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老师带我们走进教育的美好情境(名师)
李老师带我们走进教育的美好情境
(226001)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张洪涛
1986年,我分配到李吉林老师长期工作的南通师范二附小。那时,李老师已从情境教学的探索进入整体改革的新的阶段,我能够在最近的距离里接触到李老师,聆听她的教诲,得到她的帮助。我和她的学生一样,在情境教育的熏陶、感染下,如小鸟沐浴着阳光,快乐地飞向更为广阔的蓝天„„
我们是幸福的,教育人生刚刚起步,就有慈母般的教育大师将教育的真谛悉心相传,耳濡目染李老师的精湛教艺,亲身感受李老师的创造精神,我常常觉得李老师是一本大书。这本书深邃、广博、情真、意远„„读不完,读不透,永远是那么鲜活,富有生命力。这部书上写得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儿童”。即便是已到古稀之年,李老师在书中还是自诩是“一个长大的儿童”。在跟李老师学习的日子里,我听她说得最多就是这样一句话:“情境教育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是呀,因为热爱儿童,李老师潜心研究儿童,探索适合儿童、有利儿童发展的教育途径。历时三十年,她写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三部曲,这既是她理论创造的三个高度,也是她人生旅程的三个高度,更是她从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教师成长为一个教育家的真实写照。其实在跟随李老师搞实验的历程中,我们读到更为鲜活的是李老师蕴含着情感用言行写成的情境教育的诗篇,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创新只要是一切为儿童,就容易找到规律,符合了规律,教育创新就会有成效。
在李老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形成了一种“情境自觉”。自觉地将知识嵌于情境、训练融入情境、生活现于情境,用丰富的手段创设情境、优化情境。在大量、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悟到情境教学的无限魅力。无论我们是用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还是用角色扮演、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的情境,都能激起孩子们热烈的情绪,课堂充满了生机,教学有了实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和同伴们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认知和情感结合会大大提高认知水平。情境教学总是让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发生。情境的再现加上教师语言的调节,促使儿童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一旦儿童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他们就会主动地快乐地投入教学过程,我们深深领悟到儿童在情境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真切、深刻。情境教学冲破了主智主义的藩篱,强调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开发。至今看来,这与新课程理念有何等相似之处。
为了儿童,李老师始终都有前瞻性的思考。在成功构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的基础上,她没有停息探索的脚步。她想到要为儿童构建一个更为宽阔的、开放的、适宜他们成长与发展的生活空间。于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情境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我和学校的老师们一起,成为这一课题的执着的实践者。为了拓宽教育空间,我们带儿童来到蓝天下的学校,我们和儿童一起设计、参与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儿童与社会、与自然是那样的近,情境教育成为“儿童——知识——社会”完美建构的范式。儿童的成长空间宽了,我们教师的思维空间也更为广远了,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近几年,我致力于“小学情境作文”的实践与研究,在作文教学中,我努力实现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的作文教学“易、趣、活、美”,有情有境,深受学生的喜爱。2000年以来,我指导学生公开发表习作逾千篇,获奖逾千人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情境教育。情境教育让我们的教改之路越走越宽„„
国家新课程标准颁布布以后,我们认真学习、领会,由衷地拥护也倍感亲切。新课改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综合,倡导建构的学习等理念,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正与此契合。这一切都让我们欢欣鼓舞,倍增信心,让我们扬起创新的风帆,和我们的学生一起走进教育的美好情境„„
第二篇:走进名师感悟爱心教育
走进陶行知,感悟爱心教育
驻马店驿城区香山孙店小学:王会
摘要:读了雷玲的《教师要学陶行知》,我思绪万千,受益匪浅。这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认识陶行知,走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进而用先生的人格精神激励我们,用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用先生的研究成果服务我们,把先生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继而有所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机会拜读此书,真是人生之憾事。关键词:教育教师爱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新课标改革改革的浪潮吹遍大江南北,倡导的理念众所周知“以人为本”。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呢?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的理解就是:学生和我们老师一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爱课堂,爱教育,爱事业。心中有爱,心中就承载一切;心中有爱,你就有热情,有激情,有力量;心中有爱,你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尽善尽美的教学艺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都离不开爱的教育。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这样用心的去爱学生呢?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理想与现实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尽量地缩短这种距离。读了一些名师的书籍,听了一些名师的授课,结合这几年来工作中的所见所思,我感悟颇多。
一、教师应该自己擦黑板
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到现在为止,很多教师都认为“擦黑板”这样的小事,应该是学生干的事情。但是我们既然提倡平等,教师、学生都一样是人,为什么黑板一定得学生擦呢?难道我们自己不能擦吗?还是自己不想擦呢?
