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10:5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做好课后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做好课后教学反思》。

第一篇:如何做好课后教学反思

如何做好课后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了二十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二十次重复。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促进认识升华的可靠途径。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反思还能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那么课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呢?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该节课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领会的数学思想等,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必具条件。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实际就是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真正弄清楚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结论;会不会灵活运用定理解题,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适用范围如何、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经掌握等。要知道这一切,首先我们必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如果上课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则意味着学生态度热情、主动参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上课学生无精打采、置若罔闻、拖拉疲塌、焦头烂额等则意味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若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则教学目标可以说基本达到;若多数同学迟迟动不了笔或只能做题目的某些步骤或即使做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没有真正弄懂,知识技能没有过关。再次是批阅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如果学生做题思路清晰、推理有据、定理公式运用得当、计算准确、步骤有详有略,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做题颠三倒

四、乱套公式、乱用定理、计算错误不断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技能不过关。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问题所在,思考补救的措施。该补充的就一定要补充,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纠正;该集体强调的一定要集体强调,该个别辅导的就要个别辅导。将当堂课内容补起来,以便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辅助工具。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反思教学方法,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从他们学习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从他们最无聊、最无味的地方入手,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很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于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于接受、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如果课题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新奇的数学问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仅仅限于教材、学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变策略,以充实的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形式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其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如果是例题习题的处理缺乏深度,学生不好掌握,可以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培养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够提高。总之,上完一节课,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反思教学价值

每堂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本节课的内容是否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数学任务、数学活动;方式是否多样、是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因材施教等等。

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式单调等等。课后进行这样的反思,及时客观的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失误,并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正确的面对这些问题,做好及时查漏补缺工作,我们的课堂便会越来越来完美。只要我们养成思考的习惯,每一节课都能认真反思,及时修正,从反思中感悟,实践出真知。写好课后反思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二篇:如何做好课后教学反思

如何做好课后教学反思

大池小学 陈光梅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教学环节。在工作中,总会听到有些教师的埋怨写教学反思太麻烦,也有的为了应付“差事”,简单一两句话就把课后教学反思给搪塞过去。那么,课后教师应如何做好自己的教学反思呢?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果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上完课不去重新审视、分析,这样的教师很难提高自己,所以不能为了反思,应付差事。

其次,要紧扣教育教学实际或案例。脱离实际的空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思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总结出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切勿贪大求多,总之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反思。

做好课后教学反思,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

1、学生的反映最真实,提出的建议最可行。

学生时时刻刻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都会反映我们的教学状况。

2、从教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从教师的角度来对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审视,要抓关键事件,从而捕捉住发展自己的机会。例如从本人前一阶段的反思可以看出:虽然课前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是由于教学没有什么创新,而且比较随意,跳跃行比较大,所以就造成了基础好、思维敏捷的同学掌握得很好,可反应稍慢的同学就似懂非懂,这样自然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寻找原因:随意性太强,没能做到统筹兼顾,照顾整体,注重个体。与同行或专家交流不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应该注重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对外交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通过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反思教学。邀请同行或专家观察自己的教学与他们交流和对话及自己的潜心琢磨,可以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会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

4、通过阅读教育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学习教育教学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的信息、观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与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差距在哪里,找出原因及时调整。

5.记成功、“败笔”、教学机智、再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6.通过批改学生作业进行教学反思。

然而,反思贵在持之以恒,教师只有逐步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经常性反省的习惯,才能更好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善其教学行为。一个教师只有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或他人,认真反思自己,才能真正从成功中看到新的希望,在差距中找到问题所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关于如何做好课后辅导的反思

关于如何做好课后辅导的反思

数学组张玉梅

一学期很快结束了,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小学生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又都是新鲜的,既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期待。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有的孩子很快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跟着老师,成绩稳步提高,但更多的孩子却在整天的忙碌中,并没有找准他们的位子,这些孩子对我来说既有更多的焦虑,也是一个更大的责任。因此,课下辅导也成了我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每天都在坚持课下辅导,但收效甚微,这样让我的心很累,因为期末考试整体成绩是有所提高,但比我预期想象的还差很远,这也与我平时的付出不成正比。可以说每天都有学生到我的办公室里来,当面给他们订正作业中的错题,可是一到考试错的还是照样错,我有时为了让他们掌握知识点,不要再犯同样的错,我还用板子打了他们的手,看着他们把错题订正过来,可是我越纠正错的地方,越往往是他们容易犯错的地方。每天这样的行为我都在重复着,可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我都牺牲了休息时间,换来的成绩不可想象。看着我所教的孩子们天天坚持坐在冰冷的铁板凳上,努力地学习着,我的心也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改变我的上课方式,提高我的上课质量,提高课下辅导的效率,不让学生那么累,我自己也不要那么累。

一、反思如何提高我的课堂质量,从而减轻课下辅导的负担。

1、要讲新的知识点,一定要把知识点讲透,讲得让学生明白他们要学的是什么知识,要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讲清楚知识点的内容、怎样用这两个环节。条理,层次要分清楚,让学生彻底理解。很多时候,一上课我就直奔知识点,一点一点剖析,层层推进,等我把知识点讲明白了,一节课也快下了,怎么用完全推到了课下的家庭作业中,无形中也给学生增加了负担,格式不会写?无数学逻辑。现在想来,这真是我上课的弊端。一节课我讲的话最多,我说了这么多,重点的、难点的、不好理解的,他们还不应该听懂吗?事实上第二天仍会有十几本作业错的离谱。我真的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究竟我讲课的症结在哪里?我所面对学生正是十二三的年纪,他们不可能一节课注意力高度集中,从头听到尾,而我的讲课方式却恰恰要求他们这么去做。是的,一节课,我的确把知识点讲明白了,讲的使我自己彻底明白了,而真正学习的主体明白了多少。我现在真正应该做到:我讲的知识,应该花多长时间让学生掌握,最多二十分钟;学生自主探究的度应把握住;学生运用我所讲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应预留出更多的时间。这些都是我每天课堂上应该坚持的,既然知道这些方面的不足,我就应该下决心去做。

