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题阶段总结

时间:2019-05-13 01:0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课题阶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课题阶段总结》。

第一篇:科学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泰安高新区凤凰小学

2013年9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关注了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有很多制作、科技小论文等作业需要他们在课外自觉的、主动的完成,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

如宋绍青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让学生玩小车。在玩中明白,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有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

又如宋绍青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

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带领学生在校园先观察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并用简图把狗尾草画下来,观察狗尾草、樟树茎的相同和不同处。最后归纳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处。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先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为什么水会溢出来?把装满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如果水膨胀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瓶子从热水中拿出来,仔细观察,又有什么发现?其它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那酱油、醋呢?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的牢,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拓展。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如在做摩擦起电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没成功,有的发生现象不明显,我就鼓励他们反复地做,尤其是对做了多遍的同学进行表扬,使其失败的同学充满信心,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来不的半点虚假的,失败了不气馁,继续做,直到成功。

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不挖苦讽刺学生,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我和他们一起做过“土电话”和风筝,和他们一起研究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这样带动了兴趣不够浓的同学;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我们在环境意识教育中引用了“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讨论,让多名学生扮演某一环境问题如“一次性筷子问题“中由于利益得失不同持不同观点的社会角色,其他同学则是不同角色的“后援团”当有些角色无人扮演时教师就信手拈来,这样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平等,大家都无拘无束,辩论非常热烈,论点论据不断延伸、深化,使师生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二、重视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新的现象时会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指导他们如何提问的问题意识,如何搜集材料解决问题,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培养小组合作技能,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1.科学实验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的大量的感性信息。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如在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1)提出问题。(2)学生猜测。(3)探究演示。(4)小组讨论。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记一记,说一说。让学生都动起来,以学生为本,全体参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先设计有趣的实验,再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2.生活经验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周生艳在执教《大脑》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周生艳老师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

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周生艳老师基于学生全休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所以把游戏简单化,清晰化,这样更能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实施评价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日常学习中常见到的现象以判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巩固已学的知识,把科学用脑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比如聂华强老师在执教《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时,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照片,引起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讨论、合作,产生好的效果。又如他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问: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到操场上玩,十分钟后,你们又回到教室来上课。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已经上课了呢?

3.设疑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老师疑点,不断思索。如王笃庆老师在教学《地球的吸引》时,给学生提了一些问题:(1)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2)我们为什么上坡会感到吃力?(3)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后才引发了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类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到天外去。学生听后对生活一些现象开始观察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置情境时,教师可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精心设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习动机,拓宽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4.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赵玉军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的电路》一课时,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十二个小组里还有一个组的灯不亮,没有简单的说:“你们课后再试试吧”,而是让他们小组演示做法给全体同学看,大家一起分析、寻找失败原因,帮助这个小组获得成功。这样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同时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三、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混乱;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也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如在教学《蜗牛》《蚯蚓》《蚂蚁》时,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教师讲解,就可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本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指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这在执行时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很自然,愿意理解和接受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现象。每个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小组成员间产生一些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的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4)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听完整不插嘴。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注重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的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时应注意:

1.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在设计实验使首先明确目的,提高实验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标。例如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脑》一课时,刚开始制定的目标是以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为主要目标,但是在深入探究后,发现学习大脑的知识要想讲透不容易,也必然会涉及许多科学名词和抽象的概念,而认识大脑及大脑的功能是为学生理解如何科学用脑提供科学依据,学生更需要在如何科学用脑方面得到科学的指导,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纠正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上一些错误观念,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后知道如何科学用脑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开发大脑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此,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大脑的结构特点。

2、了解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3、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认识大脑的主要功能,体验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

4、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和保护大脑的方法。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与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置让教学这堂课程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再如:在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时,教师提出要请同学们用两节电池、一个灯泡。做实验时,要看你永乐什么连接方法,发现了什么?本节课,就是让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个是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另一个是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的良种不同的连接方法。提高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串联和并联的特点。本节课,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一节课来完成困难很大,所以老师在布置这个实验时,应该提出明确要求。

