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1:2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船借箭》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第一篇:《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设计理念】

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设计特色】

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课内外联系,引导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教学准备】

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谁来说一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十天造好十万只箭来为难他。

3、师:那么,“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指生读第四段。板书:神机妙算

师:那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愿意来说说?

生: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对事情有预见性,能根据情况决定策略。师:你预习的真全面,如果不照着念,而用自己理解的话来说就更好了。师:当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板书:?

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1、教师提示读书策略:

师:阅读之前,老师给你一点小小的提示,老师经常和大家说,学习语文要学会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要学会感悟课文中没有明白写出的内容,那么我们想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就要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思考:诸葛亮怎样做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2、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4、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生1:我画的是这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了船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诸葛亮很不着急,他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师:很好,可是这样“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会不会有点罗索呢?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生:我觉得不是罗嗦,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指导朗读这段话。要读出鲁肃心中的着急和诸葛亮的沉稳)师:你体会的真好,那么诸葛亮这样的胸有成竹是为什么呢?请你们继续回报!生2:我画了这一句:“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觉得真是因为这个大雾他才那么的胸有成竹。

师:也就是说这场大雾是不是诸葛亮碰巧赶上的呢?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从刚才那句话中,“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才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可见,诸葛亮已经做好了第三天去借箭的准备。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擦掉问号的下面部分,板书:大雾满天

知天文)

师:很好,请同学们继续汇报,你还画了诸葛亮的那些言行?体会到了什么? 生3:我画了这句话:“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我觉得诸葛亮这样做也是有目的的。师:真聪明,那是什么目的呢?

生3:这时候大雾满天,就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二十天船很容易走散。而诸葛亮用绳索把他们连起来,就不会丢了。师:同时也方便他作统一的指挥,你说对吗? 生:对。

师:好,就这样体会,还有吗?

生4 :我画的是“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 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为了让船的侧面对着曹营,这样能让箭斗射到船上。

师:也就是说,穿的侧面要比船的头部和尾部面积大,使受箭的面积大,对吗?这真是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你真细心。这句话你们还有其他的体会吗? 生:********

师:那么你们想一想,他叫士兵们擂鼓还呐喊,他是什么用心呢 ?他的每一步可都不是白做的呀?

生:我知道了老师。古代打仗。都要擂鼓,是为了有气势,壮军心也迷惑了曹军,让他们不知道这便到底有多少人。

师:恩,你说的真好,也很有道理,的确是这样的,这也叫障眼法。那么就没有其他的作用了吗?

见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这样大的雾,乱箭齐放,可是怎么一定会射到草把子上呢?这鼓声实际也是在给曹兵一个目标,使曹兵的箭不要乱射,避免了浪费,要不诸葛亮的箭就达不到十万了,你们说对不对?可见呀。这诸葛亮步步为营,用尽心思。可是有一点,你们说,他这样大胆的擂鼓又呐喊,他不怕曹操出兵吗?

生5:老师,我画了这句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一定不敢派兵,他怎么这么自信呢?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这些小诸机灵鬼想一想,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

生:诸葛亮会说:雾太大了,曹操根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是个谨慎小心的人,所以他根本不敢出兵。

生:诸葛亮会说,你就放心吧,我太了解曹操的为人了,他那么很谨慎,有多疑,再不确定我们虚实的情况下,他是不会出兵的。师:你们说得很好,简直就是小诸葛亮呀!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敢派兵,只会放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擦掉问号的上面部分,板书:曹

识人心)师:那么诸葛亮的预见对不对呢? 生:对,老师,我读了这段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这样大,敌人突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触动。只叫弓弩手草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从这一段对曹操言行的描写,我觉得和诸葛亮预测的一样,曹操果然不敢出兵。

师:是呀,这个多疑的曹操果然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你们看这个句子“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作者这里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呀?生:比喻。

师:说明什么?

