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视时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论文
影视时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论文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为当代影视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又极大地影响了影视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而影视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广泛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在影视时代的背景下把影视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既能促进当代影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又能为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
关键词
影视作品
影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影视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但却同属文化范畴两种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跨越时空的限制。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使各自的文化价值得以体现。
一、影视作品之于中国传统文化 20世纪人类进人视觉文化时代影视文化与前影视时代的其他传媒方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集声音、画面、影像等多种符号于一身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震撼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影视作品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表现为 第一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榜上有名。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多受民族性、地域性或自身文化特殊性的影响以及现代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其记录形式相对单一且资料有限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对于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非常不利而影视作品以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特点可以最直接地保留武术、音乐、民间艺术等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留下宝贵的参考资料。纪录片《最后的皮影》讲述了在陕北北部山区世代祖传且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皮影戏班的故事。皮影戏这个传统文化的没落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体验真实生活的同时由衷地为这即将失去的古老艺术而感到惋惜。这类影视作品的问世必将对保留珍贵文化遗产起到不可替代的传承作用。第二有效地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而影视作品的商业化、国际化趋势更使中国传统文化快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可能。以中国武术文化为例以徒手搏击为特征的真功夫片《精武门》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片向国人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功夫的魅力使中国功夫得到国外的广泛关注。《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普遍现状的误解但影视作品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无法否认。2008年问世并赢得高票房的美国大片《功夫熊猫》在全球范围内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向世界各地同步直播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击缶而歌的朴拙、活字印刷的表演、《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动人、丝绸之路的艰辛之旅、木偶京剧的喜悦之声以绚丽的画卷为载体把悠久绵延、浩然大气、底蕴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国人重新树立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和骄傲也向世界传递了一种中国神韵。
二、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大大保留并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纵观中国电影百年凡是优秀的影片也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首先传统文化资源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古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成为影视作品创作的直接题材这类剧作占了市场很大比重如《汉武大帝》《三国演义》《贞观长歌》《水浒传》《红楼梦》《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都深受观众的认可与欢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在美国大片《功夫熊猫》中中国功夫、龙、熊猫、山水、太极、瓷器、庙会、唐装、毛笔字、鞭炮、针灸、面条、筷子中式建筑的飞檐斗拱、红墙绿瓦风格这些中国元素比比皆是就连虎、蛇、鹤、猴、螳螂五大功夫高手的名字也源于中国功夫的套路名称。配乐方面唢呐、箫、二胡、古筝、木笛、锣鼓等中国民乐更是唱了主角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东方文化盛宴。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大大增加了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另外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一大批如古典四大名著的优秀文学作品早已被改编为经典的剧作并不断翻拍传统文学之魅力由此可见。这样的改编不仅有利于古典文学名著的普及更丰富了影视文化市场也为影视改编积累了宝贵经验。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为影视作品提供无形的强大精神支撑。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影视文化的灵魂。历史上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刻国人往往迸发出强劲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怀不绝于史。尤其是反映近代史的剧作如《鸦片战争》《北洋水师》《太平天国》《林则徐》《八国联军》等展示了面对外敌入侵一些爱国将领及广大民众英勇无畏的抗敌斗争既表达了对爱国志士的敬佩之情更体现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认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社会各阶层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纷纷抗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以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也成为此类影片的灵魂所在。影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产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沃野之上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文化心理、道德规范及审美情趣的影响。历史剧如此现代剧亦然。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国人心中有着强大的文化认同《情系故乡》《集结号》就把传统孝与忠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影视作品的制作就应抓住这个与观众沟通和产生共鸣的有力因素。《落叶归根》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执著的质朴品格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归根情结。影片《暖春》则体现了现实人间里人性的真、善、美。这一个个形象身上凸显的民族性格使观众从心底产生共鸣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为影视作品打造出含蓄的意蕴之美。深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传统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具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就是追求含蓄的意蕴之美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不言之美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是也。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深受这种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如《早春二月》中的小桥流水赋予影片以诗情画意又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生苦恼。影片《卧虎藏龙》敦实浑厚、气势恢宏从人物到影像再到音乐无不诠释着中国诗画含蓄内敛的意境哲学勾起无数西方人对中国天人合一气韵的向往。《一江春水向东流》《巴山夜雨》《城南旧事》《我的父亲母亲》等情景交融把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结合在有限的电影声画语言中升华出无限高远而空灵的境界进而体现宇宙本体与p分页标题e 生命的力量是中国电影意蕴创构的经典力作以上作品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对当代电影创作的重要影响。
