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读写切入点把练笔引进课堂-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3 01:5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找准读写切入点把练笔引进课堂-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找准读写切入点把练笔引进课堂-教学教案》。

第一篇:找准读写切入点把练笔引进课堂-教学教案

小学低年级可以练习写话。一般从中年级开始学习作文。要练习写简单的赢余文,还要根据日常需要,练习写观察日记、读写、笔记、书信等。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红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定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由此看出,读写中的关键还是写。所以,我将练笔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博览的基础上有了充分的动脑、动手的表达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教学中,我进行了多种尝试。下面就谈谈将练笔引进课堂的具体方法:典型处模仿写。现代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内容通俗易懂,构段层次清楚树训练学生的写作有一定启发、帮助。其中第十一册语言课本中的《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文章,其中两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形式,巧妙的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山水的特点,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激发了读者一睹为快的欲望。因此,我在这个典型处,让学生运用课文的构段方式来写一写自己浏览过的风景胜地或家乡美景。学生兴趣盎然,仿写片段获得了成功。概括处扩展写。

在我们的教材中,编者选了不少详略得当、重点突了的范文。范文的详写部分可以用来启发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具体,而略写部分,却不失为让学生练笔的好材料。如《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讲三个小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启发下,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十年后,终于体会到幸福是什么的。那么这三个小牧童分手之后,是臬经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出幸福是什么的呢?课文用精练的文字通过人物之口一笔带过,讲得很简略,我就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以《分手之后》为题,进行想象作文,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牧童,用第一人称来写。结果学生的作文既联系了课文的内容,又写出自己对幸福的体验,大部分写得比较成功。拓宽处深入写。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古时候,长城不仅能抵御凶奴的侵犯,还能利用它打仗。那“现在的长城有用吗?”。在教完《长城》一文后,我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此问抛出后,同学们情绪高涨,各抒已见,班内热闹非凡。有的说现在的长城可以发展旅游,有的说可以用来拍电影、拍广告,有的说爬长城能锻炼身体,磨砺意志,还有的说将长城改造一下,能建成一个世届之最的建筑?此时,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那你们能以《现在的长城有用吗?》为题写文章吗?“一言激起千层浪,学生练笔的兴致极高,都迅速、深入的写下自己的奇思妙想。结尾处想象写。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结尾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从而也给学生提供了练笔的机会。如第十一册自读课本上的《我的心事》。揭示课题后我问学生:“你想弄明白那些问题?”同学们提出很多问题,可最关心的还是大林的心事有没有了却。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认识到小姐弟俩非常守信用,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而大林虽然失信,但知错就改,也是个好孩子。读到写大林流下眼泪的时候,同学们也为他难过。当同学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我抓住时机说:“大林失信以后还是想弥补的,可惜姐弟俩已经走了。当他看到姐弟俩给他捎来的玉米棒时,心里更加悔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呢?”“想!”“今天,咱们来当回编剧,给故事加上一个圆满的结局,让大林了却这桩心事,好吗?”“好!”有的学生马上就拿出本子准备写。“别急,咱们先想一想大林可能会用什么办法补救。”有的说写一封信向姐弟俩道明事情的真相,请求他们原谅;有的说等他们下一次来了以后再补请;也有的说放假以后大林专程到乡下去一趟,条件许可的话请他们看场电影,因为同学们都愿意当“编剧”有信心编好这个结尾,所以想象丰富,合理,完成小练笔也就不是难事了。情境点激励写。

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其中有些插图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趣。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中对邱少云的外表仅作了简要叙述,内心活动根本无法涉及,我就让学生根据插图想象邱少云在烈火中身体的疼痛和内心的坚强,然后进行练笔。这样不仅深化了文章主题,还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文道结合,何乐而不为呢“读写结合,抓住关键,把练笔引入课堂。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可写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把习作当成了一件开心的事,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二篇:找准时机读写结合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小练笔

