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

时间:2019-05-13 01:0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

第一篇: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

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到1956年上半年,躲风亭地区只有以自然村落为中心的初级小学7所,分别为矮岭(文洲村)、金沙台(金沙村)、大岭(大岭村)、渡口(仁寿村)、张家湾(双华村)、上夹洲(夹洲村)、下夹洲(德兴村),均系接管旧政府的国民小学,人们习惯上称为“洋学堂”。除矮岭、下夹洲每校有两个班外,其余为一校一班一名教师,均为复式班,每班三、四十名学生,校舍大部分属原有寺庙改造(如金沙台、上夹洲),或当时群众捐物捐工所建,多为十分简陋的茅草平房,但也不亚于当地民居。因湖区当时经常内涝和溃垸,学校选址一般都在防洪大堤上(如渡口、张家湾、上下夹洲),或地势较高的位臵。学校使用新中国统编的教材,只有语文和算术两科。语文为直行本,学生习字和作业用毛笔和铅笔,课堂练习用石板石笔,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学校条件虽简陋,但学生课余生活较活跃,每当下课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唱歌、跳舞、拍皮球、踢毽子、跳绳等。限于当时农村传播媒体局限,学校还要担负政治、政策宣传和向农民进行文化教育的任务。经常编排相声、三句半、快板、扭秧歌、打腰鼓、彩抬子、小戏剧下到村组、工地屋场进行游行宣传。1956年至1959年,在开展农村扫盲教育中,那时农村青壮年中文盲比较多,要求学文化的积极性很高,每个村都有2-3所农民夜校,教师固然成为开展农民文化教育教员的主体。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1956年下半年至1959年办学规模有了相应的发展,一方面原有小学增开教学班,另一方面新办学校,先后有

彭家圹(高湖村)、高湖仑(高湖村)、孔家山(金沙村)、伏家墩(水产村)、青竹岭(青岭村)开班设校。矮岭小学1956年失火后,迁至黄家祠堂办学,改称黄家祠小学。1956年学校开始推行学生用钢笔书写。学校对传统书法习字有所弱化和忽视。各校均建立了少先队组织。1958年后开始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使用简化字,语文改用横排本。

1959年,在大跃进的非常年代,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有所影响,学校频繁开展支农活动和勤工俭学,组织师生参加春插、“双抢”(夏季抢插抢收),教师都得参加所在大队劳动,诸如办简报、统进度等事。学校教学推行“双高”(高速度、高质量)课,一节课上完十几页或几个章节。

至1960年前,躲风亭中学地区教育行政管理根据当时地域远近,先后隶属樟湖岭、茶湖潭、东港完小管辖,二名以上教师的各小学,负责教师一名,统称主任教师。教师由县区统管,学生从不搞统考会考,学生学习注重基础知识,一期只有由科任教师自己命题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作业很少。1958年到1959年,学校对学生考试、作业采用前苏联5分制记分,教师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大多农民家长也没有对孩子在求学上面有过高的期望。初小毕业后,由学生自愿到各完小参加升学考试。那时我地初小毕业生想读高小的主要到舜帝庙(浩河)、法华寺(樟树)、龙王寺(樟湖岭)、茶湖潭、东港、乔口、司马棚(益阳)等完小参加升学考试。