三、余论 找寻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是新时期我们必须面l临的一大历史任务如何调动多种形式宣传和介绍传统文化也是当今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影视时代的背景下把影视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既能促进当代影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又能为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第一改编文学作品。当前文学与影视的改编互动已成潮流。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不可或缺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源泉从先秦时期的散文汉代的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数不胜数的古典文学著作为影视创作提供最直接的文本基础。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堪称影视与小说最完美的结合。对古典文本改编时要借鉴以往古本改编的优秀经验力争做到忠实于历史忠实于原著真实地反映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向观众还原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同时不能脱离名著自身的美学特征要运用先进影视手段的独特优势将二维空间的文本精髓在三维空间的影视屏幕中呈现给观众。把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作为改编影视剧的蓝本。也是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为几乎每部现、当代优秀文本作品都难以摆脱中国传统的风俗习尚、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审美情趣的影响。深入挖掘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塑造人性之美同样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第二拍摄优秀的纪录片。在各类影视产品中纪录片是记录传统的一种方式也是反思传统的一种方式。纪录片信息量大、科学性强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宣传功能。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天然的优势。近些年诸如《故宫》《望长城》《新丝绸之路》《复活的军团》等一批优秀的人文纪录片脱颖而出。这些纪录片融抒情、叙述、思辨为一体。多方位、多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但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外纪录片相比中国的多数纪录片还存在着结构慢、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今后的纪录片制作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创作理论和创作方法上有所突破加快节奏找到观众的兴奋点设置明显的矛盾冲突制造悬念、吸引观众从而达到更好地宣传、介绍、反思传统文化的目的。第三利用影视作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代社会中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尤其是承担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青年一代受西方文化冲击比较大传统文化观念相对淡薄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必须加强对青年一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蒙学是一部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是青少年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好教材。为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把这些蒙学文本改编成音频、视频形式的教育片中央电视台的系列节目《东方小故事》就通过讲解成语故事和名言警句来丰富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知识是个不错的形式由蔡智忠的漫画版改编的动画片《五子说》采用诙谐有趣的动画技法、简单易懂的说理方法以讲故事为载体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孙子的博大精深的哲学道理、处事原则、思想观念等复杂的内容灵活地表达出来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现代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好教材。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熏陶现代的青少年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植于下一代的心中。在现代影视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随着观众认识水平和欣赏品味的不断提高他们更多关注影片的艺术文化内涵这注定要使中国电影立于世界电影之林理论与创作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这一根基。复兴传统文化是当代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充分利用影视载体使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延续辉煌再放异彩
第二篇:现代影视与中国传统文化
《海角七号》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赵乃涛学号:201001245班级:机制二班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海角七号》这部电影,也在电影中认识了日本歌手中孝介。《海角七号》大热台湾影市,票房热度持续高涨,甚至超过《色戒》什么的云云。虽然《海角七号》是一部台湾电影,而且有日本演员参演,甚至很多对话用的都是日语,但这部电影很多地方都充斥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海角七号》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要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而展开的一系列努力,过程中不乏搞笑,失落,直到不断坚持而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的加入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的传递表现出来,而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气质。
讲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感觉挺深刻,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自己在电影中无法看懂的东西。当然我们自己也是有收获的,我就自己在电影中看到的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阐述一下对这部电影看法。
首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日本歌手中孝介要来开演唱会,当地的人热情而且高涨,每一个人都积极的讨论着、准备着,上到七八旬的老头,下到七八岁的小孩,到处都洋溢着一片喜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茂伯是一个老邮递员,一辆摩托车就是他的全部,然而岁月不饶人,所以茂伯就退休了,听说要组建乐队,茂伯扛着月琴,当人不让的成为了其中之一,纵是一个小人物也会向往着发光。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就要说到乐队里年纪最小的正读国小大大,电子琴弹得很好,在这个小镇上实在是找不到会弹电子琴的,只好让她来加入乐队,在演唱会上她也用完美证实,展现了自己,虽然不是那种很远大的志向,但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有了一技之长。和平年代,那种建功立业,戎马天下对一个小女孩来说也太远了。
在影片中最煽情的无疑便是那七封情书了,那是导演魏德圣亲自操刀撰写的,文字功力很深,年轻人一下子感受到文字书信的魅力,这是网络时代的他们所缺失的,因此显得尤为浪漫。但这段爱情其实只被导演用作一个淡淡的背景,甚至作为日籍教师的脸部特写都没有,永远是远景或虚景。而更关键的场景,60
年后老太太收到后辈们努力送来的情书,竟然连一个脸部都没有给,显然显示了魏德圣决意避免太过煽情。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形成的留白比煽情更有余韵。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七封凄美的情书处处都表现了发信人对其爱人的不舍与不得不舍,浓浓的诗情画意展现出来的爱情是那样的凄美,“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两个人没能没能在一起,但那份浓浓的爱却让每一个人动容。
影片没有邀请一个大腕明星:中孝介在日本本土都不算著名歌手,在国内虽说影响力大概比在日本本土都大,但无论如何也只是在一部分白领与小资中流传,所以范逸臣、林晓培这样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大牌。
范逸臣扮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个因为在都市中怀才不遇冲撞得头破血流,而不得不避缩到家乡小镇的年轻人,这是现代都市造就的典型闷骚男孩,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都市年轻人,开头砸吉他以及恶狠狠骂出的“操你妈的台北”,实在让观众看得爽快。
“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阿嘉所展现的就是一个热血青年,作为一名代班邮递员他私自留下很多信件不发,被发现批评之后,改过自新,知错就改,而且敢于挑战,把之前的犹豫,懦弱统统抛弃,向友子示爱,并得到了幸福。
事实上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林晓培扮演的心事重重清洁女工;热血敬业的小米酒推销员马拉桑;执拗火爆的青年交通警察;国宝月琴师茂伯;克制不住暗恋明恋老板娘的机车修理伙计;辍学去教堂参加唱诗班的高小女学生键盘手大大,这些配角的表现全部比主角更加抢眼,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当然最最抢眼的就要数那个民意代表主席了,“我叫洪国荣今年65岁,身高170公分、体重75公斤。兴趣是打架、杀人、放火。”,“我要把恒春镇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年轻人叫回来重建恒春。”“要自己回来当老板,不要当人家的伙计。”作为主角的继父又是恒春的代表主席,这个演员霸气十足,无论是表情、台词还是形体动作都非常有个性,只要他一出现,镜头中其他人都可以完全无视,有手腕有魄力又不乏头脑与善良,应该是整部片子中最精彩的人物。
“子不教,父之过”虽说是阿佳的继父,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破罐子破摔,放纵自己,他还是做了自己作为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很难说
清楚,但是爱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用说的。大爱无痕、无疆,又哪是用文字就能表达清的呢?