小学到师范,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在黑板上留下字迹为什么还要学生来擦黑板呢?
要学生擦黑板是奴化教育从有课堂教学开始,一个错误至今仍被当作经典在继续 ――学生要替老师擦黑板。
曾看到一则报道,关于学生擦黑板的事情。学生擦黑板一事也曾受到家长的质疑,但这些质疑多是来自家长对粉笔灰有害孩子健康的担心。其实,让学生擦黑板的负面意义远不只是粉笔灰有损学生健康的问题,更是体现了师生人格上的不平等,是教师的特权思想在对学生进行潜性奴化。
在多数的人思维定势中,要求学生擦黑板和打扫教室是一回事,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的好习惯。这个观点显然忽略了两件事在道德意义上的不同。如果说学生打扫教室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话,那么擦黑板则是教师的事让学生在做。教室的脏乱是学生造成的,让学生打扫教室除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外,往高里说还是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而黑板是教师所写,擦黑板自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但传统的做法却是排入了学生值日的内容。教师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要求学生替自己劳动明显存在道义上的失当。
让学生擦黑板这一显失公平的做法之所以在教师眼里视为正常,缘于教师的两种心态,一是“施恩”心理,认为教学是在“奉献”,我为学生“奉献”了知识,那学生理所当然要代劳擦黑板来感恩。二是权贵思想,骨子里还是师上生下、师尊生卑,有了这种意识,擦黑板这类的劳作杂活,当然留给学生来做。这既有悖于“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训,也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教师应该珍惜学生的时间
我们经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他人的时间就相当于谋财害命。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会看到有些教师在教室里给学生面批作业,甚至让学生排队等候,这可以说是对学生的时间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尤其是在批学生改正的作业时:如一个学生在一次作业中一共错了三个题目,好不容易轮到了,老师一看,原来三个错误只改掉了一个,学生只好再去改,一会儿学生改好了,又只好排在队伍的后面。如果队伍有十个人,每轮到一次就要在排队上浪费十几分钟;如果一个学生错三个题目,每次只能改对一题,那么这个学生就要排三次队,每次排队需要十几分钟,像这样的学生就要在排队上共浪费半个多小时。这么白白浪费掉学生的时间,是多么可惜啊!
一个真正关心学生的老师,应该珍惜学生的时间,也应该教学生如何充分地利用时间。例如,在每天上午就可以告诉学生当天的家庭作业是什么、有多少、怎么做,做在哪里等。这样有了明确的目标,很多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家庭作业提前做好,这不是很好吗?
教师在教室里批学生改正的作业时,提醒学生不要排队,只要让“作业本”排队就好。学生每改一次,把本子交到讲台上,自己迅速回到座位,继续做其他事情。当教师批到谁的作业发现有错时,只要喊一声就可以了。如此就算有人改正的次数再多,也不会影响他太多的时间,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以,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珍惜、利用好时间,而且更有责任教会学生,帮助学生珍惜、利用好时间、因为这也是教学范畴内的事情。
三、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
听过不少名师的授课,我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不仅仅是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教学风格,更重要的还有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态度。我们每天精心设计的每一节课,不断的斟酌研究;每天认真的批改作业,与学生在思想上沟通,课堂内外的谆谆教诲,每一点每一滴,都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一句鼓励的言语,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恳的一句表扬,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甚至影响一生。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楷模。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所以教师时时处处要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四、教师应该从细节处关爱学生
我们生活在学生中间,我们是平等中的首席。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师生关系不断向平等和谐转变。批评学生或交流谈心,不必到办公室进行,学生完全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领会到教师的心意。只有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变成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共振,我们的教育才会变得和谐而美好。
教师关爱学生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无数个细节之中。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小事,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的东西,其实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却恰是一个机会。所有的细节教育最大的源动力就是“爱心”。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有太阳”。因此,教师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必定能做好细节教育。细节体现用心的爱,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从用心爱开始。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实践中,还需要加强学习,并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总结,才能真正落实对学生的爱。
有爱的教育,才会是有效的教育;有爱的教育,才会是成功的教育。教育,要从爱开始,爱,需要用真心播种,用耐心浇灌,才能真正挥洒爱的阳光,培育出茁壮的花朵。
参考文献:《陶行知文集》,《教师要学陶行知》。
第三篇:2011名师大讲堂--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走进新疆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
