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忆往昔峥嵘,展民族脊梁,立时代标杆
忆往昔峥嵘,展民族脊梁,立时代标杆
观《军工记忆 三线风云》纪录片有感
2016年9月28日晚7点,在先进制造党支部的组织下,我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出品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 三线风云》。它通过以“大山深处”“筚路蓝缕”“千里跋涉”“风起潮涌”“逆境转型”“弯道超车”“上下求索”为主题的七集展播,每个主题呈现了一种武器装备即相应配件的研制过程,生动的再现了我国早期国防科技工业三线的艰辛建设而又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这个纪录片在8月1日央视九套首播的时候我就观看了,当时也是感触颇深,触动巨大,而今重温纪录片,震撼依然无减。
观看纪录片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应对来自以西方和北美敌对势力的虎视眈眈,国内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迫在眉睫。“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于是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无数科研工作者和有志青年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大西南、大西北的山区腹地,开始了他们的峥嵘岁月。山区的条件无疑是艰苦的,先进武器装备的科研基础可以说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学习,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那个国力薄弱、信息封闭的年代,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就,都是旷日持久、艰辛跋涉的结果,人们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外力可以借助,这里的年轮往往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单位来计算的。”这深刻的道出了当时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新中国每一种先进武器的诞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充满了重重艰险,甚至印有惨痛的失败和教训,然而无数的打击和失败并没有磨去他们的斗志,反而是越挫越勇,我们的军工英雄从未放弃,也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的工作太不平凡,他们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伟大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三线军工的建设者们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大都可以在大城市过上舒服安逸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选择这样的人生,而是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的投入到火热的三线军工建设中去。他们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付出了汗水、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无怨无悔。他们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脊梁,也为后人们树立了时代标杆和楷模,他们已是永恒的丰碑,不可忘却,值得所有人敬仰和学习。
一代代军工人的努力跋涉和拼搏,早已沉淀为国防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焕发出社会进步的旺盛生命力。纪录片放映完毕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一名党员,军工大家庭的一份子,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乐于吃苦,敢于承担,勇于奉献的精神,在祖国67华诞献上自己的一份祝福,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和军工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
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
人生不是燃烧的蜡烛,而是高举着的火炬。我们必须把它燃烧得光明炽热,传给下一代的人,让下一代人不再在黑暗中摸索。践行这句话的是几百年间中华民族挺立着民族魂的革命先辈、仁人志士。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杜鹃花早已开遍,蓬勃的初夏在翠绿下一片阴凉。他们不管长幼,不分男女,不论时代,走到一起来了,他们静静地,欣慰地述说着同一个主题——舍生取义。那时,他们就决定要做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
我们格外安静,生怕打断了他们的教导。平时参观像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似的,今天却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指挥一样,瞻仰着,解读着。
“老师,他就是闻一多啊,我在电影中看过,他的演讲太有激情了,让敌人感到胆战心惊„„”“快来看啊,我爸爸给我讲过的方志敏原来在这里呢!”同学们像找明星似的,都想找到课文中,爱国主义故事中,或课外读物中见到的自己最熟悉的英模。然后如数家珍般地讲解给同学们听。
“八女投江”,我的眼一亮,心一惊。这不是我比赛过的故事吗?图片上的女孩们的壮举让我驻足。八位女战士面对生死抉择,毅然选择了投河,他们宁可牺牲也不当俘虏。他们不愿战友为了自己而牺牲,在敌人的枪下,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活着沖出包围圈,他们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八个女战士用生命换来了部队的安全,她们的壮举让敌人感到惊讶,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宁死不屈的,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了不起的中国人。她们投江时,生命的年华如花般美好,那一年,她们像昙花般地开放着,尽管只是一现,却永远开在了我们的心中。
百名英模,千般感慨,万人景仰。再也没有什么故事能如此感人,再也没有什么画面能使我们如此震撼!
鲁迅先生说“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我们要向英模们告慰,新一代的我们能接替,也能担当!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因为“自古英雄出少年”!
第三篇:人民日报 时代的先锋 民族的脊梁 祖国的骄傲
时代的先锋 民族的脊梁 祖国的骄傲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3日 09:51
来源:人民日报
又近春天。
对仍在“过年”余味中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亲情洋溢、希望满怀的时候。人们习惯在此刻见证一个悬念的揭晓:哪些人将会成为上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上又将聆听到怎样的人生故事?
