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析谈中学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析谈中学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发现有更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课堂的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本人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就目前现状看,本人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过关和指导思想的确立
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对文字、表格、图像、声音进行处理;能够通过教学软件、扫描仪、数码相机、Internet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1ash、Photoshop与画板等)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在网上查找、下载、发布信息并进行讨论交流和组织教学等。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优势所在,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能力状况,组织相应的信息资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如对于高二学生,此时已具备一定的微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线学习等。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习者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直观教具,如标本、模型、挂图等,但在探究生物的微观本质或生存现象时,由于无法可见或其变化过程无法经历,单纯用文字和语言很难描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非常抽象。运用集文字、活动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多媒体手段,使不可及变成可及,将生物的生命过程(动态)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数学效果的提高。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便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想象、理解、记忆、应用等整个学习过程中,多媒体可进一步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效果的作用。如:“人体体循环、肺循环过程”、“DNA分子的结构”、“蛋白质的合成”,以往需要借助挂图和详细反复的讲解学生才能想象出来,如今,利用制作模拟生物现象(平面或三维动画),就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多媒体对其过程进行动画演示,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降低了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此外,多媒体以其非常友好的交互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得以进行更及时、更开放的交流,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某种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对网上生物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
目前,互联网上有关生物的内容很多,并且有众多的生物教育(教学)网站,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检索、下载任何有用的生物教学信息和现成课件,经加工、整合,用于课堂教学,还可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学成果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借助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学习成果的“交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其重点不应只关注学会知识上,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对生物教学是有帮助的。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研究性、探究性的问题,并推荐相关的生物网站,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在网上收集、下载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取舍、归纳和整理,重新建构知识框架。
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网络的“关键字”搜索功能,自主查找环境污染概况、森林的作用、自然保护区等,完成了信息的再加工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网络、文字、语言等媒体,进行小组协作、大组交流,达到了取长补短、共享成果的目的。又如,在实验设计中,我们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监控全班学生的实验设计,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状况,并且可以将某种设计呈现给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实验设计完成后,又可将学生的设计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评析,当场评出最佳设计,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整合中的误区
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生动,帮助理解、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影响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的有机整合。
1.滥用视听手段忽视教学效果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过分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却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较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切忌无原则地滥用。
尽管多媒体影像活灵活现,然而生命的活性是任何模拟图像都无法取代的,如有条件,首选的是亲身体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去亲身感受、观察真实的生物,然后才是模拟的多媒体。
2.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由于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快捷、方便,不用任何实物、仪器、药品就“完成”了一大串演示与学生实验,现象鲜明生动,且实验次次成功,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课堂演示实验应通过教师实验操作让学生来感知。比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注意让学生“看一看”;如“DNA的提取”,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来“做一做”。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实验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当结合,扬长避短,各取所长,以求切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无法达到的。优秀的课件应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有机结合,是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产物,它不仅要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有的课从头至尾都把电脑当投影仪来使用;还有的生物课干脆就让学生“自己看课件”,时间一到就下课,整堂课都看不到教师的授课活动。
信息技术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它的使用也有一个适用、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让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生物教与学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教学;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与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革了教与学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
21世纪,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更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而不断努力。对新的一代中学学生来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是促进他们更新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有力催化剂。
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促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式、方法等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革了教与学的关系,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活动不单单是要教师将教材上的内容生硬地传授给学生。教学乃至教学过程都需要艺术与美感,让学生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而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艺术加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取代抽象难以想象的微观生物世界;用学生可以亲眼看到的动画过程来模拟我们难以清楚看到现象的渗透作用实验等,来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氛围,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地产生出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二)转变教师“一言堂”,让学生作为真正的课堂主体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的作用是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去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在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时代,课堂的教学“三步曲”适用于各个学科,每个教师走进课堂之后总是采用同样的方式教学:复习旧课,走进新课,总结知识;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唱独角戏的演员,几乎不需要学生的配合就可以完成整台戏。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应充满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的课程变得死板、没有生机,学生更是从心理上抵触学习生物。不重视生物学科。