2、我们知道,到了初中,可能每一节都是新的,作为老师不能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模式,更多的时候,要想办法改变。比如说,上学期期末,我在讲余角、补角时,我一上课,就给他们交代了什么是余角,什么是补角,可在做题时,还有一部分同学把互补、互余分不清,闷心自问,我上课没有任何问题,该讲的都讲了,为什么还存在问题,下来,我认真的思考着。知识,若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感受,去探究,去找寻结论,同样一节课,将会有两样效果。我可以让同桌当中的一个同学,先做一个锐角,并量出他的度数;另一个同学必须要做一个角和刚才所作的角相加起来是90度的角,他们两个就会动脑筋剩下的这个角怎么做,最后全班都完成了这个任务,我再给出知识点,同样这个寻找过程对余角、补角的性质的讲解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才是最正确教学方式。

3、在课堂上,我也应该充分发挥学习好的学生的作用,他们基础好、理解能力强。当我把该讲的知识点一讲完,让同学们做相应的练习,动作快基础好的同学很快就做完了,一般准确率也较高,当然也是在我检查完的情况下。这时,我就发动这些同学的能量,下座位去辅导有困难的同学,一起寻找错误的地方,在辅导的过程中,不仅帮助了他的同学,而且也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加强辅导的力度与层次。

1、学生在作业中出错,我给他们纠正错误,订正完了。结果过两天,同样的错误还会再犯。我就再想,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是不是我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犯同样的错误,我应该静下心来,听听学生的解释,听听他们是怎么理解的,而不是强调你怎么又错了,批评一顿,再说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什么。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班的祁德辉同学,-3²是9,-1²是1,我在班里反复讲,只要碰到我就讲,我还亲自给他订正过,结果期末考试又犯了同样的错,一下子五分的题没了,气得我真想把他狠狠的揍一顿。还有吕改同学考试前我还给她订正移项要变号,可是一到考试又忘完了,我真的有气又急,平时也挺努力的怎么学习就不上心呢。我自己也不能光埋怨,得想办法解决。我的辅导工作继续,但要变换方式,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同时我也应该发动好学生的力量,把数学兴趣小组组长叫到办公室,让他来帮忙纠错,学生有学生的理解角度,可能通过学生的讲解更有助于纠错。

2、学习好的,把题布置的难一些,基础差的,作业布置的基础些,量也要适当。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力所能及的完成作业。还应多多鼓励大家不懂就问。现在的孩子不懂也不管。

总之,课下辅导是一件累人又累心的事情,费工夫又不得不做。所以,多想办法,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效率才是最根本的。

第四篇: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1

一上课,老师将手搭在眼睛上方,让孩子猜猜是什么字?孩子们特别兴奋,轻松地猜出了是“看”!然后,我出示了不同的图和对应的字,让孩子说说图与字的练习,或出现图让孩子来猜字,孩子们乐坏了,小脑袋瓜充分地工作起来。课堂气氛好极了。

之所以这样,我想是我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来记字,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情境,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汉字的造字规律,有助于孩子的理解和记忆,也符合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了孩子自学生字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中不断出现的层层递进的各种疑问展开。

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实践中既动眼用心,又动手操作,掌握如何写好字的本领,并在“读帖”“描红”“仿影”以及“临帖”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课后反思2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快一起来阅读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点滴吧~

要注意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有学生认为角的两边是直线、角的大小与角的*开的大小有关,教师要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演示,认识角的两边是射线,角的大小只与*开的大小有关,又如学生会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只有水平线或铅垂线的关系才是垂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对这两点加以点拨和说明。一是垂直和平行所指的都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直线是垂线可平行线;二是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为此,在教学中,要放手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要注意学生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学生知识覆盖面,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教学课后反思3

本课时《认识角》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触摸和体验中学习新知,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进入实质性的、体验性的学习进程,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多操作、多交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正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典型体现。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比较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几何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图象能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小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及其相互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是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现思维

过程,以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都首先是在对现象感受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所以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从图形王国里的图形元游戏导入,让学生找到躲在实物中的角娃娃,抽象出角这个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为学生打开“学习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习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认识角。我将出示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如三角板、剪刀、数学书等,让学生找实物图中的角,由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接着,通过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让学生

亲身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联系触摸时的感觉,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习,进行辨析,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式”、“体验式”、“建构式”的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关:做角。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工具,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我出示一个实物钟面,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很容易发现,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在逐渐变大,于是我追问:“可是,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没有变化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将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习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在学生顺利地闯过了这三关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角乐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准备好一个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等各种图形,老师走到某个学生身后,他将有机会在老师的帽子里摸一个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那个图形就送给他了。我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触摸的感觉,而这次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摸到圆这样没有角的图形。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我想让学生与数学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

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履行了课一开始自己的诺言,大家闯过三关以后,将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的诺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异常重要的,而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在孩子们心里已经是个不错的奖励了。短短几分钟的轻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益又有趣。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三种。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5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5个图形是否是角。这个练习我把它叫做“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习,我把它叫做“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第三: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习,我把它叫做“开放”练习。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

以上就是就《认识角》这节课进行的教学反思。更多的是想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实验的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以及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和帮助,以此来更好的完善我们的教学。

