不必进行这种耗时的训练,在“四会”中我们可先让学生学会“二会”,即“会读、会义”,不要急于要求他们“会写”和“会用”。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学会一批常用字,可以较早阅读一些浅近的儿童读物;既可以提高识字兴趣,又可以拓展知识面。反过来,较早阅读儿童读物又能巩固学过的生字。这样的反复运用,还可以减少生字回生率。
(一)多认少写
这些识字任务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
1、结合汉语拼音汉字,要求认70个字。
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同时,每课通过看图认读词语、短语、句子及诵读儿歌认识生字。这部分生字只要求认识,能读正确,知道字的大致意思,不要求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
2、归类识字,要求认105个字。
归类识字部分,主要体现汉字本身的规律和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采用了多种形式:
(1)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识字。
象形字《口耳目》;会意字《日月明》,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特点,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特点与规律,还可以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字中哪个字也有这样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2)韵语识字。
在意境优美的古诗《一去二三里》中学习10个最简单的汉字;在《比一比》中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认识12个字,同时认识一些量词。
3、随文识字,要求认225个字。
随课文识字所占的识字量最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识字仍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课文教学中,不能忽视识字教学这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并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记汉字。除了认识400个字,会写100个字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带读的生字,如《四季》,要求认识11个字,会写4个字,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14个带读字。这些字要在课文的语境中读正确,在语境中大致了解意思,不然将影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等要求的达成。从识字课开始,在认识汉字的同时认识一些偏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并且开始学习按笔顺规则写字。
(二)认写分离
1、认写不同步。
新教材每课编排的要认的字和要写的字是不同步的。这一课要认读的字中虽然有几个字是笔画简单的,但不一定就安排在这一课写。这一课要写的字有几个是本课的,有几个是前面课文中学的认读字。这是从便于指导写字的角度来安排的,教学时,应单独安排写字指导这一教学环节,按写字规律来指导学生写好字。
2、突出共性。
教材是按照汉字的字形规律来安排写字内容的,每一课写的字都有一些共同之处,目的是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把字写对、写好,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如书写“
七、儿、无、九”4个字,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坚弯钩”,再从“坚弯钩”引出“横折弯钩”,教师要着重指导相同、相近之处,同时引导区别形近字。
3、体现弹性。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不必对每个学生都提出同样的写字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有选择作业的自主权,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可以多写几个。自已还想写哪几个字,就可以再写几个。
二、结合识字语境
现实中很多老师喜欢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分类来让学生识字,或是一组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或是一组字形相近的形近字或音近字。这看似科学的方法,其最大的缺陷是剥离了汉字间表意关系,孤立了汉字,以人为的环境代替了活生生的语境,因此识字也就成了师生心目中最枯燥厌烦的事了。
(一)从形、音、义的结合上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的听说读写运用。为此,学生不仅要分别识别形、音、义三个因素本身,还要建立音、形、义之间的统一联系,做到“口诵其字,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评价识字能力也必须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识字的难点。评价识字,就要抓认清字形这个关键。考查测试学生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听写。让学生听写学过的必写生字,注重每个字共几笔,第几笔是什么。如:“小鸟”的“鸟”共几笔,第三笔是什么笔画?“河水”的“水”最后一笔是什么笔画?
