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和研究(姚)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和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和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花林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1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
阅读,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乃至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多有论证,其可谓个人和民族、国家成长的“源头活水”。少年儿童阶段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3岁,最迟在15岁之前如果还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书产生感情,那么他的一生必将碌碌无为。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农村,个私作坊式企业较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观念落后,忽视阅读。据调查统计,许多家长忽视课外阅读,有65%的学生家长不懂何为课外阅读,认为学生只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上好课,考试能考个好成绩就可以了。有29%的家长认为多读课外书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2)兴趣不浓,主动性差。根据问卷 1 负责人:徐辉
执笔:姚真英
成员:李利玲
沈安英
王玲仙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和研究
调查,我们发现,我校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有一小部分同学根本没有阅读的兴趣,有许多学生把时间浪费在电视动画片上和电脑游戏上,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3)书源偏少,好书难觅。一方面,我校地处农村,距城区书店较远,看的书大部分是漫画幽默。另一方面,学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也不够丰富,且更新速度较慢。(4)缺乏指导,收效甚微。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选择图书进行阅读,而我校语文老师缺乏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经验,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即使是读过几本书,也往往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我校的语文教学令人堪忧,主要问题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成了排名最后的课程。(2)学生的语感差,朗读水平普遍低下。(3)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4)在南浔区语文检测中,我校的语文成绩处于下游水平,与相邻学校也有一定的差距。
(四)我们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课题组提出,在我校开展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和研究,使学生在有效地干预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形成“人人爱读书,以读书育人”的校园读书氛围。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与学习的讨论中,“阅读能力”一直是焦点,如南京市教研室制订了五年振兴阅读计划,致力于有效构建现代小学生课外阅读体系;镇江市实小也对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相应探究,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致力于学生阅读内因的分析从而思考指导对策;南昌铁路二小课题组对“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也进行了相应研究,产生了四种指导对策。而我们的课题试图结合学校实际,在学生的阅读习惯上做文章,进行相应的探索,并从“有效激趣、有效的方法指导、有效评价”上等多个角度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概念的界定
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和研究
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它主要包括:正确的读书姿势、恰当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思考想象、不动笔墨不读书、精心选择课外读物、读书质疑解疑、读书做笔记等习惯。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是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包括课间、午间、放学后等时间),自主地阅读教科书以外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四、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学生易于接受并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2.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的研究策略。落实到每个年级,主要研究“师生共读、每日摘录、交流展示、阅读考级”四大板块的优化策略,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五、研究的目标 1.教育目标
通过训练,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五个好习惯:(1)养成爱读书的习惯;(2)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3)养成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4)养成积累的习惯;
(5)养成学以致用,交流运用的习惯。2.科研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提供可行性途径。改变目前学生“做题多、读书少、兴趣淡、能力差”的状况,逐步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把我校打造成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
六、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网络,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相结 3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和研究
合,引导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在学习中运用习惯和巩固矫正相结合,发挥七大作用: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2.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作用。
3.发挥校园、班级氛围的熏陶作用。4.发挥团体辅导训练作用。5.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6.发挥现代媒体网络通讯远程教育作用。7.发挥家庭教育合力育人作用。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谈话、家长反馈、经验总结等多种方法。
(二)具体措施
1.介绍有关适合学生的读物,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同时鼓励学生读整本书。利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
2.每天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一天抽出二十至三十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课外书。
3.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登记读书卡,做好读书笔记。对一些好词好句、科学小知识、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摘抄。及时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品读、跳读、略读的方法阅读。每周要有一节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一个月至少上一堂群文阅读课,实实在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5.争取家长的认同和支持,积极为子女订购课外读物,并与学生一起亲子阅读,共同成长。
