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

时间:2019-05-13 01:1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

第一篇: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

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

关键词:医学影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大量增多,规模扩大,设备更新,大多配备了X线、超声、心电图等辅助诊断设备,基层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为适应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我校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提出了适应基层的培养标准,改革了课程设置、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层卫生服务对医学影像人才的要求

经过对基层卫生服务点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最受基层欢迎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是一人能兼多项业务的多能人才。大的医疗机构分科细,业务人才属于专家型人才,专长突出但专业单一,例如从事X线诊断的往往不熟悉超声和心电图;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规模小,单一业务量不大,因而,能同时胜任常见病X线、超声及心电图检查操作和诊断的医学影像人才最受欢迎。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鉴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对多能型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我们修订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方案,明确定位基层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重新规划了专业课程设置,加大实训设备投入,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了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一体化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1 培养标准明确定位

2007年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有关培养标准第五点明确提出毕业生要具有对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做出影像学诊断的能力[1],这是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正确提法,是我校实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我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毕业生能够熟练操作X线、超声、心电图设备,并能对常见病多发病作出相关的影像学诊断。

2.2 改革课程设置

主要是增加了超声诊断学课时和增开心电图诊断学课程。《大纲》的专业课程设置超声诊断仅安排72学时,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的水平,要真正达到熟练的层次必须加大课时,尤其是实训课时。我校目前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超声诊断学安排144学时,理论实践比为1:1。《大纲》中无心电图诊断学教学要求,鉴于该门技术在基层已经普及应用,我校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安排114课时,采用直观视图加问题驱动教学法[2],很受学生欢迎。

2.3 构建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

医学影像诊断教学大多数时间都是进行图谱分析,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大量接触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图谱资料,我校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了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3],接入了正常人体学图谱424幅、X线摄片图谱303例、X线CT诊断学图谱533例、超声诊断图谱323例、心电图图谱81例、磁共振成像图谱418例。以往学生主要使用观片灯看X线胶片,存在着片源种类和数量不足,保管困难等弊端。中心建成后,学生可以在开放的影像实训室、电子阅览室及其他校园网内任一终端机上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打开相关的内容学习,可以说,学生读片实践的机会得到了无限量的增加。

2.4 改革教学模式,实施一体化教学 为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实践,我校大力提倡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参与等教学原则。学校加大投入,新建了两个各拥有30台计算机,配备投影设备的医学影像诊断一体化实训室,新建了一个拥有8套先进B超设备,电脑捕获实时图像可大屏幕投影演示的超声诊断实训室,各课室均安装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并连接校园网,可随时调用网络资源中心的教学资源上课,这一系列的建设投入有力地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也保证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教改成效与主要制约因素 3.1 办学规模扩大,生源稳定

2000年国家公布调整中职专业目录,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更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后,我校该专业的招生人数曾降至每年不足50名的尴尬境地,2004年起我校实施调整教学方案后招生人数逐年回升,近三年一直稳定在年招生250名左右。

3.2 毕业生普受欢迎,就业率稳居各专业之首

由于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只要一人当班即可同时兼X线、超声和心电图仪器操作和常见病看图诊断工作,深受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的欢迎,常常在实习阶段学生即与接收单位签定了工作合同,近三年平均该专业当年对口就业率达到了91.47%。

3.3 专业特色鲜明,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凝聚了近40年影像专业(初为放射医士)办学经验,加之进入新世纪后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专业,2005年该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在区内二十几所中等卫生学校中,唯我校获此殊荣,2007年和2010年经两次复评认定,2010年同时被确定为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在该专业的带动下,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专业教改创新深入开展,招生爆满,2011年秋季招生首次突破了3000人。

3.4 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影响中职医学影像专业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技术类专业无法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严格来说,这类人员不能在诊断书上签字负责,否则涉嫌非法行医。但目前的现状是基层需要他们能提出诊断意见,很难设想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专设技术操作岗位,操作结果要请另一位有诊断签字权的医师书写报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考虑制定相关政策,让这类人员在基层(乡镇及以下)卫生服务机构有机会获取合法的诊断签字权。

参考文献:

[1]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刘

伟,肖智谦,邱琼华,心电图诊断视图直观加问题驱动教学法实践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8):76~77 [3] 刘

伟,曾以初,曹

俊,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和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67~68

第二篇:深化教学改革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论文

摘 要:高等学校在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文以西南大学先进的教学经验为切入点,探讨了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

西南大学以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为目标,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实现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其经验值得探讨。

一、认真修订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它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培养措施和培养途径。从2006级开始,各专业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突出研究性课堂教学、创新性自主学习两个重点,加强专业与强调通识有机结合、加强理论与突出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学习与强化研究有机结合、加强课内与注重课外有机结合,强调分级设计、分类指导、分流培养,全面修定了培养方案。

