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白山市教考试初中语文教材教法七:在“写”中进行体验性阅读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2014白山市教考试初中语文教材教法七:在“写”中进行体验性阅读
进入新课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体验性阅读。这可从“大纲”与“新课标”之间的变化中得到印证: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处也没提到“体验”,只在“阅读”第五条中提到了一次“感受”。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感受”一词出现了17次,“体验”一词出现了19次。新课程总目标第七条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这种变化必然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让他们读出真切的感受,而不能再用教师的阅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然而,“体验”是内隐的直觉感受,是一种心理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老师们普遍反映缺少操作的策略。
考察“体验”的特点,它的亲历性、形象性、情感性、直觉性、情境性,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展开对话,进人情境,激发他们的直觉感受、情感体验,促使他们还原形象。据此,在教学实践中,中公教师考试网找到了一种颇为有效的策略--以“写”为手段,在“写”中进行体验性阅读。具体尝试了四种做法。
第一种,写出阅读初感。
阅读初感,就是阅读者在没有受外界任何影响的情况下,与文本初次对话时产生的原初感受。虽然这种感受往往是肤浅杂乱的,但它们是阅读者独特的体验,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学生的阅读初感撇在一边,要么直接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要么把文本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要求学生对文本作一种“照相”式的理解。在“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尝试中,我一改以往的做法。把“写出阅读初感”作为一个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
比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前,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当场写下感受和疑问。学生原初体验因其个性化而与众不同,众多学生的独特体验集中起来,形成了丰富的感受。摘录部分如下:
生1:这是一篇充满着紫藤萝花的香味的文章,刚听完那优美的课文,我真想再听一遍!生2:藤萝像瀑布一样,慢慢地流进我的心底,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仿佛我正站在盛开的藤萝前,那种紫色,好像迷雾一般地笼罩着我,使我陶醉不已。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生3:课文给了我一种心灵的震撼,使我在心中涌起了生命的张力。我觉得生命就像花一样,有的开得辉煌灿烂,有的开得伶仃稀零:花的凋谢,就像生命的终结。我还觉得作者的心上有许多焦虑和悲痛,可当她看到紫藤萝花的一刹那,原先的悲痛和焦虑都化为了宁静和喜悦。
学生还提出了许多疑问,如:
生1:“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明明是一朵小小的紫藤萝花并不是船,可为什么说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生2:作者一开始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是为了看紫藤萝,为什么最后离开时却是加快脚步,而不是恋恋不舍地慢慢离去呢?
生3:“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死迷,手足情”指什么?
生4:“香气似乎也是紫色的,梦幻一般”,为什么香气是紫色的,难道气味也有颜色吗? 看着这些感受和疑问,真有些不敢相信这些学生是农村中学的,而且进初中还不到三个星期。他们确实在用“心”倾听课文,感受是如此细腻!他们不经意间发现的问题竟然涉及了词句的品味,主旨的探寻,背景的叩问,修辞的作用等众多方面。丰富多样的阅读初感成了打开精读课文之门的钥匙,为实现初感超越提供了基础。
第二种,写出愤悱之态。
在遭遇阅读“瓶颈”时,学生往往觉得文本与自己隔着重重大山,无法产生阅读兴趣,常常退避三舍,找不到体验的切人口。在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学生预习课文后,普遍反映课文太难,走不进文本,体验也无从谈起。上课时,我不准学生们看课文,请他们仔细观察课本上印有的“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照片,在十分钟内写出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有的同学写道:“他的头发像一丛枯萎的杂草,光秃秃的额头像一片开阔却贫瘠的土地,两条浓眉下,有一双老鹰般犀利的眼睛,一蓬凌乱的大胡子遮住了大半张脸,只有那高高的鼻子露在外面。” 有的同学写道:“整张照片上最醒目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和毛发。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好像在凝视着什么,又好像在若有所思的样子。他的头发稍稍有些卷曲,没有梳理过,最下面的一撮头发的发梢微微朝上翘着,显出杂乱的样子。眉毛特别长,也是乱乱的。长长的胡子特别引人注目,把他的嘴巴严严实实地遮了起来,使他的脸看起来很神秘。” 现场统计结果,不到十分钟,绝大多数学生就完成了描写任务,但字数最长的也只是两百多一点,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已无话可写了。我请学生们思考:同样是对列夫·托尔斯泰作肖像描写,为什么我们只能写出一两百字,而作者写了近三千字?作者为什么能写那么长,他到底写了些什么?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再请了几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描写片段,请同学们思考:你能听出我们的同学在作肖像描写时对列夫·托尔斯泰抱着怎样的态度吗?虽然像上面那两例一样,有的同学描写很讲究顺序,观察也比较细致,但学生们听下来的感觉都是描写不带感情,只是在客观地记述观察结果。这时,教师又请学生们思考:作者在描写列夫·托尔斯泰时,有没有融进感情呢?
