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现发展状及前景展望(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3 01:0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现发展状及前景展望(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现发展状及前景展望(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现发展状及前景展望(xiexiebang推荐)

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吴颜

摘要:民、汉双轨制教学模式长期并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偏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状决定了“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新疆高校未来办学模式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班级仍停留在汉族学生人数多,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少,多种特殊政策协调平衡的试验阶段,真正意义的“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仍未形成。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的不断推广,全面推行“民汉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上都已经具备,新疆高校必须把握机遇,通过实行“民汉一体”的教学来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汉一体化;发展现状;前景

作者简介:吴颜(1980-),女,汉族,山西阳泉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实习研究员,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民汉一体化”教学是指通过将民汉学生统一编班、统一培养方案、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和统一毕业标准进行培养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以往汉语言教学班级中插入“民考汉”“民转汉”“双语班”等学生的基础上逐步出现在新疆高校中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班级。随着新疆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逐步推广,民汉一体化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新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这种改革是否可行?有无必要?该如何操作?笔者将在本文中围绕上述问题全面阐述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发展现状

1.民汉双轨教学模式长期并存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区域。民汉长期杂居的生活模式决定了语言、文化、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多元化在本区长期存在的现实局面。这种现状不仅出现在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也长期如是,即使处在引领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龙头地位的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也不例外,其不仅高考招生阶段民汉招生比例长期处于各占半壁的状态,在日常的教学组织管理过程中,民汉学生分别编班并分别使用民、汉语言进行教学的模式也长期存在。

2.民汉一体化班级已初步显现

新疆各大高校虽然长期实施民汉双轨教学的培养管理模式,但大力推进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努力从未停止,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在高考招生阶段逐年提高“民考汉”、“双语班”考生招生比例。此外,高考招生结束后,各大高校通过鼓励汉语应用能力较高的“民考民”学生免修预科并转入汉语言教学班级学习的手段不断推动民汉一体化教学进程。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2010年度在校的12000余名本专科学生中,“民考汉”“民转汉”考生人数已有将近400余名。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2010年度高考招生指南测算,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度招生计划中“民考汉”“双语班”考生招生计划达到150名,此类学生将全部编入汉语言教学班级进行培养。这意味着新疆高校在实施“民汉一体化”教学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实行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偏低的现状客观存在

新疆世局的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汉、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等多个民族,汉族人口居住情况及教育设施相对集中,少数民族人口及教育呈现分散、点多、规模小等特点。新疆解放5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教育质量偏低得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民族学生在历年高考中相同试题科目(数、理、化等)的考试中总体成绩也明显低于汉族学生;大部分民族教师汉语水平较低,与汉族教师的交流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使教师的提高更为困难。由于教师水平与教学条件的限制,加之仅使用信息承载量较低的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导致民族教育水平发展缓慢,所培养的人才素质难以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上个世纪末,新疆高校提出了少数民族教学的“23分段”或“113分段”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符合少数民族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社会影响。但是,随着整个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教学模式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它是在民汉两个分离的教学系统中运行的,这就决定了这个模式下培养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质量上和汉族学生是有区别的;其次,这一模式虽然加强了基础,却是以削弱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为代价的。

2.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双语人才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它没有优劣之别、先进落后之分,只有使用范围的宽窄和使用频率的高低、覆盖面的大小之分。作为交流工具,它在承载信息量多少、使用该语言的人群地域程度上有差异。国际上,英语的使用最广泛,传播信息量大、面广。在国内,汉语使用最广泛,承载和传播信息量最多,影响面最大,成为各民族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和汉语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模式的改革日新月异,中小学“双语”基础教育迅速推进,学校如果继续实行民汉教学双轨制,将无法与基础教育衔接。因此,培养优秀的“双语人才”将是新疆高校未来几年的主要任务。

