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语文经验”——以《索溪峪的“野”》教学为例

时间:2019-05-13 01:4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言意共生”: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语文经验”——以《索溪峪的“野”》教学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言意共生”: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语文经验”——以《索溪峪的“野”》教学为例》。

第一篇:“言意共生”: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语文经验”——以《索溪峪的“野”》教学为例

姜树华

一节语文课堂到底该给学生带来什么?无疑是要带来语文变化的,也就是语文素养的生长。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应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那么,语文课堂又该让孩子带走什么东西呢?

一、语文课堂应给学生什么?——“语文经验”

我认为一节课的价值底线在于教和不教要不一样。有人会说,这句话等于没有说,谁不知道“教和不教要不一样”。

一节语文课教和不教应不一样在哪儿?我的判断是学生有没有形成语文经验。人生就是经验,人的成长都是靠经验的累积,抑或是经验的顿悟。人生的每个阶段、每个经历都在形成经验,只不过有经验多少、厚薄之别。经历过的经验一定是最具力量的。光听,可能是轻风过耳;光看,可能是过眼烟云;只有亲历,才可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也让我们对杜威的“做中学”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即学科素养。“做中学”对于语文,那无疑是语言的实践,就是尽可能多地创造让学生实践的“言语场”。2011版新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短语是“言语运用”,运用显然是“做中学”的代名词。“做中学”的语文课堂,孩子历经的是言语实践,形成的理所当然就是“语文经验”了。

二、语文课堂应给学生什么语文经验?——“言意共生”

言意共生经验一般说来有三个方面:见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习惯方面的。这三个方面又可以归为两个领域: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见识可以归为生活经验;能力、习惯可以归为语文经验。

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又分内容层面和精神层面。内容层面,是感性的经验,就是言语表面即可感知而来的经验。精神层面,是感悟的经验,由言到意。阅读之后的感受、感慨、感悟、启发、顿悟„„生活经验,是每一个读者都可能自己获得的。当然也与阅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的多少成正比。作为语文课,生活经验的获得属于阅读的“基本收入”。

语文经验 我理解的语文经验,主要体现在学不学这篇课文,经历不经历某节语文课的差别。我以为,这才是我们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属理性经验,这也就是语文学习的价值。就语文学习状态而言,是学习语文的习惯类经验。语文课堂一定在某种言行规范下运行的,运行日久,身浸其中的学生就会形成了相应的学习习惯。如听的习惯、读的习惯、说的习惯、写的习惯、讨论习惯、合作习惯„„就语文学习过程而言,是感悟和表达的能力类经验。一类是感悟的经验,即怎么听、怎么渎的方法、策略,也就是由言到意的方法、策略;一类是表达的经验,即怎么说、怎么写的方法、策略,也就是由意到言的方法、策略。具体说,习惯类经验是在“言意共生”经验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说是裹挟着的。语文能力类经验就是听说读写的方法,也就是“言意共生”的经验。由此,语文课堂中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语文经验”的获得,都与“言”“意”相关切,聚焦起来就是“言意共生”的经验。

三、“言意共生”语文经验怎么才能让学生“带得走”?

什么样的经验才是宝贵的?亲身经历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最为宝贵的。因此,课堂中不要怕学生出错,出错了才有纠错的机会,才有固化经验的过程,经验“钙化”很重要。“言意共生”的语文经验怎么才能让学生真正“带得走”呢?《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教学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加以实现的。

学阅读——实现“由言到意”的语文经验

有专家提出阅读课要以表达(写作指向)为本位。这样说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对过去以理解文本内容为教学内容积极转轨是有即时意义的。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写作,本身有其专门活动,有其专门的训练。叶老早有论述:阅读不是专门为了写。其实文本的内容、思想价值也是不可丢光的。内容指向与写作指向两方争论甚浓,无意间忽略了第三者的存在,那就是“学阅读”这一阅读教学指向。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应有的自身任务。

语文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三维目标”中也明确提及“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掌握要求。所以,我很愿意说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首当之任(不是唯一之任)。倘若,语文老师、语文课堂再不做“学阅读”的事,恐再也没有谁、再也没有哪个场合可能做这件事了。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来自于语言的感悟能力与理解能力。学阅读也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以下是《索溪峪的“野”》一文中“学抓文路”教学片段:

学抓文路,初感索溪峪的“野”。1.快速浏览课文,用“

”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

2.组内交流画出的语句,并探究探究作者这样行文的智慧。

(人人交流,注意倾听,及时补充个人想法。)

学习理清文路 阅读,当然要收获内容梗概,也就是主要内容,但概括主要内容是有方法可循的。本教学环节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快速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用中心句集合的方法,这样学生一读就明白。以至于熟悉并掌握此类行文路径的阅读策略。

练习快速浏览 自主学习环节,提出“快速浏览课文”的要求,也是基于课标的年段要求:“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诚然,浏览的优势是快速查找、接受信息,是一个人的生活中必需的阅读方式。所以本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搜集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意在强化学生浏览课文的训练。

学习品读文字教学中,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部分,想象着读出那种美。学生想象朗读时,千方百计地焕发出学生品读文字的兴致与即时性水平,于是就有了“仔细听,朗读水平高的人总能听得出谁在哪儿读得特别的有感觉。”“这样的朗读满意吗?还有谁想读?„‘孩子,你能不能把你的朗读诀窍告诉大家?你一读,我们都被你带进去了”„„想象画面、身临其境、真情实感等品读能力的形成,是需要学生自我建构,吸收,完善的。

学表达——实现“由意到言”的语文经验

一篇文本,对于作者来说,就是写;对于读者来说,就是读;对于学生来说,既要有读者一样的读,还要有作者一样的眼光关注作者用词的微妙、个性的表达。《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中,学生们主要做了好多从读知写,从读悟写,从读学写的事儿。

发现行文智慧 在学生画出各段中心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行文智慧。于是,课堂出现了“我们组发现了,每一句中都有一个‘野’字”,“我发现了第一句是总写的,后四句是分写的”,“我发现作者是按照自己的观察顺序写的,由远及近”,教者顺势提升“这也是观赏风景的一般习惯”。“我发现写动物和游人的‘野’,用了引号,而写山水的野没有用引号”,我顺势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呢?”„„

■品读词句,感受“山是‘野’的”。

1.默读第2自然段一分钟,用“一一”画出概括山“野”的句子。2.组内读读画出的句子,看看有没有发现。

(提示:每一处词语、标点、句式都包含着作者的智慧呦!)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2011版新课标)有了第一个活动的发现经历.学生显然已形成了一定的发现经验。于是在这个活动中“从词语、标点、句式等方面去发现作者的智慧”就显得有些驾轻就熟。细读画出的语句:“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学生们很快发现“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很快发现了三个冒号,进一步明晰了句子中“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自主品读,走进索溪峪的“野”。

选择第3—5自然段中的一个段落,自主品读: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索溪峪的“野”。结合相关语句,各自体会体会作者的表达智慧。

自主选择性的阅读,恰如自由地观赏风光。在观赏“风景”之时不忘提醒学生“结合相关语句,各自体会体会作者的表达智慧”。这是本堂课第三次“发现式”的学习活动。于是,课堂中学生各有所得:“我发现作者把索溪峪拟人化了”,“我发现作者借写山路哥哥来衬托索溪峪的野”,“我发现山中的野物只写了一只猴子的表现,并且写得特别生动”(教者顺势点醒:“这叫细节描写”),“我发现写入时特别写了姑娘和老人”(教者顺势追问“是啊,作者为什么只特别写了姑娘和老人呢,想过吗?”并要求各组即时讨论),学生们明白了写姑娘和老人更具代表性,这也是细节描写„„于是,对全文做了“先概括后具体”写法的总结:索溪峪是野的,作者的文笔也变得“野”了——写山的野是运用想象联想手法来具体化的;写水的野是运用童话笔法来具体写的;写野物、游人之“野”,是运用细节描写实现具化的。

三次“发现式”的学习活动,从作者文路的感受到文笔的揣摩,收获着作者“由意到言”的智慧,当然形成了学生的“由意到言”的语丈经验。

实践表达方式 “先概括后具体”是作者具体描写景物或人物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详细学习了“山是野的”,简略学习水、野物、游人是“野”的之后,迅即将学生带入索溪峪风光之中,展示了索溪峪风景中颇具代表的树木、云雾、瀑布不同姿态的野,开始了情景练写。让学生从树木、云雾、瀑布中任选一种事物:“索溪峪的是野的。