而已经趋于化境的国宝月琴师茂伯的扮演者林宗仁,在台湾也是确确实实的国宝大师,只不过不是月琴师,而是北管大师,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据导演透露他的音乐造诣很高,稍微学了一下月琴就使用自如了,而生活中的他还是几个餐厅的老板,非常精明能干。现实中的他最大愿望居然是红到好莱坞,真是和茂伯有一拼!前面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实在是真真确确啊。
这部电影在台湾很受欢迎,是因为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块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话说她在电梯中唱的那首歌《爱你爱到不怕死》已经在网络上飞传);而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一定对马拉桑非常认同,那种敬业与热血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片中茂伯执拗到可爱的程度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众观影人群的共鸣。
当然电影也结合了很多的传统文化,这么说还不如说是更好的利用了观众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影片中的小人物形象生动,让观众们印象深刻,他们的性格与现实中很多人的性格相似,影片也展现了很多传统文化,真是因为观众们有这样做的文化素养,才会对影片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这个好莱坞大片通杀全球的时代,有这样一部文艺片能够奇峰突起,获得史无前例的票房记录,是非常让人惊讶的。真的很期待内地也能有这样一部文艺片占领票房冠军,那便是真正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现代影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姓名:赵乃涛
专业班级:机制二班
学号:201001245
第三篇:中国绘画艺术论文(范文)
【摘要】中国绘画在传统文化的整体环境下,富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中国绘画的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人文精神以理论形态出现于画论中。更通过中国画家独特的笔墨写意和比兴手法等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关键词】绘画;人文精神;画论;笔墨
中国绘画是东方艺术及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悠久而绚烂。经千年的不竭创作及发展流变,中国绘画确立了自己独特、成熟的艺术体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审美标准及人格精神。中国绘画追求形神兼备及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独有的文化内涵、艺术气质及精神特质,使得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也使之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其他民族文化和艺术所难以比拟而永远不可替代的。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和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它是从价值论角度对人的本质探索思考的意识形态的结晶。中华民族发源于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流域,长期稳定发达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平和中庸的人生态度和循环辩证的思维方式,其间渗透着强烈的关注现实、热爱生命的人文精神。而中国传统绘画,作为华夏文明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载体之一,在记录和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也融汇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和审美意识,从而也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气息。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在技法和风格方面表现出多种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取向。简言之,西方绘画有着根深蒂固的科学精神,中国传统绘画则包含着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下面我就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和绘画的表现方式两大方面试作探讨。
第一方面,中国画论作为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体系,包含和贯穿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源自以德修身的人文涵养和天人合一的自由思想。
首先,中国画论的概念范畴来源于人物品藻。中国画论在魏晋时期确立,形神、风骨、气韵等美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兴起的人物品藻是一脉相承的。如秀骨清像的绘画和雕塑的美学标准反映的正是魏晋名士对精神美的高度赞扬。我们甚至可以将这种造型风格与贾科梅蒂细长枯瘦的雕塑作一下对比,虽然两者的美学风格截然不同,但由“瘦”所揭示的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当然,这种比较是非常狭隘的,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是和天人 合一的观念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人、自然与艺术三者之间是相通的与西方纯粹的客观摹写不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自然是人化的,有很强的心灵感悟色彩。因而画论从来没有强调色彩的环境因素。艺术无论反映自然还是社会终归也还是与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之美的反映。魏晋时期对“人之美”的品藻的热衷也就影响到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认识,反映在画论中就是借助人物品藻的概念来阐释绘画美的本质。东晋顾恺之借人物品藻概念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绘画美学范畴,并在其《洛神赋》等人物画中进行了艺术实践。王微在《叙画》中提出的“畅神论”又将这一观点推广到山水画的领域。至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把“气韵生动”置于首位,在发展了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同时,将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突现出来,传神理论也自此系统化和定性化了,后世的画论发展在文论的影响下不断丰富和多样化,但始终也没有脱离绘画要表现人的精 神之美的范畴。
其次,中国画论的核心是表现自由生命力。中国绘画的理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这一点突出反映在《周易》对中国画论的影响中。《周易》提出“立象以尽意”“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神,极数 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把象、意、阴阳、生、刚柔等概念及其生命美学的精神都注入到中国画论中。中国画论自谢赫提出“六法论”后,唐代张彦远在其基础上把形似、传神、立意、用笔在气韵生动的美学观下汇总起来,突出了“立意”的重要性;再至宋代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中对绘画诗意之美进行强调,逐渐形成了画论中的意境论,而意境论更能鲜明地表现生命之美。如清代恽南田的画恬静幽雅,颇有意境之美。富有意境的画,生机溢于象外,有一种幽深弘远之美,由于它以气韵、立意为内在依据,因此其人文气息也愈加浓 郁。
中国画论透射的人文精神显示了比西方富有科学精神的画论更加关注人生命自身在绘画中的作用,因此也使中国画更富有生命的活力,不会轻易发生断层或变异。
第二方面,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体现在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最突出的两个表现手法是:焦点透视与光影素描。前者反映的是人的视觉与外界事物间的透视关系;后者反映的是客观对象在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的光影明暗与质感。这薅 大艺术法则是建立在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基础上的,也因此使得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于西方绘画那种块砥与色彩的交响,中国传统绘画则是一种点线与水墨的协奏。这种差异,表面上看是由中国传统绘画工具造成的,与毛笔、水墨、宣纸的物理属性有关,但其深层原因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有关,这种人文精神通过写意的审美追求、笔墨的运用和比兴等手法表现出来。“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的特征。写意不仅是艺术表现方式,更是一种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即便是工笔重彩厕也有很强的写意性。“写 意”即“写神”“写心”,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神似”,神似是写意的目标。中国传统绘画对“神”的追求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从而获得了最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画家可以融汇自身的修养、学识和个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心境关照、物我交融的作品。
写意的充分表现要依赖“笔墨”的淋漓发挥。作为中国绘画工具的笔墨具有与生俱来的灵动性,当然,笔墨的重要性更在于画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尤其自宋代以书入画的传统形成后,笔墨自身具有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美,成了相对独立的要素。画家运用线条的律动、水墨的浓淡,或表现闲云野鹤般的心境,或抒发豪情满怀的壮志。笔墨朴拙,则见童趣横生;笔墨酣畅,又见激情奔涌。当画家凝神作画时,笔墨身心早已合而为一,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精神的境界,因此,写意画也就更为感人,更可见其包含的人文精神。
