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梦想·生活·情感--《打工仔买房记》观后感
[梦想·生活·情感--《打工仔买房记》观后感]梦想·生活·情感--《打工仔买房记》观后感《打工仔买房记》,又译《打工仔的梦想房》,据我的感觉,买房记更为合适恰当,因为在此剧的结尾,诚治贷款买了房子(其父付首付,之后由他还贷,他们叫做两代人贷款),实现了他自己订的目标买房,让梦想照进了现实,他终于让因为邻居欺负却自己承受而得了忧郁症的妈妈露出了发自心底的笑容,梦想·生活·情感--《打工仔买房记》观后感。武诚治的妈妈寿美子是个温柔又能带给人温暖,永远相信、保护着自己孩子的好妈妈;父亲武诚一是个严肃不善表达感情,还有着臭脾气却真心爱护这个家庭的爸爸;姐姐亚矢子嫁给了一个医生世家,在与婆婆种种摩擦中最终让自己变得坚强并获得了婆婆的认可,她也立志要做一个像自己妈妈一样的母亲。诚治从一个不懂事、愤世嫉俗、没有忍耐力的大学毕业生,在经历了家庭中的变故与打工中的困难坎坷后,变得成熟稳重,也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与自己的真实意愿,他相信妈妈说的人生从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感动于在任何情况下妈妈永远对他的信任、鼓励与关怀,也在工作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真挚的爱情,观后感《梦想·生活·情感--《打工仔买房记》观后感》。◆分享好文◆西本夫人的儿子说:我做着我不喜欢的事,只为了让您高兴,因为那是您所期望的。寿美子说:我任何时候都相信诚治,相信我的孩子。两家人与自己子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为人父母的区别,她们都爱自己的孩子,结果却因方式不同而不同。亚矢子说:孩子的未来不应该由父母去做主。正因为她的妈妈是这么做的,她才会有这种思想。诚治说:也许一家人永远有矛盾、摩擦,想不到一起,但是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的。可以说风雨过后,诚治见到了彩虹,他也让欺负他妈妈的邻居西本夫人知道了他也会像妈妈保护他一样的保护妈妈,也用言语点醒了西本夫人她的儿子和她还有和好的机会,也许他仍不理解嫉妒为什么就能使人做出如此让人不齿的事,但是他却能摒弃前嫌为了西本夫人能够挽回与儿子的感情。其实想一想,有时候,我也很难与父母沟通,说不出原因,虽然尊敬并爱他们,却不愿也不会表达。这是不是也是我所应改进的地方呢?遇到事情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是不是更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呢?是不是应该即使被认为像个孩子仍然坚持去说,而不是怀疑自己便不再表达了呢?我的父母虽然没有为我营造出爱说话敢于表达的氛围,却也是像寿美子一样相信我,让我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不会为我包办什么事情,这应该算是一种幸福吧。一个只有短短十集的电视剧,人物关系也很简单,也没有特别剧烈地冲突,但是其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也很切和现实,有关工作、有关家庭、有关人生,也有关经历过后的感悟。即使无奈,即使挫折,即使失败,也不要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在实践梦想的过程中,无论经历了什么,都将成为我们人生的财富,梦想破碎之时我们也总会收获什么。在失败中汲取教训,成为实现下一个梦想的基石。我,是不是也应该重新思考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应该为了梦想而做些什么?虽然很害怕再次听到梦想破碎的声音,但是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是会很无趣,更加失败?领班说:自信总是时隐时现。我想我会抓住那时隐时现的自信,让已散落梦想再次串起,人生从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第二篇:梦想 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乘着梦想的翅膀”观后感
有梦就有动力,有梦就要坚持,有梦就能出彩。
小时候,我们都曾怀揣着美丽的梦想,幻想着长大后能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散发自己的光芒。而今,我们终究还是成为了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一个人。如果见到十年前的自己,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我想我的梦想,最终成为了空想,从不曾尽过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也不曾为了梦想而坚持不懈,这样的梦想又怎会出彩?梦想不能只停留在想上,梦想需要行动,需要坚持,只有这样的梦想,才能最终出彩。
有梦想就要勇敢追求,付出努力、汗水,泪水永远不抛弃不放弃,跌倒100次也要有101次的勇气站起来,困难只会把我们造就的更具有韧劲,终究有一天梦想会出彩。
朗朗为了自己的钢琴梦,努力了28年,做过第七替补,可他从不曾放弃,最终成为了优秀的钢琴家。只要一直相信自己,坚持努力,就算是替补,也会有出彩的机会。
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要丢掉梦想,它是你在迷茫的时候一盏明亮的灯,它会为你指明方向;它是你在黑夜里枕边的一本书,为你开启黎明;它是你在每一个想要放弃的时刻,伸向你的一只手,拉你一把,送你一程,让你重新获得动力,永不放弃。
所以不要放弃拥有梦想的权利,为了自己的梦想继续努力,相信总有一天,你的梦想也会出彩!