关于举办“2011名师大讲堂--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走进新疆”暨 “中小学班级管理方法创新及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活动的通知中关教培【2011】032号 各地有关教育局、教研机构各级有关教师培训部门
各地中小学校(含民办学校、中职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教师是关键。在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锐意进取、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的名校长、名教师。他们站在新课改的前沿,积累了许多宝贵新鲜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及管理方法,值得广泛推广和借鉴。
为了贯彻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搞好教师培训工作的精神,经充分酝酿准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单位决定2011年5月13日-15日在乌鲁木齐市举办“中小学班级管理方法创新及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将邀请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结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及教育管理经验,帮助参加培训的学员解决日常班级管理中的疑难问题、提升教师实际管理能力。
请各市县教育局、学校等收文单位转发此通知,并积极组织学校教师参加。由于会场座位有限,参加老师较多,请各校接到通知后统计本校参加人员,报会务组,以便确认
一、目标宗旨:
搭建平台,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亲耳聆听(学校校长、一线教师)活跃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专家的声音,听听他面对今天的教育现状,面对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一代的少年学生,他在思考些什么?他在做些什么?他对全国广大同仁有着怎样的期许和警示?
二、主办单位: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 指导单位: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
承办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三小学
发证:学习结束,全程参加的学员,由主办单位签发培训学时证书。
三、活动时间:2011年5月13-15(13日全天报到)地点: 乌鲁木齐
四、活动组委会:
主任:孙学策: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德育处处长;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
院副院长,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副 主 任:李树海: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综合教改处处长、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
研究院副院长
委员:张景浩: 特级教师,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校长
高金英:全国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
执 行 人:张云涛: 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培训部主任
五、参加人员: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德育主任、教导主任、班主任、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各类职校、民办学校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各地教科所(教研室)负责人、教研人员;各教育学会负责人;热爱教育教学的各界人士等。
七、推荐活动:
1、名师大讲堂不仅是宣传名师、学习名师的舞台,也是发掘名师、打造名师、推荐名师的平台,为此将开展“中国基础教育教学名师”推选活动,对在教学方面具有典型性、借鉴性的教师,可申报参评或申请在名师大讲堂活动中展示。
2、以北京小学大兴分校资源为依托,将在北京开展脱产培训班,培训7天,理论讲座+实践(以观摩课、说课、亲身体验课为基础)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培训,每周限额50人(每周六报到)。培训以小学语文、数学、班主任、教导主任为主。
3、2011年5月-12月将组织部分优秀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赴国外(美国、欧洲、澳新、台湾、韩国等地)考察,费用由各单位自理。
4、我单位将在2011年7月组织中小学校校长、副校长、学校后勤、学校财务及学校 老师在乌鲁木齐、拉萨、海拉尔、昆明、西宁等举办相关培训活动,因为参加人数较多,如参加请及时咨询
七、报名说明
1、会务费:380元/人,各老师凭入场券进入会场;食宿协助安排,费用各单位自理。
2、报名方法:请认真填写报名回执表并将回执发送到电子邮箱xusong6688@126.com。
八、报名电话:
报名联系人:许 松报名电话:***
联系电话:010-863***87
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中国关工委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2011年 3 月18日
--------------
参加“中小学班级管理方法创新及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活动”报名回执表
第四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教育心得:我们和名师的差别
编者按:我们和名师之间,缺少的是课堂的应急机智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阅读教学中,我们和名师的差别。
上了初三,半年没有讲过阅读了。心里有点慌。于是利用闲暇时间开始阅读名家的课堂实录。王开东老师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前辈。不仅带高三,而且每天早上定时更新公众号。每篇文章都给粉丝极大的启发。思想深刻的他,课堂也极有深度。
翻开《深度语文》,第一篇便是经典名篇《祥林嫂》。
王老师:现在,我们共同探讨祥林嫂的性格特征。注意“焦点法谈”——用事实说话。
点评:一般我们提问: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说理由。在这个问题上,与王老师差别不大,毕竟主人公是祥林嫂,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分析她的性格。并且理解祥林嫂的性格,对文章主旨有很大的帮助。
生1:我觉得祥林嫂很勤劳。
王老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好的,文中说,祥林嫂的力气很大。
王老师:力气很大,是不是就一定勤劳呢?比如说我,没什么力气,可我并不懒惰啊!