当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实验呈现给学生,改变了传统、朴素的教学方法时。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不再是独角戏的演员,而是一个引导者,将学生带入奇妙的生物科学世界,让学生去探讨、去发现、去讲解。教师只需要控制教学节奏,对学生探讨的信息进行反馈。这时,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被充分体现出来。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生物学方式的影响
(一)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的催化剂,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走向合作互动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信息互动,人际互动。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强调多边互动,它表现在课堂上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是一种共同掌握知识的过程;互动学习即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师生学习构成一个共同体。另外,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同学,可更多地彼此交谈,寻求同学的帮助。在这种合作互动学习环境下。能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生物知识交流的能力。
(二)改变学生的课堂角色
由于传统教学的“三步曲”限制了学生自主性活动,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的地位。把现代信息技术介入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空间就扩大了,他们能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并像生物学家一样成为探究者、发现者、讲演者、冒险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一方面,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超前于教学进度去学习,学生自己或组队独立地利用网络查找最新的生物学知识。他们这种生物学习积极性的变化,带动了其他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的生物学习有了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在学习中。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网络提供新的表达知识途径以后,有些学困生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上有机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困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这样他们就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学习中。
(三)有助于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学习生物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更要掌握探索和解决所认知问题的方法。因此,学生生物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生物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为了实现问题的解决,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要提出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带”,即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发现问题,则必须让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探究学习活动中,凡是探究问题能够用实践活动实现的,就最大限度地把它转化为实验活动,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形成理性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等方面模拟了许多生物学问题,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淋漓尽致地创设了问题教学情景,动态地展现了生物学问题。不仅传授了现代科学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促进学生生物学中认知结构的形成
生物认知结构是学生通过教师所激发的心理机制作用于外界的生物知识结构,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内在知识结构。生物认知结构的形成是生物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对生物现象进行多重表征,使生物知识的反映形式更加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便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深入理解生物知识,优化生物认识结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超越传统生物言语的表达形式,进而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的体验,有利于其观察和发现生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良好的生物学认知结构。
关于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简述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 生物教学 优化
论文摘要: 本文着重谈及了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笔者的相关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为了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也被称作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跟不上教育前进的步伐。现代多媒体技术以迷人的风姿进入了校门,走进了课堂。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规律。在注重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生物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简述如下:
一、生物现象演示的优化
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串跳动的文字,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维聚焦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
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图片、语言是难以准确、生动、形象地加以表述的。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解说、色彩变化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把内部的生命过程表象化,如血液循环、植物开花、受精、母体内胚胎发育的过程、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细胞分裂、生物的生长等等。还可以利用动画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吸水的原理和过程等。这样就把生命过程准确、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真谛,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生物过程模拟的优化
自然界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生物过程,只有通过极为细心的观察才能把握,经过认真的分析才能理解,对于观察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镜头变为慢镜头,适当延长过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
生物世界,既有细微、简单的个体,又有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既有瞬间的变化,又有漫长的生长、发育和演化过程;既有陆地上跑的,又有空中飞的,还有水中游的;既有外部直观显现的,又有内部难以观察的。如何将这些引进课堂,是生物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后,就可以将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历史重现,跨越时空,深入细微或统览全局。如人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到胚胎再到胎儿直至分娩的全过程,就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生动地、系统地、完整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看到巨大的虎鲸,又可以观察到电镜下的病毒;既可以看到广阔的大草原,又可以看到茂密的热带雨林;既可以看到海洋里的鱼群,又可以看到空中的飞鸟;既可以看到现实的存在,又可以再现不复存在的原始地球、恐龙世界。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生物个体的各系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习从微观探究生物个体的特征,从整体上把握生物系统的发展变化;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
三、生物实验操作的优化
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实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参加实验可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些实验由于受条件影响很难实际操作,有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记忆模糊,还有些实验不适合重复进行,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室。如在学习脊椎动物及人体生理卫生这两部分内容时,有些动物的活体解剖实验:如家鸽的解剖实验、青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的演示实验、青蛙的反射实验等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大力提倡人与生物圈共存、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来进行这些实验,显然与时代精神相悖。而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这些实验,则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中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靠教师单纯口授,或应用挂图、板书等传统媒体进行“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样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思考问题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笔者举一个实际教学中的例子。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学会写光合作用公式。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所做的教学方案是在先演示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淀粉和氧气)、条件(光和叶绿体)三个实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接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播放光合作用的录像片,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分析出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两个方面,得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最后,运用投影片醒目地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使学生熟练地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