1、调整学分、学时,建构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

为适应不同专业的要求,培养方案的毕业学分设定为150—180,不同专业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具体设定。其中,为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要求所有学生至少选修12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含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强化学科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面,要求各专业学生至少选修20学分以上的专业选修课程;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低于25%,并将过去每学分20学时的对应关系调整为每学分18学时,减少了课堂教学时数,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性。

2、整合五类课程模块,构筑新的课程体系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将全校课程整合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自主创新学习五大课程模块,构成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在科学的设置基础上,同属一级学科的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相同,同一学科群专业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可修读相同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夯实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逐步实现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通识培养。此外,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除必修课程外,还开设定量的选修课程,保证四年教学不断线。

3、设立创新实践学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07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将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六大建设内容之一,足见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则明确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我们除了在培养方案总学分内对实践教学环节作了学分比例要求外,还在总学分外另设10学分的创新实践学分,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新性学习。创新实践学分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可替代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其中,科研学分和技能学分可以替代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创新实践学分的获得由学校根据《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统一认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坚持个性化与综合化培养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坚持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通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实习支农”计划,形成以创新实验班教学、实习支教、实习支农等教育教学模式为一体的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多层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开设创新实验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如何培养精英人才的问题,学校从2006级开始在化学化工、历史文化、数学与统计和物理科学与技术4个学院试点开设了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是以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侯光炯教授命名的人才培养“光炯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班在使用同一培养方案的前提下,通过集中优质教学资源,以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计划和实验教学改革计划为重点,强化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精练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能;创新实验班试行学业导师制,以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创业计划、申报“本科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参与教师研究课题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学校重点实验室、研究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向创新实验班学生开放,以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实行滚动竞争机制,通过动态的考核与评价,部分学生会被淘汰进入普通班学习,普通班优秀学生也有机会通过导师推荐和考核进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2、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

针对我国农村尤其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师资队伍不稳、质量不高的问题,我校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以顶岗实习为基本模式,积极探索培育教师人才模式的改革创新。学校在师资问题比较突出的农村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派高年级师范专业学生定点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全面进行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并让农村中小学被顶岗出来的教师参加我校组织的系统培训,以此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引领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这项改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贫乏问题,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了我校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这项改革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社会反响强烈,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3、探索实习支农计划

在党和国家更加密切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大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教育的传统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率先在重庆石柱县取得了明显实效,也被称作“石柱模式”。一方面,学校将石柱县作为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把部分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带到石柱地方开展,并将研究成果就地转化,极大地支持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柱县也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场地,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撑平台。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模式,也是科技支农的一个成功典范。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到课题调研和研究之中,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践能力。“石柱模式”极大地密切了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过程

人才培养既要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规格,更要有扎扎实实的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来加以推动。

1、实施课程精品化战略,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就必须按照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近年来,配合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抓住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机会,以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实施课程的多样化、精品化与专题化改革,实现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持续不断地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构建以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达标课程为骨架的、覆盖本科教学基本环节的三级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大力推进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分级分类教学,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公共课和基础课程多是大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的课程,对刚刚进校、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低年级大学生做好中学阶段所学知识和大学专业发展的衔接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为切实解决大众化教育阶段部分学生“吃不饱、吃不好”和部分学生“吃不消”的两难问题,我们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先导,在大学计算机、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植物学等公共课、基础课程群中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基础课程分级分类教学改革。通过制定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教学的课程级别,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量体裁衣,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厚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同时,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深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增强学生学习效能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能。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学习讨论会等形式引导师生对研究性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鼓励教师在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实践,开展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改革,切实转变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真正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四、通过体制创新和教学过程监控,创设宽严适度的成才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人才培养具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在严格教学过程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推进教学体制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成长发展创设了更宽阔的空间和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1、严格教学过程监控,规范教与学双边行为

为了维护教学正常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切实维护学生学习的权益,我们通过调动各方面力量,构建了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专家评课、教学事故处理等诸多环节构成的,包含一系列科学指标体系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强化教学过程监控,我们在国内高校率先设立了教学质量监控电话(教学110),并派专人职守,确保信息反馈的准确、及时,保证了教学过程监控信息渠道的畅通,有利于规范教师学与学的双边行为。

2、积极实施“2+1”学期制改革,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必然面对资源不足尤其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为了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加宽阔的平台,我校创设并实施了“2+1”学期改革,在原来的春秋两个学期之间增设一个短学期,构成“19周+19周+6周”的“2+1”学期模式。“2+1”学期制的实施,为资源的调配和利用增加空间,为资源的释放和丰富提供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拓宽平台。经过一年的试行,我们已经验证了这一体制改革的可行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正在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开展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3、14期.<2>郭霄鹏.整体优化 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3>陈羽白,罗锡文等.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教探索2004年4期.<4>张国圣.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西南大学为在校生提供“大师文化”与“基层实践”两道大餐 光明日报 2007年1月4日.<5>梁宏,武高辉.实施创新教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第1期.

