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节习俗
过节习俗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生活在兰州地区的满族大约有3万多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腊八粥”和“领牲”:满族人亦过昔八节(农历腊月初八)。相传,早年有卜满族族长,以势欺人,常年挨家挨户仑流要吃要喝,满族百姓敢怒不敢言。昔月初八这天,一个叫乌津拉的农民想出了个好注意,用糯米、红糖和几十种干果煮成一种粥,请族长去吃,族长一看就生气了:“这是什么东西啊,黏糊糊的!”乌津拉便告诉族长这叫“腊八粥”,族长听了这个很不顺耳的粥名后,气乎乎地走了,此后也不再挨家要吃要喝了。满族后人为纪念乌津拉,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都要煮“腊八粥”喝。过去,满族人腊八节不但自制“腊八粥”,而且要互送“腊八粥”,以加强亲戚和邻里间的团结。
腊月十五后,满族人要任选一天杀年猪,祭祀祖先、恩公和本支祖宗。年猪不得有白毛,猪捆好后抬到祖宗供位前,杀前将酒浇进猪耳朵,如果耳朵动为“领牲”了,如不动,需祷告,直到动了方可杀死。杀死后,先要将猪剁成八块,摆在祖先牌位前,烧达子香,全家磕头。礼毕,才可以吃肉。吃第一顿肉时,全家人要围着锅坐,不用桌子。
祭祖先与吃年饭:腊月二十九,满族人家家都要贴窗花、挂笺、对联和大“福”字。过去满族人在贴挂笺上很有讲究,本家是什么色旗人就贴什么色挂什么笺,祖先原是从长白山几道沟里来的就在祖宗板顶上贴几张挂笺。腊月三十这天,家家都要竖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罗杆子”(也称神杆),杆顶上挂方形的锡升,升里盛着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去吃。相传此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挖人参时用的索拨棍。又传当年明将李成梁害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蒙李夫人相救,骑马逃跑,途中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群乌鸦、喜鹊落在他身上将他护住,追兵以为他已经摔死,便掉头走了。努尔哈赤脱险逃入山中,以挖参所得置办兵器、粮草,起兵统一了东北。后人为纪念乌鸦、喜鹊的救祖之恩,在春节竖起“索罗杆”。
除夕,满族人都要祭祖。祭祖首先要在家中正厅祖宗板前供自制米酒13盏,自制奶油点心13碟,板上贴新挂签(满文)。在院内东南角“索罗杆”前,也供着同室内相同的供品。接着,由家中长辈主祭,带领全家叩拜。之后向祖先敬奉供品,包括供饭、供菜、供酒和干鲜果品、点心等。
祭祖完毕后,全家人要到最高辈分家长屋内行拜年礼。礼毕,全家老幼循序列坐,吃年饭。一般来说,除夕这天满族人都要吃饺子。摆放的饺子要横竖成行,意味来年财路顺气。煮饺子时,锅底需烧“杏条”柴,因“杏”与“兴”谐音。当饺子从沸腾的锅里起来时,煮饺子的人吆喝道:“小日子起来了,小日子起来了!”全家人必须随喊:“起来了!起来了!”吃完了饺子后,一些人甚至会让家中小孩在屋内高处跳上几跳,预示自家的小日子蹦了个高。有一些人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或其他一些东西,来测一年的运气,以此增加节日的气氛。
灯节与“笊篱姑姑”:满族人过年,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点燃“索罗杆”上和屋檐下的灯笼后,便彻夜不息,以示红灯高照。若灯熄了,则意味着不吉利。有的人家甚至将灯点到二月初二。满族人的灯节也就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挂各式各样的彩灯,办灯会。在农村,这天晚上有的人家还要“验月份”:用荞麦面制成12盏小灯碗,碗边标上月份,在每个碗中放一粒黄豆,然后放在锅里蒸,碗中的豆粒胀大就意味着那个月份涝,豆粒小则预示着旱,不大不小的为风调雨顺。
灯节也是满族年轻妇女的节日。这天“格格”(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来玩“笊篱姑姑”。她们在笊篱上糊上粉莲纸,画成漂亮的大美人,再把筷子和笊篱绑成“十”字,竖的(笊篱把)做身子,横的(筷子)做双手,然后,给“笊篱姑姑”穿上漂亮的彩色纸做的衣服,让“笊篱姑姑”在桌子上欢快地跳舞。之后围观者还可向“笊篱姑姑”“问卜”,什么都行,肯定时“笊篱姑姑”点点头,否定时“笊篱姑姑”摇摇头。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笛弄梅花曲 莺啼杨柳风 莺迁金谷晓 花发锦城春 桃红映人面 水绿织克光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谷丰 大地春光好 农村气象新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艳阳照大地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春到碧桃树上 莺歌绿柳楼前 春暖风和日丽 第丰物阜民欢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乐滋滋为四化 笑盈盈迎顾客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为一家 喜报英雄门第 春到光荣人家 提高医疗质量 增进人民健康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红梅铮骨傲雪 桃李笑颜迎春 春满勤劳门第 喜融幸福人家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春自寒梅唤起