“比兴”手法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手段之一。比兴始于《诗经》,“比”是以一物比另一物,“兴”是先言此物以引起他物。简言之,比兴旨在托物言志,借景抒隋。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乃至人物画中常借用比兴手法以寄托画家情感,这也是中西绘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有人将西方的风景画和静物画与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相比较,其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方风景画展现的多是一种以树、路为主体的环境氛围的自然之美,而中国山水画则浸蕴着浓重的儒道哲学思想,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贤者澄怀味道”“山水以形媚道”,无论出世入世都是画家内心的写照,并非对自然景物的摹仿。西方静物画多取材生活用品和花草鸟鱼的标本,求其色彩与质感,体现的是科学的自然审美精神;中国花鸟画则取材大自然中的鲜活生命,且多取动态,具有被画对象、观者、画家三者的审美灵动,是一种超自然的悟性审美。花鸟画韵比兴特征更为突出,如宫廷画多取材芙蓉、牡丹、锦鸡、瑞鹤以示皇家富贵之意;民间花鸟则多带有吉祥的含义:喜鹊红梅喻喜上眉梢,白头翁喻白头偕老;而文人士大夫则多取材梅、菊、鹤、燕、荷等以喻高洁、孤傲、刚强之意。由于花鸟的自然形态多种多样,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较易于拿来作比兴之用,花鸟画的发展远远地超过了山水和人物。宋代的花鸟画已占了50%以上,其中当然有当朝统治者的引导作用,然此后花鸟画一直占居绝对的优势,应是因为花鸟画更容易折射出入文精神的特质吧。花鸟画中运用比兴手法最典型的当属“四君子”题材,即梅、兰、竹、菊。在文人眼里,它们早早地被人格化了:梅的坚贞高洁,兰的幽雅恬静,竹的刚直不阿,菊的孤芳不俗都是士大夫理想精神的写照。古人擅画“四君子”者不可胜数,比较著名的如元郑思肖擅墨兰,其画兰不画土,人称“露根兰”,自言土被番人掠去,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清郑板桥擅墨竹,其竹清瘦高挺,喻自身廉洁不群。他在一幅墨竹上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画家有此等爱民之心,方能画出那卓然不凡之竹。在此,画家的人格已经融入了画的品格,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那些画才显得那么富有人文精神,为后世所景仰。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早已经超出物象乃至绘画本身,从而具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和启发精神,其美学价值也是不朽的。也正是因为其人文精神才使中国绘画具有独特而长久的魅力。
各时期绘画的特点
一:唐代绘画的特点
盛唐时期,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人物画(包括宗教画)与山水画,展现了唐代绘画的卓越成就。唐代是人物画鼎盛的时期,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山水画在布局上,画面由平铺改变为错落起伏,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中晚唐以水墨画的出现最为重要。它运用单一的墨色,以简概繁,晚唐美术史论家张彦远以“运墨而五色具”概括之。水墨画直以墨作画,“运墨”必须依靠用笔,“笔”与“墨”是水墨画的主要“语言”。
二:宋代绘画的特点
宋代绘画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直接并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在内容的现实性表现的艺术性方面比较接近人民群众的爱好与要求。描写贵族生活的绘画比较流行,注重真实的具体的描写,能够通过瞬间的景象,具体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和在生活中的神情动态。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宋代绘画艺术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围绕着阐明及突出主题的要求自由地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支配,善于抓住对象外形特征进行提炼形象等等。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三:元代绘画的特点
元代山水画继续发展.出现了赵孟頫.元四家等著名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富有艺术气息.讲究逸气.对明清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四:明代绘画的特点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在绘画的门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岛画盛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在艺术流派方面,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在师承方面,主要有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以及发展文人画传统的吴门派和松江派、苏松派等两大派系。在画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勃兴,成就显著,人物画也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独特的新面貌。另外,民间绘画,尤其是版画,至明末呈现繁盛局面。
五:清代绘画特点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前期文人山水画兴盛,中期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性灵,作品多写梅、兰、竹、石,善用泼墨写意,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异。晚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衰亡,文人画流派宫廷画日渐衰微,绘画领域出现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的新的变化。
六:近现代绘画特点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它度过了社会转型,饱受了外患内乱,经历了文化革命,遇到了西风冲击。因此山水画在这百年间也发生了与之相应的明显变化。二十世纪前叶,“海上画派”以其各具特色的绘画打破了清代嘉庆、道光以来沉寂的画坛局面,为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初年,“海上画派”、“岭南派”、“京派”,呈三足鼎立的态势。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海外学成归国的画家,提出了建立“新国画”的主张,为国画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找到了摆脱旧法的方法。五十年代黄宾虹、齐白石等一代宗师,仍然在传统的笔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山水画风格,并影想着后人。“文革”期间,山水画出现了畸形的发展,传统得到了重视,这是历史的反拨。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后,人们至少在理念上得到了对于山水画发展的基本认识,中国的山水画又面临新的世纪。
李自健先生油画新世纪巡展
---中国美术馆之行
近期去中国美术馆参观,恰逢李自健先生油画新世纪巡展。李自健先生是中国旅美著名油画家,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于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移居美国洛杉矶。旅美之前,他创作的《山妹》和《孕》等二幅油画,先后入选中国第六届全国美展和首届油画展,在画坛初露头角。1971年至1992年,他潜心创作了一大批以“人性与爱”为主题,以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相整合的具有人文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特征的写实主义油画作品。此后,他一直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更深入地探索与表现,至今已完成近两百幅油画作品。这次的展览也是以“人性与爱”为主题的。
在这个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的展现“人性与爱”的油画,包括了《乡土系列》、《红花被系列》、《流浪人系列》、《母女系列》、《西藏系列》、《台湾乡土旧情系列》。其中许多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左边《失落》,它属于《流浪人系列》。这幅画上面展现的是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郎形象,她坐在一条长椅上,低着头,脚下踩着报纸,一双破鞋散在旁边,最为传神的就是这位女郎的丝袜,四外上面有一个破洞,栩栩如生。整体来看,这幅画的颜色比较晦暗,看不懂女主角的脸,复合“失落”的主题。再者就是下面这副名为《和风》的作品,它属于《红花被系列》。这幅画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绚烂的红花被在清风中飘荡,母亲带着孩子在这清新的环境中走过,显得十分和谐,旁边的两只大白鹅更是非常的活跃,其中一只扇动着翅膀,给画面增添了动感!还有这幅《韧》,这幅画上是一个老妇人在穿针,老妇人皮肤上已经满是褶皱,眯着眼睛在穿针,这幅画代表了天下的母亲,神态慈祥。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也给参观画展的每个人留下最深刻印象
的就是《南京大屠杀》这幅作品。画家用两个狞笑的日本军官,一个哭喊的中国婴儿与一名收拾尸体的僧侣真实再现了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这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油画,它展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宽3.2米、高2.1米,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 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拖起一位惨死的老人。整座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这幅画在全球的巡展中感动了无数的人,在画展的录像资料中,我看到好多的参观者都落泪了,不光是中国人!虽然很多的国家教科书中并未记录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但是这幅画生动地还原出了日军的惨无人道的罪行。参观者们都被这血淋淋的场面所震撼!