6.开展读书评比活动,举行读书比赛,看谁读得好、看谁对内容领悟得好,结合班会、活动课,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主地读书内化。
7.学生课外阅读效果要及时评价。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如随时个 4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和研究
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撰写读后感等。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并以计分形式进行奖励。每学期期末举行一次“阅读考级”,使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地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8.与“魅力班级”的评比活动相结合,对课外阅读开展较好的班级进行评比、奖励。
七、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2月
(1)对学生现有阅读兴趣、习惯等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学生问卷、家长问卷)(2)提出课题,撰写方案,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2.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2月
(1)学习培训。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材料视频等。
(2)实践研究。开展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课例研讨等活动。
(3)积累资料。在研究过程中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包括优秀作文集、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案例、专题论文等。
3.结题阶段:2015年12月
搜集、整理课题资料,全面总结课题实验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学生学习成果汇报。包括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总量、学生的阅读摘录、班级优秀作文集等。
3.教师研究成果。包括课外阅读课例展示、教学设计、随笔案例、教学论文等。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一)课题研究成员 负责人:徐辉 执笔人:姚真英
成员:李利玲 沈安英 王玲仙等全体语文教师
课题负责人是本校校长,区骨干教师,区教育成果奖获得者,多次承担和参 5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和研究
与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其他研究成员均为学校一线骨干教师,多次主持市、区级课题,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市、区获奖,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保障
1.领导力度大。学校以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牵头,组成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
2.注重专家引领。定期请名师、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3.健全研究制度,经费按需拨付,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北京出版社 2006年5月 3.《点燃学生阅读的灯》 小学语文 2007年第2期 4.《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 语文教学通讯 2011年18期
第二篇: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田坝小学11月份论文
良好的习惯对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为人还是处事,毫不夸张地说,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这个年龄段是人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我们现行教育思想仍然忽略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农村,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许多地方还只是流于形式。我们的小学生很多方面都没有养成良好习惯,表现在品行、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如许多小学生乱丢乱扔、不注意个人卫生、爱讲脏话、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等等,如此种种现象老师们也会提出批评教育,但是一转身,学生又会照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们这样,我们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农村小学生不良习惯形成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足。
现在每个家庭子女不是很多,特别是独生子女占有一定的比例,家长把孩子都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他们身上即使有些不良习惯,也是听之任之,不以为然。特别是在农村,家长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对子女的养成教育认识不足或缺乏重视,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是有出息,其他的无所谓了。再加上农村很多学生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多为隔代教育,老人主要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的成长,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这些思想使得农村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养成性教育。另外,即使家长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是方法欠妥,效果不佳。首先他们不能以身作则,有的家长作息没规律,在家上网、聊天、斗地主,闲暇时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甚至偶尔让孩子替替手„„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他们教育方法极端,不是太过于溺爱,就是只会打骂等等。日积月累,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突显出来。
(二)社会不良影响。
小学生虽然接触最多的是家庭和学校,但社会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使得电视、电脑、手机普及,学校周边网吧、录像厅、棋牌室、小商小贩到处林立。小学生年龄小,良莠不分,自制力差,经不住各种各样的诱惑。他们贪恋小零食、小玩具,沉溺于电脑、电视、手机、网络游戏等,导致时间观念淡薄,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在节假日,生活、学习更毫无规律可言。甚至许多孩子还受到黄色、暴力、赌博等不良思想的侵蚀。这些社会因素都严重影响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培养良好习惯,必须从父母自身做起。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思想意识、自身素养、家庭的生活方式都对孩子进行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公开的或潜移默化的教育,家长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培养孩子、塑造孩子,孩子的行为表现正是“父母意识”的反映。因此,家庭成员要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平时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努力学习教育专业知识,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改变粗暴单调的教育方式。父母应该学会引导,必要时要软硬兼施,即启发教育与严格教育并存。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亲,帮助孩子确立目标不是家长的唯一任务,引导孩子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培养孩子多想办法,多养成好习惯才是根本,必要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景交融,才会使好习惯深入孩子心灵。