生:箭多,像雨点一样密集。师:是呀,真好。怎么读? 指导练读。

师:还有吗?继续汇报。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调转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我觉得诸葛亮是想两面都射上箭,好够十万只。

师:你体会得很好,这是要船的双面受箭,增加箭的数量。可是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调转船头的呢?他怎么知道这面已经满了呢?你们落了一个细节,知道是什么吗? 生:******** 师:“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质疑:取乐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弹琴,可以下棋,为什么一定饮酒呢?

师:有困难了是吗?这个内容课文中没有明说,但是老师给你们看一段录象,你们要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想一想“饮酒作乐”的原因。教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断。师:你们发现了吗?

生:老师我看见酒就要洒了。师:那么酒为什么就要洒了呢?

生:我想是因为这面船上的箭太多了,很重,师:那么酒这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起到了提示作用,诸葛亮就知道这时候该调转船头了。

师:那么这个船头调转还有什么作用呢?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教师版画,生:“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给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想追也来不及了。”

师:诸葛亮的船怎么这么快呀?飞一样?是不是太夸张了?

生:就是因为回来的时候,诸葛亮把船头调转了东面,所以“顺风顺水”船才跑得这么快。

师:你说得太好了。通过看这段录像,以及体会前后有联系的这几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每一个步骤都不是平白无故做的。考虑问题特别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不仅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之后及时赶回,还能用这碗中的酒作为调转船头的标尺,既保持了行船的平衡,又能双面受箭,保证了箭的数量,这次不仅是周瑜长叹连我们也要情不自禁地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中间部分,板书:顺风顺水懂地利)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三、小结过渡:

师: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四、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生: 我读了这句话“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抱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去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很相信鲁肃。

师:就像了解曹操一样,诸葛亮也知道鲁肃是一个?? 生:守信用的人。

师:讲诚信是吗?嗬嗬,是一个忠厚老实守信用的人。那么为什么不能告诉给周瑜呢?

生:因为周瑜会从中破坏的。生:因为周瑜本来就是要陷害诸葛亮的,他不会让诸葛亮那么顺利地完成任务。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也识周瑜,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板书:鲁 周

2、识鲁质疑、过渡:

师: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行吗?

四、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师: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教师在版画上板书:)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指导朗读。

五、延伸阅读,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

师:课文我们是学完了,但是三国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赤壁风云乍起,战事一触即发,诸葛亮神机妙算,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曹操怎么回甘心被诸葛亮戏弄呢?心胸狭窄的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三国演义的故事环环相扣,扣人心弦,那么老师请同学们会去拜读这部历史著作,一个月之后,我们召开《三国演义》的读书汇报会。生各个跃跃欲试,很有兴致。

2、师:另外呀,《草船借箭》中的四个人物可谓是各具特点,诸葛亮顾全大局,神机妙算让整个故事妙不可言;周瑜心胸狭窄,暗藏杀机叫人心惊胆寒;鲁肃为人正直、忠厚老实,在草船借箭过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曹操一世英名,却因为过度的谨慎多疑白白的丢点了十万只良箭。在他们身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你对他们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我们就以《草船借箭人物小评》或者《草船借箭人物给我的启示》为题目来写我们这一周的小组日记,好吗? 生:好。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背景,创设气氛。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2.观看借箭经过影像,初步感知。

评:精妙的导语给学生以古典文学语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动的影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

二、紧扣主题,探究性学习

1.初读,学生质疑。

师:浏览课文,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讨论,呆会儿选择一处体会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

2.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交流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生: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生: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

评:让学生在媒体制作出的两军对垒军事简图上边演示边说,既灵活地检验了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课文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生: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

„„

评: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读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4.小结。

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比不上他!”