2.实验材料要多样。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进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利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让学生提前收集实验材料,学生难以收集的,由教师收集。如:《观察土壤》找土壤中的沙和粘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沙土和粘土分开,自己设计实验。在教学黄豆发芽的对比实验时:拿两个大小一样的塑料杯,里面加入一定数量的相同的水,其一个杯放在阳关照射的地方,而另一个则放在阴暗处,两周之后进行比较。学生对凤仙花的对比实验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关于凤仙花“喝水”多少的比较实验;凤仙花喜欢“喝”什么水;凤仙花需要多热的水;凤仙花喜欢太阳吗;凤仙花是家养好还是长在露天好……

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我除了准备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等材料处,还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实验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3.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在液体里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盆,马铃薯都沉下去了。“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方法烧盐水,真的烧出了粉末,学生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这样学生亲身实验,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很好。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未知的能力。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宋绍青老师执教的《摩擦力的秘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解释》在泰安市科学创新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还有多位教师再区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十一篇科学论文在省市区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阶段研究报告。由科学教研组实施,对学案导学进行尝试性实验。通过半年的研究逐步明确了学案、学案导学法等的相关概念,对如何设计、编写和使用学案、建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实践,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案导学法研究的骨干,为在全校大面积推行学案导学法实验积累了经验。形成凤凰小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报告,编写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集。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研究过程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创造性的去设计、艺术性的去实施。相信我们在不断摸索中会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第二篇:科学小课题阶段总结

科学小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是收获研究成果的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对研究的全程和结果,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从而收获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小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实践”实验已经初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科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做科学小课题能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更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为学生拓宽生活体验的渠道,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和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小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生活的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研究过程中,必然涉及社会问题。研究目的就是推进社会的进步,这样讲,似乎有些夸大,其实不然,从小进行“科学研究”,接纳自然、社会和人的意义与价值的熏陶,将对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观大有帮助。学生主动承担课题研究,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如今学生的课题涵盖天文地理,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地球,神秘的海底世界,家乡的变化甚至楼下的污水处都成了他们讨论的热点,孩子们多途径搜集、整理资料,掌握了大量课本以外的知识,展示、交流、答辩促进了沟通,更让学生学会了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稚气的语言里流露出对生活美好的情感,社会责任感在这里得到升华。如学生赵夏婷婷在《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中呼吁:“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用水设备管理,堵塞水的跑、冒、滴、漏。”又如张弦同学在完成《揭开蜻蜓死亡真正原因》一文后,就有体会:“蜻蜓是一种益虫,还是捕虫的能手,保护蜻蜓是我们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做到的。我要把保护蜻蜓的好处向大家宣传,特别是小学生,不要去捉蜻蜓,伤害幼小的生命。我要向社会上宣传,让大家知道人与蜻蜓的密切关系。

(二)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小课题研究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做课题的过程中,从观察、实践、查询、阅读以及找观点、写文章„„始终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无不体验到研究的乐趣。

如学生黄迎峰在选定《小胖子为什么越来越多》课题后,便制定研究计划,向周围的同学进行采访,查阅资料,询问医生,思考分析,研究饮食与肥胖的关系,研究偏食对身体的危害,研究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最后撰写成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不知不觉中在心理态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认识上有所长进。

另一方面,“减负”的负面影响曾一度困扰着家长和教师,作业少了,课余时间孩子经常到游戏厅玩耍等。有了小课题研究,孩子整天忙着上网找资料,多途径搜集、整理资料,精神生活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小课题研究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了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周末,利用寒暑假„„开放的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活”的更广阔的求知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些开放培养了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激发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并掌握一些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形成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池一舫同学在养植凤仙花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午能不能给花浇水”,然后通过对比研究,观察实验,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又如学生陈诗雨的课题《中小学生的睡眠生活》,她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了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在研究中,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的眼中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相互间有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在解决。

