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曲阜师范大学 微生物学 绪 论
绪 论
一.微生物的概念: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三界(域)系统:细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
1、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1)分离和纯化细菌:划线法,混合倒平板法。琼脂、培养皿(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始
二.物特点: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四、微生物作用:
1、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作用
2、空气与水净化,污水处理
3、工农业生产:菌体,代谢产物,代谢活动
4、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微生物在遗传上特点:
1、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
2、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量生长繁殖。
3、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获得各类突变株,操作性强。大多是无性生殖,变异易保留。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证明经典实验
(一)转化实验 1928,格林菲斯首次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1944艾弗里等在离体条件下重复这一实验,并对转化本质进行了研究。终于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T2的感染实验
1952,Hershey & Chase 用E.coli, phage T2做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实验。蛋白质只含S不含P,DNA只含P不含S,分别用35S、32P标记E.coli, 用T2感染,得到35ST2、32PT2。
质粒—染色体外遗传物质 特点:染色体外,独立存在的,能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双股环状DNA,可游离存在,也可整合到宿主DNA上;吖啶类染料、高温、某些离子作用可消除质粒。质粒种类
1、F因子(致育因子):大肠杆菌中发现,含质粒为F+(♂);无质粒为F-(♀);质粒DNA整合到染色体上为Hfr.2、R因子(耐药性):痢疾杆菌,多价耐药性,耐药信息携带在质粒上。
3、Col因子(大肠杆菌素产生因子)
4、青霉素酶质粒
5、Ti质粒(诱癌质粒):植物根癌,植物基因工程重要载体。
6、降解质粒。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突变—遗传物质核酸中的核苷酸顺序突然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
等外源遗传物质的整合而引起的DNA改变,不属突变范围。
一、基因突变
(一)类型
1、形态突变型:
2、生化突变型:
3、致死突变型:基因突变导致个体死亡。
4、条件致死突变型:在某一条件下呈现致死效应,如温度敏感突变型。
如果从研究者能否从巨大群体中迅速检测和分离出个别突变体的目的来看,则只有两类突变:
选择性突变——具有选择性标记,可通过某种环境条件使它们得到优势生长,从而取代原始菌株。非选择性突变——无选择性标记,而只有一些性状的数量差别,如菌落大小、颜色深浅、代谢物产量等。
(二)特点
1、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相应的环境仅起着淘汰原有非突变型个体的作用,如果说其有诱变作用,也可以诱发任何性状的变异,而不是专一性地诱发一种变异。
2、自发性:各种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的诱变因素下自发发生。
3、稀有性:自发突变频率较低,一般10-6 ~10-9。
突变率— 每个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或每单位群体在繁殖一代过程中形成的突变体的数目。一个细胞长大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世代。
非选择性突变的突变率很难测定。
4、独立性:突变的发生一般是独立的,某一基因的突变,既不提高也不降低其他基因的突变率。突变不仅对某一细胞是随机的,而且对某一基因也是随机的。
5、诱变性:诱变剂作用可提高突变率。
6、稳定性:遗传物质结构发生的稳定变化,因而产生的新性状也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7、可逆性
(四)突变机制
1、诱变机制1)碱基对置换2)移码突变3)染色体畸变4)转座因子
(五)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机体对损伤DNA的修复
紫外线作用:同链DNA的相邻T间形成共价T二聚体,阻碍碱基间正常配对,从而引起突变或死亡。
(三)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设法采用简便、快速、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科研之用。
1、常用诱变剂:
诱变剂: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称为诱变剂。常用的诱变剂有:(1)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胸腺嘧啶结构类似物)(2)插入染料,如溴化乙锭和吖啶橙(3)直接与DNA碱基起化学反应的诱变剂,如亚硝酸和烷化剂,其中亚硝基胍被称为“超诱变剂”(4)辐射,如紫外线和γ-射线(5)生物诱变因子,如转座因子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或遗传重组。
(一)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把它组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后的受体菌,称转化子DNA—转化因子。转化条件:
1、能进行转化的细胞必须是感受态的。即受体菌最易接收外源DNA片段并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
2、DNA一般都是线状双链DNA,不小于5×105D,转化的片段小于107D,平均含15个基因。
转化频率较低,一般0.1~1%。
(二)转导概念: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普遍转导 噬菌体可误包裹供体菌中任何基因(包括染色体外遗传物质),并使受体菌实现各种性状的转导。
1)完全普遍转导:噬菌体误包入供体菌DNA片段,形成完全不含本身DNA的假噬菌体(一种完全缺陷噬菌体),感染受体菌后,受体不会溶源化,也不会裂解。导入的DNA片段与同源区配对,通过两次交换而重组到受体菌DNA上,形成稳定转导子。
2、局限转导温和噬菌体整合到细菌DNA特定位点上,诱导裂解时,在插入位点两侧的少数宿主基因会因偶尔发生的不正常切割而连在噬菌体DNA上,一起包入噬菌体中,形成部分缺陷噬菌体,无正常噬菌体的溶源性和增殖能力。
(1)低频转导通过一般溶源菌释放的噬菌体所进行的转导,只能形成极少数转导子。
(2)高频转导 在局限转导中,若对双重溶源菌进行诱导,就会产生含50%左右的局限转导噬菌体的高频转导裂解物,用这种裂解物去转导受体菌,就可获得高达50%左右的转导子,故称高频转导。
3、溶源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新性状的现象,称溶源转变。
与转导本质上不同,噬菌体不携带任何供体菌基因,是完整的,而非缺陷的。
(四)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产生重组子的过程,又称细胞融合。主要步骤
1、原生质体制备:
2、原生质体融合:
3、再生成正常细胞:
4、检出融合细胞。
二、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有性杂交
一般指性细胞间的接合和随之发生染色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方式。第五节 菌种保藏
一、菌种保藏首先挑选典型优良纯种,其次创造一个有利于休眠的环境条件,还要考虑方法的通用性与简便性。
1、低温保藏:冰箱、超低温。
2、干燥保藏:土壤、细砂、硅胶等。
3、隔绝空气保藏:石蜡油封。
4、冻干保藏:综合低温、干燥、真空。活体保藏:病原微生物、病毒。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绪论习题
绪 论
【知识要点】