教学课后反思4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是线的认识,有的老师认为这种课会很死板不活跃,体现不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其实不是这样的。经过我的教学实践,听课老师们认为学生学的实在、活泼、能自主探究新知。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它们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我预设以下情节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始从学生们熟悉的《西游记》中的金箍棒入手引出 — 线。并让学生通过在练习本上画出金箍棒变得最细时的样子,初步感受我们要研究的线是平直的,进一步要求学生画出金箍棒变长,再变长的样子,来进一步体会什么叫做‘无限延长’。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紧接着出示书上的的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火车的轨道是怎样的?斑马线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日常生活体验数学知识,同时沿用前面的做法继续让学生用最简洁的图将‘斑马线’、‘霓虹灯的光线’、‘火车轨道’分别画出来。这样就从三个图形中归纳总结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要研究的数学知识进行了顺利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且符合学生发展的认知体系。这样的情景设计即完成了衔接了新课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组合作前,我先是让同学们看到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结合图上,

说一说三种线的特点(独立思考3分钟),用自己的话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对三种线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再通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有的教学搞小组合作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同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假如说在小组合作前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往往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后进生只能是跟着走路没思考。在小组合作4分后时我也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说一说,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中说一说。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轻负高质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三、实践活动、体会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从学生自己玩中体会通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从学生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的有滋有味,发挥了学生自己应有的个性特点。

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在综合运用上我考虑了新教材学生们忽视的内容是在同一直线上点上几点数一数这里面有多少条直线,多少条射线,多少条线段?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设计进去,因为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做这类题学生很

容易做错,而且通过这一联系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新知,加深学生对三种线的认识。在看一看中学生很容易把线段看错。搞一个小游戏,从而把本课气氛推向高潮完成一个精美的结局。

教学课后反思5

一、简化结构,寻找长文短教新的途径

三年前的那个课例,教学设计也是简单的,运用关键词阅读法,从“乐土”起,将文本从美景、趣事、淳人、真情四个方面解读,结课时用一首小诗(小诗附文后)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组,这样就将长文读薄,也就顺利实现了长文短教。

这一次,我仍旧沿用了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只不过把关键词的切入点换成了标题“社戏”二字,打乱以前从“景”到“事”到“人”再悟“情”的这个顺序,变成了从“事”到“人”再到“景”, 最后悟“情”。这三个环节的阅读结束之后,都分别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所讲文本的主要内容,所以最后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小说就变成了三句话:一件有波折的趣事,一群有情味的乡人,一幅有特色的美景。我的目的是想在各个环节中将学法和写法贯串进去,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的素材,真正实现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通与融合。

要实现课堂结构的简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关键词阅读法,就是在文中寻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全文内容解读的词语,这就是那个关键词,这也是教学的突破口。顺着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文本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进行重组和压缩,文本就变成了某几个方面的内容或某几句话或某几个词语,教学变得灵动,教法就可灵活,课堂就会灵性,学生就有更多灵气。《安塞腰鼓》和《社戏》我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我认为这种阅读法留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扩大。

二、朗读教学,使用支撑课堂素的方式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法宝之一。但朗读在语文课堂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公开课上,有限的几次朗读都变成了必须呈现的方式或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表演,也就是说,朗读与文本理解是水与油的分离状态,根本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

我现在的课堂,经常采用的读文本的方式就是默读、朗读;小组读、全班读;小声读、高声读。书声琅琅的状态才应该是语文课堂最真实最美好最温暖的状态!

下面专门说说朗读。

教学片断1

师:从课文14—21段中我们已经从正侧两个角度分析出那夜的“戏不好看”,可是作者却在最后一段中这样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读。(很平淡随意)

师:这句话强调的重点词是什么?

生1:好豆,好戏!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词?

生2:我觉得“实在”这个词也应该重读,因为它表现了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高度评价。

师:你关注了这个副词,很好,这个词起着强调的作用,那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词重音强调出来。

生3:我觉得“一直到现在”也要稍微重读一下,说明了时间很长,从那以后我都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

师:同学们提到的这几个词都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要重读是理所应当的。那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关键词用重音强调出来了,但情感明显不够!)

师: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真的”。你觉得读这个词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真诚!确定的!肯定的!

师:是啊,这个“真的”就好像作者在和我们亲切交谈,说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把自己想要说的再次强调一遍,所以朗读时要真诚一些,低缓一点。

再试一次。生再齐读。

师:“真的”表达作者的真诚和实心,“实在”“再也没有”都表达出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难以忘怀,我们在读两个“那夜似的”的时候可以把声音稍微延长,好似一声叹息一般的回味。

师范读。我们再读一遍。生再读。(各方面处理好了很多)

师:同学们,你从我们刚才的多次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那夜的怀念!不舍!

师:可作者明明用大量篇幅写了那夜的戏不好看,最后又说好戏,你怎么理解这种前后矛盾?

生4: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好戏并不完全是说那夜的戏本身,而是说看戏的时候有很多小伙伴一起,他们很快乐,所以很难忘。

师:这个同学提到很关键的点,一同看戏的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说,吃饭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谁一起玩。也就是说你所站立的平台决定了你的高度。而这里,“我”同行的小伙伴决定了“我”快乐的程度。

生5:我觉得还有归航偷豆的趣事让他很难忘,所以他才说那夜的戏很好,都也很好吃,因为豆是偷来吃的。

师:我可不可以把你的话理解为“偷”来的就要东西味道要更好一些?

生全班哄堂大笑。生5(极力大声辩解):有这个意思,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你想嘛,一群孩子在大晚上的时候,去豆田里摘豆,没有经过大人同意,这行为本身就有偷的意思嘛!再加上是我们自己煮的,味道当然会觉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他更难以忘记的是那种经历。

师:同学们听到了吧?他已经从文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读课文,一定要在文字里出生入死,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目的和情感所在!你能不能按自己的理解把这个句子朗读一遍?

