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国培计划后的感想
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小学数学国培计划。当我亲耳聆听了他们那渊博的知识,亲眼目睹了他们那文明而优雅的举止后,我心中震撼:他们之所以称之为伟人,不单单是因为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还有那平易近人的人格。他们的学识和人品都堪称为我们的楷模啊!其中一位老师的话令我永生难忘:你喊我老师,我不是你的老师,我是你人生旅途的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给你我俩的方向。现在,我就把我所掌握的方向,再指给我们所有的老师吧!听了七天的课,内容很多,感慨也很多,由于时间有限,我不想多说,我把自认为重要的四个方面的观点和大家一起来谈一谈。
一、中美教育的比较
博士后卢瑞玲老师首先从教育哲学方面分析了中美教育的区别:美国人的基础教育是健康、快乐的,学校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美国人的学校,孩子们上课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可以不听老师的讲课,当我们中国老师去参观他们的学校时,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哪里是课堂,这分明就是乐园,问及他们的老师,当你上课时,你的学生不听你上课,在干其它事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美国老师笑着说:“没什么呀,他不听我上课,是因为他对我所讲内容不感兴趣,他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有什么理由非得让她们听我讲课呢?”所以他们的基础教育主张的是孩子的健康、快乐。可我们中国人真能折磨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小就要上补课班,补数学、补语文,没完没了的补,孩子玩的开心,我们就不高兴了,得抓紧时间学习,这就是你快乐了我就不高兴了,当问及美国的爸爸妈妈,孩子长大后,打算让他们干什么时,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什么我的身材好,长大当个模特。我的孩子爱画画,长大当个大画家。我的孩子对植物的生长很感兴趣,长大了当个农民。可问及中国的爸爸、妈妈时,答案几乎是统一的:长大上名牌大学、找份好工作。千军万马都涌向了独木桥。正因为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对孩子们的学习看得非常重,必须和苦联系在一起: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十年寒窗苦、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都表现了孩子们的学习不是快乐的,必须和苦联系在一起。苦的事情谁愿意干,又有谁能做好?接着他又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在学校里都考了99分,当美国人的孩子回到家里,爸爸、妈妈两眼放光,大惊大喜:我的宝贝,你真了不起,热烈的拥抱着他们的孩子。可当中国人的孩子回到家里,爸爸妈妈见了就说:“你怎么考了99分,那一分呢?失误在哪里?好好找找原因吧。批评声如雨点般扑面而来。长久这样,他还会对学习感兴趣吗?同是99分,我们中国人看重的是1分,而美国人看重的是99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别向苍蝇似的盯着孩子们的缺点,我们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汲取他们的优点,对孩子们加以表扬、鼓励,不要一味的指责那“一分”的丢失,那效果又会怎样?
紧接着卢瑞玲老师又从教育方法上解释了中美教育的区别:中国人的孩子回到家,爸爸、妈妈通常会问:你在学校学了什么?而美国人却是你在学校做了什么。中国人善于的是考试,美国人善于的是做事。中国人画画问画得像不像,美国人画画问画得好不好。一次,中美孩子都在参加一次绘画考试,第一个题是临摹画,中国的孩子几下就画好了,并且画得很像。可当第二道题出来,自己随意创作一幅画时,中国的孩子傻眼了,干巴巴的坐在那儿,不知道如何下手?可美国的孩子,他们在兴致勃勃地开始创作,一会儿一幅创作画就完成了。所以说中国人在复制、粘贴,美国人在创新。我们的孩子在小的时候,我们就有意或无意地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虽然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搞得好,但我们到了高校却不怎么样,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所以说知识不等于智能。美国的基础教育搞得不好,但他们到了高校,却如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世界上每年的创造发明,他们国家竟占到了四分之一,这样一个惊人的数字,又能给我们在座的的各位老师什么启示呢?教育他应该是顺应性的,不能是强制性的;教育应该是健康、快乐,不能和苦联系在一起;教育应该适应人,而不是人适应教育。这就对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需要做的的确有很多、很多,一切尽在不言中。
二、德育面临的新挑战
岗位的竞聘、绩效工资的实施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量化考核每一位老师及校长,什么软的条件摆不到桌面上,只有实施硬的条件,什么是硬的条件?当然是考试的成绩算作一个硬件,当把成绩算作一个硬件的时候,我们老师当然就把教学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因而对教师德育的教育理所当然的放在了一边。十几年的教育改革一个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就是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德育教育的失误,它给我们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国将不国、校不成校。作假成风,什么假公司、假老板、假钱、假大学生、假教授、假爸爸、假妈妈、假孩子、假论文、假文凭,无处不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亿的人口中,净土在哪里?它又在何方?有的人说,在农民的这一块田地里,不,你错了,那过去的农民会把好的粮食卖给国家,现在的农民会这样做吗?有的人会说,在校园的这一块田地中,难道真的在校园的这块天地中吗?刘刚喜处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的某校参加哲学考试,考卷马上发下去,中国的留学生几乎全部拿出了课本,开始抄起来,当时多尼斯教授说:“你们别抄,我只是检查一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可无一人听得进去,抄在继续。多尼斯教授又说:“这样吧,不管你们考的怎样,最低分我都给你们打及格,你们别抄了,行吗?”可抄仍在继续。最后,多尼斯教授单膝跪地,请求中国的留学生别抄,可无一人听得进去,抄在继续进行着。所以,外国人评论中国的考试是抄出来的,教授是熬出来的。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碰到危难,推给别人。地球热了,人心凉了。你爱我,我爱你,你不爱我,我就去死。别理我,我正烦着你。年纪轻轻,烦什么呢?所有的这一切现象,都折射出我们学校教育所忽视的一个问题:我们注重了教学质量却忽视了德育教育,一个有才而无德的人,他在社会上是一个危险品,我们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又有何用?所以老师们,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分先后,德育教育至关重要,以德治国、以德治校势在必行,对学生德育教育我们将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所以我们每个老师身上的担子很沉、很重。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强盛与衰败啊!