没等老师提醒,学生们已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想仔细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此时的学生正达到了孔子所说的“愤悱状态”,真是“心求通而未得其意”,阅读成了他们的自发要求,走进文本自然已不再是难题了。如果没有让学生动笔写肖像,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恐怕是难以达到这种状态的。
第三种,写出直觉感受。
有的阅读感受只是一种直觉,无法诉诸语言来表达或分析。这时也可以通过“写”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凭着直觉去感受体验。如在上说明文《生物入侵者》时,要使学生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如果用直接分析的方法,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下了相关的知识,而真切的体验未必感受得到。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抓取主要信息,回答“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其危害性如何。它们入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办”等问题,然后请学生根据它们在课堂内写出课文的内容概括。
有同学把课文内容概括为:“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甚至使生态失衡。其入侵原因主要在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有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也有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然后请同学比较内容概括与原文,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学生们都说虽然内容概括已包含了作者想要说的主要信息,但原文更好,因为原文举了很多例子,打了很多比方,更生动有趣,更吸引人。通过这样的比较,不用老师分析指点,学生凭着直觉就感觉到了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这也是一种体验。
第四种,写出情境体验。
有的课文内容带有很强的情境性,如果学生投入其中,通过“写”的体验激活自身的经验,可以在想象中产生神思、移情、感悟,体会到文章的精妙。如在上《大雁归来》时,学生因对大雁的陌生而与课文隔了层“皮”,阅读反应冷淡。我就请他们仔细阅读第6和第9自然段,把文中描写大雁叫声的句子画出来,并根据这些叫声想象出具体的情节。当堂写下来。
学生很快找到了描写雁叫声的句子:
(第6节)“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第9节)“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学生写下的想象片段:
(片段一)这是那群大雁的头领,仰着脖子拍着翅膀,与手下在商议着去哪儿觅食。一只年长的大。雁沙哑着喉咙说:“大王,我们就到前面那座山后去吧,昨天我发现那里有一大片收割后的玉米地,肯定有很多漏下来的玉米粒呢。”另一只年轻的公雁高声嚷道:“不好,不好,还是飞远一点吧,那片玉米地离我们那么近,就像我们的仓库一样,留着以后慢慢享用吧。现在我们到远一点的地方,多找些粮食,免得被别的鸟们抢先了。”头领觉得后者说得更有道理,就采纳了它的意见。确定出征地后,头雁不断拍打着翅膀点将,好一副“沙场秋点兵”的样子。大雁群跟留守在家的亲人告别后,呼啦啦地起飞,排成了“人”字形,由头雁带着直奔远处而去......一天的劳动结束了,它们争论着明天是不是还要继续来这里。不同意见的叫声都响亮地散开来,在头领的一声命令下,它们又集体起飞。到家了,它们一只只像凋零的枫叶摇晃着从空中直落下来,下面的老老少少早踮起了双脚、张开了翅膀迎接自己的亲人回来。一家人团聚,分享着一天的成果,不时传来低低的声音,是它们在谈论着今天的收获,还有几只小雁在品评着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
(片段二)夜静悄悄的。突然间,一声刺耳的雁叫声划破了黑夜的寂静,原来它被一个同伴--一只强壮的公雁咬了一口。它不服气,也气汹汹地去咬那只公雁。于是。两只大雁在水面恶战起来。越来越多的大雁被惊醒,观战者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好像在看一场决斗。隐隐约约的讨论声似乎让大家明白了,原来打架的两只大雁都喜欢同一只雌雁,想借此机会决一胜负,输的那只就自动放弃。雁群中年纪最大的雁大爷出来说话了:“你们有力气,就留着明天好好去干活,谁拿回来的粮食多,我们的雁姑娘自然会喜欢他多一点,谁就有希望赢了。打架多不文明啊!”两只公雁真的住手了,围观者也纷纷散去,一路上还有一些轻声的评论。渐渐。一切又重归于寂静了。
当学生们交流着自己所写的想象片段时,他们原本冷淡的表情不见了,一个个随着同学的想象或笑或惊,或紧张或放松,进入了那种特有的情境,感受着大雁们有趣的生活习性。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写,可以使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语文活动者在一个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参与语文活动,亲历阅读过程。激活原始积累的经验,产生内心与作品相通的张力场,形成真实的对话体验。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法,创设体验的情境,激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效的体验性学习更为重要。本文从“把已有的生活体验带入文本、进行角色表演体验感受文本、丰富想象创造体验升华文本”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做到有效的体验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阅读教学 体验性学习
引言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所谓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语文的人文性,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三维目标中情感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有充分体验的过程及表达自己
[1] 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特别是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学生的认知能力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如果教师总是一味地灌输,填鸭式地教学,则学习效果是很差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的体验性学习呢?近几年来,我从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从以下三个方面略抒一孔之见。
一、把已有的生活体验带入文本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有生活就有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小学语文学习要走出课堂,教师要走下讲台,学生要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有的只是几年简单的生活体验。所以文本中的很多知识和经验对他们来说都不是很熟悉,只有运用多种方法把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文本联系起来,才会使文本鲜活起来。
