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红5注重言语形式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新建

时间:2019-05-13 01:0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任小红5注重言语形式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新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任小红5注重言语形式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新建》。

第一篇:任小红5注重言语形式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新建

注重言语形式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金晖小学 语文 29班 任小红

【摘要】在小学批注式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文本的内容,也要让学生关注和学习文本的言语形式,体会文本言语表达形式的精妙,以求文意兼得。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以下的尝试:教师的备课——对文本言语形式和内容全面细致的批注阅读。学生的引领——激发兴趣,教给批注的方法,关注不同学段不同文体的批注重点。具体课堂操作:预习是学生自主发现的批注阅读;交流是展示自主批注成果,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的过程;进行课内专题批注,揣摩言语妙秘;结合文本,巧妙设计言语训练。课内外阅读相融合,开展课外阅读批注;读名家评点的名著,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奥妙。【关键词】 言语形式 批注式阅读教学 策略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就是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在读物上作注释、写评语,记录灵思、体验与感悟以供回味的读书方法。批注式阅读教学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感知文章的语言,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并直接在文本上圈点勾画,录下自己自主阅读的思想轨迹。

相对而言,小学生的阅读批注,更多的是围绕着文本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而对文本言语表达形式的精妙,不容易体悟。阅读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文本的内容,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言语表现形式,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体会和学习文本言语表达上的奥秘,从而达到对文本内容更进一步的领会,在学习鉴赏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言语表现能力。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文本的言语形式,品味感受,学习从言语表达的角度对文本做批注,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实践:

一、教师的备课——对文本言语形式和内容全面细致的批注阅读 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教师解读文本不仅要关注言语内容,也要关注言语表达形式,从文本的文体特点,作者的写作背景、身世经历,到篇章结构、行文线索、命题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做细致解读,从字里行间寻幽探秘,发现文本在言语形式方面的奥秘,并将自己的解读批注在书眉页侧,作为教学的参考。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1.关注文体,知人论世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叙事,要关注情节、结构、人物;写景,要关注画面、情感、顺序;诗歌,要关注意象、情感、韵律等。任何作品都是作者依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创作出来的,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路,领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言语形式的独特意蕴。

2.沉入词语,体味精妙

著名学者南帆指出:“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细读时,要关注词语,揣摩体味,不但理解字面意思,更要理解文字的意蕴。郑振铎的《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其中的两个动词“掠过”、“沾”,就值得咀嚼品味,不但写出了燕子飞得轻快,更写出了燕子的灵巧,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充溢其中。《卖木雕的少年》一文,写非洲少年为了让中国游客能把自己喜爱的木雕带回国,特意在宾馆外等候。这“等候”一词粗看很平常,但试问“他是怎么等候的?他在等候什么?”小象木雕的由来就从“等候”中生发,黑人少年的情意也在“等候”中表出。细细品去,言简意丰,回味无穷。文本中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我们都需擦亮眼去读它,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3.品味典范的句式、语段

夏丏尊说,读文字,听谈话,注意留心句式,不但在理解上可以省却力气,而且在发表上也可以得到许多便利。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就有许多典范的句式值得注意:⑴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张张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⑵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这一类句式是语言学习的极好范本。一些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内蕴丰富的句子;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都是值得加以关注的句式。

4.揣摩富有特点的表达形式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在表达上会有不同的特点,对于文本富有特点的表达,要细细体悟。如《除三害》讲的是晋朝时周处浪子回头,改邪归正的传说。其中的语言就很有特点,比方这两句:⑴有人壮着胆子去找周处,见面就夸他胆子大,功夫好,上山能伏虎,下水能降龙;没有谁能比得上他。⑵它忽而浮出水面,跃到半空;忽而潜入水底,东奔西突。周处和他搏斗了三天三夜,搅得大河惊涛拍岸,浊浪冲天。语言上有多处对偶,读来富有节奏,有一种对称美和古典韵味。用这样的言语形式来叙述西晋时的传说故事,内容和形式十分吻合。

