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
近期,2015年高考全国卷新出现的作文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一向或已经使用全国卷的河南、陕西等省份,还是即将使用全国卷的广东、福建等省份,都毫无例外地将之作为研讨和复习的重点,有的省份甚至还引发大规模的激烈争鸣。但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地方、有些专家对这种作文题型的理解过于狭隘,比如将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和写法贬得一无是处,认为要完全摒弃;又比如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厘定概念,在分析说理时不能引用论据等。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有剑走偏锋之嫌,是一种误读,至少是过度解读,只能将一线教师搞得一头雾水,不知道高考作文该怎么训练和复习。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本来是指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法,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特点时率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2015 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体现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而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崭露头角”,又认为“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①至此,“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新概念便正式强势进入中国人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体系。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全新的作文题型呢?其主要原因是这几年盛行的新材料作文虽然突破了话题作文的“束缚和限制”,具有“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优势”,“但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②余闻先生对此也有过精到的论述,他说:甲卷作文题“命制中特别增加了‘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句话,增加了包含着具体问题的任务型指令。像本题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具体问题、‘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些任务,都是需要考生在作文的同时予以解答、完成的,这样,作文试题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就在更有力地规避套作、更好地解决考场作文‘假、大、空’问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③由以上权威论述可以知道,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限定写作的范围,明确写作的角度,增强写作的针对性,避免套作与宿构。因为这种作文题型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新材料作文题相比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实际上昭示着一种新的作文题型的诞生,所以有必要采用新的概念加以界定,以便于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区别开来。
其实这是非常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规律的。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时隔若干年,便每有新的作文题型出现,当年的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都是如此,可谓各领风骚没几年。现如今或在以后的若干年内传统的新材料作文被任务驱动型作文所取代或这两种作文命题形式并驾齐驱都在情理之中。不过,任务驱动型作文孕育并脱胎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它固然有对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突破与发展,但更有传承与守正,必然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将之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截然割裂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近年流行的一统天下的新材料作文作文题型根据命题材料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寓言故事类、社会生活类(时事类)、名言警句类和漫画图表类等多种形式。其中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曾于2013年一度成为高考命题的宠儿。当年全国高考的18套作文试题中,就有全国课标Ⅱ卷的“同学关系调查”,广西卷的“归还手机”,山东卷的“莫言被咬”,广东卷的 “富翁捐助”,北京卷的“爱迪生与手机”,浙江卷的“童心”等多套作文题的材料取自于社会生活现象,是典型的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而这种作文题型与2015年新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关系极为密切。我们不妨通过改造2015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的要求来说明这个问题。
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改题一:将原题的要求作如下改造,其余不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中任选一方,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改题二:将原题的要求作如下改造,其余不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从比较可以看出,就写作的内容而言,“高考题”和“改题一”这两种命题方式其实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第一种在格式和行文上都要符合书信的规范,但文章的内核(内在的行文逻辑)还是与“改题一”相同,都属于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而且都只能写成社会生活评论(时评),而不能写成可以在主体部分撇开材料的论证型议论文,尽管这往往是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典型写法。但要注意的是,这种作文确实写的是时评,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评,而是由命题者限定了具体针对性的特定的时评。比如考生只能选定“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的任何一方来就事论理,而不能双方或三方兼顾。而改题二,则是典型的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题,考生既可以就某一方谈看法,也可以兼论多方,属于一般意文上的时评。所以从改题二到高考原题,虽然作文材料保持不变,但作文的要求却是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明确了。但尽管如此,高考原题还是属于新材料作文,这就像我们称李白是中国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而自然是中国诗人一样。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只是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即写作要求。由于这种作文题的材料基本属于社会生活类,所以我们又可以称之为任务驱动型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其实也就是按要求写作针对特定对象的评论,属于时评的范畴,是时评的一种。其说理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就事论事,析事明理。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它能让我们一线教师将这种新题型科学纳入固有的写作指导体系,有效盘活写作指导的知识和积淀,否则,难免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新在“任务驱动”
但是,尽管任务驱动型作文脱胎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并与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新材料作文的一种,但它毕竟不同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后者从作文试题写作要求的设计来看,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如2014年全国课标卷Ⅰ,其写作要求是这样表述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同时,题干上还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的要求。另一种如2014年湖北卷则是这样表述: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当然,各省市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比如福建省就要求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我们在这里想强调的是,这两道题的要求虽然表述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谓“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其实是不允许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不管是“选好角度”还是“自选一个角度”也都只能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而这种范围往往是有限的,一旦脱离这种范围,那就是偏离题意。
在构思行文方面,传统的新材料作文一般通过分析材料,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的任务就是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正确。主体部分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在字面上完全不理采材料(当然,在内容上还是要受材料的笼罩),结尾最好能回扣材料。这是典型的论证型议论文的写法,其说理的目的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如果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社会生活类的,那就既可以写成论证型的议论文,也可以写成社会生活评论,即所谓时评。寓言故事类和名言警句类的新材料作文一般只能写成论证型的议论文,漫画图表类的则视所供材料而定。