还可以给学生创设学习语言的环境,注上音填空,或辨别形近字。
如: 辨析形近字
十——土
上——下
大——天 左——庄
右——石
西——两
(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单纯地识某个字,非但不好记字形,其字音也容易忘,字义印象就更难深刻了。把生字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学情况就不同了。加之一年级识字采用多认少写的原则,对要求会写的100个字可以用上述的方法考察其字形的掌握情况,而对其余400个只求会认的字便不能操作了。而一旦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考察,由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义”,学生可联系上下文去认清字形、了解字义。近年来一些专家在语言认知心理研究中发现,字词语义的心理贮存是按以具体到抽象的社会生活经验的意义纬度进行的。因此,考察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汉字的实际运用,充分尊重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符合人类语言认知规律。
识字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识字,并不在让学生仅能认识出现在固定的某篇课文中的字,而必须使学生做到当这个字出现在别的语言环境也能正确认读,基本了解意义。因此可以把每一单元的字编成儿歌、故事,让学生认读。
如:古诗《一去二三里》一文中教师在教完课文后,可以结合课文将生字编成一首有趣地儿歌。
正是在这反复多次地接触过程中,汉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记忆模块,经过了陌生到不陌生,不陌生到熟悉的心理变化过程,而认识汉字。
当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识字情况的形式还有很多,比较简便可行的方法是出一系列有生活气息、富有儿童情趣的语句,组成试题,让学生认读、试做。
(三)在阅读中识字
为寻求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的途径。多少年来,小语界的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总结出许多识字教学的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入学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翻开一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
新教材在拼音部分,每篇课文都配了情况图和一首儿歌,图文并茂,学生喜闻乐见。每篇课文中的拼音和儿歌相比,学生更喜欢的是儿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认清图中的生字,读儿歌,并通过读儿歌识字。学生在学完拼音后就可认字200多个。
提早阅读:从识字就开始阅读,尽早把识字与理解语言结合起来。如学了几个词后,就把这几个词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因为学生所学的是母语,母语的学习,与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母语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入学以前,已经通过家庭、社会、幼儿园等,掌握了近3000个口头词汇。入学后重在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并不需要像学英语那样要从单词学起。尽早地进入阅读阶段,可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的效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做的更多的是将课后的生字组成一个个句子,让学生认读。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阅读。识字、阅读相互促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加强了阅读识字的内容,节省了时间,更便于教学,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四)在习作中识字
提早习作:从学生学习写字后,就练习写作。从写词开始到写句,从写一句话到写两句、三句,从写几句到写一段、两段。写的要求:写一个词就要写正确,写一句话就要写完整,写一段话就要写通顺。不会写的字不要硬写,可用拼音代替,也可请教别人或查字典解决。
写的形式:主要有贴图看图写话、画图看图写话、观察生活写话、听记、摘抄、用一个词说一句话并将其写下来、还可以将课后的生字组成一句话等。
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了学过的生字。不会写的字,想办法会写,又学了新的字。从识字方面来说,写一遍比读一遍记忆的效果更好。识字、写作相互促进,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习作教学方面有些保守。习作方面的要求,只限于说话的训练,几乎没有写的要求。甚至连用词造句也没有。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滞后的。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如果教材中安排用词造句和看图写话的内容,要求学生练习写一两句话,或者两三句话,学生不仅能够做,而且也是愿意做的。因此笔者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写话方面的要求。比如在学完儿歌《小小的船》一课,课后作业的要求是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像(什么),笔者要求学生在说完后用字写出,写不出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请教他人。
三、增添识字情趣
语文,首先吸引儿童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操作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识字教学追求趣味,但并不是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而趣味,追求情趣是为了追求更高效的识字,认识更有生命活力的生字。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素,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有效地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其思维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一)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识字 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慢慢深入,汉字的逐步增加,摸索出汉字的一定的结构规律,并依自己的年龄特点在老师的引领下,形成一定的识字习惯。教师要善于发掘并疏通这种习惯,并不失时机地把它列入识字教学评价机制。
如:①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某个汉字已经熟识,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点,故作好奇之心问:“真的,你读读看这是什么字?你说说看,你是从哪认识的?”并及时地予以热烈的表扬:“你真是学习的有心人,大家就应该这样,对我们生活周围看到一些字多注意。”适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
如:②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识字习惯较好,识字能力较强,教师也应利用这个办法,请他们介绍一下识字的方法。从而启发引导学生从字型结构等多方面帮助识字。
(二)用积极评价方式激励识字兴趣
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记忆处于优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知识大抵从兴趣出发,所以教师的识字教学应千方百计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兴趣。
(1)、课上提问、练习、设计的题目要兴味盎然。新颖的练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
以字谜、顺口溜等形式出题检测学生识字,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也有趣味性,能唤起学生兴趣。
(2)、教师评价要富有鼓励性。
