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
李吉林
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1938年5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目录 简介 2 任职 成长经历 4 教育思想 5 贡献 6 评价 1 简介 2 任职 3 成长经历 4 教育思想 5 贡献 6 评价 简介
李吉林,女。江苏南通人。1956年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
小学教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第二届副会长。特级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撰有《从整体出发,着眼儿童发展》等文,著有《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任职
李吉林老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成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成长经历
1938年,在母亲欣喜而苦涩的泪水中,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在她还不懂得什么是父爱时,父亲已永远地离去
了。这个不幸的孩子就是李吉林。童年的生活是苦涩的。在暗如长夜的岁月里,她常常独自站在河边,望着月色下轻轻荡漾的水波,去想一个很美很美的梦„„1949年国庆的礼炮,使李吉林梦想成真。不用说,她是怀着怎样欣喜的心情去拥抱这个美好的社会,无忧无虑地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初中毕业了,李吉林在升学志愿表上只填了两个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和南通师范。因为在她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一直都是美好崇高的。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主任老师把她抱在自己的膝盖上,和她一起弹风琴;实习老师还送给她一只老大老大的皮球;每当交不起学费时,又总是老师帮助了她„„这一幕幕情景,在她幼小的心田里,撒下了热爱教师的种子,她常常幻想着当一个教师是多么快乐而有趣啊!充满诗意的憧憬,使她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也许,因为她成绩优异,又多才多艺,幸运之神仍向她频频招手,不断地光顾她。从江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李吉林22门功课成绩都是5分,那一年师范毕业生可以报考大学,可是她没有改变志向,高高兴兴地来到女师附小,也就是现在的南通师范二附小工作。她能歌善舞,会弹钢琴,文化部门看中了要抽她搞文艺;参加排球队去南京比赛,省体委干部见她灵敏矫健,又劝她留在跳伞队。可她认定了“我读的是师范,我的职业是教师”。李吉林之所以执著地迷恋教师这一职业,并非因为她比别人顺利。和所有做过教师的人一样,她也有初为人师的烦恼。18岁,正值青春花季。她向往早日投身于欢腾的校园生活,去欣赏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月光下,她漫步校园,把课堂上要说的话一句句默诵在心,甚至连语调、手势也尽量构想得美妙妥帖。可是,当她站在讲台上讲得兴致勃勃时,孩子们却叽叽喳喳,根本不听。教室里简直像小鸟上窝,闹个不停。夜晚,李吉林坐在灯下,从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想到正在大学里读书的同学,泪水止不住簌簌地往下淌。痛苦中她陷入久久的深思:生活是不可能风平浪静的,追逐涌浪的人,首先应是勇敢的人,不能后退,不能畏缩。
李吉林开始琢磨孩子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进一步亲近他们。操场上,她和班上的男孩子一起踢足球,做游戏。班上一个男孩子没能和大伙儿一起戴上红领巾,伤心地哭了,李吉林也跟着难过„„这一年,孩子们考试时,作文题目是《我的班主任》,想不到那么多学生写了李吉林,表达了对她的热爱。心与心的交融,使她第一次品尝了当教师的幸福,这是人生一大快乐,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独特的感受令她心醉。
李吉林一心想当个好老师,所以,在师范读书时就十分注重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她不仅学习好,而且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课后打乒乓球,荡秋千,运动场上到处有她的身影;她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朗诵会,还弹一手好琴。有这么好的底子,李吉林的课很快受到学生的欢迎。一次,老校长听了她的课后对同事们说:“这个小鬼课上得不错,是棵好苗子,应该好好培养。”于是,副校长、教导主任、数学任课教师都到班上来了,他们不但听李吉林的课,而且向她传授带好班集体的经验,使李吉林受益匪浅。不久,她就为师范生上公开课了。一棵充满希望的小苗破土而出,李吉林引起人们的关注。
