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统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统计
教学反思
“统计”是课程标准中加强的内容,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这节课我始终以统计的全过程为主线,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活动一开始,用校园里的花为背景,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再以“校园里开了几种花?”“每种花有几盆?”为切入点,展开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可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接下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体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然后让学生“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这一具体的操作活动,给了学生以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过程有深刻得体验。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来加强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比较多少”使学生加深对统计的理解。在整个统计的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生的主人”。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体验统计过程,在不断地观察、操作、思考中学习统计知识,在讨论与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以学生的以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本节课上这一点体现的比较好。即依照教材中的“花”和“生日”,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全班同学的生日”“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等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如果能在课前布置同学们调查2010年1~3月份家中用水的吨数,课堂上分组进行统计,将知识拓展延伸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苏教五年级数学考试题
一、解方程
10x = 5.5 x-= x 1.2 = 6
二、填空
1.5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8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2.在横线上填最简分数。
4厘米 = 米 750克 = 千克 25秒 = 分
3.一个钟面被分成两部分(如右图),较小部分占整个钟面的,较大部分占整个钟面的。
4.一根彩带被剪成两段,第一段长7分米,第二段长9分米。第一段的长度占这根彩带的,第二段的长度是第一段的。
5.1215 = = =
6.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不用求解)
(1)上衣单价x元,买8件这样的上衣一共用去420元。
(2)一班和二班共有100名学生,一班有x名,二班有48名。
(3)树上原来有x个桃,摘下26个,还剩34个。
7.a是大于1的整数,以a为分母的分数中,最大的真分数是,最小的假分数是。
8.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6段,每段长 米,占全长的。
9.把半径8厘米的圆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图形近似于长方形(如图)。这个长方形的长 厘米,宽 厘米。
10.把、、分别填入右图的方框里。
三、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
1.如果a是一个偶数,下面哪个数和a是相邻的偶数?
a-1 □ a+2 □ 2a □
2.一张正方形纸连续对折四次后,得到的图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 □ □
3.一张城市平面图上,公园位置用数对(4,3)表示,如果少年宫的位置用(3,4)表示,它在公园的什么方向?
北面□西面□
西北面□ 东北面□
4.一道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与差相加的和是120,被减数是多少?
120□ 60□ 40□
5.一本书已经看了一半多一些,下面哪个分数适合表示没有看的占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 □ □
6.两张正方形硬纸板,一张剪去1个圆,一张剪去4个圆(如图)。哪一张剩下的废料多一些?
剪1个圆剩下的多□ 剪4个圆剩下的多□ 剩下的一样多□
四、画图并填空
1.每个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以点(4,9)为圆心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
2.如果把这个圆先向右平移7格再向下平移5格,平移后圆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五、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答。
(1)水果店五一期间卖出西瓜920千克,比卖出的桃多660千克。卖出桃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花圃的长15米,面积是120平方米,这个花圃宽多少米?
2.一个超市今年四月份上、中、下旬的营业收入如下表。这个月营业收入超过全月计划的几分之几?
时间上旬中旬下旬完成全月计划的几分之几
3.张芸自制科技作品,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半圆形(如)。剪下的半圆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一棵树的树干直径是40厘米,一根绳子绕树10圈后还多出44厘米。这根绳子长多少厘米?