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多感临境性和构想性应用于中学课堂,显示出传统语言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强化了学生注意力,有效地促进了生物教学改革,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实现了中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生物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生物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篇:析谈中学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析谈中学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发现有更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课堂的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本人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就目前现状看,本人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过关和指导思想的确立
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对文字、表格、图像、声音进行处理;能够通过教学软件、扫描仪、数码相机、Internet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1ash、Photoshop与画板等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在网上查找、下载、发布信息并进行讨论交流和组织教学等。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优势所在,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能力状况,组织相应的信息资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如对于高二学生,此时已具备一定的微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线学习等。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习者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直观教具,如标本、模型、挂图等,但在探究生物的微观本质或生存现象时,由于无法可见或其变化过程无法经历,单纯用文字和语言很难描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非常抽象。运用集文字、活动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多媒体手段,使不可及变成可及,将生物的生命过程(动态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数学效果的提高。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便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想象、理解、记忆、应用等整个学习过程中,多媒体可进一步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效果的作用。如:“人体体循环、肺循环过程”、“DNA分子的结构”、“蛋白质的合成”,以往需要借助挂图和详细反复的讲解学生才能想象出来,如今,利用制作模拟生物现象(平面或三维动画,就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多媒体对其过程进行动画演示,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降低了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此外,多媒体以其非常友好的交互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得以进行更及时、更开放的交流,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
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某种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对网上生物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
目前,互联网上有关生物的内容很多,并且有众多的生物教育(教学网站,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检索、下载任何有用的生物教学信息和现成课件,经加工、整合,用于课堂教学,还可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学成果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借助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学习成果的“交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其重点不应只关注学会知识上,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对生物教学是有帮助的。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研究性、探究性的问题,并推荐相关的生物网站,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在网上收集、下载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取舍、归纳和整理,重新建构知识框架。
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网络的“关键字”搜索功能,自主查找环境污染概况、森林的作用、自然保护区等,完成了信息的再加工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网络、文字、语言等媒体,进行小组协作、大组交流,达到了取长补短、共享成果的目的。又如,在实验设计中,我们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监控全班学生的实验设计,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状况,并且可以将某种设计呈现给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实验设计完成后,又可将学生的设计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评析,当场评出最佳设计,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整合中的误区
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生动,帮助理解、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影响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的有机整合。
1.滥用视听手段忽视教学效果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过分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却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较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切忌无原则地滥用。
尽管多媒体影像活灵活现,然而生命的活性是任何模拟图像都无法取代的,如有条件,首选的是亲身体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去亲身感受、观察真实的生物,然后才是模拟的多媒体。
2.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由于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快捷、方便,不用任何实物、仪器、药品就“完成”了一大串演示与学生实验,现象鲜明生动,且实验次次成功,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课堂演示实验应通过教师实验操作让学生来感知。比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注意让学生“看一看”;如“DNA的提取”,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来“做一做”。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实验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当结合,扬长避短,各取所长,以求切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无法达到的。优秀的课件应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有机结合,是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产物,它不仅要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有 的课从头至尾都把电脑当投影仪来使用;还有的生物课干脆就让学生“自己看课件”,时间一到就下课,整堂课都看不到教师的授课活动。
信息技术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它的使用也有一个适用、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让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生物教与学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教学;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与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革了教与学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
21世纪,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更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而不断努力。对新的一代中学学生来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是促进他们更新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有力催化剂。