1958年,南通市教育局派李吉林到省教育厅教材编写室编写教学参考书,这对一个只有两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来说是多么大的荣誉!李吉林利用这段时间向一些老前辈、老教师学习了不少宝贵的东西。当时的省教育厅厅长、教育家吴天石先生就给过李吉林许多指点,哪怕是路上相遇也要停下来问长问短。1962年,江苏省召开语文教学座谈会,李吉林再一次见到吴先生,还参加了由吴先生主持的一个小型座谈会。因为是小字辈,李吉林坐在一旁不敢吭声。在吴先生的启发鼓励下,她发了言。会后吴厅长说李吉林谈得很好,并要《江苏教育》杂志的编辑让她把发言整理成文章发表出来。这些真诚的支持和帮助,仿佛把她带到了广阔而深远的海洋,那拍击岩岸的涌浪是那么诱人,吸引着她一次次地去搏击。
1966年,正当李吉林用全部心血谱写园丁之歌时,一场灾难降临了。种种诬陷和罪名朝着她铺天盖地而来,学校贴满了大字报,她的家也被抄了。她怨恨,她心酸,找出几十次公开课的教案和备课笔记,下狠心付之一炬。当她的心血随着火光化为灰烬时,就像战士丢掉了武器、农民失去了土地,她伤心地哭了。
无休止的**,使李吉林那颗火热的心渐渐冷却。她开始学习踏缝纫机,做出了一件件漂亮衣服。同事们都夸她心灵手巧,可李吉林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到自己是一个人民教师,是多么不愿意这样消磨时光啊!一次,在一个朋友家里,李吉林随意翻看着高尔基的小说《我的大学》,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其中有一段话使她受到很大震动:“我并不期待别人的救助,也不指望有什么偶然的幸运,我的意志变得逐渐顽强起来,生活条件越是困难,我就越觉得自个儿越加坚定,甚至越加聪明了。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人是在不断反抗周围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是在压力下奋起,就是在逆境中沉沦。李吉林唤醒自己:生命之舟不能就这样抛锚啊!她带着心灵的创伤重新振作起来,顶着压力和风险悄悄起航了。她的学生很少写那些生字连篇的“讲用稿”和大批判稿,而是坚持写记叙文。那年光是批改学生的日记就有2万多篇。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又有年老体衰的母亲,丈夫也遭受迫害,被关在学校,所有的事情都压在李吉林一个人身上,而她没有倒下。多少个夜晚,孩子睡了,她还在看书、练字,写读书笔记。伴随她的虽然只有一盏孤灯,可她的心里却充满希望。
经历了动荡岁月的考验,李吉林在改革的年代,又一次把自己推向波谷浪峰,成为新时期最早的一批教改实践者。
1978年,她被评为江苏省第一批特级教师。1979年的一天,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接到通知:江苏省教育学会定于9月24日在南京举行成立大会,请特级教师李吉林携带论文出席会议。这些年,她虽然全身心地投入教改,也写出一些总结经验的文章,可这回是要写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心中难免有些紧张。学校领导和同事们鼓励她说:“你教学改革搞得那么好,一定能够写出好文章。”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心头的涛声激励着她。她找出厚厚一摞教学卡片、笔记本和教案本,在灯下认真翻阅着,那点点滴滴的艰辛努力,使她仿佛又回到了在低年级进行语文教改的那些日子„„
为了把握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1978年,李吉林一改长期从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路数,主动要求去教一年级。她改变了低年级语文教学仅仅以识字为重点的传统方法,一年级上学期就进行大量的“说一句话”的训练,3个月后开始“口头作文”,下学期进行每天“写一句话”的训练。二年级开始命题作文和写观察日记。这样提早起步,适当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训练的结果,使儿童的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这是一堂口头作文课:《我们的家乡真美呀》。课前,李吉林领着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她带着孩子们来到楼顶,凭栏俯视。课堂上,她问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看到绿色的田野、整齐的厂房、古老的宝塔、静静的河水„„李老师高兴地说:“大家说得真好。”接着,她以“田野”为中心,进一步启发学生:“哪个小朋友,如果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田野是什么样子就更好了。”这一下子,课堂里的气氛热烈极了:
“我看到一大片金黄色的田野。”
“我看到广阔的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象。”
“我看到美丽的田野好像波浪起伏的海洋。”
没想到孩子们的语言这么丰富,显然是从观察中获取的。
在二年级的一次基础训练中,李吉林让孩子们猜一则谜语:“屋里有根藤,藤上结个瓜,一到太阳落,瓜里开红花。”“是电灯”,孩子们异口同声。
“这是普通的电灯泡,不是教室里的日光灯。”一个学生抢着补充说。
“老师,要是日光灯,这谜语怎么编呢?”