而任务驱动型作文从试题写作要求的设计来看,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即写作要求。正如张开先生所言:“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④2015年全国卷Ⅰ中的“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等即是任务驱动型指令。这些“指令”一般在文体、对象、内容和思维等方面进行“驱动”,对考生的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这道题中的“写一封信”为文体要求,“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为对象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则为内容要求。至于思维方面的要求,一般没有直接标明,要因题因材而定,鉴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大多存在争议性,故质疑思辨的理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至于构思行文方面,因为要求不同,更是呈现出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不同的面貌。笔者以为,“就事论事,一以贯之”和“析事明理,文明交流”应该是这一类作文题最重要的特点。因下文有详细解说,此不赘述。
由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新材料作文大家庭中一员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作文题型,新就新在“任务驱动”。它有效解决传统新材料作文泛角度的弊病是通过具体明确的任务驱动型指令来完成的,它的防套作和防宿构功能也是通过具体明确的任务驱动型指令来完成的。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成为它区别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标志,也决定了它在具体行文思路上的独特面貌。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思路拓展模式举隅
以上所述,乃是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最粗浅最基本的认识,而唯有认识到位,才能开展科学有效的训练。这也是一向关注教学操作性的一线教师最为看好的。可遗憾的是,现阶段可供训练的新题和可资模仿的范本都寥寥无几。重点中学的部分教师可能有一些,但也大多视为至宝,秘不示人。下面笔者不揣浅陋,列举几种此类作文思路拓展的模式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通用模式 开头部分(约占25%):
1.用简洁的语言转述试题材料。
2.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做简单分析,或提出观点,或提出下文要探讨的问题(论题)。
常见的写法:
①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做简单分析,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类似传统的新材料作文)
②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并对关键概念作必要阐释后再提出观点。(类似传统的新材料作文)③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并对关键概念作必要阐释,但没有马上提出观点,只是为下文的深入分析作了分析说理范围上的界定,以便下文的分析说理更有针对性。
④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但没有马上提出观点,只是为下文提出要探讨的问题。
主体部分(约占65%):
紧扣上文所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就事论事,一以贯之,体现纵深思维,追求透彻说理。要求具有一到两次拓展,两到三个层次,层次之间的关系不限。
1.分析说理的目的:
①明析原因(根源、本质),②辨清是非,③直指利害。2.分析说理的方式:
①综合运用因果分析、对比分析、假设分析、类比分析和辩证分析等分析方法对选定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分析。
②有时,为了使分析更深入透彻,或者为了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厚重,也可以适当联系现实或历史,引述相关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经典论述)。
3.分析说理的原则:
注重文明交流,包容并尊重他人权利,反对打压不同意见;要通过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独立判断来支撑文章的看法和观点,还要避免自说自话。
3.层次拓展的方法:
正反对比、横向展开、逐层深入„„ 结尾部分(约占10%):
再次回到试题材料与自己的观点,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或寻找对策(措施、办法)、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正面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略写)③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阐明其意义。(主体部分,详写)
⑤倡议劝勉、呼吁号召,总结全文。(略写)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反面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略写)
③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之错误、危害,并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原因)。(主体部分,详写)
④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总结全文。(较详)(先破后立:前三步为“破”,最后一步为“立”)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争议性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作为过渡。(略写)③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解读,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赞成,可反对,也可辩证看待。(较详)
④(赞成)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阐明其意义。(主体部分,详写)
⑤(赞成)倡议劝勉、呼吁号召,总结全文。(略写)
④(反对)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之错误(危害),挖掘产生的根源(原因)。(主体部分,详写)
⑤(反对)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总结全文。(较详)
④(辩证)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对某种做法作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辩明是非,阐述利害。
⑤(辩证)就不足不当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改善意见,并适当展望其良好效果,总结全文。(详写)
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为了让学生更快入格,复习应考时给他们提供容易操作的思路拓展的框架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中等程度及其以下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思路拓展方式往往受制于试题的材料和作者的习惯,所以要因材而异,因人而异,不能胶柱鼓瑟,株守成规。就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不管采用何种思路拓展模式,都要深入分析选定的具体问题,入情入理地阐述所持看法的理由。可以举例,也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即所谓论据),但对论据的概述或引用要尽可能简洁,而且是在分析具体问题或事件时自然带出的,一切为分析既定的具体问题或事件即析事明理服务。当然也可以不引用任何事实和道理论据,直接分析相关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虽然不是2016届高考作文训练的唯一题型,但确实是本届高三作文训练的最重要的题型。全国卷向来具备无与伦比的导向功能,对于这种新题型,我们怎么研究、探讨甚至争鸣都不为过,因为这样才可能真正认识这种题型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关系,从而组织高效和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目前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我们既要善于继承近年新材料作文写作教学的成果,又要善于借鉴《中国青年报》等相关媒体优秀时事评论的创作经验,同时还要勇于写作下水文,自行选编优秀时事评论类文章供学生阅读,科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为使写作指导能够做到高屋建瓴扎实高效,我们不妨借他山之石以攻玉,阅读曹林先生的《时评写作十讲》、《不与流行为伍》和徐贲先生的《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等相关著作,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如此,我们方能举重若轻从容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
第二篇: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
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
(二)——2017届高考备考作文任务驱动型预测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第一碗鸡汤:快乐教育。有人鼓励你“不要打孩子”,而要“给孩子自由和快乐”。结果是:玩六年,基本礼貌、知识能力和视野一个都没有,竟个个心比天高,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受不得管、吃不了苦、听不得骂。第二碗鸡汤:充分释放天性。在餐厅吃饭,三岁孩子奔突吵闹,破坏了静谧美好气氛。有人孩子妈说:“让孩子小点声好吗?”她说:“孩子天性不就是活泼吗?没办法。” 孩子爸没客气:“孩子这样已经是侵犯他人了”。第三碗鸡汤:成功和学历没关系。有人说,现在大学生都在给初中生打工,小学毕业的都给博士当老板了......学历没用,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将来更有可能当老板。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做出你的选择和权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展示】
学力是成功不二法门
在这个纷繁嘈杂的社会,营养丰富的心灵鸡汤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但其中的迷魂汤有时却使人迷失方向。沉溺于所谓的快乐教育,给孩子所谓的自由和快乐,结果却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学无术而又傲慢无礼的人;执迷于所谓释放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却导致孩子不懂遵守社会准则可悲的事件不断发生。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是“成功和学力没有关系”的谬论。我认为,学力不仅与成功有关,且关系重大,它是成功的坚强柱石。
有人看到一些富商名人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而又没有什么高学力,于是就妄下结论:成功与学力没关系。可悲的是,他们忽略了成功人士背后艰辛的付出,血汗的流淌,殊不知,他们在努力开拓出一片天地过程中,学习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开阔了视野,收获了财富。这些人或许是天才,或许拥有一技之长,但我们大多数孩子都是中人之姿,知识挑战的艰苦是必须的,只有经历数次磨练,通过层层选拔,取得高学力,才能立足于世而大放异彩。中国两弹一星的专家们,哪个不是知识高端加上长期实践的结果?