(四)小课题研究使学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与学科教学相比,小课题研究首先让学生面临的就是组员间的合作,共同的课题,不同的分工,资料的互为补充,甚至阶段性的结题都离不开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为了完成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有一定的分工,有摘抄的,有采访的,有上网查资料的,为了集体的利益学生学会了团结合作,相互体谅,在研究的过程中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学生在研究《地震》中进行了很好的分工,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统筹合作。又如学生叶红豆、朱谷忆合作完成的《人类的朋友——海豹》,令人赞不绝口,她们一起在书上寻找海豹的足迹,一起在网络搜寻海豹的踪影,一起整理资料,一起排版设计,找到资料时欢呼雀跃,了解了海豹的悲惨命运时,伤心难过,她们共同品尝了失败的滋味,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当一本颇有分量的精美的归纳性研究报告出炉时,孩子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积极的合作,他们不仅与同学,还与老师、与家长或社会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起收集实证资料,一起观察事物,合作完成实验┅┅从研究报告的字里行间都隐约透露着这种喜人的合作精神,这无疑对于学生交流与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与成果,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是分不开的。

(五)小课题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怎样对待研究?对于小学生而言,初步养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很重要,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认真、踏实、坚定、执著、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争取成功。

更多的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成果,客观地自我评价。尽管他们搜寻资料的范围并不宽,尽管他们科学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欠缺,但精心投入一天、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一个学期,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充满趣味地拿出色彩斑斓的创意作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不懈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意识,不盲从,不迷信,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六)小课题实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参加学习,学习有关研究小课题的知识,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学习国际教育新理念,不断更新观念,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向研究型的教师形象迈进,永远保持先进性。

①提高专业知识。在于学生一起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积累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也要去查资料,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提高。

②提炼工作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有许多课题要面临很多困难,要花费许多时间。但是我们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有毅力,有耐性,与学生合作,老师与老师合作,提炼出新的工作精神。

③提升教学理论。我们学习理论知识,吸收先进的理论知识。我们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学生。每个小课题研究后通过总结反思又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论。我们也可

以把这些新的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使课堂更具有活力。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在各种富有战斗性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不断成熟,收获多多。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不断反思,发现许多问题,在以后的实验推广工作中继续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

(1)实验研究缺乏专家的指导,缺少量化的评估,(2)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以及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3)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方面(如家长、社区)因素还需加强。

(4)及时总结与提升的意识有待加强。

总之,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有创意的学生学习方式,它代表了教学理论发展的一种趋势,值得认真研究与借鉴。对小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多肯定、多支持、多辅导,科技意识之花将会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实践中体味到了课题研究的艰辛,酸甜苦辣,成为他们一笔无形的财富,我们将会看到我们的孩子在科技的蓝天中展翅翱翔,飞向那更高更远的未来!

第三篇:上期科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上期科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巴南区课题

“科学教具制作使用对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兴趣培养的研究”

2011-2012学年上期阶段总结

该课题于2010年6月立项,2010年12月22日开题,至今已开展了一年的时间了,在校区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有效的开展活动,现将本期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明确意义

1、组织学习相关书籍

组织学习了刘剂昌、张国成编著的《自制教具的理论与实践》;龚春燕、何小云等编著的《创新学习论》;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组编的《第六届全国自制教具获奖项目汇编》;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编的《重庆市基础教育科研管理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主办的《实验教学与仪器》;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主办的《教学仪器与实验》等,上期科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夯实理论,坚定思想,提高认识。

2、明确自制教具意义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学仪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非常重视自制教具工作,多次召开了全国自制教具评选表彰大会。在会上指出:“自制教具是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自行设计制作的教学器具,它对于促进教学、教法改革,发扬创新精神,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学仪器研究开发的深厚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普实”工作已基本完成。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配齐了相应标准的教学仪器设备。但是从自制教具的功能来讲,由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教具不仅是单纯地为了对教具损坏、丢失的补充,而是为了适应教研、教改工作的需要。目前,课改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必然要涉及到实验教学与实验仪器的改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实验方法已经比较陈旧,实验器材已经比较落后。需要对他们进行比较系统地改进。否则就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再从自制教具的作用来讲,师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教具不是一个单纯节约经费的问题,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措施。