李吉林意识到这正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大好时机,就因势利导地说:“哪个小朋友能自己编出来呀?”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默。孩子们托着下巴,歪着脑袋想得挺认真。很快,一个学生举手起立,高声答道:
“屋里有根藤,藤上结了个长丝瓜,一到太阳落,瓜里开红花!”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日光灯怎么能开红花呀,应该是开银花啊!”孩子们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一个个片断在李吉林的脑海里连缀起来,它们分化又组合,终于理清了思路,要对低年级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充分发展他们的智力,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引导积累感知材料为基础,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重点,以训练学生语言为手段。她把论文的题目定为《怎样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智力》。半个月后,在省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李吉林的这篇论文反响十分强烈。一些知名的心理学研究者说:阐述智力发展问题,李吉林的论文在全国普教界是第一篇。会议还没结束,南京市文教卫系统领导同志就邀请李吉林给南京的教师作报告;途经上海,虹口区又让她给区里的老师开讲座。李吉林没有想到,一篇论文会有这样大的反响,她似乎体验到“弄潮儿”的舒心快慰。可是,她没有陶醉。她懂得生活的海洋永远是波连波,浪赶浪,勇敢的人只有不停地向前追赶。在训练语言中发展儿童的智力,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但是训练语言和发展智力二者结合的途径是什么?这是李吉林从南京开会回校后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于是,她从教学现实的需要,开始了“情境教学”的探索。外语教学中运用情景训练语言给李吉林以启示,她又从中国古代文论“境界学说”中吸取了更多的营养,努力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景交融的教学模式。我国长期以来重视认知活动,忽视儿童情感教育,现在要改变这种现状,自然是十分可贵的创举。她提出把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儿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语文学习促进诸方面的发展。
她在低年级创设情境,在进行片断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迈出了情境教学的第二步,通过观察情境,引导儿童获取作文题材,使得儿童作文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三年级有篇作文,题目是《我是一棵蒲公英》。让我们看看,李吉林是怎么教孩子写这篇作文的。
一个晴朗的早晨,李吉林带着班上的孩子来到开满野花的小河畔。小草、野花,都沾上了晶莹的露珠。孩子们像小鸟来到树林里,欢叫着,蹦跳着。他们一会儿拉着李老师去看野花,一会儿又让李老师告诉他们野花的名字。“哦,这是婆婆纳,这是荠菜花,这是知风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呢!”孩子们认真地辨认着。
“大家看,那边还有更美的野花!”李吉林把孩子们带到蒲公英丛生的田野的一角,金色的小花立刻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围在蒲公英旁细细地观察起来了。要使儿童的观察由笼统到精确,由整体到局部,由表面到内在,是少不了教师的指导的。李吉林让孩子们按“叶、茎、花”顺序观察并指导他们边看边描摹各个局部--
“蒲公英的叶子向四面展开。”
“蒲公英的茎是又嫩又细的管子。”
“它的茎青里透红,又细又长。”
“金黄色的小花,真像野菊花。”
“也像一棵小巧玲珑的向日葵。”
“我觉得像小姑娘的圆脸。”
„„
其间,老师轻轻地点一点:“色彩呢?有点像什么?”有意启发儿童观察植物要注意茎、叶、果的色彩、姿态和数量。
蒲公英的种子是富有诗意的。李吉林小心翼翼地摘下,站在高高的石栏上,使劲一吹,轻软的种子,便乘风飞去。蒲公英飞了,孩子们的心灵也插上翅膀跟着飞了„„
课堂上,抓住作文题,打开思路,是作文指导课的重要环节。李吉林启发孩子们:“有许多小朋友还不认识蒲公英,你准备先向他们介绍什么呢?”“介绍我的名字。”“介绍我的家。”孩子们抢着回答。李吉林顺势启发:“你们的家住哪儿?家里有什么人?谁是你的兄弟姐妹?”
“小草是我的兄弟。”
“婆婆纳、野蔷薇是我的姐妹。”
“蝴蝶姐姐是我家的常客。”
就连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争着回答。
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李吉林又着力提示,要突出蒲公英不怕苦的品质,这是文章的中心。于是孩子们又合情合理地想象着蒲公英不怕苦的情景„„
她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将孩子们带入了形真情切的具体情境中。
观察情境,把孩子们带到永不枯竭的源泉中,孩子们贮存的词语一下子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情色彩,他们有那么多的感受要诉诸笔端,还会害怕写作文吗?
任何一项改革的成功,都饱含着改革者的心血。多少回,李吉林在花间徘徊,端详含苞的花蕾、翻飞的粉蝶;多少回,她在月下漫步,仰望中天的明月、满天的繁星;又有多少回,她登上小丘,伫立田埂,留连在小河畔,寻觅于草丛中„„她费尽心机地选择与教学相关的最佳场景。为了赶在孩子前面去观察日出,晚上她连觉也睡不稳。困顿中梦见太阳在黑云里翻腾,好久也跳不出来,一下子就急醒了,马上翻身起床,立即出发。在黎明前的黑夜里,她独自骑着车,飞奔在乡间小路上,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驶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吉林付出的心血,催开了绚丽的教改之花。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语文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上也取得了成功。
教改实验一方面切中传统弊端,另一方面又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情境教学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有些人仍然认为不用统考这把尺子去衡量便没有说服力。第一轮实验结束时,李吉林的学生参加了毕业统考,没有加班加点,也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结果,同样令人满意。全班同学93.5%作文成绩达到良好,其中55.8%达到优秀,其比例高出城区小学平均比例12倍之多(城区优秀生比例为4.58%),43名学生中有33名考上了重点中学。这一结果,令那些对实验持观望态度的人心服口服。
翻开《教育大辞典》“江苏”条目中,李吉林同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一起被列为小学教育家。从由一个初试身手的实验者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小学教育家,这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知识和理论。在进行实验的十几年中,李吉林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理论的学习与探究。她深深懂得,教育改革要深入发展,情境教学要不断前进,就必须寻求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要博采众长,不断吸收营养。于是,她借随省普通教育考察团到日本之机,悉心考察域外教育的现状与思路,比较中外教育之长短;借到全国各地上课讲学之机,她与各地教育名流切磋,向教育理论家请教。凡与“情境”关系密切的移情心理、暗示心理、角色心理等她都深谙于心。她还广泛地阅读哲学、美学、社会学的书籍,精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她用一年时间写出《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构建了情境教学理论体系。这本专著从情境教学的定义、创设途径、特点、理论依据,到情境教学怎样发展儿童的语言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情境教学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荣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二届教育优秀图书一等奖。
经过两轮实验,李吉林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统一在具体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使情境教学法日臻科学与完善。江苏省和南通市先后5次召开推广李吉林教改实验现场会,中央、省、市教科所都给予了支持和关怀,实验班点已发展到1000多个。