至于快乐的教育方式,本身没有错误。错就错在有人歪曲“快乐”二字真正的含义。在我看来,适当自由和快乐,让他们在游戏中探索自然的奥秘和生活的乐趣没什么不好。但基础教育方面,绝对不可坐视不管,任由孩子走向歧途。这不仅不负责,更是人才的浪费。拥有高学力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快乐而影响学习,他们埋头苦读,以沉浸在知识海洋为乐趣,用知识填充大脑,用美德慰藉心灵,用修养释放芳香。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许多人都认同孩子就要释放天性,我觉得天性应该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领域勃勃的乐趣,是他们对未来的憧憬,而不是任由惰性发散的借口。释放天性要有底线和约束。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财富的发展,更要注重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教育又是素质提高的基石,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个人素质才得以提高,这与学力有莫大的联系。高学力的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时,也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试想,有几个前途光明者是小学毕业的呢?李天一的事例不是很好的反证吗?
成功路上难免会遇到风吹雨打,心灵鸡汤固然会温暖心中的凄寒,但没有营养甚至是歪理邪说,会令人迷失方向。倘若手握一份高学力,心中便多一丝清明,眼中看清了前进方向,学习有术,实践有方,相信前途一片光明,能拼出一片美好未来。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高学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所给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求求你,表扬我……” 长春一媒体接到一男子电话,在电话里,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都说了出来,希望能够被报纸报道出来。该男子是一名烧烤店老板,从2007年开始,先后花了近20万元资助了4名学生,这些学生均已考上了大学。
材料二:在河南郑州,一位近50岁的女士从10米左右的桥上掉下,昏迷不醒,一位途经此处的女孩看到后立即拨打120,并俯身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施救。对伤者施救后,不少热心市民也加入进来,救护车赶到之后,女孩悄然离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结合两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展示】
有名无名都是英雄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着一种思想,那就是学习雷锋精神,学习他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无私奉献精神。然而,无论是有名也好无名也罢,只要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是真心实意的去帮助别人,有名无名这件事,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对于那位烧烤店老板和那位女孩,我们都以尊敬的态度去面对他们,不管他们是否在乎自己做了好事留不留名这种事。面对烧烤店老板,我们要对他怀有一颗感激的心,感谢他多年来花费近20万元来资助了那四名学生,使他们都踏入了大学的校门。或许会有很多人对他持有一种不屑的态度,因为他们心里都想着老板既然自愿去资助那四名学生,又过了这么多年,何必如此大费周章的想借用媒体来报导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其实换个角度来讲,也许老板有自己的一些难言之隐,又或者他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善良的行列里来,继续去帮助更多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
诚然,我们似乎更为赞同那位只是偶然路过却毅然决然伸出援助之手的那位女孩,她真的发扬了活雷锋的精神,在别人需要帮助时送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在事后又默默地消失在人群之中——这份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的情怀,着实值得给她点一个大大的赞。古有‘勿以善小而不为’,今有‘学习雷锋好榜样做好事不留名精神’;这值得我们去赞扬去传承。虽然如此,我也不觉得女孩行为比烧烤店老板更高尚,他们只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做着本质相同(行善)的事,至于留名与否,要尊重他们的意愿。
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我们太需要这些行善行之人。偶一为之之善或坚持行善会让很多冷血之事不再上演。小悦悦事件中,人们对18路人漠然的鞭挞和对陈贤妹善行的颂扬表明了社会渴望善举。浙江一老人骑车摔倒在路边长达一个多小时无人问津,围观群众固然有怕被讹诈的心里,但更多的恐怕是习惯性麻木,意识里维持一份善念并去行动远胜于在旁边的指手画脚、冷眼旁观。
不管烧烤店老板或救人女孩在行善之时有没有想过留名,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与钦佩的人物。生命的意义就是如此简单,只要你是在坚持行善,哪怕行善的动机不是太纯粹,你都是最棒的那一个;无论是有名还是无名,只要做了好事,你就是英雄!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虽然整形失败的案件屡见不鲜、触目惊心,但丝毫没有影响整容业的异常火爆,而在整形的队伍中也不乏高中生的身影。据了解,整形热的出现,主要在于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提升“颜值”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机遇。
2015年身为阿里巴巴掌门人的马云,名列福布斯“全球科技百富榜”亚洲第一,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这样介绍马云:“深凹的额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副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颜值时代,是“造脸”还是“修心”?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展示】
愿为修心不修脸
“如果世界漆黑,其实我很美。”当代超人气歌手薛之谦直言不讳告诉我们,在这爱美的时代,没有一张标致的脸蛋,很难在这个社会有立足之地。而我,愿为修心不修脸。
近几年,整形热潮异常火热。整容失败的案例不尽其数,触目惊心,整容者也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却丝毫不影响整形行业的发展。许多人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态去削骨拉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网络时代迅速发展,拍张照片要把自己修得“笑靥如花”,去博人眼球,获得所谓的“自信”。
愿为修心不造脸。修养心智,修养心志,修养心性,方能铸就灿烂,迎来辉煌。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跻身前列福布斯“全球科技百富榜”亚洲第一,纵使他有“深凹的额骨,卷曲的头发,参差不齐的牙齿,以及一副5英尺高的孩童模样”,也丝毫没能影响他征服世界的野心。早期因为相貌问题,来到肯德基打工,被肯德基拒收。前段时间阿里巴巴入股了百胜中国,旨在“以貌取人”。
愿为修心不饰脸。一颗有宏大志向的心,让马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潮平两岸阔。“一副参差不齐的牙齿,一身健硕壮实的身躯”,不错,说的正是她------歌手韩红。早期因为不出众的外表而被外界嘲讽,但因其嗓音出色,才勉为其难留在经纪公司,后来因为一首《天路》打破了外界的质疑,现在的她依旧是“这副德行”,她这样自嘲道。
愿为修心不修脸。修一颗才华出色的心,韩红在山重水复中,收获柳暗花明。中国青年说里上了位“瓷娃娃”——刘大铭,因骨胳与常人的不一样,容易断裂,从小到大做了17次手术。这样的坦然是消耗了多少负能量才能从这个孩子的嘴里云淡风轻地说出口,骨胳发育不良导致压迫到脸部发育,脸部五官被挤到一起。“不坠青云之志”的他通过向德国医院求助,挽救了他的骨胳及五官,并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正如毕淑敏所说,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翻开怪力乱神的《封神榜》,看到的是妲己利用美色,蛊惑纣王纵情声色,荒理朝政。“红颜祸水”便意在此处吧。翻开哀愁忧怨的《红楼梦》,看到的是王熙凤美艳过人,却心机叵测,最后却落得一张草席下葬的下场。有着倾国倾城的样貌,却这般心狠手辣,那样的样貌,世人是否倾心? 造脸固然重要,修心亦是如此。让我们找寻路上的那抹素心,走出人生繁华风景,我愿为修心不修脸。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范文展示】
“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红包,译名lucky money,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微信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快感。
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
“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色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
“微信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
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微信红包实属无奈之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包以“讨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