三、怎样对待课堂中错误的生成
数学教学他的本质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课堂中肯定有生成。也就是说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有对问题的正确的生成,也有对问题的错误生成,我们怎样对待课堂中错误的生成呢?这儿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在去年河南省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讲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吴霞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
他曾和许多位老师听了其中一节公开课,那位老师讲的课题是:用字母表示数。当时,在上新课前,老师出示了我们儿童都很熟悉的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同学们,这个大家都很熟悉,那么今天我们讨论的是:a
只青蛙有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老师的话音刚落地,许多同学就举起了手,老师就指着其中的一个举手的同学说:你回答。那个同学站起来说: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同学们哗的一下大笑起来,于是老师指着另一个同学说,你说他说的对吗?那个同学站起来说:“不对。”老师就说,a只青蛙怎么能是a只眼睛a条腿呢?说完了,老师就只顾自己讲课了,再也不去管那位同学的感受了。吴霞老师说他悄悄的注视着那位同学,她是满脸的不服气,再也无心听课,强忍着内心的焦躁和不安,看似坐在那里,其实什么也听不进去,无奈地等着下课,好容易下课了,他才长长的叹了口气。下课了,吴霞老师叫住这位同学说:“你过来,你们老师让你回答的那个问题,我想的和你一样,也是a只青蛙a只眼睛a条腿。"那个学生一听这位老师想的和他一样,高兴极了,于是就说:“是吗?对,我觉得就是这样,那你们老师和同学说咱想的不对,那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好不好?”“好。”那位同学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他们俩就高兴的研究起来了。吴霞老师说:“a只青蛙a只眼睛a条腿,这是我们刚才的答案,那按我们的思路推下去,5只青蛙呢?”学生回答:“5只眼睛5条腿,那事实上5只青蛙是5只眼睛5条腿吗?”“不对呀,不是的。”学生着急的回答。“可见我们俩个刚才想的都错了,那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于是他们俩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积极的完成了对这道题的思考。在吴霞老师的引导中,他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思考、探究的状态,他不是在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当他真正弄懂了之后,他由衷地说了句:“老师,你怎么就知道我的知道,他怎么就不知道我的知道。”各位老师,在上课中,一个同学错误的生成,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那是多么宝贵的财富,不要让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不对,就完事了,我们应该和她一起探根求源,错误的生成到底源头在哪里?让他负起的知道,自己真的错了,在上课中,我们往往对于对的生成,很高兴,让学生说出他的思维过程,可对于错误的生成,通常是一句不对就算了,这样做,是我们的老师丢掉了宝贵的课外资源啦。所以数学是一门探究性学科,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课堂中每一位同学的生成,我们都要尽量、努力地去和他沟通,其中有这样的例子:常学琴老师说她有一次讲公开课,问到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许多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见解,当她准备讲下一个问题时,一个他班从来不举手、学习较差的同学举起了手,并且从举手的姿势上看,那种着急的、渴望老师让他表明自己的见解都表现在举手动作上,老师就想:刚才就由于举手的同学较多,耽误了一点时间,不过还能应付过去,现在他又举起了手,怎么办?不让他回答吧,肯定会伤了他的积极性。无奈之下,他让这位同学回答,可这位同学站起来一回答,全班同学和后面听课的所有老师都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因为不但答案正确,而且方法也是最简单的。老师和同学们能不为他鼓掌吗?常学琴老师现在回忆起来,还感慨地说:多亏当时的狠心啊。
四、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的成长经验=经验+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叶澜教授)
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实践性智慧,促进探究教材内容的有效呈现,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研究的中心位置。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组或重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在这儿我举一个例子来谈:去年8月份,全国曾进行了一次小学数学观摩课大赛,北京郊区的一位老师一举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特等奖,问及他的经验,他笑着说:“是对每一节课的反思,让我站到了今天这个位置上。”其实,开始听这个老师课,他的课也并不怎样,教研室的同志对他的课进行了分析之后,说:“你不如上一节课,就反思一下,看效果怎样。”他就真的这样做了,结果在教学的生涯上,他成长的很快,以至于在比赛中一举获得了特等奖。老师们,这位老师的此岸与彼岸,就是源于实践+反思啊。那么我们老师会问反思“思”什么?就是为何成功,缘何失意,为何困惑,缘何争议,这样合理吗?
