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时间:2019-05-13 01:0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浅谈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学生头疼写,老师头疼阅,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入手:

一、导入激起兴趣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入”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让学生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导入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做到人木三分,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

二、写作克服应付心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首先必须感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它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人兴致勃勃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呈现逐渐淡化的趋势,老师布置作文后,很多学生总是表现出“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态度,应付了事。因为缺少兴趣,他们才觉得作文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种精神重压,所以产生应付心理。写完了,也就可以交差了,至于写的结果如何,评价如何,那是老师的事。要清除这一现象,必须在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作文的“激素”。

三、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只有学生读得多了,写作时才能思如泉涌,付诸笔端。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是解决学生“有话道不出”的重要方法。当然,读书不能漫无边际,教师要给学生推荐文字精品、大家名著或有利于积淀语言的报刊、杂志等,以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课外阅读要强调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吸收,而不是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或为了写作的生吞活剥,要注重知识的长期效应,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把读到的精彩句段摘抄下来,同学之间交流阅读,评析欣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吸收语言。久而久之,学生读得多了,积淀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得很,写作时运用自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时,你再读学生的文章,就会发现他们的笔端不再青涩,而已变得圆润、丰满。这就是学生畅游书海,厚积薄发的结果。

四、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写作的起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培养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教学生去观察,去“爱”:观山,观水,观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观植物,观动物,观小物件„„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的笔下也会流淌着对生活的爱。学生自然会用充满个性的语言,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展现出学生作文的童心童趣。

五、放手让学生写想写的内容

由于年龄、经验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当孩子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时,成人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否定他们,以至学生面对题目不知所云,下笔艰难,最终言不由衷,有的甚至进行虚伪作文、造假作文。作文本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老师在引导好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就得大胆的“放”,允许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把自己见到、听到、想到的,毫无顾忌的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就来了,学生笔下的人就丰富起来,活起来了。

总之,在学生都头疼作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由于感悟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学生作文的水平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文,从写作障碍中走出来。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要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进行。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我们培养的是人,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生理、认知、情感等整体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惟一。在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中堆砌理智知识,并以此来评判人的发展,这样做,只会泯灭孩子的灵性,抑制纯真的童心。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

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

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那么,选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了,语文教师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我以为阅读教学如果有序的话,这就是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和思想深度,而不是各种能力的人为的琐碎的逻辑划分。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筛选信息,都要理解关键语句,都要体验思想感情,都有许多思维的训练,但不管怎样,对字词的掌握、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和成块语言的记忆是核心。这样的话,我们就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大胆选材了。像小语教材中的《火烧云》《鸟的天堂》《草原》《我家的猫》《威尼斯的小艇》等散文都是上乘之作。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中国的古诗、古希腊的神话、各国的童话、一些适合孩子读的小说比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等都是极好的阅读教材。我曾经向小朋友推荐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小语课本第八册也选了题为《争吵》的这一段。这是一本情感真挚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性尊严的好作品,语言亲切自然,如涓涓的溪流,童趣盎然,其中有一种理想的东西在引导孩子。现在国内还没有定论的儿童阅读书目,这是一个遗憾。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儿童部分选了《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等好的作品,广大教师们可以关注。

其次是怎样读的问题。当然要朗读、默读、速读,要能有体验的读、抓住主要信息的读,要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行结合。这里面每一项读的技巧都要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考察目前小学生读的能力,单就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一项而言,不少同学也是不能过关的。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从语言学习还是生

存能力来讲,都强调读。布什上台颁布的教育纲领中就明确提出“阅读第一”的口号。教师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但不要立即讲,要在学生读中生疑,疑中讨论,议而不决,处于愤悱之时作精要讲解,拨开疑云,让学生“重见天日”,获得求知的乐趣;老师要讲得精彩,要讲出韵味,要讲出想像。巴金是一位热爱生命、充满激情的作家,《鸟的天堂》里写了那么清澈的流水、那么大的一棵榕树、那么多活泼的小鸟。他写榕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热爱生命、礼赞生命之情,使我们仿佛感到了巴金那颗因生命美丽而激动之心。当然孩子们读不到这么多,这需要教师去渲染、引导、开启。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浅谈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学生头疼写,老师头疼阅,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入手:

一、导入激起兴趣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入”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让学生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导入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做到人木三分,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

二、写作克服应付心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首先必须感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它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人兴致勃勃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呈现逐渐淡化的趋势,老师布置作文后,很多学生总是表现出“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态度,应付了事。因为缺少兴趣,他们才觉得作文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种精神重压,所以产生应付心理。写完了,也就可以交差了,至于写的结果如何,评价如何,那是老师的事。要清除这一现象,必须在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作文的“激素”。

三、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只有学生读得多了,写作时才能思如泉涌,付诸笔端。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是解决学生“有话道不出”的重要方法。当然,读书不能漫无边际,教师要给学生推荐文字精品、大家名著或有利于积淀语言的报刊、杂志等,以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课外阅读要强调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吸收,而不是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或为了写作的生吞活剥,要注重知识的长期效应,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把读到的精彩句段摘抄下来,同学之间交流阅读,评析欣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吸收语言。久而久之,学生读得多了,积淀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得很,写作时运用自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时,你再读学生的文章,就会发现他们的笔端不再青涩,而已变得圆润、丰满。这就是学生畅游书海,厚积薄发的结果。