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
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7月23日下午3时 许,在北京延庆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猛兽区,一辆自驾游轿车突然在老虎园区停下,一年轻性擅自下车来开司机插门的瞬间,被躲藏在附近的老虎袭击,随后母亲为 救女儿,不顾一切下车冲了过去,园区救险车及时赶到,但为时已晚,其中母亲被老虎咬死,女儿受重伤,野生动物园现已被勒令停业整顿。
该园规定,游客在游园前,必须先行跟园方签订《自驾车入园游览车损责任协议书》,内容包括“本园内散放的动物均属于野生动物,具有相当的野性”;“进入园区必须关好、锁好车门车窗,禁止投喂食物,严禁下车”。猛兽区内的警示语随处可见,广播时时告知相关事项。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做出你的选择和权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展示】
遇事三思莫冲动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一年轻女性在猛兽区擅自下车,导致其母惨死虎口,自己身受重伤的悲剧发生。这起意外发生的可怕性,以及背后问题的严重性提醒人们:遇事三思莫冲动,否则后果会惨重。
反思,会让我们理智清醒。生活是各种各样片段的彩色交织,我们在享受其中愉悦人心的片段的同时,理应接受其中惹人心烦的片段的负面洗礼。“三思而后行”这句古话深入人心,它告诉我 们做事要理性,谨言慎行。诚然,理性在冲动面前显得如此弱不禁风,倘若不加反思,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难免会被冲动这一魔鬼操纵,超越规矩,害人害己。冲动任性,必将受到惩罚。女子在猛兽区的车内与丈夫口角,擅自下车拉开司机车门的举动,正是被魔鬼冲昏头脑,这是不理智的行为,不负责任的举动。尽管协议在先,但协议能保护你不受 伤害的前提,是你不能擅自下车。情绪激动时,忘记了义务和责任,让任性的习惯占据上风,为魔鬼打开潘多拉的瓶子。因此,学会三思而后行,控制好情绪是一种 理性和智慧。假如女子能够对问题理智分析,也许悲剧不会上演。现实中,有多少“如果”让事后诸葛亮们假设?难道老虎给你任性机会吗?它用动物的方式警告那 些任性胡来者,以此来惩罚冲动者。
理性智慧,是成熟的标志。现实中,老虎伤人是偶然,但是还有多少老虎没被关在笼子里?横跨栅栏,不走斑马线、恣意撞红灯、开车随意变道、开车看手机玩微信、游区违反规定执意攀爬乱涂乱画、飞机上的空闹、国外旅游殴打工作人员…….无论是锁事还是大事,不管什么情况,按照我的意志办事,否则就打就闹。心智逐渐成熟,阅历不断积累,大爷心态的劣根要抛弃。遇事三思而后行,杜绝冲动应成为一种处事习惯。倘若以自己的任性态度变本加厉的彰显,终将酿成大祸,追悔莫及,任性猛于虎。
管理和监管,都必须到位。对于一些危险地带,景区应规范管理,安全保障措施应齐全,应对机制应健全;监管部门应定期检查落实责任,在其位应有所作为。关爱游客,敬畏生命,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理智思考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为宝贵的礼物,唯有理智思考,清醒反思,而绝非为所欲为、无理取闹。不但是责任体现,更是智慧彰显。因此,遇事三思莫冲动,为人为已有敬畏。【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1200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4只。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小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网友:量刑太重,10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
法律专家: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范文展示】
法律也要有温度
不谙世事的大学生无心踏错一步,怎想付出的代价竟是无可挽回的十年青春;冷冰冰的法律面对两失足少年竟丝毫无变通之处,只是将其未来和希望用“公民应知法守法”的巨锤敲得支离破碎。心酸否?悲痛否?在我看来,即使是密不透风的法律巨墙,也应有人性的瓦缝让温度进驻。
诚然,作为保障公民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法律应有其自身的强制性,以达惩奸除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保持社会相对安宁稳定的目的。李零教授也说过,“以德治国,德必伪,国必亡”。假若一个国家没有法律作为硬性措施,而仅凭人们的道德观、伦理观来试图治理社会,那么它必如海滩上堆起的沙堡,不堪一击。
然而,这并不是法律可以冰冷到没有一丝温度的理由。孟子曾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小闫同学的确犯了错,是当受罚,这毋庸置疑。但竟把他们的行为与那些猎取象牙、捕杀老虎以牟取暴利的可憎行径相提并论,岂不可笑?惩罚的意义更多的其实并非在惩罚本身,而在于教育与警醒。经过认真教导与深刻反省,相信作为大学生的他们,今生今世都不会再犯。可事实呢?直接将冰凉的犯罪分子之帽死死扣于他们头上,仅凭人性温暖与客观思考绝无取下之可能。听闻某官二代酒后驾车撞人致死仅获刑三年,我们不禁发问:一条人命竟抵不过两名青年掏下的十余只鸟?这十余只鸟竟又把两人十年大好青春光阴的价值比了下去?吾未见其明也。
当然,法律所需要的温度,并非是对恶人行径的恣意纵容,也并非是对法律强制性的挑战,更并非是我们可以心存恶念怀揣侥幸心理的理由。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让如小闫这般迷途未远的孩子重返正道的机会,是能够让扶老人反被讹的年轻人得到理解与支持的人性,是能够让人文关怀式微的理性时代更有人情味的温度。
当今,我们携手并肩,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然而,我们亦不应忘记人文关怀在如今这理性而浮躁的社会之重要。它将法律置于明媚阳光的春意融融之下,还法律应有的温度。
第三篇:就事论事 析事明理——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
就事论事 析事明理——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
就事论事 析事明理——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
“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已经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还是即将使用全国卷的省份,都毫不例外地将之作为研讨和复习的重点。但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地方、有些专家对这种作文题型的理解过于狭隘,比如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和写法贬得一无是处,认为要完全摒弃;又比如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厘定概念,在分析说理时不能引用论据等。
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有剑走偏锋之嫌,是一种误读,至少是过度解读,只能将一线教师搞得一头雾水,不知道高考作文该怎么训练和复习。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本来是指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法,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特点时率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体现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而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崭露头角”,又认为“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至此,“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新概念便正式强势进入中国人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体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作文题型呢?其主要原因是前几年盛行的新材料作文虽然突破了话题作文的“束缚和限制”,具有“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优势”,“但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余闻先生对此也有过精到的论述,他说:甲卷作文题“命制中特别增加了‘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句话,增加了包含着具体问题的任务型指令。像本题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具体问题、‘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些任务,都是需要考生在作文的同时予以解答、完成的,这样,作文试题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就在更有力地规避套作、更好地解决考场作文‘假、大、空’问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由以上权威论述可以知道,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限定写作的范围,明确写作的角度,增强写作的针对性,避免套作与宿构。因为这种作文题型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新材料作文题相比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实际上昭示着一种新的作文题型的诞生,所以有必要采用新的概念加以界定,以便于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区别开来。