今年,由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已整整10年。2011年参与此项评选投票的有近7000万人次,各网站统计的总票数高达3.2亿张。
相比其他众多“盛典”,这个评选的颁奖仪式没有炫目的舞台,没有劲爆的歌舞,却成为普通中国人期待的一刻:故事直抵心灵深处,眼中噙满泪水。
一档节目、10次评选,仅是载体。更重要的是,经由这一切,10年中那些你我身边萌发、舒展、跳动的中国故事,构成了属于这个时代、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书写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
对广东的一位企业家陈日玲来说,《感动中国》中的故事与自己的人生交汇在一起:“2003年,偶然在朋友办公室聊天喝茶时看到这个节目,一直看下来。”
从此之后,每年收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已成为陈日玲和朋友春节期间的固定约会。不仅如此,那天晚上,他的工厂会全部停工,因为他希望工人们也能观看这个节目。《感动中国》走过的这10年,时代写就了激情澎湃的中国故事。
有恢弘的图景: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刚跃上10万亿元台阶,而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47万亿元。10年中,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世博,从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灾难中挺起胸膛,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这一切,我们是见证者,更是创造者。然而,在壮阔、辉煌背后,关于中国人的群体记忆,关于中国人共同的精神世界,又该怎样书写?中国决策者、中国社会、中国媒体和普通中国人聚焦最多的是一个字:“人”。
围绕人本身,发展的路径在调校;关注人的命运,中国故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温度。10年,《感动中国》有100多位获奖人物和群体。
其中,有钱学森,这位在力学科学领域和教育领域创造卓越成就的巨擘;也有刘丽,一位用微薄收入不遗余力资助贫困孩子的洗脚妹;有演艺明星成龙,也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有航天英雄杨利伟,也有“暴走妈妈”陈玉蓉;有张艺谋奥运团队,也有唐山十三农民兄弟„„还有更多的候选人,同当选者一样被人们赞誉。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麦尚文博士曾对《感动中国》评选中的人物构成作过统计,其中最大的群体就是普通百姓,超过当选人物的四成,再加上基层的干部、士兵和警察,占到了当选人物的大多数。
有人说,每年的《感动中国》节目就像是“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平凡百姓与明星巨匠登上同一个舞台,享受同样的荣誉,这是《感动中国》的设计,也是对时代的契合。那一刻,人与人的外在差异退到了聚光灯外,而心灵的力量闪烁同样耀眼的光芒,留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深处。
100多人物和群体的故事背后是一个更大的数字——13亿。
最特别的一年,可能是2008年。在这个悲怆与喜悦交织的年份,《感动中国》将一份特别奖颁给了全体中国人,因为我们共同“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作家阿来说:“我们感受到中国沉重的现实和这个国家艰难前行时,潜藏在民间的伟大力量。”
感动中闪耀着人性光辉
《感动中国》一推出,就受到高度肯定: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力量与鼓舞源自感动,让人想起获奖者奖杯上舞动的“心” 形。
奖杯的设计者、推委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伟说,那是中国的长绸舞,拔地而起甩到天空,飘带洋洋洒洒地飘上去,旋转的心落下来,东方的平和,又有点激荡。而《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说,自己好像看到了黄土高原上,中国农民挥舞着红绸子。
10年,“感动中国”这个词组,已成汉语中新的习惯表达。而这些人物和群体,在用自己的人生故事,为这个词组作注。
有的人,创造了伟大业绩:袁隆平“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的梦想激励着他前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有的人,在非典危机中挺身而出:钟南山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有的人,困境里担负起家庭重担:退休工人朱邦月照顾起残疾的家人。20多年,他的家汇集了世界上太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
还有的人,默默坚守平凡:被称为“雷锋的传人”,郭明义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尾山宏的出现更是一次超越。尾山宏是一位日本律师,代理中国战争受害者向日本索赔,从1963年以来,参与了所有对日诉讼案件,多次自掏腰包将中国受害者接到日本东京出庭。他的举动触怒了日本右翼势力,一次次受到恐吓。
“为什么要选一个日本人?”尽管许多人不解,但尾山宏还是入选了。打破了国别限制,更重要的是,这让这个节目的价值观拓展到人类正义的高度。此后,骑马穿越西藏、开发出藏语盲文、创办盲文学校的德国盲人姑娘萨布利亚·坦贝肯,也成为“感动中国”的外国人。《感动中国》推委会委员、媒介研究专家陆小华说:“感动,它有沉甸甸的分量,因为它是感动中国,它和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一个集体大的取向结合了起来。”“感动”还源自人与人的心灵对话。一个在东南沿海,一个在西南高原,陈日玲在《感动中国》中找到了心灵的对话者——20多年一个人一匹马、在崇山峻岭间写成世界邮政传奇的王顺友。陈日玲说:“他的路是邮路,我的路在市场。他把邮件一封封送到村里,再苦再累也坚持。而我的企业即使面对眼前的一点困难,也要健康发展,对员工、对社会有个交待。”
推委会委员、词作家阎肃说:“为什么会感动,为什么能感动?因为他实在,因为他真诚,因为他亲切,因为他普通。没有什么官话套话,没有什么粉饰虚荣,没有什么光环招展,没有什么炒作经营,就这样鲜活地走在我们身边。”
中国媒体奉献的“公共服务”
《感动中国》仿佛一个巨大磁场。
朱波仍记得节目播出第一天的情景:“播出过程中,不断有观众给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打电话。节目完了后,总编室的电话已经打不进去了,全部爆满,为什么?大家觉得节目好,希望能重播。这确实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10年了,今天人们不仅是期盼着人选的揭晓与感动的时刻。创办以来,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通过信函、短信、电话、邮件、微博等方式向“感动中国人物”致敬。节目组10年共收到100多万封观众来信。