第三篇:打工仔如何成就创业梦想-西安亨通学校校长
打工仔——高级烘焙师——职业学校校长的风雨历程
——记西安亨通职业学校校长赵吉军的先进事迹
立足烘焙育人才
在陕西乃至陕西众所周知有一所创办最早的烘陪学校,那就是西安亨通烘陪职业学校,创立者赵吉军,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西北信息报》曾以《赵军传奇》为题材作了专门报道。真正了解赵吉军的人,认为他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吃苦耐劳精神,坚韧不疲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意向。
经朋友介绍,认识赵吉军是在陕西省首届创业博览会上。他一米八的个头,瘦条形身材,两只有神的大眼睛,流露出睿智的光芒,穿一身蓝西服套装,显现其朝气和干练,让我们走入他的生活,去领略他的人生发展轨迹。
摆脱贫困,与生俱来的梦想
赵吉军,(曾用名赵军),1977年8月出生在陕西省南部山区旬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里。有生以来,他最早感受到的是贫困。姐妹六人,他最小,穿的衣服是哥姐穿过,经过修补后他接着穿。山区生活的贫困,深深的留在他的记忆里。生活的磨难使他变得懂事,十一岁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上,走村串户收购鸡蛋,每斤钱赚几分钱的差价。一年下来,靠赚的钱,交起学费,剩余的还能给自己买件衣服。这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他想凭着自己的头脑和勤奋是可以摆脱贫困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原来是守本分的村民们都在思谋着自己致富的
路。家里生活的困难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想办养鸡场,他用自己积攒的钱托自家表哥在县城书店买了两本书,《科学养鸡》和《鸡病的防治》,就认真学习起来。没有钱买鸡蛋孵小鸡,就向同学借了六只品种鸡蛋,按书上讲的方法做起来,小鸡孵化成功了,六只鸡蛋变成了六只可爱的小鸡,就给父母说了要办养鸡厂的想法,没料想父母就没有把这当回事,说:“一天不想好好学习,光动些歪脑筋!”姐妹渐渐长大成家,他十三岁上初二年级时家里分了家,家里生活愈加窘困,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倔强的他萌发了一个念头:走出家门,到外面闯闯去。
走出家门,艰难的打工学艺之路
要走出家门,他知道父亲的脾气,给他讲是没有用的,他软磨硬泡给父亲要路费,并给他加压说,不给他一分钱,他还是要出去,慈母的心被他说动了,就悄悄给他五十元钱,他匆匆给班主任留了一个条子,和自己的一个同学第一次离开了这个山村。美国《福布斯》杂志称,那些追逐利益的企业家应该学习比尔·盖茨从青春期就有远见,因为比尔·盖茨就是十三岁写下第一个程序的。这一年赵吉军正好十三岁,他要摆脱贫困,走一条同祖辈、父辈完全不同的道路。他打工的第一站是西安,先后在西门外、西安火车站建筑工地打工,那时他未成年,身子骨瘦小,1.6米的个头,包工头看他人幼小,干了两个月,一分钱都没有给他发。听同乡人说,山东有金矿,在那里可以赚大钱,到那里后可以天天下矿井,一天干十七、八个小时,第一个月他就领到了一千多元,这是他有生以来见到的最多的钱,他高
兴极了。不久他遭遇了一次矿难,至今回忆起来还令人后怕,有一天,他和矿友们正在井下作业,矿井突然塌方,把几个人压在下面,当时他是在塌方的边缘,半边身体和胳臂埋在下面,他用手费力将塌下石块移开,爬出了矿井。因为没有及时的消毒处理,伤口感染溃烂,他只身回到家里疗伤,至今他的胳膊永久留下了大大的伤痕。伤长好后,他又到了广东,在埋电缆的公司干活,这家的老板,姓邱,看他身单体弱,就给他找了体力轻的活。干了两个月,老板给他买了车票叫他回家。说工资怕他带着不安全,给他邮寄回去。还对他说:“你年龄还小,干这些体力活会累坏身体的,迟早还是要学门技术。”老板是他难忘的好人,也是他的引路人。
1994年,他又回到了西安,在一家食品连锁企业找了一份工作,蹬一辆三轮车,给各蛋糕店送蛋糕盒子,晚上就住在店里,给老板看店,这时开始,他涉足了西点行业。闲下来他就看裱花师做生日蛋糕,一天六点左右,有一老年顾客叫开门,要订做一个十二寸的生日蛋糕,蛋糕师傅八点才来上班,为了留住生意,他就应承下来,试着做起来,他累的满头大汗,过了许久才做了个不象样的蛋糕,好在这老者说,蛋糕是自家用,也没有挑剔就拿走了,老板听说这事后喜出望外,对裱花师傅说:“这娃聪明,你就给他教教,真忙了还能顶点用。”他如鱼得水,可以光明正大的学习裱花技术。由于他机敏勤快,聪颖好学,很快掌握了艺术蛋糕工艺,能根据顾客需要,制作各式各样的生日蛋糕。一位美籍华人在西安开了家“西莉亚”面包食品公司,他看这是一个机遇,就又来到这家外资企业,起始,他搞的是勤杂工,跟师傅
