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纯真小学 刘艺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寻找惹人喜爱的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知错就改和诚实。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词。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 1 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过程
课堂伊始,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灰雀》。”随后,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灰雀?”孩子们带着问题开始读课文。读完后,有的同学说这是惹人喜爱的灰雀,有的同学说这是只活泼的灰雀,还有的说这是只可爱的灰雀。我随即评价:“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都有了各自初步的认识。不错,读书就应该这样。”
随后,我们进入了词语复习环节。在这里,我使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遮罩”功能,把词语遮住,请两个小组的同学上来,点开一个读一个,增强了识词的趣味性,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
为了避免只有一部分同学参与课堂的情况出现,接下来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惹人喜爱、白桦树、胸脯、来回跳动、婉转歌唱”几个词语,并提问:“这些词语和文中哪个角色有关?”孩子们纷纷答道:“灰雀!”我又说:“的确,这是三只可爱的灰雀。那么,课文哪个地方体现出灰雀的惹人喜爱了呢?”学生找到后,我又追问:“这段话描写的是灰雀的什么呀?”“样子!”学生踊跃回答道。我随即出示下 2 一张幻灯片,将原文中的“来回”、“婉转”去掉,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两句话的不同,并明白准确的形容词能让文章变得更具体生动的道理。随后,我鼓励道:“看看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灰雀的样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了这段话。
接下来,我让学生一起认读“列宁、男孩”两个词语。并问道:“灰雀都赢得了谁的喜爱?”学生都能回答出是男孩和列宁,于是我又说:“男孩喜欢灰雀,列宁也很喜欢灰雀,那么课文第一段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呢?”学生都很快找到了“列宁每次……谷粒”这句话,我又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找了“每天、都、经常“这些词语,在这里,我使用魔术笔将词语突出,产生聚光灯或放大效果,也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是啊,列宁每天都去看灰雀,还经常喂给它吃的,可是有一天,突然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在周围的树林……”“找遍了!”学生接到,同时认读了“找遍”这个词语。“这个词能体现出什么?”“列宁找得很仔细。”“列宁很担心灰雀。”学生们说道。“他找遍了每个角落,也没有找到,可是第二天,这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学生的回答问题的同时又认读了一个词语。我接着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找找答案。”随后,课件出示默读要求。
读完之后,一名同学向大家汇报了自己所画的列宁的话。读完之后,我说:“现在,老师把句子前面的提示语也打在了大屏上,那些同学愿意合作和老师读一读?”随后,我通过引读旁白的方式和几名同学进行了合作朗读。之后请学生同桌两人互读,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更能体现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随后,大家进行了交流,孩子们都 3 说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注意体会到了列宁的心情,并把理解融入朗读当中。交流过后我说:“所有的着急、惋惜、担心、关心都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爱!”我又问:“那列宁是真的以为灰雀飞走了或冻死了了吗?”学生纷纷说没有,我总结道:“列宁是想通过表达对灰雀的担心,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列宁非常的宽容、爱护小男孩。下面,请大家再次齐读列宁的话。”“列宁这么担心灰雀,男孩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谁来读这句话?”一名同学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了大屏幕上的句子,随后我又问:“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孩子们纷纷说:“男孩怎么知道灰雀没死?”“他为什么不敢说?”之后,学生直接互相交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现在,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男孩都说了什么。”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了自己所画的男孩的话。我说:“现在,老师把男孩的一言一行都打在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读读,注意体会男孩心理的变化。”随后,请同学合作朗读。之后我又说:“你能用三个词语概括男孩心情的变化吗?请前后桌同学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过后,学生基本总结出“心虚、决心改正、惭愧”三个词语,在总结三个词语的同时,又让学生交流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强调了第一次停顿、“看看、一定、肯定、低着头”等重点。最后,大家通过齐读再次感受了小男孩心情的变化。
最后,我对列宁和小男孩的话进行了整合,请女生读描写列宁的段落,男生读描写小男孩的段落(3—10段)。随后总结:“我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其实列宁和小男孩都很喜欢灰雀,但列宁的爱是给灰雀自由,小男孩的爱让灰雀失去了自由,列宁才是真的爱鸟。在列宁的 4 感染下,小男孩知错就改,把灰雀放回了树林。”
最后,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思考: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学生都说,因为列宁不想拆穿小男孩。我补充道:“的确,列宁对男孩非常宽容、爱护。下面,我们再齐读最后一段。”读完后,我又问:“男孩之前说没看见灰雀,他明明撒了谎,为什么还说他是诚实的?”大家各抒己见。我总结道:“是啊,知错就改,也是诚实的表现。”
在课堂尾声,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环节:此时如果你是列宁、男孩、灰雀其中的一个,你想说些什么呢?同学们纷纷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心里话。写完之后,我们全班同学再次和老师合作,分角色朗读了全文,整节课也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
第二篇:《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幸福镇中心校
陈艳晖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灰雀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灰雀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优秀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列宁和小男孩都是爱灰雀的,然而他们俩喜欢灰雀的方式却不同,学生不容易觉察到,因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男孩为什么捉走那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我特意提醒了交流讨论的方式:首先,小组长把组员召集到一起,安排好发言的先后顺序,然后组员们说出各自的看法,第三,其他组员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提出来或进行补充。提出学习任务后,学生开始进行交流,我也参与了其中两个小组的学习,一方面倾听他们交流的方式是否符合要求,另一方面看看他们在交流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我及时给予点拨。多数学生在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男孩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时有些困难,我及时点拨他们从文中的具体语句中感受列宁爱鸟的做法和小男孩爱鸟的做法使灰雀的的生活起的哪些变化,从灰雀的角度去感受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鸟。最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列宁爱鸟是给它们自由,而小男孩爱鸟是剥夺了它们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第三篇: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班级:三一 姓名:李建峰 上学期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片段一
(一)品读灰雀不见了,列宁着急而又担心的语句(略)
(二)证明: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师:小朋友,灰雀不见了,列宁是着急而又担心,那么灰雀到哪儿去了呢?你们从这些小节中找到答案了吗?