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

评: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过渡,提炼文章特点。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创造性表演,体验角色。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来当导演,邀请合作伙伴,选择文中某处最喜欢的片断,把它表演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设计。

3.分组练习,自我体验。

师:愿意展示朗读、表演才华的同学,到前面选择段落或表演或朗读。

(注:学生兴致颇高,居然在一起商议是排搞笑版还是正剧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评: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四、反思评价,开放性学习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生: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准了曹操不会出兵,鲁肃当时不会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师:“孔明才学犹堪叹,公瑾妙语亦惊人!”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你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了,真了不起。

评: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授与发言同学“赛诸葛”、“赛周瑜”、“赛曹操”等称号。)

评: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小结延伸,拓展阅读。

(1)小结。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结论)

(2)拓展。

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哪些?(影像展示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片断,配以旁白。)

(3)延伸。

师: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场。知识的延伸、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兴趣的培养正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 联合 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 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 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 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 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 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 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

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 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附: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

联合孙权

(诸葛亮)

(周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第二篇:《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背景,创设气氛。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2.观看借箭经过影像,初步感知。

评:精妙的导语给学生以古典文学语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动的影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

二、紧扣主题,探究性学习1.初读,学生质疑。

师:浏览课文,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讨论,呆会儿选择一处体会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

2.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交流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生: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生: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

评:让学生在媒体制作出的两军对垒军事简图上边演示边说,既灵活地检验了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课文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生: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

„„

评: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读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4.小结。

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比不上他!”

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评: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1.过渡,提炼文章特点。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创造性表演,体验角色。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来当导演,邀请合作伙伴,选择文中某处最喜欢的片断,把它表演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设计。

3.分组练习,自我体验。

师:愿意展示朗读、表演才华的同学,到前面选择段落或表演或朗读。

(注:学生兴致颇高,居然在一起商议是排搞笑版还是正剧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评: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四、反思评价,开放性学习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生: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准了曹操不会出兵,鲁肃当时不会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师:“孔明才学犹堪叹,公瑾妙语亦惊人!”(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你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了,真了不起。评: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授与发言同学“赛诸葛”、“赛周瑜”、“赛曹操”等称号。)评: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小结延伸,拓展阅读。(1)小结。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结论)(2)拓展。

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哪些?(影像展示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片断,配以旁白。)(3)延伸。

师: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场。知识的延伸、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兴趣的培养正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 同学们好。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

学生: 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 学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老师: 好,诸葛亮排第一。学生1:周瑜排第二。老师: 周瑜第二。学生1:曹操排在第三。老师: 曹操第三。学生1:鲁肃第四。

老师: 鲁肃第四。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有不同意见吗?不一样,有不一样的意见。好!请你说。

学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老师: 前面两个没问题。学生2:前面两个不变。

老师: 不变,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还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3: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老师: 噢,周瑜成第三了。

学生3: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老师: 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老师: 诸葛亮第一。学生4:曹操第二。

老师: 噢,曹操第二。学生4:鲁肃第三。

老师: 好,鲁肃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 学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老师: 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学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老师:

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请坐下。噢,非常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五种答案,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老师: 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非常好,那么这篇课文写诸葛亮很多地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读出精彩来,明白吗?

学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咱们现在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学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老师: 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学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非常精彩。

老师:

体会得不错。这两段话如果多去读几遍,那可能对你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写得最精彩。我再叫一个同学读一遍。

学生2:(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停!停!鲁肃怎么说? 学生: 吃惊地说。老师: 再读。

学生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2: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他吃惊了吗? 学生: 没有。

老师: 你们吃惊了吗? 学生: 没有。

老师: 谁能读出吃惊的味道?

学生3: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 来,请你继续读“鲁肃吃惊地说”。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再读。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停!诸葛亮怎么说? 学生: 笑着说。老师: 你笑了吗? 学生4:没笑。

老师: 能笑吗?能笑!来,试一试。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停!停!“曹操下令说”,体会一下,你们自己读一读。“曹操下令说”,怎么说,自己都读一读。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 来,曹操,曹操。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1: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活脱活现的女曹操。稍有一点遗憾,就是不要“轻易出动”,而不是“轻举妄动”,不是这样的。好的,不错。来,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学生2: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真好啊!你继续。

学生3:(朗读接下去的课文。)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老师: 好。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学生4: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

这个地方写得最精彩,是吧?可是我觉得,你想象一下,当时诸葛亮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和鲁肃说这番话。当跟鲁肃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已经把什么东西都想好了,然后他在鲁肃面前会表现出一种什么神态?一种什么表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鲁肃说?再想一想,然后就把自己当作诸葛亮,你来说诸葛亮这段话。好,我来读鲁肃说的话:“这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能帮你的忙。”诸葛亮说——

学生4:(接读诸葛亮的话)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大,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轻,可都是诸葛亮。有没有同学觉得别的地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还有吗?