生5朗读。

生6:我还觉得作者之所以认为“那夜的戏好”还在于看戏的不容易,就是“戏前波折”那一部分写到的内容。

师:哇,这个同学的眼光真的是毒辣敏锐,他发现了我们很不容易发现的一个点,看戏不容易,经历了一些波折,所以才会那么难忘!我们再读这段包含着作者怀念和不舍的文字。

学生齐读。

师:所以,同学们,“那夜的好戏”其实不是戏本身的好,从事件上来看,而是因为看戏前经历的波折,看戏归途中偷豆的趣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戏前究竟经历了什么波折?

教学片断2

师:请大家跳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对双喜的描写。

生静静默读课文,找寻。勾画。

生很快就找出文中对双喜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究竟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双喜?

生1:“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双喜的聪明。

师:他从原文语句中找到关键词,很好。你还能从这句中发现什么吗?

生1短暂沉默,片刻之后,摇头。

师:我们一起先看看双喜说的那句话,你觉得该怎么读?提示大家注意标点符号。

生2:惊喜,因为两个句子后面都是问号,尤其是第一个“大船”后面。

师:你体会得很好,仅从这个来看我觉得还不足以看出他的惊喜,请大家把这个句子再往前面看一看,把提示的话都包含在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同学们读出了一种惊喜,如果你们再稍微把句子往前靠一些,可以找到双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一句话,再读。

生齐读: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你看,小伙伴们看社戏回来,大家高兴万分,我呢?不开口!小伙伴叹息又同情,可束手无策,就在这时,双喜打破沉寂,想到了八叔的航船,当然就应该是惊喜万分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到一群孩子听到双喜说这话时的惊喜和狂热。所以,这儿除了双喜的聪明外,还应该有——?

生3:善解人意!

生4:观察很细心!

师:双喜的善解人意和细心在后面哪些地方还有?请你再找找!

生5: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看出“底细”,其实是看出了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所以,他聪明、细心又善解人意。

师:分析得很全面,这个句子同学们能够把提示的部分都找出来做得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仅读这个句子本身还要学会把句子进行前后勾连地去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两个教学片断是我从四个课时中很随意抽出的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把理解和朗读融合在一起,用朗读来促进理解,用理解促进朗读,二者相互依存。在这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一定跟上,你想向学生传达的东西,不是通过生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指导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课堂朗读的使用,一定是精心思考,特意安排,一定是为理解铺垫开路,一定是有方向有目的。不是随意妄为,也不是漫不经心,更不是增添课堂的热闹喧腾。所以,朗读的指导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阅读思路的点拨,有思维提升的牵引;有个别句子的朗读,有句群的朗读,有文段的朗读。该朗读时一定是不怕耗费时间的大读特读,比如最后一段,我一共安排了6次朗读,有学生的齐读,有学生的个别读,还有老师的范读;每次安排朗读的目的不一样,老师指导的方向从朗读的方法到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每次朗读的效果也不一样,学生所收获语文素养、思维能力、语文习惯和情感体验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达成的效果是: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层层提升。

教学课后反思6

上周没有参加年级组集体备课,今天早上又去参加了一个会议,所以直到上课前才知道本周的教学内容做了调整,刚好要孩子们带的种子还没有带来,因此,在课前一分钟临时调整为《蔬菜发芽了》,但我看到教案后,觉得把课题定为《大头菜》好像更为确切些。

先和孩子们回忆了上次学习的蔬菜儿歌,惊喜地发现, 许老师、秦老师把孩子们课上编的儿歌已经布置到主题墙上,而且又增加了新了“品种”,比如“绿丝瓜身上竖着绿线条”、“灰芋头撑着小绿伞”。乘着我和孩子们在复习儿歌,许老师又赶紧帮我从网上下载了“大头菜”的图片,因为如今的孩子可能对“大头菜”已经很陌生了,而我小时候见过的所谓“大头菜”学名不一定叫“大头菜”,果不其然,从网上搜来的“大头菜”像是包菜,圆圆的,倒真像是个大头!

我告诉孩子们,今天又带来了一个新蔬菜朋友,名字叫“大头菜”,随后观察图片,孩子们的想像力真是丰富,小凯锐竞然说看到了“大头菜”长着嘴巴和眼睛。很快孩子们就掌握了“大头菜”圆溜溜的外形特征,我便问它们,你们知道“大头菜”小时候长什么样子吗?

在孩子们猜测的基础上,我给他们朗读了儿歌,朗读之前,我再次强调规则,老师朗读的时候要保持安静,看哪个宝宝的耳朵最灵,记住儿歌。朗读一遍以后,我要他们说出最好玩的一句,“大头菜”“小头菜”,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在孩子们说儿歌的时候,我用动作表演强化他们对儿歌的认识,很快孩子们就掌握了这首简单的儿歌。

这时,我要求他们用身体来表演,学学大头菜,如何把身体变大,再学学小头菜,如何把自己的身体变小?接着,我便朗读儿歌,让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进行表演,要求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演。

接下来原先安排的环节是让孩子听音乐,根据音乐来表演儿歌,但这首儿歌太短了,要在一句话中分辨出音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有些难度,我便将一段音乐分别在高音区、低音区进行强弱不同的演奏,孩子们根据音乐的强弱、高低来表演大头菜和小头菜。