像江海奔流,李吉林不可能躺在平静的港湾去享受荣誉与名利,她将永远去追求那奔腾的涌浪。她不囿于语文单科的情境教学实验,大胆地将它向其他学科渗透、拓展。一经推开,捷报频传:相邻的思想品德学科成功了,音、体、美等学科也成功了。她受到鼓舞,又充满信心地向数学学科挺进。她和数学老师一起探讨研究,把“数”和生活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数与量、数与形的关系,再在模拟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其应用性,训练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就这样,从一班到全校,从单科到多科,情境教学全面进入了整体改革阶段,为“情境教育”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得益于马克思关于人在环境与活动的有机统一中全面发展的哲学昭示,综合移情理论、无意识心理等诸多理论,李吉林再一次以改革者的气魄提出了“情境教育实验与研究”。她主张通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活动和系统性野外活动,拓展教育空间,渲染学校向上的气氛,丰富课堂认识活动的源泉,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由“情境教学”发展成为促进儿童素质全面提高的“情境教育”,这是一次飞跃,理论构建十分艰苦。1993年暑假,酷暑下,李吉林天天伏案工作,为完成《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论文,她日夜苦战,病中还躺在床上校对稿子。在纪念邓小平“三个面向”发表10周年大会上,她宣读了这篇论文,再一次引起教育界的轰动。这篇论文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1995年,在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会上,“情境教育实验与研究”经专家评定,列为国家教委重点课题。
李吉林为小学教育奋斗了40年,这位年逾花甲的教育专家可谓誉满中华:第一批中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及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各种殊荣与桂冠,都不能使她陶醉,她始终不忘自己的职业--让中国的教育发展得更好更快。在济南开会,会议组织与会者登泰山,她却为当地教师开讲座;在洛阳,大家去看牡丹,她却冒着大雨到农村上课;本应去黄山参加国际会议,但为了出席另一个科研会议,她宁肯错过云海与松涛„„
她深知,办好一所学校,靠一两个人不行,要靠一批人,靠一支队伍。早在1990年,她就挑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担,创建了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她亲任培训中心导师,为青年教师开讲座、上示范课,指导他们分析教材、钻研教法,从理论素养、教学能力乃至人生志趣等多方面加以指导。她还千方百计地为青年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外省市邀请她去讲学时,她也总是推荐学校的青年教师,全校已有8名教师分别到北京、广州、杭州、长春、青岛等10个省、市去上课,都受到了好评。中国电视师范学校要拍情境教学系列讲座,共21讲。李吉林撰写讲稿后,共安排了15名教师参加拍摄活动,让年轻人登台亮相。中国电视师范学院领导审片后说:“在一所小学,有这么多出色的青年老师真叫人高兴!”这批年轻人,在李吉林的带动下你追我赶,在省、市多项比赛中名列前茅,有的已成长为特级教师。李吉林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青年教师队伍,她的事业在延续。
大海在喧腾之后会归于宁静吗?“小池的宁静,溪流的清远,固然都很诱人,然而奔腾的涌浪更能让人感受生活的真正意义和欢乐。”这就是李吉林,永远都不会停歇。她必定和她的同行们在涌浪中搏击,在涌浪中前进„„ 教育思想
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李吉林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为儿童的学习探索
情境教育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时任语文教师的李吉林在教学中发现,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训练中。受国外在语言教学中情景教学训练的启发,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李吉林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
最初,情境教学以“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为主。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了生活情景,学生学习情绪很高,教学效果显著。其后,李吉林确定了“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作文题材,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在“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的实验阶段,李吉林又将情境教学和审美教育统一于语文教学中。
通过反思,李吉林体会到,情境教学探索的前几个阶段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儿童发展的各方面的要素。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之后,她提出了“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新思路,并总结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条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随着教学研究实验的深入,李吉林发现,不只是语文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内部,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教育教学活动很难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这样势必阻碍儿童潜能的充分发展。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李吉林将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顺其自然地推广开来,从一个班发展向一个年级,从一个学科发展向各个学科,从而在整个小学教育中构建了一个多元的情境教育网络。
1990年,李吉林明确提出了“情境教育”的设想,情境教学由语文单科发展为整体的情境教育,越来越多学科的教师加入到了教学研究和实验的队伍中来。同时,课堂教学的有益经验,使得情境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校外的各种活动中。在课外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情境教育得到了更加有活力的发展。
“情境课程”是情境教学实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1996年,李吉林在汲取各家课程论精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情境课程”的主张,阐述了“情境课程”的理念,概括出“学科情境课程的主体作用”、“大单元情境课程的联动作用”、“野外情境课程的源泉作用”,以及“过渡情境课程的衔接作用”等情境课程的四个领域,并对它们的功能进行了阐释。她的愿望是通过“课程”使情境教育走向大众化,便于更多的教师操作,进而使更多学生受益。实践表明,情境课程具有整合、熏陶、启智、激励四大作用,从而使情境教育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更使得李吉林对情境课程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充满了信心。
让情感与认知结合
李吉林在情境教学的探索中,突破了“主知主义”的束缚,让情感与认知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
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结合。李吉林清楚地知道,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材画面的,要让儿童感受其美,就要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语文教学。李吉林将图画、音乐、戏剧等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找到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整合等原理。其一,运用暗示导向。在情境教育中,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渲染学校亲切、愉快、智慧及蓬勃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儿童的无意识倾向处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还可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让儿童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二,情感驱动。实践证明,儿童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儿童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儿童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了很好的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中。其三,角色效应。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总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儿童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其四,心理场整合。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情境能够使儿童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儿童得到一种满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在这种正诱发力的推动下,儿童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情境渲染的氛围更为浓烈。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在心理场中得到整合、推进,促使儿童的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