学生5: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老师: 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 老师6: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老师: 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

学生6: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老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老师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

学生6:“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老师: 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说,他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计,干脆就将计就计。老师: 想到将计就计,他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老师: 比登天还难,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还想到什么?

学生9: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曾经想到了大概他已经观象过,也可能预先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骗他。所以他肯定会先观一观天象。因为一般大雾天,他们不敢出来跟你打,他肯定会用一些箭来射你,所以,他想到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最后他才想到借箭这回事。

老师:尽管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把这十万支箭造好,尽管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学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老师: 他是想跟周瑜斗斗智。

学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是谁的军师? 学生: 刘备。

老师: 周瑜是谁的都督。学生: 孙权。

老师: 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为什么他们现在——

学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那我们就可以用箭和他们相对抗,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老师:你讲的道理是对的,孙刘两家来联合抗曹,才可能战胜曹操。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请你继续读,诸葛亮说——

学生3:既然要交战。老师: 既然就要交战。

学生3:“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好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老师: 甘受惩罚。

学生3: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诸葛亮喝了几杯走了。

老师: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好的,请坐。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地体会,都有自己独特地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谋略、诸葛亮的智慧。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尽管读了二十五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我想来想去没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

学生:(齐答)想!老师:

王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学生4: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老师:

喀嚓,脑袋搬家。对呀,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当时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到底想到了一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咱们是不是这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个问题咱们读读课文,再来研究研究,行吗?

学生:(讨论、研究)

老师: 讨论非常热烈!你们说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肯定想了什么?肯定想到了什么?

学生1:我觉得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略好了后面的计划,他已经计划好了怎么来造这十万支箭。

老师: 他是造箭吗? 学生: 借箭。

学生1:他就谋略好了怎么去借箭,然后他才敢去给周瑜立下军令状。如果他没有谋略好的话,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立军令状的。

老师: 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是吧?这样的计划当中想好了哪些内容啊?你觉得必须想好哪些内容啊?

学生2:我认为他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天气的变化。老师: 天气的变化,你说他已经想到了什么? 学生2:想到了长江上会有大雾。老师: 长江之上必有大雾,是吧?

学生2:第二个他想到的是曹军会怎样应对。老师: 好,你认为曹操会怎么应对?

学生2:以曹操的为人,他肯定会谨慎用兵。他看见外面有大雾,而且又有鼓声和呐喊声,他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师: 好,他这已经想好了,还有吗?

学生2:他还想到了他肯定还要有所准备,就是准备草船。那么,他必须考虑到鲁肃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的。

老师: 噢?不,不。他还没向鲁肃借船呢?他很快就考虑到鲁肃会告诉周瑜?他首先要向鲁肃怎么样?

学生: 借船。

老师: 要向鲁肃借船,他首先要想鲁肃这个船会不会借给他呢?鲁肃可是周瑜手下的人。

学生1:可是他们现在联合抗曹,所以鲁肃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为了国家,也应该是肝胆相照的人。

老师: 所以,你这个诸葛亮估计鲁肃肯定会把船借给他,而且估计鲁肃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你还有补充? 学生2:我觉得他说的鲁肃的为人不对。鲁肃自从见到刘备以后,就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而且鲁肃也非常的仁慈,别人有求于他,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他。以前有个故事,周瑜向鲁肃借粮,因为那时候鲁肃非常有钱,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没粮吃了就去向鲁肃借,鲁肃哪会有许许多多的粮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粮食借给周瑜了。

老师: 从这个地方看出鲁肃为人厚道很仁慈,是吧?这一点诸葛亮知道吗? 学生2:知道。

老师: 你的知识真广,谢谢。

学生3:而且,诸葛亮他还考虑到二十条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为他一开始先让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话,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达不到十万支箭的数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老师:

是啊,你看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是想得那样周到,想得那样细致,想得那样准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老师: 诸葛亮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老师:

难怪,我们拿起书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老师: 再来一次。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第二课时

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 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你读一遍。学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谁来?

