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我的美术教育谈智障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从我的美术教育谈智障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王东生
我们学校由建校到现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结合我个人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我们的智障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有一定的程序性,普通的智障学校必须经历这三个发展阶段,才能逐步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想逾越某个阶段,要么由于跨度太大,教师不能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编排的内在逻辑,也不能实实在在根据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经济情况选择课程内容,结果只会使自己的教学非常被动,常常会感到不知道该教一些什么给学生。
那么,智障教育的课程改革要经历什么样的三个阶段呢? 第一阶段:沿用普通小学的教材,或使用最早的培智教材的阶段。
每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都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教学上首先会把一些轻度的智障孩子淘汰出来,于是,智障教育学校相对容易招到一些轻度的智障孩子。对于这些孩子,普通小学的教学教育方法发挥不出力量,但是这些孩子的智力决定了他们还可以学一些东西,他们听得懂话,自理能力无需操心,能按教师的要求做作业,有想象力,只是理解能力太差,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没法再学进去。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可以按部就班,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教师比较熟悉的普小式教学方法,只是班级人数要少,进度要慢,与普通小学的教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我才开始我的美术教学时,我们学校招收的正式这样一批学生,其中只有两三个重度的学生,部分中度,大部分是轻度的,教学上我开始是采用了当时的小学教材,由于当时普小并不重视的美术,教材编得并不好,于是我参考了当时中学、中专的教材,由于当时自己的美术专业水平有限,只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美术技能技法的能力大大超过了我,有时我倒更像个弱智。于是在教学上我开始让学生学一些专业化强的内容,比如国画、速描、剪纸,学生的接受虽有参差,但总体效果比较好,如果与现在这些极重度的孩子相比,那效果应该说是非常好。
很快,随着教育、经济的发展,我们五华区内轻度的智障孩子被普通小学接纳了,我们学校招收到的学生大多是人家一眼看上去就不对头的中重度智障孩子,和一些不能适应普小生活的智障孩子。这些孩子,有的在普小表现为无学习能力,有的表现为有攻击行为、有心理问题,影响了班级的正常教学,不得不让他们转到我们学校。
于是,面对这些在普小表现为丧失学习能力的重度孩子,我们的课程改革就必须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二阶段:改编、自编教材,努力满足智障孩子的需求的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在了解了智障孩子的特点后,感到第一阶段的教材已不适应教学需求,那些教材哪怕把要求降到最低点还是先难。故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针对学生的病理、智力、生理特点进行教学。
在我的美术教学中,我首先是放弃了普通小学的教材,改而使用一些社会上专业教师为幼儿编写的课外兴趣教材,这一改变,使得过去一直觉得难教的中度学生变得好教了,后来一想,这些孩子的智商大约是三、四十,就意味着一个十岁的相当于一个三、四岁的幼儿,教学当然应该用针对三、四岁的孩子的方法。
接着自己利用电脑开发校本课程,使学生短时间面对大量的信息,美丽的画面,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熟悉的面孔,无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大胆绘画,通过集体绘画、师生合作绘画、涂色、线描等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绘画世界中来,体验到其中的快乐。常常看到学生的画面其实很乱,但他们仍然十分开心,自信。
由于我们经济条件、教育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教师也将在这一阶段完成自己的专业化转变。因为在这一阶段,普小的一切教材对我们的帮助都不太大,幼儿园的教材虽然更适合,但由于学生有着各种复杂的生理、心理疾病,教师不得不把眼光集中到活生生的智障孩子的现状中,对他们给与最多的关 注。这时将会发现由于智障教育涉及比较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康复知识与技能,教师往往感到自己极端欠缺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但是这些专业知识技能又必须通过比较专业的途径获得,并且要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问题还在于,这些问题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专家能解答的问题,谁发现了问题谁就是专家,教师必须相信自己,不要迷信什么专家,而是主动学习、实验、尝试解决问题,成为真正的专家。
现在,国际社会开始进入信息化阶段,由于国家的大力提倡,信息化也迅速进入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对于我们提高工作的效率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经济逐渐发达之后,人们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渐加大,使得个别化教育在实际操作上成为可能。
于是我们的智障教育也将逐步进入第三阶段:信息化和个别化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学校将建立校园网,与全国同步使用特教资源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之进行补充,编制校本教材,形成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利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迅速专业化,能有效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康复训练与个别化教育,教师的教学步入比较平稳的融教学、康复、研究为一体的阶段。这一阶段或许离我们还有点远,但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始进入这个阶段,当然,对于信息化,硬件问题容易解决,教师是否掌握信息化技术的软件问题却并不容易解决,信息技术更新很快,意味着教师掌握资讯的、能力也必须很快,识别资讯必须很强,否则容易被海潮般的信息所淹没,分不清方向。
在这一阶段要注意的是,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而且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使用这种手段的是教师,教师不会使用,信息技术就没有用。同时也没有必要迷信信息技术,许多时候,用常规手段或许会更好。
