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类讲解小升初作文的审题方法
分类讲解小升初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性步骤。近年来,小升初作文在考题的设计上都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文体上多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在形式上,以命题、半命题和自拟题作文多见。文题后常有一段提示语。提示语能够帮助考生打开思路,启迪考生展开联想,暗示考生写作内容。在立意、选材上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提示中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内涵,透露出大量的信息,需要考生仔细审读、推敲。准确审读提示语至关重要!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要审清题目中的“题眼”和“题限”。“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题限”,即题目限制的记叙范围。
例:我的好朋友
提示: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请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最好的朋友,写出他的特点。写一篇450字以上的记叙文。
审题解读:题目中的核心词是“好朋友”,因此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用一两件事”写出好朋友的“特点”。
二、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题型。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中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细读提示中对空白处的要求和限制。再根据提示展开联想,搜寻最适合写的材料。补写文题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在提示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最想写、最有把握写好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例:____给予____
提示: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我们曾经感受过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也曾将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请围绕“给予”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400字以上的纪实作文。
审题解读: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给予”,“给予”就是“给”的意思,它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精神上的给予。“给予”是双向的,既可以是他人给我,也可以是我给他人。“提示”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一句,它点出了“给予”带给人的感受,同时也为文章定下了情感的基调,那就是“快乐”。
“提示”中的几个小句子同时起到了辅助选材的作用。“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提示了选材的第一个角度,他人、社会、生活给予“我”,“我”是接受者;另一个角度是,写自己把“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我”是实施者。后面的省略号则涵盖了更多的内容。无论选取哪种材料,一定要注意写出“给予”的过程,写出“快乐”的感受。
三、给范围自拟题作文
此类作文命题思路是先明确一个“靶心”,再要求考生自拟题写记叙文。命题者在命题时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引领性提示。这些提示在材料选择和习作思路上给了考生一个重要的导引,使考生对主题的感悟有了个性发挥的余地。
审读提示语,首先抓住其中关键词,其次,提示语中常常包含着命题者对选材范围的规定,审读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提示语”中各分句的意思。学会抓提示中的“选材点”,与自己的素材积累建立联系。
以2009年和平区六年级升级考试作文试题为例:
在喜庆热闹的春节、欢欣快乐的儿童节、幸福温馨的生日、丰富多彩的周末„„我们总是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们欢聚一堂。那场面多么令人留恋,那故事多么令人难忘。请你围绕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欢聚”,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450字以上的纪实作文,题目自拟。
审题解读:这是个提供了核心词的自命题作文,核心词是“欢聚”,“欢聚”就是快乐的团聚。提示中第一句从两个方面明确了选材的范围。“在喜庆热闹的春节、欢欣快乐的儿童节、幸福温馨的生日、丰富多彩的周末„„”罗列的生活场景都是考生所熟悉的,同时又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省略号还省略了其他的时间和场景,这样让考生人人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我们总是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们欢聚一堂。”明确了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事情发生在“我”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这些人物之间。
第二句话“那场面多么令人留恋,那故事多么令人难忘。”一方面提示考生写“欢聚”不仅要有场面描写,还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支撑。另一方面提示考生文章情感基调为留恋、难忘。
第三句话“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欢聚’”突出了故事的难忘,明确了选材的典型性,点明了核心词“欢聚”,要写出愉悦的感受。
通过将提示语分层次解读,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们的审题过程才算完整,题意才有可能理解正确。
第二篇:小升初作文审题方法(本站推荐)
小升初作文审题方法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要审清题目中的“题眼”和“题限”。“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题限”,即题目限制的记叙范围。
例:我的好朋友
提示: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请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最好的朋友,写出他的特点。写一篇450字以上的记叙文。
审题解读:题目中的核心词是“好朋友”,因此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用一两件事”写出好朋友的“特点”。
二、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题型。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中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细读提示中对空白处的要求和限制。再根据提示展开联想,搜寻最适合写的材料。补写文题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在提示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最想写、最有把握写好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例:____给予____