其实这是非常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规律的。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时隔若干年,便每有新的作文题型出现,当年的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都是如此,可谓各领风骚没几年。现如今或在以后的若干年内的新材料作文被任务驱动型作文所取代或这两种作文命题形式并驾齐驱都在情理之中。不过,任务驱动型作文孕育并脱胎于新材料作文,它固然有对新材料作文的突破与发展,但更有传承与守正,必然与新材料作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将之与新材料作文截然割裂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近年流行的一统天下的新材料作文题型根据命题材料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寓言故事类、社会生活类(时事类)、名言警句类和漫画图表类等多种形式。其中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曾于2013年一度成为高考命题的宠儿。当年全国高考的18套作文试题中,就有全国课标n卷的“同学关系调查”,广西卷的“归还手机”,山东卷的“莫言被咬”,广东卷的“富翁捐助”,北京卷的“爱迪生与手机”,浙江卷的“童心”等多套作文题的材料取自于社会生活现象,是典型的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而这种作文题型与2015年新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关系极为密切。我们不妨通过改造2015年全国乙卷的作文题的要求来说明这个问题。改题一:将原题的要求作如下改造,其余不变。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中任选一方,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改题二:将原题的要求作如下改造,其余不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从比较可以看出,就写作的内容而言,“高考题”和“改题一’夕这两种命题方式其实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第一种在格式和行文上都要符合书信的规范,但文章的内核(内在的行文逻辑)还是与“改题一”相同,都属于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而且都只能写成社会生活评论(时评),而不能写成可以在主体部分撇开材料的论证型议论文,尽管这往往是新材料作文的典型写法。但要注意的是,这种作文确实写的是时评,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评,而是由命题者限定了具体针对性的特定的时评。比如考生只能选定“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的任何一方来就事论理,而不能双方或三方兼顾。
而改题二,则是典型的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题,考生既可以就某一方谈看法,也可以兼论多方,属于一般意文上的时评。所以从改题二到高考原题,虽然作文材料保持不变,但作文的要求却是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明确了。但尽管如此,高考原题还是属于新材料作文,这就像我们称李白是中国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而自然是中国诗人一样。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只是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即写作要求。由于这种作文题的材料基本属于社会生活类,所以我们又可以称之为任务驱动型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其实也就是按要求写作针对特定对象的评论,属于时评的范畴,是时评的一种。其说理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就事论事,析事明理。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它能让我们一线教师将这种新题型科学纳入固有的写作指导体系,有效盘活写作指导的知识和积淀,否则,难免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新在“任务驱动” 尽管任务驱动型作文脱胎于新材料作文,并与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新材料作文的一种,但它毕竟不同于新材料作文。后者从作文试题写作要求的设计来看,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如2014年全国课标乙卷,其写作要求是这样表述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同时,题干上还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的要求。另一种如2014年湖北卷则是这样表述: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当然,各省市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比如福建省就要求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我们在这里想强调的是,这两道题的要求虽然表述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谓“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其实是不允许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不管是“选好角度”还是“自选一个角度”也都只能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而这种范围往往是有限的,一旦脱离这种范围,就是偏离题意。
在构思行文方面,新材料作文一般通过分析材料,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的任务就是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正确。主体部分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在字面上完全不理睬材料(当然,在内容上还是要受材料的笼罩),结尾最好能回扣材料。这是典型的论证型议论文的写法,其说理的目的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如果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社会生活类的,那就既可以写成论证型的议论文,也可以写成社会生活评论,即所谓时评。寓言故事类和名言警句类的新材料作文一般只能写成论证型的议论文,漫画图表类的则视所供材料而定。
而任务驱动型作文从试题写作要求的设计来看,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即写作要求。正如张开先生所言:“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2015年全国课标乙卷中的“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xi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等即是任务驱动型指令。这些“指令”一般在文体、对象、内容和思维等方面进行“驱动”,对考生的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这道题中的“写一封信”为文体要求,“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为对象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则为内容要求。至于思维方面的要求,一般没有直接标明,要因题因材而定,鉴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大多存在争议性,故质疑思辨的理性思维尤为重要。
至于构思行文方面,因为要求不同,更是呈现出与新材料作文不同的面貌。笔者以为,“就事论事,一以贯之”和“析事明理,文明交流”应该是这一类作文题最重要的特点。因下文有详细解说,此不赘述。由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新材料作文大家庭中一员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作文题型,新就新在“任务驱动”。它有效解决传统新材料作文泛角度的弊病是通过具体明确的任务驱动型指令来完成的,它的防套作和防宿构功能也是通过具体明确的任务驱动型指令来完成的。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成为它区别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标志,也决定了它在具体行文思路上的独特面貌。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思路拓展模式举隅
以上所述,是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最粗浅最基本的认识,而唯有认识到位,才能开展科学有效的训练。这也是一向关注教学操作性的一线教师最为看好的。可遗憾的是,现阶段可供训练的新题和可资模仿的范本都寥寥无几。重点中学的部分教师可能有一些,但也大多视为至宝,秘不示人。下面笔者不揣浅陋,列举几种此类作文思路拓展的模式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通用模式
开头部分(约占25%):1.用简洁的语言转述试题材料。
2.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做简单分析,或提出观点,或提出下文要探讨的问题(论题)。常见的写法:
①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做简单分析,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类似新材料作文)②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并对关键概念作必要阐释后再提出观点。(类似新材料作文)
③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并对关键概念作必要阐释,但没有马上提出观点,只是为下文的深入分析作了分析说理范围上的界定,以便下文的分析说理更有针对性。④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但没有马上提出观点,只是为下文提出要探讨的问题。主体部分(约占65%):
紧扣上文所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就事论事,一以贯之,体现纵深思维,追求透彻说理。要求具有一到两次拓展,两到三个层次,层次之间的关系不限。1.分析说理的目的:①明析原因(根源、本质),②辨是非,③直指利害。2.分析说理的方式:
①综合运用因果分析、对比分析、假设分析、类比分析和辩证分析等分析方法对选定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分析。
②有时,为了使分析更深入透彻,或者为了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厚重,也可以适当联系现实或历史,引述相关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经典论述)。
3.分析说理的原则:注重文明交流,包容并尊重他人权利,反对打压不同意见;要通过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独立判断来支撑文章的看法和观点,还要避免自说自话。4.层次拓展的方法:
正反对比、横向展开、逐层深入„„ 结尾部分(约占10%): 再次回到试题材料与自己的观点,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或寻找对策(措施、办法)、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正面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略写)
③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阐明其意义。(主体部分,详写)
④倡议劝勉、呼吁号召,总结全文。(略写)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反面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略写)
③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之错误、危害,并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原因)。(主体部分,详写)④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总结全文。(较详)(先破后立:前三步为“破”,最后一步为“立”)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争议性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作为过渡。(略写)
③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解读,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赞成,可反对,也可辩证看待。(较详)④(赞成)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阐明其意义。(主体部分,详写)
⑤(赞成)倡议劝勉、呼吁号召,总结全文。(略写)
⑥反对)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之错误(危害),挖掘产生的根源(原因)。(主体部分,详写)
⑦反对)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总结全文。(较详)
⑧辩证)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对某种做法作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辨明是非,阐述利害。
⑨辩证)就不足不当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改善意见,并适当展望其良好效果,总结全文。(详写)
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为了让学生更快入格,复习应考时给他们提供容易操作的思路拓展的框架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中等程度及其以下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思路拓展方式往往受制于试题的材料和作者的习惯,所以要因材而异,因人而异,不能胶柱鼓瑟,墨守成规。就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不管采用何种思路拓展模式,都要深入分析选定的具体问题,入情入理地阐述所持看法的理由。可以举例,也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即所谓论据),但对论据的概述或引用要尽可能简洁,而且是在分析具体问题或事件时自然带出的,一切为分析既定的具体问题或事件即析事明理服务。当然也可以不引用任何事实和道理论据,直接分析相关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虽然不是2016届高考作文训练的唯一题型,但确实是本届高三作文训练的最重要的题型。全国卷向来具备无与伦比的导向功能,对于这种新题型,我们怎么研究、探讨甚至争鸣都不为过,因为这样才可能真正认识这种题型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关系,从而组织高效和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目前教学资源相对匾乏的情况下,我们既要善于继承近年新材料作文写作教学的成果,又要善于借鉴《中国青年报》等相关媒介优秀时事评论的创作经验,同时还要勇于写作下水文,自行选编优秀时事评论类文章供学生阅读,科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
为使写作指导能够做到高屋建瓴,扎实高效,我们不妨借他山之石以攻玉,阅读曹林先生的《时评写作十讲》《不与流行为伍》和徐贲先生的《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等相关著作,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如此,我们方能举重若轻从容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
第四篇:二十四节气任务驱动作文写作导引.
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 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而,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可是, 正如时代 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 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 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有 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接受,以不忘前人之 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 有现实意义,因 此,无需继承发扬。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 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生机。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 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 也认同其中包含的实践 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在生产中颇显‚鸡肋之味‛, 然而,这二 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的。更重要的是,这 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浮躁,难以 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 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 是对自身水平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 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只有在浮躁的社会中建 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 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 该被保留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 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 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人们在生产生 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 里,在祖祖辈 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现在,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 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中国人很好地继承并发 扬了 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这种人文气息,不 正是 在一切越来越数字化的生活中所迫切需要的吗?