1、榜样示范、感染熏陶。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教。首先要为孩子作出榜样,孩子好奇心盛,爱模仿,家长务必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不希望孩子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例如,要孩子举止文明,自己就不可言行粗暴;要孩子穿着整洁,自己就不可衣冠不整;要孩子读书学习,自己就不可打牌搓麻将。只有在家长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下,孩子方能自觉地建立起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2、尊重孩子、加强沟通。家长要真正把孩子当成朋友,尊重他们的意见,经常和孩子沟通,拉近彼此距离,了解其内心世界,这样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对于农村学校的家长,生计固然重要但也及不上孩子重要,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3、注重细节、常抓不懈。孩子的习惯培养要从点滴抓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吃饭穿衣到坐立行走,从读书写字到说话办事,有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孩子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自制力差、惰性强,不良表现往往会出现反复,这就需要家长经常地、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检查、督促,使孩子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好习惯。
(二)学校教育
1、提高认识,养成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从思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本学期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习惯”、“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好两操”等教育时,我总是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当然,在说理中,我也会注意方法如:通过和学生谈心、讲故事,让学生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我班的学生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中午不回家,把家里给的吃午饭的钱买来许多零食吃。刚开学,我发现后,就请一个同学天天跟着她统计一下一天或一周她 买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其他学生也有意无意地统计自己一天或一周买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们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同时班里也制定了禁止买零食的制度,并且有专人负责。通过这一对比,协商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花钱的意义,开始很乐意地主动节约。从那以后班春媛把钱用在了买书上,也开始看书了,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2、引导行为
解决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后,还应善于引导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该“怎样做的事情了”就是要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与学生一起讨论行为规范。当然,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发动学生,必须人人参加制定,要让学生自己说,习惯这样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习惯:如每天晚上睡觉前主动洗脚,每周必须洗一次澡,每周自己洗衣服,集会做到“静、齐、快”。课堂专心听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有了这样的认识,好的习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如“我班陈亮这个学生可以说坏习惯太多了,不讲卫生,纪律涣散,上课东张西望,不按时完成作业,任性,脾气大,教育方法如果不当,就会你着你的思路,越教育越僵,但这个学生有个特点,喜欢戴高帽子,爱听好听的话,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你不能直接去说,得拐弯抹角地边表扬边指出让他自己感觉,这样他听着顺心改的也快,因此在他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通过细致入微地教育后慢慢的逐渐不见了。除次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榜样的教育。模仿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模仿的对象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很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记得上学去,我们班有好几个学生早上上学经常迟到,早自习上了好久,我很着急,这怎么行呢?可是学生迟到的原因明明在家长,是家长没有早叫学生,更有甚者家长和孩子一起睡过头,我又不能批评家长,怎么办呢?我想起了”小榜样“的作用,于是在一次的班队课上,我大力表扬早到校的雷萧、马扬、刘昊,并列举早到的同学路途遥远,他们及时起床到校还让他们告诉同学们,老师是怎样克服困难和他们一起早到校的。做好了孩子的思想工作,他们自己去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教育是合力,靠一个人是势单力薄的,家长理解了 3 老师的良苦用心。现在基本上没有迟到的了。
3、持久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是经过长时间,在老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为此本学期结合“两基”国检,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训练。我根据我们班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晨会、课堂、班队会,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要求先在学生中进行训练,同学早上见面互相打招呼,下午放学互相说再见,路上见面主动问候等。进而再深入到校园、家庭。步步从细处、小处着手,逐步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落实到实处。
4、严格监督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早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是除了靠自身努力还要靠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就更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建立巩固,是学生在不断的时间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每次写字时,做作业时,我总忘不了对学生说声“注意写字姿势”每次站队集会时我总提醒“快、静、齐”可是一些孩子很难掌握。于是,我坚持天天讲、检查、提醒,讲道理。在严格的训练中,大部分学生漫漫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平时在卫生、礼仪、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变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5、激励促进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竞赛的方式常常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赛评比活动。如:“钢笔字比赛”、“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对达标的学生进行表扬,有进步地学生进行鼓励,这些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三)社会教育
当代的小学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节奏多变的社会之中,社会环境与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健康的社会环境,会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会对学生造成种种危害。所以,要培养小学生良好 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就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调动起来,优化社会大环境,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新风尚。
