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研讨会”的观后反思
“山东省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研讨会”的观后反思
感谢学校给老师们提供一个个外出学习的平台,2014年4月1日至5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语文古诗文研讨会。尽管路途遥远,旅途劳顿,但会议的精彩纷呈,名角的精彩亮相,让我醍醐灌顶,耳目一新,受益颇多,哪里还顾及到所谓的劳累?是日,名家云集,高手林立;智慧的火花交集碰撞,教学的探讨逐步攀升。沐浴其中,深受感染和感动,教学之路真的绵远悠长,提升的脚步永无终止。新的技巧、新的技法层出不穷:或唱,或吟;或激情澎湃,诱发心情潮水;或泉水叮咚,悦人心耳。一切令我目不暇接,不停拍案叫绝。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活到老学到老,紧承时代步伐,观后的反思亦流于心中:
一、朗读独大,引领语文方向
在这次活动中,重点进行的是古诗文教学,朗读这一技法必会发挥巨大作用。所听的八节课,课课都离不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你看来自德州第九中学的顾群老师,在教授《木兰诗》时,除了运用传统的多种朗读方式之外,还创新运用民歌小调的朗读模式,那种口语化的朗读,轻快明朗,轻松愉悦,易读易记,孩子们读的陶然醉心,听课的800多名老师也被深深感染与沉醉。我想这样的轻松教学才能真正给学生的一生带来点印象,若干年之后还会想起有这样一个老师。在朗读教学中还有一位更让人叫绝的老师,那就是山大附中的刘霞老师,她的一节课完全在唱中进行,说唱就唱,运用自如,没有丝毫牵强雕琢痕迹,一切在水到渠成中进行。她讲授的是李清照的《武陵春》,贯穿课堂始终的是古代诗文的吟诵调,这一几乎灭绝的传统朗读方法,在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子嘴里竟然吟咏自如,确实令人叹服,也令人揣想和惊异。故而在下一环节的老师研讨中,众多老师向她“发难”,几经“围攻”,她也终于揭晓谜底,跟从中华网校专门学习,为的就是挽救这一传统朗读模式。她既有坚实的教学基本功,又有如此的崇高思想,谁能不叹服今天我们老师的人格魅力?还有一男老师声如洪钟似的朗读教学,惊动四座,震撼会场,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语言鉴赏,彰显语文主流
这八节课,都在围绕语言的鉴赏而流溢。对比鉴赏,换字鉴赏,拉出甲骨文、金文文字区别鉴赏,林林种种。其实都在彰显原作者的语言魅力,不可多增一字,不可再减一字,一切都恰到好处。学生在这样的引领品评中,感悟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深深的魅力,在未来的学习中就会生成、品评,进而更好驾驭圆熟的语言。三、一个问题贯穿,主导整节课堂
老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对知识的毫无保留,总想把文本的所有知识在一节课上都倾到给学生,而且丝毫不想保留。我们知道,这样的心是好的,无私的。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什么都给其实等于什么都没给,蜻蜓点水,肤浅而过,学生其实不会有太多所获。而这八节课都做到了一节做一事,一节完成一个具体大任务,简洁明了,一线贯穿,挖深挖透,学生有收获,有生成,这是多么有效的一件事。感慨,为师当如此!对镜自照,自身缺点颇多,今后当努力阔斧砍剪修整了。
受益颇多,感想颇多,但文本有限,言穷而意远,今天就此止笔。让无限的感喟继续缭绕胸中,激起现实的教学火花,引领我的学生更好的在语文丛林中徜徉、漫步,捡拾语言的瑰丽浪花,与闲庭中,与漫步里,与课堂上,或独自玩味咀嚼,或与我的学生争讨声声„„
第二篇:参加《山东省古诗文初中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山东省古诗文初中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王艳丽
“山东省古诗文教学研讨会”于4月2、3、4号在龙口市海湾酒店举行。本次研讨会分为学术讲座和授课讲评两部分。
4月2日上午,我们听了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孙紹振先生主讲的“古典抒情诗的分析——兼谈诗中有画的误导”讲座。老先生真对古诗以情动人的特点从意象、意脉、意境三方面进行了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授。
老先生为我们举了耳熟能详的、简单易学的古诗,比如“千里莺啼绿映红”、贺知章的《咏柳》、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诗词,讲解意象就是客观景象和主观感情的二合一。老先生举《春晓》所表达的作者针对春来快的喜悦、春去更快的失落以及时光短暂的无奈与伤感的复杂感情为例,讲解了古诗词中意脉的特点,就是作者的感情是隐性的、是非逻辑的、是绝对化的。
通过老先生的讲解我对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反省自己平时对古诗词简单化理解、教学的错误,同时也对古诗词有了浓厚的兴趣,很想平时多读诵名家经典,丰富自己的学识,引导孩子们也对古诗词有更好地学习。
接下来进行了以古诗文为讲课内容的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讲课评课。来自全省的十位教师对《湖心亭看雪》、《武陵春》、《行路难》、《木兰诗》和《曹刿论战》五篇古诗文两人为一组进行了授课。这十节课为我们讲古诗文的授课模式做了很好的范本,他们都有如下特点:
1、指导诵读方法,以诵读的方式使学生对诗文读通、读懂、读透。
诵读促记忆、增语感。有节奏、有韵律地诵读古诗文形成一定的意识、活跃脑思维,大大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力。在不断地诵读中思考,朗读时应该在哪里停顿、哪里轻读、哪里重读,渐渐地读出了一些感悟。
诵读还能激想象、悟精神。学生在有节奏的诵读中,激发了他们独特的创新思维和不羁的想象能力。逐步的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也会自然而然拥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修养。强调“诵读”,更注重“品味”,让学生识记古诗文的同时更读出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一位老师在讲《木兰诗》是,就针对每一段表达内容的不同,指导学生用要么舒展轻快,要么沉重深情,要么悲壮激昂的朗读。这样即使学生对内容充满兴趣,克服了学生传统背颂的乏味与枯燥,又很好的理解不同时期木兰的性格,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2、学会取舍。诗文主题为主,字词句翻译为辅。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过多的重视了字词句的理解,耗费了老师学生大量的精力,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使学生只会刻板的来死记硬背,而对古文翻译的技巧严重缺乏,不会根据注释和上下文来整体理解,对一些虚词固定用法更是一塌糊涂。同时课文的整体把握、人物性格以及艺术价值都作为次要内容学习。这种厚此薄彼的授课以及学习模式势必使学生不爱学古诗文。
这次研讨十位老师都“取”诗文的内涵,“舍”字词句教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质疑、重点实虚词、串讲译文翻译,不在一字一句上深究,学生大体理解了句意,梳通诗文内容就可以。这样就在诗文主题上下了大量工夫,让学生们更全面细致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方法、重点,从而感受文学经典的深刻内涵。