学生2: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不错,请你来。

学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师: 那口气叹在后面也行,好,请你来。

学生4: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师: 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形象、这副样子。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 先别忙着坐下去。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但王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老师: 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这场雾,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比他大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大?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读读这句话,你是鲁肃,你读读这段话,自己读,放开声音读。就读这句。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心里怎么样?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 鲁肃,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学生2: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老师: 比较惊讶,比较吃惊,是不是?那你得表现出惊讶和吃惊呀,你再试试。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对,就是这种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天——

学生:(齐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

学生: 看到了。老师: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 来,诸葛亮,来,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诸葛亮,来,请你读。

学生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真好,来,到上面来,你们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诸葛亮。

学生2:(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 你们体会到诸葛亮这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3: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老师: 你说呢。学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师: 你说呢。学生5:他如愿以偿。

老师: 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是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学生: 我。

老师: 谁找出来了?还有谁找出来了?最后那个男同学。

学生1:我找出来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老师: 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学生2:(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请到船里头,是这处,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读。

学生:(齐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

学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让你读诸葛亮你就激动,不激动。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学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迅请到船里。

老师: 好嘛!那个时候鲁迅先生还没出世呐。谁再来读读?

学生3:我想再找一个地方。

老师: 你想读这个地方吗?

学生3:想。老师: 那就请你读。

学生3:(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萧请到船里。

老师: 鲁肃又变成鲁萧了,鲁肃要是听到的话,对你们两位准有意见,名字可不是随便能改的哟。谁再来读?

学生4:(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王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学生:(纷纷示意)不能改,不能这样改。

老师: 不能改?你说为啥不能改?

学生1:因为如果加上这两句话,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也许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他一看,噢,来了大雾了,就今天了。

老师: 分析得不错。

学生2: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这边盘算着呐,第一天第二天说明他做事情不是非常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静。老师: 你还注意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学生3:如果你直接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的话,说明他非常直接就想到这里了,而没有想他那么的非常的,就是我说的那个沉着冷静。

老师: 噢,还有,请你。

学生4:这样还能看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非常有把握。

老师: 非常有把握。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人家都着急死了,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么还不动啊?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么还没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咱们这位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是不是?谁的谋略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老师: 谁的智慧高?

学生:(齐答)诸葛亮。老师: 这就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 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同学们,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前面一句后面一句把它们联系起来,是不是?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那句话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上发生的,这个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 咱们来交流交流好吗?

学生1:我觉得还有“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学生1:还有就是“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一开始诸葛亮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老师: 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引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 同学们,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

学生: 笑着说。

老师: 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前面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都是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就两个同学笑了,其他都没笑。一本正经那可不行。诸葛亮是笑着说,得笑,笑出来,咱们再来一遍,诸葛亮笑着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是啊,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自己读书,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学生:(自由读)

老师: 诸葛亮在笑谁?你说。

学生1: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其实应该深沉一点。同时他也是在笑鲁肃,前面说过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认为曹兵不会出来,也是在笑鲁肃。老师: 诸葛亮是在笑曹操,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怎么样?

学生: 了如指掌。

老师: 了如指掌,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这叫轻蔑的笑。曹操,哼!我早就有数。来,你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是啊!这是在笑曹操。

学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老师: 他非常满足、非常自信,对草船借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对呀,这叫自信的笑,这叫胜利的笑。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不错,诸葛亮还在笑谁?

学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问诸葛亮。

老师: 鲁肃是怎么说的?