提示: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我们曾经感受过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也曾将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请围绕“给予”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400字以上的纪实作文。
审题解读: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给予”,“给予”就是“给”的意思,它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精神上的给予。“给予”是双向的,既可以是他人给我,也可以是我给他人。“提示”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一句,它点出了“给予”带给人的感受,同时也为文章定下了情感的基调,那就是“快乐”。
“提示”中的几个小句子同时起到了辅助选材的作用。“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提示了选材的第一个角度,他人、社会、生活给予 “我”,“我”是接受者;另一个角度是,写自己把“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我”是实施者。后面的省略号则涵盖了更多的内容。无论选取哪种材料,一定要注意写出“给予”的过程,写出“快乐”的感受。
三、给范围自拟题作文
此类作文命题思路是先明确一个“靶心”,再要求考生自拟题写记叙文。命题者在命题时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引领性提示。这些提示在材料选择和习作思路上给了考生一个重要的导引,使考生对主题的感悟有了个性发挥的余地。
审读提示语,首先抓住其中关键词,其次,提示语中常常包含着命题者对选材范围的规定,审读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提示语”中各分句的意思。学会抓提示中的“选材点”,与自己的素材积累建立联系。
以2009年和平区六年级升级考试作文试题为例:
在喜庆热闹的春节、欢欣快乐的儿童节、幸福温馨的生日、丰富多彩的周末„„我们总是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们欢聚一堂。那场面多么令人留恋,那故事多么令人难忘。请你围绕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欢聚”,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450字以上的纪实作文,题目自拟。
审题解读:这是个提供了核心词的自命题作文,核心词是“欢聚”,“欢聚”就是快乐的团聚。提示中第一句从两个方面明确了选材的范围。“在喜庆热闹的春节、欢欣快乐的儿童节、幸福温馨的生日、丰富多彩的周末„„”罗列的生活场景都是考生所熟悉的,同时又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省略号还省略了其他的时间和场景,这样让考生人人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我们总是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们欢聚一堂。”明确了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事情发生在“我”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这些人物之间。
第二句话“那场面多么令人留恋,那故事多么令人难忘。”一方面提示考生写“欢聚”不仅要有场面描写,还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支撑。另一方面提示考生文章情感基调为留恋、难忘。
第三句话“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欢聚’”突出了故事的难忘,明确了选材的典型性,点明了核心词“欢聚”,要写出愉悦的感受。
通过将提示语分层次解读,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们的审题过程才算完整,题意才有可能理解正确。
第三篇:小升初作文的审题方法
小升初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要审清题目中的“题眼”和“题限”。“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题限”,即题目限制的记叙范围。
例:我的好朋友
提示: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请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最好的朋友,写出他的特点。写一篇450字以上的记叙文。
审题解读:题目中的核心词是“好朋友”,因此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用一两件事”写出好朋友的“特点”。
二、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题型。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中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细读提示中对空白处的要求和限制。再根据提示展开联想,搜寻最适合写的材料。补写文题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在提示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最想写、最有把握写好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例:____给予____
提示: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我们曾经感受过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也曾将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请围绕“给予”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400字以上的纪实作文。
审题解读: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给予”,“给予”就是“给”的意思,它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精神上的给予。“给予”是双向的,既可以是他人给我,也可以是我给他人。“提示”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一句,它点出了“给予”带给人的感受,同时也为文章定下了情感的基调,那就是“快乐”。“提示”中的几个小句子同时起到了辅助选材的作用。“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提示了选材的第一个角度,他人、社会、生活给予“我”,“我”是接受者;另一个角度是,写自己把“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我”是实施者。后面的省略号则涵盖了更多的内容。无论选取哪种材料,一定要注意写出“给予”的过程,写出“快乐”的感受。
三、给范围自拟题作文
此类作文命题思路是先明确一个“靶心”,再要求考生自拟题写记叙文。命题者在命题时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引领性提示。这些提示在材料选择和习作思路上给了考生一个重要的导引,使考生对主题的感悟有了个性发挥的余地。
审读提示语,首先抓住其中关键词,其次,提示语中常常包含着命题者对选材范围的规定,审读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提示语”中各分句的意思。学会抓提示中的“选材点”,与自己的素材积累建立联系。以2009年和平区六年级升级考试作文试题为例:
在喜庆热闹的春节、欢欣快乐的儿童节、幸福温馨的生日、丰富多彩的周末……我们总是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们欢聚一堂。那场面多么令人留恋,那故事多么令人难忘。请你围绕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欢聚”,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450字以上的纪实作文,题目自拟。
审题解读:这是个提供了核心词的自命题作文,核心词是“欢聚”,“欢聚”就是快乐的团聚。提示中第一句从两个方面明确了选材的范围。“在喜庆热闹的春节、欢欣快乐的儿童节、幸福温馨的生日、丰富多彩的周末……”罗列的生活场景都是考生所熟悉的,同时又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省略号还省略了其他的时间和场景,这样让考生人人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我们总是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们欢聚一堂。”明确了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事情发生在“我”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这些人物之间。
第二句话“那场面多么令人留恋,那故事多么令人难忘。”一方面提示考生写“欢聚”不仅要有场面描写,还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支撑。另一方面提示考生文章情感基调为留恋、难忘。
第三句话“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欢聚‟”突出了故事的难忘,明确了选材的典型性,点明了核心词“欢
聚”,要写出愉悦的感受。
通过将提示语分层次解读,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们的审题过程才算完整,题意才有可能理解正确。
小学作文写作构思技巧
构思是指在动笔写作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本设计.它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具体是说,文章构思就是对映在头脑中的材料作进一步的扩充、延伸、分解、组装,使之有序化最优化。这里只介绍几种我们小学阶段所能把握的简单技巧。
一、设定情境
在选定作文材料之后,我们的作文材料可能是单调的,可能是枯燥的,但假如我们想要把作文写好,就不能完全真实地对所选的材料进行模写,必须要再加工。那设定情境是必不可少的,这情境设定,就好比是用一副精美的框架,镶嵌上一幅精美的图画,使画在框架中显得更为精美。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夜色》中夜晚,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大年夜等。
情境一般有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自然情境又有天气、地理等,比如,我们有些同学在《我的妈妈》这一类作文时,常写哪一次生病了妈妈送他上医院,那在作文中我们又有些同学会设定,当时的天气——风雨交加,妈妈独自一人把我背上多少层楼。我们这里不说这个作文材料怎样,单看他们这样的设定情境是成功的。因为这更能反映出妈妈对孩子的爱,妈妈的伟大。社会情境的设定也是很很要的,再举个俗点的材料——捡到钱包交失主,在写时我样有同学会想到写这个人下需要钱,可能又有人说他呆,可能还会受到家人的批评等。
当然在设定情境时,情境与内容要配合自然,不能为设定而设定。
二、纵横对比
纵横对比就是将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在同一篇作文中的一种构思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文章所要表现的人、事、物在对比中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开成十分鲜明的反差,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并使文章有较强的感染力,说服力。
例如,小学课文《少年闰土》中的“我”与“闰土”的对比,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闰土的见多识广、聪明能干。又如学生作文《第一次考试作弊》中写的是自己以前在考试中作弊的经过,文中小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构思方法,文章生动地再现了小作者“做假”和“求实”这两种对立的思想斗争的过程。文章中,作者不但留意到前后的思想对比还留意到了前后的动作对比——最后划去了正确的答案,这样也就完成了作文表现当代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的主题。
三、由此及彼
这是一种由一种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的和这一事物有关的其他事物的联想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常用于一些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文章。
小学课文《落花生》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文中就由花生想到做人。像《当国旗升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可由国旗想到,无数先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的事,或想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或是看到的关于国旗的故事。
在运用这种构思时,要留意这两种事物一定要有某种联系,不能主观是硬性搭配。
小学作文技巧详谈
技巧通“法”。我们通常讲“说法”、“做法”、“活法”等,里面就告诉的技艺和技巧的问题,只有掌握了“法”,我们就掌握了尺度。
作文讲究技巧。技巧是开启思维之门、智慧之门的钥匙,人们在作文的迷宫中穿行,会领略到无穷的乐趣,彻悟到博大的精神,感受到自然的美景,体会到人间的真情。
一、人中有事,事中有人
初学作文的人,除了要掌握记叙文的几个要素外,无论是记人或记事要达到“入木三分”的程度,还要遵循“人中有事,事中有人”这条准则。
“人中有事”说具体点就是在记人的文章中,必须有与这人有关的事作为陪衬,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就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如小学课本中《老水牛爷爷》,是一篇典型的记人的文章。作者抓住了老水牛爷爷的外貌、语言、动作特征,将“老水牛爷爷”这个人与事物联系起来写,如课文中反映的事“水性好”、“性格开朗”、“乐于助人,不计报酬”都是在事实基础上,去了解这一正面的高大形象,使我们读了文章后,肃然起敬,避免了空头的说教。
“事中有人”就是说在叙述事情中,要有人物的活动。如小学课本中《飞夺泸定桥》,是一篇典型的记事文章,作者在围绕“抢”时间“夺”天险的这两件事上,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强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所以“人”与“事”相互依托,建树起一个共同的构架。如果我们一味地渲染某一件事,这种写法就显得单薄。“事”与“人”,人是主体,它反映的是事件的本身,通过事件反映一种精神、一种风貌。
二、宽题窄做,窄题宽做
“宽题窄做,窄题宽做”这一主张,用另外一句话来说叫做“以大见小,以小见大”。
这一尺度的把握是选择材料的前提。题目太大,我们在行文中无从入手,往往是漫无边际,表达中心也就困难了。如作文《我爱祖国》,这个题目的范围很宽。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视野和祖国的变化来反映这一主题,就容易多了。从“窄题宽做”这类题材来看,拿小学课本《书的故事》为例,它切起的画面很小,只是一位文学青年通过买书,鲁迅先生赠书这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爱,从侧面也反映了文学青年对知识的热望。所以,这类题材的内容很窄,但意义深刻。诸如我们所写的“托物喻人”这类文章,就应该遵循窄题宽作的原则。