但是,尽管二十四节气中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它的老 旧的形式却仍然存活保留,即 使申遗成功,也难保不会成为橱窗中的展览品, 为了使文化遗产真正发挥新光彩,应该用创新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二十四节气 可以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创造出其独 有的节目,更可以‚以食为面‛,打造 出独有的既有商业又有文化气息的产业。这样,才能让节气真正复活,让老智 慧散发出新光彩。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 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 的新进展打 破了这一说法。从 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 2016年被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 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 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 ? 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 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 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 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 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 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 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 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 大写的 ‚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 号, 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 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 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总书记在大会中 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 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 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 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 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 只剩下‚孔 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 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 化断流的一举,但中 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
【点评】
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是材料概念界定:‚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它是文化,不是科学。尽管‚二十四节 气‛是古代黄河流域先民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科学的经 验;但流传至今,已经 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适用范围,以一种文化的形式而传承。这一点很重要,因 为文化有超越科学实用的功能。不少人对‚二十四节气‛传统的 批评不少是在 概念上混淆了科学和文化的区别。
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农耕文明时期, 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 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 四节气的实 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 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 举。
毋 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 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 申遗工作的开展 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有之, 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 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 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 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 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 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 释社会浮躁 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
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 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 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 使 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诚然,注重实 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 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 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 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 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 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 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 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 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其清晰的思路:二十四节气既充满先人智慧,又具有诗 意文化之美,以此作为文章的脉络,条理分明,就事说理顺畅利落。作者能认 识到节气文 化的中蕴含的时间知识体系与诗意美感,也注意到其时代局限性, 注意与时俱进方能保持生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既 新颖也具有可操作 性,顾及到节气文化诗意之美。语言流畅表意贴切,过渡自 然,关联词语使用准确。当然,在针对节气文化的内涵分析上,稍微浮于表层;有些辞藻有堆砌之嫌;结 尾也略显仓促。
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 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 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 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 的窘境的致 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 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 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 当地
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 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 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 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 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 能上升到促 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 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 首 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 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 运动而形成 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 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 适 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 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 怀。这 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 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 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 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 象物候作了一道 ‚减 法‛ 时, 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 ‚加法‛ ? 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 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 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 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了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 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 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 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 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 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 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 的风景线。
信息时代,传承更具价值
中国乃至世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用新历来表述日期慢慢取代了农历,更 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人不将传统的习俗以及老祖宗的智慧看作一回事了。但我 认为在信息 化的社会中,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更具有价值,也应该更紧迫地去 传承这一智慧的结晶。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让我们追悔莫及。近日, 中国 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早在几年前开始申遗工作时,人们对于此一工作持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这是我们老祖 宗的智慧理应传承,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久违的诗意 挺美的。却还有人认为说都信息时代了,现在的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大家对于申遗工作争论不休,但我认为在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虽是 信息时代,但仍有人在冬至时进补来抵抗寒冷的冬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更 为重要,它代表了何时播种何时收成。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看二十四节气。再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及其实践,代表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所以在信息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更 有价值与意义吗?还可以在传承文化中让别的国家领略到我们华夏子孙的智 慧,心生敬佩。
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让我们之后的子子孙孙知道‚春雨惊春清谷天,夏 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诗情画意,这样不就显 得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息与技术的不断冲击,渐渐忘却了我们祖辈父 辈传下来的根,一些传统也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传承,并申遗让这 份思想这份智慧不要在我们手上断了线。因此在这信息时代更应该传承,且传 承也更有价值与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是我们中国人都应感到高兴的事。且从此事也应 该要看出应要每个人都有这份心去传承,莫要让古人的智慧销声匿迹慢慢淡了 深层次的内涵。所以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承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更具有价 值。
【点评】
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莫让濒临消逝的智慧最终消失‛从而引出话题关于二 十四节气的争议,再旗帜鲜明提出信息时代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的意义传承 更重要,接 着,从二十四节气凝聚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与让子孙后代知道文化 的诗情画意的两个层面深入论证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申遗的和义。在文章结构上, 符合 议论文的规范, 在对问题的阐述上能扣紧材料与作文要求, 语言表达简洁。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 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 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 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 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 在?于是,重拾传统文 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文革 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 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 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 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 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 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 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 祖先智慧结晶的 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 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 人惊叹, 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 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 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 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 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 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 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
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 路。【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且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开头引入材料简洁大气,一句‚‘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成有人反对‛ 高度概括了材料内容;提出观点迅捷准确,中心论点‚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中将传统文化比喻成每个人心中的根,形象贴切。
论证主体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证, 有推进, 有思考。第二段运用了让步论证, 先客观承认工业文明为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从相对合理的一面说起,体现了 论证过程 中的对手意识。
节气虽古,历久弥新
罗伯特 ? 舒曼曾言:‚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对一切思想观 念、价值,不是追逐便是逃离。‛而‚节气‛这我国的传统智慧在当下,就面 临着传承发扬还是弃之敝履的争论。
然而,节气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农 业时代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合理扬弃,才能使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 俱进,历久弥新。
对于当下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已过时的论调,我们不能轻易苟同。节气在 如今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固然比不上现代科技,但它对人类生活的启示,在数千 年来并未衰
减。节气在淡化了实用性指导功能后,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依时行事的理念,在当下片面索取自然谋求快速发展的不良之风中,让我们能 够平心静气回收人与 自然协调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的畸形对立面前迟疑,寻求 可持续性的发展。
更何况,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节气业已成为一个附着了大量文化内 涵 的文化载体。春节、清明、冬至等一批传统节目,不正是建立在节气的基础 上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抑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跨越千年仍能触动 我们心弦的 诗句,若是没有节气,便是只能被阻断于遥远的过去,徒留我们内 心文化空虚的寂寥。正如罗兰 ? 巴特指出‚埃菲尔铁塔的价值不在有用而在于无 用‛,当一种事物 淡化实用性价值而派生出文化意义时,其价值就更为凸显。因而,节气的文化价值在今已胜过使用价值,它更是应保护与发扬的文化瑰宝。固然,发祥 于传统文化的节气带有一些旧时不科学的观念,但我们可以以 更科学的知识补充之,使它在当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一种文化的价值不体现 在其固定,而体现在其于 时间流逝中流变而保持永生。节气在历史上也经历了 不断的自我扬弃与革新,若是没有新知的源头活水,它早已干涸而消失于历史 尘埃。正如辩证史观指出,新事物 正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上的。与其 丢弃祖宗仍有价值的智慧,不如捡起它,拭去灰尘而重新雕琢。
诗人雷内 ? 夏尔曾哀叹:‚我们的遗产没有 留下任何遗言。‛在当下,我 们在新科学的驱使下,‚向前跑,把旧世界远远地抛在后面‛,却忘却了我们 同时抛弃的还有仍然闪光的遗产。在此,对节气的保护、发扬与‚申遗‛更显 出其必要性。只有辩证对待如此的文化遗产,合理致用,我们才能知道自己从 何处来,向何处去,才能让其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 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 时代到来, ‚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争议的舞台。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 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
然更应被后人铭 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 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 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 续发挥着独 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 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 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 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 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 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 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 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 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 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 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 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 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 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 捷。在文化交流中, ‚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 会上,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 国朋友一起 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 式多 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 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 情怀 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 信息时代, 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 ‚二 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 歌‛唱到未 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 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 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
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 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 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 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 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 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 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 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 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有其 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 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 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 病躯扞卫古建筑的坚 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 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 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 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 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 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 见对西方的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 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 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 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 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 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 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 人们在打破枷锁时也凶狠 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 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 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 ‚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 从中拯救传统, 重拾其价 值, 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 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 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 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继承者!