一九六一年,躲风亭地区正式成立人民公社,各小学也以行政大

队(现在的村)设立小学,学校名称都冠以大队名,分别为青泥(新建)、民主(黄家祠)、仁寿(渡口)、青岭(青竹岭)、金沙(金沙台)、大岭(大岭)、高湖(高湖仑)、双华(张家湾)、夹洲(上夹洲)、德兴(下夹洲)、水产(伏家墩)11所小学。民主小学升格为全社第一所完全小学,并成立躲风亭公社校区,由民主完小担任校区行政管理,首任校长为张子东。随着学龄儿童的增加,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至1956年先后又办起金沙、德兴高小耕读班,开设了新闸(双华村)、莲圹(高湖村)、黄泥湖(双华村)、打米厂(仁寿村)、拐湾(仁寿村)等小学教学点。很多学龄偏大的青少年,既要做家务或参加生产队劳动,又要求上学。上级政策提倡开展半工半读,实行半日制教学,简称耕读班(实际上我乡还是全日制)。担任耕读班的教师大多为回乡的初高中学生青年,这部分教师亦称耕读教师(大多成为后来的民办教师)。教材以识字性为主的简单应用文和相应的乡土教材。1956年在鼻湖渔场附近办起了躲风亭公社农业中学,学生大多相当于中学生年龄的男女青年,实行半耕半读,利用湖面、荒地、湖田开展种植业,主要种水稻、湘莲、绿豆、花生之类,胡冬林老师担任农中校长,延续到1969年自行停办。

1966年下半年文革开始后,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师队伍受到冲击,原有正常教学内容相应弱化和取消,原有教材一律停止使用,课本采用省编教材,主要是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学校开设农机、农技、珠算和简单应用文等课程。小学低年级以“毛主席语录”为主作为语文课本,只强调背默。高年级语文以毛主席老三篇(毛主席诗词、两

报一刊社论、样板戏选段)为主,教师亦参加了“造反派”(如红卫兵、红旗、湘江风雷)组织、参加“四大”(大辩论、大字报、大批判、大串联)、“破四旧、立四新”等游行活动,正常教学时间未予保证,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突出政治为中心,教师备课和批阅作文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从语言和文字上出现有悖于当时政治的字眼。音乐课主要是以革命歌曲和样板戏为主,体育课以军事训练科目,诸如队列、徒手刺杀为主。小学以红小兵组织代替少先队组织,中学生以红卫兵代替共青团组织。中学领导不叫校长,改称指导员。1968年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小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1974年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参与学校领导工作,与此同时,为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各中小学都开辟了学农基地。中学叫五七农场,师生都得抽出相当时间到基地劳动,主要是种水稻,有的学校还养了蚕茧。小学中高年级每周列入课表都安排一个下午劳动课。

由于“左”的干扰和文革的影响,教师队伍受到重大冲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先是1965年社教运动,对当时代课教师中部分因社关原因和家庭出身非贫下中农的成员进行了清退,把当时认为根正苗红的回乡知识青年充实其中。后是因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和1969年执行“公办教师回原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侯王建议”。由于湖区原有教师大部分来自山区,因他们的回原籍致使躲风亭地区教师缺额很大,由当时大队推荐本地有一定文化的青年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故民办教师队伍一度大增。至1976年躲风亭公社106名教师中,公办教师只有35名,民办教师占全乡教师70%以上。

在此期间,由于当时学龄青少年人口的增长,教育在艰难的条件下,办学规模仍在扩大。1969年,民主完小开始招收第一个初中班,学制为一年,学校更名为东风中学。1970年将学校拆迁到水产队。新的中学开设四个教学班,教职工12名,学制为二年。在此期间,除水产学校外,各小学招收高年级。1974年又恢复秋季始业。1975年,中学还办了一届高中班,史称社办高中。虽然办学规模相应得到发展,但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各小学校舍破损,特别是小学课桌,大部分是用土砖头砌两个墩或用四个小木桩钉在地上,在上面放一块板子,或由学生从家带来旧桌椅。因不小心砖头不牢砸伤学生之事时有发生。

当时农村教育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特别是民办教师,每月政府补贴5元,其余报酬部分由大队补贴工分,参加所在生产队的年终分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教育经过拨乱反正,教育步入正轨,农村教育布局得到调整,全乡仍以村为单位集中办一所小学,逐步撤销各小学办学点,全乡十个农业村十所小学。特别是初中教育上到一个新台阶,因当时乡中学规模太小,全乡有8所小学开设两年制初中班,俗称戴帽初中。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村学校先后改建成砖瓦平房,办学条件较前大有改善。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1981年,为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将躲风亭中学迁至现址(岭北水管会原育种场),扩建新的教学楼。是年取消了所有小学戴帽初中班。1979年,全面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小学实行四、二分段,初中实行三年制,对学校采用目标量化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学科和年级阶段会考制,学校的社会活动相应减少。1984年,县采用乡中小学分级管理,仁寿小学为乡中心小学。1987年又恢复管理体系。1986年经验收全乡学龄儿童已普及小学六年义务教育。