5.赏析精巧的谋篇布局、精心的选材命题

文本细读,文章结构是不容小觑的“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才能品味出文本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如《桥》这篇课文,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面前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当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要到结尾处才点出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的安排,能使文章产生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种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的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比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本文以“桥”为题,也别有意味,正是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为全村百姓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才使大家在危难中脱离了险境。桥在这里有双重含义。

二、学生的引领——激发兴趣,教给方法 1.激发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兴趣 首先通过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比如,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古代诗歌篇目的积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唐诗的经典评注,让学生看看前人是怎样评点这些诗句的,读读批注的内容,直观感受什么是“批注式阅读”,古人是怎样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样写好在哪儿,这些角度对诗歌进行批注的,对批注式阅读产生初步的了解。其次,可以用生动的人物事例激发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兴趣。比如,毛泽东特别重视阅读批注,他读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全书10万多字,但在书的空白处毛泽东的批注就有1.2万多字。他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杠等各种符号,联系中外学说进行分析、综合、评论,批语言简意赅,别具新思,耐人寻味。列宁也把读书写批注视为创造性的劳动,读到精辟处,就写上“妙不可言”;读到谬误处,就写上“废话”、“莫名其妙”。他的《哲学笔记》就是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第三,教师示范引领。利用课本教材,把教师自己解读课文的批注展示给学生看,从课文的内容和言语形式方面进行批注,跟学生交流教师在阅读中的想法和体会,引导学生“我也来给课文做批注”。

2.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首先教学生使用批注符号。比如,在生字上加“○”圈;在难字上加“□”方框;关键词语下加“· ”着重号;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划“~~~”波浪线;在有疑问处打“?”问号等。

其次循序渐进地教学生用文字批注点评,逐步学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批注:

(1)疏通文字:遇到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概念,主动查工具书,把查询结果写在书眉页侧;

(2)感悟联想:记下读文过程中产生的感想、联想;

(3)质疑问难:读书时多问为什么,比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精彩之处的质疑等;

(4)赏析评价:发现自己喜欢的精美词句,在品味的同时,记下感受,领悟作者用词和表达的精妙;学习欣赏作者在谋篇布局,素材处理,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的写作技法;引导学生对人物言行进行点评批注;(5)填补空白:品味语言本身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顺着作者的思路填补空白,续写、仿写;

(6)概括提要: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段意,写阅读纲要,把握文章的脉络,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迪;

(7)写读后感:把在阅读中产生的关于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品质,反映的问题,运用的写作技法等的理解认识,体会感悟,以读后感的形式记录下来;

3.关注不同学段不同文体的批注重点

三上年级重点学习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文章的批注要点,写人记事关注情节,人物,线索,结构;写景状物关注画面,顺序,情感。三下年级在此基础上学习说明文的批注,注意说明的要点,顺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语言的特点。四年级增加学习诗歌的批注,注意画面,意象,情感,韵律。

五、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批注和议论文的批注。

中年级在关注词句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典型的语段,句与句之间的连接;中高年级除了品词品句,还要关注文本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等。如三年级下册的《和时间赛跑》第四自然段就是一个典型的总分语段。三个分写句围绕着总写句分别写了“你的昨天”、“爸爸的童年”、“外祖母的所有时间”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所选择的人物年龄分别代表了人生的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是有典型性的,三个句子也是按照人物的年龄、与文中“我”关系的疏密,有序连接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在默读批注中有所发现。中高年级学生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尝试理清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关注文章的写作顺序,体会作者的选材构思。在具体课文的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根据文体和文本的特点有所侧重。

三、具体课堂操作

1.预习——学生自主发现的批注阅读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学生预习时读、思、写相结合,有层次地从疏通文字、质疑问难、赏析评价几方面做阅读批注。

如郑振铎的《燕子》一文,第一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位学生是这样批注的:生动地写出了小燕子的外形,还把尾巴比成了剪刀,确实象!为什么不写燕子的眼睛呢?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解决了它,学生就明白了,写事物的外形要抓住特点来写,而不是面面俱到。

又如在预习《绝招》这一课时,一位学生就关注到了课文中的动词,他把句子中:三胖挺着大肚子,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的“挺”、“鼓”、“瞪”三个词下面点上着重号,并在旁边做批注:作者把三胖的动作写得真形象!