1、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公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当前尤其要重视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网络、书籍、报刊银、音像制品等对小学生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呼吁文化、宣传部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健康的精神产品,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还要同文化、宣传、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配合,对黄色书刊、音像制品、网吧、录像厅、校外摊贩等进行专项治理。
2、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如聘请部队教官对学生进行军训,培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锻炼自理能力。聘请武警教育基地辅导员,定期来校给学生上法制宣传课、交通安全课,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组织环保行动,让学生到街道体验环卫工人的伟大和艰辛,从小树立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可以利用暑假实践活动带农村学生去城镇卖报,让孩子知道爸妈挣钱的艰辛,养成不浪费的习惯。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关心孤寡老人,为老人们打扫卫生,给老人讲故事,给老人表演节目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人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家庭、学校、社会要联合起来、多管齐下、综合教育。其中,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条件,三者缺一不可,既不能相互代替,又不能彼此脱节。在三者共同努力下,培养我们的孩子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最终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学习,既学会生活、又学会发展。总而言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是他们健康成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我们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吧!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
一、课前预习习惯:
1、课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方法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问询,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书上做不同的标记,如:重点的内容在文字下面标“△”有疑问的地方在文字下面画“_”,并在字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学习习惯
1、课前将课本、练习本、文具盒及其他学习材料准备好。静坐看书,等候教师上课。
2、学会正确地使用铅笔或钢笔,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注意用笔卫生。
3、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4、课堂上培养对多门学科的兴趣,尤其是英语、科学、社会等学科。
5、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说话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6、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能阐明自己的观点。
7、虚心听取别人的发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8、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9、学习各科知识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10、学会记课堂笔记,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书写认真、工整。
三、读的习惯
1、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要有所思、有所记,有所用。做好读书笔记。
2、培养广泛阅读的的兴趣和习惯。
3、高年级学生要学习多种阅读方法,如精读时将重点内容圈出来,疑点标出来,有选择地记诵某些内容,略读时一目十行等。
4、应用多种工具辅助阅读,如看电视、听录音、上网等。
5、学习数学阅读的方法,如应用题要读3—5遍等。
6、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1小时,每天观看少儿节目不少于10分钟,每周背诵古诗文不少于3首。
四、写的习惯
1、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安、臂开”,一手执笔,一手按住本子。
2、做到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养成写字垫纸的好习惯。不随便撕作业纸,低年级学生尽量少用橡皮,保持纸面整洁。
3、做作业时专心,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
4、书写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5、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如低年级学生用hb型的铅笔,不用自动铅笔。不用玩具类的学习用品。
6、写完作业必须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小学时期(6-11岁)巩固和扩展婴幼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的习惯。
我重点讲讲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我总结一个小学生学习好的三个关键要素是:
1、学习的动力,就是爱学
2、学习方法,就是会学习
3、勤学习,就是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勤学习是学习好的保障。小学生要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八个:
1、明日学具,准备齐全
我在西城区一所比较不错的小学做过一个调查,这个学校有一千个孩子,我在学校大门口站着看迟到情况,一千个学生竟然一个迟到的都没有。等上课铃声一响,我就看见有八个孩子慌慌张张的往教室外跑,我就拦住他们问他们干什么去。其中一个小男生说:“我妈没把我的语文书装我书包里,我得回家取书”。我又问另外一个:“你干吗去?”答:“今天有体育课,我忘记穿运动鞋了”。我问你们都是几年级了,他们说是四年级了。我就说这些事情不是你父母的事,是你们自己应该准备好的。你们早应该在一、二年级就养成这个习惯。
2、今天任务,今天完成3、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有一个小男孩,挺聪明,但是数学总是80多分,没得到一回满分。我就觉得奇怪。后来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这个小男孩到四年级的时候,班上刚换了一个男班主任,这个班主任老师看了这个小男孩的数学卷子就明白了,就把小男孩叫到身边来,说:“过来过来,我考你一道题”。老师问:“7×8=?”小男孩说:“这太简单了,7×8=58啊”。同学听了都哈哈大笑。老师说:“你错了,你都错了三年了,你自己好好演算一下7个8相加是多少?”孩子演算完了说:“怎么7×8=56啊,我一直以为7×8=58呢。”就是这么一个小故事告诉大家,孩子在第一次错误的时候,我们老师和家长都没有及时地帮助孩子纠正,所以孩子才会一直把错的当对的。学习上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知识上的错误,所以家长和孩子不要怕学习上出现的错误,错了要马上改过来。
4、专心学习,珍惜时间
六一节前我给孩子的家长咨询发现家长普遍反映一个问题:孩子学习磨蹭。我建议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写作业提出三个要求;数量、质量、时间。以前家长和老师只对孩子写作业有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但是现在不要忽视学习效率,重视学习效率就要重视学习的时间掌握。
5、读书写字,姿势端正
现在的小学生很多读书姿势不正确,眼睛离书本太近,现在北京的小学生近视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多,近视情况非常严重。我们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写字姿势端正,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6、课前预习,单元复习
小学生要从二年级开始培养这个习惯,这个对学习非常重要。我这里提倡单元复习,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往往掌握的知识是分散的知识点,掌握系统的知识才会对学习的应用个更为有用。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注重单元的复习,学会把零散的知识组织成系统的知识。