汲取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养分。最初,李吉林从外语的“情景”很自然地联系到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领悟到诗人是在情境中才能萌发情感,在情感的驱动下写出动人的诗篇,而小学生作文同样也需要情感。她大胆设想,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改革作文教学远离儿童生活的现状,进而以“意境说”来丰富乃至改写“作文论”。她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当中去,让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情动而辞发”。其后,她又进一步从“意境说”中得到启示,认定“意境说”讲究的“真”、“美”、“情”、“思”正是儿童教育所需要的,并陆续概括出情境教学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以及围绕“情”、“思”、“美”开始构建情境教学的操作要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
情境教学的原则为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并具有五项操作要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情境教学包含的四大特点、六个途径、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连同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理等构建了属于情景教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由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经历一个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并由此而形成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
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丰富了促进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源”,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与教学内容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向往角色,还是扮演童话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儿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注重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用角色效应,为儿童的创新、实践提供最佳的外部环境,促使儿童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贡献
李吉林长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被列为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的八个科研项目之一,在江苏省试点班即达1000个。“情境教育”是国家教委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曾连获10年一度的全国首届、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先后出版《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等专著七部,并编写出版了1-12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总计约300余万字。论文多次在全国获一等奖。研究成果先后在全国获“金钥匙”奖,蝉联首届和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优秀散文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小学语文情境教学》15集教学录像在全国电化教材评比中获师范类最高奖。曾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评价
李吉林老师长期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热爱教育事业,模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她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认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形成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为我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富有影响的教育专家。为充分彰显她的突出成绩与贡献,大力弘扬他们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决定授予她“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李吉林是我们最尊敬的教育家,她的影响遍布全国,而且走出国门,传播到海外。
第二篇: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的中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
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的中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各学科中都可以设置情境,开展情境教学,下面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作文教学三个方面来谈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
(一)导入情境
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1、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挖荠菜》一课,抓住一个“挖”字,为什么挖,挖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2、故事导入
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3、扮演“角色”
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有位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想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一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4、实验导入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初二的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老师给学生问题: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最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5、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天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6、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挖荠菜》这一课中,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我的老师》一课中,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的给老师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那里。
(二)课堂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1、生活情境的创设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有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会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渴望内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不过,课文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要丰富多彩得多。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待学生掌握工具后,由课本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就会大大扩展。
