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学合一①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
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子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
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孙②先生(F.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些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总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读后感:
我觉得,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国家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读书就可以的.有句话叫——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我们
读书的目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一味的研究书本上的东西,那是根本没有用的。我们读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完成现实生活中所需要解决的困难,所以说死读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学生学、教学合一,我觉得非常的有道理。教学先生只有自己不断的更新自己,才能够对学生有进一步的提高。然后,只有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到实际,才能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也会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以一反三,这样的教学先生才是好的教学先生,真正的教学先生。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转载请保留地址!文章标题:《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原文地址:http:///jiaoshi/201107/30937.shtml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导读
读陶行知,做践行求知的小学教师
——《陶行知教育名篇》导读
F1 王艳芬
知道陶行知先生其名,是在师范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纯粹无私的精神激励了几代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和坚守。真正敬重先生,却是从阅读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本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学说而改名为陶知行,后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陶行知。从陶文濬到陶知行再到陶行知,体现了先生对新民主教育思想的开创精神和突破旧教育框架的无畏勇气。《陶行知教育名篇》选编了陶行知先生最精髓的学说和教育主张,其中多数是陶先生在南京时发表的文章或者演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陶行知著作的普及性读本,让陶行知的学说广为人知。
在今天,各种学说和研究层出不穷的时代,学习陶行知,显然有更深层的意义。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一生留下很多言论,但珠玑锦绣者并不多,平白朴实见真理的话却处处可见。序言中有一句话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中国有名的教育家这么多,为什么单单认定了一个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第一次在中国提出“要敢当第一流的教育家”,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敢于深入未开化的疆土,不怕辛苦,不怕失败,把教育当做自己的责任。这种“敢”的精神怎能不令我们热血沸腾?为此,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在《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会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从先生1934年提出改革到现在70年了,我们不是依然在延续这样的考试生活吗?我们的学生不是依然走在赶考的路上吗?为此,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
先生的学说很多,不可窥一豹而伺全身。不爬山就不会知道山的高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自己的无知,一个中国的教师,一个中国的农村教师,如果没有学习陶行知,就不会深刻地理解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意义。学习陶行知,不仅是为了背诵他教给我们的理论,更是为了让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延
续下去。
二、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陶行知
读名著有很多种读法。对《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样的美文,我们怎样学习呢?个人觉得有两种读法可推荐:
一是抓住思想读。对儿童教育的目的性,他提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他的把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统一起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即好的教育”;他最先在中国提出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体现了“教学合一”的精神。这些思想,值得我们细细琢磨学习。
二是结合实践读。陶先生是很注重践行的人。我们学习陶行知不妨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师学习方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师“必须虚心,学而不厌”,“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知识的源泉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我之学校观)。这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是很注重教师的“教学相长”的,他在多篇中重申学习与实践研究对于教师的意义,甚至改了自己的名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必须扑下身子,投入到教学中去,用行动来验证先生的学说。
读法很多,期待各位老师提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践行求知”,本来就是陶公的精神所在。
三、学习陶行知的意义
在今天,我们学习陶行知,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陶行知对提高教师的职业修养有益。陶先生一生把教育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他把教师和学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摆在了同等的地位上,这不是真正的师生平等吗?在今天学习陶行知精神,淡化物质追求,提高师德修养是有益处的。
(二)学习陶行知对提高教师职业信念有益。陶行知先生很重视与推崇小学教师,他说蒙特梭利、杜威都是研究小学教育的,都从小学教育研究而得名(出自《新教育》)。陶先生说,“看小学生天天长大,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的由萌芽而生枝叶,而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我们常常抱怨小学教师的繁杂辛苦,聆听先生教诲,坚定职业信念。
勇者行无惧,行者学无涯;先生已经做了新民主教育的第一勇者,而今天,我们是不是已经丢失了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我们唯有把先生的精神融在我们的血液里,沿着先生的脚印前行,做一名践行求知的小学教师。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名篇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笔记
(一)教学合一: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
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 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
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今日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人不能没有休息,但休息是人最险之时。
天才是做学问的根据,有几分天才做几分学问。大概天才有十分八九之势力,教育的势力只占十分之一二。教育万能之说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话。
《陶行知教育名篇》笔记
(二)1、处处读书,人人明理
2、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
3、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
(二)有独立的思想;
(三)有独立的职业。
4、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用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没有钱自然买不来;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是可以得到的。
5、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
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7、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
8、提到书便应说“用书”,不应说“读书”。
9、在劳力上劳心
10、“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所谓“以教人者教己”是也。
11、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下下人有上上智。
12、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
一、有真知灼见;
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教育名篇》学习随笔
最近,在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按照我们办公室每周一专题学习的要求,现在选择部分内容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陶行知教育名篇》共有77篇。)
“一人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
陶行知的教育学说,真有那么大的魅力吗?真是有种越是不断地学习,越是觉得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这是陶行知1934年11月11日在山海工学团讨论会上的发言)
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打倒吃人的教育。
传统教育怎样是吃人的教育呢?他有两种吃法:
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他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他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许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问了,但他不许他出到大社会里、大自然界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他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得更明白一点,他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血汗,生产品使农人、工人自己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则刚刚相反:
1、他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他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成,也就是他不教人赶考赶人死。简单地说来,他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2、他也不教学生吃别人。他不教人升官发财,他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他教人要在劳力上劳心。即使有人出来做官,他是要来服侍农人和工人,看看有吃农人或工人的人,他要帮助农人、工人把他干掉。做官并不坏,但只要能够服侍农人、工人就是好的。他更要教人做到“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说得更清楚些是:教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
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这是多么恐怖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结果。可对这样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结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却视而不见,深受其害的学生却也没有了知觉。
2、“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教育观。
3、现代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革命。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4、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是“要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新课程所倡导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发生“自己吃自己”的教育结果。这也足已说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在学校大家好象觉得这是晓庄学校的家常便饭,彼此都很明了。但是,有几件事让他觉得有必要把“教学做合一”的内涵说个清楚。一是看见一位指导员的教学做草案里面把活动分成三方面,叫做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二是看见一位同学在《乡教丛讯》上发表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晓庄小学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也就是教学做离婚的宣言。三是有一位叫洪深先生的创办的电影演员养成所,招生广告上有采用“教”“学”“做”办法字样。他看见了,觉得这人并没有十分了解教学做合一。倘使他真正了解,他必定要写成“教学做”办法,决不会写作“教”“学”“做”办法。陶行知认为,思想上发生误解则实行上必定要引起盾。陶行知日本回国后,发现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他当时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仁义席上辩论二小时,不能通过,他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民国八年(1919年),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干蒋麟先生之征,撰《教学合一》一文,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此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采用教学法。继而“五四”事起,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他就把全部课程中这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后来新学制颁布,他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民国十一年的事,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已经成立了,但是教学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1925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陶行知仍用教学合一之题,张伯苓先生拟改为学做合一,陶行知于是豁然贯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说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就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进一步就,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为讲解;关于种稻的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为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格外有意思的。
1、“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不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吗?当然,这样的教学改革需费大力气学习、思考,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备课,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课堂上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2、数学教学中,要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再创造”中学习数学,以真正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3、“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也同样适合其它学科的教学。如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我想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言交流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同样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最近,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活动,通过学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们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特别是《我们的信条》一篇,对作为乡村教师的我们来说,更是值得学习和实践。陶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一个二十年代的教育工作者就如此一心为着农民群众,确实令我们当代青年乡村教师汗颜。
学习陶行知先生一心为农民群众,一心振兴农村教育的思想,这与当前深入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它要求我们在履行一个人民教师职责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提高自已的师德修养,严谨治学,认真教书育人,为农村、为农民实现小康作出不懈努力。
一、树立正确的师德修养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已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年来的教书生涯中,在师德修养方面,我一直认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个农村教师必须树立的师德观。我觉得,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体现在教师的育人方而。也就是说,教师要围绕“教学生如何做人”为中心,注重为人师表,重视言传身教。在教育学生时,注重教会农村孩子如何做人,学会关心人,学会生活,促进他们的德行现代化,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竞争与合作精神,艰苦创业与自尊自强精神。
二、坚持做到“人师”与“经师”合一
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将教师概括为“人师与经师的合一”。人师即为人之师,教人为人之道。而只有真才实学之师才能成为授人之道的“经师”。现在的乡村学校中,有极少数老师存在治学不严的问题。倡导严谨的学风,是教师应有的一种治学态度。真正的学者应是用心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在工作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使学生努力做一个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诚信之人。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中,我感到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很难,难在教师自己的人生观层次要比较高,特别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好学生做一个有用之才,教师的职任更重,压力更大。
三、严谨治学不断强化自身师德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而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教师的日常工作是平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作论文,搞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等。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我觉得,一个优秀乡村教师,只有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有渊博的学识,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道授业。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提高师德修养,强化自身师德素质,有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的过程。我觉得,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这是师德建设最基本的层次,是师德修养的低层次,也是每一位称职教师必须达到的境界。而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合作创新是师德建设的高层次。在目前,农村教师的师德修养要根据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做到“与时俱进”,营造好学上进、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风气和氛围,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真正成为一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深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倘使个个乡村教师的心都经过了农民甘苦化,我深信他们必定能够叫中国个个乡村变为天堂,变做乐园。”在我们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终将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