我给大家介绍三个复习方法:正向复习法、横向复习法、重点复习法。
7、读书看报,查找资料
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其实读课外书有四点好处:学会做人、增长知识、学会写作、有助于课内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小学生要阅读145万字。对一年级小学生没有要求,对二年级小学生要求看5万字,三、四年级小学生各看20万字,五、六年级小学生各看50万字。学会查找资料最好的办法就是上网查找,正是为了适应这个要求,我们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
8、学有计划,学有目标
三、怎样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要求合理
不同时期重点不一样;一段时间内只能培养
一、两个习惯。
比如我们给小学的建议是孩子刚入学的一个月要培养孩子“学习用品准备齐全”的习惯,等到第二个月了,在巩固这个习惯的基础上对小学生提出“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在培养习惯时,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培养,在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在提出新的习惯要求。我们在总结习惯形成的时间上发现,培养习惯关键是第一个月。如果能第一个月坚持下来,基本上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能一学期培养好三个,那么一年下来就是六个,这个成就就不小了。
(二)明理激情
用教育者自己的体验或名人的故事讲点养成好习惯的道理,激发儿童努力养成好习惯的热情;对年龄小的儿童可以少讲点,对年龄大的儿童可以多讲点。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收集一些养成好习惯的格言,贴在孩子房间的明显处,时刻提醒孩子。过去我们的教育迷信讲道理,所以我们的孩子现在知道的道理并不少,你说的时候他都不爱听了。所以道理要讲一点,但不要讲得太多。
(三)榜样示范
儿童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儿童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教一年级的小学生学习字词,当学习到“中”这个字的时候,我要求同学给我用“中”字组成一个词,有的同学说“中国”、“中间”、“中华”,我都说好,有一个小朋友也用“中”字组成了一个词组:红中,我就问,“红中”是什么呀,他说“红中”就是麻将牌啊,这你都不知道啊。我说你怎么这么熟悉啊?他说,我妈我爸特爱打麻将,天天打到半夜。我说这影响你学习吗?他说当然影响我学习了,后来我学不进去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现在他们“三缺一”的时候,我还能补缺。大家想想,这样的父母还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嘛。另外同龄伙伴的榜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也要注意让孩子向同龄人中优秀典型的伙伴学习。
四)激励强化
心理学中有一个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这个学派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得到不断的强化,这种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才会增多。这种强化就是正强化。如果一种行为得到的强化使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这种强化就是负强化。下面我介绍几种对儿童强化行为习惯的方法。代币券法
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好了,老师可以在班级公告榜中奖励给这个孩子一个纸做的小红花,这样就会激发这个小朋友继续表现出好的行为。这就是“代币券法”。家长也可以使用这个方法,如果孩子连续表现很好,就可以规定,孩子在得到几个小红花就可以满足孩子一个愿望。家长要对满足孩子的这个愿望要事先规定,要合理,要能激发孩子想要的动机。这个方法对小一、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合适。
影响力黄金表
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日历表,日期就是一个月,让孩子把想在这个月养成的习惯写上去,然后让孩子自己每天在日期下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如果当天做到了,就划对号,如果没有做到,就划错号。然后让孩子月底写一下当月的体验和感想。
亲子契约
爸爸和妈妈可以给孩子提出几点要求,孩子也可以给爸爸妈妈提出几点要求,如果做到了,有什么奖励,如果没有做到,有什么样的惩罚。这些都写下来,双方确认、签字,孩子和父母按要求相互监督。
(五)行为训练
家长要指导儿童怎样做,训练方法要多样、活泼。对孩子的习惯培养要有个“教-扶-放”的过程。
(六)注重体验
抓住儿童自身的典型事例,帮助孩子体验“好习惯让自己尝到甜头,坏习惯使自己吃到苦头”;习惯的养成就是建立一条“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制度。主体体验是良好行为习惯“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关键因素。
(七)防微杜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不让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习惯。家长尤其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家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以后等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了再改正难度可就大了。
(八)坚持不懈
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常有反复,家长要“抓反复,反复抓”,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九)家校配合
家校一致,形成合力,才有实效。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要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
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
3、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4、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5、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7、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嫉妒别人。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
8、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
9、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
10、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参加活动守时,不能参加事先请假。
1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课间活动有秩序。
12、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13、坚持锻炼身体,认真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
14、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15、爱护公物,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
1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队的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合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观察,勤动手。
17、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
18、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守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乘公共车、船等主动购票,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19、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20、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
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品行习惯
1.日常生活方面的好习惯
(1)早睡早起精神足——培养早睡早起的习惯(2)衣着整洁每一天——培养讲究卫生的习惯