东风吹出千山绿 削平山岭铺大道 春雨洒来万象新 跨越江河架宏桥 洞庭自有千重浪 满怀生意春风蔼 世上今逢万里潮 一点公心秋月明 枝头梅绽新春丽 大地时时腾紫瑞 海角龙腾伟业兴 春风处处醉芳菲 雪爱梅花人爱雪 一言九鼎山河动 春回大地我回春 万户千村日月新 春满神州苏万物 室内声屏观世界 文昌艺苑谱千篇 楼前竹柏写人生 元日有杯皆进酒 海岛春融花竞放 春来无处不飞花 南天日暖鸟争鸣 希望工程播希望 美酒欢心杯起舞 文明国度创文明 春风得意笔生花 四面青山看画展 春潮涌起千江雪 三溪碧水听诗吟 海域探来万斛珠 春临玉宇繁花艳 几行柳绿山川秀 福到门庭喜气盈 一树梅红天地春 新春喜饮丰收酒 生意兴隆通四海 佳节乐吟改革诗 财源茂盛达三江 窗前细雨传春讯 学海无涯勤可渡 枝上黄鹂送好音 书山万仞志能攀 春风吹绿千枝柳 楼外春阴鸠唤雨 时雨催红万树花 庭前日暖蝶翻风 江山永因人民福 福泽百姓方为好 泽国长安大地春 绿遍九州始是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千里春风劳驿使
山青水秀风光好 人寿年丰喜事多 瑞雪映兆丰稔岁 神驹腾跃吉祥年 千山齐唱迎春曲 万水同吟幸福歌 玉龙吐宝庆吉日 金凤含珠贺新年 禹地花明春柳绿 尧天日丽晓霞丹 正是江南逢化雨 只缘冀北送春风 爆竹声声春讯早 桃符处处岁时新 院庭不大聚财富 柴门虽低出人才 百货风行财政裕 顾客云集市声欢 三春草木如人意 万里河流似利源 术业宜从勤学始 韶华不为少年留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彩龙起舞迎春到 春色满人间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香由乳燕衔来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国泰民安处处春 三秋芳讯寄邮人 高天冬去苏万物 春妆祖国春不老 大地春回放面花 喜看侨乡喜气多
金凤腾飞报喜来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第二篇:山西各地过节的习俗
中秋节:
山西人过中秋节,月饼即是祭月供品,又是全家人欢度节日的食品,还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农村习惯自已制作,称为打月饼。每逢节日来临,家家都要架锅,自己烤制月饼。
专门用来祭月的月饼。晋北地区习惯用套饼,由小到大,垒起来象一座宝塔。繁峙县的中秋月饼,习惯做成球形。晋西北的月饼,和面全部采用麻油,显得特酥。农家打月饼,特别讲究制作一些兔儿形状的小月饼,是专门送给小孩子的礼品。取意于月中玉兔,表示做大人的对孩了祝福。
八月十五日,天上月圆,地下饼圆,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山西民间特别注重此时此刻的全家团聚。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在这天回家过节,并且还习惯买上一些高级月饼。出嫁的姑娘忌在娘家过中秋节,要回到婆家与丈夫一块赏月。新媳妇回婆家必须由女婿来请。女婿叫媳妇要给岳父岳母送月饼作为礼品。
晋东南地区,八月十五日要请女婿上门,设酒招待。
中秋节民间祭月,除月饼以外,西瓜、葡萄等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取意瓜果丰收。
傍晚,皓月中天时,要在院里摆上供桌,月饼、西瓜、葡萄、梨果等物。西瓜特别讲究切成莲花形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佛家的影响。佛教崇莲,佛国乐园被称为莲花世界。佛教神灵,都身居莲座。不过民间的解释却是“连生贵子”。今天则是图了好看而已。过去民间拜月,还要挂一张月光图,就是纸上画月中嫦娥、配玉兔、木杵、桂树等景。一切准备就绪,便可开始祭月了。
旧时,山西境内大部分地区讲究“男不拜月”,大概因为月亮属阴吧,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晋东南地区民俗有“女不望月”的说法,祭祀只能由男子进行。如今这些禁忌,均非历史上那样严格了。
老人们拜月还要念拜月歌,大体内容是“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姑娘们拜月却别有一番情趣。一般不与大人一块拜,单独设月光图,口不出声,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期望。
拜月结束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祭品,同赏明月。晋南人要将大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对未能回来过节者,家人要把属于他的一份月饼保管起来,待其回来时享受,或是寄给本人。赏月时,小孩子一边饱餐瓜果月饼,一面观望月亮,提出种种问题。爷爷、奶奶便会讲起代代相传的各种民间故事。七夕节: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端午节