一位老师在讲《行路难》时,在不断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李白的心境、理想,从而对李白的人格、诗风不断地加深认识,这就使学生在学的一首诗之后,李白的人生经历、理想有了了解同时激发学生阅读李白其他作品的兴趣。
3、厚积薄发,自身语文素养的丰富决定了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这十节语文课,讲课老师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信手沾来。无论是诗词还是古文,老师们都进行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量的、恰切的展示给学生这一节课所蕴含的古典精髓,传播经典精华的种子,激发学生对经典的热爱和兴趣。
例如讲《湖心亭看雪》的老师对张岱的生平、作品的风格的恰当讲解;讲《武陵春》的老师对李清照的历史地位、坎坷经历的讲解;讲《行路难》的老师对律师、李白的经历、理想等的讲解。这些知识很好的丰富了作品本身,对学生们学习作品、了解作者、了解历史文学史,又培养情操,促进了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这次研讨会,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第三篇:初中语文古诗文全集
初中语文古诗文全集
七年级上册
1.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古代诗歌五首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
二、《次北固山下》 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作者:王湾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世说新语》两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咏雪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
三、《钱塘湖春行》 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
作者:白居易
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孤山寺北贾亭西,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水面初平云脚低。
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几处早莺争暖树,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陈太丘与友期
乱花渐欲迷人眼,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浅草才能没马蹄。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最爱湖东行不足,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四、《西江月》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作者:辛弃疾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明月别枝惊鹊,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清风半夜鸣蝉。
方入门不顾。稻花香里说丰年,三、智子疑邻
听取蛙声一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七八个星天外,“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两三点雨山前。
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旧时茅店社林边,而疑邻人之父。路转溪头忽见。
四、塞翁失马
稻花香里说丰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听取蛙声一片。
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
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
五、《天净沙•秋思》 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
作者:马致远
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天涯。
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4.《山市》(蒲松龄)
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七年级下册
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1.伤仲永(王安石)
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学。
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
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古诗文全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幛,口技人坐屏幛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幛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丈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4.短文两篇
一、夸父逐日《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6.《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二、爱莲说(周敦颐)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还故乡。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矣。
木兰是女郎。
3.核舟记(魏学洢)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八年级上册
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1.桃花源记(陶渊明)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其林。
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抚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 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不复得路。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色丹。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津者。
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2.短文两篇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一、陋室铭(刘禹锡)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灵怪矣哉!”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4.大道之行也(《礼记》)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陋之有?”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古诗文全集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5.杜甫诗三首