2、表演情境的创设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研究。初二《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的理解上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初三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会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音乐情境的创设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大胆引进音乐。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可以给学生放瓦格尔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之上。初二的《听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可以给学生放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急昂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在诗词的教学,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初二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初二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那种离愁别绪,可以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4、竞赛情境的创设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如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初一下的《挺进报》的教学目标中有要求学生了解伏笔和时间词语的巧妙运用,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前后呼应的伏笔,看谁找得多、快!学生的全部的主动性被激发后,就会紧张地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样的也把陈然被捕的时间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寻找。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问题。
(三)作文情境
作文在许多孩子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的写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们写作欲望的情境。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写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中的宝藏发掘出来,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许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是一种作业”的形式下,变得无话可说了。所以,用轻松的写作情境来消除这种畏惧心理,是必须的。比如在新闻写作中,可以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去收集新闻。这个新闻并不要求是国家大事,把范围缩小,只要是身边的新闻,比如学校、班级生活中的新闻。然后在作文课上,告诉学生今天进行一次“新闻联播”,每个小组的同学用十分钟的时间分别写出一则身边的新闻,然后请每个小组选出两为同学上台模仿电视的新闻连播给同学们播报新闻。在这种写自己生活的作文情境下,每个人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愿意写。
又如在写信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做一个纸皮邮箱,先让每位学生想象一个地址。有的时候,作文教学更可以大胆地走出课堂,进入生活中去进行。在初二的说明文写作中,有一个传统题材,要求学生运用空间顺序来介绍自己的校园。这个时候,坐在课堂里口沫横飞给学生讲解如何写作,不如走出课堂,老师做一次导游,带领学生从校门口游览校园,边走边给学生讲解空间顺序以及立足点的移动,学生面对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自然对空间顺序的理解是事半而功倍。
网络情境对学生的写作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大潮汹涌而来,必然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互动性,也就是相互交流。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创设一种作文写作的成功情境。让孩子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而让其他的孩子去阅读它。阅读别的孩子的文章,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别人的写作,这比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讲评优秀学生的作文或者是作文园地的形式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面的主动性是在发表文章的学生手里,他不需要老师的点评或者是推荐。同样,孩子的阅读也是自主而自由的。当孩子给孩子的文章评论的时候,所带来的成就和交流感,是老师无法带来的。当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是作文bbs 来交流的时候,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也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
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部主动能力,理解课文,掌握各种语文能力。
第三篇: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想象作文教学策略探析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想象作文教学策略探析
摘 要:通过课例研究发现,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执教想象作文的策略有:带领儿童观察大自然,丰富表象,为重组表象奠定基础;以“第一人称”口述,角色转换,进入想象性的童话世界;顺应儿童心理,以富有意蕴的直观情境,触发儿童联想;以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情境构建出“情境链”,渲染出广远的意境,营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李吉林;想象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72-02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只要求学生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教什么、怎么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想象作文的拓荒者之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她就创造性地开发出了一系列想象作文教学课例。本文以李老师的经典课例《我是一棵蒲公英》为例,探析其想象作文教学策略,以便年轻一代语文教师们研习和借鉴。
一、课例呈现
笔者研读了《我是一棵蒲公英》想象作文课例[1],从教学环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表现这几方面作了归纳、梳理:
课前,李老师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寻找野花、认识野花,感受野花之美。这一堂想象作文课有如下教学流程:“环节1”,启发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回忆观察印象,再逐渐聚焦于蒲公英,在学生自主拟题的基础上,择取《我是一棵蒲公英》为题,以“第一人称”口述;“环节2”,引导学生依次介绍“我”的名字、模样、住处、兄弟姐妹、家中常客等情况,教师折断蒲公英的茎,学生联想到土壤妈妈,说“我”长大后的去向;“环节3”,理清思路,讨论确定文章的中心;“环节4”,引导学生凭借观察印象,分段口述,先介绍名字、模样,再举例说蒲公英的品格,而后观察蒲公英飘飞的种子,展开想象;“环节5”,教师总结,学生连贯口述全篇。“回忆说整体印象――多角度介绍情况――拟题、提炼中心――分段口述――连贯口述”这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推动儿童饶有兴味地投入回忆、思考、想象、口述活动。
二、教学策略赏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2]。想象作文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如何凸显这一亮点呢?从上述课例来看,李老师的如下想象作文教学策略值得我们研习和借鉴:
第一,带领儿童观察大自然,丰富表象,为通过想象重组表象奠定基础。在本课例中,上课之前,李老师通过精选观察场景、组织开展观察活动。野外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成一幅幅图画,会激起学生的热情,在他们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是活的,任何没有生命的物体,都可以赋予它鲜活的生命。李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及里,按“叶――茎――花”或“花――茎――叶”的顺序观察植物,这种指导蕴含着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通过观察,大自然的美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这些具有美感的丰富的表象为放飞儿童的想象力添上了有力的翅膀。