”(练写——交流)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表达,在一名学生展示前,简单评价学生的书写质量:行款、工整、整洁情况,因为课标中关于写作的要求:“行款正确,书写工整、整齐。”展示时,要求其他学生“仔细昕,写作水平高的孩子,总能帮着修改的”,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别人表达时,融入自己的表达,从而实现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实践表达方式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习用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心的“意”。

学会学习——为“言意共生”提供方法经验

学习合作之法小组合作中,强调“人人交流,注意倾听,及时补充个人想法”。这其实只是合作学习最为常态的做法,对于一个习惯了合作学习的小组,可以视而不见,但对于一个还不习惯合作学习的小组,这种提示是极为重要的。课标要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学习活动中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组内讨论时会更注重个人看法的提出,从而大大提升讨论的价值。

学习快速默读有人会问,为什么没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揣悟作者的言语。生活中有闲情漫步的时刻,更有疾步而行的经历,语文课堂也应给学生不同的体验,有很多时候是没有很多时间让你品读的。再说,编者把本文设定为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更乐意用略读教学的姿态行走。

关于默读,课标中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学中,在品读词句环节中感受“山是‘野’的”部分,让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一分钟,用‘一一’画出概括山‘野’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无非也是在兑现课标要求(第2自然段共有233个字)。因为有了前面一环节浏览的学习经历,这一环节显然顺利得多。

学习比较阅读课末,出示原文片段:“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它们都已经‘家’化了。人工的雕琢,赋予的毕竟是人工的美,这种人工的美,是不能与索溪峪的山比美的。”学生自读交流,此举旨在让学生顿悟:索溪峪是“野”的,作者的内心也变得——“野”了,于是笔下的文字也变——“野”了。“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心中有什么,眼中就会有什么”。通过课末拓展式的比较阅读,成功实现了阅读主题的提升。

显然,语文课堂给孩子带得走的“语文经验”不只是“言意共生”,但“言意共生”一定是学生走出语文课堂时能背得走的最为本质、最为重要的语文行囊。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第二篇: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学案教学经验浅谈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

——关于学案教学法的几点反思

成都三十七中化学组李彬

大家好,首先感谢邓老师和崔老师给我在这里发言机会,我来自于一所普通中学,37中,学案教学法在我区推进了多年,在我们坚持使用学案教学法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体会到了成功,同时,也遇到以一些困惑。在此,我把这几年在教学中,特别是在高三复习阶段使用学案教学法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关于学案教学法的基本格式:

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学案的设计一般要有几个基本格式:①学习目标②知识摸底——在新课的学习中,知识摸底是以前一节课的知识复习的面貌出现的,这部分也包括前一节课结束时,老师预留的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内容。③知识回顾(如果是新课,就以新知学习的形式出现),该部分内容为教师前一节课时,预留的预习内容,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④知识过手。以近几届学生易错点以及近几年考试(会考、调研考试、全国各地的模拟考试、高考等)的高频考点以及易错题型为载体,进行课堂实战。⑤知识升华。本部分内容为教师引导学生,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经典的结论、易错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本部分的关键点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去引导,而不是讲述,只是帮助学生归纳出结论。⑥课后习题(课后习题要注重挖掘教材习题的内涵——比如对教材上的课后作业的适当拓展、对学生实验的适当改进、对实验习题的设计等等)⑦课后预习提纲。

对于实验的改进,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高二教材第六章第六节 乙酸 羧酸中演示实验6-11:乙酸乙酯在水、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解,其水解程度只能靠鼻子闻气味来判断,在课堂上老师演示的时候,现象不明显,因此我们借鉴他人的经验,进行改进——不用鼻子,而靠眼睛来看。大部分漆均可溶于乙酸乙酯,为方便,可选一些干的油漆膜进行染色,如把一支红漆面的铅笔浸于乙酸乙酯中片刻,即能把液体染成红色,这一类颜料均不溶于水。当然也可以对水层进行染色,具体方法可见下面操作的实例:

1).在三支中号试管中分别注入2毫升蒸馏水,再依次分别加入2毫升蒸馏水、2毫升16%硫酸、2毫升20%NaOH溶液。

2).在碱液试管中滴加十几滴石蕊溶液,另两支试管各滴加十几

滴甲基橙指示剂(对水层进行染色)。

3).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乙酸乙酯,振荡后静置,可明显

看到有不同颜色的分层。

在一烧杯中注入水,置于石棉网上加热,将三支试管插入其中

进行水浴加热。加热约5分钟(其间注意振荡),即可明显看到

三支试管的水解程度不同。根据颜色的不同还可区别哪一支是

碱液,哪一支是酸,哪一支是蒸馏水。

二、力争做到教材、学案、例题以及课外资料的无缝衔接。

对于学案设计,个人观点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位教师要

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案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知识和例题的梯度,尽量避免在高一阶段,就大规模的演练高考难度甚至超越高考难度的题目,题目难度的跨度不宜太大,应该从教材和近几年高考中挖掘出学案的设计中心,特别围绕历届学生在该章节各知识的易错点,以及高考的高频考点进行设计,也就是以教材为基本骨架,进行授课,不能完全脱离了教材(在高三的总复习中,有经验的老教师,经常会犯脱离教材而单纯依赖复习资料以及学案进行复习的错误)。我在复习过程中,就严格要求学生手边要有五本化学教材,以及从高一到高三我们使用过的课外资料。当遇到了学生对于以往所学知识产生了遗忘,马上师生共同翻看教材,当然,翻看教材并非只是看看书,还要求学生在所翻看处留下蛛丝马迹,换句话说,不光动手,还要动脑,达到手脑并用,增强记忆。再要求学生在学案中,写下教材的章节以及页码。也就是所谓的链接,将来复习的时候,可以教材、资料、学案同步回顾。

三、学案的设计中,要有师生的个性。

在学案设计中,要预留出师生精彩总结的空间。当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总结时,一定要注重自身的角色定位,老师在归纳总结中的角色,只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只能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思考归纳,我们老师只作适当的补充。从而得出简洁明了并且大家易于记忆的结论。尽量在归纳总结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感受总结自我,超越自我的快感。比如:当我们在练习中出现了向溶液种逐滴加入稀盐酸,出现浑浊现象的题目时,就引导学生分析:盐酸是HCl的水溶液,含有Cl和H,与Cl-反应出现浑浊的:Ag,Ag(NH3)2,与H反应出现浑浊的有:①SiO3;② AlO2;③苯酚钠;④S2O3;⑤S与SO3混合溶液等;同时,盐酸是电解质溶液,一些胶体如Fe(OH)

3、Al(OH)3等胶体,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

四、要适当的变通,不要总是按部就班。

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课前设计所没有预料到的共通性问题时,这个时候,不能为了完成学案的内容,而置共同性问题而不顾。我们应该先解决掉学生当前问题,再进行预设问题的教学。虽然可能本节课无法完成学案内容,但我们还有的是时间——毕竟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老师面对学生,跟工人面对流水线上的产品毕竟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时,我们应该清楚,我们还有的是时间,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只是今天这一节课。完全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协调好时间,将今天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五、学案使用中,要给学生思考和动手书写的时间。

过去我们总是拿着教材,按照自己的方式上课,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不知自己下一步该作什么。因此,我们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他该干什么,并且一定要给学生——特别是中等生有思考和练习以及小结的时间,因为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老师上课大多使用ppt和学案,课堂容量增大,老师给予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有时候,我们以为学生的接受也增强了,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在投影的时候可能一闪而过,因此造成中等以及中等一下的学生的学案,在课堂上完成的质量不容乐观。因此,不能为了赶进度,老师就越厨代庖,学习毕竟是学生的学习,他们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直接经验的过程中,才能成长起来,完成自身的超越,此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六、要藕断丝连。

在学案的尾声,要预留下一节课学案的预习提纲以及一些通过简单预习学生能完成的小练习和一些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为下一节课的课前知识摸底作好铺垫。每个学案,既是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也是上一节课内容的 巩固以及下一节课的课前预习。

七、关于学案的完整性。

是不是每个学案都要求有几个基本格式呢?个人观点,学案是老师板书和思维的延伸,是教材的适当补充,是老师多年教学智慧的浓缩。我们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格式,可以说,不同的知识点的学习、复习其学案的格式完全有可能不同,比如到了高三后期的小专题复习,有的学案可能只有三个部分——例题、变式训练、以及题后反思。甚至一个学案只有两道题,其余全是空白的可能。所以格式是死的,教师的思维延伸是活的,在当前教育局明确要规范办学,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时间的背景下,要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益和复习效率为必然途径,那么学案教学法,就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2---++++2-2-2-