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6.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短文两篇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8.观潮(周密)
四、《游山西村》 陆游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 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9.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诗四首
一、《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三、《渡荆门送别》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
(四)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八年级下册
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1.与朱元思书(吴均)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条交映,有时见日。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勤且艰苦此。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5.诗词曲五首
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作者:刘禹锡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
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
二、《赤壁》杜牧
怀得失,以此自终。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
三、《过零丁洋》文天祥 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
辛苦遭逢起一经,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干戈寥落四周星。3.马说(韩愈)
山河破碎风飘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
身世浮沉雨打萍。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惶恐滩头说惶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零丁洋里叹零丁。
间,不以千里称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留取丹心照汗青。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作者:苏轼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古诗文全集
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8.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9.满井游记(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
落红不是无情物,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化作春泥更护花。
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九年级上册
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1.陈涉世家(司马迁)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10.诗五首
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 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二、《行路难》(其一)李白
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彻!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亦足!
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处。
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浩荡离愁白日斜,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
吟鞭东指即天涯。
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古诗文全集
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隆中对(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4.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之》
辛弃疾
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计日而待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沙场秋点兵。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可怜白发生!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九年级下册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1.公输《墨子》
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攻宋。
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之。”
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
公输盘不说。
之、祎、允等之任也。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零,不知所言。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5.词五首
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一、《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
公输盘服。
梳洗罢,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独倚望江楼。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
过尽千帆皆不是, 王矣。”
斜晖脉脉水悠悠。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肠断白蘋洲。
公输盘曰:“诺。”
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落日孤城闭。
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若人?”