学手艺他没有机会。在做好本分活之外,他特别留意师傅们做各种糕点,记配方配料。有时一个品种,往往要观察几次才能记住。害怕遗忘,利用上厕所的时间,用笔和纸记下来。不久,公司又开了新店,人手紧张,老板看赵军机灵,勤快,安排师傅带他动手操作,对他来说,这就象干涸已久的禾苗遇到了甘露的滋润。他一天有使不完的劲,从早忙到晚,技术进步很快,这时他已有一米七的个头,身材虽然单薄,干起活来快当利索,老板把他作为技术骨干来培养。安排他跟着台湾、上海、新加坡的师傅学习烘焙糕点技术。每年公司都会从美国邀请烘焙大师传授最先进的西点技术,公司专门安排他跟随着美国师傅学习,这个时期,是他西点技术快速进步的时期,也是技术趋向全面的时期,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烘焙行业的大师和知名人士,技术知识视野愈渐开阔,1996年他担任了西莉亚公司生产车间厂长,负责公司产品的生产和全面开发,西莉亚公司老板打算送他到美国研修学习,后因公司变故,1997年撤资关闭,未能成行。
霜刃初试
创业开店成功
宝剑锋以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艰辛磨砺,赵吉军成了烘焙行业不可少得的技术人才,在圈子内已小有名气,远在河南糕点店的老板慕名前来请他传授技术,高薪聘请他传授技术的很多。他先后到内蒙、兰州、广东、江苏等地,一边传授技术,一边考察市场,学习西点经营之道。他看到了烘焙行业巨大市场潜力,跃跃欲试要自己开店当老板。97年秋他和胞姐用积攒的一万多元开了个蛋糕店,生意还不错,但是由于市政工程改造,周围环境较差,客流量一天不
如一天,第一次创业不到半年宣告失败。即使如此,对烘焙业发展前景他没有怀疑,他想继续开店,已经没有本钱,希望家里能支助他,回去一趟,结果无功而返,父母靠着种庄稼能有多少钱。另外,对他创业多少还持有怀疑的态度。这次令他非常失望,心想挣不来钱就再不回这个家。狠着劲,他又开始打工攒钱。98年底,他用打工的钱,又向朋友借了点钱,在西安北郊一个小区内又开了一家糕点店,一年下来赚了二、三万元。99年第二家西饼店开业,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把他胞姐叫来打理生意。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想请一个烘焙师、裱花师难于上青天。无奈之下,他从老家把二哥叫来,给他教授技术,让他也在店里当师傅。在他开店的小区内,有一位漂亮贤淑的姑娘,音乐学院毕业,隔三差五到店里买食品,慢慢就熟悉起来,有时还给他帮忙。能干的赵军赢得了姑娘的芳心,以终身相许。姑娘家里人知道后都不同意,但最终都没有动摇她,他们于2002年结为伉俪,这就是后来成为事业上贤内助的姬蔓莉女士。2000年,赵吉军已经取得了事业上爱情上双丰收。有一位企业家要出资与他一起开办连锁店,这时他思考的不再是开连锁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而是连锁店的裱花师、烘焙师到哪里去找的问题。
社会的召唤:开办烘焙学校
2000年,烘焙行业在国内刚刚兴起,中国只有上海、广州、北京等地有几所烘焙学校,人们对“烘焙”一词还非常陌生。烘焙技术人员十分紧缺,为何不办一所烘焙学校呢?这个想法不断在他脑海里闪现,并逐渐清晰起来。想到家里的年轻人,一家人守着几亩地想学
技术,想致富苦于找不到门路,而学好这一行想就业很抢手,想创业投资又不大。办一所烘焙学校,为更多的农村青年创造就业机会的想法应运而生。万事开头难,从创业开店到开办学校,赵吉军在艰难的跋涉着,尝试着和探索着,在走一条艰辛而又曲折的道路,政府主管部门的疑虑,好心人的劝阻,资金的极度困扰,都没有动摇他办学的信心,硬是靠着他不服输,敢拼就能赢的劲头,他挺住了,走过来了,完成了由一个烘焙师向职校校长的转变。
办学校,对他来说谈何容易,出来十多年在烘焙行业摸爬滚打,还算比较熟悉,而办学应该找哪个部门,需要什么资质,他一无所知。几经周折,他找到了市劳动部门,当听说他申办烘焙学校时,工作人员疑惑不解。在西安市和整个陕西还没有一个这样的学校,学校教什么样的内容他们不清楚,能否办成功他们心里没有底,也不敢轻率审批,但是他的执着感动了领导,同意先让他试办,待成功后再下批文。2000年11月,赵吉军办学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西安亨通烘焙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办学之初,那是多么简陋的校舍,学校租了两间教室,实际操作课程都是在蛋糕店里进行。学校的开支靠着店面的收入来维持。有的学员参观校舍后就悄悄地离开了,留下的是几个交不起学费的学员,他不舍不弃耐心的手把手传授技艺,还真感动了他们。第一年下来,店里的收入已不能维持办学的所需经费。有些好心人劝他,这样下去不行,不如趁早收场。赵吉军没有就此罢休。一年来的办学他深深感受到年轻人渴求学习技术的愿望。他索性将两个蛋糕店转让出去,购置教学设备,扩大办学,把实习操作课放到学校里进行。他