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2.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生物中的地位,三界八类的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发展简史和现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微生物学经验时期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应试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2.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3.病毒界(非细胞型微生物)
4.原核生物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5.真菌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6.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7.细菌
二、填空题
1.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_____型微生物,属___________界;____________型微生物,属____________界;___________________型微生物,属____________________界。2.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统称为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_。3.细菌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三、单选题
(一)A型题:每题备有5个答案,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
所有微生物共同具有的一条是
A.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B.结构简单(单细胞或非细胞)C.分布广泛
D.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2.不属于...
原核生物界的微生物是 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衣原体 3.属于真菌界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
B.放线菌
C.新生隐球菌
D.细菌
E.立克次体
4.属于真菌界的微生物是
A.铜绿假单胞菌
B.衣氏放线菌
C.白假丝酵母菌
D.立克次体
E.肺炎支原体
5.属于病毒界的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是
A.钩端螺旋体
B.沙眼衣原体
C.霍乱弧菌
D.白假丝酵母菌
E.以上均不是
6.创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细菌的科学家是
A.Jerney
B.Jenner
C.koch
D.pastuer
E.Fleming 7.下列哪种微生物不属于...原核生物界微生物
A.细菌
B.放线菌
C.立克次体
D.螺旋体
E.病毒 8.属于真菌界的微生物是
A.葡萄球菌
B.淋病奈瑟菌
C.脑膜炎奈瑟菌
D.红色毛癣菌
E.肺炎链球菌
9.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
B.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及核仁
C.二分裂方式繁殖
D.有细胞壁
E.对抗生素敏感 10.关于微生物的特征错误..的一项是 A.体积微小
B.结构简单
C.肉眼看不见
D.须借助光镜或电镜放大后观察
E.必须放大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11.在人工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微生物是
A.细菌
B.朊粒
C.梅毒螺旋体
D.衣原体
E.病毒 12.仅含有一种核酸的微生物是
A.细菌
B.朊粒
C.梅毒螺旋体
D.衣原体
E.病毒 13.古细菌以其____与其他原核细胞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微生物截然不同。
A.环状裸DNA
B.5rSRNA序列 C.16rSRNA序列 D.18rSRNA序列
E.28rSR序列 14.1993年______等开创的核酸疫苗被誉为疫苗学的新纪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A.Walter Reed B.Alexander Fleming C.Montagnier D.Prusiner
E.Ulmer 15.首先观察到微生物的学者是
A.吕文虎克
B.巴斯德
C.郭霍
D.李斯特
E.伊万诺夫斯基 16.第一个发现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的学者是
A.吕文虎克
B.巴斯德
C.郭霍
D.李斯特
E.伊万诺夫斯基 17.第一个发现青霉素的学者是
A.Behring
B.Fleming
C.Domagk
D.Pasteur
E.Lister
(二)B型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为每个题选出一个最佳答案。每项备选答案可选用一次或几次,或一次也不选用。
A.细菌
B.朊粒
C.梅毒螺旋体
D.衣原体
E.病毒 1.在人工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微生物是
2.仅含有一种核酸的微生物是 3.尚未发现任何核酸成分的微生物
(三)C型题:每题备有4个答案,请选出一个正确答案。A.Leeuwenhoek B.Koch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首先观察到微生物的是
2.创用了固体培养基和细菌染色技术的是
A.Jenner B.Pasture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3.发明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是
4.首先证实了有机物的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是 A.Fleming B.Prusinere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5.首先从感染了羊瘙痒病的鼠脑中分离出传染性蛋白分子朊粒的科学家是 6.发现第一个病毒(烟草花叶病病毒)的科学家是
四、多选题(X型题):每题备有5个答案,请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下列属于病毒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有
A.支原体
B.立克次体
C.病毒
D.螺旋体
E.朊粒
2.古生菌代表一类细胞结构更原始的微生物,下列属于古生菌的有
A.产甲烷细菌
B.极端嗜盐菌
C.嗜热嗜酸菌
D.支原体
E.衣原体 3.________被公认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A.琴纳
B.巴斯德
C.弗莱明
D.郭霍
E.伊凡诺夫斯基
五、问答题 1.什么是微生物,分为几类,各有何特点?
2.真菌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生物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病毒界(非细胞型)微生物有何区别?
第三篇:微生物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微生物和你
当你清晨起床后,深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喝一杯可口的酸奶,品尝着美味的面包或馒头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享受到了微生物给你带来的恩惠;当你因患感冒或其他某些疾病而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经受病痛的折磨时,那便是有害的微生物侵蚀了你的身体;但当白衣护士给你服用(或注射)抗生素类药物,使你很快恢复了健康时,你得感谢微生物给你带来的福音,因为抗生素是微生物的“奉献”。然而,如果高剂量的某种抗生素注入到你的体内后,效果甚微或者甚至毫无效果,你可曾想到这也是微生物的恶作剧--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了抗性。这时医生只好尝试用其他药物,这些药物又有待于微生物学家和其它科学家去研究、开发……。