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白发征夫泪。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也,为与此同类。”
四、《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李清照
我为云梯,必取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古诗文全集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2.《孟子》两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
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庄子》故事两则
一、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5.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故逐之。”
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应。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8.《诗经》两首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
一、关雎
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我也。”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
二、蒹葭
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王之蔽甚矣。”
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
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7.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古诗文全集
第四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本站推荐)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
作者:李小兵单位: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南张羌镇一中
论文概述:
诗词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 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撒播做人的良种。文章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述自己的教学心得。
中心词语:诵读意境思想美德生活体验品味细节音乐积淀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在长年的语文古诗文教学一线工作中,我努力总结经验,有了一些心得和启发,试表述如下,以期交流。
一、多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耳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处理好一个“读”字,可以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
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和感染,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诵读时,应抓住情境的特点,声音要富于变化,如壮阔的景物要显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宁,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总之,诵读要充满感染力,使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如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 秋思》,该小令以十种景物组合构成凄凉晚秋的意境。总的来说,朗读的时候,语速稍舒缓,音调低沉。在具体的朗读
过程中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九个事物均为前偏后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最简洁、最鲜明、最生动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在朗读时,应强调反正的部分,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音调要低沉,表达出愁苦之情。这样反复地吟咏诗句,在整齐、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歌的生命力跳动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品析诗的含义、体验诗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二、从对思想、精神的挖掘中学习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二章》、《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学习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已、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可引导学生们列表归类,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和典故、事例。这不仅使学生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而且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素材。
三、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到这一点,很多同学会说自己根本没什么生活体验,更何况要体验多愁善感的诗人们的情感了。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尽管有限,但人的很多情感在不同人生阶段却是共通的,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怀念等。在中学阶段,大家已经具备了体会这些情感的生活基础,所以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经历,还是能读懂一些诗歌的。比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描写山野孩子垂钓的小诗。在诗中,我们甚至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找一处池塘或溪流,尽管岸边生着长着潮湿的青苔,但仍旧随意地坐了上去,专心地等待鱼儿上钩,看到有人靠近,赶紧频频摇手,怕把鱼儿惊走了。
小诗很简单,再加上自己童年切身的生活体验,我们应该能想象出当时那位旁观的大人的表情与神态了,应该是充满慈爱与饶有兴趣的吧。这样一来,我们很
容易就可以判别出作者写这首诗的心情,肯定是闲适的,所以在把握情感方面肯定就不会出岔子了。再如: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真是一首令天台学生激动的诗歌。当看到“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这几句诗时,我们肯定会联想起石梁飞瀑上的横梁,那似神仙架设的石桥,急速飞下的湍急瀑布。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说:“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泠。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所以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加上我们切身的对天台旖旎风光的感受。我们就能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着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一个“疑”字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有了这样的体会之后,我们就不难体会孟浩然对这次天台旅行的向往之情了。至于试卷上的问题,在品味过程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解开了。又如: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这种情感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农村,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生是一点也不陌生的。徜徉在田野里,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特别空旷开阔。这样体会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诗歌的前两句所表现的意境了。第三句诗歌中的“明”和“出”字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但若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的话还是挺难想象的。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色了: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耀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而最后一句,我们就更容易联想到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所以,通过调动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描绘的诗歌意境,当然也更能轻巧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了。至于题目解答。自然就轻车驾熟了。
四、品味细节,体会情感