思路开阔,思想超前,当时他开始在报纸和电视上做招生广告时,广 告公司工作人员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高昂的广告他也舍得,赵吉军和员工拔山涉水深入到陕南,陕北的山区招生,为了走访一个学生,往往要步行几十里路程。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吃口干镆块儿。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就减免学费和缓交学费,免收住宿费等。硬是靠着诚信务实的精神,通过毕业生介绍新生,熟人介绍学生等,学生不断增加,学校才走出了办学初期最艰难的时期。
办学宗旨:以市场需求和服务就业为导向
既然学校是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开办的教学模式、专业特色、教学特色也必须坚持为市场经济服务,为劳动就业服务,这在办学伊始,赵吉军就是非常明确的,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就业就是办学的宗旨。办学模式上选择随到随学、循环授课、学制上开设十五天、三个月、半年、两年。突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实用型技术人才。教学内容品种贴近市场,把市场上的新品种、新内容、新技术、新设备、纳入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摈弃了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适应了不同需求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烘焙行业和烘焙教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烘焙行业必须相当数量具有娴熟技能和良好素质的技术人员,才能保证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些人才必须依烘焙教育来实现。烘焙教育也只有以烘焙企业为依托,培养出行业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为了加强行业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赵吉军的积极倡议下,2004年成立了陕西省烘焙行业协会,他担任副会长。为了落实“服务就业”的办学宗旨,学校与中外合资玫隆食品有限公司、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新加坡面包新语餐饮有限公司、好利来食品公司、西安米旗公司、人人了超市、好又多超市等三十余家食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训,对于学成就业人员,学校还给予后继跟踪服务,建校九年来,学校为西安、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天津、北京等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21000余人,他们大多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随着党和政府富民政策的实施,赵吉军主动申请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和下岗职工培训等项目。从贫困山区长大的他深刻了解到农民生活困难,他们需要技术来改变自己的现状。为农民工办实事。务实惠是他回报社会的愿望,因此,他说,“搞好农民工培训,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广大农民兄弟,这是一场社会责任。”学校每年免费培训农民工3000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00余人,在校内进行西点培训的农民工减免学费20多万元。职业学校要发展,一是首先要有良好专业师资队伍,二是有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和实习场地。在办学和公益事业上,赵吉军从不吝啬。办学九年来,学校每年都要添置新的教学设备,有新的亮点,保证办学条件有新的提高。为了方便学员,学校开办了食堂,教室和实习操作间,安装了空调和暖气,为来校学习的学生提供免费住宿,进几年来,学校不断发展,专业设置增加,场地10亩,教学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固定资产200多万元,赵吉军本人生活非常简朴,吃饭和师生一块吃大灶。由于工作劳累,饮食不正常,刚届而立之年的他患有胃炎、口腔溃疡等多种疾病。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今