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晋北地区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晋南地区则要将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绕。其用意都在辟邪。五月端午节前后,晋南地区处于收打小麦阶段,晋北则是夏锄大忙时期。劳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得吃一个粽子,解渴、充饥、打凉、下火,周身上下说不出的舒坦。因此,这种食品一直在民间常盛不衰。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历代相传,说是可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
另外,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艾蒿昧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苍蝇往往避其味而远逃。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万荣等地是采制茶叶悬挂门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端午节辟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需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佩带在孩子身上。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卉鸟类。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但只是传言,实际很难找得。端午节在一些地方也还形成庙会。寿阳县历史上有九大社团,举办阳坡庙会。讲究颇多,规模盛大。繁峙县五月初五日传统在玄帝庙上唱戏。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当地称为“窜城墙”。历史上,店铺作坊各行各业在端午节照例放假半天,学堂师生全部休息。就连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清明节
清明节山西民间习俗有哪些?4月1日,清明节前期,记者采访民俗学家 《山西省志.民俗志》主编聂元龙,了解山西各地清明节的民俗。
各地扫墓习俗有所不同,清明节最普遍的习俗是祭祖、扫墓,人们到祖先的坟头铲除杂草,修补塌土,用新土把坟堆加高加固,民间称之为“整修阴宅”,山西各地习俗同中有异,很不一般。
“现代人为了表示孝心或对逝者的哀悼,清明节一家人男女老少都去扫墓祭祖,其实这在山西部分地区的旧习俗中是很忌讳的。”聂元龙介绍,山西俗谚有“男烧寒食,女烧清明”之说,意思就是男女不在同一天扫墓。比如:大宁县清明前二日称寒食节,男人于此日清晨扫墓祭祖,女人则在清明扫墓;蒲县民间也有“男寒食,女清明”之说,男女要分别扫墓,祭扫一般不过中午;阳泉称清明节为“扫墓节”,家家携香火纸钱冥衣扫墓祭祖,妇女则要回娘家扫墓,而晋南有些地方平常年份根本就不让妇女扫墓,除非是刚进门不久的新媳妇,才允许到男方家扫墓,被称为“认祖”;灵石清明节一早,全家人除女子不扫墓外,其他人都要拿着铁锨、提水壶、扛旗幡,带着香火、酒菜去扫墓。不过这种民俗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已经在改变,上世纪80年代后,妇女上坟已成新的风俗。
扫墓时,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烧香、不焚纸,只是把冥钱、纸帛等物挂到坟头上或坟茔旁的树枝上,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这种民俗可能是来源于寒食节禁火的习惯,也可能是出自干旱的春季民间防火的意识。”聂元龙说。
不过,山西北部多数地方的民俗却截然相反,人们却要将冥钱等物烧尽,认为烧不尽就转不到先人手中,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们则习惯于白天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纸。此外,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菜,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无论哪种扫墓习俗都是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哀悼和思念。”聂元龙说。
传统户外活动也很丰富
“现代人常常趁着清明小长假出门旅游,其实,古人在清明节的户外运动也非常丰富。”聂元龙介绍,自古以来,山西民间在清明节前后盛行荡秋千、放风筝和郊外踏青等风俗。清明前后,春风正盛,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阳城县志》中就记载了“男女扫墓毕,头插柏枝踏青游赏。清明前后,儿童放风筝。”的习俗。