由于我们的孩子已经参与了种植活动,因此,我请他们说说“小头菜怎样才会变成大头菜”?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播种、浇水、除草、施肥、喷药”等,看他们对种植的过程已经很熟悉,我便临时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种大头菜”,我扮播种的农民,孩子们蹲下去,举起小手做土地,我假装在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上播种,然后浇水、施肥、喷药,孩子们便用身体表演种子发芽、长高、长大,最后长成大头菜。我将一棵棵大头菜收回家。没想到这个情境表演孩子们很喜欢,表演一次还意犹味尽,第二次我请了四个孩子做播种的人,我和其他孩子一起扮“大头菜”。孩子们再次熟练地表演了“小头菜”变成“大头菜”的过程。

反思:

1. 最近每次到中三班上课,我都会强调,当别人发言的时候要安静地听,如果你想好了,可以举手,违反了这个规定,老师就会处罚,取消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今天活动中随便打断别人的现象明显少了,有好几个都是一只手捂着小嘴巴,另一只小手举得高高的,真是可爱!我一一表扬了他们,并给了他们发言的机会。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二是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

2. 今天活动中,增加了让孩子们表演的环节,每一个人都特别投入,既没有道具,也没有什么情节,孩子们只是表演他们了解的植物生长过程,以往总有几个孩子像是局外人,不能参与到活动中,而今天的表演环节,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我想与他们已有的智力背景有关,因为已经具有的相关种植经验,使他们可以进行表演和创作。

教学课后反思7

《散步》是一篇溢满了浓浓的亲情的文章,作者笔下一家四口的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如春阳般暖透人心。准备这堂课前,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能通过这篇文章触碰到孩子内心的柔软,让他们在品读课文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爱和亲情的温暖,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去爱自己的亲人,让亲情离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上完这堂课,我想我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这堂课,我选择了在自己的班——七04班,虽然4班是平行班,孩子们的基础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放弃他们,我也相信平日里这群善良灵气的孩子在我的语文课上是自信的、优秀的,哪怕是公开课。

4班的孩子跟所有初一的学生一样,已经基本上有了通过解读文章内容来感知文章情感的能力,但是由于年龄和身心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大部分孩子都比较爱闹,静不下来,性情上也不可避免的被家长宠坏了,被这个社会的冷漠影响了,再加上这个班的学生有很多都是离异家庭子女,许多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家庭亲情的温暖,于是在集体生活中也表现出了许多冷漠和自私。所以,这堂课我把重点放在通过品读文章的语言,品析文章对人物的塑造等来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感受爱和亲情的温度。

为 了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细节有深刻的体会,能够对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堂课中,我除了在启发学生品析文章的细节内容时进行了适度一些适度讲解,同时也穿插了一些我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受,随机讲了一些身边的例子和故事。这堂课我也设计了许多“读”的环节,无论是我的范读、品读,还是学生的朗读,动情或稚嫩萦绕了整个课堂。用读来加深记忆,用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用读来让学生把握内容和感情,用读来营造氛围、升华情感……当情感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发了芽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他们用他们热烈的探讨,稚嫩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感动和爱时,整个课堂都暖了。

下课的时候,我看到几个小丫头的眼眶红了,我笑了,因为我知道她们摸到了文字的温度。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这堂课还是不尽完美的:音响突然的不给力,再加上讲公开课的次数不多,所以我还是没有放得很开,表现力也不够,课堂环节的设计也还需要完善,对孩子们思维的启发和深挖还要下功夫等等。虽然不够完美,但是这一切过去了的都成为了我教学时光里美好的回忆。用郎老师赠予我的话来说就是,遗憾也是一种美丽。我想,正因为有遗憾,以后才会更想好好地教好我爱的语文,教给我爱的孩子们文字的温度。

教学课后反思8

教过《水温的变化》一课之后,总的感觉是得失掺半,成功失败兼而有之。成功之处在于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做了较为恰当的处理,其中有预设性的,如选定分析水温变化的方法。也有生成性的,如关于实验误差的处理;失败之处在于这节课没有按预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课后的两个问题(两杯温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热水,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温度是否相同?怎样使一杯热水的温度尽快地降下来?)没有按计划解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不高。

回顾这节课,具体反思如下。

一、明确的实验目的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水温的变化》是学生在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而且是他们在学习科学课程以来所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但是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依赖于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也就要求学生所进行的实验操作比较精确,除了全班学生采用统一的计时方法之外,主要是负责读数的小组长按照要求准时正确地读出温度计上的数据。然而,许多学生在这个环节做得不够好,他们都急于观察一下温度计上的度数。结果,在记录温度和分析数据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还有几个负责读数的小组长也没有做到专心致志,所以读数时秩序有些混乱,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将温度记录在课本上,算出邻近两次测量的温度差之后,便急于观察热水的温度,却很少去深入思考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或者说对于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种科学求证的探究热情。

由此看来,先前的猜测环节也是存在缺陷的,问题主要在于猜测的结果没有引起学生从事探究的兴趣,就是说,没有将猜测的结果转变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固然在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之间我更倾向于前者,在于小学生还不善于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在于学生刚刚接触实验探究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于我对上述情况缺乏必要的预见,对学生的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教学期待远远大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说,自己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不到位。由此看来,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困难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将探究活动前猜测热水温度变化的环节进行一番改进。我原来的做法是,在组织学生谈话,得出热水温度会逐渐降低后,接下来又组织学生进一步猜测并得出下面两个假设:

一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快后慢的:

二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慢后快的。

这样的猜测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是增加了许多难度,同时也淡化了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可以改为这样导入“热水的温度会逐渐降低,那么,热水温度的变化具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深入探究一番。”然后,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先前那种拖泥带水的导入方式,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同时,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定位在接下来的制定实验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上面。

二、简化并完善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我舍弃了课本中提供的采用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改变为让学生计算出邻近两次实验数据的差,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都呈现在黑板上面,让同学们直接观察这些温度差,并找出变化规律。