也许,信息化阶段不能成为一个阶段,因为更重要的是智障教育学校终究要向融教育、康复、科研为一体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给这个目标的实现带来的更大的希望,使其能更快地得到实现,并不能代替这个目标。在我的美术教学中,我开发了网络化的美术校本教材,短时间内学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兴趣高昂,教学效率高,效果非常好。但我也深深感到,信息化是一种技术,它可以提高效率,整合各种音像,但是由于制作课件的技术成本很高,教师常常会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课件开发中,而留给教育学生的时间很少,结果师生之间感情上的默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个性上的发展有副作用。
个别化教育虽然提倡了许多年,但是由于不具备发达的经济条件,加上认识上的一些偏差,使得个别化教学误入歧途。实际上个别化教学仍然来源于普通教育,普通学校一个班一个层次,就相当于一名学生,复式班里有两个年级,相当于有两名学生,过去,教师最多可以对三到四个年级进行复式教学,这是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教学的有效性就很难把握。故而智障学校的极重度班级的学生人数限制在四名,就是因为四名学生就意味着四种层次,超过这个层次极限,教学效果就很难把握,个别化教学无非是把普通教育中复式班里的以年级单位变成了智障教育中的以个人为单位,目的都是为了限制班级中学生的层次,使之不能超过四个,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有时,有的学生由于具有攻击性、神经问题,(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招收了个别这样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学校对这些学生不但需要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而却还要要对他们单独排课(要算教师课时)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否则这些学生不但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其他同学。如果个别化教学不算教师课时,就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没有计划,没有结果,容易流于形式。但要算课时,无疑就意味着国家要加大投入,所以,个别化教学不能盲目提倡。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个别化教学是一种探索与奉献。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当本地区的经济条件达到时,个别化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现实。就现在来说,这只是一个趋势。
我在教学中曾作了一个学生课堂情况记录表,对学生每节课的具体表现进行如实地记录,这种记录对教学帮助很大,我可以根据学生当天的学习情况决定该学生下一次的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但 是使用下来的结果是:巨大的工作量。因为我们有的极重度班级学生人数达到十人左右,十个人十种层次,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对一的教学,一两节课可以拼过来,但长期如此教师受不了。所以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对于这种一对一的教学,一名教师最多只能面对四名学生。
总之,智障教育的许多观点与实践来自国内国外的发达地区,我们作为一个不发达地区,要看到自己经济文化上的的劣势,不可以盲目攀比,同时,要更好更实在的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特殊教育,否则,当我们看到发达地区的那些摩登玩意儿时,误以为智障教育离开了那些东西就无法开展,结果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实际上,就像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一般,学生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只有学生才能教会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第二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统计教育的改革
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统计教育的改革
学院:理学院 专业:统计学 姓名:俞鹏举 :1031040129
学号
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统计教育的改革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统计学; 发展趋势; 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第三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统计教育的改革重点
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统计教育的改革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
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学教育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统计学; 发展趋势; 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在人类迈进21世纪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正不断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追求也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与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统统计方法已成为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而不同领域开始的。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是从几个不同领域开始的。统计学的一个源头是来自英国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配第在书中用大量的数字对英国、法国、荷兰三国的经济力进行比较,在某种程度上配第是政治经济学之父,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自17世纪中叶几位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开始了统计学研究后,经过几代统计学家的努力,历经两个半世纪,到19世纪末建成了古典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统计理论、方法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统计学受计算机科学、信息论、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几乎所有的科学