学生4: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老师: 他是在——

学生4:解释。

老师: 在解释,是在宽慰鲁肃,是不是?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的笑。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不对不对。我跟你说啊,鲁肃是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你说。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兵一定不敢出来。老师: 啊?不不。你说了应该让我们不吃惊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谁来安慰安慰鲁肃?来,请你。我做鲁肃。咱们开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5: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谁再来安慰安慰鲁肃?请你。学生6:请老师配合我。老师: 好,我来配合。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学生6: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这回我鲁肃总算放心了。诸葛亮他还在笑谁? 学生7:笑周瑜。老师: 你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7:我觉得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诸葛亮,而现在诸葛亮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马上就会有十万支箭了,他就觉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这点。

老师: 所以诸葛亮那句话最后是怎么说的?

学生7:他应该是这样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是啊,回去干嘛? 学生7:回去交差。

老师: 回去交箭,交了箭怎么样? 学生7:交了箭就自由了。

老师: 就自由了。我气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吗?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还嫩点儿!”是吧?这叫什么笑?这叫会心的笑,这叫自豪的笑。你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7: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学生:(齐答)神。

老师: 妙不妙?

学生:(齐答)妙。

老师: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1:我还从第四自然段最后那个“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还有第五自然段的那个“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诸葛亮不让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好了。

老师: 这说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

学生: 了如指掌。老师: 谁还有吗?

学生2:还有就是第二自然段后面“从明天起到第三天上,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然后到第四自然段的“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有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前面他答应了周瑜说要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造箭必须用哪些东西?他是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啥也没有用,他不能什么也不用就造出十万支箭,他后来就去借箭。

老师: 借船的青布幔子、草把子是不是?前后联系起来,你说。

学生3:我还有一个,诸葛亮预测印证他结果的前后两个句子。第一个是在第四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诸葛亮预测到了。第二个是在第十自然段“每只船大约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万支箭。”印证他的预测。

老师: 是啊,连箭的预测都那么准确。不多不少,刚好十万支箭。

学生4:我这个是非常深沉的。“谢谢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气曹操,实际上是要动摇曹操的军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诸葛亮这么神机妙算、这么历害,而他们的主帅曹操却没有识别他的诡计,他们觉得对方十分强大,就觉得不是他们的对手了。老师: 就是在没有交战之前,先挫挫他们的士气,是不是啊?尽管你的发言已经有点超过了那个范围,但是我觉得你的理解的确非常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识面非常的广,真不简单。学生5:我还从七八自然段两句话“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就从诸葛亮把船一字儿摆开,这个就能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假如船是竖的过来的话,一条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横的一字儿摆开,才能受箭那么多。第八自然段“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也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老师: 其实,这个地方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了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你联系后面那句话,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5:诸葛亮不但事先已预测好了气象,而且他也预测好了这个地理位置。老师: 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好!请把手放下,这篇文章当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天精彩了。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学生1: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老师: 心胸不如诸葛亮。

学生2: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老师: 这一点周瑜也不如诸葛亮。

学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诸葛亮想事情比较周密。

学生4:周瑜做事没有诸葛亮周到。

学生5:周瑜做事欠冷静,就拿他想害诸葛亮这件事来说吧,他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们现在是要联合抗曹,他却想害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内讧的感觉。

老师: 就是内讧。但诸葛亮显然比周瑜识大局。

学生6:周瑜有点自不量力,他一开始想害诸葛亮的时候,他也不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诸葛亮早就把曹操鲁肃这些人了如指掌了。

老师: 也包括对周瑜。

学生6:也包括对周瑜了如指掌,他也不探听探听诸葛亮有什么样的才干就轻易下手,所以说他这点不如诸葛亮。

学生7:周瑜做事非常着急,而诸葛亮做事非常冷静。

学生8:周瑜没有诸葛亮算得准,因为周瑜先说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他想肯定造不好,肯定白给,可诸葛亮却说三天,三天确实造好箭了,说明诸葛亮比周瑜算得准。老师: 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齐答)想。

老师: 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 一定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 真的想知道?