1994年,湘阴县进入国家第二批普九教育目标县,躲风亭乡用四年时间,由乡村两级集资450余万元,全乡实现了村村小学新楼房、新校园。躲风亭中学和青泥小学为省标二级合格学校,在当时,学校确实成为该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办学条件已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适龄青少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达98%以上。1998年,小学生高峰期,在校学生2700余人,中学的高峰期2004年,达19个教学班,学生1543人。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深入开展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进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校学龄儿童逐年下降。为了优化教育资源,2006年,小学由10所调整为6所,分别为文洲、仁寿、青岭、大岭、双华、德兴,只开设1-5年级,小学六年级集中到中学就读。2007年,国家对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全部免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教师队伍不论从学识、体制、待遇诸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进修培训、招新补员,在职教师业务和学识水平大有提高,均达到大专或本科学历。1988年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实行职务评聘。1983年开始,对民办教师通过逐年录用转正,到1999年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已正式成为一个历史名称

了。

教育,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递,它浓缩着历史时代的印记。在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六十年历程中,它虽走得艰辛,抑或曲折,但它作为基础教育的职能,贴近农民的需求,切合农村的实际。几辈教师的耕耘,为几代农家子弟的启蒙,为无数莘莘学子通往科学圣殿的启航,继往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执笔人 盛登科

2009年2月

第二篇:旧体诗六十年概述

旧体诗六十年概述 ——当代诗词 毛大风

一、严峻的年代

从『五四』迄今的六十年,是我国历史巨变的六十年,也是我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严峻的年代。

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五年,是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年代,军阀间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当时北京大学教授黄季刚曾在诗中写道:『极目中原万里昏,苍生辛苦向谁论?』『井里连年惊寇至,板舆何处奉亲归?』

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中国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代战争,打倒了北洋军阀。『四一二政变之后,革命者被掷在血污里,中国人民仍然处在水火之中。

从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史学家称之为『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中国工农武装被围剿,革命者被血腥镇压。鲁迅在几首《无题》诗中描写这种情景道:『大野多钩棘,长空列战云。』『血沃中原』、『寒凝大地』。『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洗战袍。』国有内忧,必引外患。从一九三○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从发动了沈阳事变到大规模的殖民地占领。我国的大半个版图,沦于敌手。中华民族的将近一半人口,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下,过着悲惨的亡国奴生活。

但是,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她的优秀儿女组织和武装起来,实行全民抗战,坚持敌后斗争,终于熬过了八年漫长的岁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接着是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来了人民的新世纪。

二、灿烂的诗词创作

伟大的时代,必有伟大的诗篇,六十年来,我国的旧体诗词跟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就。现试作初步探索并概述如下:

一、活动于『五四』前后的诗人,有柳亚子、黄节,黄季直、马君武、经亨颐、何香凝等。柳亚于是当代大诗人,他是南社的首领,他的主要诗作是在『五四』以后写的。他的《磨剑室诗词集》收诗词五千余首,是当代诗作最多的诗人。其诗多愤国忧时之作,纵横排闼,慷慨激昂。郭沬若称誉他为『今

屈原』。黄节有《蒹葭楼诗》。黄季刚有《劳者自歌•诗词抄》。马君武著有《马君武诗稿》。经亨颐有《渊颐诗集》。何香凝女中豪杰,诗书画三绝,有《双清栖诗》。

『亢斋』(亢不慕斋,是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书斋名)继南社之后,以李大钊为首,互相酬唱。李大钊有诗集《筑声剑影楼剩稿》刊行于世。其他成员如罗章龙、李世章、张纪南、李求实、高君宇、贺天健等都有诗作。罗章龙曾有回忆录《亢斋汗漫游》作了介绍。