三、启、承、转、合为了避免文章的平铺直叙,我们提倡做文章要讲究启、承、转、合。当然“启承转合”的提法过于陈旧,对初学作文的人来说是有益处的。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阅读课文叫《捉鱼》,作者就大胆地运用了这一技巧。我们现在可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
1·两个孩子提着小胶桶去河沟里捉鱼。(启)
2·他们开始清沟,已见到许多活蹦乱跳的鱼。(承)
3·这时发现一头牛正在吃庄稼。是捉鱼还是去赶牛呢?(转)
4·放弃了捉鱼,去赶牛,尽管没捉着,但他们为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合)
从上看来,牛吃庄稼与捉鱼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取之舍之反映了青少年一代的美好内心世界和高尚品德。
当然我们作文,也不是浮躁,一口吃个胖子,一锄头挖口井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想作文有一个提高,其一要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紧抓事物的特征;其二要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多搜集一些写作素材;其三要多练习,养成动脑和动手的习惯;其四要有丰富、细腻、真实的情感在里面,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就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第四篇:小升初作文如何审题
小升初作文如何审题?
小升初语文考试中,作文是很多同学头疼的一大难题。而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审题。从近几年的考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作文的题目越来越贴近生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要做好积累,留心观察。在此,相关专家为我们支招,进行分类指导:小升初作文如何审题?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要审清题目中的“题眼”和“题限”。“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题限”,即题目限制的记叙范围。
例:我的好朋友
提示: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请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最好的朋友,写出他的特点。写一篇450字以上的记叙文。
审题解读:题目中的核心词是“好朋友”,因此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用一两件事”写出好朋友的“特点”。
二、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题型。写好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中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细读提示中对空白处的要求和限制。再根据提示展开联想,搜寻最适合写的材料。补写文题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在提示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最想写、最有把握写好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例:____给予____
提示: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我们曾经感受过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也曾将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请围绕“给予”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400字以上的纪实作文。
审题解读: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给予”,“给予”就是“给”的意思,它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精神上的给予。“给予”是双向的,既可以是他人给我,也可以是我给他人。“提
示”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人们常说,‘给予’是快乐的”一句,它点出了“给予”带给人的感受,同时也为文章定下了情感的基调,那就是“快乐”。
“提示”中的几个小句子同时起到了辅助选材的作用。“他人给予的关怀,社会给予的磨炼,生活给予的启迪”,提示了选材的第一个角度,他人、社会、生活给予“我”,“我”是接受者;另一个角度是,写自己把“信任给予他人,爱心给予社会,热情给予生活”,“我”是实施者。后面的省略号则涵盖了更多的内容。无论选取哪种材料,一定要注意写出“给予”的过程,写出“快乐”的感受。
三、给范围自拟题作文
此类作文命题思路是先明确一个“靶心”,再要求考生自拟题写记叙文。命题者在命题时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引领性提示。这些提示在材料选择和习作思路上给了考生一个重要的导引,使考生对主题的感悟有了个性发挥的余地。
审读提示:首先抓住其中关键词,其次,提示语中常常包含着命题者对选材范围的规定,审读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提示语”中各分句的意思。学会抓提示中的“选材点”,与自己的素材积累建立联系。
以某年某区六年级升学考试作文试题为例:
在喜庆热闹的春节、欢欣快乐的儿童节、幸福温馨的生日、丰富多彩的周末„„我们总是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们欢聚一堂。那场面多么令人留恋,那故事多么令人难忘。请你围绕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欢聚”,选择合适的材料,写一篇450字以上的纪实作文,题目自拟。
审题解读:这是个提供了核心词的自命题作文,核心词是“欢聚”,“欢聚”就是快乐的团聚。提示中第一句从两个方面明确了选材的范围。“在喜庆热闹的春节、欢欣快乐的儿童节、幸福温馨的生日、丰富多彩的周末„„”罗列的生活场景都是考生所熟悉的,同时又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省略号还省略了其他的时间和场景,这样让考生人人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我们总是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们欢聚一堂。”明确了文章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事情发生在“我”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这些人物之间。
第二句话“那场面多么令人留恋,那故事多么令人难忘。”一方面提示考生写“欢聚”不仅要有场面描写,还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作支撑。另一方面提示考生文章情感基调为留恋、难忘。
第三句话“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欢聚’”突出了故事的难忘,明确了选材的典型性,点明了核心词“欢聚”,要写出愉悦的感受。
通过将提示语分层次解读,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们的审题过程才算完整,题意才有可能理解正确。接下来进行写作,那就要看我们平时的积累了。从现在起,参加小升初考试的同学就得多下功夫了。我们也预祝同学们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理想的中学!