学生:(齐答)想。

老师: 下课!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谢谢同学们。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之教案

《草船借箭》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诸葛亮凭借其聪明才智借箭成功,避开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二:

一是使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二是要引导学生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在教学设计上紧扣“神机妙算”这一线索,让学生在质疑、探索、交流、延伸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鼓励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我一共安排了三次质疑,第一次是在课的开始,出示课题后,我向学生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斗智情境,接着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这时,学生已设身处地地想:面对生死关头的诸葛亮借到箭了吗?怎样借的?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呢?此时学生所关注的无非是有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方面的问题,这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表现

第二次是在理清文章思路后,让学生自读“借箭经过”部分后质疑,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所提出问题的思维价值也不尽相同,但这是他们自读后经过独立思考产生的疑问,学生思维的大门已经打开。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带有共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

1、诸葛亮为什么在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时去取箭?

2、鲁肃向周瑜报告为什么不提借船的事?

3、诸葛亮为什么认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诸葛亮为什么叫人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并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呢?

5、诸葛亮为什么先让船头朝西,后让船头朝东呢? 第三次质疑是在学生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学生提出: 1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2十万支箭明明是骗来的,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呢? 学生的质疑逐渐有深度、有广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得到拓宽,受到启迪。

二、探索、交流 “质疑-解疑”是创造性自主学习的模式,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合作解疑是主体学习的充分体现。解疑的过程是读书讨论的过程。通过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在第一次解疑中,学生默读全文,用“――”划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经自主探索便能解决。第二次则需引导学生反复读“借箭”部分,讨论诸葛亮为什么那样安排借箭过程,学生说出以下原因: 1诸葛亮在大雾漫天时借箭不容易被曹操发现; 2鲁肃不向周瑜说借船的事说明他忠厚、守信用; 3诸葛亮认定曹操不敢出来,说明诸葛亮了解曹操多疑的性格; 4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用青布幔子遮住,又要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多受箭; 5先是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一是为了多受箭,二是为了回去时顺风,跑得快。这时,学生已理解到诸葛亮借箭成功是他知天、知人、知地的结果。学生的情感由对文章的喜爱发展到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敬佩,学生的思维也由定向思维发展到异向思维。

在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时,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发言积极踊跃,得出以下结论: 1诸葛亮博览群书、知识广博; 2诸葛亮善于观察周 围的人和事; 3诸葛亮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4诸葛亮做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算卦算来的,也不是天生俱有的,而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也正是在学生对诸葛亮的啧啧称赞声中激发了自身努力学习的斗志。而通过讨论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这一问题,又训练了学生依据中心推敲、斟酌词句的能力。

三、延伸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疑解为止。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仅仅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的 话,就不能被课堂时空所限,即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后,还应适时地 将课内所学向课外延伸,以达到刺激学生不断产生学习需求的目的,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充分落实。在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我拿出《三国演义》,说:“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对诸葛亮有了初步了解,但要想真正了解诸葛亮,仅凭这篇课文是不够的,我希望大家课后读读这本书,你便能从中找到更多的大案。”显然,学生平静下去的心又被老师的话激活了:诸葛亮还有什么神机妙算的事吗?周瑜还会设机陷害诸葛亮吗?不言而喻,同学们争相传阅,“寻根究底”的劲头不亚于课内。

第五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述故事)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师:在刚才我讲的故事中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好!话说三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出示句子)师:什么是“神机妙算”?

生:

师:针对这个句子中的“神机妙算”,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师:你们真聪明,从一个词中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探讨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出示要求)

过渡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6—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来,再用心体会。

生:边读边划

师:有些同学高高举起了小手,很自信的告诉老师他已经按老师的要求学完了课文,真不错!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告诉同学呢?来我们在组内进行交流。

生:组内交流

师: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预设教学:

生:我是从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

(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老师读。(教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一样吗?那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他心想——

生:

师:那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

(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那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他暗自高兴道:——

生: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读得很好)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生齐读本句)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还不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问同学们,这场大雾是不是凑巧碰上的呢?(不是)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你就得再读一读前面的文章,你

得联系联系上文。找一找与这句话有联系的句子。请你们自由读文,看谁能找到了有关的语句。

(生自由读文找句子)

师:你学得认真。你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生读)

师:你能说说从这个句子中你已经体会到了什么吗?(生答)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出示句子)你自由读读,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同桌讨论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生: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从我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一切不是巧合,都是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事前就预料到的。真是让周瑜望尘莫及啊,他只能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出示句子)

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读6——9自然段,看看你还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读读这句话,觉得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笑自己的神机妙算,是一种胜利的笑!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

生:天亮了就回去

师:还认为他在笑谁?