可以说,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在这本书中你们将读到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见第十五章),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见第十一章),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此外,你在第十章还将会看到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美妙的前景也是微生物对人类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然而,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微生物的“残忍”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 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今天,一种新的瘟疫--艾滋病(AIDS)也正在全球蔓延;癌症也正威胁着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虐疾、霍乱等)也有“卷土重来 ”之势。据1999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8.6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2 %)患结核病。随着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疾病(如军团病、埃博拉病毒病、霍乱0139新菌型、0157以及疯牛病等)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威胁。因此,你--未来的微生物学家或其他科学家任重道远。正确地使用微生物这把双刃剑,造福于人类是我们学习和应用微生物学的目的,也是每一个微生物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微生物科学
1.研究对象及分类地位
微生物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微生物学,比动物学、植物学要晚得多,至今不过100多年的 历史。因为微生物太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他们,因此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肮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例如近年来发现有的细菌是肉眼可见的:1993年正式确定为细菌的Epulopiscium fishelsoni以及1998年报道的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见第二章),均为肉眼可见的细菌。所以上述微生物学的定义是指一般的概念,是历史的沿革,也仍为今天所适用。
但也有的微生物学家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著名的微生物学家Roger St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学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其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研究技术。微生物学家通常要首先从群体中分离出特殊的微生物纯种,然后还要进行培养,因此研究微生物要使用特殊的技术,例如消毒灭菌和培养基的应用等,这对成功地分离和生长微生物是必须的,也是有别于动、植物的。由于微生物的极其多样性以及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个体小、繁殖快、分布广等)使其在整个生命科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1969年Whittaker提出的五界系统,还是1977年Woese提出的三域(domain)系统(见第12章),微生物都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席位”,分别为3/5 和2/3强。这是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在本章的后部分我们还将讨论微生物及微生物学对整个生命科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及其生物学地位。
2.研究内容及分科
那么微生物学具体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 总的来说,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其主要的分科见图1-1。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分子微生物学”;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 microbiology)以及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兴起的微生物基因组学等分支学科和新型领域的兴起标志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以新的姿态迈入21世纪。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微生物的发现
在人们真正看到微生物之前,实际上已经猜想或感觉到它们的存在,甚至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应用它们。我国劳动人民已很早就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也是最早应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据考古学推测,我国在8000年以前已经出现了曲蘖酿酒了,4000多年前我国酿酒已十分普遍,而且当时的埃及人也已学会烘制面包和酿制果酒,2500年前我国人民已发明酿酱、醋,知道用曲治消化道疾病。公元六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公元九世纪到十世纪我国已发明用鼻苗法种痘,用细菌浸出法开采铜。到了16世纪,古罗巴医生G.Fracastoro才明确提出疾病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生物(living creatures)引起的。我国明末(1641年)医生吴又可也提出“戾气”学说,认为传染病的病因是一种看不见的“戾气”,其传播途径以口、鼻为主。
但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个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 k, 1632~1723)(图1-2),但他的最大贡献不是在商界而是他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他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50~300倍,构造很简单,仅有一个透镜安装在两片金属薄片的中间,在透镜前面有一根金属短棒,在棒的尖端搁上需要观察的样品,通过调焦螺旋调节焦距。利用这种显微镜,列文虎克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 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由于他的划时代贡献,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图1-2 列文虎克(1632~1723)2.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由列文虎克揭示的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吸引着各国学者去研究、探索,推动着微生物学的 建立和发展,表1-1列出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表1-1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时 间
重 大 事 件
1857
巴斯德证明乳酸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861
巴斯德用曲颈瓶实验证明微生物非自然发生,推翻了争论已久的“自生说” 1864
巴斯德建立巴氏消毒法
1867
Lister创立了消毒外科,并首次成功地进行了石炭酸消毒试验 1867~1877 柯赫证明炭疽病由类疽杆菌引起
1881
柯赫等首创用明胶固体培养基分离细菌,巴斯德制备了炭疽菌苗 1882
柯赫*发现结核杆菌 1884
Koch*氏法则首次发表;Metchnikoff*阐述吞噬作用;建立高压蒸气灭菌和革兰氏染色法
1885
巴斯德研究狂犬疫苗成功,开创了免疫学 1887
Pichard Petri发明了双层培养皿 1888
BeiJerinck首次分离根瘤菌
1890
Von Behring*制备抗毒素治疗白喉和破伤风 1891
Sternberg与巴斯德同时发现了肺炎球菌
1892
IVanowsky提供烟草花叶病毒是由病毒引起的证据;Winogradsky发现硫循环 1897