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促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式、方法等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革了教与学的关系,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活动不单单是要教师将教材上的内容生硬地传授给学生。教学乃至教学过程都需要艺术与美感,让学生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而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艺术加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取代抽象难以想象的微观生物世界;用学生可以亲眼看到的动画过程来模拟我们难以清楚看到现象的渗透作用实验等,来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氛围,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地产生出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二转变教师“一言堂”,让学生作为真正的课堂主体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的作用是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去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在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时代,课堂的教学“三步曲”适用于各个学科,每个教师走进课堂之后总是采用同样的方式教学:复习旧课,走进新课,总结知识;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唱独角戏的演员,几乎不需要学生的配合就可以完成整台戏。生物学科是一门
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应充满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的课程变得死板、没有生机,学生更是从心理上抵触学习生物。不重视生物学科。
当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实验呈现给学生,改变了传统、朴素的教学方法时。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不再是独角戏的演员,而是一个引导者,将学生带入奇妙的生物科学世界,让学生去探讨、去发现、去讲解。教师只需要控制教学节奏,对学生探讨的信息进行反馈。这时,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被充分体现出来。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生物学方式的影响(一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的催化剂,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走向合作互动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信息互动,人际互动。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强调多边互动,它表现在课堂上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是一种共同掌握知识的过程;互动学习即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师生学习构成一个共同体。另外,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同学,可更多地彼此交谈,寻求同学的帮助。在这种合作互动学习环境下。能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生物知识交流的能力。
(二改变学生的课堂角色
由于传统教学的“三步曲”限制了学生自主性活动,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的地位。把现代信息技术介入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空间就扩大了,他们能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并像生物学家一样成为探究者、发现者、讲演者、冒险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一方面,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超前于教学进度去学习,学生自己或组队独立地利用网络查找最新的生物学知识。他们这种生物学习积极性的变化,带动了其他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的生物学习有了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在学习中。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网络提供新的表达知识途径以后,有些学困生
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上有机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困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这样他们就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学习中。
(三有助于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学习生物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更要掌握探索和解决所认知问题的方法。因此,学生生物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生物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为了实现问题的解决,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要提出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带”,即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发现问题,则必须让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探究学习活动中,凡是探究问题能够用实践活动实现的,就最大限度地把它转化为实验活动,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形成理性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等方面模拟了许多生物学问题,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淋漓尽致地创设了问题教学情景,动态地展现了生物学问题。不仅传授了现代科学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促进学生生物学中认知结构的形成
生物认知结构是学生通过教师所激发的心理机制作用于外界的生物知识结构,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内在知识结构。生物认知结构的形成是生物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对生物现象进行多重表征,使生物知识的反映形式更加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便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深入理解生物知识,优化生物认识结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超越传统生物言语的表达形式,进而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的体验,有利于其观察和发现生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良好的生物学认知结构。
关于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简述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生物教学优化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谈及了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笔者的相关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为了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也被称作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跟不上教育前进的步伐。现代多媒体技术以迷人的风姿进入了校门,走进了课堂。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规律。在注重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生物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简述如下:
一、生物现象演示的优化
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串跳动的文字,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维聚焦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
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图片、语言是难以准确、生动、形象 地加以表述的。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解说、色彩变化手段表达教学 内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把内部的生命过程表象化,如血 液循环、植物开花、受精、母体内胚胎发育的过程、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细胞分裂、生物的生长等等。还可以利用动画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吸水的原 理和过程等。这样就把生命过程准确、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真 谛,感知鲜
明,印象深刻,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生物过程模拟的优化 自然界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生物过程,只有通过极为细心的观察才能把握,经过认真 的分析才能理解,对于观察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想在教学中达 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镜头变为慢镜头,适当延长过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 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生物世界,既有细微、简单的个体,又有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既有瞬间的变化,又 有漫长的生长、发育和演化过程;既有陆地上跑的,又有空中飞的,还有水中游的;既有外 部直观显现的,又有内部难以观察的。如何将这些引进课堂,是生物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后,就可以将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历史重现,跨越时 空,深入细微或统览全局。如人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到胚胎再到胎儿直至分娩的全过程,就 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生动地、系统地、完整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看到巨大的虎 鲸,又可以观察到电镜下的病毒;既可以看到广阔的大草原,又可以看到茂密的热带雨林; 既可以看到海洋里的鱼群,又可以看到空中的飞鸟;既可以看到现实的存在,又可以再现不 复存在的原始地球、恐龙世界。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生物个体的各系统之间、个体与 群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习从微观探究生物个 体的特征,从整体上把握生物系统的发展变化; 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