二、深入研究 寻找规律

小学科学教学不在于使学生积累多少科学知识,主要在于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造能力。科学教具在这期间为学生创设了更为主动的发展空间,在这其中学生是能动的和创造的主体,科学教具通过其自身的独特特点激发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他们产生新奇的想法和做法。通过他们自己去观察、测量、实验、记录收集第一手的科学材料,在自身的研究当中去体验、感受、发现、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工作总结《上期科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合理利用教具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操作、讨论、研究的参与过程中,自主探索新知,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开展自制教具的运作模式是:钻研教材→确定项目→设计方案→制作实验→教学应用→学生发展。在课题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试验、运行、总结,逐渐形成了以上的运作模式。参研人员首先是认真钻研教材,对课标教材进行系统地学习、比较和研究。并结合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提出研究的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选定项目以后,进行方案设计。包括实验设计和教具设计。由课题组分别对各个项目进行讨论和可行性分析后,确定为正式方案。随后进行加工制作和试验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以后,再由课题组进行检查验收,并提出修改意见,重新进行修改和试验以后,才用于课堂教学使用。特别是对学生实验的改进方案审查更加严格,不仅要考察其科学性、实用性,还要考虑安全性、耐用性和经济性。

三、提练过程 认真总结

我们通过认真学研究结合有关自制教具的理论,提练出了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自制教具的设计原则。我们认为自制教具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教育性原则。自制教具要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教法方面,要体现启发式教育

2、科学性原则。自制教具要体现科学原理。在设计上应有充分的科学根据,教具的演示过程正确,演示结果真实可靠,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要善于利用物理现象和化学性质的自制教具来揭穿伪科学的东西,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

3、简易性原则。自制教具要做到结构简单,制作方法简单,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便于操作。在设计用材上既要考虑采用简单易得的材料以降低成本,同时还应顾及教具的规范性和演示效果所要求达到的程度。

4、直观性原则。自制教具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其形体和可见度尽可能大一些,重点观察部位要能看得清楚,演示和实验现象明显,层次分明。又要顾及材料、用品的消耗量大小和保管的方便.。

5、实用性原则。自制教具要有针对性,“做以自用”,不追求形式。在设计上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所要求的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在质量上,要求牢固耐用,实验的重复性好。易受机械磨损,化学腐蚀的部件应采用耐磨、防腐的材料。在环保和安全性能上要做到安全可靠,增强环保意识。特别是制作易燃、易爆、有毒、通电(高压)实验的教具,在设计结构上和选择材料上应有安全保护功能和环保功能。

6、创新性原则。自制教具的结构设计要注重新颖性、创新性以突出特色。注意应用新材料、新技术,适当地把新的科学思想、新的技术成果引入到自制教具中去,使自制教具适应于教育创新和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四、激发兴趣 硕果累累

我们研究实践过程中,坚持以自制教具为基础,教学改革为主导,实验改进为重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得到了激发。

1、研究教具成果:“指针显示式热胀冷缩实验仪”、“蒸汽机演示仪”、“投光式多用太阳测高仪”、“让学生感悟的声学学具”、“便于拆装的扬声器”、“热传递的演示仪”、“电磁铁的磁力探究演示仪”、“电动机的结构及原理演示仪”、“电动机、发电机逆向工作演示版”、“杠杆的作用演示仪”等12件教具。

2、科研论文成果:(1)研究“投光式多用太阳测高仪”获第26届重庆市科技创新大赛教师科教制作一等奖;(2)撰写论文《注重实验培养动手能力》获重庆市论文比赛荣获一等奖;(3)撰写论文“换种方法做热传导实验”发表在教育部主管的《教学仪器与实验》刊号(issn1003-3416)杂志2011年9期上;(4)撰写论文“科学课中的小制作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发表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实验教学与仪器》刊(issn1004-2326)杂志2011年11期上;(5)撰写论文“加大科普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发表在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刊《少年发明与创造》刊号(issn1009-8305)杂志2011年10期上;(6)撰写论文“从观察中创新”发表在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刊《少年发明与创造》刊号(issn1009-8305)杂志2011年8期上;(7)撰写论文“浅谈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发表重庆市教委主管《电教世界》杂志2011年3期上。