Buchner用无细胞存在的酵母菌抽提液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成功 1899
Ross*证实疟疾病原菌由蚊子传播
1909~1910 Ricketts发现立克次氏体;Ehrlich*首次合成了治疗梅毒的化学治疗剂 1928
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 1929
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35
Stanley*首次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并获得了它的“蛋白质结晶” 1943
Luria*和Delbrück*用波动试验证明细菌噬菌体的抗性是基因自发突变所致Chain*和Florey*形成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工艺
1944
Avery*等证实转化过程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Waksman发现链霉素 1946~1947 Lederberg*和Tatum发现细菌的接合现象、基因连锁现象
1949
Enders*、Robbins和Weller在非神经的组织培养中,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成功
1952
Hershey*和Chase发现噬菌体将DNA注入宿主细胞Lederberg*发明了影印培养法Zinder和Lederberg发现普遍性转导
1953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1956
Umbarger发现反馈阻遏现象
1961
Jacob和Monod提出基因调节的操纵子模型
1961~1966 Holley*、Nirenberg*、Khorana*等阐明遗传密码 1969
Edelman*测定了抗体蛋白分子的一级结构
1970~1972 Arber*、Smith*和Nathans*发现并提纯了限制性内切酶Temin和Baltimore发现反转录酶
1973
Ames建立细菌测定法检测致癌物Cohen等首次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成功
1975
Kohler和Milstein建立生产单克隆抗体技术
1977
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Sanger*首次对×174噬菌体DNA进行了全序列分析
1982~1983 Cech*和Altman*发现具催化活性的RNA(ribozyme)McClintock*发现的转座因子获得公认Prusiner*发现朊病毒(prion)1983~1984 Gallo和Montagnier分离和鉴定人免疫缺陷病毒Mullis*建立PCR技术 1988
Deisenhofer等发现并研究细菌的光合色素 1989
Bishop*和Varmus*发现癌基因
1995
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团组序列测定完成 1996
第一个自养生活的古生菌基因组测定完成 1997
第一个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从表1-1列出的重大事件中,其发现或发明人就有30位获得诺贝尔奖,据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奖(生理和医学)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问题研究的就占了1/3,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微生物学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可见微生物学的发展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重大作用和贡献。
3.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的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和德国的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期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巴斯德
巴斯德(图1-3)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
图1-3 巴斯德(1822-1895)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自生说”是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使“自生说”逐渐软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然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的一个顽固阵地,同时也是人们正确认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巴斯德自制了一个具有细长而弯曲的颈的玻瓶,其中盛有有机物水浸液(图1-4),经加热灭菌后,瓶内可一直保持无菌状态,有机物不发生腐败,因为弯曲的瓶颈阻挡了外面空气中微生物直达有机物浸液内,一旦将瓶颈打断,瓶内浸液中才有了微生物,有机质发生腐败。巴斯德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图1-4 曲颈瓶试验装置
(2)免疫学--预防接种
Jenner虽然早在1798年发明了种痘法可预防天花,但却不了解这个免疫过程的基本机制,因此,这个发现没能获得继续发展。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酒精发酵是一个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过程还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反应过程,曾是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激烈争论的问题。巴斯德在否定“自生说”的基础上,认为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关。经不断地努力,巴斯德终于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此外,巴斯德还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础。
(4)其他贡献
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也是巴斯德的重要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上解决了当时法国酒变质和家蚕软化病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发展,并深刻影响医学的发展。
2).柯赫
柯赫(图1-5)是著名的细菌学家,由于他曾经是一名医生,因此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
(3)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由于柯赫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成了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所发现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不下百余种,其中还包括植物病原细菌。
图1-5 柯赫(1843-1910)
柯赫除了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伟大成就外,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更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技术包括:
(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这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前体,这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2)配制培养基(见第四章)。也是当今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之一。这二项技术不仅是具有微生物学研究特色的重要技术,而且也为当今动植物细胞的培养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巴斯德和柯赫的杰出工作,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并出现以他们为代表而建立的各分枝学科,例如细菌学(巴斯德、柯赫等)、消毒外科技术(J.Lister),免疫学(巴斯德、Metchnikoff, Behring, Ehrlich等)、土壤微生物学(Beijernck Winogradsky等)、病毒学(IVanowsky、Beijerinck等)、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Bary, Berkeley等)、酿造学(Hensen, Jorgensen等)以及化学治疗法(Ehrlish等)等。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日趋丰富,使微生物学发展更加迅速。