再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第一自然段:“太好啦!太好啦!”听妈妈说,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一位学生预习时在前两句上面写下了这样的批注:用声音吸引读者往下读。说明他已经注意到文章这样开头的妙处了。

教师在课前浏览学生的预习批注和疑问,一方面,鼓励学生预习批注的积极性,及时捕捉学生批注中的闪光点,如有价值的质疑,有见解的点评,有深度的感悟,有创新的迁移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不但让被表扬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更让其他同学从中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浏览批注中了解学情:学生已经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样的阅读期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交流——展示自主批注成果,引导关注言语形式

批注式阅读是个性化的解读,教师更应关注的是阅读的过程,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即使是“误读”也不无价值。课始,在检查课文朗读和生字词认读之后,进入批注成果展示环节。尽可能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的批注都应该鼓励。不但要给优秀生展示的机会,也要给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以机会,让他们也把自己最有感受的点点滴滴展示给大家。交流中鼓励学生多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在《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课的教学中,一位学生交流了对第4自然段的预习批注:作者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写出了网站内容的丰富多彩。老师给予热情的鼓励:“你不但读懂了课文的内容,还能注意到句子的表达形式,很了不起,说明你是用心在读书!”接着,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对于能从言语形式角度做批注的学生多加赞赏,以引导其他学生效仿学习。

3.进行专题批注,揣摩言语妙秘 在展示自主批注成果的基础上,为避免学生阅读的肤浅和片面,教师有必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点、难点,让学生在课内进行专题批注。挖掘文中有较高语言学习价值的素材,或是从学生第一阶段的汇报展示中,或者引导学生在关键处质疑,引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地研读批注,提升阅读层次。此时,一定要给学生一个独立阅读的时间,静思默想的空间。之后,再次安排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情况的汇报,学生经过反复的读悟,对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立意主旨的纯正深远,人物形象的丰富生动等,会有更深的感悟。

如在《她是我的朋友》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的预习质疑:为什么阮恒的手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九、第十两个自然段,圈圈划划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当时阮恒是怎么想的,在旁边作批注。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批注,学生找出了写阮恒三次哭的词语,他们透过词语:啜泣——呜咽——持续不断的哭泣,体会到阮恒三次哭,一次比一次厉害,可见他当时内心非常害怕。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阮恒三次哭的时候,心里都想了什么?既然这么害怕死亡,他想过放弃献血吗?学生分别从“捂住脸”、“掩盖痛苦”、“咬着拳头”这些动词中读懂阮恒不希望医生看出他的痛苦,他一次比一次强烈地克制自己对死亡的害怕,要献血救朋友。他们从两组词语中体会到:阮恒珍爱生命,但他还是愿意用生命去救朋友。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两段,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关键词,写出阮恒对生命的珍惜,对朋友的深厚友情,以及他的勇敢。最后,让学生讨论:全篇课文没有一处写阮恒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分明读懂了阮恒当时内心的想法,原来课文是通过这些写阮恒神情、动作的词语,来表现阮恒的心理活动的,这是值得学习的人物的写作方法。

4.巧妙设计言语训练

把言语内容的理解和言语形式的学习有机融合,在学生揣摩学习言语规律的同时,结合文本,设计言语训练,使学生将领悟到的言语形式进行积累和内化。如在学习三下《果园机器人》第四自然段之后,教师说:“现在请你来当科学家,你有其他的好办法,能让机器人自己充电吗?仿照课文内容想一想,写一写,用上文中的两个句式:只要„„就„„,如果„„就„„”学生写得丰富多彩,思路开阔。不但内容有创意,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对机器人的兴趣,言语表达上也因为有了学习的范本而有条有理。如有一位学生写道:我发明的机器人只要“吃”树上的虫子就可以干活。这种机器人的肚子里,如果装了特殊的电池,就可以把虫子的蛋白质变成电。在收获的季节里,这些机器人只要“吃”树上的虫子,就能不停地工作。还有一位学生写道:机器人只要吸收太阳光、雨水或者空气就可以干活。这种机器人有一条特殊的“肠子”,能把太阳能、雨水或空气转化成电能。在收获的季节里,机器人只要吸收随处可见的太阳光、雨水或空气,就能日夜不停地工作。