第三篇:如何搭建中职学生的精神家园——以中职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课程教学为例(精选)

如何搭建中职学生的精神家园

——以中职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课程教学为例

姜光铭

(江西省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摘要:中职学生以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但中职学生基础素质的提高仍然不可忽视,其中语文素养是基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纷繁的信息社会,如何才能为正处在青春萌动的中职学生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不仅仅需要语文老师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更需要以语文课外活动为载体,全员参与,为中职学生搭建一个宁静的,独立的“空中楼阁”。

关键字:中职生;语文教学:“空中楼阁”

“中等职业教育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以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以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为核心,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的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这样明确的指出[1]。对于职业技能的培训,是属于中等职业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学校的工作教学中心也在于此。但是文件中也指出,要以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础,如何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精神素养的继续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其中主要包括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专业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语数外德体等基础课。但据某职业学校数据统计,每周28节课程中,就有20—24节专业训练课,只有4—6节的基础课,最多的班级也只占到课程总数的28%左右,基础课中又包括语文课、英语课、体育课等。中职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被各种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所充斥,天天被枯燥的计算机、网络、汽车等现代科技信息所包围,那么中职学生如何才能在繁忙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的、独立的“空中楼阁”?

无论是从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求来看,还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水平已经势在必行。从一名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者走上讲台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实现角色的转变,迅速成长为一名适应中职学生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看:

1、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以江西省某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基础中心20余名语文老师组承担着全校一年级、二年级近2000余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师生比近1:100,有的教师每周要上到二十 ① 作者简介:姜光铭,1989,男,汉族,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研究生,江西电子信息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邮箱:lxyjgm.ok@163.com,电话*** 二节左右,教学任务繁重;二是语文教师流动性较大,一方面由于多数教师为外聘教师,职业学校工资较低,留不住好老师,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部分教师进企业实习,从而导致教师流动频繁;三是教师年龄结构差距较大,部分新进教师缺乏职业学校教学经验,而老教师精力不足,新老教师传帮带结对上做的不足;四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匹配,多数教师为科班出身,但自小接受普通教育训练,缺乏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指导。

2、学生层面

中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以江西省某职业学校学生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四是学生学习的意志不坚。从客观方面来看,一方面语文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必要的语文课程学习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语文课本身缺乏趣味,无法吸引学生足够的注意力,还包括职业学院的目标定位、学习环境等客观因素[2]。从主观方面来看,职业学校学生缺乏长远发展的规划,从而导致学生自制力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足,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语文基础薄弱,形成恶性循环。

初次接触中职学生语文课程,和学生交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语文课堂上你想学到什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对语文课程(主要是中国的古典文学)的喜爱,希望从语文课程中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也有部分学生希望能够从语文课程中提升自己的修养。恰巧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在学生们中引起热烈的反响,一栋迷于雾失楼台的小屋,为作者在喧嚣的城市中间搭建了一所“独立”、“安静”的,搭建精神“空中楼阁”。鉴于中职学生的需要,以语文教师为主导,以中职学生为主体,语文课堂为载体,语文课外活动为补充,全员参与建构属于中职学生的“空中楼阁”。

一、以语文教师为设计师,设计整体蓝图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扮演者引路人、设计者的角色。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以老舍《我的母亲》和莫言的《卖白菜》为例,分别讲述了两位不同时代的可亲可敬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读来深受启发。但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前提下如何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字里行间浓浓的亲情?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课下多做功夫。语文课程的学习仅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做好整体的规划与设计:一是课前认真备课。不仅要熟读课文,对课文的字数、主旨大意等做好详细的预习,包括写教案,制作PPT课件,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江西省某职业学校为例某定向汽修班全部是男生,而某幼师班全部是女生,男女在语言、感情、自制力等方面变现出了明显的不同。二是课堂上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求学生使学生在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进步。这需要教书具备深厚的知识和宽广的见识以及良好的教学技巧,对于青年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把提升专业技能作为一项长远的规划。三是课后要深入了解学生,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据调观察发现,职业学校学生的课余时间较为充足,学生自由活动空间较大,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段空闲时间,以多彩的语文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名著阅读笔记展、中华经典诗歌朗诵、汉字拼写大赛等。