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微生物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并进行着自身的发展。但在20世纪早期还未与生物学的主流相汇合。当时大多数生物学家的研究兴趣是有关高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学、繁殖和发育、遗传以及进化等;而微生物学家更关心的是感染 疾病的因子、免疫、寻找新的化学治疗药物以及微生物代谢等。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许多生物学难以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遗传学上的争论问题,使得微生物这样一种简单而又具完整生命活动的小生物成了生物学研究的“明星”,微生物学很快与生物学主流汇合,并被推到了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多学科交叉促进微生物学全面发展
微生物学走出了独自发展,以应用为主的狭窄研究范围,与生物学发展的主流汇合、交叉,获得全面、深入的发展。而首先与之汇合的是遗传学、生物化学。1941年Beadle和Tatum用 粗糙脉胞菌(Neurospora crasa)分离出一系列生化突变株,将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促进微生物学本身向纵深发展,形成了新的基础研究学科--微生物遗 传学和微生物生理学,而且也推动了分子遗传学的形成。与此同时,微生物的其他分支学科也得到迅速发展,如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微生物分类学、工业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还有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这些都是原来独立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微生物的一系列生命活动规律,包括遗传变异、细胞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酶及生理生化等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微生物学全面进入分子研究水平,并进一步与迅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其他学科汇合,使微生物学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内一门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体现生命科学发展主流的前沿科学。
微生物学应用性广泛,进入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后,微生物的应用也获得重大进展。抗生素的生产已成为现代化的大企业;微生物酶制剂已广泛用于农、工、医各方面;微生物的其它产物,如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等,都利用微生物进行大量生产。微生物的利用已组成一项新兴的发酵工业,并逐步朝着人为有效控制的方面发展。80年代初,在基因工程的带动下,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工业已从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生物学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1)促进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
生命科学由整体或细胞研究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取决于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其中微生物学起了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影响最大。我们知道“突变”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但是只有在1941年Beadle和Tatum用粗糙脉胞霉进行的突变实验,才使基因和酶的关系得以阐明,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有关突变的性质和来源(自发突变)也是由于S.Luria和M.Delbruck(1943)利用细菌进行的突变所证实。长期争论而不能得到解决的“遗传物 质的基础是什么?”的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在以微生物为材料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才无可辩驳地证实: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遗传物质的基础(见第八章)。这一重大突破也为 1953年WotsonCrick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起了战略性的决定作用,从而奠定了分子遗传 学的基础。此外,基因的概念--遗传学发展的核心,也与微生物学的研究息息相关,例如,著名的“断裂基因”的发现来源于对病毒的研究(第七章);所谓“跳跃基因”(可转座因子)的发现虽然首先来源于McClintock对玉米的研究,但最终得到证实和公认是由于对大肠杆菌的研究。基因结构的精细分析、重叠基因的发现,最先完成的基因组测序等都与微生物学发展密不可分。
以研究生命物质的物理、化学结构及其功能为己任的分子生物学,如果没有遗传密码的阐明,不知道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正是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为之奠定了基础。60年代Nirenberg等人通过研究大肠杆菌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及多聚尿苷酶,发现了苯丙氨酸的遗传密码,继而完成了全部密码的破译,为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开辟了新的途径。Jacob等人通过研究大肠杆菌诱导酶的形成机制而提出的操纵子学说,阐明了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为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DNA、RNA、蛋白质的合成机制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的提出等都涉及到微生物学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
微生物学的建立虽然比高等动、植物学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动、植物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及技术方法的限制而相对发展缓慢,特别是人类遗传学的限制更大。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消毒灭菌,分离培养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培养,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分离,甚至可以像微生物的工业发酵一样,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今天的转基因动物、转基团植物的转化技术也源于微生物转化的理论和技术。70年代,由于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转录酶等,才导致了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现(见第十章),使整个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使人类定向改变生物、根治疾病、美化环境的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称为“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计划”。这是一项当今世界耗资巨大(30亿美元),其深远意义堪与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的最大的科学工程。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需要多学科(数、理、化、信息、计算机等)的交叉外,模式生物的先行至关重要,因为模式生物一般背景清楚,基因组小,便于测定和分析,可从中获取经验改进技术方法。而这些模式生物除极少数(例如果蝇、线虫、拟南芥等)为非微生物外,绝大部分为细菌和酵母,目前已完成了近20多种独立生活的微生物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在此过程中由于基因组作图和测序方法的不断改进,大大加快了基因组计划进展,预计“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可能提前2-3年完成(2003年左右)。