生:笑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

师:你抓住文中哪一句话来体会到?

生: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好,你能联系课文来体会。这是一种讽刺的笑,轻蔑地笑。诸葛亮笑曹操不敢派兵出来,算准了吗?(算准了)你来读读句子,好吗?

生读句子: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你是从那个词语中得知曹操没有派兵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看出,说明曹操这个人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更说明诸葛亮很了解对方。

(生齐读:雾这样大„„)。

师:还在笑谁?

生: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

师:你从诸葛亮说的什么话中体会到?

生: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这是智慧的笑,这是自信的笑。同学们,周瑜也曾笑过,高兴过,请大家自由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周瑜心情很高兴的语句读读,想一想他是为何高兴?(出示句子)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师:什么是军令状?

生: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设计的陷阱,陷害诸葛亮。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师:周瑜当时会怎么想呢?

生:

师:面对周瑜设计的陷阱,诸葛亮难道就“咕咚”一声稀里糊涂地跳进去了吗?他此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周瑜和诸葛亮表面上和和气气,又是“先生”,又是“都督您”,还摆了酒席呢。可是,你能发现“笑中藏的刀”吗?你能体会到他们暗地里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吗?这场战斗可是你死我活、惊心动魄啊!请大家看!

师:那我们现在就采用“去枝减叶”法分角色读。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看一位小诸葛或小周瑜读出了自己的心理。

师:我刚才看到你读的最投入,你能告诉大家,这次读书,你有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师:这也告诉我们诸葛亮早已对周瑜的计策有了准备,因为他太了解周瑜了!他是个妒贤嫉能的人!好,我们再回读读这句话——诸葛亮可能还在笑谁?

生:雾这么大„„

师:还在笑谁?

生:笑鲁肃。鲁肃的忠厚老实,他的害怕是多余的。

师:这可是一种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自由读4、5自然段,说说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指名答)

生:

师:对!鲁肃是周瑜的心腹。可他又是个忠厚守信之人。诸葛亮正是因为很了解鲁肃的为人,因而从请他帮忙。鲁肃也时刻为诸葛亮捏着一把汗,暗中为他使劲。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生:雾这么大„„

师: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鲁肃的为人,一定会帮助他;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陷害他,但最终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善识人心的诸葛亮,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话,长叹一声,说——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出示句子)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师:请问同学们,为什么一字儿摆开?为什么擂鼓呐喊?又为什么掉转船身?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

生: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

生: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生: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师:(示意图)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板书:晓地理)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好!请把手中的书放下,看黑板。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文,借了长江的雾;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懂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三个方面。他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江上有大雾;算到了借箭回来时船是顺风顺水;他不仅知道周瑜的小肚鸡肠,还知道鲁肃是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 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文章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太精彩了。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让我们来通过视频再次感悟吧!(出示视频)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的你们有这么多的心里话,真了不起。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作业)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下载《草船借箭》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船借箭》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实录5篇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哪些同学看过《三国演义》?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连环画,可以是电视连续剧。 生:(自由举手应......

    支玉恒《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支玉恒《草船借箭》教学实录.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支玉恒《草船借箭》教学实录一、《草船借箭》的破题开篇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大家一起......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这一课时的主要环节一、导入,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二、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认读词语,写字(三个生字)四、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诸葛亮、妒忌、都督、水寨、擂鼓、呐喊、丞相等生字词。 2、抓住课文内容,感悟文中主要人物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人物的特点; 2、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人物......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