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公开课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课1、3、4则的含义,学习和掌握以下重点的实虚词:而、饭、水、曲、处、恶、去、造次、颠沛等的意义和用法;
2.明确孔子所说的“义”的内涵,理解他所讲的“义”与“富贵” 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课前自主学习,疏通句义,积累文言常用字词及文言句式; 2.合作探究,深入拓展,解读孔子的义利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以致用,认识现代社会诸多弊端的原因所在;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掌握以下重点的实虚词:而、饭、水、曲、处、恶、去、造次、颠沛等的意义和用法; 2.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启发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二、教学目标
仁义和富贵的关系:“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 “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仁”的外在行为。在《论语》中,“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三、问题导学
【原文】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2)而:如果(3)虽:即使(4)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5)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思考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关键在于行为是否合乎道义。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是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取财之上的。
【原文】3 子曰:“饭疏食饮水(1),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1)饭疏食饮水,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水:动作涉及的对象(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思考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明确: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可乐的并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道义。
【原文】4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要去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思考第四则: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该怎么选择?
明确:富是财产多,贵是地位高,这些都是人们想要的东西;可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人格高尚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贫是财物缺少,贱是地位低下,这些都是人们厌恶的东西;可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人格高尚的人宁可不去摆脱它。孔子的意思是,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
四、能力导练
1.课堂巩固 2.事例分析
▲为富不仁的事例 如: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等。▲为贵不仁的事例 如:
1、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市长许宗衡受贿案。
2、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令计划受贿案。
五、拓展提升
课后习题
二、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提示:此题为开放式讨论,同学们可结合各自了解的社会现象来陈述)
★信义兄弟——孙水林 孙东林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陈光标:1998年(30岁)开始慈善事业,截止到2012年7月17日,他的捐款总额已超过了20亿,帮助特困户逾70万。
★邵逸夫: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六、课堂总结
这堂课主要是谈仁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荣华富贵;他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
七、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三、四则。
2.思考“义与勇”“义与君子”之间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第二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凌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文章中1,3,4,则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识记重点字词的意思 b.背诵本课的重要语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解读孔子的义利观。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a.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b.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掌握以下重点的实虚词:而、饭、水、曲、处、恶、去、造次、颠沛等的意义和用法; 2.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
一、激趣导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我们共同走进课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去看一看。
二、教学目标
大家自读大屏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预习检测
学习新课之前,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看大屏,正字音。
字音掌握的非常准确,现在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第一遍读)
四、整体感知
1、再找一位同学读一读,我们边听边思考本文都涉及了哪些与“义”有关的问题?试加以概述。(第二遍读)
义与富贵---1 3 4则;
义与君子(人格)---2 5 6 7 9则;
义与勇敢---8
10则;
2、在《论语》中,“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同学们齐读1、3、4则,初步体会义和利的关系,读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这三则,标注重点词语。
【原文】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2)而:如果(3)虽:即使(4)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5)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思考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关键在于行为是否合乎道义。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是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取财之上的。
【原文】3 子曰:“饭疏食饮水(1),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1)饭疏食饮水,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水:动作涉及的对象(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思考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明确: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可乐的并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道义。
【原文】4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要去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思考第四则: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该怎么选择?
明确:富是财产多,贵是地位高,这些都是人们想要的东西;可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人格高尚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贫是财物缺少,贱是地位低下,这些都是人们厌恶的东西;可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人格高尚的人宁可不去摆脱它。孔子的意思是,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
这三则的《论语》的学习告诉我们什么?