生1:祥林嫂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人。
王老师:好,这就对了,这时正面描写祥林嫂的勤劳。还有哪些地方暗暗透露出祥林嫂的勤劳?能不能挑战一下?
点评:为什么我们在分析人物的时候总是习惯于给人物贴标签,而名师的课就不会给人这样的感觉,看看王老师的追问就知道了。第一步追问,一般老师都会,“你从哪里看出来”;第二步追问“力气很大,就一定勤劳吗?我力气不大,但也不懒惰啊!”可能一般老师就不会这样说。而是会说:这里看不出来吗?有没有其他答案?然后就找其他人回答了。好像课堂上追求的就是答案。第三步追问更厉害:这里是正面写祥林嫂的勤劳,还有哪些地方暗暗透露了祥林嫂的勤劳?王老师的备课十分精细,肯定事先是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的。因此,才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来顺便分析四婶的情况。因为在这篇文章中,四婶是一个及其关键的人物。
我们和名师之间,缺少的可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追问以及咬文嚼字的功底。
王老师:祥林嫂还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生4:祥林嫂是遭受政权、夫权、族权、神权压迫下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4:比如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压迫,可以看出是政权的压迫;祥林嫂的婆婆之所以敢卖掉祥林嫂,就是凭借自己死去的儿子来行使夫权,因此,她完全有权利卖掉祥林嫂;贺老六死了,阿毛死了,因此大伯就可以凭借族权收去祥林嫂的房子;而柳妈阴世的说教,则是封建神权对祥林嫂的凶残压迫。
师:回答的很有深度。你是怎么想到这些的?能把你的学习方法展示一下吗?
生4:我是参考了一些资料,上面说,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的。然后我对号入座,自己总结出来的。
师:很好,阅读不仅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还要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如此才能登高望远。而且,我还感觉你特别诚实。建议给他一点掌声。
点评:这个学生地答案一听就是看了参考的。事先看参考,说明学生肯预习。这是好事。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不让学生看,是害怕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具体谈。谈得出来,就应该进行表扬。还可以像王老师一样,让其进行方法的总结。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成长。总比简单的点评“答得很好,请坐”好得多。
我们和名师之间,缺少的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多样化的点评。
王老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高见?
生5:祥林嫂克夫!(“克夫”拖着尾音,说的洋腔怪调)
(同学们哄堂大笑,教室有点乱)
师:(稍稍沉默一会儿)你的这一观点的理由呢?
生5:祥林嫂嫁了两个丈夫,可是祥林死了,贺老六也死了。所以……
师:祥林嫂真的克夫吗?
生:(齐声)不是!
王老师:祥林嫂真的不克夫吗?
(学生迷茫)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书,思考,然后再交流一下。
(学生认真看书,思考、交流)
师:好吧,谁来说说?