老师们写上三年的教案,你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但你如果写上一年的反思,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专家、教授都以为反思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老师难道不想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每天直播我们精彩的人生吧!
老师们,听了今天的报告,或许现在的你和当初的我一样,感到有点失望,我想得到上一节好课的法宝,你怎么没告诉我呢?但从他们所举得生动的、鲜活的例子中,我们似乎有感悟到了什么,这已足矣!
第二篇:国培计划后的一点感想
国培计划后的一点感想
郑旗学区 田浩杰
十天忙碌而有节奏的国培即将结束了,这几天的学习对我来说是受益终身的。在这里我领略了大师级的人物的精彩讲课,理解了新课标理念的最新前沿,见识了好多以前听说过的或者未听说过的名师,以及他们的人物事迹,教学理念,著名的作品。
我在听课的同时,一边听,一边进行自我反思。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有好多东西要学习,有许多的经验要去借鉴。我在想每一位成功的老师背后都有他们的过人之处,最重要的是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当然,其中不乏教师个人的素质修养,知识层次,独特的个性魅力。申祝平老师,沉湎于数学,不慕名利,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忘乎所以。一道题的新的证明方法都可以让他乐不思蜀。一个热爱自己专业的老师,那么必定会感染他的学生去热爱喜欢这门学科,所以他是成功的。指导老师奉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在她是在用爱来教育,爱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只有心中有爱,并且把这种爱的力量传递给学生,那么成就一个老师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学生。所以大师级的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爱心的传递者。任勇,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功底,兢兢业业,将数学教学的种种出书力作,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与我们共享,启发着一批批教师的新生力量。任勇,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学者,一个研究者,一个学术大师。
看到这些名师的成就和风采,我对教育这一行业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信心百倍。别人的成功各有途径,但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不断的创新进取精神。他们的成功告诫我们:年轻教师必须扎扎实实的从事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在几十年如一日中,不变中有变。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变得是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还有个人知识能力素养的不断提高。
在我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也曾迷茫过,也曾对教师生涯产生过质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我们看着学生不断的长大,不断的进步,我们老师从中得到了什么。一切似乎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所以一度的低落。当我认识了任勇,申祝平,李庾楠等优秀老师后,我明白了,教育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行业,不是你投资了,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的行业。更不是一个目的性和盈利性很强的行业。也许,这些老师当初也许不曾想到他们会有如此之高的成就,但是他们在十几年,几十年的教育中兢兢业业,努力求真,不断思索总结创新,在第一时间,把第一线教育的成果应用宣传推广,终于量变引起了质变,从个人到教育都有了飞跃。
也许我该平静我那颗浮躁的心,也许我该静心去读一本好书,也许我该每天坚持练字,也许我该每天认真备好教案,也许我该每天和我的学生多多交流探讨,也许我该每天和同事合作学习„„ 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成功就是一种坚持。
有了前辈们的成功的基石,我更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今天看了一位叫樊丹子的女教师的教学视频,她被评为全省青年优秀骨干教师。从她稚气未脱的脸上,和带着童真的眸子里,我可以看得出,她的教龄并不长。讲课的汪香志老师很欣赏她。说她粉笔字写的好,教态大方,教学安排都很好。岂不知就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她的进步惊人。为了评选骨干教师,樊丹子每天坚持练习毛笔字,认真备课学习。终于半年后的评选她成功了。我当时很感慨,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教学,别人的成就为什么这么巨大,而自己呢,没有进步,反而退化了。教学环境是一方面,而更因该反省的是个人的努力程度。想想自己,坚持练过字吗,即使字很难看。坚持每天都写教学日志吗?即使教学理论都一塌糊涂„„人与人的差别不在以后,而是在当下你干了什么,我悔不弥初。
所以,通过这次的培训,我觉得我应该好好规划以后的教学生涯,不应该庸庸碌碌,应该向大师们看齐。
第三篇:国培感想
感谢国培,让我遇到教育路上的美丽风景