这次的美术馆之行虽然没有看到很多的中国传统的国画作品,但是看到了李自健先生的油画作品,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油画作品,看到了油画与国画的不同。这也是不虚此行啊!
第四篇: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人民法院报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人民法院报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贾 宇
--------------------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它从深层次稳定而又恒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并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南宋理学家朱熹说:“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德国哲学巨擘康德曾发出感慨:“有两样东西最能深深地震撼我的心灵: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人民法官作为一个特殊的司法职业群体,也需要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民法官的“精神名片”和动力源泉,作为这个职业群体的纽带和精神旗帜,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促使该职业群体的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职业目标而努力奋斗。人民法官心中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就是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内容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一、忠诚是前提
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中,忠诚是前提。没有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就会迷失方向。“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事实,这是人民法官的一种政治责任与社会担当。现在社会普遍面临着信仰缺失,究其根源是社会成员间缺乏一种忠诚和信任。古人讲“精忠报国”,这种忠诚把个人的生命系于祖国,显得铁骨铮铮。忠诚也一直为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忠、孝、信、义、勇,“忠”是儒家思想倡导的核心价值之一。唯有忠诚,才能全心全意;也唯有忠诚,才能甘愿牺牲。
二、为民是目的
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中,为民是落脚点和目标。没有为民,忠诚、公正、廉洁就会失去意义。
为民司法的历史文化渊源就是民本思想。在我国,夏代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尚书·康诰》中载“若保赤子,惟民其康”,意为要像保护婴儿一样,关心民生疾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而“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荀子·王制》有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夫霸王之所使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延续至西汉贾谊的“民为国本”、唐太宗的“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一直发展到明代黄宗羲提出的“天之生斯民也,以教养托之于君”。
七十年前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从中央最高法院到地方各级裁判部,审判干部手中都掌握着司法权力,他们自觉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勤勤恳恳地为人民谋利益,兢兢业业搞好司法审判工作。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陕甘分庭成立时,毛泽东就题词:“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马锡五在实践中将它具体化为“人民是我们的活菩萨”、“老百姓的命比天大”,其创立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核心内容不论在实体上还是在程序上也都可以用“为民”二字来概括。
在西方法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从古罗马“人民的福祉就是最高的法律”,到近代“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等关于公民权利的名谚,为法治文明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人本思想在现今民主国家也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执政理念。由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思想发展而来的人本思想,成为近代法律制度产生的理论根基。通过法定程序,将公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将公民权利奉为宪法第一权利,为近代法治国家发展之通途。正如培根所言:“法官们应该懂得,若不以保障人民幸福为目标,法律就只是刁难人的陋规。”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曾说过:“只有在人民中活着的法才是唯一合理的法。”
作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为民”理念,自然不同于封建时代的朴素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思想,可以说有云泥之别,就是与七十年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司法为民”的形式和内容,也有着很大不同。但是,如果从历史的传承关系来看,从东西方司法文化相互渗透的层面看,从普世价值的角度看,其借鉴作用与道德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提倡的为民价值观正是对这些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今天,作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为民”理念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十分强烈的务实精神。
“司法为民”要求我们的法官,要为人民群众办点事,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本领,没有好的本领也可能会好心办坏事。要把好事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高超的司法实务能力,并在两者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司法为民”要求我们的法官,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但人民群众的满意需要找到一种科学的度量和评价机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科学的民意收集、判断机制等),不能简单将媒体、网络的非理性宣泄认定为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不能只讲利益,不论是非;不能只听舆论,不顾对错;不能一味迎合,不计代价。当然,我们也要尽可能用诉讼程序和人文关怀消弭当事人特别是民事败诉方、刑事被告人的抗拒,抚平被害人的伤痛,化解被害人和被告人的敌对,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司法为民”要求我们的法官,既要避免司法神秘化,避免脱离人民群众的衙门化;也要避免司法庸俗化,避免无视司法规律的从众司法,要注意司法职业化与司法大众化的协调统一。
三、公正是基石
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中,公正是基石,是判断忠诚、为民、廉洁的标准。离开公正,忠诚、为民、廉洁就会“跑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离心力”,最终会成为忠诚、为民、廉洁的“阻力”。