研究都离不开统计方法。因为不论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学、医学还是社会科学都离不开数据。因而可以说统计方法与数学、哲学一样成为所有学科的基础。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增加、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订立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统计学论文
系别:信息管理系班级:姓名:王禹静学号:
08级(1)班 73号
第四篇:从未来工程教育看我校电工学课程改革
本文由3afezq1mn6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2000 年第 2 期
江 苏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从未来工程教育看我校电工学课程改革
李凤祥
景 亮 赵不贿
(江苏理工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镇江市 212013)摘
要 根据电学工程领域内重大的技术重点转移的事实 ,从未来工程教育的角度出发 , 结合我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规格和国内外电工学改革趋势 , 从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教学方 法、教学手段、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我校电工学课程的改革设想。关键词
电工学
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1 电学工程领域内技术重点转移与
电工学改革形势
包含电学、、磁学 电子学以及计算机在内的领 域中的工程已经历了重大的技术重点转移。其一 是由电力传输与旋转机械向电子学的转移;其二 是由电子管向半导体以及由分立元件向集成电路 的转移;其三是由模拟向数字电子学的转移;其四 则是由固定的向可编程数字硬件的转移。到目前 为止 ,这些转移还没有结束 ,对工程教育正在产生 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由模拟到数字以及由固定 的向可编程的转移 , 使得所用的最重要的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均发生了变化 ,而且所设计的系统 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 , 我们应 当让学生首先掌握哪些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 , 这 是高等教育需要回答的问题 , 也是电工学课程需 要回答的问题。原国家教委于 1995 年全面实施面向 21 世纪 高等工科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 1996 年又批准了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工电 子、机械基础、工程图学等 7 个大类 45 个点为首 批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 东南大学等 8 所 高校成为电工电子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 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系 列课程改革的子课题 , 并有北京理工大学和大连 理工大学加盟。这些学校原本基础好 , 现又得到
收稿日期 :199928 国家支持 ,教学改革搞得红红火火 ,归纳起来主要 有以下几点 :(1)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 出版 系列教材;(2)建立电工电子实验基地 , 加强实践 能力的培养;(3)将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引入教 学 ,研制电工电子系列课程 CA I 课件 , 采用多媒 体教学和电子教案 ,许多院校包括地方院校(如山 东工业大学等)和专科学校(如北京电力高等专科 学校等)都将电工电子 CAD 软件 PSPICE 引入教 学。清华、北大已经开发出适合于各课程的 CA I 开发平台。最近出版的秦曾煌主编的 《电工学》(第 5 版)已经增加了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和软起 停、C 及其应用、PL 电力电子功率开关元件、、PLD 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章节 ,今后还将介绍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机器人、仿真技术、信息和通讯等内容。课程的改革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改革与发 展。我校现在是部省共建的以机电管为主文理相 兼的多科性工科大学 , 并力争成为全省工科院校 的排头兵。我校的学生大多面向中、小企业 ,为使 所培养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 要防止 理论脱离实际 ,要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工程 , 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 要在全面 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 , 特别着重培养具有创新 精神、实践能力强、具有机电管知识结构的应用 型、复合型、创造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使他们成 为这些企业未来的高级工程师和管理者。上述规格人才应当具有这样的知识结构 : 比 较宽厚的基础知识 ,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 ,主要学 200016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All rights reserved.74 科及相邻学科的前沿知识 , 必需的横向学科知识 和科学方法论知识 ,一般的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中、小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 效益、扩大企业规模 ,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企业的生 产自动化程度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企业自动化 离不开 PL C ,智能化的机电产品少不了 PLD。而 新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 , 新产 品的性能与效率同它的使用相比 , 已不再是设计 的关键问题了 , 设计成本最低或者上市时间最短 将是设计的目标 ,这就要求足够重视 CAD 技术。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 电工学课程应当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和能力 ? 怎样 通过教学改革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这些知识和能 力 ,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 2 电工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电工学课程可以分成三门课程 : 电工技术、电 子技术和电机与测控技术。管理、文科类专业可 选学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