(没人主动回答,学生有畏难情绪)
师: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由于立场不同,或者认识不一样,都有可能做出相反的判断啊——
点评:这一环节十分精彩。首先,出现了一个捣乱的学生。怎么处理这样的学生?公开课上不好批评,只能顺着学生的话想办法扳回正道。如果是我,可能会说“克夫是性格特点吗”草草带过。但是王老师却是继续追问。所以老师要学会判断,当课堂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捣乱学生的答案有没有继续追问的必要。
其次,让学生去回答克不克夫的问题其实很难,老师在让学生回答之前,进行了思想的交流。但学生还是答不出来。这个时候才进行启发:不同的人,立场不同,结论不同。因此,学生立即想到了鲁四老爷的看法。王老师是真正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关键处给学生指导。
最后,能想到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结论就不同”这一点来提醒学生,王老师实在内功深厚,鄙人实在想不到。
因此,我们和名师之间,缺少的是课堂的应急机智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
课堂的后半段可谓一气呵成,通过探讨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克夫,普通民众认为祥林嫂也克夫,连祥林嫂自己也认为自己克夫的问题,再加之王老师的追问:有没有克妻一说?学生很受启发,都意识到妇女地位地下,男女不平等,对女性不尊重的问题。最后进行提问:鲁迅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价值?今天社会我们如何看待女性?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做等问题,从分析人物,到总结主题,最后回归现实。给我很大的启发。阅读课就应该这样上吧。
公众号:罗老师用文字记录生活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写写帮文库
第五篇: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1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百年不衰的世界名著《爱的教育》这是一本以日记形式撰写的小说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虽然都很短,但是每一个小故事都讲述着父母与孩子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纯真感情。在这本书里我们与同学一起走进校园,目睹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友谊,还有互相理解与尊重,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还有善解人意。
埃德阿米琪斯曾经游历过许多国家,发表过一系列游戏,但阿米琪斯还是以描写家庭生活,学生生活见长,朋友们,《大家的马车》等作品在意大利脍炙人口。
本书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的同时,也抒发了孩子们对家乡,对祖国,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崇敬与热爱。学校里的每月故事就是这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又使得爱得到了升华,这就是这些学校的校导,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学的爱。使主人公恩里科从小在心里就种下了光明的种子,这种教育使他知道:什么叫爱,怎样去爱,又怎么接受爱。本书作者通过这些故事,阐述了素质教育的真谛,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2浙江省慈溪市 慈溪市逍林镇中心小学六(4)班 姚佳桑 夜静悄悄的,我站在窗台前,凝望着蔚蓝色的星空。忽然,看见东方有两颗星星特别明亮,一大一小,紧紧依偎在一起,亲如兄妹。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爱吧!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看了《爱的教育》这部风行全球、脍炙人口的令全世界亿万人感动而泣的伟大作品,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仿佛经受了一次次“爱”的洗礼。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亚米契斯写的,这本书的故事使我非常感动,让我突然之间感悟到原来爱是那么神圣、高尚与深沉。这里的爱有对国家、民族之爱,有父母朋友之爱,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的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每一个爱的故事都能给人以启发,都能告诉我们一个爱的哲理。
卡洛菲是主人公恩里科的同学,在玩雪时不小心打伤了一位老职员的眼睛。他当时非常害怕,但是他在同学卡罗内的鼓励之下,勇敢承认了错误并且来到受伤者家中。他强忍着眼泪,把自己那本最心爱、宝贵得像生命一样的邮票集当作回报老人原谅他的礼物。可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老职员康复以后亲自来到卡洛菲的学校,把邮票集还给了卡洛菲,还送给他盼望已久的三张难得的邮票。
是啊,这就是爱!是同学之爱使卡洛菲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如果没有卡罗内的耐心开导与鼓励,卡洛菲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站出来的,这样一来就会有一个无辜的人去当替罪羊。如果没有校长对学生的爱,那么卡洛菲也绝不可能再去老职员家去赔礼道歉了,因为是校长为年少的卡洛菲在众目睽睽之下解了围。正因为世界充满了爱,才唤醒了卡洛菲,使他登门道歉,并赠送了自己心爱的邮票集。也正因为卡洛菲的这一举动才使老职员归还邮票集并赠送邮票来表达对卡洛菲的爱,让爱在几代人中间得以延续和发展。
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同龄人,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还能闪光吗?“寒窗”数十载,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还在学些什么?我们习惯了许许多多的理所当然:自己带的学习用品是给自己用的,即使别人开口向自己借了有时还编一个不借的充分理由;爸爸妈妈应该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老师对我们应该是循循善诱,呕心沥血,因为这是老师的工作……然而,精神的世界往往要比物质的世界广阔得多,心灵的修炼也比知识的汲取重要得多。如果心中没有了感恩的意念,也就失去了它美好的前提,其他不论多么优秀,但看起来仍旧是苍白无力的。人活着,最可贵的莫过于胸中美好的爱的心灵。