(3)早晚刷牙要细致——培养爱护牙齿的习惯(4)不用脏手揉眼睛——培养保护眼睛的习惯
(5)每天锻炼一小时——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6)做事迅速不拖拉——培养讲求效率的习惯
(7)用过东西归原处——培养物归原处的习惯(8)珍惜粮食不剩饭——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
(9)街头零食不乱买——培养健康饮食的习惯(10)零钱使用有规划——培养合理消费的习惯
(11)衣食住行不攀比——培养不爱虚荣的习惯 2.学习方面的好习惯
(12)认真写字不潦草——培养正确书写的习惯(13)完成作业不马虎——培养认真细致的习惯
(14)课前预习有准备——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15)课后复习要及时——培养课后复习的习惯
(16)敢于提问和发言——培养上课发言的习惯(17)观察事物要细心——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
(18)善于动脑勤思考——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19)每天坚持写日记——培养勤写日记的习惯
(20)学习方法常总结——培养发现规律的习惯(21)阅读好书不能少——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
3.品行方面的好习惯
(22)多为父母做些事——培养孝敬父母的习惯(23)礼貌用语挂嘴边——培养文明礼貌的习惯
(24)尊重别人不轻视——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25)不讲假话和大话——培养诚实谦虚的习惯
(26)说了就要努力做——培养守时守信的习惯(27)不乱动别人东西——培养自尊自重的习惯
(28)爱护身边动植物——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29)公共场所不喧哗——培养遵守秩序的习惯(30)爱护桌椅公用品——培养爱护公物的习惯(31)喜欢东西不独享——培养与人分享的习惯
(32)做错事情敢承担——培养知错就改的习惯(33)乐于关心帮助人——培养富有爱心的习惯
(34)志愿活动常常做——培养有责任感的习惯 4.健康心理方面的好习惯
(35)与人交往会沟通——培养善于交往的习惯(36)赞扬别人有优点——培养取长补短的习惯
(37)面对困难敢尝试——培养自信坚强的习惯(38)做事情要有始终——培养善始善终的习惯
(39)调节压力不焦虑——培养乐观向上的习惯(40)自我克制不任性——培养控制情绪的习惯
(41)喜欢明星不盲从——培养行为理性的习惯 5.自我保护方面的好习惯
(42)穿越马路要看清——培养遵守交通的习惯(43)懂得安全用火电——培养远离危险的习惯
(44)不和陌生人搭话——培养防止受骗的习惯(45)健康上网不成瘾——培养健康上网的习惯
(46)影视作品选择看——培养辨别是非的习惯(47)不沾烟酒和毒品——培养珍爱生命的习惯
(48)会用法律护权益——培养维护权益的习惯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
《语言课程标准》里的新理念尤其注重并强调“情感态度”。从而是把传统上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转变为“态度――能力――知识”的过程。显然,《标准》始无前例的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放在首位,而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习惯和兴趣地养成。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新理念中,如何去研究学习的习惯呢?如何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这成为每一位站在教育教学的习惯;7.自评互评的习惯;8.搜集资料的习惯;9.动手操作的习惯;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小学生行为习惯具体内容也有10项,它们分别为: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6.勤俭节约的习惯;7.遵守秩序的习惯;8.讲究卫生的习惯;9.锻炼身体的习惯;10.勤于动手的习惯。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时期。据研究发现,到了初中再培养学生的习惯就难多了。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再想改正就难多了。
通过自己在小学任教这12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观察、分析,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乡镇的小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把汉字书写得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从不主动、按时完成自己的作业,甚至在老师、家长的提醒、监督下还是写不好,再要么就潦草地写完,错误百出、敷衍了事。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出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长此以往,便产生了错误的积累,严重影响了后续学习。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不少在低年级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可到了较高年级,成绩逐步下降,一般来说这与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教育教学一线的班主任感触最深的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养成得比较好,学习差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表现就差得很远。尤其在认真思考,坚持自学预习,及时订正错误方面,所以说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好习惯是一种自然推动人学习进步的力量,它有利于人们高效地工作、学习,有得提高学习、工作、生产的质量。而坏习惯是打击人的自信心,抑制人进步的顽固阻力,会干扰人们按照有效方式行事、工作、学习,并可能随时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要养成好习惯则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同学、家庭全方位的帮助。而其中,老师的及早发现和引导纠正是重要的。
当然,这里的习惯不仅仅指学习习惯,还可以指一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好习惯。教育家楚图南认为“在于习惯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良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可见,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在良好的成长的的习惯的养成。我这几年来,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原因导致学生良好习惯难以养成的主要原因,概括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首先,学生与学生之间个性、性格的差异。小学期獐的个性、性格,男、女之间略有差别,总的来说,男孩子的外倾性、活动性和倔强性高于女孩,女孩的情绪性、内向性高于男孩,这种个性、性格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习惯地养成。
其次,学生意志、自律尚未完全形成。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人同年龄段表现出意志、自律、自制力也不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打退堂鼓、沮丧、甚至放弃,他们的毅力不刚强,没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再加上教师没有及时的引导、扶持。
最后,学生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与信心。我们站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各科老师可谓感触颇深,那就是现在学习困难生越来越突出,尤其低学段儿童。经过这多年的观察、调查、分析、研究,这些学习困难生大致有四个共同特征:注意力难以集中、动作多、冲动任性。感观综合失调。他们在学习中表现为一上课时动作多,注意力很难集中;做事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经常需要人提醒、督促,然而,即使在人的提醒、督促下,作业也写不整洁,错误百出,敷衍了事。在生活中表现为一这些困难生则需要在父母的提醒下开始学习;不能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需要父母为他们纠错、解难。假如我们细心琢磨、推敲,最终还不是学生们没有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吗?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自信是搏击学海的助推剂”。然而,学生良好习惯就没有养成,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又谈何而起呢?