法,在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中代表一种能体现公平正义的神兽,拉丁文中“法”兼指“权利”、“正义”、“公平”之意,古罗马人把法律视作善良公平之艺术。可见,法律肇始的制度价值就在于公平正义。哈特曾说:“在对法律调整进行道德评论方面,公正是一个‘占有最为显赫之地位’的概念。”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公正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辞源》对于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古代的《官箴》中载“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阐释了“公生明”的内涵所在;儒家有“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公平正义观;墨家有“天下人兼相爱、交相利”的公平正义主张;《礼记》中的无自私自利之心;荀子的“公生明,偏生暗”、“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刘向在《说苑·至公》中的“不偏不党”、“去私立公”;唐朝著名的宰相姚崇曾说过“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宋朝的苏轼也曾说过“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等等。孙中山以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筑其公平正义思想。
实现公平正义是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为了实现司法公正,苏区审判机关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审判原则,不仅苏区普通公民犯法要绳之以法,党政军干部犯法也同样要受法律制裁。据不完全统计,仅临时最高法庭审判县团级以上干部违法犯罪案件就达近百件。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指出,“正义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说过:“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英国法学家西奥多·贝克尔把公正视为法院得以存续所不可缺少的“司法程序的心脏”。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曾经说过:“法官的职责不是实现法律,而是实现公正”,“国家一旦没了正义,就沦落为一个巨大的匪帮”。
公正是现代司法制度永恒的生命基础,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共性要求,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联合国《司法独立准则》规定:法官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不受任何限制,不正当的影响、引诱、压力、威胁、干预的妨碍,无论是来自何地、针对何人,对有关争议作出公正无私的裁判。《美国司法行为守则》规定:法官应该本着提高司法机构在老百姓中的公信力来履行职责,所有法官必须具备正直、公正的品行。《德国法官法》在法官誓词中写道:法官仅服务于真理和公正的事业。
可以看出,古今中外,无论是先哲的公平正义思想,还是当代的公平正义思想;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官箴,还是今天的西方法官守则,其本质是一脉相承的,都体现了对人的权利和利益的满足与保护,表明了公正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共性要求,体现了人类对公平正义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努力。没有公正,司法就失去了灵魂,故将其视为法官的核心价值观理所当然。
在今天的中国,在司法中实现公正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强调程序正义。正义的内容,既包括实体公正,也包括程序公正,把二者割裂开来都是不可取的。程序是实现结果公正的根本保证,结果则是程序公正的最终结果,二者的合理平衡,才能最终实现司法的公正。长期以来,我国在整个司法建设中,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甚至“程序虚无主义”的现象,这种现象散见于司法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如立法上意欲简化程序、实务中试图松弛程序的现象屡见不鲜。“轻程序”的实质是轻视甚至忽视程序法所具有的内在价值。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应当被发现,它是公正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是通往实体公正的一把钥匙,须知“正义应当被实现,而且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如美国法学家迈克尔·D·贝勒斯教授所指出的,“即使判决并没有准确地判定过去发生的事实真相,争端各方只要确信他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他们也会自愿接受法院的裁判结果”。因此,对我国来说,当前强调程序公正更显重要。
其次,强调法官的专业程度和责任心。司法要如何才能实现正义?一个基本认识是,司法活动具有严格的法律依附性,不折不扣地遵行法律是司法机关的义务,也是实现正义的必要条件。司法不公经常表现为对事实的误认,对法律的错误理解,对证据规律陌生,等等。因此,法官的专业程度和责任心是实现公正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如果选任制度不能将低素质的人员拒之于法律的殿堂之外,法官专业水准低下就会戕害了司法公正。这就要求我们的法官要想在每个个案中追求公正、输送正义,就必须加强学习,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要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法律武器捍卫正义和公平。
最后,强调法官须独立、中立、消极。在司法中,最可怕的不公还不在于判断失误,而在于歪曲事实和枉法裁判,如果法官不能尊重事实、证据和法律,将法律玩于股掌之上,司法的灵魂被掏空,反而会成为大量制造不公的机器。这就要求法官在审判中保持独立性、中立性和消极性,只有这样,法律才可能真正定分止争,值得人们尊重,法官才可以真正树立裁判者的社会权威性。
四、廉洁是保障
司法之根本在公正,公正之基础在清廉。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中,廉洁是人民法官的道德底线和行为标准,是基本保障。没有廉洁,忠诚、为民、公正就得不到保障。
“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
4000多年前,在我国父系氏族社会中,就形成了原始社会的民主监督制度。到西周,“廉”已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巡察之列,要求官员清正廉洁。《论语·颜渊》中载:“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法家则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晏子春秋·问下四》中载:“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汉朝王充说:“案古纂畔之臣,希清白廉洁之人。”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唐朝魏征说:“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在北宋,“清如镜水”的匾额、“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的楹联以及包公深入人心的“青天”形象,体现了古代对于官员清廉的要求。明代廉吏郭允礼曾在石头上镌刻《居官座右铭》,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清代有廉政诗歌云:“头上有青天,作事要循天理。眼前是瘠地,存心不刮地皮。”在制度上,我国历朝历代都设立了各种监察与反贪机构,出台种种法典奖廉罚贪。以上构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体系,其中贯穿了“百行德为先,治政廉为首”的思想。