旧时清明,荡秋千的习俗非常普遍,民间称为“打秋千”。山西有些地方对“打秋千”的时间有讲究,一般在清明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升起后开始,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传说清明前后所有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因此要回避。打秋千风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山西晋东南、晋西北和晋北非常盛行,太行、吕梁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甚至把它作为锻炼体魄的训练手段。
此外,清明踏青的风俗在山西流行极广,在晋中、灵石、介休一带尤为盛行,当地有“看神花”、“游娘”等习俗。在扫墓踏青的同时,民间百姓还借踏青的风俗进行多种多样的户外活动,采药、插柳、戴柳便是具有山西特色的活动。
偏关县清明节,民间有在太阳没有升起前摘取艾蒿叶子制药去病的习俗。其他一些地方旧时习俗男女扫墓归来,要头插柏枝、柳枝踏青游赏,清明期间踏青的轿车都要插挂柳枝,妇女头上、儿童衣襟上均以柳为饰。人们还把柳枝带回家插在房檐和门首上,妇女孩子把采集回来的柳芽掺入面中摊饼而食。“现在很多单位组织春游,家庭利用清明节旅游,都是踏青习俗的演化。” 元宵节:
晋中一带,以太原为中心,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都要“闹元宵”,热闹非凡。锣、鼓铿锵入耳,鞭炮、焰火、礼花齐放,龙灯、旱船蜿蜒而行,高跷、竹马姗姗走动,红火情景,美不胜收。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红火”,并评论:“城南的狮子城北的龙,城内的高跷技艺精”,“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清徐县)铁棍爱煞人”。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明间乔元《闽书》)。山西人过灯节,喜欢转“九曲黄河阵”(亦称“九曲黄河灯”)。阵内埋有三百六十五根杆子,布成九个弯曲的小阵。杆与杆之间用绳子串起,每根杆顶张灯一盏。游阵者必须不走重路,一根杆子也不剩,转完全阵,方为本事。如果误入迷途陷入阵中,则为失败,须从头再游。九曲黄河阵,首数雁北地区的平鲁一带宏伟。农村过灯节,家家门口悬挂灯笼。晋南地区气候较暖,河流已开冻,习惯放河灯。将各色彩灯置放河中,顺水漂流,很是壮观。人们手提灯笼走路,碰到行人,讲究抬起灯笼互相照一照,取意吉星高照。
旺火:山西盛产煤炭,号称煤乡。元宵节,各机关单位都要在门前垒旺火。一为照明,二为取暖,三为兴旺。旺火特色,又都各具情趣。晋中地区以塔塔火闻名。晋东南地区旺火往往垒砌成老虎、狮子、天龙等兽形。全省大部分地区旺火呈宝塔形。晋北地区特别讲究旺火高大,表现出一种粗犷、豪迈的气势。怀仁县的大旺火,耗炭达近百吨,更高、更大。闹红火:乡村的秧歌、社火队伍要集中在县城或重要集镇进行汇演。白天多在广场进行,各队轮流上场,带有竞赛性质。形式多为龙灯、狮子、高跷、抬阁、旱船、车队、跑驴、大头娃娃等等。晚上则要沿街进行表演,讲究见旺火就舞。各家一见秧歌前来,就要大放鞭炮迎接。晋南的乐队注重打击乐。晋北的乐队注重吹奏乐。在秧歌队伍沿街表演的同时,工矿单位制作的彩车也要在大街上徐徐游行。春节:
穿新衣,拜大年,磕头就有压岁钱。舞狮子,玩花船,鞭炮响来齐欢颜。从正月初一日零点开始,正式进入春节。民间庆贺活动的第一项为接神。旺火位于当院,年草置于门外,要由家长亲自点燃。起床后不能贸然出门,须先点一个爆竹,从门缝伸出室外爆响,称为开路炮。点旺火要称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在家长发旺火时,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妇女们则收拾家务,整理祭祀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旧俗女孩在旺火未烧通红时,不出家门。现在男女平等,女孩子一样和男孩子响鞭炮、放礼花。此时此刻,村村户户,鞭炮齐鸣,万里长空响成一片。硝烟中夹杂着旺火、年草燃烧松枝、柏叶的芬芳气味,天上人间全部沉浸在热烈欢乐的气氛之中。祭祀天地诸神是旧俗接神以后的隆重活动。家长要率领全家,依次给各个神位点灯、敬香、摆供、奠酒,三跪九叩。设在当院上方的天地神位前供品最为丰富。晋北地区习惯摆五盘炒菜,五盘凉菜,五盘干、鲜水果,五盘油炸小吃,五盘称为“供献”的特制花馍。取意五福来临。盛器都是专用的细磁小盘。晋南地区除一般供品外,特别讲究全猪和全鸡。全猪多由四蹄、一头、一尾来代表,源于古代的三牲祭神。鸡则是取了谐音吉,意喻大吉大利。另外,家庭主妇特别注重在灶君神位前隆重供上“枣山馍”。“枣山馍”用面粉嵌红枣蒸成三角形状,取意米面如山。上面饰以面塑的龙、凤、如意、福寿、瓜果等等。大者有十几斤重,往往是女主人灵巧手艺的代表佳作,已经演化成了室内灶前陈列的面塑工艺品了。祭祀列祖列宗,是与祭神同样隆重的大事,祭神的所有仪程都要在祭祖中重演。祖与神已经成了同一概念。