第三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稿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在这里对十八大报告的理解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1月8日,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八大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了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阐述后,倍受鼓舞,也深有体会,具体概括如下几点: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一所学校从建校那天起,就承担起了为子孙后代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这又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把少数尖子生视为掌上明珠,为此,对尖子生大开绿灯,倾注无限阳光与雨露。而把大部分中差生视为无用之才。这部分学生非但得不到教师的关爱,教师的滋润,有时还要受到学校、教师的讽刺与挖苦。同在一所学校,同是一名学生,却得不到平等的教育与关爱。这种教育的不公平,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学业不成,就业无门。这部分学生不仅成了社会上的“次品”,而且酿成了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悲哀。所以,“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第一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从教师来说,一

定要千方百计地帮助每个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也好。

二、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地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一)为人师,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并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中共党章,深刻领会并贯穿“十八大”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人才。积极参加学校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活动,党支部学习。利用多媒体,多渠道多方面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谈感想、写体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

(二)为人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坚决拥护改革开放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身心投入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之中。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教研、教改之中,在以德育为首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学校里,我按时参加学校每周组织的教研活动,积极

聆听专家对课改的讲座,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为人师,就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即为人师,就要修养德性。教人先正己,要胸怀坦、仪表端正、言语行为规范、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谦虚,甘于奉献、发扬风格。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真、善、美,远离并反对、抵制假、丑、恶。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对人诚实、讲究诚信、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他人尊重、关心、爱护、积极帮助、助人为乐。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影响学生。

(四)为人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不把教育事业当谋生的职业,而把教育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教育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与其他社会要素相比,远非从属者,反成统领着,一切皆由教育所缘起。教育可塑造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挽救失落的灵魂。在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热爱所教的学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都不爱的教师,绝不会较好本门学科。只有热爱所教学科,才能以更积极的热情钻研所教学科。生物学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种,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

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其重要性一方面是作为一门学术的研究作用,另一方面是为医疗、农牧业、环境保护等奠定理论基础。生物学的范围包罗万象,人本身就是一种生物,所以,了解生物,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生物与我们的健康、环保、社会焦点问题、心理等息息相关,学习生物,无疑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重要的帮助。因此、我热爱学生,热爱这门学科,植根于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生物学的爱就绝不会有教育,更没有在心灵深处与对学生的共鸣共振。正如所云,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会枯竭。我爱教育事业,我爱生物学这门学科,我更爱我的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与教师们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与同事们和谐相处,协调关系、力量、团结协作、争取最大的教育力量和最大的教育教学效果。与同事们友好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分享从事这伟大事业的快乐人生。

(五)为人师,要不断的追求学问,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在这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已经成为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终身话题。不学习就要被淘汰,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更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过去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然而,在今天,教师的这桶水,绝不是一桶“死水”,而应是一桶不断吸收人类教育前沿思想

和知识的“活水”。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永葆人民教师的青春与活力。基本功是否过硬是衡量一个教师的重要标尺。在课堂上让学生知道你是一位业务纯熟的教学能手,学生会更加信服你。一个优秀的教师讲,最捣乱的学生也会听的津津有味,而由一个基本功较差的教师来讲,最优秀的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教师时刻别忘了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基本功除了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包括各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处理能力。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客观的去处理一切问题。

三、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手握铅笔头、蓬乱的头发下面是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象瞬间。上个世纪末,安徽女孩苏明娟曾以“我要读书”的形象唤起了无数人的爱心,也激起了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办好义务教育的决心。

今天,无论家境如何,不管身处何地,像苏明娟那样的适龄孩子都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良好的教育。“中国用22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对于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来说,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评价!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指引下,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积极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育公平,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思想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实现教育目标的五条措施。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终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是贯穿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战略部署始终如一的主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地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总体不高。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主题,“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啃下素质教育这个“硬骨头”,已成为教育战线未来10年面临的重大挑战。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党政领导的共识和力量。这迫切需要党和国家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领导,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办法,对地方党政领导的教育政绩实行素质教育“一票否决制度”;迫切需要大力支持各地的改革创新,用政策

和财政激励一切有益教育的改革创新,确保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力量。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才能面向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有质量保证的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教育战线的共识和力量。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广大教育工作者才能享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追求心中理想的教育。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必然对地方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中央层面出台地方教育局长任职资格制度,全面提高地方教育局长的专业素养;需要在中央的领导下,各级组织、人事和教育部门协力实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着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2、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办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学龄前幼