5.学校气象小组把某星期各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制成下面的统计图。
(1)这个星期的最高气温从星期 到星期 保持不变。
(2)星期 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大,星期 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最小。
(3)这个星期的日平均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第三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
十三周庞英萨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二年级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化就是统计图的每个格字代表2个单位。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喜欢的可爱的小动物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本节课自我感觉最好的就是真正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但也存在一些遗憾,具体地说有以下这些不足之处:
1、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前面数据的收集、整理都已到位,但数据的描述还不够,低年级是十分重视口语表达、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描述和分析。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教学设想 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新课改理念下,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发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发现,才能真正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领悟、内化为认知结构。所以我认为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应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先通过计算5÷8、1÷3、79.2÷6、58.6÷11,获得具体例证。使学生感受到某些除法与以前学的不一样,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在进行初步感知后,让学生对算式分类,学生自然而然分为除尽和除不尽两类,除尽的是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除不尽这一类算式的特点和规律。这样从实际计算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围绕“这些除法算式为什么除不尽,商有什么特点?”小组展开了热烈讨论,由于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活动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首先发现由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紧接着教师说明像这样的小数还有很多,如0.333„„、5.32727„„、0.444„„、1.68181„„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又发现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依次不断的,小数的位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后,再通过让学生自己来取名字,看书等活动,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循环小数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看书自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最后教师照应前面对算式的分类,引出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扩大了小数概念的外延。并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
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探索、讨论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求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1、创设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能像上题那样,保留两位小数得6.67吗?”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素质教育也可以说是学生主体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2、设计了生活化,学以致用的练习。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组织了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
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也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这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小数乘整数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数与计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由于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要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成已知,逐步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在教学0.72×5时,教师提出了“你能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成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并不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教学3.5×3时,有的学生想到了用35×3,教师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先把3.5元转化成35角,再计算35角×3,最后将结果105角转化成10.5元,再比如教学0.72×5时,学生提出问题:3.60为什么可以写成3.6 ,360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向左移动两位 通过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小数除法(二)》教学反思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数学计算方面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使枯燥的计算课上得生动,使学生主动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采用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引入时,让学生练习两题:36.18÷18 4.5÷15将例题改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用我们学过的本领解决今天的除法是小数的除法?小组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活跃,想出解决问题的许多办法:有的组联想到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也有的组联想到化成较低单位的数。通过讨论,实践得出结论。这些结论都来自学生,是学生主动获得的。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
在练习中错误较多,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题让学生找错改正,效果大于让学生做书上改错题。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即对新知的巩固练习,又起到学生间互相帮助效果,学生印象更深。通过学生自己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后面练习发现效果很好。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通过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错误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采取的措施:
总结列竖式的过程进行细化:
1、移动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几次变成整数。
2、被除数也移动同样的次数。
3、在商的位置上标上小数点,与被除数对齐。
4、用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突出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的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因此教学时利用很长时间进行探究,做到了水到渠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例如,除到个位余3,把3化成30个十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十分位上的6合在一起,是36个十分之一。除的时候,仍然是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由于要除的数是用小数计数单位十分之
一、百分之一„„表示的数,以后的商也应该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因此,要在商的个位数字的右面点上小数点来表示。从而说明了商里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以往过去的计算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方法十分的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好。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打破常规,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尝试教学法,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方法之前为了给学生探索创造条件,探讨后,学生进行汇报。对于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而错误的方法给予鼓励。并且为找寻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转化为整数除法的两种思路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数学的综合能力。
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情境的创设要简明一些,把时间缩短,尽快切入主题。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既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听课,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学生练习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
3、难点处理的不是很到位。在这个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算理,自己感悟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数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上虽然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但没有真正与生活联系,应让学生明白,购物时并不是量大优惠就买多的,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购买物品。
《小数乘法》的单元反思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课时是截取积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觉,主要是新理念,活课堂,多创新,多思维的作用,在此具体就不展开,因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过去,成就未来。