生1:灰雀一定是被小男孩抓走的。
师:你这么肯定,有什么证据吗?
生:有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判断吗?(学生都同意),但老师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你们能从文中找出证据,让老师心服口服吗?
(学生研读文本寻找证据)
生2: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灰雀是男孩抓走的,因为这里有个省略号,说明他说话吞吞吐吐。
师: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老师还想知道小男孩说话时为什么吞吞吐吐呢?
生3:那是因为他抓走了灰雀,做了错事,列宁问他时心里有些紧张,所以说话就吞吞吐吐。
(指导读好小男孩吞吞吐吐说的这句话)
师:你把生2找到的证据解释清楚了,但单凭这一个证据,不足以让老师相信。还有新的证据吗?
生6:第6小节也可以成为证据。那个小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那说明他知道灰雀现在的情况,又不敢讲,灰雀的失踪一定和他有关。
生7:没错,如果不是他抓走的,他怎么知道灰雀是死是活。
生8:他不敢讲是因为他刚才已经对列宁撒了谎,所以现在也不敢直接承认是自己捉了灰雀。
师:这是你们的证据之二,那么证据之三呢?
生9:当列宁担心灰雀再也飞不回来时,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我从“一定”可以看出,小男孩很肯定灰雀还活着,是他把灰雀藏起来了,所以他才那么肯定地说。
师:点头赞许(指导读好“肯定”的语气)
生10:也许小男孩此时已经被列宁的话感动了,他打算把灰雀放回到树上。
师:你们分析得真有道理,还有补充吗? 生11:第11小节写到: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在枝头歌唱。从这一小节我读懂了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他又把它放回来了,他知错了,所以低着头。
生12:还有文章结尾写到,男孩是诚实的。男孩把灰雀放回到树上,说明他承认了错误,所以说他是诚实的。
师:老师大概听懂了你们的分析,如果你们能把找到的证据整理一下,完整地帮老师分析一下这件事,我就心服口服了。
(学生准备后,请几个学生交流,他们的发言都比较精彩)
师:老师忍不住为你们鼓掌了,你们一个个都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简直就像少年包青天。
(三)证明:列宁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
师:老师想请在坐的“小包青天”帮个忙,再帮老师分析一下,列宁知不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你的证据是什么?