再如课文《秦兵马俑》主要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和形态两大内容,连接它们的是“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过渡段。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理解领悟后,安排学生练习谋篇构思。首先提供同一内容的两段文字,让学生模仿写过渡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第二步,给出上段文字和过渡段,让学生根据过渡段写出下段文字。第三步,只给上段文字,让学生写出过渡段和下段文字。最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件,既要把它的外形写具体,又要写清楚它的功用,并在两段之间写一个过渡段。这样的系列训练,循序渐进,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四、课内外阅读相融合

1.开展课外阅读批注,将课内学得的知识、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下采用批注法阅读文章或整本书,边读边留下自己的“书间笔痕”,写下感受,画出精美词句,赏析评价,做读书摘记,还可写写读后感。每学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确定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每天至少进行半小时课外阅读;每周安排“课外阅读课”,交流读书收获和感受;师生同读一本书,读后交流阅读批注,更直观地引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还要关注它是“怎么写的”;每学期组织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开批注展示会,在学习园地张贴读后感,逐步引导学生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读名家评点的名著,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奥妙

批注式阅读古已有之,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中高年级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原著: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李卓吾评点的《西游记》,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在名家评点的名著中逐渐领悟,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奥秘,在于作家高超的语言运用的艺术。四大古典名著是半白话文语言,学生在阅读理解上会出现困难,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依然可以有兴趣。不拘泥于一字一句,读不懂之处可以跳过,读完之后还可以反复再读。每周的课外阅读课上抽几分钟聊一聊,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学生说,也可以老师说,说说感兴趣的人物,讲讲感兴趣的故事,议一议名家的评点。学生还可以就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问。教师善于做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对故事和人物有浓厚的兴趣,带着兴趣读,就会有所收获。

第二篇:基于言语形式学习的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

基于言语形式学习的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

言语形式是指文本中承载作品主题、思想感情的具体的内容形式。作为编进教材的选文,每篇都凝聚着编者的智慧,每篇都有其独特的、典范的言语形式和文字运用的学习点。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的阅读教材分为四种文体――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较之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说明性文章的范畴相对宽泛一些,是广义上的说明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这类文本更多的是带有说明性的童话、小品和记叙文等。这些文章比较浅显,在内容及言语形式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更好地发挥它的教学价值,教师应对其合理归类,恰当选择言语形式学习点,在有效的言语实践中,习得阅读和表达的基本方法。

一、理解编者意图,合理归“类”

通行的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型教材,它是由一篇篇选文构成的,编入教材中的文章,我们称之为文本。王荣生教授认为文章一旦变成文本,它就不仅具有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原生价值,还具有了一种新的价值,即教学价值[1]。为了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教材编者在编排选文时可谓用心良苦。作为一线教师,只有清楚了解了编者意图,对文本进行合理归类,才能真正理解教材,找寻到不同类的说明性文章独特的言语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言语形式学习。梳理苏教版小学第二学段、第三学段所有说明性文章后,我们发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宽泛概念的)主要有三类。

1.景物、景点和建筑类

这是说明性文章中最多的一类。其中,有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如《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等;有状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等;还有介绍著名建筑的,如《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类文章,编者一般都是成组编排,每单元安排3~4篇结构、表达顺序等言语形式相似的课文。结构上,这类文章一般为“总分”或“总分总”;表达顺序上,或按时间顺序来布局谋篇,或按游览先后顺序运思成文,或移步换景,或点面结合。

2.科普知识类

这一类文章是严格意义上说明文。文本内容要点明确,表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明方法在这类说明性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恐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从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三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神奇的克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介绍了克隆的含义、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和克隆技术诱人的前景。