我们该爱的,早已不仅仅是身边的亲人朋友,还有更多的人等着我们去爱。爱的美就在于它的不作选择,去拥抱美好的一切。去爱吧,因为这原本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去爱吧,因为许多人正需要这样的温情!去爱吧,因为爱会是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加绚烂无比!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3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对我深有感触。它主要由一个四年级男孩的日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九则每月故事以及 爸爸妈妈的话三部份组成。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传授了爱的真谛,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篇《勇敢的罗伯特》。
《勇敢的罗伯特》讲的是一个叫罗伯特的二年级小孩看到一个一年级小孩快被马车扎到了,他毫不犹豫得冲上去抱住那个一年级小孩闪到一边,一年级小孩平安无事,可他自己却被马车扎到了脚,大家都称他为英雄。我看了,也激动不已。还有一篇《耐利和卡隆》让我看了也激动不已。它讲的是卡隆是个很善良的人,当看到驼背的耐利被几个人欺负着很生气,总是帮耐利,有时还帮耐利穿衣服什么的。当这一切被老师知道后,老师被卡隆感动了,让 耐利和卡隆坐在了一起,他们俩也成了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看完了爱的教育着本书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这就是爱,人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我想起了一句话;人人心中充满爱,世界永远是春天。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4轻轻翻开扉页,淡淡的油墨香便在鼻尖环绕,指尖触碰到泛着鹅黄的书页,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一种亲切之感。这天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全身心都好似受到了一次重生般的爱的洗礼。这就是一本洋溢着爱的书。因为有了爱,书中的人物顿时鲜活、灵动起来,就好象生活在我周围一般亲切。书里充满爱:父母之爱、同学之爱、书生之爱。透过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个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务必具有一颗完美的爱心。
其实,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最纯洁的。敢问有哪位当老师的不爱自己的学生呢?我们的孙老师就就是一个好例子。每一天都努力的想使我们多增长一点知识,默默无闻,认认真真想着各种方法使我掌握各种知识。每周状况学生的状况都会及时的总结反馈给家长。老师与学生就就是这样,他们之间总就是散发着“爱”的“香味”,令人“陶醉不已”。
在一个美丽的世界中,除了环境美以外,还需要有爱的存在,只要世界充满了爱,那么世界才能够变得更加完美。让我们一齐努力吧!一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吧!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5我第一次看见意大利作家埃·德·阿米琪斯写的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本长篇小说,可是,当我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原来是一本日记形式的书。里面一个又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让我不知不觉地看得入了迷。
爱是什么?爱就是书中一段让人感动的句子。爱就是书中当扫烟囱的小男孩因为掉了钱,没法向主人交差而伤心哭泣的时候,女生们不惜倾尽所有去帮助他——“钱币冰雹似的倾泻下来,人群依然潮水般地向这边涌来……三十个铜币早已绰绰有余,可钱币还是源源不断地抛过来。那些没有带钱的小女孩也想送点什么。便挤过大女孩,把朵朵鲜花送给他。”这一刻,没有贫穷和富贵之分,有的,只是无私的爱。
爱是什么?爱就是不懂事的一年级新生给恩利科日记中的德尔卡迪老师不断惹麻烦时,她就像他们的另一个妈妈,耐心地教导他们并帮助他们。甚至在他们惹老师发火受到责罚了,过后,她也会觉得很后悔,很自责。
爱是什么?爱是妈妈慈祥地轻轻抚摸着我的头,爱是爸爸妈妈半夜给我换被汗浸透的背心,爱是每天早上爸爸妈妈给我烧香喷喷的早饭……
读着,读着……我想到了我刚才对妈妈大吼大叫;我想到了老师上课时我不认真听讲在做小动作;我想到了之前埋怨爸爸一下班就玩电脑而不陪我玩儿……想到这些,我感到很惭愧,我只想到我自己的快乐却没有体会到他们的感受。
我明白了爱是什么,爱就是无私的付出!爱就是相互的尊重!爱就是温暖!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6这个暑假,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里面记载了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这整篇小说的主旨就是爱。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等等,读了感觉自己是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一书上,每一个小故事都讲述了一种不同的爱,比如说在《善良的花朵》这一章中,就体现出了大家对那些可怜的,贫困的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再比如说,在《万里寻母》这一章里,体现出了马珥珂对母亲的爱是那么深厚。一个才十三岁的孩子就孤身一人从热那亚出发,漂洋过海去南美洲,这需要多少爱来支持他啊!然而到了那里,母亲却又随着房主到了其他地方。马珥珂为了找到母亲,一直在外面奔波,不停地找啊找,找啊找。一直找了十多个不同地方,历尽千辛万苦,才终于找到了他的母亲,最后也救了他的母亲。真的是特别让人感动!