不少上年纪的老人,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起房盖屋、娶媳、聘女、生儿增丁,小到粮收多少,生活怎样。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充分反映了传统的尊祖孝先风范。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大体上分为家拜、近拜、远拜以及团拜等形式。家拜是自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民间有“大年下的头,马虎不得”的说法。小辈磕头时,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称,如说:“爷爷,我给你磕头了!”一人一拜,既不能一次呼两位长者的尊称,给两位长者同时磕头,也不能两人同时给一位长者磕头。对此,民间亦有“大年下的头,一个磕了一个磕”的说法。旧俗讲究三跪九叩,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也有的是只磕一个头。小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面带笑容,欣然受礼。拜完年后,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代,健康多福。如果家中有新娶的媳妇,则长辈须给新媳妇很可观的压岁钱,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视自家经济情况而定。婆母还要另外赐给新媳妇一块上等布料,希望媳妇继承针黹。
互相拜年。只拜人、不拜祖。无论近拜还是远拜,主人家都要盛情接待,招待客人到家里喝茶抽烟,品尝糖果。对于前来拜年的孩童,要赠给礼品,或糖果一类零吃,或鞭炮一类玩物,或零钱作为压岁钱。小孩子拜年,总是满载而归。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过年,盛行团拜。共聚一堂,互相祝福。拜年时街上碰到人,均要拱手作揖,互相祝贺,多为“恭喜”、“发财”一类吉祥语。拜年活动,子孙尊敬老人,长者慈爱幼小、平辈互相尊重、人与人真诚祝愿,和谐了人际关系,加深了感情联络。
春节这一天,家家习惯吃饺子。饺子谐音角子,角子是古代一种钱币。饺子的形制又好象元宝。元宝是古代一种较大金银锭。大年吃饺子,取意一年四季招财进宝。民间煮饺子时讲究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匣,全凭柴烧。民间有“人家发旺、全凭烧上”的俗语,指的就是这件事。烧柴讲究要烧芝麻秸杆。一方面芝麻秆燃烧时悦耳的响声,好像一连串发财的发、发、发声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义。饺子煮破了要说成是挣了,不能说破了。吃饭前要鸣炮示知。第一碗饭要敬供祖宗神灵。全家人入席要请家长坐首位。第一盅酒要由家长致祝酒辞。盛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要留有看锅的饭菜,意喻取之不尽。有人吃着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馀;吃着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着包钱的饺子,表示钱财两旺。不管谁吃着,大家都要表示祝贺。如果是小孩吃着,全家人格外高兴,祖、父辈还要特殊赠送礼物予以祝贺。山西素有“荤年素腊八”的说法,春节,家家以肉做席。多为猪、羊肉。如今生活好了,鸡、鸭、鱼已经是常见的春节食品了。
春节这一天,民间忌扫院,忌洗衣,忌使针。嫁出去的姑娘忌在娘家过年。特别忌说有碍吉利的话。除夕晚上,大人们就一再叮咛孩子,年初一要特别欢乐,不要使小性子,说话要尽说好话。春节,大人禁忌打骂孩子。家庭主妇特别小心谨慎,防止打碎盘碗,万一失手,打碎碗盘,不要说话,悄悄将碎片拣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春节鸡、鸭不出窝,喂以上等饲料。晋北地区春节这一天忌挑水。晋南一些地方却讲究春节或初二日要从外面挑一担水回家,象征着招财进宝。
从春节的下午开始,村里兴办的传统社火或秧歌,便开始正式表演。首先在本村娱乐,挨门挨户拜年贺喜。主人家要用烟糖招待。上一年曾发生死伤灾病的人家,要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冲喜。上一年曾娶媳妇、生小孩的人家,也要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贺喜。冲喜与贺喜,主人的招待费特别大方。本村拜年结束后,还要到临近村庄活动,一直到元宵节掀起高潮。晋南与晋西北不少县要持续到二月初二日。不参加社火活动的人们则开展下棋、打扑克、玩麻将等游艺活动。县城要举行春节长跑活动,参加人数众多,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佩戴红领巾的少年,热闹空前。
第三篇:河南灵宝贺喜及过节习俗
河南灵宝贺喜及过节习俗 贺喜 乔迁村民建宅盖房时,宅主要设宴招待亲朋、建筑工人。亲朋好友要携带烟酒、鞭炮之类前来祝贺,在村中俗称这天为“上梁”。主人还要鸣放鞭炮,以图吉利。新宅建成后要选择黄道吉日,迁居移灶,第三天“踩院”,亲朋好友送钱送物,以示祝贺。传说“踩院”是托大众客人之福,热闹一番,驱赶邪魔,才能居住平安。主人则设宴招待,鼓乐喧天,非常热闹。近几年,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迁居踩院的捧场日趋热闹。