找准时机 读写结合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小练笔

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效果好等特点。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并在实践中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阅读与习作始终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所以在课堂中,不但要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更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默读、圈圈写写进行小练笔,让小练笔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教教材”,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平时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以课文为范本,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那么,挖掘哪些文本资源来让学生练笔好呢?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做法:

一、有感而发写一写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做到以“情”来贯穿文本,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此时课堂上的小练笔如若设计精当,就能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角色产生共鸣,从而为深化文本架设桥梁。

我曾经上过的《妈妈的爱》这篇课文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首满怀深情的诗歌,用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本文所述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爱往往视而不见,或认为理所当然,因此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母爱,体会母爱,感悟母爱。如第二小节是写妈妈为“我”送伞,教学时我相机问学生: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妈妈就不怕雨淋吗?第三小节:妈妈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时为什么哭了?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来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和文本进行对话。

因此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很多同学都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此时我趁机问学生:如果是你,你想用什么来比喻妈妈的爱?为什么?然后课件出示:妈妈的爱是______。学

生文思泉涌,畅所欲言,比喻真是丰富多彩:一束阳光、一本字典、一片树荫、一杯清凉的水、一堵挡风的墙、一双结实的臂膀……最后再让他们动笔来写一节小诗。

这一练笔的设计,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思,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与文中的“我”、妈妈进行了对话,从而使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母爱,对母爱的体会和亲情的感悟也更到位了。

二、迁移运用练一练

学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迁移运用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一)、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小虾》的三、四自然段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段落,教学本课后,我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写一段话,可写课间活动的丰富,天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等。

(二)、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设计练写排比段:①公园里的花真多啊,-------------------;公园里的花真美啊,-----------------;公园里的花真香啊,----------------------。②天上的云真白啊,------------------;天上的云真厚啊,-------------------;天上的云变化真丰富

啊,-------------------。

(三)、可迁移文本的关键词进行练笔。

如老舍的《猫》一课,语言大师在开头一段中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可是……”,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学写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或一个人的性格。

(四)、可迁移文本的描写顺序进行练笔。

如《小镇的早晨》一课,写小镇的早晨的二、三、四自然段,它们的写作思路是一样的,都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来写的,先总写小镇的早晨是什么特点的,然后具体描写。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后,再让他们按这样的写作顺序动笔写一写“校园的早晨”。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样的写作顺序了。

三、精彩语言仿一仿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叶老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空白悬笔补一补

有的课文作者总会有意无意留下了许多空白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这也是组织学生小练笔的极好机会!如《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概括的话:“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教学中,我让学生咬住“品尝”二字所留空白,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嚼出味来,进行“小练笔”,要求写出李时珍“亲口品尝”的情景。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李时珍把药材放进嘴里,细细地嚼着,嚼出了味,慢慢的分辩。他时而紧皱双眉不住的摇头,时而捋着胡子微微点头。李时珍边嚼边想,当判明了药性和药效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频频的点头,并挥笔记录了下来。”通过这一咬文嚼字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李时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的内容几乎充满了整篇课文,而对地下的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36个小时,对于七岁的阿曼达,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会想些什么?会不断地对自己和朋友说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

这样的文章还很多,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具有一双“慧眼”,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这样的空白

补充练笔,充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五、拓展延伸续一续

拓展延伸型的练笔往往在课的结尾处,续写课文结尾是学生小练笔训练的重要内容。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写下来。例如《穷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地启发学生:“渔夫和桑娜收养了两个孩子以后,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有的说,他们的生活仍然非常艰苦,但是他们非常乐观,大家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有的说,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非常懂事,长大了对渔夫和桑娜很孝顺……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课堂小练笔应立足于课堂,只要我们老师用心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那么我们的阅读课就会上得更有效,更灵动,课堂练笔也会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找准切入点,精心设问

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找准切入点,精心设问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设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它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设问”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

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开,是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或是教学模式,问题就是学习的起点,但教师往往重视“问题”本身内容而忽视何时去问,如何去问,忽视提问的切入点。这种现象的产生,只是从总体上表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一些方面,而“问”和“答”其实是一对永远的矛盾,而矛盾的解决就是学习能力不断地进步。如果把“设问”比做一把锋利的“剑”,那么它刺向何处才能取得最佳的穿透力呢?“学启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平时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下面对设问的切入点谈一些体会:

一、“设问之剑”要刺向交叉处

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知识交叉的情况,此时各知识点会互相重叠、覆盖,使学生无法理清脉络、线索,陷入迷茫中,所以我们把“设问之矛”投向这里,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思辨进行概括、归纳和比较,以点带面,积极建构。

初中数学有一章是《平行四边形》,其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这几块的定义、判定、性质相互交叉,学生容易产生认识偏差。在上单元复习课时,就需要教师在这里有效设问,这时有些教师会提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有那些?”,然后依次再问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情况,可是这样的问题学生虽然可以一一作答,但是四个问题的关系是互相平行的,不能帮助学生对他们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交叉处的设问不妨提出一个“大问题”——“这四种图形各增加或者减少一个什么条件会成为另外一个图形?”,这个问题的解答就需要学生全面回顾各个图形的知识,并重点去理清它们之间的交融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开展,使复习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二、“设问之剑”要刺向反复处

当教学内容中反复出现相似、相近的内容或者语句时,学生一般会因为表面的重复而忽视其所包含的不同意义,造

成概念理解的偏颇,或者概念的外延丢失。比如,在华师大版的《证明再认识》一章中,关于“角平分线”的内容课本给出了2个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次强调,反反复复地说,总是有部分学生觉得两句话表达的是一回事,甚至认为一句话要说两遍,是多余的。其实当教学中碰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设问,用问题链把思维引向深入,同时用学生的回答来代替教师的一再强调。教师可以从“两句话是否相同?”开始,层层推进,“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你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只要学生能回答以上问题,那么两个貌似相同的命题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教师反反复复地说,不如有效的一“问”。

三、“设问之剑”要刺向冲突处

当教学内容表面看来有冲突时,或者学生在回答时有争议时,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困难之处,还是知识展开、培养能力的契机,此时此刻应该及时提供进一步的有效设问,以问来代替教师的单方面评析,使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纠正成为问题解决主旋律。记得在上华师大版的《圆》一章时,课堂练习时有一个判断题“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必垂

直于弦”,开始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什么意思啊?”都认为题目的语句有冲突,是个错误的题目。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感觉冲突、矛盾时,就是设问切入的良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就首先设问“那么,我们就把括号里的四个字——不是直径拿掉,再来判断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吧”,马上学生之间又有了冲突,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极少数学生认为是个假命题。教师就应该接着设问“那么,那些判断为错误的同学认为那个括号是否多余哪?为什么?”当教师以设问作为抓手,及时切入,能有效化解学生的认知冲突,变矛盾为和谐。

四、“设问之剑”要刺向发散处

数学教学中十分强调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当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时,就是教师以“问”导引,培养能力的良机。如果教师包办代替,把开放的思路分门别类,一一介绍,那么学生其实是在规定航道上航行,虽然不会越雷池半步,但想象力、创造力其实是被扼杀了。所以发散处巧妙设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初中数学《圆》的教学中,有一个典型的证明 题:已知,如图?%=abc内接于⊙o,ad⊥bc,d为垂 足,e为bc中点。求证:∠eao=∠ead

这是一个添加辅助线的开放式习题。教师如果能合理 设计、有效设问,以圆心、中点、直角、圆周角为关键词,设问在这些已知条件下,最常见的辅助线是怎样添加的?它们的添加有什么规律?通过学生的探究,能够基本上得出一般的规律,比如连接圆心和中点、比如构建直径以及它对应的圆周角——直角。(如图)

所以在发散处设问,于设问后由学生归纳,可以更好地发挥设问的有效性。

五、“设问之剑”要刺向无疑处

有些概念、定理貌似无疑问,其实有重、难点隐含在里面,教师要及时发现,有效解决。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圆的切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学生、教师很重视,对于它的定义和判定学生感觉还是比较清楚、没有疑问的。但是如果设问:“如果要说明那是圆的一条切线,你到底有哪些方法,你能把这些方法总结一下吗?”,这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意外,不能全面总结说明的方法。通过仔细思考,学生最后总结了关于切线的三种说明方法:交点的个数、d与r的数量关系,半径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所以在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反思和归纳,使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全面。

