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水县职业技术学校道德讲堂之周恩来 陈丽 贺鸿雁
习水县职业技术学校道德讲堂之周恩来
陈丽 贺鸿雁
主要内容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3、周恩来的经典外交事迹
4、周恩来与职业教育
5、总理精神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的时候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你们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但是魏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他摇了摇头走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哈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
周恩来经典外交事迹
1971年,基辛格博士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秘密访华。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恩来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
周总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 周恩来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一句话的电影说明书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电影放映后,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巧对开国领袖
1960年5月,开国领袖、周恩来一行视察长沙,工作之余,到江边散步。遥望橘子洲头,百舸争流,万帆竞发,开国领袖诗兴大发,口占一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联动静相对,意境悠远,三个断句,两处顶针,洲和舟又是谐音,应对难度极大。开国领袖对身边的周恩来说:恩来,我一时江郎才尽,请你来个锦上添花如何?周恩来才思敏捷,熟悉地理,了解长沙竟于百步之内得佳句: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天心阁系长沙市内一景,与橘子洲相对。即工整又流畅,整个对联浑然一体,两位伟人相对而笑。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对!牛弹琴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同国民党政府谈判。在我方义正词严面前,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词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从而既摆脱了困难,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
周恩来与职业教育
1963年,周恩来重提职业教育问题,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强调“技术力量要成龙配套,不仅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而且要相应地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恩来还提出“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对普通中等教育进行改革”。
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和方面的需要,周恩来主张在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和规格上要多样化。他指出“:职业学校不可能过多地依靠初中改办,要发动工交财贸系统的厂矿、企业单位和大农场、林场办,国家也要直接办一些,还可以要求军队办一点。现有中学也可以增设一些职业班。” 他鼓励开设各类私立技术学校和补习学校,要求“务使正规的、速成的、业余的各种技术学校或训练班得到适当的配合发展”。
周恩来多种规格并举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思想,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富有战略远见的主张,时至今日,依旧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全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一万一千余所,高等职业院校一千二百多所,在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正面临着体制创新的压力。现在所推行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与当年周恩来提出的工交财贸系统的厂矿、企业单位和大农场、林场、部队办学一脉相承,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也正是周恩来多层次、多渠道办学思想的发展。多渠道办职业教育是因为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各方面、各层次的技术人才,因此在多形式的办学中,周恩来强调课程务求实用,指出“课程教材应精简集中,教学方法应切合实际,以期做到既能完成迅速培养大量技术干部的任务,又能适当保持中等技术教育必需的水平”。
他强调技术课教材的编审应由各有关业务部门完成,并相互取得联系。这些思想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式的道路,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灵活设置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岗位实际需要,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实行能力本位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式课程教学模式,设置生产性实训项目,加强学生顶岗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周恩来还提出,各业务部门应动员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到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教师。这也与今天教育部要求的高等职业院校应创新队伍建设、打造校企合作混编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精神一致。
当前,职业院校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如果能传承周恩来的教育思想,以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蓝图,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美国,社区学院很普遍,学生的平均年龄是35岁,因为在社区学院上学的很多人都是有过工作经历的人,社区学院既承担了普及高等教育的重任,又实实在在为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平台。各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合格劳动者的重任,既要让适龄青年掌握知识、技能,也应对为适应新技术发展而需要知识更新的农民工、转岗再就业人员等进行知识培训与技术提升,通过积极开展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劳动者的职前、职中、职后、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使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领域与手段越来越丰富,这样既解决了职业院校的生源问题,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劳动者技能水平中的作用。
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创立和建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分析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包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的改造和新的人民教育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方面,也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恩来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全国人民、特别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职业教育新一轮的发展与改革,重新深入学习、研究并在实践中发展周恩来的职业教育思想,将使我们在人才强国战略中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
周恩来的话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总理精神
周总理一生中坚持救国的理想与信念,并为此奋斗终生,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那么今天作为职业学校的一名学生,你对职业学校是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你是否知道职业学校以它独特的优势在当今的教育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好处一:读职校,好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据了解,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不足70%,一直没有摆脱就业难,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突95%,中职毕业生供不应求,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好。
好处二:读职校,能成才。中职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可以继续深造。参加对口高考,同样能考取中专、大专,同样享受注册入学。
好处三:读职校,能致富。凭借一技之长,就能创业致富。
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根本不在于家庭条件的富足,学校教育的成功,而在与你自身的努力。
同学们,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面对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如果你只是停滞不前,在这唯一的三年读数时光里去奋斗,那么等待你的将是“失业”,请观看下面的图片:
看到这些,大家在想些什么? 看到这些你还有时间玩乐吗? 你还有理由迟到吗?
你还有理由上课睡懒觉、玩手机?
在有机会回答问题、发言的时候你还在犹豫? 看到这些,我们还有理由懈怠吗?
看到这些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离我很远,但是同学们,如果你们不努力,这将是你们三年后的真实写照。
第二篇:道德讲堂之“孝老爱亲”陈颖老师谈感悟的材料
“孝老爱亲” 感悟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学:
你们好!
孝老爱亲既是美德又是责任,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孝老爱亲”底蕴的国度,古代就有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结而成。特别是儿童蒙学读物《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的家喻户晓,使“孝老爱亲”的传统深入人心。
然而,反面的典型更令人警醒。我们应该还依稀记得2011年4月东方早报的一则报道,留日学生机场刺母事件,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这件事情留给我们的反思却依然深刻。2011年4月1日晚,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搭乘航班从日本返沪的男子汪某到达不久,就与前去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焦点是关于学费。当时,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导致顾某当场倒地昏迷。上述案例中的儿子,一个是北大的硕士生,一个是在日本留学的大学生,但却知书不达理,忤逆不孝亲。这是传统美德的沦丧,也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值得反省,令人深思。面对“孝老爱亲”的正反典型,我思考很久,感悟颇多:
感悟之一:“效忠”与“孝亲”可以两全。在许多历史书籍和英雄事迹推介中,我们经常看到听到这样一句话“自古忠孝两难全”。应该说,在战乱频仍、情况危急的情况下,为了民族存亡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危这个“大忠”,暂时无法兼顾“孝亲”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和平时期的今天,用学习、工作太忙作借口而漠视孝亲,其实是对“孝”的背叛!在这方面,朱德给我们作出了表率。朱德虽然长期驰骋沙场,无暇侍奉母亲,但他无时不惦记着母亲,断断续续给母亲寄去几张照片,寄去几百元钱,以此略表寸心。朱德元帅的母亲钟氏于1944年以86岁高龄去世。噩耗传来,朱德五内俱焚。他一个月不刮胡子,以表孝忱。又以血泪凝成悼文——《回忆我的母亲》。在这篇质朴无华却字字情深的悼文中,朱德回忆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与影响,坚定地表示:要以“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1965 年,一位意大利记者向朱德提问:“您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脱口而出:“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听了这些肺腑之言,谁能不为朱德的敬母孝心打动呢?朱德不就是“忠孝两全”的杰出代表吗? 感悟之二:“孝老爱亲”应该拓展外延。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提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无疑是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孝亲博爱思想。而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是对孔子上述思想的发展,它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只有做到这样,才是对“孝老爱亲”的完整理解和正确践行。
总之,敬老孝亲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现实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的理解和解读。同时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践行,用实际行动诠释德孝之美。
陈 颖 201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