其实,想要爱并不难,只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就可以拥有无穷的爱。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社会中去。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7最近一周,我有幸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内心真的感受很深。
《爱的教育》这本书讲述的是情感教育,用爱来教育孩子。全书以一个小学生安利柯的身份,利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安利柯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读完了这本精彩的《爱的教育》,其中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兄弟之间的关怀,子女与父母之间伟大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天真无邪的心灵,处处为人着想的品格,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无一不直冲击着我的心灵,触发我的思想。
这部书的作者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爱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学会爱才有学会其他素质的基础。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包括每月例话,都洋溢着爱,因为一个连爱都不懂的人,怎么才能在社会立足,怎么可能接受素质教育呢?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爱是什么。爱是做一切事物的基础。只有懂得爱,才能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8我最喜爱的书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编写。这本书透过对朴素生活的描述,使我感受到人类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忙!我认为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忙,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务必有一颗完美的爱心。
那本薄薄的小书,文字不多,但其内蕴却无比深厚与沉重。它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铁匠、老石匠、卖菜妇女、卖炭人、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员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对我来说,看了这本书甚至能够影响我今后性格的构成。
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小学生形象,有表现优秀的,有表现极差的,有成绩好的,有成绩极差的,但每一个人都在本质上有其闪光的东西。我认为他们都具有可爱和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的本性只要能得到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们挖掘、发现和培育,他们即使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也会成为益于社会的公民。
这难道不是一本具有深远影响的好书吗?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9寒假里,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心情激动不已。里面一个个故事就像一幕幕电影似的在我脑海里浮现,让我回味无穷。
其中《小抄写匠》这个每月故事令我十分难忘。
故事中的小男孩的爸爸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又要帮人家抄写文件,要到十二点才能睡觉。小男孩决定帮爸爸抄写文件,每晚十二点以后起床帮爸爸抄写。时间一久他的睡眠严重不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业下降。毫不知情的爸爸对孩子的表现非常不满。好几次他都想放弃工作,但是每当他看见爸爸晚上疲劳的样子,又鼓起勇气继续抄写。父亲对孩子非常冷淡,这也令小男孩伤心。直到有一天父亲知道了事情真相。父亲的心中充满了懊悔和慈爱。当天晚上他俩一起熟睡到天明。
文中小男孩最令我感动。每晚他都帮爸爸抄写文件,即使父亲批评和打骂他,他都不放弃。我觉得他很体谅父亲,帮父亲做事。可见小男孩是多么爱自己的父亲,多么孝敬长辈。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平时,我不应该为一些小事而跟爸爸妈妈计较。发火。我要向小男孩一样学会体谅父母,孝敬长辈。用自己的优良的成绩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10爱是一种我们摸不到的东西,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它来的是那么静悄悄,一会儿就来到了整个世界,爱它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寻找,用心感受,它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最近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儿童日记体小说,它以一个意大利小学生恩利科的视角,讲述了他在四年级开学到学年结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令人感动。本书是一部爱的乐章,温暖的文字让大家去感受爱、去理解爱的真谛,它教会我们如何拥有爱的力量,如何获得更加高尚、更加纯洁的美好品德。
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想到了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每成长一步都离不开妈妈的辛劳。对呀!世上的一切都会变,只有亲情、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它永远都是那么永恒、纯真。
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只要需要爱,爱就会来到?”答案是否定的。我想:我们在拥有爱的同时,一定要去创造爱,让需要爱的人得到爱,让整个世界充满爱!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11这个假期我阅读了一本1924年,是作者耗时十年的经典作品。《爱的教育》出自于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
它主要讲述一个四年级小学生通过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许多发生在学校、班级与家庭里的故事。在生活中每天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不同的是主角有着一颗纯真质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所有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温馨动人地世界。以学校教育为背景,对父母地爱护与老师地关怀及其辛劳充满了崇高地敬意。它犹如一股清泉,注入了正在成长中地我们地心灵,也感动了众多教师与家长。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把“爱”变现得动人真切,淋漓尽致。处处扣人心弦,时时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地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了人生地善良与纯洁。它包涵了作者对社会中下层生活艰辛地深切关爱,对普通人纯真心灵地热枕赞颂。