1、回顾以前的生活体验进入文本。比如人教版第二册《我选我》讲班里的劳动委员转学了,在班会课上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开学初我们班选举班干部时的情景,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自己想当什么,在举手表决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举手?自己是怎么想的?在学到“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这一句时,我让学生给文本进行补白:“大家会在想什么呢?”鼓励学生把自己当时选班干部时的想法说出来,有的说:“自己选自己会不会被别人笑呢?”有的说:“班干部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来当的,再说当班干部太累。”还有的说:“我也想当劳动委员,可是不敢举手。”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宁却站起来说:“我选我。”你觉得王宁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通过对已有生活体验的回忆就很容易感受到王宁是个勇敢的、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孩子,无须我多费口舌了。我认为低年级的体验不仅仅要联系生活,接受他人经验,更要强调学生亲历的实践过程及独有的个体体验。对于不易理解的课文,如果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相似的人生体验,学习起来就更有兴趣、更主动。
2、在课堂上体验生活进入文本。有一位老师在上第四册的《我为你骄傲》一文时,让学生做使劲扔石子的动作,请学生谈谈心情怎样,再突然播放“呯”的一声玻璃碎了的声音,请学生谈谈此时的感受。这样的设计就是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带入到文本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读起书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带入文本,让学生和文本中的人物一起去感受、去思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使课堂更加开放,使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独特见解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这样他们才会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在“探究”中创新。
二、进行角色表演体验感受文本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它也是对新主体教育观的体现,“体验”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将使语文学习充满个性,语文教学具有活力。低年级的学生性格天真活泼,表现欲比较强,角色表演的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动机,丰富儿童的感知,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能够调动各种感官的体验更有吸引力。
1、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教具表演体验。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看有声有色的动画故事和带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了。在学习人教版第二册的《小壁虎借尾巴》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动画片,让学生看形象生动的视频画面。看之前,我先提出要求:小朋友们注意听好了,故事中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想要向哪些动物借尾巴?它们是怎么说的?最后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看谁看得最仔细,听得最认真,待会儿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的记忆力。一开始放映就看见一个个学生坐得端端正正,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耳朵都竖起来了。当看到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时,他们的脸上的表情是吃惊、担心;当看到小壁虎借不到尾巴脸上流露出难过的神情;当看到小壁虎有了一条新尾巴时,不由得高兴地笑了,有的甚至欢呼起来。可见在观看的时候,他们已经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到观看动画片中来了,角色中的喜怒哀乐牵动着他们的神经,角色的情感也是他们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他们与片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融为一体。看完了动画片,读通了课文之后,接下来让学生和同桌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表演。最后请学生上讲台表演。我给他们戴上各自角色的头饰,并提醒他们要表演出不同动物的动作特点。然后请学生表演不同内容的片段,表演之后请其他学生说说优缺点,再请表演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运用教学导语引导表演体验。有时候这样的角色表演比较浪费时间,教师可根据类似的文本内容直接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比如《夏夜多美》一文讲一只小蚂蚁掉进了池塘上不了岸哭了起来,惊醒了池塘里的睡莲,睡莲问小蚂蚁,我在教学时直接用手势加上语言:“小蚂蚁,你怎么啦?”请学生来回答,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蚂蚁的角色,回答:“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我紧接说:“我感受到你掉进水里很着急!”就这样,边听边用语言点拨边请一小组学生开“火车”,再播放课件小蚂蚁怎么也爬不上来。学生进入角色把小蚂蚁那种焦急、担心、害怕的心情都表现了出来。这样让学生充当角色,进入课文情境,在扮演中受到情感熏陶,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培养了语文能力,促进了思维发展。
低年级的学生情感体验还不是很丰富,所以老师要善于创造情境,善于用语言引导。他们一旦进入角色,情感的体验、学习的体验就会丰富起来。
三、丰富想象创造,体验升华文本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都是异想天开的幻想家,他们的想象最活跃、最大胆、最奇妙。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象王国中。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课文的童趣,针对孩子的童心,适时点拨,激发他们在大胆的想象中体验,点燃学生的创造性的火花,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创造体验中升华文本,培养语文能力。
1、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想象创造升华文本。例如第三册的《黄山奇石》,课文介绍了四块有代表性的奇石后,最后以“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来结束全文。这一句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很好的材料。于是我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播放有关图片配着美妙的音乐指导他们想象创造。这是我第一次要求学生写一段话的练笔,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想象非常丰富,创造能力很强。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已经体验到祖国的山河是多么神奇、多么壮丽。