小升初作文写作十法
许多小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不知道该如何写?对于很多写作手法都不清楚,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十大写作手法,供各位同学参考。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
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7、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8、详叙法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9、略叙法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10、直接抒情法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写作文的手法很多,要慢慢掌握其技巧,不要担心自己的表达能力,用尽可能形象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就可以了。语文学习是很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不仅需要平时多留心,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小升初优秀作文的构思方法和写法
大家都知道,写作文之前好做好构思。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那么就能一气呵成。文章有好的构思,文章的深意也浓。
铺垫法
铺垫,是“水涨船高”“烘云托月”之法,即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事件,用另外的人或事做“衬垫”。铺垫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铺垫,先写某人或某事物好,再写另一人或事物更好;一种是消极铺垫,先写某人或某事物坏,再写另一人或事物更坏。这种手法能达到“山外有山山更高”的表达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济南的冬天》开头就以北平、伦敦、热带三处的冬天作铺垫,通过比较,烘托出济南冬天的可爱。
欲扬先抑法
欲扬先抑,就是为了肯定某人或某物,先用曲解的方法和嘲讽的态度尽力加以贬低和否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先“抑”后“扬”。“抑”的目的在于“扬”,“抑”下去是为了“扬”得更高。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曲折多变,形成波澜起伏之势。如《白杨礼赞》中写道:“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欲扬先抑法的典范。
悬念法
悬念是指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中提出问题,摆出矛盾,或设置疑团,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其特点是先将疑问摆在那里,然后,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作出种种猜想,令人对其念念不忘。总之,作者并不急于揭开谜底,解决矛盾,而是在酝酿比较长的时间后再解开“悬念”,写出结局。比如程海的《三颗枸杞豆》开篇点明“我”现在是一个植物学家,既交代了“我”现在的身份,又自然地过渡到“好多人很羡慕我”“要我谈谈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然后用“其实”一转,说明自己小时候是一个出名的“淘气鬼”,这就设下了一个悬念:为什么一个“淘气鬼”能够成为植物学家呢?这样写,使得文章波澜起伏,不仅使读者印象深刻,而且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里的“巧”,就是指巧合,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组织文章的故事情节。它要求文章情节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人的意料。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人与于勒在船上相遇一节的叙述即属此法。
对比法
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摆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方法。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记叙文中的对比可以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鲁迅的《一件小事》为例,文章中“我”和“车夫”对待老妇人迥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国家大事”不留痕迹和“一件小事”忘记不得的对比,“我”的思想感情转变前后的对比,都鲜明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拟人法
拟人法是借助想象力,把物(动物、植物、事物)乃至抽象的概念拟人化,赋之以人的动作、语言、思想、感情、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童话、寓言、诗歌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如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
象征法
就是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如《白杨礼赞》《海燕》以及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运用的就都是象征法。
除此以外,还有联想法、夸张法、欲擒故纵法等。总之,正确使用精巧的构思方法,能使文章变化曲折,首尾呼应,引人入胜。
第五篇: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近两年来材料作文东山再起,但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作文,写作时不需要再按照前几年那种古板的“引——议——联——结”的模式去写,所以在形式上大家大可放开手脚,不过在审题立意上大家要谨而慎之,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很多同学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上吃了大亏,经过苦心孤诣的钻研与教学实践的证实,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行之有效。