这书真的充实了我的假期。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令我阅毕全书后激荡于胸怀的感情波澜久久难以平伏。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12上学期,我们班共读了《爱的教育》,我有很多感想。
《爱的教育》这本书讲的是以日记的形式叙述的,主要写了安利柯在班级中和同学之间的故事,每当读到那几件有趣的事,我觉得这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班。
其中有一件事是最喜欢的,题目叫“吵架”。讲的是:“我”和克莱蒂吵架了,是因为可莱蒂不小心碰“我”了一下,使“我”把别人的本子搞脏了,“我”故意还击了一下他,后来,我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向我道歉,我们俩又成为了一对好朋友。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是:对待友谊,应以善解之心去理解,用自己最先伸出的手化解彼此的误会,这既是一种宽容,又是一种美德。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故事的主人公安利柯,他天性善良,观察敏锐,是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安利柯的父亲对儿子采取了一种宽容理解的教育方式,让他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如何和朋友相处和友情的重要。尤其是他送给菠菜柯西玩具火车,富有爱心,富有同情心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而代洛西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尖子生,他同情关爱弱者,乐观活泼,心地纯正,团结友爱,具有博爱精神。
同学们,你们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有什么感受呢?写下了吧!没读的同学也可以读读,十分有趣。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13时间过的真快呀,转眼间我就把《《爱的教育》》这本书给读完了。不仅书读完了而且我的寒假作业也完成了,假期也快结束了。这本书中有几个感人的故事我非常喜欢。比如说不幸事件、帕多瓦的爱国少年、伦巴第的小哨兵等。其中我最喜欢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就让我来介绍吧!
在一艘法国轮船从西班牙巴塞罗那港口起航到意大利著名港口热那亚。船上都是有钱的贵妇和绅士,但是其中还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十岁左右儿童。两年前他的爸爸和妈妈将他卖给了街头卖艺的班主,班主对他不好,经常打他骂他,不给他吃饭,到处去各国表演。到了巴塞罗那,他再也忍受不住了,从班主那里逃走了,来的意大利领事馆请求保护。领事馆同情他,将他送到这艘船上,并让警察局长送还给他的父母。这个孩子在二等舱里面的人都给他一些铜币,表示宽宏大量。有些人还让他说说他的经历。于是他一五一十的告诉他们。由于他第一次有这么多钱,非常高兴,跑到自己的小床上数钱。就走这时他听见有三个人正在辱骂他的国家。少年立刻把铜币扔向他们,并愤怒的说:“谁辱骂我们的国家,我就不要他的钱,宁愿饿死我”
这样一个宁肯挨饿也要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少年震憾了我。让我更加努力学习,吸吮各种知识丰富自己,我用自己的行动去爱祖国,用自己的爱心去爱祖国,用自己的知识去爱祖国,用深深的爱去回报我的祖国!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14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述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荡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可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爱的教育》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确实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这也是为什么爱的教育被评为爱的魔法书的原因。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不一样,可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前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只是我们对此的态度可能不一样而已。当自我所拥有的要失去的时候,才明白事物的珍贵,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在自我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爱”像空气,每一天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它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我们往往会忽略周围的,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爱,加以体会,你则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东西啊!
让爱走进我们的心灵——读《爱的教育有感》15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的内心十分感动。这本书是由日记的形式写出来的,他记述了小主人公安利柯四年级时的所见所闻,如果把这本书融合起来的话,可以浓缩成一个字——爱,这个“爱”的含义只有细心人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把它读透。这“爱”字简单的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家庭之间的爱和师生之间的爱,这些爱让我感受到社会上的温暖。其中最明显的代表是安利柯的同学卡隆,卡隆十四岁,但他并不因自己身强力壮而欺负同学,相反,他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伸手相助,在遇到以大欺小的时候,他会把大的学生揍一顿,并去安慰小的学生。这些事例体现了同学之间的爱。
在安利柯的家庭里,我最喜欢他的爸爸,因为他能理解小孩子想的是什么,知道小孩子做的事是对还是错,对不能骄傲,错就要改正,并教育安利柯不能伤害自己的朋友,如果跟朋友吵了架,应当先反省自己,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一定不能骂自己的朋友。别看安利柯的爸爸对安利柯很严厉,但这也正体现出家庭之间的爱与父母无私的爱。
《爱的教育》还有许多感人的地方,让我明白,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和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对待朋友不能以大欺小,要互帮互助,对父母要尊敬他们,孝敬他们。只有你自己阅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所以,一定要用你们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