(学生劲头十足,继续埋头于课本,寻找证据证明问题„„)
以上是我执教《灰雀》的一个教学片段。本堂课以“寻找证据,当小包青天”为主要途径,引导孩子们阅读文本,剖析两大问题:①灰雀是不是小男孩抓走的;②列宁知不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学生在当“少年包青天”的情境中学得趣味盎然。有了这样的热情,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而且研究得十分深入、透彻,连标点符号这样的“蛛丝马迹”也不放过。在孩子们有滋有味的咬文嚼字中,他们感悟到了小男孩从抓走灰雀到放回灰雀这一行为中的心理变化,也体会出了列宁为了不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话语间所包含着的循循善诱的引导。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我凭着敏锐的教学洞察力,巧妙地借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及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其次,本节课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发挥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学生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及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同时,我善于适时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第四篇:《灰雀》教学案例
《灰雀》教学案例
弹子石小学 王结善
小学
联系电话:***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 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遇到了将灰雀捉去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 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 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二、研究背景:
通过两年来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认真 听讲,平时的作业也比较认真。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字词的自学能力较强,并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 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 的感受和想法。有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从 整体看,大部分学生能读会写,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比较全面。当然,也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 间少,课外积累欠缺。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婉转”、“果然”、“惹人喜爱”等词语。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 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 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难点: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准备:搜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单元内容导入:我们以前已经读过一些名人故事,现在再来认识几位名 人。这组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从这些小事中,我们能感受 到他们的不平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也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 们。
2.板书课题,学生读题。问:读了课题你有些什么要问的?(学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己读课文,有注音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后交流一下,课 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2.简介列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白桦(huà)树
胸(xiōng)脯(pú)
婉(wǎn)转
低(dī)头
面包渣(zhā)
郊(jiāo)外
散(sàn)步
诚(chéng)实
或(huò)者
敢(gǎn)讲
可惜(xī)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 ”。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2)交流: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读音和字形。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书写生字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 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展示,评议。
6.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五、总结
这只可爱的灰雀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下节课再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开火车方式读生字词:
白桦树
胸脯
婉转
面包渣
郊外
散步
或者
敢讲
可惜
低头
诚实
2.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
1.师简介灰雀: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出示图片)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它招人喜欢,带着喜爱的心 情读一读: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 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招人喜爱。
2.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 爱”。
3.灰雀真是“招人喜爱”啊!课文中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吗?(允许 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不急于下结论,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默读课文,从文章 中找出你的依据,用“
”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用“
”划
出表现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准备和大家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A.体会列宁爱灰雀。
(1)你从哪儿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的?先读句子,再说自己的体会。
(2)重点体会以下语句: ①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 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②他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体会列宁的急切心情。③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 接着又自言 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想象列宁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体会列宁对丢失的灰雀的担心和惋惜。读出 语气。追问: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男孩是否捉走了灰雀,而是充满感情地说这样一句话 呢?(此问题如果解决有困难,可以留待理解最后三个自然段之后再回顾)
B.体会男孩爱灰雀。
重点从对话中体会: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看见,我没看见。”
——“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① 没看见——男孩爱灰雀,把灰雀捉回了家。想独占灰雀,谎称没看见。
② 一定会飞回来的——听了列宁的话,男孩心里怎样想的?他为什么这样 说?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讨论:列宁和男孩都喜爱灰雀,但是爱的方式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爱 ?
5.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灰雀的对话,紧接着就写第二天两人 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填空(可以运 用课文中的词语):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的灰雀,不再()地唱歌,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与列宁的谈话,()地说:“ 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6.体会列宁爱男孩。
男孩真的把灰雀放回公园了吗?哪个词语证明了?(果然)结合上下文理 解“果然”的用法。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这两天你到哪儿去 了?”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这两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 为他已经知道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1)针对这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
预设: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此处可回顾没有解决的问题)
男孩明明撒谎了,为什么列宁还认为那个男孩是诚实的?
(2)学生讨论解答。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喜爱。
(3)朗读:爱的力量使灰雀重归大自然,男孩改正错误,这多么让人高兴!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总结
多么美丽的故事啊!而这一切都因一个字:爱!在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自然之间的爱„„这是一个爱的世界!请你结合学习课文 的感受,用“爱”写一句话:
()爱(),因为()。
四、作业:
1.推荐阅读《诚实的孩子》等文章。
2.抄写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五、板书设计:
灰
雀
爱
列宁
男孩
六、教学反思: 《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 ”——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 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 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 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 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 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 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 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 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 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 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 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课上,由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发生了遗漏,导致我在30分钟内,就将课文内容
结束。剩余的5分钟,我的心里发懵了:我该怎么过这5分钟呢?我采取了让学生
读对话,自己再范读对话。师傅随后告诉我,我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将前 面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复,或者说这样安排不符合这堂课该有的节奏,要将它安 排在课文理解中。在剩余的时间内,老师们告诉我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让学 生想一想,动笔写一写“小男孩在听了列宁找灰雀时焦急、为灰雀惋惜等的话后,那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小男孩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让 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加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做做课 堂练习本„„总之,方法有很多种{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填满时间}。从这堂 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 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堂 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堂 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3、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 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 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第五篇:《灰雀》教学案例分析
《灰雀》教学案例分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在什么时候设疑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呢?先用一个问题的讨论引出结论:灰雀是被小男孩儿捉去的。此时学生似乎觉得文章十分简单,不需再加思考,接着再提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儿捉走的?”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对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自始至终思维紧张,兴趣盎然,可以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十分深刻。无疑时设疑,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平静的水中投了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不能有条理地分析,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思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从句子的相同点人手,找出不同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全面深刻地体会了句子表达的不同情感。在对“小男孩儿为什么不告诉列宁”这一问题的讨论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步步深入学生能独立捕捉到文章中小男孩儿天真可爱的形象,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
阅读和思维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互相依存,教学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思维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化和外化,学生会越读越聪明。假如说问题是一张弓,那么思维就是一枝箭,弓拉得越开,箭就射得越远。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加强思维力度,就在于问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