电工技术内容为 : 直流电路分析、单相交流 电、三相交流电、电路的频域分析、电路的时域分 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安全用电技术、PSPICE 软件简介。这些内容 ,由教师精讲 ,主要讲解基本 概念和思想方法 , 学生主要自己通过 PSPICE 软
件进行学习和仿真练习。电子技术内容为 : 半导体器件、基本交流放大 电路、运算放大器、直流电源、门电路与触发器、PLD 器件、数字系统仿真与设计、印制板设计。电子技术要精减分立元件的内容 ,适当压缩中、小 规模集成电路的内容 ,将重心逐步转移到 PLD 及 EDA 方面。直流电源要精减传统内容 , 适当增加 电力电子的有关内容。电机与测控技术内容为 : 磁路与变压器、三相 异步电动机、控制电机、变频器、常用控制电器、电 工测量(包括一些非电量的电测)、控制系统功能
表图的绘制、C、PL 控制系统设计。电机只作为一 个器件来讨论 , 强调基本原理、外部特性及选用。重点放在电机的 PL C 控制系统 ,根据专业要求去 设计控制系统。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6 学在电工学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当 保持和发扬我校学生实践能力强的特色 , 使他们 在人才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由于上述电工学课程体系是一个内容先进 的、比较完整的、开放型的知识体系结构 , 随着
PL C、PLD 和 EDA 技术的引入 , 非电专业的学生
使用电的技术就像使用计算机那样方便 , 硬件设 计程序化将是发展趋势。电工学实践教学应当通 过基础实验、课程设计、电装实践和第二课堂形成 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基础实验是配合课堂教学所进行的必要实 验 ,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经过的实践环节 ,是其他实 践活动的基础。基础实验应当在精减原来实验内 容的基础上增加 PL C 和 PLD 的实验内容 , 将电 机、、控制 门电路等实验内容纳入到 PLD 和 PL C 的实验内容中 ,适当增加 EDA 的内容。时间应占 总学时的 30 %以上 ,应当单独设课 ,加强考核。312 课程设计与电装实践 课程设计可在课程结束后安排 12 周时间进 行 ,课程设计可结合 EDA 进行 , 内容分成两大部 分 : 一是 PL C 控制系统 ,二是用 PLD 开发一个特 定功能的器件。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约束小 , 有利 于调动他们的兴趣 ,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电 装实践可考虑两个内容 : 一是安装一个照明用的 配电箱 ,内容包括刀开关、熔断器、漏电保护器、电 度表、开关、插座、电灯、日光灯等;二是安装一个 电机控制箱 ,内容包括用 PL C 和常用电器以及一 些传感器组成一个电机控制系统。这些内容实 用 ,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对于那些对电比较感兴趣的学生 , 尤其是高 年级学生 ,可以为他们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讲座 ,着 重讲解各种传感器、接口电路以及一些实用电路 等 ,让他们结合专业知识 , 在教师的指导下 , 在电 装实习中心搞些小发明、小制作或开发控制系统 313 第二课堂 311 基础实验
和新产品 ,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这也可 结合毕业设计或 “希望杯” 挑战杯” “、等活动进行。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3 电工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非电专业学生学习电工学重在应用 , 实践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克服满堂灌的现象 ,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启发、引导 ,要教给学生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All rights reserved.2000 年第 2 期
李凤祥等
从未来工程教育看我校电工学课程改革 75 分析问题的方法 ,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以及获取知 识的能力。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述电工学课程 的内容 , 如果不采用 CA I 教学 , 内容多课时少的 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之 一是教学手段的落后。有文章指出 , CA I 可使教 学内容增加 40 %而使课时减少 30 %左右。国外 电专业的 《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只用 20 多学时 ,而 我们一般需要 80 多学时。如果不改变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 要改变这一情况是难以想 象的。CA I 可使教学内容不受教材的约束。
还应当考核 EDA 运用的能力。对于像电工学这样的课程 ,我们认为 ,每学期 可进行一、二次统一考试 ,期中进行的考试是针对 补考和免修的学生 ,期末所进行的考试 ,主要是这 个学期学完这一课程的学生。学生如对自己的成 绩不满意 ,下次还可再考。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行教考分离 , 试题可采自国家标 准题库 ,或由有经验的教师在学校课程指导委员 会的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出题 ,统一阅卷。6 束语 结
本文从工程领域内重大的技术重点转移出 发 ,探讨了它对未来工程教育的影响 ,针对我校实 际情况 ,全面论述了我校电工学课程如何通过对 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内 容、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以适应未来工程教育 的需要 ,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的改革 , 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 , 如何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 资队伍 ,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参
考 文 献 1 Edward A L 等 ,田良译 1 论未来工程教育.电气电子 5 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的改革