之所以这样处理,

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习折线统计图,因此运用起来自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是为了便于看出实验效果,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热水的温度尽可能做到很高,这又导致折线统计图上的温度变化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

三是这样做,可以让每个小组测量的数据都能够得到利用,既满足了实验结论普遍性的需要,同时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实验操作的价值,这是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具体体现;四是这样处理,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我在以前教学这一环节时,也是采用了这种分析实验数据的方式,效果比较理想。

三、及时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如何处理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对于本节课来说是一个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处理误差的态度与方法是教给学生正确地看待实验结果,教育他们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源。在概括实验结论时,由于有些小组所测量的数据误差较大,结果有的学生便认为结论的得出有些勉强。对此,我没有敷衍塞责,而是正确面对,让同学们综合考虑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用普遍性来纠正某些学生头脑中个别情况的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读数的时机过早或是过晚,等等。从这一点来看,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误差的处理,不应该回避,而是应该予以理性面对、科学分析。

这里还涉及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依我看来,预设是一节课应当完成的基本目标,在完成这些预设性目标的情况下,学生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生成则是基于人──学生发展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关注的是眼前的学生,关注的是这一个学生,而且由于生成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因而更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掌握。一节课,如果仅仅是着眼于并完成了预设目标,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毫无灵动可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成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也就必然是精彩的课堂。

教学课后反思9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教学课后反思10

这节课的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与之前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了以前的知识作为铺垫,知识理解的相对难度较小,所以在新课的设计中,主要思路是,对比旧知识,体会新知识,形成新体系。

1、在导入环节上,采取的是复习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包括哪些,从而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第四单元的内容,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了解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后,开始进入本单元的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2、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能够基本实现,但是也存在目标不明确、不扎实的问题。比如,关于上层建筑的介绍,以为学生在初中学过,就忽视这方面的讲解,学生对于上层建筑的理解上不明确,不能分辨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另外对于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仔细探究,并不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而是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在一些教学细节上,不够连贯。本节课涉及的基本原理与之前知识有联系,所以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处理时,忽视了对他们的基本概念的学习,而是把概念穿插在了关系原理中间,这

样的顺序很不合理,学生不能及时反映,并且由于没有先认识概念,所以导致学生对关系的理解也不是很好,在课堂练习中就反映出来,不能区分二者。

4、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不够耐心。文科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在对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空间,而自己在教学上有些心急,还未等学生反映回答,就自己说出了答案,这样的问题则是无效的,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这样的环节也是无效的。

教学课后反思11

通过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自己在教学过程有两点收获:

(1)在听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待老师把课文讲完了,有的学生还不会读课文,甚至不知道课文究竟写些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寻根到底就是学生课文听少了,读少了。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听、多读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进行听读训练,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听和读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听读效果,深刻感悟文章的内容。

(2)在教学中,凭借教材,引导语言实践活动。要抓住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利用一切机会,以课文空间为“实践活动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这就为孩子大大开辟了创新的空间,学生也乐意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想象。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教学课后反思12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习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平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量筒和量杯的使用]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中常用于测液体体积的仪器。使用时应注意:

1.首先观察量筒刻度单位和最小分度表示的体积,以及最大测量体积值。

2.要置于水平桌面上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底部(或凸形液面顶部)相平。

3.读数时。液面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该刻度示值。一般不作估读。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后通过公式就能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查密度表,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例如探究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有学生的探究方案是先测出一杯盐水的总质量,把整一杯盐水倒入量筒测出体积,然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得出盐水的密度。还有的是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盐水测出他们的总质量同时得出盐水的体积和质量算出盐水的密度,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他们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比较他们的探究方案的优劣,用误差最小的做实验,后来我发现学生很快完成了探究实验,并且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轻松和愉悦。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课堂上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轻松愉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也让我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更深入的体会它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就是我的口头禅太多,而且语言太平淡,没有激情,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样学生进行实验后更能理解。

教学课后反思13

一、学生自学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2知道正方形与矩形和菱形之间的关系。

二、学法引导

1、正方形的定义,

2、正方形是矩形吗?是菱形吗?

3、矩形、菱形有哪些性质?正方形呢?

三、知识点拔

师:有一个角是直角并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等四边形叫正方形,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请同学们在下图中填入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生1:在黑板上完成:最大的圆圈是平行四边形,里面两个小的圆圈分别是矩形和菱形,两个小圆圈交叉处是正方形。

师:为什么这么填?

生:因为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既是矩形又属于菱形,所以应该是它们的公共部分。

师:很好,请大家认真思考正方形应该有哪些性质?

生1:对边平行、四边相等。

生2: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3: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第二学期内容。根据正方形的定义通过比较、分类与讨论归纳并总结了正方形的性质。几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一般到特殊地进行研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比较哪些是一般的,哪些又是特殊的, 助于掌握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正方形是角、边都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是平行四边形,因而具有平行四边形的边、对角线、角的性质;又因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又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四边相等、四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注意选用这些特殊性,来解决正方形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和比较,最终发现归纳出正方形的性质,实现了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取知识。正所谓: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教学课后反思14

教学反思用平实的话,即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一下得与失,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是否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想想后,动动笔,写中有学,学中有思,不能成文,作为随笔或记录,经常翻翻,也算多了一个不会说话的教师,也可把教学中出现问题或困惑利用调讲时间提到教研组中去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若能成文,再把它投寄出去,或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若能得到不见面老师的指导,岂不快哉,想得多了,写得多了,它就是无价之宝,你就能品尝到其中的乐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1、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学课后反思15

这次小百花课我选择的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在课的设计、试教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师傅和同事们帮助和指导,课后,我对本课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合理、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流畅,紧紧围绕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