儿的教育,是为孩子终身学习以及个人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时期是学习知识最基础的阶段,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学前教育这个重要环节。

“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其均衡发展是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教育全局的问题,也是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而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均衡发展又会有新的目标和要求。面对均衡发展这一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切实担负起重任的同时,还需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关注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共同推动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工业的日渐崛起,对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行各业的技能型人才又相当紧缺。所以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加快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外延发展偏重于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内涵式发展则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高等教育要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高等教育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具有类型多样、形式灵活等优势,能够较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学历补偿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休闲文化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提升广大社会成员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满足了终身学习的需求,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把城市、乡村

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城市应该反哺农村,优质学校应支持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要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不能只顾小我,不顾大局。要把眼光放在全局发展的角度,透过质量高低曲线,从长远看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异,让每个孩子享受合理配臵的教育资源,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对激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着积极、长远的意义。我区的第一民办初中、兴国初中都是社会力量办学,强大的硬件建设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长安区现在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初级中学。填补了长安区初中无名校的空白,也给其它学校树立了榜样,拓宽了治学理念。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仅丰富了教育的结构体系,还体现了教育多元化,对促进全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起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校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即“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本,就是充分依靠教师这一办学的主体,充

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促使教师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学业务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要始终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根本,以校本培训为主,采用理论充实、科研带动、交流提高、岗位实践等方式,引导教师苦练内功,提升自身素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把教师队伍建设搞好了,才能教育好学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在全民重视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大幅提高,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已然形成,作为教师我无比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精神,奋发作为,顽强拼搏,为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而奋斗!

第四篇: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构建科学的、全面的并具有较强适应性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目前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突出矛盾,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经验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研究了以基本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养成为关键,产学结合为途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信息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33-02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成为涉及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教等诸多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各行业用户已经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纷纷采用防火墙、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手段来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然而,用户网络安全意识的提高,网络安全投入的加大和网络安全厂商的兴起、产品的日益增多和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带来网络安全问题的好转,相反,安全问题却日益严重。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网络钓鱼等安全威胁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对安全人才需求的特点是“数量大、质量要求高”,高技能应用人才十分缺乏。据天基人才网、51job网、中华英才网等人力资源网站统计,近年人才市场对网络安全工程师的需求量激增,企业需要精通网络安全的网管人员。网络安全行业的就业需求以年均18%的速度递增,2012年,网络安全行业的就业人数达到300万。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信息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信息安全专业。

一、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1年,国内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86所,其中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大、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大学等均设有信息安全专业,并形成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安全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办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不多;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也是近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的,受资金、场地、师资等条件的制约,涉及网络安全实践方面的课程就更少了。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兴起,加快信息安全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明确提出加快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建设,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从而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缺乏与行业、企业相适应的专业实训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②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要求与课程体系有一定距离;③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需要进一步加强;④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⑤课程教学内容相对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明显滞后,信息技术从开发到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到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新技术,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⑥专业教师队伍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以上问题不仅是我集团计算机学院需要加以思考和努力解决的,也是各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中的许多有识之士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不少高校进行了一些结合自身情况的改革尝试。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紧缺专业。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专业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从而提高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

三、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以高教〔2006〕16号文件以及河南省高教〔2008〕172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充分体现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育特点,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开放式信息安全专业实训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根据已知或预见的教学问题,拟定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1.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①根据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②在近几年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力争编写出一套适合突出能力培养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教材;③积极探索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④加大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教学,充分挖掘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开放式信息安全专业实训平台。

2.研究目标

通过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为培养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四、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解决的关键问题

利用我集团现有的资源,制定详细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课时压缩、教学内容变化、学生差异加大等客观条件下,如何提升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以适应高职教育需要;项目组认为,必须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如何选择体现职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和改革,并以专业教师为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第二,在现有专业实训平台的基础上,如何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构建开放式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实训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研究专业教学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第三,如何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远程服务,构建教学网络,扩大受益面。

五、取得的成果

第一,已经制定了详细的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研究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制定了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应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信息安全高技能人才地培养模式。

第二,在近几年教材建设的基础上,编成若干反映上述思想的优秀教材、教学辅导书或讲义,其中专业课程教材已开始着手准备,力求尽快出版。

第三,建立了一个对教师有参考意义,对学生有帮助作用的交互性信息安全教学网络主页,并争取在国家及省精品课程建设上有更好的突破,充分实施网络教学。

第四,部分教改与教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经验。

第五,已经为计算机学院、合作院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培养信息安全技术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于璐.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32~33开红梅、杨茂云、王树梅.非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

(31):174~175王小军、刘顺兰、黄骞儒.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曾刚.校企合作下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112~1135 彭维平.信息安全专业实训课http:///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2):91~97张瑞霞、姚罡等.信息安全专业密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61~162

下载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