四、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写作的起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培养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教学生去观察,去“爱”:观山,观水,观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观植物,观动物,观小物件……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的笔下也会流淌着对生活的爱。学生自然会用充满个性的语言,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展现出学生作文的童心童趣。

五、放手让学生写想写的内容

由于年龄、经验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当孩子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时,成人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否定他们,以至学生面对题目不知所云,下笔艰难,最终言不由衷,有的甚至进行虚伪作文、造假作文。作文本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老师在引导好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就得大胆的“放”,允许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把自己见到、听到、想到的,毫无顾忌的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就来了,学生笔下的人就丰富起来,活起来了。

总之,在学生都头疼作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由于感悟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学生作文的水平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文,从写作障碍中走出来。

引镇街道大峪口小学

赵东华

小学三年级作文指导教学随笔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这时学生对作文的知识还知之甚少,写作起来有一定困难。但如果教师在习作前为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就可以让学生顺利地进行写作。

怎么准备?必须从现成的模式出发,教给他们基本的作文知识,这个模式就是课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逐步明白:怎样一步一步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学生接触多种多样的模式,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事物,掌握更丰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学习因素,不失时机地渗透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小语第五册第三单元就是一篇写、景的习作,写景对于写人、写事来说,比较难写,如果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秋景的美丽,那美景扣动学生的心扉,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也不是难事。

一、指导有顺序地观察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但却缺乏观察能力,不会观察。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写这篇习作时刚好是春天,春天在我们西安变化很大,如:我们身边的树木有的四季长青,有的枝枯刚发芽,还有的树已经开花……如何有效的让学生感受到节气的变化?我先带学生出去观察春天天,说说身边的变化,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眼中的春天,再画一幅春天天的图画入手,让他们发现出春天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再配以美丽的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天的美丽。让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有条理的说一说,最后能按一定顺序写出春天的美景。

二、结合阅读教学交给写作方法。

教学中坚持从说到写,利用学生原有的口头表达能力过渡到书面表达能力。上课时,我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并把几个相关的问题用一段话来表达清楚。充分利用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一优势,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抓住文体随机点拨,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引导学生仿写家乡的特产。我们这里是山区,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各有特点,结合课文写法点拨学生认识拟题、开头结尾、中心句、先概括后具体、过渡句等基本技巧。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就让学生续写作文。

三、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悟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作文来说,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会使文章神采飞扬。有了想象,我们可以把山写成一个伟岸的巨人,把春风写成一个神圣的神者,我们的笔下的景物才会生动。因此在指导第五册第六单元习作时,我抓住了想象来指导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会吃什么,用什么,住在哪里,坐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说的时候,随时提出一些问题,然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从而引导学生根据现实合理想象,在解决问题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想,学则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大胆的根据事实想象合理。同时也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想象中的东西,然后从图画中回到现实,再从现实中回到画面,这样让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时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里面加上好词佳句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了。

四、抓课外阅读,丰富积累。

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每天布置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还在班内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奖励读书多的学生。让学生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让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运用这些做法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引镇街道大峪口小学

徐爱青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要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进行。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我们培养的是人,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生理、认知、情感等整体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惟一。在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中堆砌理智知识,并以此来评判人的发展,这样做,只会泯灭孩子的灵性,抑制纯真的童心。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

5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那么,选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了,语文教师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我以为阅读教学如果有序的话,这就是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和思想深度,而不是各种能力的人

为的琐碎的逻辑划分。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筛选信息,都要理解关键语句,都要体验思想感情,都有许多思维的训练,但不管怎样,对字词的掌握、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和成块语言的记忆是核心。这样的话,我们就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大胆选材了。像小语教材中的《火烧云》《鸟的天堂》《草原》《我家的猫》《威尼斯的小艇》等散文都是上乘之作。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中国的古诗、古希腊的神话、各国的童话、一些适合孩子读的小说比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等都是极好的阅读教材。我曾经向小朋友推荐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小语课本第八册也选了题为《争吵》的这一段。这是一本情感真挚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性尊严的好作品,语言亲切自然,如涓涓的溪流,童趣盎然,其中有一种理想的东西在引导孩子。现在国内还没有定论的儿童阅读书目,这是一个遗憾。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儿童部分选了《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等好的作品,广大教师们可以关注。其次是怎样读的问题。当然要朗读、默读、速读,要能有体验的读、抓住主要信息的读,要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行结合。这里面每一项读的技巧都要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考察目前小学生读的能力,单就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一项而言,不少同学也是不能过关的。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从语言学习还是生存能力来讲,都强调读。布什上台颁布的教育纲领中就明确提出“阅读第一”的口号。教师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但不要立即讲,要在学生读中生疑,疑中讨论,议而不决,处于愤悱之时作精要讲解,拨开疑云,让学生“重见天日”,获得求知的乐趣;老师要讲得精彩,要讲出韵味,要讲出想像。巴金是一位热爱生命、充满激情的作家,《鸟的天堂》里写了那么清澈的流水、那么大的一棵榕树、那么多活泼的小鸟。他写榕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热爱生命、礼赞生命之情,使我们仿佛感到了巴金那颗因生命美丽而激动之心。当然孩子们读不到这么多,这需要教师去渲染、引导、开启。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下载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个性 北大过学校耿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 这是我初次上写字课,一节课下来,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去琢磨、去挖掘、去研究。课前,我认为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是最重要的,托尔斯......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5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 《神奇的书》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洁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在导入课题后,......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第三小学 付佳卉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反思 肥城市孙伯镇刘庄小学 李如飞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