有人说,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专业书籍。回顾这一年来自己的成长经历,蓦然发现竟是国培为我打开了通往外部精彩世界的天窗,让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刘萍萍老师的《2011版新课标的变化与教学》让我明晰了努力的方向:备课先备好课标,它才是教学的依据,老师要利用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关注过程,注重能力培养;周丽君老师的《说课与微型课》中的微型课的三个特点(选“精”教学内容,选“好”教学主线,选“巧”教学切入点)如同一盏指路灯,让我终于看清了微型课的真面目,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刘院长的谈古《论今话修养》则教会了我们立德修身的方法……一个个鲜明的观点,一句句深刻的感悟,一段段精彩的分享,渐渐内化并融进我的血液,让已过不惑之年的我犹如焕发了第二次生命,满怀信心地走在了教育的路上,那是因为我遇到了美丽的风景————
“教什么”是大方向,“怎么教”只是形式
周丽君老师在作报告时激情满怀。“教什么”是大方向,“怎么教”只是形式是本次报告的重点。到底教什么呢,她把内容融进了一个课例中。通过看视频,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什么”是目标,“怎么教”是过程和方法。犹如一个人走路,去哪里是目标,至于怎样去自己决定,只要方向不错,都能达到目的。受益最大的是怎样讲微型课。拿到一篇文本后,先以读者的身份用心触摸作者的行文思路,再以教者的身份读进去,在读中慢慢跳出教学思路,先确定“教什么”,再定“怎么教”。不同的题裁训练点不同。古诗找“诗眼”,戏曲抓“矛盾冲突”,小说找“故事情节”。如《春夜喜雨》应抓住“喜”字读中悟情,《钱塘湖春行》巧抓“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字,由其入手,层层深入,体验感悟,体会意境,就会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学习郑振铎的《海燕》一课时,为了让生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愁,周老师以崔颢的《黄鹤楼》和余光中的《乡愁》为辅,在比照中逐渐推进,一个“愁”字汇聚着多种复杂情感,学生怎能会不进入意境呢?在学习《木兰辞》这篇课文时,周老师抓住“愿为市鞍马”“愿驰千里足”中的两个“愿”字,拎出来了一条教学主线:抓抉择——明变化——析原因,在朗读感悟中让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渐渐高大起来。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得到了情感的熏陶。选择切入点要引文而异,“中间开花,波及两端”“倒嚼甘蔗”是常用的方法。到底该怎样活用此法呢?我忽然想起了曾讲过的《搭石》一课,第二段有一个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怎样让它中间开花呢?按着周老师的提示,我准备三步走:一读课文,画出文中的一个中心句;二读课文,画出二—四段中能体现“搭石是风景”的相关句子,最后聚焦第三段细细体会。但三个段落不能平均用力,“选精教学内容”这一点体醒我决定把重点放在第三段“走搭石”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读,感受人们走搭石的和谐美、节奏美和动作美,最后把重点句子变成一首小诗再次感悟走搭石的诗意美。这样一路,就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才是有效的课堂。感谢周老师的引领,让我看到了语文路上的别样风景。
浪漫的语文需要用心经营
“语文充满了浪漫的诗意,应用美好的情感熏陶情操”“高雅的课程培养出高雅的人”这是来自北京丰台的常作印老师强调最多的两句话。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程比网络游戏更能吸引学生,到处充满诗意并走向远方呢,常老师是从这几个方面开发课程的的:应试课程,编制母题(老师下题海精心设计,母题练透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精确打击;教材课程,大胆删减和重组(教材需要整合,删去没用的,只留下重点、考点和经典);文言和识字课程(注重汉字的音、形和意为一体);晨诵课程,用诗歌开启黎明;书法课程;大语文课堂等。每一门课程都如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在美妙的语文课堂里尽情遨游。语文学习真的成了一种莫大的享受。
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识字课程、晨诵课程、专题教学和写作课程。常老师从资料获知,古时的私塾先生教学识字时,一般两年都能认完基本字。可是我们今天却用了几年的时间学习,识字效果仍不好,原因就在于古人教生字时,不仅说出它的来源,还强调了它的字形和意义。在先生眼里,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在让学生欣赏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就牢记在心了。反思自己的教学,往往把汉字作为一个毫无生命的符合去死记,枯燥无味,怎么会有效果呢?“不会说文解字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几个字像一把小锤重重地敲醒了我,明确了目标。“高品位的课程培养高品位的人”。为了让学生拥有一个高品位的人生,常老师创造性地开发了“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这一课程。当大地已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时,同学们已在优美的诵诗中迎接新的一天了。时间到哪里,课程就到哪里。如今年九月份开学后,他班就以“秋月”为主题读诗和诵诗,先让《蒹葭》这首诗词流入孩子的生命,用经典的魅力驱除浮躁,滋养心灵。白露时节,师生同诵《闲居寄诸弟》,读中涵养品性,受到美的熏陶。为了达到学以致用,常老师又布置一个既实用又富有特色的作业:中秋节晚上,和家人设计一个高雅的赏月活动,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示。此外,利用每月固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登台表演,用高雅活动培养高雅人。诗能养心,由点到面的专题教学更能开阔视野。