学生择业进入人才市场。人虽不是商品 , 不 能以价格来衡量 ,但市场毕竟有它的规律 ,分数仍 然是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要使得市场竞争合 理 ,自然对于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就有统一的要 求 , 这就是为什么人才市场上 , 用人单位对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有那么高的要求 ,这实际上 是对国家统一考试的一种认同。西方有的国家 ,对考试有严格的要求 ,考试题 中有 1/ 3 是基本题 ,1/ 3 是较难的题 ,还有 1/ 3 是 综合应用的题。教师出题时就必须说清楚 , 并将 试题和说明寄给该课程的专家审查后方可给学生 考试。我国目前大概还不会这样做 , 但考试内容和 考试方法对于学风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起着 重要的作用。电工学的考试要适当增加知识综合 运用能力的题目 ,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 教学学报 ,1998 ,20(4):4~18 学报 ,1998 ,20(2):33~35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All rights reserved.2 秦曾煌 1 浅淡编写电工学教材的体会 1 电气电子教学 3 诸德宏等 1 我校电工学改革思路初探 1 江苏理工大学 学报(社科版),1999 ,1(2):69~70 4 左铁镛 1 根据需要的不同层次 ,深化地方工科院校教
育改革 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9(1):5~7 1
第五篇: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
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演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被动求医逐渐演变成积极主动预防疾病,从延长人的寿命演变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这些转变为我国护理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适应国际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家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卫生改革方案的重点行列,社区护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积极开展社区护理事业,加强社区护理教育,培养社区护理优秀人才成为护理教育者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社区护理现状 1.1 国外社区护理现状 1.1.1 英国
英国是最早发展社区护理的国家,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保健服务制度都比较完善。所有英国公民均可享受免费医疗服务
【1】,这也是英国财政预算在卫生保健的投入占总卫生经费的80%以上的结果。英国的社区服务工作形式主要分教区护理、健康访视和学校护理三种。教区护理即由全科医生或诊所及护士对教区内的病人施行全天护理服务。服务的内容有家庭护理、术后护理和出院护理等等【2】。健康访视服务即对辖区内的病人进行疾病访视,除此之外,还要对婴幼儿和老年人进行访问,开展健康教育。还有一点,英国在社区护士培养方面时间长,一般为三年基础教育和一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要求高于医院护士1.1.2 美国
美国的全国卫生工作重点由医院转到社区护理的初级保健,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美国政府出资发展社区卫生事业
【4】
【3】
。,使社区护理形成一定规模,一般的小病只需要在社区即可解决。美国的社区护理由家庭医学服务和护理院组成,预防保健和家庭护理是主要的社区护理服务形式。美国社区护士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偏向性,比如,护理院护士强调对老年人的心理服务和健康促进,而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则强调的是指导和发挥家庭在处理儿童危机方面的工作。美国的护理教育改革在是全世界来说也是卓有成效的,护理教育的社区定向特别强调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使社区护理技能通过实践积累得以提高。
1.1.3 日本
日本的老龄化是现在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随着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加大,医疗、保健福利变得日益重要,除了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身心健康的保障同样不可忽视。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度过,是否存在“社会参与”的可能性,这也是日本老龄化进程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因此,日本的社区护理非常重视老年保健
【5】
。日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由公共卫生护士承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公共护士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1.2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为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六位一体”功能,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主要有护理程序、家庭访视、居家护理和健康教育。目前,全国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近120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已覆盖到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但从我国的社区卫生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滞后,相应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在组织体系、人员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对中国社区护理队伍的现状分析表明:社区护理人才短缺和整体水平比较低,社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社区人员的能力有待加强,成为社区护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基层卫生机构不能正常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培养重点仍定位在岗人员强化培训及医院临床护士转型培训上。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机构很少,国内医学院校虽然陆续开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但是大都以考查课的形式展开,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和社区护理方向的也很少。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跟内外科护理的教育没有清晰地区分,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没能很好地渗透到护理内容上。与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相比,我国选用的社区护理教材较少涉及人文社会知识体系,而人文社会知识体系是国外相当重视的。从内容上讲,人文社会知识体系包括家庭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社区卫生资源评估与开发、社区医疗中的伦理原则、社区文化鉴赏等诸多方面;我国的护理实践也局限于对健康促进、家庭护理、疾病管理、预防保健等技能训练,而缺少对流行病调查、人际沟通、独立判断、护理科研、政策制定等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模式,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社区护士。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改革的建议