3.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失教育公平

“双语”教学以其重要性和深远的影响力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享受到了其它教学形式所不及的“特殊待遇”。它已由一种教育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在党和政府强力推行之下,“双语”教学占据了显要地位,这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福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只强调对“双语”教学工作的推进,而忽视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育的公平性。由于“双语”教育是一项政府主抓的与基层领导考核挂钩的重大民生工程,于是就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出政绩的形象工程。许多资金、基建项目、政策都集中在了“双语”教学上,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条件最好的“双语”学校,进“双语”班。而那些达不到实施“双语”教学标准与要求的学校,则不能得到相应的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在整个教育格局中被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伤害了一些无法把孩子送进“双语”学校的群众的感情,实际上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新疆高校一贯重视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建设,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少数民族教学改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各大高校首先引进了汉语水平考试(HSK),然后又实行了汉语分级教学,教学内容上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学生管理上推行集中管理;接着又推行了汉语授专业课,实施“23分段”或“113分段”教学。民汉双轨体制内的少数民族教学改革的效能已几乎发挥到了极致,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必须彻底破除民汉教育双轨制、逐步实现民汉教学一体化。

三、实施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1.少数民族学生具备汉语学习能力

在民汉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推进中,少数民族学生是这项改革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逐步适应融合式教学改革的要求,新疆高校非常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高考招生过程中,各高等院校在少数民族高考招生计划中都采取了逐步提高“双语”班和民考汉考生的比例;学生入校后,学校也会全力做好预科阶段的汉语教学,如前文所说的“集中管理、分段教学”模式。预科教育结束后,各大高校都采取留级、转大专等各种分流政策来安排汉语水平不过关学生的去向;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学校也通过开设《专业汉语》课程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最近几年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考试过级比例明显提高,各大高校毕业及学位授予标准也在逐年提高。2.少数民族教师具备汉语教学能力

少数民族教师是民汉教学一体化的具体实施者。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新疆高校的民汉融合式教学改革的成败。为了让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教师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要求,新疆高校采取了脱产和在职学习等形式,建立奖励制度,鼓励少数民族教师迅速通过汉语关,为实现汉语授课扫清了语言障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结构优化合理的少数民族教师队伍是少数民族教学改革成功的有力保证。为此,新疆高校一直以来都把提高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政策倾斜,促进现有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鼓励少数民族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学术水平。目前,新疆高校大部分少数民族教师已基本上可以或完全可以胜任用汉语授课的任务。

3.各高校都有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新疆高校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民汉一体化融合式教学改革思路并逐步实施。如新疆财经大学本着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在体育等较易融合的学科或课程中实施,借此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其次,对少数民族学生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订,逐步向汉族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靠拢,提出了“1+4”教学模式,除了在预科阶段学习汉语外,在专业学习的一、二年级每学期各开设4节汉语课,专业培养计划和汉族学生的培养计划保持一致,保证了民汉培养口径的同一性,为民汉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保证。需要指出的是,新疆高校目前实施的“1+4”培养模式,不是简单地向过去预科+本科模式的回归,它是在前几个阶段民族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提升,其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内容及方式,与预科+本科模式相比,已发生质的变化。

4.各高校都有民汉一体的成功典范

汉语教学质量是最终构建民汉一体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关键,也决定着这一改革的成败。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两翼,强健两翼才能使汉语教学事业腾飞起来。为体现因材施教,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允许汉语水平考试达到8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插入汉语言班学习。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自愿插入汉语言班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每年都可达到50名左右,而且这种“民转汉”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为保证这一制度的平稳实施,学校不断完善有关课程考核、学籍管理、奖学金评定等配套制度,激发汉语水平高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语言班学习的积极性,扎实推进民汉融合教学新模式的改革。同时,对汉语水平考试达到8级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修预科、直接进入专业院系学习的政策。在此基础上相应提高了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汉语标准。鉴于汉语水平考试等评价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汉语授课要求,学校采取了水平考试和课程考试两个评价标准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上措施大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效果显著。

四、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发展情景展望

随着自治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随着“双语”教学工作的推进,自治区在少数民族高考招生计划中已经在逐步提高“双语”班和民考汉考生的比例,高考统一采用汉语答卷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少数特殊专业的部分课程外,新疆高校各专业已经全面实现汉语授课。民汉学生统一编班、统一培养方案、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和统一毕业标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成功经验。未来几年,民汉一体化教学必将是新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各大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实施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在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上大胆创新,为推进民汉一体化的教学而努力奋斗。参考文献:

[1]阿斯哈尔·吐尔逊.依托“双语”教学构建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J].语言与翻译(汉文).2010(1):59~61.

下载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现发展状及前景展望(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现发展状及前景展望(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