每次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师要慢半拍;;平时作业有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乘法分配率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加号改写成乘号;对于单位的换算这一单元知识涉及较少,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百出的情况。
1、把一部分口算练习放在课堂加上对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此涉及本人觉得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样的竞赛性口算练习可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多些体验,少些灌输)
3、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应使用多种形式)
4、作业一开始没有全部抓住,有松懈;(正在改善中)
5、对于作业质量没有严抓,使学生感到作业对错无所谓,错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实行新的措施,改善作业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我大胆改变教材没有使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3、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在前面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去口算,然后去笔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学的过程是流畅的,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是很好的, 但过多的暗示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铺垫,直接出示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好些? 课的下半部分,学生对计算已经不感兴趣了,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小差了,事后调查得知,他们觉得问题太简单了,就是积的小数位数的问题,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行了,计算没有什么多大意思.学生说得是实话,最近学的都是计算,都是讨论计算方法,而计算方法的发现有时不需要让他们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老师的提醒和告诉,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怎么喜欢被动的接受呢。看来计算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将练习的形式变的丰富些,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大脑。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过课后,我总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与反思。针对自己《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五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我认真思考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字母表示数部分的目标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要求上,怎样“注重、强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试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的教学环节。
1、课的一开始,我试图用生活中的大量含有字母的例子引入《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下面的课题。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似乎效果不是很理想。我课后反思、总结,发现这些例子虽然在表面上联系了生活,但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数学元素与内涵,没有为下面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联系。
2、字母简写的过程,知识点相当多。很多地方并没有开展探究的价值。在试教时我采用“自学”方式,但学生普遍理解有困难。因此,在教学方式选择上,部分环节我选择了以老师讲授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接受来巩固认知,节约了教学的时间资源,优化了教学程序。但在具体处理时,个人认为还可以更讲究教学层次,更精当些。
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教学中应多注意,为再次教学打好基础。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感触很多,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们在教学中一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专业思想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它是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为。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开始引入情境,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那就是求面积,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面积测量的方法有两种,这两种方法不仅适用于长方形,同样还适用于其它的平面图形。这不仅为学生接下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供了方法,还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二、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在我这节课中,我设计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整个教育界现在都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所谓“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有交往,生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教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例如:验证完猜想后,师问:两种猜想,两个结果,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哪一个才是我们要的间接测量的先进方法呢?还有当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引导:你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好在哪儿?你还有什么问题?通过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不断地把课堂引上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潮。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计算。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环节我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边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性面积的一半。最后是让学生尝试练习求出梯形的面积,并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学生在探索中,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探究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们可以看出教者在准备上还是挺足的,特别在信息的收集上,教师很花费了一定的心思。老师把这节课当作实践活动课来教学,用一节课来完成有关编码的内容,这样把重点就放在认识与编码两块内容上,一般老师就教学身份证号码,而对邮政编码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笔带过,这样设计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样的呢?我也查阅了人教版教材,《数字与编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内容,教材说明把这部分的内容分三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第一节课教学例1例2,主要是对一些编码如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如何进行编码,第三课时进行综合练习。所以教者就根据教材的安排,把这节课着重的放在对编码特别是身份证号码的认识上,让学生初步去尝试,充分体现教材意图。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编码的很多知识都是已定知识,如果纯粹让学生了解这些编码的话,那么一味讲解学生可能更容易获得知识,但这样很容易上成是常识课或者生活指导课,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呢?老师在本节课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区的身份站证号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这些编码,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身份证号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编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编码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认识编码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地重要思想。
当然本节课听完之后,还有几点考虑,愿与大家思考与讨论:
1、怎样更科学让学生认识编码?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走进编码世界?
2、一节课就让学生接触身份证号码,单薄吗?
3、在这样的课中怎样进行更有效的探究与学习?
4、怎样教学生查阅资料?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关于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的文章。从而说明了商里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以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我大胆改变教材没有使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3、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觉得困惑的是,在前面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去口算,然后去笔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学的过程是流畅的,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是很好的, 但过多的暗示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如果不铺垫,直接出示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好些? 课的下半部分,学生对计算已经不感兴趣了,有几个孩子已经开小差了,事后调查得知,他们觉得问题太简单了,就是积的小数位数的问题,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行了,计算没有什么多大意思.学生说得是实话,最近学的都是计算,都是讨论计算方法,而计算方法的发现有时不需要让他们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更多的是老师的提醒和告诉,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怎么喜欢被动的接受呢。看来计算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将练习的形式变的丰富些,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大脑。《小数乘法》的单元反思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课时是截取积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觉,主要是新理念,活课堂,多创新,多思维的作用,在此具体就不展开,因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过去,成就未来。穿上这个,她们比一丝不挂还要美!