一、分清材料类型
从数量上看,有多则材料单则材料之分。多则材料大家要分异同,单则材料则需分清内部结构,常见的有故事型、对照型、数据型、图表型等。如,故事型的就要分清有哪些人、事,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对照型的则要对两方面全面分析与把握,下面举例说明。
故事型:
材料一: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还飞提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鹌鹑奋力从草皮尖上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见雄鹰,便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寻那么高呢?”“不!不!”雄鹰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这则材料采用了反复的手法,通过云雀与 同对象的对话,寥寥数语,使麻雀、公鸡、鹌鹑等胸无大志,甘于平庸者的形象,鲜活的跃然纸上,同时反衬出雄鹰勇于进取,翱翔蓝天的远大志向。很明显,这则材料里雄鹰为主角,而其余几个配角,分清了主次,那么立意就迎刃而解了。1志当存高远2有雄心壮志,人生才会有动力等。
对照型:
材料二:
(1)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外记者问时引起了《宋史·王安石列》中的“三不足”论断,以之自勉。其中的一句为“人言不足恤”。“人言”,“流言也”;“忧也”。此句是指,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2)《诗经·郑风·将仲子》:“人言之多。亦可畏也”。
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人言可畏“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这则材料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对照,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对“人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对照型材料的主题往往是开放型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找关键语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一则材料,一个话题或一个标题通常也有其眼,即其中的关键词、句,它能凸显材料的寓意,要想准确立意,就应学会从材料中找“眼”。
材料三:
统一
(法)雨果
在棕色群山起伏的地平线上,太阳,这朵光芒万丈的鲜花,在黄昏时分,把脸儿俯向大地。
一朵新开的银菊,在麦地旁,野草丛中,一座行将倒的灰色的墙上,怯生生地放射着天真洁白的圆光;
而这朵小花儿,就从残破的墙上,注视着那颗,在永恒的碧空里,万古不息地倾泻着流光的巨星。
“至于我,我也在放射光辉!”它向他说道。
这则材料涉及到了光芒万丈的太阳与一朵新开的银菊,而最后一句话是银菊注视太阳时发出的一句感慨:“至于我,我也在放射光辉!”应该是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抓住这一关键句,再联系全文及题目《统一》就不难立意:1平凡者与伟大者各自都有自己的价值2平凡的位置上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挖隐含隐息
对显性信息能注意,隐含信息则容易疏忽,能深入挖掘隐含信息,立意才能更深刻。因此大家在读材料时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下面是一次期末考试的材料作文。
材料四: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像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的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的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你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于是,小男孩擦了眼泪,坐在桶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去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木桶里,然后就回家睡觉了。
很多同学看完这则材料后,要么是从小男孩的角度立意:遇到困难,要多想办法;或者是从父亲的角度抓住了父亲的那句话:“你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立意为“如何战胜困难挫折”。其实,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角度“木桶”:为什么小男孩最后就回家睡觉了,因为橡木桶装上水后就可以比较稳重,可以承受住风的吹打了,一部分同学挖掘出这一隐含信息,立意:“充实了才能稳重,才能抵御各种风暴,因此,我们要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最后一种立意很受阅卷教师的青睐,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
四、展开类比、联想
大家要能从所给材料联想到我们的社会现实和我们的人生,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题人的意图也往往在此。而往往有些同学只限于材料本身,不会类比联想,难免会流于浮浅,甚至偏离题意。
材料五:
非洲原野里有一种花,它色彩斑斓,芳香扑鼻。路过的飞虫往往经不住这种诱惑,扑上去贪婪地吮吸,谁知这种花能开能合且分泌一种黏液。这种黏液将贪吃的飞虫牢牢地黏住后,花瓣又悄悄地合拢,把这些小虫都关闭起来,小虫就变成花的腹中之物了。
上述材料介绍了一种很特别的花,它用自己的芳香招来一些飞虫,从而使飞虫成为它的腹中之物,立意时类比联想,会想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糖衣炮弹,它们总是用某种假象来迷惑我们,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冷静、理性地看待。否则必将葬送自己。很多材料都是在叙述自然现象,但出题人的最终意图是让我们分析社会现象,所以在立意时要学会类比联想。