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差点教育读书心得
读《差点教育》有感
假期里,我细细阅读了黄宝国教授的《差点教育》一书,书中的一个个新的教学思想和生动事例让我深陷其中。差点教育理念深深的根植在我的心里,我对我的英语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书中讲到了刘竺岩先生,这位充满才气的普通男生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小作家的事例,回顾他的成长之路,差点教育理念与之如影相伴,尽管那时差点教育还在孕育之中,但是,作为差点教育理念的提出者,黄宝国先生正是刘竺岩同学心中的个性之师,正是个性之师借助先进的教育思想点燃了这位充满才气的少年,让他的文学生涯在初中阶段绚丽绽放。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我的英语启蒙老师,我又何尝不是一个生动的事例呢?从小我就是一个十分内向的人,平时不善于言谈,更不善于表达,但是学习一直都还不错,上初中时,开始学习英语了,可是初学英语的我却怎么也学不会,那时的我不会读单词,也不会用英语单词造句,不知道英语怎么去学,只知道老师教的单词我一定要会写,看着我旁边的同学都能用英语造句,我真的很着急却无能为力,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们都在假期的时候补过课,我更觉得自己不如他们,便觉得心灰意冷起来,学习英语的兴趣日渐减少。但是细心的英语老师发现了,她总在课堂上让我到黑板前去写单词,并且让我领读单词,每次她看着我的时候总是微笑着,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她的每一次鼓励每一次关注都让我信心满满,越来越喜欢学习英语,后来我的英语成绩比补过课的那些同学还好。
高中时,我虽然考进了快班,但是成绩一直都是我班中游的位置,可以说是不怎么受老师关注的,一次历时几天的全班英语演讲结束后,我的英语老师突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发现,咱们班有一名同学她的发音非常好,语言面貌非常好,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当英语老师说到我的名字的时候,我当时就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大家也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为我响起了掌声,看似很平凡的鼓励不知道带给我多大的鼓舞,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选择英语专业的原因,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持。
我很庆幸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碰到了许多恩师,正是这些恩师的指点让我从懵懂走到成熟,走出困惑,找到人生的方向。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老师。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去发展,而每当自己的学生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时候,我都会很生气很气愤,现在看来,真的是不应该,所以我非常感谢差点教育,感恩在我教学最困惑的时期接触到差点教育,它让我的教学思想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让我体验到了教学的另一个境界,那就是尊重,用尊重去感化学生,用尊重去触碰学生内心的最深处,让学生体会到由尊重而带来的那份由内而外的自信心,激活学生内在蕴藏的无限潜力,从而成就学生的梦想,使其成为最好的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鼓励的语言,或许你的一句小小的鼓励就能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坚持,不断努力,以差点教育理念为思想指引,在尊重差异中关注个性,在理解差距中悦纳包容,在研究差点中科学实践,在共享差别中培育多彩的生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最大的成功。
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也会践行差点教育的思想,因为我也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每天坚持这样的信条:要让自己的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要比今天做得好,每天都要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和同事们共勉!谢谢大家!
秦家屯镇中心小学
周红娟
第二篇:差点教育培训心得
差点教育: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年后的第一次培训,收获颇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育部国培专家,东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黄宝国老师总结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借鉴高尔夫球“差点制度”以及对芬兰教育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差点教育。
差点教育即教育者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得以自主发展。其核心思想尊重学生差异,研究学生差点,共享学生差异,缩小学生差距,创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上持续地发展、健康地成长。
一、差点教育的内涵
差点教育关注学生发展,主张以学生为本,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使学生能够发现并发掘自身的潜能,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布鲁姆说,只要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差点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者细心观察并分析每个学生,去关注学生身上的个性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差点,在深入了解学生差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开发并利用好自身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身上潜在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得以发展和开发。
“差点教育”,即:教育者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得以自主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差点教育”的核心,体现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商、智商以及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学生差异、使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追求。
二、差点教育的特征
从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看,差点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差点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差点教育关注学生已有基础,差点教育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差点教育评价学生体现多元。著名教育家陶西平说:“素质教育就是开发人的多种潜能,开发弱势智能,发展智能强势。”这就是说素质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说教,让其个性健康地自由延伸,使其创造性潜力得以充分挖掘。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评价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差点教育注重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的目的不是得出一个精确的结论或者告诉学生他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分析现有的差异,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这些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承认学生之间发展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三、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意义 总书记在谈到中国梦时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成真的机会离每个人也不遥远。差点教育恰好就是在教育中让学生学会做最好的自己,各尽其才,各展其才,在不同领域中展示自己最大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
差点教育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然后还有机会表现出来。在教育的那一瞬间,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能量和潜力,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从此发生改变,向自己的梦想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有用的人才。
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路径或者对策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育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中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人人成才”,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笔者认为在教育中应践行差点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幸福人生奠基。
(一)在“尊重差异”中关注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是在成长过程中受不同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影响,他们的个性是有所有区别的,各有所长,各自的发展方向也不一样,我们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去培养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是可塑之材。
(二)在“研究差点”中发现学生优长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的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则敏感于触觉。教育者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来赏识学生。差点教育理念主张积极发现学生的优势,找到学生的差点,发挥学生的亮点,即要避短扬长,通过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在“缩小差距”中促进学生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差点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的成长,要营造每一种智能都是同等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多种才能,看到其自身的进步。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回答或者表现跟之前的他有没有进步的信息,表扬他的进步,增强他的信心,使其受到鼓舞,乐于思考和发现,乐于表达和参与。
(四)在“共享差别”中出彩学生人生
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教育机会与条件,让学生人尽其才,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诉求和全面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中实现最大的成功。教育中只有做到“尊重、扬长、陪伴”,才能真正达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总而言之,差点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发扬个性,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学会做最好的自己。研究差点教育,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当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第三篇:差点教育体会
差点教育体会
在广陵区第二届教科研表彰大会上,有幸聆听了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10月20日上午,副校长黄宝国的专题讲座 “差点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黄专家借鉴了高尔夫球“差点制度”以及对芬兰教育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笔者深入探索并提出了“差点教育”。在黄专家的眼里,研究教育中的“差点”,就是要研究如何尊重学生个体,关注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与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得以自主发展,整体得到全面均衡发展。他指出:尊重差异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理解差距是客观现实的必然要求,研究“差点”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共享差别是幸福人生的美好愿景。
黄专家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细致条理地介绍了差点教育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实施策略和未来思考,号召全体教师从“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共享差别”四个维度,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自主发展。他希望,教育者要尊重并理解学生个体情商、智商以及能力、思维等方面差异,以“尊重为前提、扬长为核心、生态为保障、纵评为关键、创新为动力”,努力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尊重差异中关注个性,在理解差距中全纳包容,在研究差点中科学实践,在共享差异中培育多彩的生命。差点教育理念会让学生人尽其才,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诉求和全面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中实现最大的成功。
第四篇:教育读书心得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2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着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3“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第五篇:教育读书心得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2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着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3“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