由此可见,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良好习惯难以养成的直接原因。
二、外部原因。其
一、家庭因素。
影响学生良好习惯难以养成的间接原因,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当的教育方式。
1、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不恰当、欠缺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最容易让学生养成不良习惯。例如:父母的水平不高,教育方式、方法、策略落后;一贯的溺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要求、原则等。就说眼前被关注的“留守孩”的问题。这些孩子缺乏的是与父母的沟通、交流;缺少的是家庭那种浓浓的亲情;缺少的是父母的提醒、引导、扶持。这种“隔代监护”以至使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再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就无从说起了,这都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阻力。
2、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些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业技能远低其它同龄孩子,心里郁闷,有“恨解铁不成钢”的感受。“可怜天下父母心”,于是,家长带头郁闷、气愤的心情,就用一种粗暴的方式,强迫自己的孩子学习,这种“赶鸭式”的教育方式,只能给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甚至产生学生心理问题。
其二、学校因素。
影响学生良好习惯难以养成直接外因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师的理论管理水平低;教师的教学方式、策略不当。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课外关注力度不够,再加上教师没有及时引导、扶持学生,学生就会感到无助。其次,教师的不负责任,训斥,羞辱学生和补偿式惩罚,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厌师等情绪。教师的这些行为会站学生认为自己永远是学习中的失败者,没有同学愿意同他交流,没有老师愿意帮助他,自己是一人不受集体欢迎的人。种种扭曲、错误的想法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习惯就被阴暗遮住了。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缺失,教师方式的不当,也是造成学生良好习惯难以养成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方法、策略。
我们怎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呢?必须从学生的内因与外因双管齐下。运用班主任理论管理、心理学有关知识和相关教育辅导策略,进行引导、扶持,这才是教育转化,薰陶的根本。
1、教师赋予每一位学生春天般温暖的师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要有“六心”,即爱心、信心、耐心、细心、恒心、尽心。别林斯基说过:“情感是心理品德教育的有效催化剂,是开启师生心理共鸣的钥匙”。因此,教师要多关心,询问学生的身体、学生生活等情况,在观察中引导,扶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师爱是心灵的一种纽带,是教育维系之所在。因此,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是催化、形成、养护学生良好习惯的最好精神养料。
2、立足课堂教学,联系辅射思品课,让学生在合作、参与、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里形成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人人都参与、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给每个学生和发展的机会,给学生更多的关注与鼓励,我总结出教师要坚持“三多三少”的原则,即“ 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教师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温暖的眼神,一番激励的评价,都能够让学生良好习惯一步一步逐渐形成。
3、建立有效的班主任、家庭联系网,实施班主任、家长辅导。
教师除了在校内抓好学生习惯养成辅导外,还必须加强对其家庭教育的指导、扶持。把自己了解到的、观察到的,学生近期表现与孩子家长及时沟通,指导其父母怎样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形成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班主任在家长配合下,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生、生活习惯。
当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我在班主任管理、班主任从技术到艺术领域的探索,仍然还有些困难、问题,需要我及我们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资料:《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名言警句集》《语文课程标准》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光山县砖桥镇中心学校省级立项课题组 刘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课题,是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2015课题。批准文号:15-HJYY-003。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谨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敬请各位专家予以审议:
一、引言及缘由:
光山县王大湾希望小学是全国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学,地处偏远的农村,家长多为外出打工、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学生所占比例极大。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监护人管理,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理的现象相当严重。家长对孩子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好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重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一是有利于矫正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因亲情缺乏和监管缺位而造成的诸多不良习惯,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培养留守儿童的责任感,自强自立的精神,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从我校实际出发,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我们拟订了《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这一课题。
目前对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研究省内外开展的比较火热,很多学者或教师都已参与了此项实验,已获得了初步的成果,对我们的研究可以起到了引领、辅导作用。但就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研究,还是为数甚微,可借鉴的东西太少。尽管困难重重,我们研究团队共克时艰,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二、课题的界定: 1.课题的界定
农村:泛指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是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等较城里相对落后的地方。
“留守儿童” 就是父母双亡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留在户籍地而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也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就是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独自留守在家的儿童。
“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这样定义习惯的,他认为人类的习惯就是人类的行为。良好的习惯指的是常规的自我管理,包括三方面:一是学会生活。这其中指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二是遵守规则。指儿童养成遵守幼儿园常规,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行为;三是求知、探索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劳动能力。
2.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1)数量多,涉及面广。①农村中小学父母外出打工者众多。2014年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其中小学(6—11岁)阶段儿童的数量为1953万,占农村留守儿童的32.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还在扩大。
②低年级学生家长比高年级学生家长打工人数多。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家长外出打工的要高出10到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到20个百分点。
③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重庆、江西、安徽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此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2)国内有些学者致力于引进消化吸收养成教育的理论,给我国的养成教育带来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但是这些理论主要侧重于一般理论的研究,范围广,起点高,理论性强,操作性不够。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学生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课题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习惯的现状,通过探索有效方法,形成有效策略,旨在培养学生在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全面提高育人质量。3.选题意义:
光山县王大湾希望小学是全国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学,地处偏远的农村,家长多为外出打工、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学生所占比例极大。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监护人管理,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理的现象相当严重。家长对孩子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入手,这是我们教育过程的一个重点。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于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能对学生学习乃至今后一生的生活工作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从我校实际出发,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我们拟订了《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这一课题。