六、“设问之剑”要刺向结尾处

一节课的结束,一般意味着一次探究的暂时结尾,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设问的结束。但是教师如果在结尾处设疑,提出本节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或者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后续性问题,或者提出与下节课学习相关的前瞻性的问题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以富有探究性的设问继续支持学生的学习。比如在上到《勾股定理》一节时,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本中图形来证明定理,还可以在下课前再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课后思考,甚至可以请学生自己设计图形来证明定理;在上到《相似三角形性质》时,课后可以问问学生“你能利用所学的相似性质,去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吗?”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教师抛出的问题要能引导学习的课后再延续,有时并不是一定要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如果他回去能思考了,有疑惑了,有答案了,那么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所以以几个有意义的小问题结束一节课,应该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四篇:因文而宜_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

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

写小练笔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更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就结合五年级上册教材,对教材中要求的小练笔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究,在教材中适当插入一些小练笔。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究,学生确实受益非浅,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关键词】 探究教材 切入 小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语文教材是学生最频繁最直接接触的语文材料。挖掘教材的习作资源,巧妙地构筑习作训练场,学生必大有文章可为!因此,在教学中,因文而宜,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实践与体会。

一、课文后明确要求写的小练笔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课文后明确要求写的小练笔有5处: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依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第9课《鲸》中的小练笔“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第15课《落花生》中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小练笔“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这些写的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随文安排了这些小练笔,想方设法去淡化习作作为一种任务,给学生搭建一座座桥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根据查找资料和分析,我把课文后的小练笔的类型大致概括为四类:

1、灵动补白---补出孩子灵动的火花。(如第17课)

2、照样仿写-----借他人之长,写自己的文章。(如第9课)

3、真情表达----情到深处,写心动的一霎那。(如第15、19课)

4、想象续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后续故事。(如第3课)课文后的这些小练笔都是十分好的习作资源,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我把它们都适时地安排进课堂,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中可适当安排的小练笔

(一)“阅读教学”,从读学写

阅读课教学中的小练笔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充分挖掘了课文中可供练笔的训练点,既培养了学生习作兴趣,又减缓了教师作文教学的坡度。在阅读教学中,我常根据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的提示,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归纳起来,练笔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照样仿写-----借他人之长,写自己的文章。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

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围绕“学习说明性文章”的课文,其中有些介绍事物特点的文章十分值得学习学习。如《新型玻璃》的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分别介绍了一种玻璃的特点。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后,课后也有这样一个练习“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在教学中,我先通过对前面几段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介绍玻璃的方法后,也试着安排让学生自己写一写,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

其实,通过这样一次的读写结合,许多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这样的介绍方式,需要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不断加强巩固。但是坚持这样的训练,持之以衡,久而久之,学生在介绍事物方面自然而然会有很大的进步。

2、灵动补白---补出孩子灵动的火花。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同样,“空白”也为学生打开了同往作者心灵的大门。学这样的文章,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而这也是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的下笔之处。因此,教师要 2

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饱满。

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当了解到爸爸要求“我”把刚钓到的大鲈鱼放了的时候,“我”先急切地问,再大声地争辩,最后无奈的乞求,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这时,我适当地插入说:“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作者,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的心理会怎样想,会怎样做?请把你的感受写一写。”这样的一个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课文的有些地方常会留有“空白”,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填补,在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这是一种把阅读和习作融为一体的练笔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不仅仅是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书上为我们遗留的这些“空白”。

