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汉时期节事活动中展示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
秦汉时期节事活动中展示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
石家庄铁道大学会展研究所
安晓波
【内容摘要】
人类的展示行为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而发展,在节事活动中展示行为的表现,形成展示艺术的专业范畴,并根源于社会生活之中。秦汉时期,是中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是华夏文化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时期,也是节事活动中展示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以现有文史资料为佐证,对秦汉时期的节事活动展示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进行研究,从“大一统”思想与“制”两方面,探讨秦、汉朝美学思想下,展示活动的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特点,验证展示艺术活动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展示艺术的历史理论研究,延展展示艺术理论的研究范畴。
【关键词】 秦汉时期
节事活动
展示艺术
审美形式和特征
现代会展艺术(包含着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等展示行为活动)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展示活动和展示行为的基础之上的,会展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人类的展示行为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而发展,展示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当时的社会物质和社会文化的特征,表现出社会时尚生活特质和艺术风格趋向。中国历代王朝的节事活动和民间的节事活动都是传统展示活动中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封建政治活动中重大事件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展示活动载体,其活动形式和特征体现出时代的艺术审美特征,对于艺术理论研究和展示文化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是华夏文化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时期,秦朝奠基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确立了“大一统”的社会、政治、文化,实行“三公九卿”制的中央集权政治,自此,历代政权的各项制度基本以秦汉之制为基准而发展变化,“中央集权帝制”基本内涵和主要内部矛盾历经多年发展并无实质性改变。两汉时期,凭借雄厚的国力,扩大疆域,促进多民族交流与融合。在思想文化上,从汉初“黄老之学”主流思想再过渡到“罢黜百家”,以儒学为主导的汉文化形成,强调儒学思想,并成为统治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需要。建立了中国封建帝王朝的中央集权基本思想文化体系。由此,历代政权的各类制度和制度文化基本以秦汉之制为基准而发展变化。
在秦汉时期,在“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下,节事活动受到极大重视,在“三公九卿”制中,专设奉常,掌管宗庙礼仪,由皇帝任免。提倡节事活动为政权服务,将节事活动作为王权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并发展前秦时期的“礼”制,将孔子的《周礼》,转变为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的行为规范。在祭祀、庆典等节事活动上展现出帝王的功业,统一的王权,并显示出王权威严之势。在丧葬等节事活动上,帝王为追求生命不朽、为纪念功臣将帅,在陵园上首设祭祀殿堂,成为帝王陵祭祀规制,并极力美化、装饰陵墓展示环境。秦汉时期的祭祀等节事活动成为皇家政治生活大事,影响了群臣和百姓的生活,并拓展了节事活动。这种传统节事活动其实质是政治阶层为了自身利益,建造各种宗教活动建筑场所,举行各种祭祀和宗教礼仪,凭借祭祀方式获得鬼神的慰籍,进行天地间的精神交流,实现庇佑的愿望,满足求愿和还愿的要求。而在民间,长期以来,大众为了祈求生活安定和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同样筑起神坛,设置神位,神龛等等;这种祭祀场所的建立以及摆放祭拜用的家具和器物,都是人类展示艺术活动的表现行为,通过节事活动的艺术化展示,表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表现出社会时尚和价值取向的形式化审美特征,也反映出当时的艺术文化水平,特别是帝王的节事活动是展现出当时社会、精神、科技、文化、艺术的典型特征和水平。
在秦汉时期,以封建等级制将节事活动可以按类型划分为:以皇家宫廷建筑为空间环境的祭祀、大典等活动,以特有环境为空间的皇家祭祀宗教活动,帝王的丧葬节事活动,以民间为主体的宗教、节事活动,以宗教、祭祀场所为空间环境的农业、手工艺贸易展示活动等。在不同类型的节事活动中,不同的展示艺术形式同样体现出其特有的审美特征。
一、以皇家宫廷建筑为空间环境的祭祀、大典等活动
在帝王政治生活中,祭祀活动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排在国家大事之首列,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祖先的宗祠、祭祀圣贤的庙宇的在建筑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礼制性建筑成为展示空间媒介,形成展示场所,营造展示空间氛围。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后,开了中国古代祭祀礼制性建筑的先河,此后历代王朝都建有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从建筑类型上可以归纳为坛、庙、宗祠;明堂;陵墓;朝堂;阙、华表、牌坊等为礼制性五类建筑。皇家坛、庙、宗祠、阙、华表、牌坊等礼制性建筑远高于实用性建筑的地位,并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用于举办帝王登基、婚姻大典、祭祀圣贤和祖先等皇家节事活动。如:“辇路经营,修除飞阁。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建筑群体结构是汉代宫殿建筑的沿用秦宫殿建筑的基本模式,礼制性建筑坐落其中。在礼制性建筑顶部色彩上划分等级,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在祭祀空间尺度上,《礼记》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里的“堂”,指的是“台基”。表明台基的高度被列入等级限定。从秦汉时期,建筑“百代皆沿秦制”,礼制性建筑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从建筑规模和空间布局、空间组成、间架、屋顶做法,以致宫殿的装饰细部都纳入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与“制”,呈现出建筑形式和技术工艺的高度规范化。而节事活动的规模和形式氛围极为宏大和隆重热烈,从史料看出,节事活动有大型音乐相伴,有旌旗帷幔渲染,更有赋、比、兴传递主观情感;可以说是当时时尚文化艺术的交流和推广。皇家贵族对礼仪活动极为讲究,极为重视,可以从陕西咸阳东郊牛羊村北塬秦宫遗址出土的装饰壁画《车马出行图》、河南洛阳出土的东汉墓室壁画《行旅图》看出,封建贵族礼仪活动的描写,整体气势颇为煊赫壮观。这是对秦汉时期,节事活动风行的真实写照。