3.事理说明类

这一类文章最少,它类似于中学阶段要学习的议论文。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让他们学习纯说理的文章会很枯燥。因此,编者在编排这一类文章时,并没有集中安排,而是与故事性很强的1~3篇叙事性文本或富有哲理性的经典古诗文编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元。如《说勤奋》(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第五单元的首篇,下一篇是“叙事性文本”《李时珍夜宿古寺》。编者这样编排处理,旨在利用下一篇课文的事例对上一篇《说勤奋》的事理进行形象说明。《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是第六单元的第四篇,也是尾篇。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前三篇课文《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通过具体事情突出人物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品质。《滴水穿石的启示》是对前三篇文章的概括,先写结果,再写原因,最后写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单元编排,或用相关故事来验证说理性说明性文章的观点;或用说理性说明性文章的观点来概括“事例”的内涵。同时,也引导着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感悟同一单元中这两类文章中的“故事”“例子”在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二、整体解读文本,恰当选“点”

分清了文章的类别、理解了编者的意图后,下一步就是对说明性文章的整体解读和言语形式学习点的恰当选择了。毫无疑问,不同类别的说明性文章,作者在表达顺序和说明方法的选择上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在立足文本整体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言语形式学习点开展言语实践。

1.选文章结构点

景物、景点和建筑类的说明性文章,结构鲜明,或在开篇、篇中、结尾都有一个中心句,文本内容围绕中心句展开;或点面结合,总体特点概括介绍与重点部分详细描述相结合;或整体上首尾呼应,体现此类文章结构上的严谨性。这些点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此类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点。例如,《三亚落日》开篇以“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总起,然后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和夕阳滑落前、滑落时的美丽景象。《秦兵马俑》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以过渡段的形式出现在第三自然段,处于课文中间,既承上启下,又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规模宏大”,作者先概括介绍三个俑坑的大(面),然后详细介绍一号坑最大(点),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对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本文教学重点),下文用了六个自然段,详写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略写车兵俑、弓弩手和马俑。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2.选内容选择点

“科普知识”类的说明性文章,科学性强,中心鲜明突出,富有条理性,语言确切、简洁、通俗生动。这一类文本言语形式的学习,一方面要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哪些要点材料,文本中的这些要点材料前后顺序是如何安排的。另一方面要学习文本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方法。前者是抓住要点,后者是初步领悟基本说明方法,两者兼备,缺一不可。例如,《恐龙》一文,作者从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方面,条理有序地介绍了恐龙的相关知识。为了让谁也没有见过的恐龙生动形象地再现,文中多次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麋鹿》(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按麋鹿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传奇经历的顺序,形象具体地介绍了它的坎坷命运。类比鲜明、委婉含蓄,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文中的这些要点和行文顺序,就是科普知识类说明性文章言语形式的学习点。

3.选论证方法点

事理说明类的说明性文章,一般先提出问题(表明主要观点),然后运用事例证明观点(选择事例论证),最后总结观点或者提出倡议(发出号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此类文章,开篇一般用一个设问句、比喻句或一个现象引出观点,或者直接切入正题。前者如《说勤奋》,文章以“……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设问句开篇;再如《学与问》(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以“……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形象的比喻句开篇;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则以“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的自然奇观引出“观点”。其次,这类文章或者选择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展开论证(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或者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如《说勤奋》《学与问》)。以上的观点引出和展开论证的材料选择方法就是这一类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点。

三、领会课标要求,扎实习“法”

阅读是习得语言的过程,表达是运用语言的过程,阅读是表达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2]。为了避免将说明性文章阅读课上成“知识教学课”,上成“资料分享课”,教学要“以本为本”,依据教材展开有效的听说读写,从而习得此类文本阅读和表达的基本方法。

1.习得要点知识

要问说明性文章教什么?言语形式学习学什么?笔者认为,抓文章要点是此类文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读通文本,在读中理解内容、提取信息、获取知识,落实知识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疏通了课文,理解了内容,获取了“要点知识”,还在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提取信息、获取知识的语文技能。这样的教学既落实了知识目标,又实现了能力培养目标。例如,《恐龙》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提取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相关要点知识;《神奇的克隆》提取克隆的含义、克隆的重大意义、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和克隆技术诱人的前景等要点……