三、生物实验操作的优化 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实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参加实验可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 手能力,有利于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些实验由于 受条件影响很难实际操作,有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记忆模糊,还有些实验不适合重复进 行,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室。如在学习脊椎动物 及人体生理卫生这两部分内容时,有些动物的活体解剖实验:如家鸽的解剖实验、青蛙的坐 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的演示实验、青蛙的反射实验等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大力提倡人 与生物圈共存、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来进行这些实验,显然与时代精神相悖。而借用计算机 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这些实验,则既
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 现象,又能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 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中得 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靠教师单纯口授,或应用挂图、板书等传统媒体进行“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样 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 也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思考问题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教学难点的 突破。笔者举一个实际教学中的例子。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光 合作用的概念、学会写光合作用公式。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所做的教学方案是在 先演示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淀粉和氧气)、条件(光和叶绿体)三个实 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接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播放光合作用的录像片,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分析出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 两个方面,得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最后,运用投影片醒目地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使学生熟 练地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多感临境性和构想性应用于中学课堂,显示出传统 语言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强化了学生注意力,有效地促进了 生物教学改革,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 实现了中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生物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 好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生物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洪山区楚才小学
一、学习,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从两个规划中让我们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是规划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观念,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的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与传统的“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深度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关注这种变革。
1、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能正确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2、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涵:教育系统包含多个组成部分,但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学校教育,那么“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及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自然就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的实质和落脚点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深度融合)。
3、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教师主导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4、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途径:一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二是实施能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要想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三是根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根本上改变,除了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外,还要开发出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在信息化创新理论指导下将教学模式、方法与教学资源,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切实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二、行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共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指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堂内容有机融合,达成学科课堂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1、拟定楚才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坚持“四项”原则(理论先导、师生协同、整体发展、科学实效)、“六项路径”(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教育资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辅导与评价、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加工与学习成果交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五项措施”(资源开发共享、鼓励师生应用、支持方法创新、发挥校本优势、强化研究指导),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积极融合、有效融合、优化融合,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在提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校本培训力度。学校通过内引外联,专家引领式培训与校内教师自助培训相结合,围绕“互联网+”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学校教育方式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为主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化系列培训,引领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在理念和思想上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相契合,同时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实现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
3、深化校本教研,构建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优势互补的全新教研模式,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常规教研基础上,尝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校本教研中,将学习与研究活动转移到网络上。同时,许多学校管理者也意识到,通过网络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教研活动称为网络教研,又称为虚拟教研。当前,传统校本教研仍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新常态下需要探究网络教研(优势:教研活动多主体性、教研活动移动性与异步性、教研资源开放性)和校本教研(优势:目的性强、情感交流密切、组织性强)优势,使网络教研作为传统校本教研的有力补充,常规教研网络化,网络教研常规化,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1)微课(微课程)教研,微中见道。微课教研,主要是为了深入有效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的围绕某个细微为题、具体问题或某个主题/专题问题,借助区域网络教研平台,教师充分利用“微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师生点主评等多种教学资源和多种技术手段而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主体的相互研讨、交流互动、成果共享,从而深化教师对某个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为加大教育信息化进程,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益,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新途径,持续开展了“强化微课教学研究,打造和美高效课堂”系列化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尝试把“微课”资源用在教师备课、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听评课、课后反思等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具有较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来说,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来利用,可以突破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电子备课、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教师在资源应用中得到更好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来说,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