3、激发学生兴趣成果:2011年我校贾智程、罗浚洋、左邃伶、郭思钒等学生分别参加全国创新大赛荣获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5个。学生参加区市模型大赛荣获区级一等奖2个、市级二等奖2个。学生罗浚洋荣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学生贾智程、罗浚洋、左邃伶、郭思钒荣获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区奖,学生学生3篇小论文发表于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刊《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上。鱼洞四小科学课题组

2011年12月26日

第四篇: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新知部分设计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问题提出: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媒介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一个三环节六要素的有机整体教学设计。具有说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最后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当前我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容乐观,存在的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4个方面。

1、受惯性思维的影像胆子小,放的不够。在学生的“学”的活动设计较给力不够。

2、为了满足家长高分需求,重视知识结论快速形成,缺少对知识结论形成前学生思维的发展。

3、设计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

4、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具体表现是教师“教”的多学生“学”的少。

通过前期小课题实施,少部分教师在课堂 “讲的”少了,在它们的课堂不教或少教已经是常态。通过小课题研究它们对数学教学本质问题的认识达成共识:数学知识重要,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所付出的思考,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力形成提升和思维发展才是数学教学根本所在,新知建构部分设计有了质的变化,能围绕“学的活动”来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外部实践活动完成实现向思维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提升活动内在的思维品质。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活动设计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并有丰富的活动资源与材料作为支持条件。但是,多数实验教师们形似神离的课堂教学还令人担忧,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目的性不强,教师不是很清晰操作什么?为什么操作?导致为操作而操作,实效性不强。这种外在的操作和内在的思维活动对接不上的操作,意义不大。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操作之后的观察,比较,猜想,判断、推理、验证的心智活动和之前操作活动没有对接。数学课没有数学数学味道。有的动手操作在热热闹闹中失去它真实点内涵。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该课题研究所用到的是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之所以采用该方法是因为只有通过调查和案例研究对比才能使得参加研究的教师改变自己设计,使得课堂教学实施有真正改变,课堂掌控在学生这里,问题让学习发生,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愿望得以满足和延续。使得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1)对比法:每个研究团队开展平行班对比研究,从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兴趣、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灵活度加以对比分析,形成量化表。表格由明生路小学张任峰制定。

(2)分析法:组织研究团队对名师课例进行深度研究。对准新知设计展开设计及意图剖析。结合自己的设计深度分析。量表由工农兵小学乔艳华完成。

(3)缩小研究内容,本学期研究内容设定为数与代数领域,每位参与研究教师要有具体分工,负责的项目落实到位到人。

每位参加实验的教师先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活动流程、活动时间、活动材料、活动要求和活动报告单等等。然后在集体交流确定学生操作活动设计流程,在确定实验教师试教,最后共同研讨反思效果,同时形成调整后二次备课教案,再由另一名教师试教,在研讨,最后形成文字和音频视频材料上传QQ群或博客共享。设立五个研究点校每所学校实验每个月开展4次实验研究。

通过研究进一步清晰建构主义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所以,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让学习任务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支架”和辅导。同时“支架”应该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而逐步拆减或重新组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学生应该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学生应该积极地融入到建构主义教学日程中,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方式中。