2、学当小作家、小诗人,想象创造体验升华文本。在学习儿歌时,我也经常让学生来当小诗人想象创造,在想象创造的同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新的体验,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如在学习第三册的《假如》时,我让学生想象创编儿歌,并在电脑里现场打印他们编的儿歌,并打上谁编的名字进行保存。他们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儿歌的内容除了表现出对动植物和大自然的爱以外,还表现出对人与人之间的大爱。有的这样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老师画一班乖乖的学生。让她能在课间舒舒服服地休息,不用为调皮的我们着急生气。”有的那样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画一颗颗红红的爱心。让他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快快乐乐地生活,不会再感到孤独,伤心痛苦。”纵观这些话语,无一不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的整合,是极具个性的语言,都是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感悟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3]“体验是以认识为基础,对认识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学习是学生的自我感悟,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我们应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全新地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升华学习体验,超越文本。
[2]
结论
有人说,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是浸润鲜活生命的甘霖,只有体验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因此,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使“文本教材”向“体验教材”转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的体验我做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关文信.小学语文创新性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3]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教育研究,2001,(2).
第三篇:审美教体验磨练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阜宁教育局
韩卫东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而努力,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应善于实施审美教育。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善于体会形象,感知“美”。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创造,作家作为人的类属,也是按照人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形象的,他正是选择那些他认为是美的人、事、景、物写进作品的,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体会形象,就是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我在教冰心的《小橘灯》时,抓住了课文中描写小姑娘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如“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通过对其中两个“好”字的讲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像,使小橘灯的象征意义更加清晰,从而激起同学们对小姑娘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敬佩,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
二、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这篇课文时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这样,“审美场”就形成了整体效应,使学生得到了一定的审美教育。
三、善于发挥想像,创造“美”。
所谓想像,是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人的想像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视通万里”。例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联想我们众多的石拱桥,如“万年桥”、“太平桥”等,去想到我们古老辉煌的历史,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通过想像,进行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统一的完美的图画,创造出“美”。
如讲《春》,我就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李白寄托对友人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联想和想像,则更能体会诗中创造之美。
想像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表象,同时还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如看到太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就充满了信心,看到干柴烈火的燃烧,可感受到男女之间炽热的感情,看到小草绿了,可感受到春的到来,感受到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如此种种,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想像中参与抽象思维的教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
四、善于通过比较,欣赏“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没有比较就没有美。因为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而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则必会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将百草园中的兴趣盎然,是童年的乐园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自已学会将精湛词语与其相近词语进行比较,仔细品味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的艺术匠心,这对增强教学的艺术美极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典故,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斟酌,让学生在学习中加以注意,体会其不同点,想像其意境。同时,也可以把两首内容相似的诗从各方面(如感情、风格等)进行比较,从而能使学生容易进入课文的意境。
语文美育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在语文教学和塑造人格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理解语文美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特征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美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