“祝寿”之俗历史悠久。“祝寿”又叫“做生”。俗语称“人活六十古来稀”。因此,人过六十岁后,每逢生日,女婿、外甥、侄儿、孙儿等晚辈都要带着礼品前来祝贺。给老人过生日没有过多讲究,只是生日这天,儿女们和老人聚在一起,拉拉家常是对老人的一种安慰,共祝老人严严实实,欢度晚年。
“看月娃”的习俗历史悠久。谁家生育婴儿,左邻右舍都要送鸡蛋、红糖等以示庆贺。贺喜日一般选择在生后十天,也有在二十天或满月的。这是生孩子的一次重要礼仪。这天男女双方主要新厂都来庆贺,娘家为婴儿送“小嫁妆”。即衣、帽、护牌、尿布、铺垫。还有布娃、布老虎等。亲朋好友前来“贺喜”,要给婴儿脖子上挂项绳(用红绳拴的钱币或金属锁),意思是拴住不让孩子跑掉,取意好养。主人要摆酒席,宴请宾朋,其间讲究吃面条,面条直且长,取意连续不断,多子多福,代表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村民节气 春节
1、祭灶:腊月二十三这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旧时在外做活的人在这一天都会下工,结帐回家。村民称这一天为“祭灶”日,家家户户要蒸枣馍,买糖瓜,敬献灶神。主人给灶神爷烧香磕头。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做尽人间事,带来天上春。”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忙过年”。从这一天开始,村民都会选风和日丽的日子修补、打扫院宅、房屋、锅灶,为之“扫屋里”,同时要磨面,置办厨具、年货、衣物为过年做准备。
家中若有新出嫁的女儿,父母要为其购一竹篮,并置办年画。窗花和好吃货(花生、大枣、糖果等),到腊月月尽前一天送往女儿家,到女儿家要给女儿一笔压岁钱。
到了腊月二十七,家家蒸馍、煮肉、炸麻花;月尽这天扫院子,贴对联、挡门棍、放鞭炮,女人忙着包饺子。吃晚饭前同样要给诸位神位上香、叩首、献汤、然后放鞭炮,吃饺子
2、熬岁:各个住室都要点亮灯,长辈给晚辈及小孩压岁钱,晚辈要给年龄大的长辈送吃货、衣物以表孝道。
第一年娶的新媳妇,要给长辈和同族长辈敬送衣物、食品,以示孝心,长辈要给新媳妇压岁
钱,新媳妇同样要给比自己辈份小的孩子压岁钱。
3、大年初一:初一早上,村人都起的很早,在院里点亮灯。男人先在院中点燃一堆火,上
压柏叶,竹叶,以表示烟火百年不断。这时,女人多已煮好饺子,同样要给诸位神主上香、叩首,献汤,然后燃放鞭炮,一家人吃饺子。舀饭要从老到小,分清主次,家中主妇多在饺
子中包有银钱,称为“福饺”,家中谁吃到这个饺子为之有福。这一顿饭,每一个人都要吃第二碗,吃完后,要给家中畜禽喂年饺,让其过年。
吃罢饺子,家中男人打着灯笼领着孩子,拿着香、裱去邻近的庙堂上香、叩首,保佑家人一
年平安。回来后,家中主人要到祖先堂上香,拜神位。
4、拜年:晚辈给长辈、年幼给年少的拜年,顺序要从近到远,从老到小,先同门近族,后
近邻乡里,先年老者,后年幼者。
第一年娶进门的新媳妇,多由本家嫂子陪伴到各家各户去拜年,顺序同上。
5、请媳妇:同族近门,在新年这一天都要请新娶的媳妇到自己家里吃年饭,以此表示亲近
关系和亲热。
6、娱乐活动:兴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增加村民节日的喜庆气氛,这是新社会党和政府及
村政领导人对村民文化生活重视的一个体现。如打篮球、拔河、打锣鼓等。
7、走亲戚:初
二、初三,新女婿都要陪同新媳妇去岳父家拜年,去时带礼品表示孝心,到
了岳父家,要逐一到岳父家的同族近门去拜年,并带礼品,每家都要回赠礼品,表示礼貌,有来有往;走完了岳父家的亲戚,再走自家的亲戚,同样要带礼品。另有外甥走舅家,侄子
走姑家、姨家,相互拜年探望,表示亲情不断,俗称“出门”。
8、“破五”又称过小年。早上的第一顿饭,全家人要把给灶爷蒸的枣山(从初一献到初五),切开分食,为之“破五穷”,同时取除挡门棍。出了“破五”等于过完了年,就要安排农活,开
始生产劳动了。灯节正月十四日下午扫庭院,门放挡棍。从这天晚上到正月十六晚上,家家户户的各个
房间、神堂、畜圈、水井、厕所、粮屯等凡是有空间的地方,都要点亮灯,以兆吉祥。新媳
妇要从娘家带灯回来给亲戚们送灯,并为自家做一对大转灯(现多为纱灯)。小孩子打各种
灯笼。村民称:“十四试灯,十五搭灯,十六送灯。”
“正月二十三,老君撒仙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
会用黄裱纸剪一个纸牛,贴在门扇上,并在下面写上这几句话,乞求一年四季避疫安康。据
说,这一天是马王爷的生日,村民在这一天要让家中的大家畜(牛、骡、马、驴)歇一天。
正月月尽吃煎馍的习俗,意在讲究一个“补”字,吃了煎馍一年就会完完整整,不会再借钱借
粮“挖窟窿”。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修坟节,又叫上坟。对未过三周年的新坟,后辈人要带上铁锨,到墓地后先修整坟墓,后在坟头压纸,焚烧纸钱,叩首,以示后继有人。旧时,清明节这一
天,各氏族都要集中起来去祖坟祭拜先祖,回来后再各自去自家的祖坟拜祭。旧时,各氏族
均有坟地在清明这天参与祭祖的本族人会分到烧饼、油条等食品,以此鼓励下一代知祖祭祖,扫墓祭祖讲究单日上坟。去过村民曾有绑“秋架”,荡秋千的活动。
1、采艾草,村里家家都有采艾草之习,采回后插在门首,有驱邪避瘟作用。