1、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
2、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
3、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孔子首先选择的是道义。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小结:
这三则主要是谈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
四、检查课堂掌握情况
翻译下列句子,重点字词要翻译准确
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不会在一顿饭的工夫内背离仁,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受磨难挫折时一定这亲(按照仁的要求)做。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粝的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其中也有乐趣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五、能力导练
孔子的“义利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许多人遵从的伦理道德标准。列举几个自己熟知的例子。
▲为富不仁的事例 如: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等。▲为贵不仁的事例 如:
1、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市长许宗衡受贿案。
2、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令计划受贿案。
六、拓展提升
课后习题
二、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提示:此题为开放式讨论,同学们可结合各自了解的社会现象来陈述)
参考答题思路之一:
孔子强调对富贵财利的追求必须合乎道义。在今天,这依然是一种极富现实意义的思想。这里有一个很近的例子。2002年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我国广州、北京等地相继爆发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先后几十个省份报告有疫情,数以千计的人染病入院,有的甚至被疫病夺去了生命。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掀起了抗击“非典”的可歌可泣的斗争。然而就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也有极少一部分人乘机大发不义之财。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一部分人没有正确的义利观,为牟取财利而罔顾道义,不择手段。假如他们像孔子说的那样“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像卫国大夫公叔文子那样“义然后取”„„,就不会这样草菅人命了。
★信义兄弟——孙水林 孙东林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陈光标:1998年(30岁)开始慈善事业,截止到2012年7月17日,他的捐款总额已超过了20亿,帮助特困户逾70万。
★邵逸夫: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六、课堂总结
这堂课主要是谈仁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荣华富贵;他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
七、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三、四则。
2.思考“义与勇”“义与君子”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从一个小山村的放牛娃,到大清国最富有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一个传奇。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巨商富贾;胡雪岩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胡雪岩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馀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舍药舍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胡庆余堂店内设立两块巨大的金匾,上写“真不二价”和“戒欺”。由于他们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服人”非义不取,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每到一地就会出现“归市如流”的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学习第二部分 “义与君子”。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的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叔向贺贫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大夫叔向,有一次去见晋国的卿大夫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忧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无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晋国上卿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灾难。
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囤积财物、贪财牟利,该当遭到祸难,但仰仗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免除灾难,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连累,后逃亡到楚国。
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腐朽的生活,最后却获罪被杀,被陈尸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绛邑被灭绝。
如果不是这样,那八个姓郤的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
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德行方面没有建树,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要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听了叔向的话,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在将要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诲,就是先祖桓叔以后的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这个故事告诉后人,贫不足忧,而应重视积德,人没有德,越富有越可能会害人害己,而有德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清楚的阐明贫富与德的关系。
无德之人不仅自身难以延续奢华的生活,甚至可能遗祸后代,而有德之士除受人敬仰,更可福荫子孙,因此积德行善才是一切幸福之源,而发财未必值得恭喜和期待。
“瘦羊博士”的故事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有位太学博士名叫甄宇,今山东安丘人。他清心寡欲、为人忠厚,遇事谦让。当时每到年末,皇帝都要下诏赐给太学博士们每人一头羊。
但是这些羊有大有小,肥瘦不均,主管此事的官员不知如何分配才好,十分为难,于是便提议把羊都杀了分羊肉,或者采取抓阄的办法。
甄宇知道后感到非常羞耻,便自己上前去要了一头最瘦小的羊。众人见后都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为此事而发生过争执。
光武帝得知此事后,对甄宇甚为欣赏,有一次在朝堂之上问道:“那位‘瘦羊博士’现在在哪里?”从此甄宇便有“瘦羊博士”的雅号,为朝野所称颂。因为甄宇德才兼备,很快他就被推举为太子少傅。
在是非利益面前,能够心甘情愿的吃亏,以计较利益为耻辱,克己让人,这是一种美德和修养,只有志行高洁的君子才能做到。后人用“瘦羊博士”来赞美那些能够克己让人的人。然而现代人,哪怕是蝇头小利都要争持不下,在利益面前损失一点就痛苦得不行,相比之下,哪一种人活得更洒脱呢?
诚信百年同仁堂
同仁堂的义利观可以概括“以义为上,义利共生”。同仁堂始终认为,只有在经营中把“义”放在首位,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服务他人,讲求社会大义,利润才会滚滚而来。以义为上,义利共生,其内涵主要是指以义取利,合义取利,不取无义之利;尤其是当义、利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义为上、为先,先义后利,义利并举。坚信重义才能取信于市场,有了信誉才能盈利。从长远角度来看,企业经营无义即无利,小义即小利,只有大义才能有大利,它反映的是企业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同仁堂的历史就是谋求信义的历史,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就是“信义”的凝结。同仁堂的未来发展也同样发扬重信厚义的传统,不掺杂使假,坚持诚信经营,不求暴利,坚持以信用原则处理经济关系,不坑蒙拐骗。同时,自觉投身于公益活动,以自身的义举,赢得更高的市场美誉度和顾客信任度。
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市长许宗衡受贿案。
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9日对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市长许宗衡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许宗衡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01年至2009年,许宗衡利用担任中共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深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市长的职务便利,为深圳市顺嘉高新建材有限公司、深圳市龙岗区区委原书记余伟良等九个单位或个人在变更土地规划、承揽工程、职务升迁等方面谋取利益,先后多次收受相关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3318万余元。案发后,赃款赃物已全部追缴。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许宗衡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许宗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鉴于许宗衡在 案发后主动交代了有关部门尚不掌握的部分受贿事实,具有坦白情节,认罪态度较好,赃款赃物已全部追缴,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令计划受贿案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受贿、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滥用职权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令计划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苏丹红鸭蛋 孔雀绿鱼虾 甲醛奶糖 地沟油 瘦肉精
假牛肉(用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染色馒头 沈阳毒豆芽
第三篇:高中语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说课稿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说课稿