中共中央早在1926年8月,就向全党发出《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奖励廉洁,禁绝贪污”,它要求各级革命政权必须廉洁清明。在苏区时期,从最高法院到各级地方、军事裁判部(科、所),广大审判干部高度自觉地与群众同甘共苦,勤勤恳恳地为群众谋利益。当时的苏区,各级审判机关既没有宽敞明亮的审判场所,更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审判干部随时面临着饥饿和危险,但他们都把自己当作工农群众的公仆,与群众打成一片。他们就是凭着一种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和对广大工农群众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跋山涉水,不畏艰难,深入千家万户,打击罪犯,保护人民,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廉洁是古今中外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将廉洁视为法官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应然性,也具有必要性。古人说,“治乱安危之所寄,诚在于贪廉之人一用一舍之间耳。”阿克顿勋爵曾不无忧虑地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历史雄辩地证明,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乃是最大的腐败。虽然廉洁是对所有公务人员的要求,但之于司法工作人员,这种要求要更高一些,廉洁性要更纯正。“没有比不廉洁更有害于司法的社会公信力的了。”再精密的逻辑设计、再高深的推理,如果离开了廉洁的品质保障,司法无从发挥其应有功能,甚至可能沦为法官徇私枉法的工具,导致严重的司法不公。“如果说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法官便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哪怕只有一个守门人出现失误,整个防线和信赖体系都会崩溃,其后果不是其他部门所能比拟的。因此,必须强调道德修养,严格规范司法权力,内外兼修,防止司法腐败,保持司法工作人员的廉洁。
在“自律”方面,法官应时刻自重、自省、自警,加强道德自律,坚固自身防线。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法官应树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强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信念。
在“他律”方面,应建立配套的倡廉、防腐、惩腐的制度体系。首先,需要加强人民法官薪金、福利待遇等制度以养廉。养廉制度可以免除司法人员物质生活压迫的后顾之忧,虽然不是拒腐的唯一有效措施,但绝对是重要有效的措施,对于优良品性的颐养有着促进作用,衣食足,知荣辱。其次,需要建立财产公示制度以防腐。反腐倡廉的核心机制是监督机制,离开有效的监督,再完善的制度也可能形同虚设,从防范角度出发,财产公示制度能够有效督促司法人员抑制贪念,克己奉公。再次,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和法律严惩司法腐败现象。例如严打洗钱、跨国追逃、没收非法财物,筑牢反腐行为的最后防线。
第五篇: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精选)
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
姓名:彭丰
学号:0103120933
摘 要:本文通过课堂学习和文献研究, 运用美学、体育美学的基础理论, 从美学视角审视篮球运动,阐释篮球运动具有身体形态之美,技能、力量、智慧为一体的对抗之美,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动作之美,战术配合中的变化之美以及与运动风格相适应的服饰美。目的在于讨论其美学价值的具体所在, 丰富和发展体育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加深对篮球美学的认识。
关键词:美学视域;篮球运动;美学
1.篮球运动的特点
篮球运动发展一百多年来,经过人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求新、求美、求精彩,使篮球运动变得更加俊俏、更加有魅力。它之所以在全球得以广泛开展,是具有自身特点的: 它是以投进篮得分多的队为胜,有统一的规则,还具有较强的集体性,要求每个队员在比赛中必须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它不仅要求掌握协调多样的技术动作,还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才可使个人的力量、技巧、速度、耐力、灵敏,通过集体合作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展示篮球运动员的个人素质,以及篮球运动的集体性、战斗性与和谐性。作为体育的一个项目,篮球运动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审美要素。篮球运动发展至今,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一种社会活动、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项综合艺术。它是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和人类的娱乐需要而存在的,是社会的审美对象之一。
2.篮球运动美的表现
2.1.篮球运动的身体形态之美
邵纪森认为“身体美是由生命有机体表现出来的美,他要求严格符合解剖 学特点和新陈代谢的生理规律,它是创造、概括、提炼艺术作品中人体美的源 泉,身体美是人类健康身体所呈现的美,是一种由良好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 示出的健康之美。”
体育运动中的身体美主要是指运动员的形体、素质。从美学的角度讲也就是人类通过对自身自然对象的改造,创造着自身的美,最终以一种身体形态、动作技能等形式表现出来,体育的美就是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对象化。篮球运动中的身体美的表现就是人们对于自身生理解剖规律和篮球运动对于形体要求的充分认识上,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自己目的需要的结果,也就是人们把自己对于自身生理解剖规律和篮球运动特征、规律的理解这样的“智力图式”对象化于自身身体的结果。
人们对体育美感的认识和体验,在古希腊时期达到高峰。古希腊人崇尚健美,他们经常进行严格的身体训练,培养强健完美的体魄,他们以宽阔的胸膛、炫耀健力美的身体,通过竭力展示美丽的人体,追求美的享受。古希腊人广泛开展竞技运动,形成了健康的审美观念,为人类正确认识体育美感奠定了基础。当今世界篮球运动员的身高已经达到两米二以上,体重也已经达到100磅以上,队员们身材高大、体形匀称,躯干短、四肢长,关节灵活,上肢手大臂长,下肢大腿粗小腿细,肌肉发达,票少埠健美,既具备了大个的优势,而且其灵活、敏捷性又不亚于小个队员,将惊人的弹跳力与极好的柔韧性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向人们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身材美、强壮美、素质美,使人们感受到人的精神昂扬、奋发向上的积极的一面。被球迷们形象地称作“重型坦克”的NBA球星巴克利依仗强壮的身体,在众多高手中横冲直撞,令人胆战心惊,如同出膛的炮弹,势不可当,把他和乔丹比作“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滞空能力是篮球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的一项很重要的素质指标之一。空中扣篮,空中换手投篮,空中躲闪防守的投篮,空中接力投篮,等等动作都充分显示了篮球运动员惊人的身体素质表现。可见篮球运动员美好的身体对人类的身体美进行了完美演绎。当人们观看篮球运动员美好的身体时,仿佛直观到了人类独有的本质力量,心里会产生无比的愉悦。
2.2.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运动之美
刘俊等研究的《NBA篮球运动的美学特征》中就认为:“技术美是指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完成技术时所表现出的准确性、协调性、连贯性、实效性、稳定性的有机结合”。一个出色的篮球运动员可以通过跑、跳、投等朴素、单调的基本动作向人们展示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动态美。在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们的跳起空中盖帽、摆脱抢位、空中转体扣篮以及一连串令人分辨不清的假动作等,无不使观众为之高超的技艺而叹服,同时也使观众享受着一种篮球运动特有的运动美。可以说篮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美是比赛中最具引人注目的,也是篮球美中最重要的因素。
篮球技术动作是人以手直接持控球并与全身协同配合组成的专门动作。众所周知,人体运动器官中最精确、最灵活、最快速的部位是手。手在完成动作的时候,其力度的把握,节奏的变化,方向的准确性和突然性,用力的精确度等方面都远远优于身体的其他部位。所以,规范地掌握篮球技术动作,在全身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提高手对球的控制能力,就会更具美学特点。技术动作需要不同身体部位协同完成,是由各个不同的技术环节组成。身体的协同配合有利于较好地完成动作,动作形态美会更好地体现出来。任何技术的完成都是一个力的渐进的传递的过程。运动员只能用手来处理球这是篮球运动规则明确规定的,手便成了运动员唯一接触球的合法部位。通过手的控制与支配球去完成进攻与防守的任务,体现篮球运动的美。运动员能否将球准确地投入对方篮筐,能否将球准确地传到同伴手中,最关键的还是靠手对球的控制能力。手对球的控制力能够创造出无数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美。运动员良好的身体素质结合自身好的协调性,加上手对球的控制力所展示的动作形态美,常常像魔术一般,让人匪夷所思,令人惊叹,使得篮球运动具观赏性。