还有到野外采远志苗,要太阳出来之前采,作为夏季清凉饮料,有防暑祛病的效果。
2、人
人佩戴香草布袋,辟邪防暑。
3、在端午节之前,家里主人会到药房购买雄黄,在端午节这
天涂在手心、脚心,能防蛇咬伤。
4、挤蟾酥,端午节到来,村民便到田野捕捉癞蛤蟆,将
它眼泡上的蟾汁挤出,拌合面粉,揉搓成面,凉干备用;还可以将一锭墨塞进蛤蟆肚里,阴
干备用,叫“蛤蟆墨”。消炎时,将蟾酥面或蛤蟆墨在发炎处擦抹即可。
5、新女婿要去岳丈家送端午,新媳妇的娘家人要带着粽子等礼品和纳凉电器到女儿家去送
端午。
6、村民在这天割肉、买菜、买粽子,调剂家庭生活。点汤节 “六月六点汤”,传说源于明朝的天官许赞(大王乡沙坡村人),于六月六日辞
朝回家,途中看见一群小鬼在争着喝马尿,因而触动了他的思亲报祖之情。抵家后,随即提
汤于祖坟,泼浇祭奠,为祖先解渴,沿习至今。每逢“六月六点汤”日,未过三周年的新坟,儿女们都要身穿孝服去坟头点汤,焚纸钱,为逝去的老一辈解渴。鹊桥会 “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每当七月七日晚上,村民们总会坐夜当
空,为儿女们讲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此来教育后人要从一而终,不可寻花问柳,心生
邪念。传说这一天很少见到一只喜鹊,它们都去天河为牛郎织女架桥去了。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个传统的团圆节日,也是喜庆丰收圆满的节日。旧时这天,村民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用白面做成圆形的面饼)。后来逐渐有专制销售的月饼,村民都
会买来给亲戚或朋友、老人相送,加强友谊、情感交流和尽孝道,大多家庭都会买肉买菜用
以调剂生活。晚上要在条盘里放上月饼、苹果、石榴等,供献在院宅中央,以敬奉月亮神主。
农历十月初一,进入初冬季节。村民家家户户都在这天晚上烧送“寒衣”,为去
逝的祖先防冷御寒。送的对象一般为已故的三代祖宗,也有更远更多的。方法是:在院大门
外用灶灰撒几个圆圈(去逝的人一人一个圈),将事先折叠好的纸衣放在圈里焚烧,烧后再
浇点面汤。在为祖先送寒衣的同时,还得给“野鬼”烧一份寒衣,烧在门外或靠近十字路上,以防野鬼抢夺祖先的御寒衣物。
冬至这天,村民都有拌酸坷粒面汤喝的习俗,内放生姜丝、葱花、萝丝、粉条、豆腐丁等各种调料,用以气温急剧下降易发外感风寒的预防。五豆节腊月初五,村民家家都用5种豆子(大豆、小豆、绿豆、浆豆、扁豆)放在锅
里煮熟捞出,撒些调料,可以单独吃,也可以当做菜肴吃,称之为“吃五豆”。煮好的“五豆”
不能一下子吃完,要盛出一些放到“腊八”这天,掺进腊八饭里;村民在吃“五豆”时,忘不了
会给家禽家畜一些“五豆”吃。腊八节腊月初八这天,村民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做“腊八饭”。腊八饭是用“五豆、大
枣、小米、饺子、面片”共同煮熟,另加“肉丁、萝卜、粉条、豆腐丁、海带”等炒成的“浇头”
一同来吃。
新进门的媳妇,腊八节要回婆家过,做腊八饭时要让新媳妇淘米下锅,取其“美德”之义,新
媳妇吃过腊八饭,娘家就会来人(多为父亲)叫其女儿回娘家,俗称“吃罢腊八走娘家”。除
此之外,吃腊八饭还有三种讲究:
1、吃饭之前给家中各位神主上香、叩首、献汤。另妥一盆腊八饭放院中,内插三双筷子,为之敬献天神。
2、“送腊八”,腊八饭做好后,要给近门邻居妥一碗送去,让其品尝,以此加强邻里和睦相
处
编辑:荆壮壮
第四篇:最新精选廉洁过节承诺书样本-精品
精选廉洁过节承诺书样本
你们知道廉洁过节承诺书怎么写吗?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精选廉洁过节承诺书样本,供大家参考。
精选廉洁过节承诺书样本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的通知》要求,本人郑重作出如下承诺:
1、不泄露公司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2、不以处理关系为由,变相克扣员工工资;
3、不利用职务之便向员工摊派任何物品;
4、不接受下属及员工的钱物(包括购物卡);
5、不私自接受劳务公司、施工队、供货商等相关单位和人员的钱物(包括购物卡)和宴请,对无法拒收的钱物(包括购物卡),一律向审监委登记备案,由公司统一研究处理;
6、不以处理外部关系为由,把公司钱物据为已有;
7、公司内部不能以过节为由,请客送礼,搞不正之风;
8、严禁班前、班中饮酒,影响工作;
9、不能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
10、不散布不利于团结、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言论。
承诺人:
xx年x月x日
精选廉洁过节承诺书样本二
为进一步加强节日期间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防止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的发生,树立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我郑重向组织作出如下承诺,并随时接受监督和检查:
一、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六个严禁、县委32条意见和两个不准等作风建设规定要求。