2.习得表达顺序

通过研读文本提取相关信息,只是说明性文章言语形式学习的第一步。因为这类文章不像“叙事性文本”那样通过形象刻画,动人以情、示人以范。它是通过如实的解说,给人以知、解人之惑。它的特点是“明白性”,结构必须突出条理性,即言而有序。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要从言语形式学习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初步阅读抓住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通读文本,然后对所有“要点”信息合理排序,从中发现文章的逻辑顺序。这样的言语实践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定能习得这一类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这一类文章语言的条理性。例如,通过对“要点”整理排序,学生发现《神奇的克隆》是按照“概念―实例―意义”这一逻辑顺序介绍克隆知识的;《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通过火星和地球之间的比较,按大胆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上一样,也有水和生命存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按照“总分”结构组织材料,先总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然后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等四个方面分述,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因此,这类文章的言语形式学习,还要把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放在引领学生研究文章的表达顺序上,放在体会语言的条理性上,放在训练条理表达上。

3.习得说明方法

说明性文章除了结构上条理清晰,它对语言的要求更高。为了达到说得清楚,让读者读得明白,它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诸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言语表达的准确性。例如,“也许”“可能”等一些表示推测、猜测、估计的限制性词语或概数词,在说明性文章中的使用,乍一看,很模糊,细品味,却是很精确的。这样的例子很多,《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的“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和“……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两句话。其中的“也许”和“可能”两个词,充分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行文中用词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用去掉这些限制性的词语,进行句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其准确遣词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具体的说明方法在言语表达上的优越性。《秦兵马俑》的第二自然段(兵马俑规模宏大)、《埃及的金字塔》第三自然段(胡夫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五自然段(国家歌剧院),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初读圈画数字,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字说明的准确和说服力。通过与生活中熟悉的对象进行类比,感受这样的说明方法对要说明的事物特征和事理的强调作用,然后再读比较,内化数字,体会这样表达能让抽象变得形象,使枯燥变得生动,进而充分感悟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优点。因为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的三段构段方式典型、说明方法相似,教学中还可以拓展延伸,进行写法训练。

语文教学要以本为本,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真正把教材当成例子,真正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阅读课堂要以人为本,要把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作为方向,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目标。说明性文章的言语形式学习,要在整体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归类,准确选择言语形式学习点,在有效的言语实践中习得阅读和表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陈国庆]

第三篇:运用言语智能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案例

运用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的教学案例

课题:古诗中的创造性写作

【设计思路】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尤其是整合多种教学策略,探索古诗中的创造性写作。本设计通过对古代诗歌的改写训练,让学生走进诗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在重点运用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的同时重点促进言语-语言智能的发展。

【教学目标】掌握古诗扩写、改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的发展。

【教学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扩写古诗。【教学难点】迁移重组创新改写古诗。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故事法、讨论法、给诗配画、创造性写作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导写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2、为自己喜欢的诗歌选配一支曲或一幅画,注意诗歌内容与所选曲或画的联系。

3、让学生将自己为诗歌选配的曲或画在班上交流,同时介绍自己选配这些曲或画的理由。再让其他同学对此诗歌与选配的曲或画进行评点。然后要求学生用文字将上述内容表述出来,为课堂改写打下基础。

二、课堂操作

1、激趣导入(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故事法)

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诗中的“间”漏掉。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有文化,不由大怒,喝令把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并非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言毕当场高声朗诵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同学们知道秀才是如何朗诵的吗?(待学生讨论作答以后,教师给出答案: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秀才的聪明机智让人称赞,可同时也启示我们,古代诗歌的内蕴丰富深邃,而且多种文体相互贯通。再如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五绝、词和戏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古代诗歌的世界,掬几朵诗歌的浪花来加以改写、描摹,创造出华美的篇章。

2、分析意象(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讨论法)

训练目的: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提取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为准确、全面改写诗歌奠定基础。

训练意图: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丰著称。短短的篇幅中常常蕴涵着极丰厚的内蕴。其中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真挚深刻的情感,还有启人智慧的哲理。在我们吟哦之间,其幽长的韵味便从口唇之间缓缓淌出。

操作方法: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完成后面各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提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和人物?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有山、雨、月、松、泉、石、竹、莲、渔舟、浣女。诗中表现的是什么季节? 师生讨论明确:秋天。

诗中景物体现出什么样的意境特征?