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是发展社区卫生事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形式还不完善,国家还没有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也没有可借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因此,不断总结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展开社区护理教育改革,是社区护理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社区护理教学中还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7】
【6】,尚未形成独立的3.1 丰富课程内容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在教学上不能片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多地要考虑到今后在社区工作中的实用性,而且学生在学习《社区护理学》这门课程时,是在学习了内外科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教学内容上不必过多地重复,重点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地情境相联系,不断扩充关于社区的补充知识,比如从人际沟通、国内外社区护理现存问题与发展动向、医疗保障制度、社区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伦理、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营养学、心理学、社区职业卫生等方面进行扩充。同时,要迎合我国大形势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将《社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上,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社区护理科研等。
3.2 教学手段要新颖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结果直接反应在今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效果上,因此,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前期所有的基础知识,结合社区这个特殊的环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如开展兴趣小组教学、分组教学,组织学生义工课余时间去社区进行健康宣教、义诊等,增加学生参与社区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角色演练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参与到病人和社区护士的角色中,更好地理解教材。
3.3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我国的社区护理现状是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从事社区护理教学的专业综合教师,缺少专业培训的机会,这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改革意识的防治结合型护理人才的师资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选择代课老师时,应从学历、职称和教学经验几方面考察,让更多具备护理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得以发挥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技能考核,为教师提供更多学术交流、课题讨论、专业培训及基层调研的机会,使之技能得到提高;适当给教师施加压力,促进其发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教学质量【8】。
3.4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社区护理实践基地是护理学生将社区护理知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的场所,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途径,也是更好地培养社区人才,提高护理学生社区意识的一种方式,社区护理学的教学应该由理论和实践组成,建设好一个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社区护士更好地跟居民沟通,也有利于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意识、明确社区护士的角色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的不成熟性,笔者建议可以分三步走:第一,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选择一些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护理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二,由政府共同投资新建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以保证学生实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三,可以进一步对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加强“学校--医院-社区”联合型培养方案,护理学生在毕业前应该进行两到三个月的社区护理实习,进一步规范社区护理教育。小结
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对社区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结合国内外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社区护理的对象主要以社区的老年人和慢性病人为主。而我国也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不断增多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发展社区卫生事业则成为解决这一难题最切实有效的方式,而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人才的培养,如何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社区护理教学的深化改革和人才的培养是必须首抓的。努力为社区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技能型、全面高素质人才,改变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才素质低、发展慢的问题,这样才能推动社区卫生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