他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时,以两篇课文(三毛的《背影》)为基点横向拓展,先后研读了丰子恺的《我的母亲》,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史铁生的《合欢树》,季羡林的《永久的悔》,老舍的《我的母亲》,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及他自己的散文《秋叶》等一组亲情文章,这样由“父爱”拓展到“大爱亲情”,点面结合,升华主题,丰盈头脑。在学习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专题时,他是这样设计的:课前预读,回忆《在烈日和暴雨下》,课前研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课后助读《自然环境烘托人物命运》,品尝借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这“四读”为辅,以“环境描写”为训练主线,更好地体会了环境描写的主旨——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常老师的写作课程也充满了魔力,他以“展示”和“发表”为法宝,极大地调动起了写作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教室的内外墙成了学生的展台,他为每个人都开发了一块阵地,每人每周展示一篇习作,然后取下来装订成册;每周一篇电子稿按时上交,发表在《班级周刊》上。为了让学生自我加压,常老师把好文章推荐到报刊杂志社,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出书。以成果证实自己的实力。他的这一招果然高超,好几个孩子都脱颖而出,有的学生竟然利用节假日撰写长篇小说。在常老师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自身都蕴藏着无限能量,老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和点燃火焰,让其能量释放出来。所以说,教育是唤醒,而不是说教。多么智慧的做法!
研究课标是依据 培养能力是目的
早在乐陵实小培训时,李升勇校长就告诉我们:老师要依据课标研究教材并超越教材,才会有思想和话语权,才能闯出一条新路子。当时对这句话一知半解,可听了新乡市教研室的刘萍萍老师的《2011版新课标的变化与教学》后茅塞顿开,原来教育专家的看法都是相通的。自课改以来,教材、学生和老师的角色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是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材要求回归经典,突出了能力为重,强化了能力培养。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刘老师给我们支招了:借助教材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用知识做背景,在解题过程与方法指导的训练中培养能力,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究和合作的基础上让自主学习真正发生。为了阐述这一观点,刘老师用具体的案例教会我们怎样一步一步地去操作。为了达成目标,她采用了分解的方式,具体流程为:课时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四级目标经过细化和分解,学生可在前置性预习中提前完成任务,在展示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形成能力。这样设计,老师教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是在用教材教,教的是课程的语文,练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此外,刘老师还以她自己的育儿经历告诉我们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一个字就是“懒”,该孩子干的事妈妈绝对不可代替,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去生活中学习。好习惯从小养成,自己学会规划人生。她女儿现在正在香港理工读大二,为了取得去美国交换学习的资格,利用暑假就去西班牙实习。至于买机票,查找路线和联系单位,都由她孩子去办。锻炼的次数多了,能力自然形成了。可见,孩子的能力都很强,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放手,只要给她们一个舞台,孩子定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教育是场永远的修行
课品即人品”这是薛法根老师的至理名言。意思是说一个老师教学水平再高,教学能力再强,如果他没有良好的修养,也就失却了人格魅力,那么,他的课堂将永远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染力。我们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美德。如何拥有良好的修养呢,李院长的《谈古论今话修养》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修养需要有自觉的意识;修养需要自信和坚定的意志。“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追求品质修养是任重而道远;修养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实践;修养的目标在于道德的完善,是人生的一个永恒的过程,没有终点。所以,决心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严以律几,宽以待人;
2、待人接物,多反躬自省;
3、诚实守信,一身正气;
4、要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并认真加以改正;
5、做光明磊落之人,多交纳益友;
6、淡泊名利,有坚定的信念。我清楚地知道,一个老师仅仅给孩子们传授知识,那只是一个教书匠,应该时时做好楷模,把教育学生和热爱事业相结合,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在以后的教育之路上,我始终以一个行者的身份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尽力做到立己达人,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永恒的追求!