3、真情表达----情到深处,写心动的一霎那。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教师根据写作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一个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使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唤起兴趣,自然就有话可说。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当感受到“我”跑到工厂看到母亲在昏暗、嘈杂的环境下还在疲惫地缝衣服,这时的“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对于母亲辛劳的深入了解,学生感触也很深,母亲为了照顾、抚养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自己也渐渐地变得瘦小、衰老了,自己这么辛苦的赚钱,而对于我买书的要求却十分赞同,一点也不吝啬,让学生们十分感动。这时,我适时地插入:写一写此时此刻自己的心情,想一想自己的母亲为了照顾你,一天到晚都在辛勤的工作着,你心理有什么感受。学生有感而发,真情流露,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又如在学习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也感受到了毛主席失去爱子时的悲痛,心中无限的怀念儿子,但又做出了“何须马革裹尸还”的 3

决定。特别是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请你想象一下,主席一个晚上是怎样熬过来的,请你来写一写。学生也十分感动,通过写也体会到了主席的心情。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中适时引入小练笔,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

4、想象续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后续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课文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故事性很强,学生学到结尾总是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而很多课文的故事情节的多样性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学生或延伸情节,或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我试着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了现在圆明园的情况。然后,假设情境,假如你现在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情景,脑袋里会浮现什么呢?试着写一写吧。又如学习完《秋思》后,要求学生想象《愁思》中描绘的画面,把《愁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学生兴趣浓厚,一个个都开动脑筋编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这些文字虽显稚嫩,但却是学生对语言感悟与理解后的童心释放,是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

实践证明,故事性强,可续性强的课文让学生喜欢想象,而趣味性的练笔,学生也“乐”写,“愿”写。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这种小练笔的巧妙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文本的另一种感悟与体验。

(二)“日积月累”,以写促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在每组课文之后都有安排“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其中的“日积月累”分别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等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只要做到熟读成诵即可,然总有资源浪费之感,因为大部分学生“厚积”后并不一定能“薄发”,平时习作中仍鲜见积累的优美语言。经访谈调查分析后发现,有的学生存在语言使用惰性,认为能把意思说明白就行,何必“兴师动众”;有的学生缺乏语言使用的创新意识,认为与其冒险不如求稳„„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与 4

运用之间缺乏畅通的渠道。于是,在每次“日积月累”的熟读成诵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写段”训练:一是词语串联式,即用“日积月累”“词语盘点”,任选几个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二是主题拓展式,即以“日积月累”中的某个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成语、对联、歇后语为中心词或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三是引用增色式,即写一段话,适当地引用“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成语、对联、歇后语等,使语段更具文采。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日积月累”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交流评议后,又可拓宽积累运用的视野。

(三)“口语交际”,以说助写

说和写是相互联系的两方面,说是写的基础,写作能把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到更高水平,而且能促进说的能力的发展。在写作之前,让学生先说一说,先口头作文,再书面作文。表达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也会跟着上升。说话课上,我显得比平时上课随便些,努力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首先让学生把要说的内容自由地说几遍,大声、小声、默说均可,目的在于再次熟悉准备的内容,边回忆边说,有忘的地方想想再说。然后同桌互说、互听、互评,指出优点,以坚定信心;不足之处,下次说时要注意说好。最后分小组说后选代表口头叙述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说”的机会,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

“口语交际”是学生围绕话题进行交流、讨论或辩论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虽以听说训练为主要形式,但也是操练文笔的大好时机。在口语交际之前,学生为了明确地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就必须搜集相关的资料,制作资料卡,拟写发言提纲或重要观点、例证。在口语交际之时,为了应对和表达,就得在倾听的基础上,速记别人的主要见解,或随时调整自己的发言内容。在口语交际之后,经历过的难忘的一幕一人一事一见解一感受都是鲜活的经验,此时,进行练笔就能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味的境界。巧借“口语交际”话题,能切实提高练笔的针对性。总之,我们应把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四)“综合学习”,做后练写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安排了两次有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设了真实情境。如,第五组教材安排的综全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学生在活动之前,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并结合下面的活动建议,制订一个活动计划。活动之时,学生按照活动计划,分工负责自己的任务,完成相应的 5

任务后,小组还要汇总;活动之后,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写下来,然后通过办手抄报、办展览、开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练笔始终伴随着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铺展和延伸过程,更增强了练笔的实用性。