同样一组习题,教师在练习前后的引导和评价方式的不同,对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的效果是迥异的。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后,教师所要做好的关键在于尽力维持学生的这种兴趣,精心地呵护这种兴趣。他就像个易碎的瓷娃娃,你的一个不当的眼神,一个不重的呵斥,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会使学生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兴趣,顷刻间荡然无存,以后要再找回就不容易了。
四、开放识字区域
识字教学的开放性应该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开放性的识字教学的目标,意味着教材的识字量和识字速度仅仅是一个底限,我们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识字。识字总数只划最低限,实行“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原则。开放性识字教学的过程,意味着识字就是一个交流生活经验,打开想像世界的过程;开放性的识字教学途径,意味着识字从生活中来,也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开放性的识字教学的评价,意味着孩子的识字是有差异的,教学就是要承认这种差异,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鼓励这种差异,进而把它看做一种资源,利用这种差异。
在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引导孩子换个角度学习,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运用语文。为了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笔者用了以下一些方式:一是制作识字卡,将卡片做成各种形状,并经常利用识字卡巩固识字;二是黑板左上角每二天抄录一首古诗,让学生课余读背,从中接触汉字,认识汉字。三是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把会认识的字标出来。四是在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断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最后,笔者还把任务布置给家长,让他们在家里,带出玩的时候随时利用汉字资源让孩子识字。
新课程实验教材的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笔者相信只要坚持课堂教学向生活开放,将孩子的生活经验带进课堂,是走出识字困境的好办法。
(一)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积累相关词语
识字教学中常运用组词、扩词、用词说话等形式来巩固的运用字词,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时机,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来积累相关词语。由于一年级学生所学汉字有限,又加上汉字中同音字较多,在组词、扩词、用词说话中常常出现同音字混用的现象。如《小小的船》,用上“蓝”组词时,学生容易说出“篮子”,这时教师不是简单的否定,可以把“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发现不同之处,从而明白“篮子”为什么要用“篮”而不是“蓝”。这样,既加深了对“蓝”的理解,又在比较中多积累了词语。
(二)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再让识字回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阅读、寻找。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次认识了这些生字,初步了解了它的意义和用法,课后可以引导让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找一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些字。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语文,随时随地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学生上学路上可以从店名中看到;到商店购物可以从商标、包装盒上找到;外出游玩可以从名胜介绍、亭子石刻上见到;家庭休闲时可以从电视、广告中听到,从报刊、杂志上读到……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惊喜。这些字在生活环境中的多次再现,为学生提拱了学习的新语境,促进了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学们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的字,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寻找后,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找到的识字资源:将包装盒挂起来、商标贴起来、剪报粘起来、广告抄出来……在组内、组间交流、互教互学。这样,又一次在多处见面、多次阅读中得到巩固积累,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寻找课文中学到的生字,而这些字无论是在商标、包装盒和店名中,还是在电视、广告和报刊、杂志上都是和别的字组成了新语境。因此,生活识字又由课内识字带动了课外识字,不经意中扩大了识字量。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将班里学生名字注上拼音并粘贴在教室中,让学生从伙伴的名字中识字。
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自己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的材料,真正体现了“要使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只要我们把握好要求,相信学生一定能学的更好。
第五篇:小学识字教学论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如何培养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怎样省时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就成了教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难题呢?
一、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
1、创设情境,唤起情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从低年级的年龄特征来看,游戏在他们心理发展进程中,作用远未消失。因此,作为低年级教师,一定要在孩子们的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赋予词语生命力,充分调动儿童的识字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2、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游戏识字 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利用孩子们的这一天性,让游戏与孩子们一起成长,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首先,我会根据字形的特点,用猜谜语的方式去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例如在学习“卡”字时,我会出示谜语“不上不下”让学生去猜;还有“弟弟站在木头边”的谜底就是“电梯”的“梯”;“两个月亮并排走”的谜底则是“朋友”的“朋”;“一口咬掉牛尾巴”的谜底是“告诉”的“告”;“一帆风顺”的“帆”的谜语“带出下面几点来”等。通过这样的识字方法教学,既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起到很好的识字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通过猜字谜识字外,我还会编一些顺口溜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识字。例如,在学习“照”字时,我会根据这个字的字形特点,编一个更容易让学生识记的顺口溜:“上边日刀口,四点在下头,阳光湖面照,荷花清香透。”在讲以“青”作声旁,加上不同形旁的字时,讲“清、请、睛、情、倩、晴、蜻、精”编为“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等。顺口溜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更能引起孩子们识字学习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环节中,除了运用猜字谜、编顺口溜引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外,低年级教师还可以通过找朋友组新字,以及讲一些孩子们都爱听的故事,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在学习“鸭”、“鹅”这两个字时,给学生讲一讲《丑小鸭》的故事,用以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3、运用加、减、换偏旁的方法识字