一位观众说:“常常为这些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动不已。他们不愧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
一位名叫赵华的幼教老师在信中写道:“看了《感动中国》节目播放的人物事迹,每次都会流泪。虽然平时生活中看悲情剧时,偶尔也会流泪,但那分量完全不同。因《感动中国》而流下的眼泪,承载着我对生命价值体现的深切感受,牵动着我对崇高可贵精神的敬佩之
情。”
“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坚强地活着的时候,你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感天动地的事,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我们的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一位网友如是评价。这个磁场也深深吸引着央视的制作团队。10年中,从制片人到主持人,甚至灯光、舞美、包装、录音等技术工种,一直没换过,成为一个超稳定的队伍。不变的评奖标准,不变的颁奖流程,不变的制作团队,“这么多感动捧在手里,谁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富有的人”。主持人敬一丹说:“在节目现场,那些获选人物的动人事迹让你忍不住潸然泪下,在他们面前你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节目播出后,看到如雪飞来的观众来信又令你不由得热血沸腾。于是盼望着下一个感动季节的来临,去放纵自己的泪水。”
而另一位主持人白岩松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带着母亲、妻子和孩子到《感动中国》颁奖仪式的录制现场,见证“感动”瞬间。
阿来说:“参加《感动中国》推委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那些各行各业中为这个国家繁荣强大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使我看到事业的高度。而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以他们的坚韧,以他们的道德高度,以他们对生活始终满怀美好的希望,给我以崇高的感召。”
《感动中国》开播后,全国各地开始陆续推出类似的评选活动。麦尚文认为,每届《感动中国》评选历时数月,经过推委委员推选、组委会推荐、公众投票等多个环节,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感动”的传递,已经超越单一电视节目的范畴,转化为公共性媒介事件,成为当今中国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而《感动中国》已成为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的代表性品牌。寻找感动、讲述感动、传播感动,这是中国媒体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时代、奉献给人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
给人信心更给人向上的力量
10年,对《感动中国》不仅是整数年份的纪念。
《感动中国》进入第十次评选时,中国人的心灵正因为一些事件而受到触动。2011年,人们重新审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状况:老年人跌倒了要不要扶起来,小悦悦事件为什么会出现?现实提醒人们,社会还远不够完美。
2011年底,《辽宁日报》组织了一次“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大讨论,不仅引发辽宁省内公众的参与,也让这个问题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
白岩松说:“很多人认为2011年是很糟糕的一年,是良心、道德很糟糕的一年,但是我恰恰觉得可能是进步的一年,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吃饱、穿暖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内心道德底线的提升。在这个背景下迎来《感动中国》的10年,我觉得意味深长。”
人们在经受道德的拷问:该不该站出来,能不能站出来?回顾10年,《感动中国》评选出的人物一次又一次证明,我们这个社会不缺少“站出来”的人。
10年前,刘姝威,这位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用一份600字的内参,揭露上市公司蓝田股份的资金骗局,给自己招来了诉讼和死亡威胁。但是,她义无反顾:“守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同样站出来的还有杭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当那个2岁的女孩突然从10楼坠落时,她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而自己手臂骨折,受伤严重。
10年中,几乎每个《感动中国》人物身上,都有“站出来”的品质。有人说,和这些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就会感到踏实,有信心。
爱国、敬业、奉献、爱心、诚信、勇敢、责任„„这些美好的品质从未远离过我们的生活,而且在民族的血脉中接续。《感动中国》发现了它,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爱可
以传递,善可以传递,希望可以传递。
“孤立看每一位人物,他们并不完美,也不高大,但是那瞬间爆发的力量排山倒海,那点滴构成的美德温润如玉。”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说。
确实如此。如果不是因为采访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张平宜也许一直在台湾过着富足舒适的生活。然而,因为“割舍不下那些孩子”,她到处演讲、卖书,拼命写文章筹款,终于在那个因为麻风病而被遗忘的村庄里建起新学校。困难如影随形,不止一次哭过,然而擦干眼泪,她又更加拼命地去做,不知不觉坚守了12年,“爱成为最单纯的动力”。
正如《辽宁日报》“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大讨论中公众得出的共识: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基础是深厚的,是非标准是分明的,主流道德是向上的。
明确主流,并不是要代替我们的道德自省与追问。用人生写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人的“心灵史”,不仅靠感动,还要靠行动!