郭沫若曾说过:“应该时常练习写作,写多了写得久了,自然也就会写巧起来,好起来。”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一学期里,我利用教材,巧妙安排了许多切实可行的随文小练笔,学生创造了无限的精彩,习作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随文小练笔,还有更多的方法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挖掘和运用。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巧施练笔,相信学生定能练出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王 坤.《阅读课上的“小练笔”》,《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第7期;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陈虹.开辟课堂练笔的新天地[C]。

第五篇:因文而宜_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

因文而宜,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

-----对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小练笔的分析和探究

江口小学:陈晓玲 【内容摘要】

写小练笔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更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小学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语文教学的随文练笔,本文就结合五年级上册教材,对教材中要求的小练笔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究,在教材中适当插入一些小练笔。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究,学生确实受益非浅,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关键词】 探究教材 切入 小练笔

【正文】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语文教材是学生最频繁最直接接触的语文材料。挖掘教材的习作资源,巧妙地构筑习作训练场,学生必大有文章可为!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宜,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实践与体会。

一、课文后明确要求写的小练笔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课文后明确要求写的小练笔有5处: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依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第9课《鲸》中的小练笔‚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第15课《落花生》中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小练笔‚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这些写的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随文安排了这些小练笔,想方设法去淡化习作作为一种任务,给学生搭建一座座桥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根据查找资料和分析,我把课文后的小练笔的类型大致概括为四类:

1.灵动补白---补出孩子灵动的火花。(如第17课)2.照样仿写-----借他人之长,写自己的文章。(如第9课)3.真情表达----情到深处,写心动的一霎那。(如第15、19课)4.想象续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后续故事。(如第3课)课文后的这些小练笔都是十分好的习作资源,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我把它们都适时地安排进课堂,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中可适当安排的小练笔

(一)‚阅读教学‛,从读学写

阅读课教学中的小练笔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充分挖掘了课文中可供练笔的训练点,既培养了学生习作兴趣,又减缓了教师作文教学的坡度。在阅读教学中,我常根据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的提示,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归纳起来,练笔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照样仿写-----借他人之长,写自己的文章。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

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围绕‚学习说明性文章‛的课文,其中有些介绍事物特点的文章十分值得学习学习。如《新型玻璃》的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分别介绍了一种玻璃的特点。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后,课后也有这样一个练习‚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在教学中,我先通过对前面几段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介绍玻璃的方法后,也试着安排让学生自己写一写,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

其实,通过这样一次的读写结合,许多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这样的介绍方式,需要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不断加强巩固。但是坚持这样的训练,持之以衡,久而久之,学生在介绍事物方面自然而然会有很大的进步。

2.灵动补白---补出孩子灵动的火花。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同样,‚空白‛也为学生打开了同往作者心灵的大门。学这样的文章,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而这也是让学生进行片断练习的下笔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饱满。

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当了解到爸爸要求‚我‛把刚钓到的大鲈鱼放了的时候,‚我‛先急切地问,再大声地争辩,最后无奈的乞求,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这时,我适当地插入说:‚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作者,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的心理会怎样想,会怎样做?请把你的感受写一写。‛这样的一个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课文的有些地方常会留有‚空白‛,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填补,在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这是一种把阅读和习作融为一体的练笔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不仅仅是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书上为我们遗留的这些‚空白‛。

3.真情表达----情到深处,写心动的一霎那。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教师根据写作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一个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使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唤起兴趣,自然就有话可说。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精心设计写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当感受到‚我‛跑到工厂看到母亲在昏暗、嘈杂的环境下还在疲惫地缝衣服,这时的‚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对于母亲辛劳的深入了解,学生感触也很深,母亲为了照顾、抚养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自己也渐渐地变得瘦小、衰老了,自己这么辛苦的赚钱,而对于我买书的要求却十分赞同,一点也不吝啬,让学生们十分感动。这时,我适时地插入:写一写此时此刻自己的心情,想一想自己的母亲为了照顾你,一天到晚都在辛勤的工作着,你心理有什么感受。学生有感而发,真情流露,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又如在学习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也感受到了毛主席失去爱子时的悲痛,心中无限的怀念儿子,但又做出了‚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决定。特别是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请你想象一下,主席一个晚上是怎样熬过来的,请你来写一写。学生也十分感动,通过写也体会到了主席的心情。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中适时引入小练笔,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