第二,以“第一人称”口述,引导学生角色转换,进入想象性的童话世界。李老师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的呢?首先,老师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即“我”的口气拟题目,拉近儿童与观察对象的心理距离(环节1);其次,以简笔画为抓手,告诉学生“现在你们大家就是蒲公英”,学生齐说“我是一棵蒲公英”,进一步缩短儿童与口述对象的距离(环节1);再次,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想象、口述的问题,均采用第二人称,让学生感到老师似乎在对“蒲公英”提出疑问,如“现在有许多同学还不认识你们,你们得自我介绍一下,你们准备先介绍什么?”(环节2)最后,在学生口述交流过程中,教师关注儿童以“第一人称”作拟人化表述的正确性,例如一名学生说:“我帮××改一下:‘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树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照得它们闪闪发光。’”李老师提醒道:“不要说树叶上,而说:‘我和姐妹身上滚动着露珠’,那就更好些。”(环节4)此时,“我”就是蒲公英,蒲公英就是“我”,儿童与口述对象蒲公英融为一体,主客合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想象性的童话世界中自由驰骋。
第三,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富有意蕴的直观情境,触发儿童的联想。当学生介绍了“我”的名字、模样等情况后,李老师提醒道:“你们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没介绍。”学生迷茫,思维陷入困顿状态,李老师就折断蒲公英的茎,在行间走动,让学生依次观察花茎里冒出的白色的乳浆,并提醒:“你们看到蒲公英里面冒出白色的浆,你们想还可以介绍你家的谁?”学生顿悟:“我知道了,蒲公英里面的浆是吸取的土壤妈妈的乳汁。”李老师又问:“你们长大了,准备到哪儿去?”学生的思维顺势拓展到“荒山”、“草原”、“森林”、“宝岛台湾”等地(环节2)。这样,教师引导儿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当学生描述了想去的地方,李老师走到窗口吹起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种子飘飘悠悠地飞到窗外,边描述边启发:“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又来到什么地方?那儿你刚去的时候是什么模样?后来又是什么样子?”(环节4)教师引导儿童就像一部移动的摄像机,从不同的视角,以动态的眼光,创造性地观察、想象、描述。
第四,以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情境所构筑的“情境链”,渲染出广远的意境,营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整体观照课例,共设置了5个情境:情境①,带领学生观察野外生活情境,为想象作文提供表象、酝酿情绪,“环节1”即借助此情境展开的,引导儿童回忆,在脑海里重现“蒲公英”所生长的野外场景;情境②,通过简笔画和语言描述,推动儿童角色转换,由真实情境逐渐进入虚拟的童话情境(“环节1”),引导学生借助此情境,介绍“我”的名字、模样、住处、兄弟姐妹、家中常客等,构筑了一个由野花、野草、蜜蜂、蝴蝶等组成的色彩斑斓、生动和谐的大家园;情境③,让学生观察折断的蒲公英的茎,联系到土壤妈妈,丰富了童话情境的意蕴;情境④,通过描述、提问“那你们长大了,准备到哪儿去?”进一步拓展了童话情境的空间(“环节2”);情境⑤,学生观看窗口飘飞的种子,此情境,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展开想象,有学生想象“我”是如何将“荒山变成了花园”,有学生想象“我”是如何面对暴风雨的打击的。在老师所渲染的广远的意境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飞过崇山峻岭,飞向浩渺的云霄,飞向人们足迹不能到达的地方……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就这样“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象性作文,不失时机地启迪、发展儿童的想象”[3]。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儿童的“想象之树”蓬勃地生长着,他们的创造性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文集(卷七):我们去寻找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47~459.〔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3〕李吉林.想象习作的设计及其策略[J].语文世界,2012(5):44.(责任编辑 张海鹏)
第四篇:2011年南通小学教师暑期培训复习题————李吉林情
小学语文(29)2011年暑期培训复习提纲
朱志明:《写字教学要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 1.理解写字教学应遵循的规律。2.了解写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3.掌握执笔、基本笔画及100个基本字的结构。
李吉林:情境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部分)
4.掌握情境教学的概念,了解情境教学发展的四个阶段。5.了解情境教学把学生带入情境的六种途径手段。
6.掌握生活展现情境的三个注意要点、图画再现情境的五种形式及语言描绘情境的五个原则。
7.理解汉字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8.掌握运用情境教学识字的方法与注意点。
张民选:《公平而卓越:国际视野中的教育质量新标杆》
9.掌握质量、标准、准则及教育质量的概念,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全民教育”、“全纳教育”、“有质量的全民教育”及“拒绝平庸”等教育命题。10.理解“公平而卓越的教育”的内涵,掌握全新的教育质量尺度。
2011年南通小学教师暑期培训复习题————李吉林情
1.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有哪些途径?
归纳起来有六个:
(1)以生活展现情境;
(2)以实物演示情境;
(3)以图画再现情境;
(4)以音乐渲染情境;
(5)以表演体会情境;
(6)以语言描绘情境。2.什么是以生活展现情景,要注意什么?
以生活展现情境; 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
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概括起来,必须注意三点:
(1)选取感知目标要鲜明;
(2)带入情境要有序;
(3)观察中要启发想象。3.什么是以实物演示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
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便是“实物演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有两种:一是真实的原型实物;二是模拟的替代实物。既然是以实物创设情境,就必须有一定的背景,考虑其整体性,形成真切感,教学效果就明显。
4.什么是以图画再现情境?常用哪些形式呢?
以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
用画面创设情境,常用哪些形式呢?
(1)放大的挂图;
(2)剪贴画;
(3)简易粉笔画;
(4)现成的课文插图。
(5)电教画面。5.什么是以音乐渲染情境?
以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6.什么是以表演体会情境?
以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所谓“进入角色”即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XX”;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
7.什么是以语言描绘情境?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以语言描绘情境。在情境教学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人情境。当情境在儿童眼前展现时,如缺乏教师语言(词)调节支配儿 童的认知活动,那么儿童往往会热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了对整个情境的感受。形象与词的分离,就难以使儿童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知识。更不易激起与教材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上面所讲的五种途径必须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才能把学生带入情境。语言描绘的作用
1当情境再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就提示了观察程序、观察重点,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看边想,促使儿童观察活动与思维活动结合进行,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作用,从而提高感知的效应。
2教师语言的作用,往往又强化了情境,渲染了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儿童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主动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
语言描绘要具有
示范性、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及可知性。8.什么是情境教学呢?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9.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是怎样的? 其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二、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我理出“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对“物”的认识的相互作用的脉络。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 10.汉字的一系列特点有哪些?