2、把思考的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朗读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欢腾,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某处景物,找到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草原的欢腾景象,提升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教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能够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优点,用鼓励的语言指正学生缺点,让学生得到肯定,比如“你读出了你对话多的喜爱之情,咬字清楚、朗读有感情且流畅”“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等等,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能够得到肯定,激发学习兴趣。

4、课外拓展能够和课文的写作手法相统一起来,尝试运用“过渡段”写一写校园的特点,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5、过渡语衔接流畅,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清晰。

上完课后,我对本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由于时间安排不得当,在讲第二段时时间有些长,导致将“欢腾”这一特点时,时间不足,朗读较少,再找哪些词语体现草原欢腾时过于仓促,给学生的回答机会也少了,没有将透彻,感受不够深刻。

2、在讲解“过渡段”的含义和作用时,没有讲太透彻,由于是初次接触,应该再将详细一些。

第五篇: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1

本课采用对韵歌的形式识字,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这种形式识字。这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课文由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三段韵文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四季美景,进行理解、诵读、欣赏和积累,在识字中了解常识,获得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

首先在识字方面,为了让孩子们学习识字的方法,有兴趣的去学枯燥无味的生字,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一字多法,一法多用。在写字方面我进行“李、香”两个字的写字指导,重点强调了结构和占位,通过希沃白板的一些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部件的长短宽窄布局,以便于正确书写生字。并在指导写字时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写字姿势。

在理解课文和指导朗读的环节中,我借助图片或实际理解重点词语,唤醒学生对词语内容的感知,在对韵歌的朗读指导时,采用了学生自由读,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孩子们在朗读时兴趣盎然。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镂空关键字、图片引导回忆等方式,使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基本背诵出课文第一小节。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电子白板的运用,配乐朗诵,视频拓展,写字魔法棒运用等,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本节课还设计了这节课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及时反思,今后改正。

第一是生字拓展不足。识字环节应该多向外拓展,例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者给生字组词等方法识字。

第二是环节设计不到位。这节课对课文的处理过于细碎,应该加以整合。并且前面环节处理过慢,最后的朗读部分时间不够充分,应该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更加从容。

第三是应设计让学生参与电子白板操作的环节,让孩子上台拖动电子白板上的图片和线条,给学生以新奇的感受,极大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这节课朗读时间充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通过及时、丰富、有针对性的点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建设,让每位同学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力求让每一次课堂都精益求精。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2

在这次艺术共同体活动中我上了一节中班音乐活动《雪花和雨滴》。在接到这个歌唱教学的任务时,首先思考:我怎么样让孩子喜欢去唱歌,能从中体会到唱歌的快乐,能够粗浅的感受到这首歌曲的情感?我又怎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能够比较流畅,而没有刻意教授的痕迹?所以以此为前提,将活动的设计分为了三个部分:导入、展开、结束。

在导入部分,通过冬天的歌曲《听》作为发声练习的曲目,自然引出本堂课,在前面的创编小雪花从天空中飘下来这个环节,既符合活动的目标,又让孩子能感受到歌曲优美的旋律,通过碰钟很简单的区分了乐句,也发挥了想象,变幻了不同的动作,但是在这个环节原先是两段自由飞舞,但是一时疏忽少听了一段音乐。

在展开部分,孩子学唱歌的这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我设计了从“?”入手,出示简单的图谱,一步步的深入,这也是一个理解歌曲,分部教学的一个过程。接下来通过不同的演唱方式如对唱,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分组唱、创编动作演唱等等让孩子很有兴趣的学唱歌曲。有了小雪花的基础,小雨滴就比较容易进入。

最后结束部分,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通过这次的上课,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一件事情你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有哪方面的不足,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掩盖的。虽然歌唱并不是我的特长,但是课堂是发展孩子能力的场所,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老师们来听你上课,不是来听你唱歌的,而是看老师是如何引导孩子学的,孩子又是如何在活动中能力发展了,而且还很快乐。在专家老师给我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后,虽然对于修改的结果底气不足,但是心中有一个想法,就是愿意去大胆的去尝试,哪怕失败也无所谓。

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感谢它!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3

《烟台的海》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十分精美。纵观全文,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呈现,分述部分又按照季节变化顺序展开,叙述了各个季节大海的不同景色,条理十分清晰。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并且文章的结构相似,都是先描写烟台大海美丽的景观,再描写勤劳善良的烟台人民。描写景色部分,作者大都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手法,语言优美,画面美丽。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一个排比句,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了烟台人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上课时我总放不开学生,一直牵着他们走;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也不能灵活的处理;对他们精彩的回答也没有给予肯定,评价太少;老师的语言也不够简练;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课堂上学生的技能训练少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还想做以下的重构。挖掘课文中的空白点,精心设计语言练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在组织学习“秋海”一节时,我想通过引读,让学生比较本节与前两节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因为这节作者并没有在景色的描写上花大量笔墨,而是主要写了>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一艘艘货轮,起铆远航?对忙碌场面描写也是一笔带过,留给了我们一个省略号。

在此,我感到这个省略号恰恰是一个语言训练的空间,由于学生没有海边生活经历,所以我应该适当补充一组画面,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组织自己的语言展开想象,具体说说秋天的海面是一片怎样忙碌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烟台秋天的海最为动人的是人的活动,在这秋高气爽,海天一色的背景下,勤劳的烟台人正用他们的汗水和才智>收获希望、收获梦想,是大海带给了他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读者再次感到烟台的海与烟台的人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完全是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作者眼中烟台的海也是充满人性的。这样的设计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4