二、坚决不借拜年等名义在单位之间、非亲友之间搞相互走访、送礼、吃请等活动。
三、坚决不用公款大吃大喝、旅游和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
四、坚决不以过时节名义相互吃请或到非亲戚家接受吃请。
五、坚决不以各种名义滥发节日津贴、补贴、奖金,不买送、收受礼金礼卡礼券以及年货节礼等实物。
六、坚决不搞各类没有实质意义的节日庆典活动。
七、坚决不参与各类赌博活动,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严禁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接受有偿陪侍服务。
八、时刻保持党员干部良好形象,不组织由本人支付费用,有同事、下属以及管理和服务对象参加的聚众酗酒;参加亲戚朋友私人聚会和自费餐叙时不劝酒、不醉酒、不酗酒,不酒后驾车、酒后滋事。
九、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教育管理好亲属和单位工作人员。
承诺人:
精选廉洁过节承诺书样本三
为进一步加强节日期间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防止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的发生,树立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我郑重向组织作出如下承诺,并随时接受监督和检查:
一、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六个严禁、县委32条意见和两个不准等作风建设规定要求。
二、坚决不借拜年等名义在单位之间、非亲友之间搞相互走访、送礼、吃请等活动。
三、坚决不用公款大吃大喝、旅游和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
四、坚决不以过时节名义相互吃请或到非亲戚家接受吃请。
五、坚决不以各种名义滥发节日津贴、补贴、奖金,不买送、收受礼金礼卡礼券以及年货节礼等实物。
六、坚决不搞各类没有实质意义的节日庆典活动。
七、坚决不参与各类赌博活动,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严禁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接受有偿陪侍服务。
八、时刻保持党员干部良好形象,不组织由本人支付费用,有同事、下属以及管理和服务对象参加的聚众酗酒;参加亲戚朋友私人聚会和自费餐叙时不劝酒、不醉酒、不酗酒,不酒后驾车、酒后滋事。
九、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教育管理好亲属和单位工作人员。
承诺人:
第五篇:街道廉政过节汇报
**地区廉政过节情况汇报
为倡导勤俭节约、廉洁过节风尚,制止奢侈浪费行为,**街道按照区委、区纪检委的要求,广泛动员、积极部署、加强监督,切实加强节日期间的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注重教育,筑牢思想防线。组织全体机关干部传达区委、区纪检委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要求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禁止各种奢侈浪费行为,要切实把好节日期间的廉政关。二是强化监督,筑牢道德防线。街道纪工委组织了人员到各基层单位对党风廉政建设进行宣
传。同时,设置举报电话和举报箱,扩大了监督层面和渠道,形成共同监督、相互监督的局面。三是完善制度,筑牢纪律防线。街道制定了 《**街道关于加强节日期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通知》下发到各基层党组织,严肃 “节日期间严禁公款相互宴请、走访,严禁组织和参与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活动”等六个严禁廉政纪律,进一步落实节日期间领导干部不准收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规定,并与辖区内的大商场、超市联合,共同净化节日消费环境。四是关心群众,筑牢稳定防线。街道领导在节日前夕深入基层,走访慰问了一批困难党员群众,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五是做
好节日值班工作。值班人员要严格按照值班工作的规定和要
求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在岗到位,有事及时汇报。并保持联
络畅通,确保平安有序过节。
由于宣传到位、措施到位、监管到位,我街节日期间未
出现奢侈浪费、收受高额礼金及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违法
违纪现象。今后我们将继续宣传教育、监督执行,更加广泛
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切实加强我地区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