汉字都是由横、竖、撇、捺、点等笔画组成。针对汉字的这一特点,在识字教学中,低年级教师可以进行增、减、换偏旁来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
“加一加”就是用熟悉的字加上偏旁的方法来学习生字。用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生字加上偏旁变成一个新的生字,这样记忆起来比较简单。例如,在学习“杆”时,可以说成是“木”加上“干”就变成“旗杆”的“杆”;“车”加上“专”就变成了“转动”的“转”;“虫”加上“工”就是“彩虹”的“虹”;“月”加上“生”就成了“胜利”的“胜”;禾加上周就是“稠”;“贝”加“勾”就是“购”等。学生学习这类汉字的积极性很高,常常在学习生字的同时既复习了部分旧字,又学会了一连串的新字。
减一减的方法就是把以前学过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另外一个新的生字。比如,学习“冈”时就可以说是“岗”去掉“山”字;“语”去掉言字旁就成了“吾”了;“你”去掉单人旁就是“出尔反尔”的“尔”字。其实学习的过程也可以变成一个游戏的过程,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生字,让他们说去掉那个部分就可以变成新的生字了。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了。
换一换就是把现有的偏旁换成其他偏旁。例如,“摸”字的提手旁换成木字旁就变成了“模糊的模”,“拎”字的提手旁换成金字旁就变成了“铃声的铃”了;“柏”的木字旁换成三点水就是“停泊的泊”,换成单人旁就是“大伯的伯”等
4、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低年级教师可以穿插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用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会采用比赛的方法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识记的生字最多,这样就能更好的激起学生们不服输的心理,加强学生的识字效果。
二、尽快交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认字,不如教给自主识字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找出汉字的特殊规律,归类学习
由于儿童的认知不是很多,因此,先从认识偏旁部首开始,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以帮助小学生识字。将汉字归类可分为义旁归类法和声旁归类法等。有些字它们的声旁一样,偏旁部首不一样,则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如“清水的清”的偏旁是三点水,那它的意思就和水有关系;而“眼睛的睛”的偏旁则是目字旁,那它的意思就和眼睛有关系等。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最能接受的方法尽快的认识汉字。
2、引导学生联想字形识字
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就是从汉字开始,从最简单的图形导今天明朗的线条,经历了千年的演变,它的字体形象多变。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住汉字的形象,直观的特点来诱发学生想象汉字的形体美,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毛笔”的“笔”、“书签”的“签”时,因为它们都是竹子头,所以都与竹子有关。“提水”的“提”、“阻挡”的“挡”、“打架”的“打”都与手有关。通过联想,再难记的汉字也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变得好学、乐学。
3、学会自学,促进学生自主识字
刚进入小学的儿童认识的汉字不多,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画面组词,让学生边说边识字,从而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不断提高识字水平。
4、借助插图练习识字
看图画书是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色彩绚丽的插图,在学生对句子有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就要要求孩子们根据图画的内容,说出一句或两段通顺连贯的话。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为孩子们以后的读写奠定的扎实的基础。
5、让学生自学与互学识字
在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起到的则是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共同学习、共同参与、互相交流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识字方法,供其他同学参考学习,积极采纳别人的好的意见方法等。这样才能起到自学与互学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
三、拓宽低年级学生的识字空间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当中的一大重点,要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教师就要给学生展示在生活识字的机会,提供在生活中识字的舞台,让学生不断地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
1、识字与直观事物相结合
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常见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直观的事物去教学生识字。例如,教室里都有“门”、“窗”、“桌”、“椅”、“黑板”等,那在学习这些生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小手去触摸这些直观的事物,从而使直观事物与识字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就能更好的帮助低年级学生识字。
2、识字与生活相结合 生活离不开语言,祖国的语言是由汉字组成的,而汉字又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人每天都要刷牙、洗手、洗脸,那在学习“手”、“脸”等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摸摸自己的手、摸摸自己的脸;在学习“建”字时,我问学生有谁认识这个汉字,有同学说:“我认识,我家附近有一个建设银行。”另一个同学说:“我也知道这个字,我家门前的那条路路名就是建设路。”等,在学习“葡萄”这两个字时,我拿了一张画有葡萄的图画,并引导孩子们说出“葡萄”两个字,并用这两个字再说一个句子。当然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我还会利用孩子们最爱看的动画片进行识字教学。
3、拓展识字渠道
其实,祖国的语言无处不在,电视上、广告牌、宣传标语、车站牌、报纸、学生喜欢的故事书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孩子们在课外、在生活中、在社会上,利用这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识字资源进行识字学习,实现生活课堂化这一最终目的。
四、运用多种形式练习,巩固识字教学效果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就要求低年级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依据他们独特的个性,找到更适合他们、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这样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将不再是“苦学”了。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让识字教学百花齐放,那么识字将不再是孩子们的负担,而将成为他们的一种乐趣。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乐中学习,趣中识字。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