测序工作只是“计划”的一部分,紧接着是更巨大的工程--后基因组研究,其主要任务是认识基因与基因组的功能。目前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一些与人类某些遗传疾病相类似的基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细菌的模型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为认识庞大的人类基因组及其功能提供简便的模式。
总之,20世纪的微生物学一方面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相互促进中,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劳动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是最早的几个国家之一。特别是在制酒、酱油、醋等微生物产品以及用种痘、麦曲等进行防病治疗等方面具有卓越的贡献。但微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我国起步较晚。中国学者开始从事微生物学研究在 20世纪之初,那时一批到西方留学的中国科学家开始较系统地介绍微生物学知识,从事微生物学研究。1910~1921年间伍连德用近代微生物学知识对鼠疫和霍乱病原的探索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当时这项工作居于国际先进地位。20~3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对医学微生物学有了较多的实验研究,其中汤飞凡等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过较高水平的成绩,例如沙眼病原体的分离和确证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工作。30年代开始在高等学校设立酿造科目和农产制造系,以酿 造为主要课程,创建了一批与应用微生物学有关的研究机构,魏岩寿等在工业微生物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戴芳澜和俞大绂等是我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张宪武和陈华癸等对根瘤菌固氮作用的研究开创了我国农业微生物学;高尚荫创建了我国病毒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第一个微生物学专业。但总的说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微生物学的力量较弱且分散,未形成我国自己的队伍和研究体系,也没有我国自己的现代微生物工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微生物学在我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一批主要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单位建立起来了,一些重点大学创设了微生物学专业。现代化的发酵工业、抗生素工业、生物农药和菌肥工作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微生物学无论在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例如我国抗生素的总产量已耀居世界首位,我国的两步法生产维生素C的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培养了一大批微生物学人才。近年来,我国学者瞄准世界微生物学科发展前沿,进行微生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现已完成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最近又对我国的辛德毕斯毒株(变异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1999年又启动了从我国云南省腾冲地区热海沸泉中分离得到的泉生热袍菌全基因组测序,目前取得可喜进展。我国微生物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的微生物学发展水平除个别领域 或研究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外同行承认外,绝大多数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发挥我国传统应用微生物技术的优势,紧跟国际发展前沿,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需作出艰苦的努力。
五、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20世纪的微生物学走过了辉煌的历程,面对新的21世纪展望她的未来,将是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立体画卷,在这画卷上也可能会出现我们目前预想不到的闪光点。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能勾勒一下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1.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全面展开 所谓“基因组学”是1986年由Thomas Roderick首创,至今已发展为一专门的学科领域,包括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功能分析和比较分析,是结构、功能和进化基因组学交织的学科。
如果说20世纪刚刚兴起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是给“长跑”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助一臂之力的话,那么21世纪微生物基因组学将在继续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模式生物,在后基因组研究(认识基因与基因组功能)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外,会进一步扩大到其他微生物,特别是与工农业及与环境、资源有关的重要微生物。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及医用微生物。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并将带动分子微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
2.以了解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内容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细胞微生物学等,将在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更加受到重视。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可概括为:(1)微生物具有其它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例如可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下生存和繁殖,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代谢途径和功能,如化能营养、厌氧生活、生物固氮和不释放氧的光合作用等,反映了微生物极其丰富的多样性。
(2)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代谢、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等,甚至其基因组上含有与高等生物同源的基因,充分反映了生物高度的统一性。
