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随笔
12月份主要进入了百分数
(一)、扇形统计图的主要教学。本单元教学的设计,是在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结合学生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的。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一改往日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这一类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百分数应用题属于分数应用题,基本内容也包括了三大类,一是求分率,二是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三是求单位“1”的量。这三大类的学习,一要让学生弄清每一类的数量关系以及三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
在本单元中加强了基本类型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在本单元的的开始,我先出示4、5两个数,让学生提出纯粹的数学问题,然后紧抓分数问题,再迁移到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出示上述水稻增产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题目,目的是有效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受到学了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另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教学例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我画出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
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
和以往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书上介绍的方法不同,在列式解答后,我又提出“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引导学生用另外的方法解这道题: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100%)。那么,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以加强题目的变化。由于题目的问题改了,所以题目中以谁作单位“1”就有变化,解答方法也不同了。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百分数应用题,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评,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尽管书上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毕竟是假设性、想象性的,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的素材。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数作为编题素材,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消除了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二、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本课的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学习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给每位学生创设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中学生曾两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高,解题方法的小结及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问题和讨论: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不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如本课在前一天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编好百分数应用题,也许能找到更合适的学习素材。)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个问题可能是某种意识、可能是某种精神、也可能是某一个实际行动,„„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放”与“收”的关系
如今的课堂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为了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不宜过分琐碎。但这往往会成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卡壳处或造成教学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上课教师一定要作好思想准备,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本课编题过程中发现学生编题之多,交流时的争抢情况简直欲罢不能。)当然,我认为也不应把“下课铃声”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绝对“权威”。在实践课中,我就主张把“下课的权利让给学生”,如果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热情高涨地投入于学习活动,这时拖堂少许几分钟又何尝不可呢?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样做还需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与积累。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简介:
从教二十多年来,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只有心里明白。提起数学,学生常会在艰苦的思索,繁难的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正文开始>>
从教二十多年来,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只有心里明白。提起数学,学生常会在艰苦的思索,繁难的演算,复杂的逻辑推理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辛苦的劳动。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积极反应。
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是高年级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尽管六年级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有自制力,但是,持久性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加上数学内容单一,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圆,在教学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先想想圆的面积指什么部分,该怎么计算,然后,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圆,动手摸,通过摸明白圆的面积。然后自学课本动手操作数学课本第127页小组合作完成,弄懂圆通过剪拼、发现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看出这个圆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圆半径的平方。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真正明白了圆面积计算的公式以及算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
1、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 较好。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评,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 给学生,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 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 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 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尽管书上 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毕竟是 假设性、想象性的,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 的素材。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 数作为编题素材,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消除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3、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本课的 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 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学习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给每位学生创 设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中学生曾两 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 高,解题方法的小结及 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 展。2 问题和讨论: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 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不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 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 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 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 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如本课在前一天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编 好分数应用题,也许能找到更合 适的学习素材。)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 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 带出课外,带向 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个问题可能是某种意识、可能是某种精神、也可能是某一个实际行动,„„使学生 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6、“放”与“收”的关系 如今的课堂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为了 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不 宜过分琐碎。但这往往 会成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卡壳处或造成教学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上课教师一定要作好思 想准备,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 本课编题过程中发现学生编题之多,交 流时的争抢情况简直欲罢不能。)当然,我认为也不应把“下课铃声”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 完成教学任务的绝对“权威”。在 实践课中,我就主张把“下课的权利让给学生”,如果 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热情高涨地投入于学习活动,这时拖堂少许几 分钟又何尝不可 呢?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样做还需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进一步的摸索与积累。
7、“ 圆柱的体积”教后感 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 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 4 米,高是 1.2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大 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在教学中,我把它改成了“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3 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如图)如果每立方米小麦 约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为什么我会这样设计呢?因为现在的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掌握新知,更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如果按照例题教学,我觉得学生只是运用公式进行了 一次计算,谈不上解决了实际问题。而按照改变了的例题教学,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测量麦 堆的直径 或周长以及高来求出小麦的重量,使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了真正的了解,从而想出解决的办法。因此,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是我们的参考,在教 学过 程中,我们不应当完全唯书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题来替代或进行改 题,长期下去,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我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枯燥,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习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平面图形课、立体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习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我们复习的《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还是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还是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因为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复习课我该给学生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一些题海战术吗?我想应该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实上,每一门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而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课也各有特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复习重在强化转化思想,计算复习课重在计算的策略与实际运用,统计复习课重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的分析,而概念复习课则在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将相关概念系统化,学生能对之整体把握,进而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圆柱的认识》教学随笔
圆柱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有所接触,是继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之后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因其在建筑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这是一个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典型。因此这节课的学习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开始,图片显示建筑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圆柱形,给学生一个震撼,了解圆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过后组织学生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是直观感知层面的活动中,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再把圆柱放在平面上来了解,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圆柱侧面展开的学习我将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将影响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学习。我上网查阅了不少资料,关于圆柱侧面剪开的教学,没有象以前的课堂中,将包装纸剪开后成四种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作为教学的重点,即使出现了这么多形状,只是口头带过去了。一般同学不会的,在圆柱体的特征教学中它能起到什么作呢?不管怎么剪成什么样不都要将它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吗?因此,教学中简化这一过程,当学生剪开侧面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而没出现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时,我用课件动画展示了侧面转化成长方形,以及底面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题设计紧紧围绕新知展开。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一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小组活动各不相同,比较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对圆柱的特征认识都是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出现的主要问题:①学生对自己所探索的知识不会归纳,表述;②学生的探研学习是无序的,随意的;③各组的各位成员对知识的探究和思考,差异很大;④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⑤学生不会交流学习。
研究“圆柱的认识以及表面积”是在学生已有的有关圆面积和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等有关知识,已具有了独立研究表面积的能力,而且圆柱形在小学生的显示生活中处处可见,比较熟悉,因此,我们备课组将此学习内容作为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学习的材料。
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这样的课,让学生进行探研学习,教师进行引导的关键是设计好一张让学生有序进行知识归纳和理解的表格。
2、这样的课还要多让学生上逐渐培养学生交流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学生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不是引导、指责,指导也应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再给予
4、这样的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如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评价多元等等,但课中教师语言方面要求少而精,富有童趣。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去改正才有较大的收获。只有看清了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方向努力做好我们的教。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太来小学:孙凤平作为一名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促进自身的教学改革,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尝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和体会:
创设民主的气氛,愉悦的环境,架起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数学的桥梁,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创新:
㈠、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㈡、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阵地”,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将课程改革落实到每一堂数学课上。根据新教材的“密切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确立学生在数学教学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个特点,初步建立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流程为:问题情境——主动探究——归纳概括——实践应用。”
㈢、评价改革。改革评价制度,建立促进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评价体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驱动器。学习行为评价主要从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流
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态;课外作业——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课外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思考——主动与教师、同学、家长交流和讨论学习的情况等方面来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中,讲究评价方式与方法的多样性。
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