(2)课例研究。学校根据省、市、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精神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砺炼教学新技能,促进师生共成长”为主题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例研修活动,采取团队研修形式,做到课例研修与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相结合,与高效课堂、微课的探索相结合,采取“预案上传—团队磨课—观课议课—教学反思—视频上传”研修形式,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聚合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信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变革,确保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和教 学质量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研修效果。
(3)创建校园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探索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作用。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的应用快速发展,近年来,微信也逐步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把课堂教学创新引向深入。本学期,学校班子结合学习,1微信改变了现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认识微信一些目前在教育应用情况(○2微信可以促进教育公平;3微信创建了泛在学习环境;4微信为学生提供丰富○○○5微信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应的学习资源、自主的学习环境;○1学习形式的移动性、○2学习过程的情境性、○3学习交互的多媒体用上的特性(○4学习行为的个体性)性、○,创建了洪山区楚才小学“智慧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实践探索微信这种新型网络交流平台与常规教育教学的有益结合,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推进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已在实践探索中。10月15日,我校教师段敏充分利用我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上了一节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课,受到与会专家、老师的好评。
(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的一种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教学化学习资源包。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把传统的教学过程完全颠倒,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学视频来完成课程学习,课堂中进行作业、测试及其他教学活动来进行的知识内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以微课资源为基础,形成课前自学和课上强化为主要形式的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顺应了我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学校顺应信息技术引发的教学改革的浪潮,结合区、校高效课堂建设要求,积极投身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反思,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本土化实践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现实和可行。”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的相结合,正在形成一场自班级授课制创建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变革。所谓翻转,主要是对学习流程的重构,注重先学后教,因学施教,是新时期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方式。通过分析国外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对于何时进行翻转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内容适应性和学生特点等问题,对于学习资源,任课教师应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有创造性制作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视频。通过分析国内典型经验,可以看出在我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尝试最新的教学方法,在接受“翻转课堂”的同时要肯定传统课堂的优势,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应该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本土化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翻转式教学的目的即真正实现个性化、人性化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提醒:“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
第四篇: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盘锦市鹤乡小学
常昊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教学导入的生活情境化趣味化,练习巩固的层次化、趣味化。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向课堂要效益。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作用
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理念和方法也推动着教育买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代。合理运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技术方法培养适合于21世纪发展需要的有优良素质的合格人才,是我国目前主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工程的主要目标。这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天的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单向输入,教师教、学生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现代教育更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多元化,教师也由原来的灌输者角色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生能力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这场教育变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又对教育变革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
一、借用信息技术,导入的生活情境化趣味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
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情景,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时,复习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周一早上,小明起床发现自己找不到练习本了,你能帮助小明把房间收拾收拾吗,把每种物品放到合适的位置。采用动漫的形式,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把内容呈现出来,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一下子进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为学习新课在情绪、知识等方面作好了铺垫。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导入,新颖有趣,能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用学生们早已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们猜一猜是沿着长方形跑一周的乌龟跑得快,还是沿着正方形跑一周的兔子跑得快,引起了学生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再如:在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上课伊始,创设“六一儿童节”举行联欢会要布置教室的情境,师问:老师为你们布置了一件教室,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来布置的吗?学生找到后,师接着追问:那这些事物是随意摆放的吗?学生回答是有规律放置的。师导入:其实,像这样的例子里蕴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这样以“六一儿童节”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在简单的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
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事物或图像比抽象的语言和公式要有说服力的多。再加上他们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然而借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动画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二年级学生都会感到难以理解。但如果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而这些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时已有接触。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音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通过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周也就是60