(3)易操作性:微生物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培养,易变异,重复性强等优势,十分易于操作。
微生物具备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是21世纪进一步解决生物学重大理论问题,如生命起源与进化,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等,和实际应用问题,如新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粮食等的最理想的材料。
4.与其他学科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获得新的发展。
20世纪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交叉形成了分子生物学;而迈向21世纪的微生物基因组学则是数、理、化、信息、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结果;随着各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实际需要,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21世纪的微生物学将进一步向地质、海洋、大气、太空渗透,使更多的边缘学科得到发展,如:微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微生物学、大气微生物学、太空(或宇 宙)微生物学以及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等。微生物与能源、信息、材料、计算机的结合也将开辟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此外,微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将会在吸收其它学科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向自动化、定向化和定量化发展。
5.微生物产业将呈现全新的局面
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的短短的300年间,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继动、植物二大生物产业后的第三大产业。这是以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菌体本身为生产对象的生物产业,所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从自然界筛选或选育的自然菌种。21世纪,微生物产业除了更广泛地利用和挖掘不同生境(包括极端环境)的自然资源微生物外,基因工程菌将形成一批强大的工业生产菌,生产外源基因表达的产物,特别是药物的生产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结合基因组学在药物设计上的新策略将出现以核酸(DNA或RNA)10 为靶标的新药物(如反义寡核苷酸、肽核酸、DNA疫苗等)的大量生产,人类将完全征服癌症、艾滋病以及其他疾病。
此外,微生物工业将生产各种各样的新产品,例如,降解性塑料、DNA芯片、生物能源等,在21世纪将出现一批崭新的微生物工业,为全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小结
1.微生物是由荷兰商人列文虎克首先发现的,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微生物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分布广。它一方面具有其它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其它生物共有的基本生命特征。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诞生于19世纪中期,其奠基人是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20世纪获得全面发展,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特别是40年代以后微生物学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跃居中心地位。
3.我国是最早知道利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但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起始于20世纪初,曾在某些病原菌的研究和防治以及微生物在工、农业上的应用和研究等方面,作出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作。近年来,在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工作方面与国际发展前沿接轨,在微生物应用方面已取得可喜成绩。
4.21世纪的微生物学将更加绚丽多彩。多学科的交叉、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将使微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
思 考 题
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2.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迅速?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 3.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描绘其前景。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第四篇:曲阜师范大学校徽
说明: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曲阜师范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第五篇:《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1 第一章 微生物学绪论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1 第一章 微生物学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1.1 我们周围的微生物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由于肉眼分辨能力的原因,我们几乎忽略了那些无所不在的微小生物。
1.2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原核类:真细菌、古菌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藻类。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易;分布广、种类多。1.3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1.4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4.1 微生物的发现
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个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 k, 1632~1723),但他的最大贡献不是在商界而是他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他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50~300倍,构造很简单,仅有一个透镜安装在两片金属薄片的中间,在透镜前面有一根金属短棒,在棒的尖端搁上需要观察的样品,通过调焦螺旋调节焦距。利用这种显微镜,列文虎克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由于他的划时代贡献,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4.2 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的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和德国的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期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自生说”是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使“自生说”逐渐软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然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的一个顽固阵地,同时也是人们正确认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巴斯德自制了一个具有细长而弯曲的颈的玻瓶,其中盛有有机物水浸液,经加热灭菌后,瓶内可一直保持无菌状态,有机物不发生腐败,因为弯曲的瓶颈阻挡了外面空气中微生物直达有机物浸液内,一旦将瓶颈打断,瓶内浸液中才有了微生物,有机质发生腐败。巴斯德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2)免疫学-预防接种