每次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师要慢半拍;;平时作业有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乘法分配率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加号改写成乘号;对于单位的换算这一单元知识涉及较少,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百出的情况。
1、把一部分口算练习放在课堂加上对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此涉及本人觉得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样的竞赛性口算练习可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多些体验,少些灌输)
3、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应使用多种形式)儿子和有钱媳妇,畜.生不如,传.疯了...4、作业一开始没有全部抓住,有松懈;(正在改善中)
5、对于作业质量没有严抓,使学生感到作业对错无所谓,错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实行新的措施,改善作业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的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因此教学时利用很长时间进行探究,做到了水到渠成。姑娘跟男友聊天记录曝光!太劲爆了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例如,除到个位余3,把3化成30个十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十分位上的6合在一起,是36个十分之一。除的时候,仍然是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由于要除的数是用小数计数单位十分之
一、百分之一„„表示的数,以后的商也应该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因此,要在商的个位数字的右面点上小数点来表示。从而说明了商里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以往过去的计算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方法十分的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好。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打破常规,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尝试教学法,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方法之前为了给学生探索创造条件,探讨后,学生进行汇报。对于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而错误的方法给予鼓励。并且为找寻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转化为整数除法的两种思路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数学的综合能力。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情境的创设要简明一些,把时间缩短,尽快切入主题。实拍醉酒后的女人 啥都敢干!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既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听课,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学生练习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
3、难点处理的不是很到位。在这个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算理,自己感悟到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数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上虽然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但没有真正与生活联系,应让学生明白,购物时并不是量大优惠就买多的,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购买物品。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通过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错误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总结列竖式的过程进行细化:
1、移动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几次变成整数。
2、被除数也移动同样的次数。
3、在商的位置上标上小数点,与被除数对齐。
4、用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突出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
《小数除法(二)》教学反思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数学计算方面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使枯燥的计算课上得生动,使学生主动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采用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引入时,让学生练习两题:36.18÷18 4.5÷15将例题改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用我们学过的本领解决今天的除法是小数的除法?小组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活跃,想出解决问题的许多办法:有的组联想到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也有的组联想到化成较低单位的数。通过讨论,实践得出结论。这些结论都来自学生,是学生主动获得的。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在练习中错误较多,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题让学生找错改正,效果大于让学生做书上改错题。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即对新知的巩固练习,又起到学生间互相帮助效果,学生印象更深。通过学生自己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后面练习发现效果很好。《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过课后,我总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与反思。针对自己《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五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我认真思考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字母表示数部分的目标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要求上,怎样“注重、强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试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的教学环节。
1、课的一开始,我试图用生活中的大量含有字母的例子引入《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下面的课题。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似乎效果不是很理想。我课后反思、总结,发现这些例子虽然在表面上联系了生活,但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数学元素与内涵,没有为下面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联系。
2、字母简写的过程,知识点相当多。很多地方并没有开展探究的价值。在试教时我采用“自学”方式,但学生普遍理解有困难。因此,在教学方式选择上,部分环节我选择了以老师讲授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接受来巩固认知,节约了教学的时间资源,优化了教学程序。但在具体处理时,个人认为还可以更讲究教学层次,更精当些。
纵观全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教学中应多注意,为再次教学打好基础。《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感触很多,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们在教学中一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专业思想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它是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为。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开始引入情境,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那就是求面积,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面积测量的方法有两种,这两种方法不仅适用于长方形,同样还适用于其它的平面图形。这不仅为学生接下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供了方法,还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二、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在我这节课中,我设计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整个教育界现在都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所谓“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有交往,生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教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例如:验证完猜想后,师问:两种猜想,两个结果,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哪一个才是我们要的间接测量的先进方法呢?还有当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引导:你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好在哪儿?你还有什么问题?通过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不断地把课堂引上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潮。《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计算。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环节我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边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性面积的一半。最后是让学生尝试练习求出梯形的面积,并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学生在探索中,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探究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们可以看出教者在准备上还是挺足的,特别在信息的收集上,教师很花费了一定的心思。老师把这节课当作实践活动课来教学,用一节课来完成有关编码的内容,这样把重点就放在认识与编码两块内容上,一般老师就教学身份证号码,而对邮政编码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笔带过,这样设计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样的呢?我也查阅了人教版教材,《数字与编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内容,教材说明把这部分的内容分三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第一节课教学例1例2,主要是对一些编码如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如何进行编码,第三课时进行综合练习。所以教者就根据教材的安排,把这节课着重的放在对编码特别是身份证号码的认识上,让学生初步去尝试,充分体现教材意图。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编码的很多知识都是已定知识,如果纯粹让学生了解这些编码的话,那么一味讲解学生可能更容易获得知识,但这样很容易上成是常识课或者生活指导课,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呢?老师在本节课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区的身份站证号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这些编码,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身份证号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编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编码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认识编码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地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