高二语文组 张秀华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人教版选修教材系列《论语》选读第一单元第五个课题,主要是探讨孔子的义利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论语》的部分篇目,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并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知识储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a.掌握《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b.背诵本课的重要语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解读孔子的义利观。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a.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b.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义利价值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并且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论语》选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学习孔子的一些言论了解孔子的的思想,并联系现实思考其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要学生掌握“言”,还要使学生深入认知。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解课前预习等手段课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孔子的义利观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课时安排:2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第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2分钟)
有孔子的“仁”思想及现代汉语中有关“义”的成语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讲授新课:(4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课堂需要以及教学设备的具体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可以恰到好处地增加课堂容量。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本节课主要研习前面四则,了解孔子的义利观。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二、指名朗读 ,学生评价,老师总结
三、找出本课所选论语选段的内在联系
第1---4:关于义和富贵
第5----7:关于义和君子
第8----10:关于义和勇
四、学生齐读第1---4节,自主翻译,并掌握重点字词。翻译选文一,师生共同总结归纳重要的词语,句式等。质疑: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义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义,富贵就不能去追求。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翻译选文二,师生共同总结归纳重要的词语,句式等。
明确: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拓展: “义” 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社会影响,就像公叔文子,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同学列举一二。
不义而取往往带来灾祸。师生举例
3、翻译选文三,师生共同总结归纳重要的词语,句式等。质疑: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提示: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师生举例(文天祥,江姐,梅兰芳等例子)
4、翻译选文四,师生共同总结归纳重要的词语,句式等。
概括这一段孔子的义利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家弟子也求财但都是符合义才取的。拓展:子贡的故事。
五.小组探究:反照当今社会,列举“以义为先”的人或事和“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事件,并谈谈其的社会反响和你的个人看法。
例如,慈善基金,光彩事业,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三)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正确的价值观。综合本节棵教学重点,布置作业如下: 1背诵第三则和第四则
2结合本课孔子的义利观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评析“光彩事业”和“毒食品事件” 写成不少于400字的短文。
(四)板书设计:
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欲富
以义为先 ————人之常情
恶贫
义然后取 安贫乐道
第四篇:不义而富且贵_于我如浮云_获奖教学设计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孔子的义利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2.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学习方法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夫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而,通“如”,如果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处,安居,此处可理解为“接受” .③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虽,即使 .④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真实的 .⑤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疑问代词,哪里,何 .
(二)课文梳理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1.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2.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3.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三)、语段解读:
(1)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体悟探究: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孔子所执著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著。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治疗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或者殉身求利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四则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三题。
第五篇:不义而富且贵 公开课配套PPT教案 实用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修改稿)
孙丽芹
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正确把握文章内容和观点,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重点词句在本文的使用,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体会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孔子的义利观,增强学生正确、深入看待种种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准则,使人格得到完善。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把握重点词句在本文的使用,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⑵难点:把义和利、勇、君子进行联系,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进一步来阐释出“义”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二、文本学习
10章节可分为三大类(三个部分):1 3 4则——一是义与富贵。--2 5 6 7 9则——义与君子(人格)。-8
10则——是义与勇敢-。
(一)义与富贵
1、分析选文(1 3 4),落实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分析选文内容。
(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想想生活中存在哪些与“义与利”有关的事例。提示:食物安全、卫生医疗、饮食健康、、、、、、(二)义与君子
1、分析选文(2 5 6 7 9),落实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分析选文内容。小结:本部分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还指出君子要明白“义然后取”“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之与比”,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
2、合作探究
举例(学生探究,老师补充说明)
补充:君子应该见利思义,以义为重,舍生取义,义之与比,义以为上。如:公叔文子、诸葛亮、关云长、荆轲 诸葛亮等。
总结:君子与小人在穷困潦倒时的区别是:君子在穷困潦倒时能固守节操,坚持秉承一贯的仁义而不退缩,小人则贪生怕死,无所不为而伤害仁义。君子应该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以义为重,闻义能徙,义之与比,义以为上。
(三)义与勇
1、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应当见义而为。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性,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只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应始终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而为。
2、合作探究,联系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例举有关义与勇事例。指导方向:见义勇为
见义不为
有勇而无义
总结: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义之与比”“义以为上”,符合于仁、礼的要求。“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义与勇的关系其实像马车与马车夫,马车可以跑得飞快,但没有车夫掌握方向就会迷路,义是勇的方向。
三、能力提升
孔子的义利观,对于治疗社会上一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或者殉身求利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本文所学内容,体会孔子对于“义”的阐述,联系现实社会,谈谈自己对于“义”的理解。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节奏比较快,要求掌握的知识重难点不突出,文本处理粗糙,拓展部分处理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汲取本次失败的教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各位老师所提意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