Jenner虽然早在1798年发明了种痘法可预防天花,但却不了解这个免疫过程的基本机制,因此,这个发现没能获得继续发展。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1 第一章 微生物学绪论
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酒精发酵是一个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过程还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反应过程,曾是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激烈争论的问题。巴斯德在否定“自生说”的基础上,认为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关。经不断地努力,巴斯德终于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此外,巴斯德还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础。
(4)其他贡献
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也是巴斯德的重要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上解决了当时法国酒变质和家蚕软化病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发展,并深刻影响医学的发展。 2)柯赫
柯赫是著名的细菌学家,由于他曾经是一名医生,因此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2)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3)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法则。科赫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一系列重要方法,尤其在分离微生物纯种方面,利用平板分离方法寻找并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
1884年提出了科赫法则,其主要内容为: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而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这一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并被培养为纯种微生物;这种纯种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体后,应当出现特有的病症;该微生物可以从患病的试验动物体中重新分离出来,并可在实验室中再次培养,次后它仍然应该与原始病原微生物相同。
柯赫除了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伟大成就外,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更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技术包括:
(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这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前体,这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2)配制培养基。也是当今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之一。这二项技术不仅是具有微生物学研究特色的重要技术,而且也为当今动植物细胞的培养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1.5 20世纪的微生物学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微生物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并进行着自身的发展。但在20世纪早期还未与生物学的主流相汇合。当时大多数生物学家的研究兴趣是有关高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学、繁殖和发育、遗传以及进化等;而微生物学家更关心的是感染疾病的因子、免疫、寻找新的化学治疗药物以及微生物代谢等。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许多生物学难以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遗传学上的争论问题,使得微生物这样一种简单而又具完整生命活动的小生物成了生物学研究的“明星”,微生物学很快与生物学主流汇合,并被推到了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6 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1.6.1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全面展开
所谓“基因组学”是1986年由Thomas Roderick首创,至今已发展为一专门的学科领域,包括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功能分析和比较分析,是结构、功能和进化基因组学交织的学科。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及医用微生物。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并将带动分子微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
1.6.2 以了解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内容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细胞微生物学等,将在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1.6.3 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更加受到重视。《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1 第一章 微生物学绪论
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可概括为:
(1)微生物具有其它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例如可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下生存和繁殖,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代谢途径和功能,如化能营养、厌氧生活、生物固氮和不释放氧的光合作用等,反映了微生物极其丰富的多样性。
(2)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代谢、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等,甚至其基因组上含有与高等生物同源的基因,充分反映了生物高度的统一性。
(3)易操作性:微生物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培养,易变异,重复性强等优势,十分易于操作。
微生物具备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是21世纪进一步解决生物学重大理论问题,如生命起源与进化,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等,和实际应用问题,如新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粮食等的最理想的材料。
1.6.4 与其他学科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获得新的发展。1.6.5 微生物产业将呈现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