①数量多。据统计汉字约有6万之多,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音、形、义,需要一个一个地认读。
②易于混淆。汉字有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同一个汉字由于字义的变化读音也随之变化,同一个汉字同一个音,由于使用范围的不同,字义之间又发生变化;相反的,又有许多汉字,字形与字义不同,但却同一个读音;而有些字只有一笔之差,读音和表示的意思却迥然不同。汉字中有众多数量的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形近字,造成汉字的容易混淆。
③难度大。这么多数量的、又易混淆的汉字,每一个字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都有一个音节,即一字一形,一字一音,一字一义,不像欧美的文字,认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由于字母数量少,儿童很快就记住,就可以拼读,就可以记单词。而汉字却需一个一个地认识、记忆,这对儿童来说确实不是轻而易举的。正因为如此,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认真地帮助儿童过好识字关。11.怎么运用情境教学识字?
一、利用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使独体字形象化
独体字不仅是最常见的汉字,而且往往是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基本结构,教好这部分独体字,对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意义十分重大。但是由于教独体字是儿童识字的启始阶段,需特别细致,注意具体形象、有趣。
二、利用汉字结构创设情境,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三、凭借情境丰富语汇,在整体中认读运用
李: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字不离词,字只有在一个词中才具有实在的意义。在识字的同时,也只有理解了词义,掌握了词汇,才能识好字,也才能在阅读、写作中加以运用,并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情境教学中,在教给儿童识字的同时,十分注意词的教学。凭借情境结合进行语言训练。教学《大、小、多、少》一课,出示篮球、皮球和乒乓球,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大小,并进行“(什么)大(什么)小”;“又大又圆的”,“又小又圆的”的句子训练;然后又分别加上两只皮球、四只乒乓球,让学生比较多与少。“(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以最简单的句式,认识事物的大小多少是相对而言的,为学龄初期的儿童学习数学,作了最初步的渗透。
又如教学《一粒种子》,在学习“热闹”这两个生字后,随即引导学生作下列两种语言训练:
s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春风
,小鸟
,小孩子。
s(什么地方)真热闹,(那儿怎么样)。
通过具体情境的描绘,由此说开去,来理解词,从而学会运用。这样,一个字,不仅会说会写,也会用。学生通过识字,学习词语,学习说话,从而达到识字教学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要求。
第五篇:为了儿童——李吉林老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毛小马)
为了儿童
——李吉林老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毛小马
今天,我打开了镇江教育信息网,点击收看了“教书育人楷模,李吉林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受很深,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女教师,能够成为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能从情境教学走到情境教育,再走到情境课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人佩服。那是什么原因让李老师获得如此的成果呢?是李老师的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成了李老师的终生追求。
李吉林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无私精神和真诚执着、求善求美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着我。学习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我感触很深,放下心态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平时,要能严格要求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当中去,可是自己的心态却没有放下去。李吉林老师能以身作则,真正的俯下身子去教学,走进学生当中去,以现实的、虚构的,以表演的、实物的等等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老师所设的情境当中去,让学生认识或再认识,从而起到加深印象,课堂自然就会生动有趣,自然就会更加精彩。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以儿童的角度再去认识,同样孩子们自然就会产生与老师比一比的心理,特别是当孩子受到老师的肯定,自然而然地就会带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李吉林老师是新时代的老师,不断进取,努力钻研,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曾几何时我也有着和李吉林老师一样的梦想一样的热情,参加工作后也是信心百倍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在每一节课中都投入自己的激情。但是,在孩子们一次次的错误、不解中我慢慢地失去了耐心,对自己的努力开始怀疑,对自己的选择开始后悔,对自己的工作也是越来越没有工作的热情。我们知道,目前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幸福指数并不高。我也曾经扪心自问,我快乐吗?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这个职业吗?
李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可是,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她宽广的胸怀和一种大智慧。激情成就了李
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热情,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学习了李吉林老师的事迹后我觉得自己错了,不能干哪行怨哪行,自己看错了方向,孩子们虽然有不解但是在自己的讲解后很多孩子还是明白的。大多数孩子还是有提高的,老师应该看见孩子们的提高以此来鼓励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轻松。李吉林老师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去发现世界的美好也是我没有做到的事情。要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就要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去听。这样才能更深入的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李吉林老师的这些做法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应该饱含热情和信念的走下去,当我从别人的口中听到我的学生对我的喜欢,对我的想念,我的心中就会溢满幸福。现在我觉得我所从事的工作是多变的是多姿的,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钻研,就一定会收获满园的桃李。
李吉林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中的三句话我记得尤为清晰:第一句,教育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还为了儿童能主动的学习,第二句,教育不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来愉悦他们的身心,第三句,教育不仅为儿童的明天发展,还要为当下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
大海在喧腾之后会归于宁静吗?“小池的宁静,溪流的清远,固然都很诱人,然而奔腾的涌浪更能让人感受生活的真正意义和欢乐。”这就是李吉林,永远都不会停歇。我也要踏着李老师的足迹,在涌浪中搏击,在涌浪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