总之,这次接地气的国培让我看到美景的同时也收获颇丰:既有观念上的改变,又有理论上的提升;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几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细细梳理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让它融进思想,融进教学,并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努力让自己早日走上一条专业化发展之路!
第四篇:国培感想
学习《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的单篇教学设计》感悟
语文教师备课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困难一些,难就难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难以确定上。今天认真倾听了李卫东老师的讲座《文本解读、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李老师以备《故乡》的经历为例子,来探讨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让我茅舍顿开。
李老师讲了他备课的三大环节:
一、直面文本,从“语文学”角度解读教材。裸读与参读(参照名家解读教材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甄选,确立教学内容)相结合。
二、倾听学生对教材的“教育学”审视,即了解学情(学情不是笼而统之的学情,而是指向特定任务的学情,是具体教某篇课文的学情。)
三、综合考量,预设合宜的教学内容。
听着听着,自己又倍感惭愧。想想自己平时的备课,不要说这三大环节,就是认真读文本都没有做到,往往就是左手握着教学参考书,右手拿着已经出版的形形色色教案,在书上圈圈画画就了事。看来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是自己当前应该做的。
听李达武教授专题讲座
《古诗词改写与变奏》收获与感悟
美丽与智慧集一身的李达武教授以“古诗词的改写与变奏”为主题,以“古诗词的改写”、“古诗词的歌唱与变奏”为主线,以“连说带唱”的独特方式进行讲解。李教授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解读方式赢得了高度认同,掌声频频,笑声连连。更是我们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培训师的典范。在李教授的感召下,我们一起吟唱了《周南·芣苢》《卫风·木瓜》,曹操的《短歌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等名篇,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国学的魅力。
达武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做在山东卫视“我是先生”栏目的视频,李达武优雅气度,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快乐国学教学方法,引发全场大合唱,对更大范围地推广“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生命如诗,岁月如歌,快乐国学,边走边唱”,李教授乐观积极的心态、激情洒脱的生活、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更是感染着每位老师,让我们像达武教授一样,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乐学、爱学;让接受培训的老师爱听、真听。
听朱自强教授专题讲座 《儿童文学教学法》收获与感悟
中国海洋大学儒雅、睿智的朱自强教授结合生动的案例《去年的树》《熊爸爸回来》《等信》等为我们诠释了小学语文儿童教学法。强调小学语文教育应回到儿童本位的立场上来,反思“工具论”语文观,主张“建构论”语文观,即语文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他特别指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大短板:就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单纯地追求标准答案。小到一个字词的解释,大到一篇文章的理解,我们都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去代替孩子的思维,用我们成人的思想和情感去代替孩子的情感。朱教授的讲座引起了我的思考:多读儿童文学作品,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当永葆童心。
听李大圣院长讲座《教学关系变革与高质量学习》感悟
我是第一次聆听李大圣院长的讲座,李院长的讲座是真实、真情、真智、真能的自然流露,真是相见恨晚呀!李院长从做一个“在人性层面上深刻理解学生并最大限度释放善意的老师”讲到高质量学习的五大系统和二十个原则,到最后再次强调我们要转变听课视角,要拥有做一名教师培训师的身份认同。李院长用鲜活而充满母性光环的生动案例让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教室里不时传发出阵阵掌声和笑声。其中对于李院长提出的教学的剪裁原则:对文本的刀砍斧削、精雕细琢,我感受颇深。回顾我们学校、我们区县教师的不少课堂往往就是目标繁多,处处是重点,处处想细刻,结果却是处处蜻蜓点水,一堂课下来,老师的预设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学生更是收效甚微。现在想想,老师们不敢对文本进行砍削,更不知道怎么砍削,不明白文本的重点、难点、亮点到底在哪里?看来,要高质量的教学,首先得提高老师们解读文本的能力。
古诗词怎么教
彭才华老师的古诗词课例《忆江南》和《古诗怎么教》的讲座都体现了一个关键词:诵读。记得《文心雕龙》中说: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我很欣赏这种“读之、诵之、吟之”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平时自己的古诗文课堂也努力在做:一读读正确,即矫正字音,把诗词读通读顺。二读融情感,即猜测梳理诗词内容,指导注重停顿、轻重、缓急等问题。三读融情景,诵读时,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再加以与意境想通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片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诵读。四读展联想,就需要指导学生扩充想象,从而渐入意境。当然以上列举的这些和今天彭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深情并茂的范读,余音绕梁的变调读,优美的导语引读,照镜子合作读,背景补白齐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差远了。呵呵,既然知道差距就知道努力去弥补吧,我相信自己。
听黄兰老师讲座《童话:教什么,怎么教》收获与感悟
几次聆听黄兰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她的课堂就如幽兰芬芳扑鼻,今天的讲座亦如此。听后写下一首小诗:
咏兰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高堂育桃李,教坛传芬芳;淡淡童话情,悠悠儿童心。明明定目标,清清理结构; 朗读练语言,表演蓄情趣。诗意展奇幻,想象显灵魂;吾心豁开朗,欲把童趣扬。
参加“学科培训新理念”系列活动(2)的收获与感悟
今天下午观摩了小毅老师组织的渝中区六年级教材培训研讨会,精彩至极,亮点总结为三个字“高”“实”“巧”。
高即高明,主要表现在王老师在培训前充分调研,了解受训者教学现状,培训内容满足了两类人的不同需求。一是第一次教六年级的老师,讲座中对全册阅读、习作的要求做了系统的梳理。而对于多次教学六年级的老师,本次基于疑难问题的培训更是深得人心。
实即实效,主要表现在讲座内容质量高,在解决五个疑难点的策略方面落实在具体的课例指导中,操作性、指导性极强。
巧即巧妙,主要表现在讲座形式创新上。本次培训的点多而难,王老师把五个疑难问题点分散给工作室的四位老师各自解决,保证了讲座的质量。更令人佩服的是:王老师利用这次培训,既给了工作室成员展示的平台,又可以激励更好的成员参与到培训中来。同时,王老师把最难的问题留给自己亲自给老师们解答,更是给工作室成员做了很好的示范。仅仅就这次培训,王老师不但培训了全区六年级的语文教师,还培训了我们国培班的学员,更达到了打造自己名师团队的目的。真可谓是一箭三雕呀。牛,真牛!
听何元俭老师讲座《散文阅读规律与教学》收获与感悟
今天何老师以《窃读记》《老王》为范本,具体指导我们如何来教学散文。我觉得:读、品、诵很重要。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欣赏、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真情。正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品,引导学生品作者遣词造句以及巧用修辞之妙。诵,背诵课文既是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记忆力的一个良好途径。正如巴金先生所说的:“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了文章的调子。
听杨蔚老师专题讲座《说明文:教什么,怎么教》收获与感悟 今天杨老师以《送你一片绿荫》《鲸》等课例为范本,具体指导我们如何来教学说明文。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一是读,即读懂内容,多以默读、自由读等方式进行;二是学,学习课文用词准确、简明、慎密;三是用,由课内扩展到课外,通过知识的拓宽,促进知识的系统和迁移。说明文的个性还就在于,它的目的不是让人有所“感”,而是让人有所“知”。我们在教说明文时,应首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产品说明书、图书说明、教材说明等,交流阅读,使学生获得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还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再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特点等。
简简单单教出“语文味”
“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类似的话语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语文课的“读味”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余映潮语)。语文首先是读出来的,读是语文教师手中的一把利器。可是许多教师把这把利器忘了,弃置一旁,使之锈迹斑斑。人们认为读太简单了而放弃,其实,往往是简单的才是最好的。人们以为读太枯燥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朗读,读出兴趣,读出鲜味,读出色彩与画面,读出节奏与旋律,读出灵性与个性,读出美感与情感。
读可以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如浏览、默读、自由读、大声读、轻声读、个别读、齐读、领读、互读、分角色读、引读、速读、吟读、品读、诵读、美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边读边思考,口颂心维,在学生品析佳词好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读出他们自己的感受!学生呢,通过老师的点拨,有了一定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一个个定会读得有趣味。我想,有了这种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
二、语文课的“品味”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品味再三,构建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反常处着眼。文本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合常理的语言,对于这样的语言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敏感性。如:《秋天的怀念》中的这一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母亲是孩子的长辈,为什么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出去需要“悄悄地躲出去”?为什么听我的动静是“偷偷地”,而不是直接看?在这样的细品中,学生也学到了精读时可从语言反常处入手的方法。
2、对比中赏析。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者寥寥几笔写出了荷花和荷叶的美,充满着生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冒”字,看看能否换成“长、透”等词。通过讨论,大家觉得,相比之下,“冒”字写出了荷花钻出水面是好奇的样子,把荷花写活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理解品读句子,既感受到荷花的生命力,又能品味到语言的美。
3、联系上下文品析。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是孤立的。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存在于上下文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这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浮华、孤立的了,这样的语文课也就上得有滋有味了。
4、生活体验法
一位教师在上《春》一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同学们多角度品味语言,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生1:首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生1:抚摸过。
师:请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1:前天肚子有点不舒服。妈妈就用手轻轻操我的肚子,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师:有人把春风比作魔鬼的手。可以吗?