年舟曲、陕西南部洪灾发生后,他积极捐助善款,帮助处于困年中的人们。赵吉军的办学成绩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好评,学校连年被评为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先进集体,被评为西安市最具竞争力的职业学校,该校烘焙专业作为省政府向社会推荐的创业项目,参加了陕西省首届创业博览会,他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西安市未央区十佳农民工,得到国务院张德江副总理亲切接见并表彰。
勤奋学习,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从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人,成长拥有50多名教职工和几百名学生的职校校长,他是如何走过来的呢?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他深知凭自己原有的文化底子在城里务工都有困难,要成就一翻事业困难就更大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学习上他一点都不敢松劲。有人评论赵吉军的成功,主要有三点:胆识、毅力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胆识表现了他睿智,思维超前,毅力表现了他思维坚定,积极进取。合作共事的能力决定他事业发展中都能赢得同事和朋友的的支持。学习上他凭着韧劲,挤进,钻劲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不耻下问,向同行和专家请教。靠着毅力他自己学了《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学校管理》、《公共关系学》、《行为心理学》、《行政心理学》、《教育学》等大学课程。学校要开办计算机专业,他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于是他就狠下一条心自学,白天工作忙就利用晚上,一学就是一个通宵,用冷水洗一下脸,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现在他能够娴熟利用电脑进行正常工作和写作。为了方便招生,学校买了辆面包车,他又学会了驾车。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赵吉军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他担任了西安市未央职业培训集团副董事,《中国烘焙商务》专家顾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烘焙业公会会员,陕西省烘焙行业协会副会长,国家级西式面点师评委,全国优秀农民工、西安市劳模、未央区十佳农民工、陕西省第一届创业之星。面对诸多的荣誉和褒奖,他淡然处之,说:“我只是做了些自己乐意又能够做的事情。”
第四篇:所谓梦想情感美文
他和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小小年纪,私定终身,山盟海誓,不在话下
海角天涯,非君不嫁,非尔不娶
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他曾以为她是他全部的梦想
而后,她嫁于一高官之子为妾
梦已碎
遂,颓废不堪,终日与酒为友,靡乱堕落
一穷二白,终拥有不了明媚的未来,无论是关乎爱情,亦或是人生
幸得朝廷招兵,而他饱读诗书,更有一身好武艺,遂应召入伍
从小卒做起,敢打敢拼,策马扬鞭,驰骋沙场,略施小计,便叫敌方万劫不复
屡立战功,扶摇而上,官至极品,位任将军
却始终一人
他以为高官厚禄,无人能挡,便是他的梦想,心中暗喜
直至遇见她
而她却是敌方大国公主
两人一起注定要面对两国的战争
战场上,他英姿飒爽,以一敌万,万军丛中取敌军将领首级,不在话下
边国蛮夷,无不闻名丧胆
所到之处,无不落荒而逃
却终抵不过她回眸一笑,柔情蜜语
纵使他满腔热血,满腹经纶,武艺高强,亦只得拜倒在她石榴裙下
他终明白
年少时的轻狂偏执,只是惊鸿一瞥
往昔恋人,多年之后再见,也只得一笑泯恩仇
谁人会将过往记得那么真切?