二、延安的《怀安诗社》成立于一九四一年。抗战烽火正炽,革命诗帜高举。怀安诗人谢觉的诗作,分别存于《怀安诗社诗选》与《十老诗选》。怀安诗社的历史,无疑是中国现代诗歌史的重要一页。诗社著名的『十老』是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哉、续范亭、李木庵、熊瑾玎、钱来苏。参加诗社活动的还有鲁佛民、黄齐生、安文钦、朱婴、列道衡、姜国仁、韵玉等人,他们的诗作见于《窑台诗话》。

在怀安诗社活动的同时,有燕赵诗社成立于晋察冀边区,参加者有聂荣臻、皓青、阮慕韩、张苏、刘奠基、宋劭文、吕正操、于力等。邓拓撰诗社缘起云:『以燕赵之诗歌,作三军之鼓角。』另有湖海诗社成立于新四军根据地,陈毅在《湖海诗社开征引》中写道:『淮南多俊贤,历代挺材异。诗国新疆土,大可主汉帜。』可惜燕赵、潮海两诗社的史料毁于战火,至今未获可参考的资料。

延安诗人,除怀安诗社成员外,还有毛泽东、叶剑英、郭化若等。毛泽东和陈毅等,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杰出的诗人。毛泽东《沁园春•雪》词一出,名震诗坛。被誉为千古绝唱,他的《长征》、《钟山》诸篇,也都是成功之作,军民同诵,影响很大。陈毅的军事诗,或写形势,则千军万马,或写战斗,则惊天动地。其《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更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叶帅则有《远望集》行世。其《攻关》、《远望》诸篇,均传诵一时。三、二三十年代著名诗人,尚有『两吴生』(即吴宓、吴芳吉)。吴宓诗格律严谨,有《吴宓诗集》。吴芳吉诗风流畅,有《白屋诗选》。沈钧儒、胡厥文、马叙伦、黄炎培四老,都不仅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也都写了不少旧体诗。沈老有《寥寥集》,胡老有《胡厥文诗词选》,马老有《马叙伦诗词选》,黄老有《红桑集》。黄老诗情激越,集中颇多佳作。

爱国将领冯玉祥写诗,力求通俗化,被称力『丘八诗』。他以通俗的语言,写民间的疾苦,其《与老人谈话》、《卖大话茶者》、《蜀道菜花黄》诸篇,被誉为『当代乐府』,受到读者的喜爱。

郁达夫及其兄嫂,都是旧体诗家。郁达夫才气横溢,诗情奔放,愤世嫉俗,痛恨邪恶,他的诗写尽不幸遭遇与人世悲欢。其兄郁华、嫂陈碧岑亦有《郁曼陀陈碧岑诗抄》留世。四、一九二一年『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大肆拘捕、监禁、屠杀共产党员与革命青年,于是出现了『监狱诗』(即『烈士诗』),革命志士在监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写下了声如金石的绝命诗、诀别词、率都词意慷慨,音韵铿锵,成为现代诗苑的奇葩。夏明翰的《就义诗》、刘伯坚的《带镣行》,被誉为『当代正气歌』。

革命战争诗,是现代旧体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将领们在戎马倥偬之际,挥毫作诗,或写战争、或抒情怀。陆定一有《长征歌》,箫华有《长征组歌》,李一泯有《红军过铁索桥》等。其他将领如徐向前、聂荣臻、张爱萍、杨成武、萧克、莫文骅等,也都有诗作。

战争诗中,董鲁安的《游击草》、陈雷的《露营歌》为重要诗集。《游击草》写敌后晋察冀军民的反扫荡战斗生活。诗笔细膩。《露营歌》则写东北抗日武装在白山黑水间、冰天雪地里,坚持了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战斗,此诗集被誉为东北人民抗日的『史诗』。