在现代篮球高强度、高速度的对抗下,身体在进攻和防守中是对抗的焦点。在防守、快攻、突破、投篮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如果体能不济,根本无法适应这种高强度、高对抗的比赛。运动员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篮球运动的各项技能,保证有充足的体能储备的前提下,才能在这一高水平的竞赛运动中适应并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利用正确的投篮手法将球投进对方篮筐或把球准确地传给队友,需要运动员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各种动作的前提条件。2.3.篮球运动中的战术美
篮球是一项集体项目,它需要用集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战术美又是在技术美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篮球运动的美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和团结性。而任何背离整体的战术意图的,独立的,按个人意识的自我表现的都不能创造美,并破坏整体的战术美。战术美是以场上两人以上的集体配合形成的,一切目的都在于投篮得分和遏制对方,争取有利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如此的攻防易位,周而复始,是每一个攻防都体现出集体的战术美。篮球运动所展现的是一个集体合作的的战术美的世界,这就是通过对抗双方在时间、空间、速度、力量、技巧等方面的竞赛,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所创造出来的变幻莫测、深邃的美的世界。
篮球战术配合产生的美在于通过它人们能够感受到集体协调一致的配合行动,能够感受到教练员的智慧和其指挥的艺术,能够感受到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水平。篮球运动的变化性和观赏性可以从战术配合的多样性体现出来。一套战术配合成功,可以为篮球运动技术提供一个好的展示舞台,使篮球运动的战术、意识、体能等得到更加完美地展现。队员之间默契的配合以及富有变化的穿插跑动、均衡落位有利于增加战术运用的效果和篮球技术的美感。战术配合中的变化美从战术配合的方法和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水平等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对于出现的意外情况,运动员在执行战术过程中应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准确判断,快速地做出决断。
2.4.融技能、力量、智慧为一体的对抗之美
对抗是当今篮球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篮球运动中对抗表现为身体、技 术、战术、心理、智力等多方面的对抗,运动员在对抗中挑战自身极限、发挥 创造力赢取对手,充分的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抗美总是寓于身体、技术、战术和智慧之中。
篮球运动就其运动形态而言,隶属于竞技运动中的对抗类项目。竞技运动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抗,它是竞技运动在发展和变化中永恒的存在形式,是其 本质的特征。对抗在竞技运动中的普遍存在,显示了对抗融于竞技的必然性。对抗是篮球运动的根基,是构成篮球比赛的条件和要求,贯穿篮球比赛的全过 程。运动员高度技巧和应变能力在激烈的对抗条件下成功表现出来给人无尽的 快感和享受。在篮球比赛中的对抗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身体对抗、技术对抗、战 术对抗、心理对抗、智慧对抗,我们从这些对抗中看出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非凡 技巧和超人智慧,我们可以体会到队员自信能战胜对手的表情,能体会到无论 是进攻还是防守,运动员表现出的勇猛顽强、斗志高昂的精神。运动员只有在 激烈的竞争对抗中,独特的高超技艺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也只有激烈的对抗才 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悬念。对抗总是能激发人们的斗志和智慧,显示出了人类善 于创造的本质力量。人们不爱看没有对抗的比赛,不爱看胜负悬殊的比赛,因 为人们钟爱悬念,钟爱那种心被提到嗓子根的紧迫感觉。篮球球迷们一定记得湖人队科比一场比赛独得62分带领球队反败为胜,火箭队麦迪在比赛最后35秒独得13分的惊人表现,使球队最终获得胜利,这些成绩都是在和对手的激烈对抗中创造的。可见对抗是使篮球充满无尽奇迹、无穷魅力的重要因素。
当代篮球运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攻守对抗的凶悍和拼斗性的日趋激烈。篮球运动的美在对抗美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强者风范会在篮球运动的对抗中充分展现出来。10名运动员在篮球场上进行激烈的对抗,在每一次进攻或者防守中,运动员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在一次又一次力与力的对抗中,篮球运动的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NBA赛场上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强力对抗下的美,让人赏心悦目。球员在对抗中形成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既很好地提高了对抗的效率,又将对抗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篮球运动中的力与技完美地体现出来。在观赏篮球比赛时,人的优美感的产生源于篮球比赛所展示出来的运动员优良的体形和出众的体能,以及运动员表现出来的优秀的个人技巧和球员间富有创意的战术配合。相比较其他运动项目而言,在时间与空间的争夺、地面与高空的抢占中,篮球运动更具观赏价值。“飞人”乔丹以其出色的弹跳力、令人不可思议的滞空以及在空中滑翔进行飞身扣篮的绝技,给观众留下恒久的空间动态美。此外,队员之间的配合堪称完美,令人拍案叫绝,犹如一部自如运转的精美的机器。
2.5.篮球运动的服饰美
篮球运动服装的颜色、质地、款式,同样是人类向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代表,它健康文明。在NBA官方网站上一直有对于各队球衣款式的评价,这说明观众 对于球衣的关注程度,也说明篮球球衣服饰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美感。篮球比 赛中,球员的服装要更加随意,宽大的无袖上装与长及膝盖的运动裤显现出街 头斗士的潇洒不羁,而通常仅及脚踩的运动鞋与运动袜则将球员在运球跑动时 如舞蹈般优美的步伐以最直观的形式表露出来,肌肉和骨骼把篮球运动美充分 的表现出来了。对于喜爱篮球的人来说,球衣不仅是两块包裹身体的布,不仅 是场上分辨彼方和己方队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服装设计师和他自 身的篮球理念充分结合的结晶。由于是篮球运动非橄榄球运动,所以少了头盔;由于不是足球,不能反其道地设计出砍袖,因此,设计师们根据篮球的特点在 大背心和大裤权的布上倾力描绘,精心设计出篮球运动服装的格调。如各队球 衣上的标志图案代表的是自己球队的最高追求,颜色的选择也是非常地注重美 感和风格,如NBA的新军夏洛特山猫队在其球衣颜色的选择上没有选择惯常的 海军蓝或者天蓝色而是选择了番茄色,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每一次新的设计 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好奇,比如对于球衣领子是圆领还是“V”字领的设计,对于是否变换成“复古”模式,对于球衣上标志物的设计等等都会引起球迷的 注意力,进而进行模仿,满足追星爱美的心理,另外,篮球运动鞋子融入时尚 和科技元素带来的美也会让球迷追随膜拜。总之,在欣赏精彩比赛之余球迷们 充分的享受篮球运动服饰带给自己的快乐
3.结束语
篮球运动作为世界上具有非凡影响力的运动项目, 它的美学特征通过它在运动之中将身体形态之美,技能、力量、智慧为一体的对抗之美,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动作之美,战术配合中的变化之美以及与运动风格相适应的服饰美的核心显现出来。当然从不同角度, 我们能发现篮球运动的不同美学价值和美学魅力。希望篮球爱好者从篮球运动中多多感受篮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