个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学生轻松的观察出: 1时=60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时、分”的理解,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教材的延伸点和拓展点,应用多媒体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寻找网络上有用的教学资源,令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吸收到更多的营养,脱离教材的束缚,使“小课堂”变成“大课堂”
又如教学 “一亿有多大”数学实践活动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
一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4辆大型运水车。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一亿吨左右。一亿张纸的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一亿枚硬币的重量比成年的蓝鲸3头还多4倍。一亿粒大米,可让3.5万人填饱肚子。„„
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实例,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亿有多大,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
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个规律时,教师让学生课后到网络上阅读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相关资料,学生被祖冲之献身科学的精神和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有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运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运用信息技术选择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学生能用数学地眼光去观察生活,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渠道选择数学学习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享受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
教学与管理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探索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知识存在、创造、传播、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给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该文从整合的视野出发,构建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者中心环境,以人的主动积极学习活动为主线,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提出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有效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校体育;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35-02
现代信息技术己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其中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既缓解了高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的不足,弥补了体育基础文化知识的缺失,又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增强了体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从现实来看,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体育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缓解高校场地、器材的不足的问题
据统计,2014年在校大学生人数2468万,高校在连续扩招的形式下已出现体育教学训练场地、器材等资源的不足的现象。提高学校现有体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挖掘新的体育课程资源,将是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开发的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有助于缓解体育教学硬件的不足。
(二)弥补体育理论、体育文化素养的缺失
体育的生活性与实践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目前的体育教学,有两种现象:一是过分注重技能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是脱离育人核心价值,忽略学生真实的体验,实则虚化了体育文化育人。在这样两种情况下,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都将难以养成。
体育文化育人是当今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这是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其自身特点,以及高校体育的特定功能与地位而决定的。调查显示,有87.31%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课注重于专项技能学习及素质练习,而忽视文化学科教育、生活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53.71%的大学生认为体育理论内容实际学习学时数少于国家标准,缺乏社会适应类、运动处方、运动营养等对“终身”体育理念养成有促进作用的内容。实际上,高校体育既是中小学体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续、拓展,又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阶段,因而,高校体育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来提升人文素养。
(三)使体育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更加多样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体现有: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电子板书基本代替手写板书;现代体育教育管理系统(包括: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课程;等等。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途径
(一)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变得生动、新颖、多元化,将图像、文字、声音、影像进行融合,可以对“最佳运动”的全工程进行形象、直观、准确地展现。例如,教学的视频以及一些PPT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前,信息技术都是通过教师进行传授的。现在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可以更为方便地创造一种让学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和不断提炼个人理解的学习环境。现在大学里基本上是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每位学生都有一个移动终端,支持随时学习、实时沟通、方便互动。在这里,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打开通向学习的更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各类教学、比赛的影像资料,以及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和建议的老师和专家们。
(二)形成关注体育教学核心价值提升的整合方式
整合、统合、融合是当今教育中的基本教育形式,它们都追求整合的教育思想。整合教学是基于整合教育思想提出的,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练习活动中创造适合其健康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以此改变体育课程中练习内容单一性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中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
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习体育,在交往合作中学习体育。这样的整合是以人为中心的整合,使大家学习体育的过程成为真实的生活、真实生命体验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得到整体提升,精神的提高也很明显。
(三)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时代信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融合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此外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复杂的技术动作,可通过让学生观看网络视频资料等加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有益于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有效融合,从而改变体育的教学方式。第一,对教学的时空观念进行转变。学习的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可利用课外场所进行教学,例如图书馆、校园等。学习的时间,要转变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第二,将现代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第三,将现代信息技术从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变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对课外作业进行布置,使学生积极主动利用网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
三、实践将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校体育课程融合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有力保障。提升教师的素养有以下三个渠道:一是邀请本校的信息技术专家对体育教师进行技术培训,降低成本,提高培训效率;二是派送体育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等组织的校外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更多的前沿专业信息技术;三是利用网络促使教师自主学习,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另外,还要对在信息技术方面有所专长的教师进行培养,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以提高整个体育教师队伍对信息技术进行运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