二、以语文课堂为房梁,搭建整体框架

以语文课堂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房屋的大小这主要体现在语文课时数量的安排上,鉴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以职业技能为主,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专业课时较多,语文课时较少,更为严重的是职业院校教师出现进企业学习从而导致正常的课时无法满足的现象。首先,必须保障学生的语文课程的课堂学习时间。房屋的结构取决于课程安排的时间,根据日常的作息规律和学生的注意力变化情况,上午学生的精神状态明显高于下午,语文课程时间的安排同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次,尽量科学合理的安排语文课程的上课时间。房屋的环境状况,取决于教室的卫生环境、学生座位安排状况。良好的卫生环境是愉快学习的前提,科学的座位安排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助推器。最后,有必要保持整洁、良好的卫生环境以及有序、合理的座位安排。以某职业学校为例,每周有两个语文课时,大多数语文课程排在了上午,但也有部分课程安排在下午。室的整体环境较为清洁,教室五彩的黑板报和两侧的励志名言也为教室增添一份别样的色彩。教师座位的安排和普通中等教育没有明显的区别,根据人数的多少,大致分为两列到三列,但也有教室因为人数和男女比例的关系安排的不尽合理,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注意力。总之,要整体搭建充满活力的、富有生机的语文课堂,以整洁舒适的教室环境为背景,以积极向上的教室氛围为基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以语文教学活动为纽带,营造热烈氛围

课堂是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沿阵地,课堂外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战场。第一,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发挥好引领作用,以语文作业和课外活动贯穿学习生活。第二,班主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班级为单位,以班干部等为辅导,利用早晚自习时间阅读经典名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如早晚自习朗读《弟子规》,阅读《红楼梦》《西游记》等。第三,教务处、学工处、其他教学单位等学校机构组织要发挥监督和补充作用,要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日常学习工作、专业课教学、技能指导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如规范请假条的写作,提倡普通话,严格要求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等。第四,学生社团组织要搭建好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举办经典学术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如汉子听写大赛、经典朗诵大赛等。第五,充分利用食堂、寝室等公共场人流量大,人员密集的特点,做好宣传和引导。如在食堂、宿舍显眼的地方贴上古典诗词、名人名言全方位熏陶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公共场所养成尊重别人、爱护环境、讲究秩序的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宿舍为单位建立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如寝室故事荟萃、寝室文明评比等,把寝室当做自己的家园。第六,利用校园广播站等新媒体广博经典诗篇、励志故事。利用电子信息屏、宣传栏等宣产学生先进典范、违纪违规教训案例。总之,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各种资源,充实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何才能是“空中楼阁”充满生机关键在于此。

四、以企业文化为延伸,打造通向成功之路

职业学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生进企业进行实训,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传递社会正能量。其次,企业上下要形成热爱学习风气,营造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再次,企业保障学员的正当权益,保障学生在实训期间学有所获。最后,保障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才能使学生真正认可企业,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从企业所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技能,而且还是一种工作的方式、一种工作的态度。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实训,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扩宽了学生交往的范围和眼界。特别是,对学员业余生活的把握,开展丰富的的企业文化活动,在工作之余最大限度的把学生从纷繁的电子网络信息、枯燥的机器中解脱出来。以企业为跳板,为中职学生打造通向未来的求职之门。

总之,以语文教师为设计师,整体设计,以语文课堂和语文课外活动为载体,学生主动,全员参与,企业搭桥,为中职学生建立一个宁静的,独立的“空中楼阁”,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生的基础素质。

江西电子信息技术学校,作为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诸多探索。针对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现状,语文教学力求使学生每堂课上有所进步、有所收获。以学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就业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Z].2000-3-21.[2]李莉.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2):73—74.A Castle in the Ai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Jiang guang-m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Chinese teaching;A Castle in the Air

作者信息:姜光铭,男,硕士研究生,江西省电子信心工程学院语文教师、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联系电话:***,邮箱:lxyjgm.ok@163.com

下载“言意共生”: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语文经验”——以《索溪峪的“野”》教学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言意共生”: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语文经验”——以《索溪峪的“野”》教学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