当选《感动中国》2011人物,张平宜依旧平静,在她看来,获奖的意义在于“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能做更多事,紧紧拉着孩子们的手,继续往前走”„„
第四篇:读《苦难辉煌》有感---时代的民族脊梁
读《苦难辉煌》有感---时代的民族脊梁
历史量变的堆积注定引发质变,质变的分割又会看到量变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伴着苦难积累的,当一个民族迎来辉煌之后,他的人们又开始回顾一路的蜕变。历史的奥妙与冷峻被一代又一代人细细品味,推敲。奥妙性是在于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而严峻性是又在于它不给世人以假设,无情的把人类推向时代的尖端。
《苦难辉煌》是一部共产党的血泪史,书中没有太多的儿女情长,却读之令人潸然泪下。读《苦难辉煌》心情和书中的情节一起跌宕起伏。细细品读,跟着书中的历史前行,为我们缓缓展开的是一幅宏伟壮丽的党史画卷。如果说之前对党史的了解有些模糊,那么金一南将军就为我们揭开了这幅画卷的面纱,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走进书中就如同走进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我们翻开这本历史画卷,眼前布满的是疮痍的大地,可就在这片积淀了无数苦难的大地上孕育着红色的希望。无数的先烈永远的将生命留在了这里,而这里却被更多的人留在了心中。看着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蚕食瓜分;看着中华儿女丧生在同胞的手中;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战火吞噬;看着共产党员在一次次历史的隘口选择坚守,我们的民族不再选择沉默。那些前赴后继的英雄在死亡面前选择了大义,选择了一条为信仰而战的道路。历史的车轮碾过,那些历史应该铭记的英雄不该化为历史书中寥寥数笔,更不应尘封在档案之中,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对党的事业的不懈追求者。他们是丰碑,是值得我们铭记心中的丰碑。
海纳百川容纳一个时代精髓的民族脊梁
从前我对陈毅的了解只停留在他的职位上,对这样一位老党员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对《苦难辉煌》中“风火来去一陈毅”一节,我对这位共和国将领由衷的敬佩。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有的是以卓越的能力,有的是以容人的心胸。无疑陈毅就是后者。陈毅以耀其一生的大度与豁达,永载史册。他用于向真理低头,和大家一起打倒“陈毅主义”,并请毛泽东回到前委主持工作。在队伍行进中,一路瓢泼大雨,加之昼伏夜行,陈毅伤口复发,由于身边无衣无药,陈毅就自己挤伤口的脓血。警卫员帮忙时,一碰他就如全身触电般颤抖,脸色蜡黄,大汗淋漓。陈毅拿带子把伤腿绑在树干上,硬是把开刀没有取干净的一块碎骨从伤口挤了出来。读到此处,我有些不忍卒读,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与信念才能抵的住如此巨大的痛苦。老一辈革命家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付诸理想,用行动践行着对党的信仰与忠诚。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任再沉重的苦难也无法摧毁,这是一种文化,是共产党人用鲜血孕育出的一种苦难文化。陈毅作为我军最早的政治工作者,他不用语言技巧,不靠权利威逼,他是用只记得生命贴近别人的生命;用自己的热血激发别人的热血;用自己的忠诚渲染共产党员的忠诚。今天我党的政治工作沿袭了老一辈政治工作者的作风。用朴素真挚的情感凝聚着全党各族人民,用事实道理,用人格魅力感染者每一个人。
1972年,北京八**,对于共和国元帅的地位来说,那也许是一个最小的追悼会,如果没有毛泽东亲自前往,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去世。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陈毅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正如金一南将军所言,“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天地动容无名脊梁托起时代的丰碑
当人们今天走在天安门广场上,是否曾注视过那承载着亿万生命的纪念碑,是否曾想起他们甘愿用生命换取的和平已滋养了几代人。今天的生活不仅仅是我们所谱写的,更多的是先烈们用血肉积淀起来的。每代人有每个时代的责任。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脊梁。翻开《苦难辉煌》,书中每一个数字都有其深刻的含义。每一笔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多的是生命是历程。是追寻信仰路上的一个个界碑。记得书中飞夺**桥的场面,“5月29日下午4点,廖大珠带领22勇士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攀桥栏、踏铁索向对岸冲去。”**桥22勇士只留下了3个人的姓名: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红小鬼刘梓华。历史就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连名字也留传不下来,最后只化成了那弥足珍贵的一串串数字。时间定格在**桥,那22名党员化为了一尊尊青铜像,留在了历史中。
如果说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由凡人谱写英雄史诗,那便是长征。从1934年到1936年,整整两年里红军辗转14个省,突破几十万敌军封锁。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共13个月零两天,红军跋涉11个省区,25000里,翻过了18座山,涉过了600多里人迹罕至的草地,淌过24条河,参与了3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些化为纸上的数字,一个个都显得如此刺眼,任何一部苦难史都无法描绘这其中的艰辛与波折,因为任何文字在共产党的壮举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长征带给我们的不只有感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长征精神。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可以跨越艰难险阻;为了信仰追求可以脚踏荆棘。抉择面前,他们不会背叛信仰,死生面前,他们可将生死置之度外。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国家如果忘记历史,那他就会被历史所遗忘。
