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精品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1:1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精品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精品教学反思》。

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精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问题,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教学反思参考2)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参考3)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时地补充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知道了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到了红军的神勇无比。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反思参考4)七律•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峻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教学反思参考5)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第二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A 七律 长征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教学反思参考2)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主席的诗词代表作之一,截取了长征途中几个重点的场面,寥寥五十六个字,却概括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读罢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段历史离他们毕竟久远了,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贴近作者的心,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领略到乐观的精神,感悟到必胜的信念。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教学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查找关于伟人毛泽东和长征的资料。补充查找以下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

课上,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先了解了长征的历史,学生了解了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所以我们必须长途跋涉,在转移中寻求生存,我们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这一资料的交流,让孩子们对长征这一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接着,我播放了视频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战火硝烟、流血牺牲、雪山草地,这些已经离孩子们很远的历史,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每一双眼睛都那样的专注,除了隆隆的炮声、厮杀声,教室里没有别的声音,视频结束时,我问孩子们:你们说,长征难不难?孩子们异口同声:“难”。是啊!长征难!诗句中你读出了难吗?孩子们找到了“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除了这些还有吗?孩子们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了补充,这些史料让孩子们深刻的体会到了长征之难,旷古未有,红军长征,做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但是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再读诗找找看。于是,孩子们读到了“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难,却不怕,红军的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此时,我播放了视频《过雪山草地》,孩子们看到了风雪中战士们跋涉艰难却坚定的身影;看到了草地中战士们相互搀扶的情景;看到了翻越过皑皑雪山,战士们欢呼着会师的场面。再读时,在孩子们的诵读中,我明显地听到了孩子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首,更听到了他们对红军的钦佩,还听到了他们对于胜利会师的喜悦之情。

这节课的学习,我通过适当运用资料补充课文学习的方法,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不仅理解了诗句的含义,还积累了四首主席诗词,他们逐渐地走近了伟人毛泽东。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齐读题《七律·长征》。

二、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提问:之前预习过文,说说本文在格式上与之前学过的文有何不同?——七言律诗。

2、说说你了解的七言律诗,师作补充——七言八行,分四联,句尾押韵。齐读题,注意停顿。

3、自读书后资料袋,说说哪些数字触动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长征你还有哪些了解?生简单介绍。(学习方法:搜集资料、了解背景)

三、初读诗歌,感知长征

、自读全诗,读准字音。

2、出示“远征”、“逶迤”、“磅礴”、“岷山”,齐读生词。

3、指名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

四、细读品味,深入长征

(一)学习首联、自读全诗,找总领全文的句子——

1、2句。

2、指名朗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红军历尽千难万险。从哪看出?——“万水千山”。

3、出示长征地图。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条条河,这真是诗中说的?——“万水千山”。这么多艰辛用了文中哪个词概括?——“远征难”。

4、提问:面对这样的重重山水,红军战士怕了没有?——不怕。哪里体现他们不怕、不放在心上?——“只等闲”。什么意思?——只当做平平常常的事。、拓展于谦、许光达含有“等闲”的诗句。

6、提问:将粉身碎骨、烈火焚烧、万水千山都“只等闲”,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大无畏精神。

7、指名读、齐读1、2句。

(二)学习颔联、默读诗文,找找红军都把什么看做“等闲”?想想都是怎样的画面?

2、“五岭逶迤”

(1)提问:“五岭”指什么?——五座山。(学习方法:阅读书下注释)

(2)提问:这些山都是什么样子?——“逶迤”。解词。

(3)提问: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一座接一座的山,连绵不断。

(4)出示图片,想象你就站在五岭上,有何感受?

()提问:这样连绵不断起伏的山脉在红军看来就如同什么?——细小的波浪,比喻。

(6)指名读3句,齐读。

3、“乌蒙磅礴”

(1)出示图片,这是哪?——乌蒙山。你能想到哪些词?——危峰兀立、高耸入云。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磅礴”。

(2)提问:红军怕了吗?——“走泥丸”。如此雄伟磅礴的山脉,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如同泥丸一样,你感受到了什么?——无畏、乐观主义精神。

(3)指名读4句,齐读。

(4)连绵不断的五岭、陡峭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算得了什么?齐读首联。

(三)学习颈联、提问:还有哪些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讲困难看做“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提问:这两句诗里有一组对比强烈的词是什么?——“暖”和“寒”。

3、观看大渡河视频。战争是何等惨烈、惊心动魄!所以文中用哪个字来概括?——“寒”。

4、学生介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暖”了吗?——心中自豪、喜悦。

、指名读、6句,齐读。

6、写话练习:想象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7、可是滚滚的金沙江、汹涌的大渡河,在红军眼中又算什么?齐读首联。

(四)学习尾联、跨过大江大河,只要再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胜利就遥遥在望了。

2、提问:此时红军战士是什么心情?——“更喜”、“尽开颜”。

3、提问:要知道翻过雪山更艰难,为什么还说“喜”呢?——战胜困难和胜利的喜悦。

4、齐读7、8句。

五、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提问:长征如此艰难,但红军英雄们却以“开颜”的心情收篇,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2、聆听歌曲《长征》,闭目回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3、配乐指名朗读全诗,齐读,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出示另外两首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后做简单了解。

板书设计:

2、七律·长征

万水

远征难

只等闲、尽开颜

千山

逶迤

无畏、乐观主义

磅礴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图片、教学安排:两时

第一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文。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前预习情况。

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教师补充介绍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二、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题)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重点生字

1、给下列字注音

逶迤(ēií)磅礴(pángbó)岷山(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三、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一)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二)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全诗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布置作业:

1、书写本的生字和字词。

2、继续熟读文。

第二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

3、背诵文。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上节,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全诗虽然仅有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三、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一)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

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二)体会得多好啊!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练习感情朗读)

(三)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

(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

(四)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让我们大声读出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五: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精品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精品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语文上册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普定县思源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反思教师:吴小丹2020年9月27日《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

    七律长征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曹志国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七......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南康市第一小学刘海燕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回顾了......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厦门市开禾小学温艳莺 学生反馈:本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老师课前布置我们要熟读诗歌,并就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去上网查资料。通过查资料,我们了解了五......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