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抬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儿童钓鱼情景的诗。诗人选取了典型的“侧坐莓苔”“遥抬手”的动作细节,小儿掩身草丛中,恰逢有人问路,却怎么也不肯答应,因为一旦答应,要上钩的鱼就被惊跑了,于是只得连连招手。生动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农村孩子钓鱼时的全神贯注的天真烂漫的神态,形神兼备,趣味盎然。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民》曰:“茅檐低小,溪上清清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人选取典型的细节。写出了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一家人和睦、安乐的生活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吴音”,吴语,泛指南方话。“相媚好”,指夫妻俩说话柔和亲切,互相打趣取乐。轻软的吴音,加上说话语调的“相媚好”,令人以为是妙龄男女在谈情说爱。走近一看,却出人意料,竟是“白发谁家翁媪”。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的恩爱之情跃然纸上。翁媪的三个儿子各司其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在田间劳作,中儿在家编织鸡笼。这或许是他俩的技艺不同,或许是中儿尚未成年,所以从事的劳动也不同。但他俩无疑都是很勤快的,这和小儿形成鲜明对照,“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同“元”。“亡赖”,原意是“刁钻泼辣,不讲道理”。这里是贬词褒用。形容小儿的淘气、调皮。小儿悠然自得躺在溪边剥着莲蓬,说不定还在不时地往嘴里扔两颗呢。这两句是词中最精彩的笔墨,把一个稚气天真,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那种无拘无束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崔颢的《长干曲》曰:“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作者抓住人生片段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诗一上来就以女子的问话开场,不待回话即自报家门。平常的生活片段,通过不平常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刻画了摆渡少女热情中蕴柔美、大胆中含羞怯和率直中寓婉曲的性格特征,从而在渎者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可爱动人的舟女形象。
体会诗歌的情感,是赏读诗歌的重要内容。从细节人手,是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体味诗歌的主题情感有重大作用。张籍《秋思》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细节刻画心理入微,恰当、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曰:“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本诗是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矛盾心理的典范之作。诗人贬官到岭外,家乡音信杳无,其思念家乡的那种迫切心情是难以言状的。按照常情应该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一反常态,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细节把思乡之情再现得更加婉转’动人。因为久在异乡,杳无家书,思家之情与日俱增,但临近家乡时又担心自己被贬后可能遭受到的迫害和发生的意外,因而害怕不敢向人打听了,这一细节
更加深沉而含蓄地流露出诗人此时的急切心情和由此造成的那种想知道、又怕知道家里情况的精神痛苦。白居易的《南浦别》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传神的细节: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那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种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米。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细节,源于真实的生活。细节描写能唤起读者无穷的想象,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别林斯基说,细节“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把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从细节入手,不失为赏读古诗歌的突破口。
五、把握音乐美,增添学生文化积淀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而,诵读指导千万不能一个模式,学生是有个性的,每名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只要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情、诗中景、诗中人沟通;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
在古诗词教学中只要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他们学得愉快,学得欢乐,让他们沉浸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就能扎扎实实积累语言、积累文化,促使他们在思想情操上受熏陶,形象思维、创造意识等方面得到锻炼。
课内毕竟是一小块,课外才是一大片。配乐朗诵、节日抒怀、见景说诗、描绘赏析、吟唱会等均为较好的读诗方法。阅读古诗的兴趣非先天生成,要靠培养。教师要从提高认识入手,在激发求知欲上下功夫,辅之以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总之,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我会继续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为青少年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研出版社1980.8
《语文教学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8
《古代阅读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6
《语文学习方法学》山西联合出版社1993.6
《语文情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作者:李小兵
2011.4.20
第五篇: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听课心得
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听课心得
3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鸿桥中学举行的“秦晋两地 智慧联动”小学古诗文教学研讨会。西安小学的刘婷老师和教研室的席泽明老师展示了精彩的课堂。两位老师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从中受益匪浅。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美的课件制作,设计简练、巧妙的板书等,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点滴心得体会吧。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文教学更离不开读。“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文时朗读的重要性。读是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席泽明老师上的五年级《杨氏之子》的教学展示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席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席老师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让学生尝试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席老师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开火车读、学生练读、方言读等多种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很快把短文读流畅了。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席老师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文中一个词回答。再问: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回答”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席老师的教学语言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尊重、充满着幽默与风趣,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在课堂上,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
二、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可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因为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再加上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所以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听了西安小学刘婷老师的《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后,对古诗教学有了许多新的启示,不由发出感叹:好课妙不可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刘婷老师教学时那诗意而充满感情的范读及抑扬顿挫,韵味无穷的过渡语,深深吸引了学生,将他们引入了古诗的意境之中,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刘老师在教学诗意理解时,并没有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在诗意理解上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坚持以导引读、以读促思,再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出诗的真味。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刘老师在教学时,不是就诗教诗,而是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由于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乞巧》、《嫦娥》都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民间故事,所以刘老师课前课前为学生准备有关民间乞巧的风俗习惯、乞巧的常用方式以及《嫦娥》这个民间故事,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古诗。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渐渐地厚重起来。就是这样一堂好课,妙不可言,让学生回味无穷、经久不忘,让教师啧啧称赞、受益匪浅。通过此次听课学习,我对古诗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淀教学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领导满意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