五、当代文学三巨匠:鲁迅、郭沫若和茅盾,也都爱写旧体诗词。鲁迅是大文学家,也是位卓越的诗人,他所写的旧体诗,数量虽然不多(据《鲁迅诗歌集》载旧体诗三十七首》,但质量很高,诗意深刻。他的《自题小像》、《为了忘却的纪念》、《自嘲》、《无题》诸诗,流传极广,传诵一时。

郭沫若既是一位文学家,又是当代大诗人。他在『五四』以后,曾写过新诗(他的《女神》,被文学家誉为『中国新诗的奠基石』。)但他在以后的数十年里,更多的是写旧体诗词。所以他的主要成就应是旧体诗。据王体权等三人编注的《郭沫若旧体诗词系年注释》一书,共收诗词一千二百余首,是

当代旧体诗写作最多的诗人之一。集中佳作甚多,如《归国吟》、《抗日书怀》、《新华颂》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

茅盾是当代文学巨匠,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但他也爱写旧体诗,著有《茅盾诗词》,收诗词一百余首。其《观剧偶作》、《题动画片》、《题秦汉瓦当拓片》和《清谷行》等,都是集中佳作。

老作家叶圣陶、俞平伯、沈从文、王统照、朱自清、钟敬文等,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前驱者,也都在旧体诗词方面有较深厚的功底。叶圣陶有《箧存集》,王统照有《剑啸庐诗草》,沈从文有《新晴集》,钟敬文有《天风海涛室诗词》,俞平伯有《寒涧诗存》,俞老长诗《重园花烛歌》出手,诗坛一时传为佳话。

六、我国文艺传统,诗与画常联系在一起,画家从来都是诗人。画坛巨匠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潘天寿等,都是『诗画双绝』。他们的题画诗,常是逸趣横生,寄意深远。

当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林散之、沈尹默等,他们既是书法家,又都是诗人。邓散木有《邓散木诗选》,沈尹默有《沈尹默诗词集》,林散之有《江上诗存》。

此外,『言情』小说家周瘦鹃、张恨水、也都写旧体诗,周瘦鹃的《拈花集》,存诗多首。

七、著名学者,老教授都喜欢写旧体诗。陈寅恪诗稿失落,由其门人蒋天佐收集残稿,辑《寅恪先生诗存》,收诗一百七十余首。夏承焘为当代著名词家,著有《夏承焘词集》,并有《天风阁诗集》。李独清有《洁园剩稿》,王季思有《王季思诗词录》,吴白匋有《褐凤庵诗词集》,王力有《龙虫并雕斋诗集》,夏征农有《夏征农诗集》,并有《征农方尼诗词选》,其他如苏步青、霍松林等著名教授,尚未见诗集出版,但报刊时有他们的佳作发表。

八、许多革命老干部也爱写旧体诗词,如陶铸、郭影秋、张执

一、曹瑛、邓拓、魏文伯、邓均吾、李亚群、徐嘉瑞、杨第甫、杨石、黄施民等。他们为革命坐监牢,上战场、出生入死,坚贞不屈;或长学校,或办报纸,或做党的宣传工作,都有诗词专集问世。

九、著名诗人、作家如老舍、田汉、楼适夷、赵朴初、何其芳、臧克家、屠岸、公木等,也都爱写旧体诗词。赵朴初有《片石集》,田汉有《田汉诗选》,楼适夷有《适夷诗存》,何其芳有《何其芳诗稿》、屠岸有《萱荫阁诗抄》、公木有《公木旧体诗抄》。

十、编辑、记者、文艺、出版工作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也爱写旧体诗。如廖沬沙有《余烬集》,杨述有《沧桑集》,于刚有《霜叶集》,李汝伦有《性灵草》,陈大远有《匏尊集》,何迟有《何迟诗集》,郭汉城有《淡渍集》,罗立斌有《溪海集》,王斯琴有《近体诗剩草》,李子昂有《拾贝集》,张晓谷有《投影集》,余修有《鹊华诗草》,刘异云有《春声集》,马冰山有《冰山集》,袁振有《袁振诗集》,鲁兵有《小诗自咏》等诗集。