生1(坚决地)不行。因为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都是温暖、柔和的。
师:回答真精彩!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抚摸时的感受好吗?
(生1读得声情并茂,尤其强调了“轻轻的抚摸”处)总之,以一个或者几个词语为突破口,或以比较搭桥,或以联想激情,或重视语境体悟,或侧重前后勾连,入得文字,又出得文字,语言的美,语文的味,就在其中了。
三、语文课的“写味”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语言的创作能力。如《秋天》这首诗语言生动优美,其中“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把苹果、葡萄的颜色描绘得如此生动、鲜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语言的范本。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品读这句话后一起分析这句话的结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写苹果、柿子等;最后再请学生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看起来复杂的句子通过一句一句的仿学,学生写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深化了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
当然,一节富有语文味的课堂离不开一位老师激荡的情感,这激荡的情感一方面来自老师的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越能激起童真童,他的语文课堂越有语文味。激荡的情感另一方面则来自于课文感人的故事。它需要教师在教之前,先要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尽情地领悟语文味,然后,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将“读”、“品”、“写”有机结合起来,溶于一体,那么,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操、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样语文味就最浓了。
如何进行童话教学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童话之于儿童,是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也就是说,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并且幻想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在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作品,比如常人体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拟人体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两只小狮子》等;国外著名的拟人体童话:《丑小鸭》、《乌鸦喝水》等;超人体童话:《七色花》、《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在童话作品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作为“文学”的童话,教师理应遵循文学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文学之“美”充分显现出来。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得以实现。
这样,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
综上,我们可尝试运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读——体会文学语言美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感——体悟文学情感美
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
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他们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因为,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而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三、演——感受文学形象美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演”,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
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他们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四、思——领悟文学意蕴美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美。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答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而更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五、讲——初识文学表达美
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练习讲童话。比如,可以先从复述入手,指导他们先学会合理的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融入情感,加入表情色彩。
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童话,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独立编(讲或写)童话。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有助于他们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六、品——品味多彩的生活美 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或观看)过的童话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与品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去阅读(或观看)一些优秀童话作品。教师了解并利用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影视、网络所接触到的大量童话作品,通过讨论与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美,进而逐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使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小学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能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并得以健康、全面地成长。
听瞿涛老师讲座《说理文:教什么,怎么教》收获与感悟 瞿涛老师结合薛法根老师的课例《剪枝的学问》来介绍说理性散文的教学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策略导向品味语言——揭示文章内在情趣。并特别强调:说理性散文重在品味情趣。最终瞿老师揭示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回应的三个问题:1.去哪里?——目标,2.如何去?——过程与方法,3.到没有?——目标达成。薛老师的课,特别是听写词语都是立体设计,多种功能。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理解词语联系课文内容,典范!
第五篇:国培感想
有感于《比较阅读》
学习了各省优秀的课改经验,我收获颇多。其中,比较阅读对我的影响最大。目前,我是四年级的语文教师。自从接手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以来,深深地感到阅读教学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疑难。每篇课文篇幅都十分长,再不能用以前那种反复阅读全文或段落的方法去教学了。该怎样去开展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陷入了沉思。现在,幸得优秀课改经验的提点,我恍然大悟。
首先,我弄懂了阅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去教学。比较阅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其次,我学习到了阅读教学的方法。
1、要注意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出自老舍先生的笔下,但是,前者通过写猫性格的古怪和猫的淘气来表达出对猫的喜爱之情,后者则是通过写自己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到尊敬这一转变,来表现对母鸡的喜欢。
2、要注意同一单元课文之比。比如:写小动物的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它们的共同点是作者都十分喜欢自己笔下的小动物。但是,表达的方式却不尽相同。《白鹅》和《白公鹅》用了反语的写法,拟人夸张的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深深体会到作者对小动物的爱。《猫》和《母鸡》则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
3、对于长篇幅的阅读教学,可采用抓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掌握课文。对话较多的课文,则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可避免以往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兴趣十足。
总之,课改经验带给我的影响,是难以用言语表达得尽的。我将带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积极地站在教育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