所谓,名利权位,皆是虚妄
瞑目之后,尽皆无视
位高权重,已是浮云
心中有名,空即是名
心中有利,空即是利
心中有她,世间万物皆是她
纵忘乎所以,抛却所有
亦不如
与她相伴,携手同游
归隐山林,笑傲红尘
执她之手,与她皆老!
第五篇:回乡记情感散文
我站在单位的楼顶与母亲通电话,我告诉母亲准备星期六回家一次。母亲听了很高兴,不断打着“哈哈”。电话那头,除了母亲的声音,还传来丁丁当当敲打砖木的声响。这是母亲请人在修建她的新房子。通完电话,我看了看楼顶四周,正下起了零星的小雨,一阵风从西边横扫过来,我感到了一阵深秋的凉意。
从娄底市区到安化东山,取道途经桥头河、仙洞、龙田、巷子口。路程虽只有七八十公里,却需转车四五次,中巴车、面包车、摩托车,一路颠簸,一早从6点出发至上午11点多,近5个小时的折腾,总算平安到家。
算起来我已有两年多没回老家了,这次回来自然是为了探望母亲。母亲也是清明节后特地从长沙弟弟家回到安化老屋的,因为她对这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土砖房实在放心不下。果然,她眼前的这栋老屋,室内的一切都已潮湿,家具业已霉烂,瓦片也在漏雨。难过得直掉眼泪的母亲,于是下定决心要在老屋的东面拆掉一列厢房,再在原来的基地上建一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小楼。其实这也是母亲多年来的一个宿愿。
我回到家时,母亲在建的新屋已建好了第一层的主体,目前正在由师傅安装模板准备打水泥倒制。母亲介绍说,整栋房子包工不包料,所有的材料,包括红砖、水泥、钢筋、沙石,都由母亲一一请人从外面拉回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全部包给别人,你只需管管质量,人就轻松许多了。母亲告诉我,自己进材料比全部包给别人要少花上万元的费用,这么多钱要到哪里去赚呢!
看到母亲忙上忙下的样子,并且显出似乎有使不完的干劲。我想,母亲这样做是对的。作为农民的母亲,她年轻时就建过两次房屋,都是土砖房。最早的房子在祖屋旁边,因年久失修早已坍塌。第二次便是她目前住的这栋,典型的安化山村民居,上下两层,有堂屋、厨房、卧房共5大间,地面面积约计350多平方米。而在建的这栋红砖小楼,虽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不到140平方米,但母亲仍然要责无旁贷地操心。村里的人都曾对母亲说,你几个儿子都在外地买了房,以后他们也不见得会回来居住,你何必再操这份心呢?母亲便说房子这样旧了,儿子们回家一次也不容易,好不容易回来,都像做客一样,起栋好点的房子,也让他们图个方便,有个好的安身之处。
母亲在建的这栋房子的结构是由她自己设计的,下面一层有一间客厅、一间卧室、一间楼梯间,另带厨房和卫生间,上面一层有三间住房,另带一卫生间。这应该是母亲受自己住过城里套间的启发而想到的。我对母亲说,这设计挺现代的。母亲于是又兴奋地告诉我,当你们带着妻子、儿子回来,就像住在城里一样方便了。我为母亲的周到计划而心生感动。
故土的一草一木本来并不陌生,但两年多不见,以前的印象现在仅余下了轮廓。我爬上老屋后面的山腰,放眼审视这片故土。山地,全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墨绿色;田野,在秋风中涌起一层层的稻浪。以前的山路找不到了,只听见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在茂林之中此起彼伏。不远处的小河边,一条硬化的水泥公路如一条白色飘带直通外界,各家各户新建起来的红砖楼房接二连三地出现在眼前。家乡变了,变得使我感到有些陌生。
