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南交大版毛特上辨析题答案以及自主创新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自测题
(A)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和超越。错
邓小平理论是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精髓后,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一脉相承,又有发展。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对,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自测题
(B)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就是三句话。错误。“三个代表”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绝不仅仅是三句话简单的表述,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这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章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自测题
三、辨析题(2题)。
1、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就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邓小平从中国当今的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得出了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2、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不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错,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自测题
三、辨析题(2题,每题5分,共10分).1.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
对,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的革命性质:一方面反帝反封建、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解决大资产阶级与官僚资本问题,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自测题
三、辨析题(2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错,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存在的,是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
2.民主革命时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其两面性已经消失。错,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两面性,毛泽东在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行了说明:“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自测题
三、辨析题(2题,每题5分,共10分).1.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必须先兴教育。
对,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没有本质区别。错,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本质区别就是知识产权。中国制造的是核心科技和原创都是外国,中国负责加工,只能获得不到百分之十的利润,而中国创造则远远不同,中国自己原创自己加工,百分之百利润是中国的。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自测题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所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错,社会生产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与人类需要的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发展生产力使其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经不存在。
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及阶级矛盾和其它的一些矛盾。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改造任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4、现阶段仍然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是不合时宜的。错,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为崇高理想的实现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
2.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上有多大的作为,就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上赢得多大的主动。科教兴国,必须先兴科技。在当今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科技日益成为激烈国际竞争决定性因素的新形势下,我们亟须的许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引进不来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可能建立在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痛下决心,全面调整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集成创新的转变。在多渠道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以形成重大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产业为目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在关键领域的科技突破和局部跃升,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自主创新关键要依靠创新型人才。
当今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特征是:创新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漠视财富的积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乐于面对工作的挑战和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增值。创新型人才一般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三个方面的素质。所谓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所谓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所谓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着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有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要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聚集人才、激励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机制和制度,为人才施展才华开辟空间、提供舞台,为人才的成长和使用提供机制和制度的保障,不断激发人才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3.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改变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因素,大胆进行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教育的变革,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运作机制,并有丰富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需要创新,创新教育推动着教育创新。
首先,教育创新的概念与内涵。所谓教育创新,就是要对现行教育中一切不适合于学生创造力生长的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以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教育创新是一个集合概念,涉及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其中对于当前大学开展创新教育尤为重要的方面有:一是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当今时代,教育的任务是要教育学生怎样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索精神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等在内的素质教育。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二是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步伐;三是探索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四是创建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创新教育培训,众所周知,当今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多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师资,其自身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是推动创新教育的关键;六是改革学校的治理文化,树立人才观念,强化人文情怀,斥官僚主义主义思想,提高效能。
其次,教育创新有着二重指向。一是指向教育的外部,教育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参与国家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程研究与基础科学,实现三者的协同,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二是教育创新指向教育的内部,固着于现有知识的系统化或简约化传授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时代的需要,必须革新,建立创新式教育。
再次,改善制约创新教育的因素需要教育创新。应当指出,目前仍存在着不少制约创新教育的因素。制约着创新教育的主要问题包括: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上的欠缺;办学条件的制约,师资、经费、设备不足等。
具体说来教育创新主要包括: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怎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创新的核心问题。建立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将教育创新思想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将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贯穿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第二、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性。教育管理以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特点是:竭力鼓励教育教学的改革、开放,竭力鼓励教法和学法的多样化、个性化、艺术化,竭力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学术研究,竭力鼓励师生员工开展科技活动和发明创造。
第三、教育运行机制的创新性。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实施教育创新制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创新型教育运行机制对外应当联系社会,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为教育创新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对内则应当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使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符合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需要,为教育创新铺就“快速通道”。
第四、教育评价体系的创造性。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教育创新的有力杠杆。创新型教育评价体系是树立教育创新思想、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最直接有效的引导力量。创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特征是将学习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的考核考查重点放在创造性发展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