二、以特有环境为展示空间的皇家祭祀宗教活动
封禅可以讲是帝王最盛大的节事典礼活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即: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史记·封禅书》),因而。封禅成为帝王在特有环境下进行的传统祭祀活动。秦汉时期帝王的封禅活动,在活动规模上,追求封禅场所宏大,活动环节多,规格高,体现出皇家气势,如《史记·封禅书》记载“-------,于是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唐中,数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又如《史记》记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举办封礼,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祭坛宽一丈二尺,高九尺,祭坛下埋玉牒书,书上内容保密。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汉武帝则身穿黄色祭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用五种颜色的土增厚错杂在封坛上,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大大增加了礼仪的隆重程度。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封禅活动作为帝王的重要的节事活动,在规制和规模上达到地方节事活动的顶峰,封禅活动本身是帝王彰显功绩、答谢上天的祭奠活动,同时也反映出国泰民安的社会景象,其社会影响力极为广泛,封禅活动的信息传播力度对社会生产和政治稳定极为深远。
三、帝王和君臣的丧葬特殊节事活动
由于文物史料记载的局限性,对秦汉时期节事活动的考证更多集中在对丧葬节事活动,从大量的文物资料验证从秦汉社会沿用严格的坟墓等级制度。如:圣人坟墓称“林”,帝王坟墓称“陵”,贵族坟墓称“冢”等等。在同一等级之内,坟墓的大小、高低、排列、方向、装饰也有区别,后代不能超越先祖,低位官不能超越高位官等。帝王的陵墓的等级礼制从陵墓空间布局体现出来,展示空间以礼为序,从陵前华表、牌坊、神道、宫阙------一字排列,形成空间序列,向人们展示君王的尊严和气度。华表两汉是称桓表(立于亭隅、桥头、墓前起标志作用),犹如建筑化的仪仗,有效地起到表崇遵规、显示隆重和强化威仪的作用;牌坊是最突出的礼制性、标志性、表彰性的精神功能建筑,是建筑组群的入口前导,起显示尊贵身份,组织门面空间,丰富组群层次,强化隆重气氛等作用。而秦汉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产生了“事死如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的观念;使得从帝王到君臣和百姓,皆注重墓穴的装饰和陈设,展示其豪华,旨在彰显人生事功、追求生命不朽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秦始皇陵中,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四个层次,陵园成为的规模宏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从秦陵兵马俑的出土和秦陵铜车马出土,足见帝王的陵墓之规格,而且,秦始皇首次将祭祀用的寝殿建在墓地,把祭祀与朝拜结合,形成传统的丧葬、祭祀节事活动的规制。而君臣墓穴也以日月天象、四神、祈福升天图像为主,并且出现墓主人的生活和起居内容的画像。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一、二、三号墓大量文物的出土,为我们打开了展示汉代贵族们的华丽生活和贵族丰腴的节事活动的活生生的影像。还有陵墓神道两侧的雕塑、墓壁采用的画像石、画像砖的大量应用,是汉代崇尚厚葬,事死者如生的产物。可以想象,秦汉时期对丧葬的重视,并在这类节事活动中,展示出当代的艺术成就和科技水平。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汉代艺术特点------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有意或无意地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有机或非有机的躯体而表现着的。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李泽厚《美的历程》121页)这一特点,也表达出秦汉时期节事活动的审美特征。
四、以民间为主体的宗教、节事活动
秦汉时期,民间节事活动颇多,有祭天、祭地、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等节事,生活节事活动有诞生礼节、成年礼节、婚庆等,秦汉时期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在河北望都出土的墓室壁画和东汉一些画像石、画像砖中都有对民间节事活动有很好的反映。在这些节事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体现出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体现出社会文化的内涵,对社会精神和社会文化艺术发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以宗教、祭祀场所为空间环境的农业、手工艺贸易展示活动
《易经•系辞》中记载: “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见,早在奴隶社会以前,就出现了原始的贸易。秦汉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社会财富积累,生活和生产资料产生了交换的需求,产品交换成为必然,庙会场所不仅是传统节气诸如春节、中秋节等活动的聚集之地,也成为农牧产品交易场所,还是民俗民艺、民间工艺美术等活动的交流地,原始庙会和集市贸易展会活动形成。在庙会和集市贸易中,交换者为了更顺利地进行交易和获得更好的收益,往往将各自的商品,按照自己的经验摆放(展现)于一定的场所空间内,供人选购,甚至为这种展示制作一定的道具,如货架、货柜,并且不停地向顾客兜售自己地商品,演示商品的各种功能 „„。这种展示行为从一些史料中可以反映出来:根据我国四川广汉出土的东汉市集画像砖,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店铺主人是怎样通过实物陈列和口头叫卖招徕顾客的情景。在这类展示活动中,产品的展示是自觉或本能地遵循着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展品是富有规律的、有秩序的、整齐地抹放,使之形成艺术造型的审美形式。
总之,秦汉时期的节事活动,在“大一统”儒家思想下,形成严格的宗法和制度等级,在展示艺术形式上,追求群体空间环境以制为规,陈设原则以礼为序,活动场所以“大”为美,活动器物以“多”为美,装饰图面以“满”为美,整体展示活动追求“敞大”的文化风尚,形成了“状丽之美”的时代风格。
安晓波
男 山东济南人,1964年,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会展研究所,从事会展教育和会展活动研究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