【教材分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学生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在新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学生读、写的欲望都很强烈,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为了这一理念,要充分运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让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的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学生作出研究的反应。学生通过研究性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具有诱导倾向的问题,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3、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找春天吧!引导学生齐唱《春天在哪里》。好,我们已经找到了春天。你看,春天的使者小柳树来了!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小枣树呢。想知道它们在春天、秋天时有什么不同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用学生会唱的歌曲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回答: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明确初读目标,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以简单的问答,提高学生的读书效率,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⑵ 出示字卡,学生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并想办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⑶ 开火车认读生字。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帮助不会认的同学想办法认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喜欢比赛的特点,培养团结合作和竞争意识。

2、再读课文,突出重点:

⑴ 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设计意图:抓住事情的过程,体会重点人物的特点。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注重展示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人物品质的认识过程。

⑵ 略读分析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你喜欢哪几句话?读给大家听,要读出感情噢!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⑶ 学生自选角色,有感情地表演出来,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同?感悟小枣树说的话,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小柳树:得意、骄傲、不懂礼貌;小枣树: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色的研读,力求突出重点,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

⑷ 读了课文,大家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大胆说出来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3、精读课文,加强语感:

⑴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们准备抓住哪些语句把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特点表现出来呢?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 分角色表演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重点词语,观察插图,对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性格对比,加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朗读并表演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情感。

三、拓展与巩固

1、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巧用课文抓住文中的发散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文中人物的优缺点转移至现实的每个人身上,使德育落到实处。

2、巩固会认的字:

游戏:听音出示字卡。(教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3、总结谈话:

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却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我们是不是要学习小枣树的高尚情操啊?

四、作业设计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课后朗读全文给大家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吧!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5

在《丑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适当做到了点拨和引导,只是一节课下来,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了解不够,没能完全从实际出发,以至于课后作业的布置,没有梯度,没能体现出层次性,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能力。

2、这堂课的容量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不能够完全掌握、完全吸收消化,教师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关于精炼达标,这个环节设计的测试题相对较多,有些题型并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出题方向没能紧扣这节课所讲的内容,例如本节课的难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上完这节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我乐意学”。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这种对比说理的教学方法的好处所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渗进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和推动的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于创新的紧迫,提高课堂驾驭的能力,与学生同进步前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6

本学期以来,我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打算,我有如下感受:

一、考后思考:

小学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改进:

1、灵活调整学生的座位

低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加注重课堂的新鲜感,灵活多变、生动有趣、富于趣味的东西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进行课外活动或者公开课讲演时,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座位安排,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耐心细致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和帮助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主动征求学生的看法。

3、广泛收集课外知识

教材所涵盖的知识面是相对有限的,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应该广泛搜集相关的课外知识,将课外知识与教材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领会更加透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整理相关课外知识。

4、学习方法多样化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专业不足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学生对知识缺乏深度的理解。

2、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不能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教师缺乏足够的了解。

3、小学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只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取的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的地位。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7

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让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渡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较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来探讨。

(2)、课堂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较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较更好。

(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不理解。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8

主题学习实验是依据语文学习大量阅读的规律,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实现课堂上的拓展阅读,从而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进行语文主题教学时,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现将工作反思如下:

一、培养学生语文主题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主题学习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精讲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我们的主题学习丛书是《情归故乡》和《生活是一本书》这两册。每一主题我都选一篇或两篇精讲,其他的学生自学,把学习心得记在主题学习本上,然后小组之间互评互改,相互改进。

三、用好主题学习自主预习记录本

《自主预习记录本》依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装饰封面,命名。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可互换预习本浏览,实际上是知识的互换,知识的补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读中悟主题学习材料的精髓

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优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美妙,语言运用精妙,见解阐述独到,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使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

随着学生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而这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9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教学进行到一半时,一个孩子一脸真诚、满是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乌龟有四只脚呢?”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乌龟本来就是四只脚嘛!我和孩子们的理解是一样的,还有什么理由让乌龟是四条腿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乌龟壳太重了,必须要四条腿才能撑起来!”

留心关注身边的孩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他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什么”;过了这个阶段,他又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为什么”。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我们往往理屈词穷,要么敷衍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要么索性说:“自己想去”可悲的是这才形成一这节课的一个“败笔”。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煷由物学、遗传学、力学的角度去探讨,未尝不能找到答案。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博学告诉孩子很多,很多。

当然这种探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太深奥了些。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回避、敷衍孩子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孩子的这种思考。屈原的《天问》发人深省,李白、苏轼的问天、问宇宙、问人生之作也成为千古绝唱,瓦特的疑问更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谁能肯定,今天问“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的孩子不会成为明天的栋梁之才熕又能相信一个从小就被剥夺思考和疑问权力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没有疑问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奥妙是无穷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具有质疑精神,这个民族会因为无知、无思、无疑而泯灭了探索的激情,并最终走向衰落的道路。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来培养我们孩子的质疑精神!

下载如何做好课后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做好课后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1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初冬季节的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指导学生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1 我觉得更应该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都不爱的话,爱国也是一句空谈,因此我在拓展环节安排了一组我们家乡的夜景图,......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 篇1时光飞逝,转眼间体育教学工作期未将至,我觉得中低年教学真的不简单,既要教他们体育课的规范、体育知识技能,又要进行思想引导,还要时常为他们解决......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课后反思1 这篇课文文字虽少,但所呈现出来的场面是恢宏的,气势是磅礴的。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充分感受到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激动与自豪是我在预设教学目标......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1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语言文字优美、情感丰富,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它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关......

    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15篇 课后教学反思1 在小学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经常会利用游戏,因为游戏受到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唱唱跳跳,说说演演,......

    教学课后反思

    做好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南漳金庙中学宋妮娜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前的构想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技能技巧十分的重视,往往忽略了教学后的反思。其实,教学后的反思对提高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