读《苦难辉煌》让我感受到了民族脊梁的力量。他们忠诚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们支撑起了一个民族的振兴,他们承担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百年时间在历史中只能算一瞬,然而就在这不足百年的历史中,中国历经了苦难,战胜了衰落,走向着辉煌。中国正以一个崭新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东方。前赴后继的事业再继续,为事业前赴后继的人在传承,他们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脊梁。读《苦难辉煌》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在历史中收获感动,收获成长。
第五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近日,笔者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一专题,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地指出,我们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我想,这就是对“我将无我”的最好回答,也是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矢志不渝的追求。
永做践行初心的人民公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在疫情防控中,广大党员干部不惧风险、奔走一线,积极为群众送米送菜,代群众购药购物,努力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充分彰显了广大党员的公仆本色。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广大党员要始终心怀“枝叶关情、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践行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实干作风,涵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境界,诚心诚意为民、公平公正惠民,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永做护佑人民的时代先锋。“我是党员我先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已成为广大党员的行动自觉。“有困难找党员”已经深入人民群众心间,这就是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5%的根本原因。在应对疫情中,广大党员医护人员带头逆行出征;
在抗洪救灾中,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责任堤”、开展“党员联系户”等方式,基层党员冲锋在前,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不彰显着共产党员的先锋风采。新征程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过,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闯,广大党员要时刻保持先锋精神,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善于成事的本领,勇于攻坚克难,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永做自强不息的民族脊梁。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每当读到这段话,想起我们党千千万万苦干实干者、无私奉献者、英勇牺牲者,不禁潸然泪下。是的,每当中华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我们党和人民中总有英雄挺身而出。面对国外封锁,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为祖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站起来有了更大底气;
面对新冠疫情,84岁高龄的钟南山先生再度出山、逆行武汉,向疯狂肆虐的新冠病毒宣战,为武汉及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止战做出巨大贡献;
面对无情洪水,安徽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带领救援队闻“汛”而动,在转移被困群众时一马当先,群众安全了,陈陆却不幸牺牲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共产党员。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坚定爱国为民情怀、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不惧艰险的责任担当,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和平年代不是所有党员都会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但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广大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就是为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
我们有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有世界上最坚强有力的政党、有世界上最有战斗力的党员,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要我们党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中国自己的事办好,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一定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