第五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模板
总体框架:引、议、联、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间主体:议(分析问题),讲清楚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好处/危害);兼谈对立面 思维方式(即是“论证角度和方法”):因果分析、假设分析、结果分析、背景分析、辩证思维、比较分析、让步思维(注意思考感受在例文中如何体现和表达!!)
材料构成:以原材料为主,就事论事;但可以在其前后通过类比,★★联系相似、相关的名言、名人、名事、现实事件、生活(社会)中某种现象。★★
论证分析角度: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传统历史等 论证分析具体内容指向(供参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2、依法治国理念(法律规则)。如:网络随意发帖;恶意占用公用电话;旅游不守法规;不孝不尊敬长辈;恶作剧导致违法;不准守交通规则;考试作弊,参与欺诈活动等。
3、中国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价值观或人生观。
4、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对创新与传统的思辨、热爱科学、勇 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设题。如:“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与传统”“山寨与创新”等?
5、人性主题:即是反映与人的精神活动或行为有关的感情或思想。(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比如:爱、坚强、执著、追求、宽容、包容、诚信、真诚、善良、友善、团结、高洁、帮助、自由、平淡、美、简单、尊重、伟大、深刻、平和、理智等
一、“争议型”作文材料,如全国卷1“女儿举报父亲高速接打电话”(材料+争议评价 + 任务 +要求)
1、★“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1 ——例文1——资料一“抢红包”范文1 思路结构———
1、第一步:引——概括现象(事件)、提出争议点,表明自己的判断(肯否或辩证对待,如“该争才争,争应有度”),并确定观点。
2、第二步(主体部分):议(从不同角度从权衡利弊、优劣、好处、危害等)(1)、个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2)他人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结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
(3)自然、国家、社会(传统文化、历史、制度、法制或其它)等角度:
理由:阐释句——相关名言、名人、名事、现象分析——分析原材料(背景分析法 + 结果分析法)
3、辨析思考(权衡比较另一种观点或对立面)
4、提出措施、期望、号召等
2、★“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2
范文见 资料一“抢红包”范文3
1、现象——观点本质
2、论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模型1相同):
原因一(个人人生)——本质
原因二(社会现实)——本质
原因三(传统、历史、文化、制度或其它)——本质
3、联现实,挖根源(析本质)
4、提办法(不足或危害在哪个角度方法就从哪个角度提出)
5、作结论(期望、号召)
二、“优选型”作文材料,如全国卷2“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成都三诊“争第一”
提示:作文材料给出的是两个以上的不同,甚至对立的对象、观点等,让你权衡比较、做出判断选择
1、★“优选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1 ——适合材料是对立的观点
范文——参见《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写》资料3《该争才争,争应有度》 思路结构——(先驳后立——同鲁迅《拿来主义》)
1、引——概括现象(事件)、摆出优选的几方,表明自己的选择,并确定观点。
2、驳——(1)提出要“驳”的观点(自己选择的对立面),这是驱动任务
(2)让步承认对方的优势——(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3)指出其不合理性(危害)——(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4)联系现实,分析原因——(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3、立——(1)表明自己的选择,明确观点,这是驱动任务
(2))指出其优势(好处)(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4、回扣材料,作结论(期望、号召,展望美好图景)
2、★“优选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2 ——适合几个不同对象,进行比较权衡的材料
思路结构——
1.起——选定任务,表明态度,开启全文。
2.转——转向肯定其他两个,扣准题意,阐释理由(结果分析)。
3.转——再转,回到肯定更具风采的那个,阐释理由(原因分析、背景分析)
4.承(阐释理由)(每一段的分析角度、段落结构、论证思维及方法与“争议型”模型1主体部分相同): 证明最具风采原因1——分析材料(比较分析、假设分析)
证明最具风采2——分析材料(例证法、因果分析、结果分析)……
5、合——重申论点,结束全文。
三、★“事实现象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作文题示例:2015年11月9日云南网配发一则图片新闻:孙子要手机,奶奶背着竹筐替孩子付钱。年迈的奶奶弯腰背着竹筐,看上去很吃力,而正值年少的孩子却两手空空,只顾前面带路,连搀扶奶奶的意思都没有。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解析——(它依然是任务作文!!看起来和以前的叙事材料一样,但现在绝对不能找出一个话题,然后抛开材料举一大堆古今材料,天马行空地阐释证明一番,必须就事论事,适度拓展):
1、梳理材料,找出评价的对象或角度,揭示本质,表明看法(可以谈从孩子的角度谈“孝”,也可以从奶奶角度谈“溺爱;正确的教育方式”等)
2、围绕主题进行评价说理(必须就事论事)
思路结构——与“争议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1、2相同,因为材料虽然没有对立评价,但事实上已需要你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我们表明肯否,揭示本质(如“孝”“溺爱”)明确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论述理由、讲清楚利弊优劣即可,所以与“争议型”作文材料的思路模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