山村的夜来得特别早,不到傍晚7点,家家户户就亮起灯光。我帮母亲在火炕里添柴烧火,母亲则在一旁洗碗抹桌。回家后我才知道,母亲还要每天准备一顿中餐给四五位师傅们吃。母亲告诉我,本来说好了包工不代饭的,但母亲考虑到来做工的师傅吃中饭不方便,于是她就又决定免费让师傅们吃一顿中餐。我回来的这天,中餐有四位师傅吃饭,他们都是本村黄家湾的,他们由于是包工,所以一大早就来了,图的是在一天尽可能多做事,这样就划算点。
在火炕边,我问起了邻居的一些事。母亲告诉我,今年仙花婶子在长沙动了一次大手术,是子宫瘤,花了两万多元。母亲还说聋满死了,说聋满是一年多前突发脑溢血死的。定安立的女儿今年考上了艺校,又说定安立今年在外面摔断了一条腿。了满公的儿子福伢子在吉首大学读书,快毕业了。还有在株州工作的球货子会在10月国庆期间回家看他母亲。听着这些,我仿佛在听故事,间或随着母亲的话语叹着气。
后来我们又谈到了献哥哥起房子的事。母亲说,本来献哥哥是想将新屋建在后面祖屋地基上,后经过全面考虑,便决定建在我家右侧面的一块田地里。献哥哥是我大伯父的儿子,我对母亲说献哥哥的房子建在我家附近是明智的决定,场地宽阔,采光好,又靠公路,很方便。我还说我们不在家时,献哥哥和嫂嫂对母亲您也是个照应。献哥哥家的房子也是两层,地面面积就有130多平方米,是我母亲在建房子的两倍还多,已经封顶了。我回家时看到献哥哥和嫂嫂正在将红砖从一楼挑到楼顶。嫂嫂大老远看见我就亲切地喊我的乳名“拉巴公”,献哥哥也是。
山村的秋夜,可以更近更清晰地听到秋虫的鸣叫。我睡在小时候睡过的那张床上,唧唧的虫鸣像是从床底下发出来的,仿佛随手就可以摸到。山村的秋夜很凉,我裹着一床棉被,心里想起了关于这个小山村的许多事,也想起了早逝的父亲。关于父亲,我总觉得是内心深处的隐痛。16年来,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我总会想起他,或者会用浅显的文字提及。还想起了我的阿公,他去世也有8年多了,但他老人家的模样在我心里仍是那样一成不变。我怀念他们。
我不知是何时睡去的,等醒来时,才知天已大亮。我拿起手机一看时间,已过早晨7点。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就起床了,她知道我今天一早就要走,正忙着为我准备早餐了。
山村的早晨氤氲着浓厚的雾气,尤其在这样的秋天的早晨,白茫茫的雾气一如升起在天空里的牛乳,将整个的山村全部浸了起来,闻一闻,似乎有种淡淡的馨香。我站在母亲在建的楼房上,很想再为母亲做点什么,但又觉得什么也做不了,心里突感懊恼起来。
吃完母亲做的早餐:一碗面和两个鸡蛋。我一看时间,差不多8点。这时正好准备用摩托车送我到巷子口的老四也过来了。我要走了,我对母亲说:“妈妈,你在家要好点啊!有什么事就打我电话。”母亲直叫我放心好了,有个什么事,会有邻居们照顾。母亲今年68岁了,身体没什么大病,这倒让我值得欣慰。
老四的摩托车载着我离开我的老屋,离母亲越来越远。我回头,只看见母亲一直站临近水泥公路的河堤上目送我的身影渐渐远去。
当我一回到娄底,就打电话给母亲报了平安。母亲在老家告诉我,运沙子的汽车陷在泥坑里,她喊了两个人正将沙子挑进去。这时我又想起,母亲在建的房子,在阴历八月十六前,必须将需要的水泥、沙子请人运回来,以便中秋节过后将二楼的水泥倒制楼面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