师生讨论明确:轻灵清新、明净素雅、纯朴自然,诗中有画。

操作说明:明确上述内容,是我们改写诗歌的前提,它可以使我们将诗歌的 内容全面地表现出来。

3、扩展再现。(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想象扩写法,说一说)

训练目的: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对词、句进行扩展,以准确地再现古诗歌的意旨。

训练意图:古代诗歌一般只有二三十字,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如果不进行充实扩展,就很难将诗歌的意趣准确地再现出来,因而改写时须将这些精炼的语句进行扩展充实,才能还原作者的诸多感受与意味。

操作方法:阅读《秋思》,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扩词成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分别扩写成一句话。建议可从色彩、形态、性状、声音、气味、感情等方面进行扩展充实。

(2)扩句成段: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句子发挥想象,扩展成几句语意连贯的话。

(3)扩段成篇:将上面的内容再次扩展,使其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操作说明:通过上述途径,让学生熟悉扩展再现古代诗歌的思路,形成完整 印象。

4、迁移重组。(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改写法、即兴演讲)

训练目的:此环节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古代诗歌内容进行迁移重组,从而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改写文章。

训练意图:所谓迁移重组,是指改写者根据自己对古代诗歌的个性化的阅

读理解,将诗歌中的有关意象进行调整、加工,组织成新的篇章。因为古代诗歌包含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学生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取其一点重点突出。改写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丰富想象,大胆取舍,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操作方法: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任选一种方法进行改写,并在同学面前即兴演讲。

(1)选取精华,不及其余。(2)借题发挥,重新演绎。(3)穿越时空,嫁接现实。

操作说明:让学生获得迁移重组古代诗歌的体验,为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奠定基础。

5、再造创新。(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策略:改写法)

训练目的: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情节,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体例进行大胆创新,改写成构思奇特、意蕴深刻的文章。

训练意图:改写古代诗歌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仅仅着眼于

古代诗歌内容的挖掘,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还可以通过人称、写法、结构、体裁等方面的创造来增加文章的创新色彩。

操作方法:阅读《雨霖铃》,按下列要求,改写诗歌内容,并形成书面作业。(1)变换人称:将原诗改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2)变换写法:故事新编、情景片段、精彩对话。

(3)变换体裁:可改编为散文、小说、剧本、书信、分镜头、童话等。

操作说明:通过上述练习,让学生体验创新历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创造中去。

第四篇:我大概把邮政目前的用式形式给你介绍一下

我大概把邮政目前的用式形式给你介绍一下:

邮政企业目前的用工形式有三种:合同工(A类)、聘用工(B类)、劳务工(C类)。这三类都称为邮政在岗职工,其待遇相差不大,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区别了(如四川邮政在今年7月在劳务工中选拔了5名县局副局长),只是用工形式有所区别。还有一种为临时用工,不统计入在岗职工名册。

合同工、聘用工都由邮政企业直接聘用并签订劳动合同,他们的区别仅在于2000年左右的一个的时间界限(2000年前具有10年以上工龄的的正式工,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老人老办法”的原则管理,称合同工。以后聘用的都称为聘用工,按“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管理)。而劳务工则是由劳务公司派遣,职工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邮政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只签订岗位协议。

能获得聘用工的资格是很难的,有指标控制,有的地方还要经过党委会或职代会讨论表决,有的要上级层层审批。所以,应该恭喜你的,希望你珍惜机会,努力工作。

下载任小红5注重言语形式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新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任小红5注重言语形式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新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