4.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做好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重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一是有利于矫正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因亲情缺乏和监管缺位而造成的诸多不良习惯,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培养留守儿童的责任感,自强自立的精神,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2、开展这项研究,我们将着眼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促进其相应的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找出我校留守儿童不良习惯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2、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样快乐的学习生活、健康的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
3、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习惯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
1、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班级分布情况、家庭现状、监护人基本情况、监护方式及内容、校内外学习和行为习惯表现、心理情感等)。
2、总结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式、方法。
五、理论依据: 1.国家政策法规依据
《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留守儿童在学校总体表现不如父母均在家的孩子,作为学校和老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就必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使他们能享受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留守儿童占农村小学未成年人的大多数,对他们所表现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只有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2.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一个只有具有良好习惯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多方能力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的习惯就显得更为迫切。
3.事实依据
通过网络搜索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目前还有不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矫正方面比较全面的研究。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形成一套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培养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我校留守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
六、研究思路: 课题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石”为知道思想,在调查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直面留守问题习惯养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留守儿童养成习惯星级评价的方式,依托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城乡儿童“手拉手”联谊活动和家校交流热线,追踪调查参加“手拉手”活动以来王大湾希望小学优秀学生成长之路,探索形成有效的评价和管理体系,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七、研究对象及时间: 研究对象:我校留守儿童
研究时间:2015 年10月 1日—— 2017 年4月30日
八、研究步骤: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方的研究方案、实施措施、申报课题、论证课题、收集有关资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7年4月)全面开展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形成行之有效的策略和途径;总结研究经验,开展交流活动,撰写论文。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7年2月――2017年4月)对课题研究情况工作进行全面仔细的回顾,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统计分析,归纳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和论文,送交评审。
总结疏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召开总结交流大会,进行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交流。
九、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对比研究法。
6、个案研究法。
十、研究措施:
1.围绕研究专题研究,进行校本科研培训,边培训边实践,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学论、新课标”等理论知识,并进行大反思,大交流(每月一次),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研究,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
2.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聪明才智,大胆实验,加强研讨,每周一次小组学习交流(小组成员轮流组织);每月一次课题小组难题会诊;每期一次研究成果展示(公开课或课题沙龙等形式);每年撰写一至二篇经验文章。
3.加大“四个对策”的管理力度
(1)管理对策。在上级教育部门、教研部门等的指导下,形成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的前沿反馈机制、课堂监控机制、难题会诊机制。(2)培训对策。实行校本培训“二三”制(“二”是“两个结合”:①自学与辅导相结合,②校内培训与校外参观学习相结合;“三”是“三个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学习机制,二是榜样导向机制,三是奖励激励机制)。研究“教学、科研、培训”一条龙的最优化培训模式,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边教学、边研究、边培训,在一体化培训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3)教研对策。按“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一模式的三个环节构成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承。实行校本教研“四级”管理(一级:校长、教导教研工作制度;二级:教研组(长)教研工作制度;三级:课题组(长)教研工作制度;四级:研究教师教研工作制度)。依据问卷调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通过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的分析筛选,确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其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评价对策。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体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探讨构建操作简便,适用面广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评价体系。
4.根据研究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好各项研究检测工作。5.开展校内教师论文大交流,调动研究教师的积极性,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对研究教师在待遇、工作量、达标晋级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
6.经常性地请上级教研部门的领导、专家来校实地指导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7.加强横向联系,积极做好并保证有足够的研究经费。
十一、成果最终表述形式及目前研究行动
1.形成《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教学案例集。2.编辑《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的相关论文集。3.撰写《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行动研究》报告 目前,我们已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研究》方案,正在着手拟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习惯的现状调查报告》,制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习惯的现状分类调查问卷表。
十二、课题研究机构与管理: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1)专家指导小组:
组长:李胜荣(县教研室主任)成员:程泽银(教研室教研员)
刘
彦(教研室教研员)(2)研究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许
宏 组
员:刘
稳
王
勇 2.课题研究管理
该课题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由《课题管理办法》具体组织研究,探讨、总结。
3.课题研究保障
(1)王大湾希望小学2014——2015学年主题教研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一学年的眼,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2、王大湾希望小学作为全国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学,社会关注度较高,社会各界对该校留守儿童给予了较多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关怀。
3、学校建有高标准的图书馆和电脑室,所有班级安装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4、学校对全校学生实行中午集中供餐,开通留守儿童爱心电话,努力践行学校是留守儿童之家的理念。
5、为保障本课题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将从公用经费中拨付研究资金,确保课题研究取得成功。
6、县教研室提供研究指导,作为研究的坚强后盾。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研究课题得到了市、县、中心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2016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