三、研究成效

目前通过教师们案例对比研究和反思交流,在教学设计基本能解决以下问题。达成如下共识:(1)教师们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能恰当把握,在发展学生的“潜在水平”,“现有水平”方面有了清晰的认识。(2)教学容量掌控合适。既避免容量过大,完不成教学任务,又要力戒容量小、密度疏,学生因吃不饱而“开小差”。(3)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措施。对多数学生熟悉、理解的内容,教师只作提示和点拨,引导学生调动自身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对重点内容则不惜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理解教材;对难点内容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4)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恰当,练习的配置、方式方法要精心设计。(5)在注意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品质。通过研究教师们进一步明晰了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都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在教学实施中感受到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32位实验教师们逐渐将理论融到到实践中来,能将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的:学生获得数学知识需要经历从具体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形式操作的过程。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和条件,作为是思维训练的切入点。实验教师们对课堂上干什么?怎没干?为什么这么?愈来愈清晰,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目的性强,外在的操作和内在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机结合对接。在实践中有两位年龄50岁多岁的老教师做的最为突出,主动约我去听她们的课,《垂直于平行》一课,完全按照建构主义来完成教学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猜想、判断、验证、分类、归纳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辩一辩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清晰到清晰,不科学到科学认知全过程。学生最终是通过自己思考和同伴交流获得平行于垂直的概念,课的设计凸显了“学习者”和“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彻底瓦解了“理念记忆+机械应用”这一模式。学生的学在前,教师的教在后,独学、对学、群学认知流程最大限度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可谓学生“学”的主动,教师“教的轻松”。再如《烙饼问题》,“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困难去解决,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老师很好诠释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印证了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精辟地论述了“心”与“手”、“智慧”与“动作”的密切关系。这样的课堂孩子给孩子带来的是会学习,乐学习,善学习,不再把学习当成痛苦的事情。《除法复习课》,《大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也在像传统的复习课教学发起了挑战,孩子亲身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201课题阶段总结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今年我校申请了市级课题《构建和谐课堂减轻农村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策略研究》的课题,我作为课题组的成员,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已初

见成效,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一些总结:

一、本学期在课题研究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1、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每月按时参加学校的课题集中研究学习和集体备课活动,并认真撰写学习笔记。

3、根据课题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本人认真准备课题研究课,及时听取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不断地使自己上的课体现自己的研究意图。同时积极学习其他成员的课题研究成课,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4、跟踪观察学生个案,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课堂和课后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每月都详细做好观察笔录。

5、每月及时把科研进展情况和个案分析发表在课题组邮箱内,以便课题组老师们共享。

6、在课余和休息时间浏览课题组其他成员老师的课题资料,互相学习沟通。

二、及时总结,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课题研究课,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开始,我能积极参与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一学期来,我能积极参与课题组的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本学期,我上课题研讨课一次,并能提前把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上传到课题组邮箱内,根据课题组教师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后,我能虚心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方法研究的点点滴滴。对于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研讨课我也总能认真听、认真记,诚恳的评价,撰写听课感受。通过评课、上课,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

三、对课题研究的一点思考。

1、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研究水平。

2、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有了些眉目,但还是有些棘手,有时候还会糊涂茫然,思路不够清晰。

3、研究意识不够,对材料的收集积累意识不够,及时总结意识不够,致使不少工作虽然做了,但没有留下相应的第一手材料,尤其是学生方面的材料,为后面的总结、分析等工作带来了困难,这是我们以后

要努力做好的。2014年1月3日

下载科学课题阶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课题阶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阶段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激情教学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激情是一种投入,是一种思维、智慧和情感的全身心的投入,一种自文本开始,由全......

    课题阶段总结

    《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总结 2011—2012下 从课题立项到实施已有半年的时间,我们对课题任务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各成员深入教学一线积极开展研究,到......

    课题阶段总结[精选合集]

    课题阶段总结 顾莲 在区教育科学研究室领导的带领和学校教科室领导的支持下,我的课题《长学制办学模式下涉农专业课实践教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两个学年。从第一学年的申请立项......

    县级课题阶段总结

    《山区农村临公路学校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护家乡兴阳小学小学课题组 周敏 我校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校门紧靠309省道水泥公路,距城南10公里,来往车辆很多,车速......

    课题阶段总结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进入实施阶段以来,我们全组教师按计划全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积累经验......

    课题阶段总结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小结 本次课题实验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主要支撑点,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

    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两极分化的研究》的阶段总结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学习成绩优秀,但这总是老师的一厢情愿。我认为,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原因,从而改......

    课题阶段总结[定稿]

    《“大班额”环境下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研究》 阶段总结杜蒙四中 周淑红 在县教研室、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大量的调研,结合本校实际,2011年3月,《“大班额”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