十一、《倾盖集》问世,诗界为之恻目,赢得声誉。集中包括九个诗人的诗集。即王以铸的《城西诗草》,吕剑的《青萍结绿轩诗存》,宋谋玚的《柳条春半楼诗稿》,荒芜的《纸壁斋诗选》,孙玄常的《瓠落斋诗词》,陈次园的《朝彻楼诗词稿》,陈迩冬的《十步廊韵语》,舒芜的《天问楼诗》和聂绀弩的《咄堂诗》。他们以旧体诗写新事物,取得极大成功,显示出旧体诗的非凡表现力。特别是聂绀弩诗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他个人另出有《三草》、《散宜生诗》的专集。

辽宁春风出版社出版的《霜叶集》,也收入了五位诗人的诗集,他们是王敏求的《芳芷集》,王坤骋的《野花集》,张望的《丹春集》,邓铁肩的《寒梅集》,丁洪的《植萱集》和刘异云的《春声集》。

十二、云南出版社出版的《友声集》,则收入了程光锐和刘征的诗词和臧克家的旧体诗。

沈祖棻、宋亦英、茅于美三位女词人,被誉为『当代李清照』。沈祖棻著《涉江词》、《涉江诗稿》,她以深湛的古典诗词涵养与十分细腻的笔触,描绘不幸遭遇与真挚的友情,娓娓动人,令人倾倒。宋著《宋亦英诗词》,集中不乏佳作,如《张志新之歌》可谓代表作。作者以强烈的革命激情,抒发对女英雄张志新的敬爱心情和对『四人帮』的满腔仇恨,声泪俱下,读之感人。茅于美为缪钺教授的入门弟子,先后成《夜珠词》、《海贝词》两集,驰誉诗坛。

李锐著《龙胆紫集》,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旧体诗集子,集中多悼念战友之作,感情真挚。特别是若干首缅怀革命导师和世界革

命前躯者的诗,都是一些政治诗,概括力强,别开生面,它从又一个侧面,显示出旧体诗词的惊人表现力。

十三、『文革』期间,广大革命干部和诗人、作家惨遭迫害,或投入监狱,或软禁『牛棚』,他们忧国怀家,发愤为诗,因而出现了第二次『监狱诗』,如关露的《秦城诗草》,宋振庭的《自述》、高沐鸿的《伤逝》等,都是佳作。他们的诗句悲凉激越,感人至深。

丙辰清明前后,天安门诗歌运动中涌現出的一批诗词,事后被辑成《天安门诗文集》。无名作者们抒发了对周恩来总理的衷心爱戴和对『四人帮』的无比仇恨,成为现代诗苑的异彩奇葩。

十四、科学界中有不少人爱写旧体诗,如钱昌照有《诗词一百首》,物理学教授金问洙有《率楼韵文选》,老昆虫学家周尧著《雕虫外集》,医药卫生专家、前国务院卫生部长黄树则著有《春暉春草集》、叶永烈并编有《科学家诗词选》,在辽宁出版。

十五、旅游诗(古代人称力『山水诗』),是现代旧体诗的一个组成部分。诗人们通过对山川林壑等自然景观的描绘,歌颂了祖国风景的优美与山河新貌。在山水诗中,诗人们又往往借景抒情,抒发对祖国的赞美、历史的回忆与时代的讴歌。《现代旧体诗选集》收朱光潜、叶尚志、唐稚松、黎光祖、柳倩、王达津、吴丈蜀、叶元章等二百多人的旅游诗三百余首。