4.想象续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后续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课文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故事性很强,学生学到结尾总是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而很多课文的故事情节的多样性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学生或延伸情节,或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我试着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了现在圆明园的情况。然后,假设情境,假如你现在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情景,脑袋里会浮现什么呢?试着写一写吧。又如学习完《秋思》后,要求学生想象《愁思》中描绘的画面,把《愁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学生兴趣浓厚,一个个都开动脑筋编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这些文字虽显稚嫩,但却是学生对语言感悟与理解后的童心释放,是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

实践证明,故事性强,可续性强的课文让学生喜欢想象,而趣味性的练笔,学生也‚乐‛写,‚愿‛写。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这种小练笔的巧妙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对文本的另一种感悟与体验。

(二)‚日积月累‛,以写促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在每组课文之后都有安排‚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其中的‚日积月累‛分别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等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只要做到熟读成诵即可,然总有资源浪费之感,因为大部分学生‚厚积‛后并不一定能‚薄发‛,平时习作中仍鲜见积累的优美语言。经访谈调查分析后发现,有的学生存在语言使用惰性,认为能把意思说明白就行,何必‚兴师动众‛;有的学生缺乏语言使用的创新意识,认为与其冒险不如求稳……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之间缺乏畅通的渠道。于是,在每次‚日积月累‛的熟读成诵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写段‛训练:一是词语串联式,即用‚日积月累‛‚词语盘点‛,任选几个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二是主题拓展式,即以‚日积月累‛中的某个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成语、对联、歇后语为中心词或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三是引用增色式,即写一段话,适当地引用‚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成语、对联、歇后语等,使语段更具文采。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日积月累‛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交流评议后,又可拓宽积累运用的视野。

(三)‚口语交际‛,以说助写

说和写是相互联系的两方面,说是写的基础,写作能把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到更高水平,而且能促进说的能力的发展。在写作之前,让学生先说一说,先口头作文,再书面作文。表达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也会跟着上升。说话课上,我显得比平时上课随便些,努力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首先让学生把要说的内容自由地说几遍,大声、小声、默说均可,目的在于再次熟悉准备的内容,边回忆边说,有忘的地方想想再说。然后同桌互说、互听、互评,指出优点,以坚定信心;不足之处,下次说时要注意说好。最后分小组说后选代表口头叙述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说‛的机会,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

‚口语交际‛是学生围绕话题进行交流、讨论或辩论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虽以听说训练为主要形式,但也是操练文笔的大好时机。在口语交际之前,学生为了明确地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就必须搜集相关的资料,制作资料卡,拟写发言提纲或重要观点、例证。在口语交际之时,为了应对和表达,就得在倾听的基础上,速记别人的主要见解,或随时调整自己的发言内容。在口语交际之后,经历过的难忘的一幕一人一事一见解一感受都是鲜活的经验,此时,进行练笔就能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味的境界。巧借‚口语交际‛话题,能切实提高练笔的针对性。总之,我们应把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四)‚综合学习‛,做后练写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安排了两次有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设了真实情境。如,第五组教材安排的综全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学生在活动之前,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并结合下面的活动建议,制订一个活动计划。活动之时,学生按照活动计划,分工负责自己的任务,完成相应的任务后,小组还要汇总;活动之后,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写下来,然后通过办手抄报、办展览、开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练笔始终伴随着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铺展和延伸过程,更增强了练笔的实用性。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凭借着教材的丰富资源,我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在活动里,时时处处操练文笔,让学生在练笔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王 坤.《阅读课上的‚小练笔‛》,《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第7期;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陈虹.开辟课堂练笔的新天地[C]。

获县级二等奖

下载找准读写切入点把练笔引进课堂-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找准读写切入点把练笔引进课堂-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