十六、三中全会以后,各地纷纷成立诗社。以萧军为社长的北京野草诗社,出版《野草》诗刊,发表社员诗词,现已出至五期,刊出的作者有萧军、张报、吕千飞、王澍、金常政、连贯、杨小凯、蒋天佐等的诗词。广州出版的《当代诗词》创刊于一九八一年,是国内第一家公开发行的旧体诗词刊物,主编为李汝伦。发表全国著名诗人、词家的诗词,为国内影响最大的现代旧体诗词刊物,出至第五期,因某种原因,暂时停刊。今年二月,已由广州诗社复刊。继《当代诗词》之后,公开发行的诗词刊物纷纷出版,南京江南诗词学会出版有《江南诗词》,为又一重要的诗词刊物。该刊为季刊,每年出四期,有『诗词研究』、『诗词创作』两大栏目。此外,湖南岳麓诗社出版有《岳麓诗词》、《岳麓诗声》、《湖湘诗萃》三个诗刊。广西桂海诗社出版有《桂海诗刊》。贵州爱晚诗社出版

有《爱晚诗刊》,广东韶关诗社出版有《韶音》诗刊,广州诗社出版有《诗词》报。吉林有『长白山诗词』,湖北黄冈有『东坡赤壁诗词』浙江钱塘诗社也有《钱塘诗刊》印行。其他各省市诗刊,不计其数。

十七、各党派、民主人士,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大都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不少爱好诗词。李济深有《李济深诗文选》,程潜有《程潜诗集》,朱蕴山有《朱蕴山纪事诗词集》,李敷仁有《李敷仁诗文集》等。侯过、体诗词创作,如老树抽条,枝繁叶茂,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当代诗词』。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作者队伍之广大,阵容之可观;

(二)诗作的数量与质量——亦即它所反映时代、社会的广度与深度;

(三)读者群的广泛性,亦即诗所产生的影响的大小,诗词的艺术效果与社会效果。从这三个方面经过客观的分析与比较,我个人认为:旧体诗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成就决不能低估;它是我国当代文学长河中的一股洪王越也有诗词专集。许德珩、楚图南两老,时有旧体诗发表于报刊。民革中央编辑出版了《爱国老人诗词选》,收陈铭枢、邵力子、邓宝珊、孙蔚如、翁文灏、覃异之、王昆仑、赵祖康、许宝骙、仇鳌、许宝驹、黄绍竑、罗翼群、冯伯恒、王菊人等五十五人的诗词三百四十五首。

十八、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现代旧体诗词的又一重大主题,这真是『春到神州,江山簇秀;兆民协力,国事当兴。海客纷来,揽河山之形胜;人材不弃,隔带水以招邀。』(夏翁瞿禅语)而寓台诗人词客,或怀骨肉之情,或抒乡国之想;每有写作,辄缠绵悱恻,扣人心弦。于右任一代诗人,著有《于右任诗词选》。其《望大陆》之作,哀伤欲绝。蒋彝教授,著有《蒋彝诗集》。甫从国外归来,诗情奔放。其《题赠》诗云:『久别神州四二载,忽睹家垣处处新。《神州集》更收有台湾诗人甚多的佳作。

三、正确的评价

六十年来旧体诗词创作的巨大成就,概括言之:『喻古则上追三唐,论今则雄视当代。』

何谓『上追三唐』?历来文学史家公认,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诗人辈出,诗作丰富,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高峰。

自『五四』迄今——六十多年的旧体诗词创作,在古典诗歌源远流长、诗学雄厚的基础上,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人才辈出,佳作纷呈。出现了一个新高峰。视其作者之众多,诗作之丰富,以及诗词艺术成就所达到的境界,自可以与唐代先后辉映,相互媲美。故曰:『上追三唐』。

何谓『雄视当代』?自『五四』出现了新诗,开始了新、旧诗并存的中国诗歌新时期。但新诗后起,时间不长,仍在成长中。而旧

流,其势汹涌澎湃,不可阻挡。故曰:『雄视当代』。

广州诗社编辑,当代诗词(总八、九期合刊),1986.12,第206页

下载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躲风亭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六十年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